中国文化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必然性

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必然性中华文化,是中国历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经过多次演变和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
在世界的文化中,中华文化引人入胜,丰富多彩,有着许多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阐述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必然性。
一、中华文化注重儒家思想中华文化注重儒家思想,这是中华文化最基本的特点。
儒家思想讲究重视人的内心,强调道德、仁爱、礼节等方面的修养。
儒家思想贯穿了中华文化中很多方面,如语言、礼仪、文学等。
中华文化以儒家思想为基石,以其独特的价值观念引领着中国人的行为和生活,使得中华文化在历经千年之后还能充满生机,不断前行。
二、中华文化以孝道为核心中华文化以孝道为核心,这也是中华文化很重要的表现形式。
父母养育子女,子女应当孝顺父母,是中华文化中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之一。
孝道在中华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体现了中华文化中传承家族、尊敬长辈、注重家庭伦理的特点。
由此可见,中华文化不仅注重家庭和谐,更强调个人与社会的交互关系。
三、中华文化倡导中庸之道中华文化倡导中庸之道,这是中华文化的又一重要特点。
中庸之道即“恬淡为治,中正为德”,是孔子在传统文化基础上推崇的一种道德观念。
中庸之道把个人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融合到一种平衡状态之中,是对中国社会的一种深刻理解。
中庸之道贯穿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思想支柱,也是中国人民保持平衡的一种方式。
四、中华文化崇尚人文精神中华文化崇尚人文精神,这是中华文化另一个不可忽略的特点。
人文精神是对人类思想、文化、艺术、哲学等方面认识的总称,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在中国古代文化、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影响很大。
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中华文化强调文化认同中华文化强调文化认同,这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
在中国,由于国土、气候、人种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具有独特特点的文化世界。
试论中国文化的特殊性

试论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中国文化的特殊性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话题,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哲学、宗教等。
以下是我对中国文化特殊性的试论,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一、历史传承:中国文化的历史悠久,具有数千年的连续性。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传统和价值观,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这些思想和价值观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地理环境:中国处于东亚大陆的地理位置,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
中国的自然环境多样化,从高山到平原,从森林到沙漠,各种自然景观一应俱全。
这种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大,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区域和特点。
三、政治制度:中国文化的政治制度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中国历史上曾实行过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官僚制度等,这些制度在中国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同时,中国的政治制度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社会和谐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四、经济基础:中国经济的基础是农业文明,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注重耕耘和种植。
这种经济基础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文化注重勤劳和节俭,强调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这与西方文化强调的抽象和理论有所不同。
五、哲学和宗教:中国文化中的哲学和宗教思想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注重自然和人类的和谐。
同时,中国文化也受到佛教、道教等宗教思想的影响,这些思想强调内心体验和修行,强调个体和宇宙的关系。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传承、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基础、哲学和宗教等方面。
这些特殊性的形成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也是中国文化发展数千年来的重要财富。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全球化的趋势,中国文化也面临着挑战和变化。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精髓。
首先,我们需要尊重和传承中国文化的传统和价值观。
中国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传统和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在传承中创新,让这些思想和价值观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点汇总

中国传统文化第一讲中国文化基础一、文化的涵义(一)文化的汉语词源:文对“文”作解释较早的是《易经·系辞下》中有这样一段话:“物相杂,故曰文。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二)文化的汉语词源:化化者,人由生而死,由死而生(三)文化的拉丁文词源拉丁文中的cultra,英法语中的culture,原意为耕种、栽培、居住,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物质生产活动)的意义。
后来进一步引申为人类改造自我(精神活动)的意义,包括人的技能的练习,性情、品德的陶冶、教养,蕴含有通过人的努力摆脱蒙昧和纯自然状态。
(四)“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1.广义文化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泛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出自十五大报告)。
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关于文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概括起来不外乎广义和狭义两种。
由此可见,广义的文化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
文化体系的构成有三层说、四层说、五层说、六层说等等。
四层说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表现为物体形态,故称物态文化,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属实体文化。
指各种社会规范,它规定人们必须遵循的制度,反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
多指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风俗,即行为模式。
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活动等等。
2.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小文化”。
最早的权威是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文化的特征(1)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3)文化具有时代性和超时代性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一、背景介绍中国是一个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形成了独特而多样的文化体系。
二、古代文化的起源1. 文献记载古代文献对中国文化的起源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其中《尚书》、《易经》等经典著作,以及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出现,为我们揭示了古代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2. 传统价值观念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密切关联着传统价值观念。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传入等,对中国文化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儒家强调的仁、义、礼、智等核心价值观念。
三、历史时期的文化变迁1.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的文化发展标志着中国文化进一步丰富和多样化。
兵马俑的发现、长城的修筑,以及汉字的统一等,都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2.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诗词、绘画、科技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诗人杜甫、王维,画家吴道子、郎世宁等,都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
3.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中国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局限。
但同时,中国仍保留了自身独特的文化特点,如文人画、戏曲、茶文化等,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四、现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 文化传承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需要历代人民的传承与培育。
古代的书院、文化艺术家的辗转流传,以及现代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等,都是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文化。
2. 文化创新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需要与时俱进,进行创新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电影、音乐、文学等领域,不断地融入新元素,吸纳外来文化,通过创新的形式表达和传播中国文化。
五、中国文化的影响与传播1. 世界影响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对世界各国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如中国的书法、茶道、武术等,成为世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内容。
2. 文化传播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国文化正积极参与到国际文化交流中。
传统文化的节庆活动、华语电影的国际影响,以及中国传统医药的国际推广等,都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原因、条件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对垒与融合 一、世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冲突。 二、中国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对垒与融合。
其特点是: 1.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侵扰和农耕民族的防
守 2.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融合
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中国古代的经济状况有如下特点:
1.自然经济占主体,小农经济力量突出。 2.西汉以前商品经济发达,但汉武帝实行主要的商品 国家垄断之后,商品经济失去了它的个性,难以起到 解体自然经济的作用。 3.国家对土地等主要经济成分控制能力很大。 4.伴随着政治的治乱,经济显示出突出的周期性破坏 与复苏的循环。 5.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僰 春秋战国时期,分布在今四川南部的宜宾和马边、峨边、 屏山等地,与当时川东濮族同出一源。汉后一部分与汉族同 化,一部分向南移居,南北朝时成为“僚”的一部分。
爨(xìn)魏晋南北朝时,由今云南东部地区爨氏大姓演 变而来。晋宋至隋唐时,分为东西二部。东爨居民以乌蛮 为主,西爨居民以白蛮为主。明代以后,爨专指罗罗。
狄 春秋以前分布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及北部地区,泛称北 狄。公元前七世纪时,分为赤狄、白狄、长狄三部分。秦 汉后,“狄”、“北狄”成为中原人对北方各族的泛称。
匈奴 亦称胡。战国时期游牧于黄河河套地区和阴山一带。 公元前三世纪曾占领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并统治蒙 古的大部。公元48年分裂为南、北两部。
第二,欧洲多元经济结构,如城市经济、商品生产、 土地买卖、货币地租,尤其是工商业海上贸易等作为封 建庄园制度的冲击力量,迅速瓦解了西欧中世纪封闭式 的庄园自然经济,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人 们的眼界开阔,民主意识强,因此冲击了王权专制,而 中国的农耕经济使专制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第三,欧洲的等级君主专制在维护封建贵族利益的 同时,也鼓励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而中国的绝对君主 专制制度则极力维护农耕经济,压制工商业发展。“重 农抑商”发展农业,抑制商业。
中国古代民间文化及其历史沿革和发展特点

中国古代民间文化及其历史沿革和发展特点中国古代民间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民族的传统、道德、习俗、技艺、信仰、典故等丰富多彩的内涵,是人民群众最为熟悉和喜爱的文化形式。
本文将从历史沿革和发展特点两个方面入手,探讨中国古代民间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一、历史沿革中国古代民间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和巨变,它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兴起和多元文化的交汇,孕育了众多的民间文化形态,如民间神话、传说、风俗等。
随着秦统一六国,士族文化显露端倪,但是在秦朝的铁腕统治下,民间文化遭受压制和扼杀。
到了汉代,随着统治者的宽容和文化的复苏,民间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如闹元宵、赛龙舟、泼水节等,成为节日庆典活动的代表。
到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民间文化得到了更为广泛和充分的发展,如民间艺术、歌曲、民间医药、民间建筑等,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二、发展特点中国古代民间文化有着鲜明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群众性和传统性。
首先,中国古代民间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发创造和传承下来的,它源远流长,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地域和群体的文化表现。
在传承方面,民间文化以口口相传、师徒相传、家族相承为主要形式,这种传承方式不仅保持了文化的延续性,也保留了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和智慧的积淀。
其次,中国古代民间文化具有浓郁的传统性和地域性。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古代民间文化强调家庭、礼仪、节日、信仰等多方面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这些传统价值观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长时间地延续了下来。
同时,中国古代民间文化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也表现出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性,如四大名绣、金陵糕团、扬州花鼓戏、山西秧歌等,都是地域文化的体现。
此外,中国古代民间文化还表现出了多元化和开放性。
由于历史上的交流和融合,中国古代民间文化也产生了一些文化新品种和文化交融现象。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宗法制度产生的形式
• 商朝的国家形式是以王为首的贵 族政体。商朝的贵族同时也是大 家族的族长,所以商朝的国家形 式也就像一个家族的扩大。
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 制度下实行的一种继承原则,是维系宗法 制的核心制度之一,它规定嫡长子享有继 承优先权。
• 宗法制度的总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 贤”。这种继承方式遏制了一般的王室成员 对王位的觊觎。这种注重血缘关系、强调伦 常秩序的基本原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结 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广阔地域为中国文化提供可资回旋的舞台, 形成了不曾中断、具有连续性的传统文化。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同时充当中国文化的两 大历史舞台。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向东南逐渐 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广阔的 回旋舞台,是中国文明历史悠久的前提条件之 一。
3.复杂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具有 多样性和包容性的、一体多元的以西的内蒙古草原、 新疆、青藏高原大部。
农耕经济文化区包括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黑龙江 和台湾,南到海南岛的大片地区。
江南地区较好的自然环境有利于传统农业经济及相 关的经济部门发展,其良好的水路条件和沿海的环境, 其日益增大的人口密度造成的生存危机,促进了商业和 手工业的繁荣。
康乾盛世: 人口不断增加,乾隆末年突破三亿大关, 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2、以农耕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追求自给自足)
基本面貌 就2000年来的历史时期而论,中国的经济 文化类型大体可分为渔猎采集、畜牧和农耕3个主要类 型。
渔猎采集经济文化区主要限于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山 林及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江交汇处。
3、相对稳定的帝王统治(宗法制度与专制制度为主)
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 础,尊崇共同的祖先以维系亲情,并 且由此区分尊卑长幼,确定继承顺序 以及家族成员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的法 则与制度。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背景及其影响

陕西人性格,总的印象是朴讷温厚而又爽直豪放, 秦腔高亢激越、信天游悠远单纯。
1、陕北人:一群赤诚的自然之子,朴实敦厚, 性情豪放,大碗喝酒大碗吃肉,浑身洋溢着阳 刚之气。在战争年代,陕北人会凭着这种豪气 揭竿而起,金戈铁马驰骋于沙场,杨家将、李 自成、刘志气丹等莫不如此。正如林语堂说 “他们没有丧失自己种族的活力,他们
燕赵的山水也极具力度,到处充斥着阳刚之美。 北部的山延延绵绵,怪石嶙峋;南部太行山,巍 峨挺拔,均无秀色可餐之颜。燕赵平原一望无际,
无温柔乖巧、曲径通幽之貌。燕赵的水大都属于 季节性河流,或干得死去活来,或雨季一来又 洪水滔天。
二、三秦文化-秦中自古帝王都
如果说广东是中国开放潮头的翘楚,那么陕西就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如果说北京是中华文 明的传承,那么在西安你看到的则是中华文明 的正宗。
西方学者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近代法国启 蒙思想家孟德斯鸠都谈到气候影响民族精神、 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
如,亚氏认为,北方寒冷地区各民族“精神充 足,
富于热情”,“但大都拙于技巧而缺少理智”;
亚洲各民族“多擅长技巧,深于理解,但精神卑
弱,热忱不足”,故常屈从于人而为臣民,甚至
沦为
奴隶。希腊人“既具热情,也有理智;精神健 旺,所以永保自由,对于政治也得到高度的发 展。”孟氏认为,印度人之所以创立了精于思 辩的佛教,是因为印度天气炎热,人们不好动, 终日坐在屋里或树荫下冥思苦想。
他们在各方面是近于蒙古族的,而且比较聚居于
上海附近之人民,脑筋来得保守,因之他们对于
种族意识之衰退,如不甚关心者。他们便是河 南拳匪山东大盗,以及篡争皇位之武人的生产 者。”“循扬子江而至东南 沿海,情景便迥 然不同,其人民生活之典型大异。他们习于安 逸,文质彬彬 ,巧作诈伪,智力发达而体格 衰退,爱好幽雅韵事,静而少动。男子则润泽 而矮小,妇女 则苗条而纤弱。燕窝莲子,玉 碗金杯,烹调极滋味之美,饮食享丰沃之乐, 懋迁有无则 精明 伶俐 ,执戟荷戈,则退缩不 前诗文优美,具天赋之长才,临敌不斗,呼妈 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中国文化的特点:
1. 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2. 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3. 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4. 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5. 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
6. 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7. 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形成原因:
中国不但疆域辽阔,而且地理环境比较优越,为发展农业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而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并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而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久而久之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也造就了不同区域文化。
农业民族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土地的依赖,发展成重农抑商和安土重迁的观念;生活在海滨的人民则致力于海上交通与海外的联系;北方游牧则以迁徙和战斗对付自然环境和异族的压力。
这些强烈的地域特点使中国文化的多样性非常明显。
但是正因为中国地理条件过于优越,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其中也有儒家思想的消极影响。
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
这就是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下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
简而言之,从地理环境看,中国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的大陆性地域,与西方地中海延岸的多民族有很大的不同;从物质生产方式看,中国文化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基础之上,封建小农经济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与中亚、西亚的游牧民族、工商业比较发达的海洋民族也有很大的不同;从社会组织结构看,宗法制度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在中国延续两千年,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