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合集下载

专题一中国文化的类型与特点

专题一中国文化的类型与特点
伦理道德学说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华学术的 首要重心,“求真”、“求善”成为学术的旨 归,以至成为众多学科门类的出发点和归宿。
宗法社会特定的伦理型文化,自有 其正面、负面的作用和影响(表现在哪 些方面呢)。
正面影响与作用
强调道德面前人人平等,“人皆可以为尧舜”; 对包括君王在内的统治者也可以形成道德制约和
中国文化的同化力和融合力,是其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 力内在基础。
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还表现在它具有历久弥坚的凝聚 力。这种凝聚力具体表现在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 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
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在以农业生产为生存根基的中国,农业生产的节奏 早已与国民生活的节奏相通。传统节日均来源于农 事,是由农业节气演化而成的,并不像其他民族,
关于中国文化的特点,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认 识和总结,不同专家有不同的意见。而我们学习 中国文化概论,可以说就是从各个方面、各个角 度来认识中国文化的特点,把握它的民族性和特 殊性。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从其强大的生命力、务 实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家国一体的宗法集体 主义文专题一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目录
一、中国文化的类型 二、中国文化的特点 三、相关补充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
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产生,都离不 开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集 中在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下的物质生产方 式和社会组织结构。
一、何种类型:
从地理环境来看,中国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的大陆性地域,山脉河 流等地形地貌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在这个系统内部,自然资源 丰富,物产富饶;
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同化力、 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等诸方面。
所谓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中国 化,融入中国文化而成为其一部分。如佛教文化的传入 和中国化。

中国民俗文化的类型

中国民俗文化的类型

中国民俗文化的类型
中国民俗文化的类型有三大类八小类的民俗:
1、物质生活民俗
(1)生产民俗(包括采集民俗、狩猎民俗、畜牧民俗、农耕民俗、手工业民俗等。

)
(2)共商业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手工业、服务业和商贸诸业等物质资料的加工服务方面)
(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方面)
2、社会生活民俗
(1)家庭民俗,包括称谓民俗、排行民俗、亲族民俗、财产继承民俗等。

(2)村落民俗,包括集市民俗、乡规民俗、村社民俗等。

(3)民间组织民俗,包括行会民俗、社团民俗、帮会民俗等。

(4)礼仪民俗.包括生育礼俗、成年礼俗、婚嫁礼俗、寿诞礼俗、丧葬礼俗等。

(5)岁时节日民俗,包括传统节日、公历节日、宗教节日、二十四节气等
3、精神生活民俗
(1)信仰祭祀民俗,包括民间宗教信仰、巫术星占、礼俗禁忌等;
(⑵)口承语言民俗,包括民间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叙事诗、谚语、方言俚语等;
(3)民间艺术民俗,包括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小戏、民间舞蹈等;
(4)民间游戏娱乐民俗,包括民间游戏、民间体育竞技、民间杂艺等。

(⒂)民俗旅游资源。

第3讲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第3讲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第3讲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是一个非常庞大丰富的系统,包含了众多类型和特点。

下面将从传统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以及饮食文化等方面,对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进行探讨。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和价值观。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崇尚和平: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和平与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个人内心的平静。

这种和谐观念在中国文化中贯穿始终,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精神追求。

2.注重传统礼仪: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礼仪,尤其是家庭、社交场合以及官方场合的礼仪。

尊重长辈、尊敬师长、关心他人、团结友爱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价值观。

3.尊重圣贤思想:中国文化中崇尚圣贤思想,尊崇古代圣人和智者,如孔子、老子、庄子等。

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和智慧被广泛传承并影响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宗教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

以下是宗教文化的特点:1.多元和融合:中国是一个宗教多元的国家,不同宗教之间相互交融、共生共存。

佛教和道教都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哲学思想,同时伊斯兰教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2.尊重自然:中国宗教文化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一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念相呼应,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影响。

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婚礼习俗、饮食习惯等等。

以下是民俗文化的特点:1.重视家庭:中国民俗文化非常注重家庭的重要性,崇尚尊敬长辈、家族的传承和维护。

家庭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单位。

2.丰富的节日文化:中国拥有众多独特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情感和集体记忆,丰富多彩。

3.多样化的饮食习惯: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各地菜系独具特色。

中国菜以其美味和独特的烹饪方式闻名于世。

除了以上介绍的类型,中国文化还包含了诗歌、书法、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及养生保健、中医药、武术等多个领域的传统知识和技艺。

中国传统文化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形式中国传统文化形式是中国历史、文化、思想等多种因素的结合体,贯穿着中国人民几千年的文明史。

它涵盖了众多方面,包括语言文字、音乐舞蹈、戏曲艺术、书法绘画、建筑艺术、服饰美术等等形式。

一、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文是一种充满哲学思想的语言,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典故和比喻,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汉字的书写更是独具特色,它不仅仅是一种书写方式,而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就以其神奇的笔法、独特的字体、精湛的技艺,在书法艺术的历史上留下了无数传奇。

二、音乐舞蹈音乐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方面。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古筝、琵琶、笛子、二胡等乐器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民间舞蹈则有扇子舞、腰鼓舞、绣球舞等,每种舞蹈都带有地域、民族、历史特点和文化内涵。

它们的动作优美、形态奇特,表现出优美浪漫的古代生活风情。

三、戏曲艺术戏曲艺术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中国古代戏曲分为京剧、昆曲、豫剧、黄梅戏、川剧、评剧等多种类型。

其中京剧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绚丽的舞台效果以及精湛的表演技巧在中国以及海外都享有盛誉。

京剧的唱腔、表演手法、服饰造型、脸谱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四、书法绘画书法是用笔墨书写汉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中国古代书法有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和篆书,并且被誉为“文化至宝”。

绘画则是以墨、水、色等材料为笔,以绢、纸、壁等材料为画面,展现出古老而又独具魅力的文化特色。

中国古代画家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等,都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成为世界文化艺术中的佳作。

五、建筑艺术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是一种体现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艺术形式。

传统建筑分为寺庙、宫殿、园林、民居等多类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例如,紫禁城是建筑史上的经典,它不仅仅是一个建筑,而是一个文化的符号。

中国园林设计则以“山、水、建筑、植物”为依托,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六、服饰美术中国传统服饰美术是与中国人传统文化、思想与观念密切相关的一种文化形式。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一、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半封闭的大陆型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与这个系统相适应,孕育了伦理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不仅在观念的意识形态方面发生着久远的影响,而且还深刻影响着传统社会心理和人们的行为规范。

如:孝亲敬祖、尊师崇古、修己务实、乐天知命等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视为“智性文化”,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之为“德性文化”,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智的文化。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几乎到了有一种伦理关系在其中的地步:人,出于自然,以天地为父母,以万物为朋友,其精神(“气”)可以与天地相通。

因此可以说,人的德出自于自然天地,人与天地自然可以“合其德”。

“天地有德”1.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在社会根源上,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体系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

与世界各国不同,中国是在血缘纽带解体不充分的情况下步入文明社会的,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宗法体系。

与之相联系,血亲意识,即所谓“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九族”(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的观念构成社会意识的轴心,而且其形态在后来的发展中日益精密化。

经过历代统治者及其士人的加工,宗法体系下的血亲意识有的转化为法律条文(如不孝成为犯罪的“首恶”),更主要的是形成宗法式的伦理道德,长久地左右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

在社会心理方面,中国人向来对血缘关系格外注重,其语言表现是亲属称谓系统的庞杂精细。

不仅如同世界诸多民族一样纵向区分辈分,而且在父母系、嫡庶出、长幼序等横向方面也有极严格的规定。

如英语中uncle和aunt的汉语对应词,竟有伯父母、叔父母、姑父母、舅父母、姨父母等五种之多。

与此相联系,中国人往往怀有浓烈的“孝亲”情感。

这种情感不仅表现为对死去先祖的隆重祭奠,更表现为对活着的长辈绝对孝顺,所谓“百善孝为先”。

第四讲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第四讲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第四讲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多样的文化之一,具有独特的类型和特点。

它的类型可以分为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现代化文化三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观。

首先,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石,它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明。

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崇尚中庸之道,在思想、道德、礼仪等方面有明确的规范和原则。

例如,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它强调人伦关系,重视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

此外,中国的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艺术形式注重以形似神、以人为本,追求的是内在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其次,现代文化是中国在近代以来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源于中国的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

现代文化注重个性和自由,追求个体的独立和自主。

例如,中国的新文学运动在20世纪初兴起,开创了现代文学的新篇章,强调写实主义和个体的心灵体验。

此外,电影、摄影、舞蹈、时装等现代艺术形式也在中国迅速发展,反映了现代化社会的多元文化。

最后,现代化文化是中国逐渐走向现代化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

现代化文化强调科技进步、市场经济、国际交往等方面,它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社会和全球化的重要文化表现。

例如,中国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和社交媒体成为现代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国际化教育等也是现代化文化的具体体现。

现代化文化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开放,同时也继承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总之,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多种多样,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明,现代文化展示了新时代的思想和艺术创作,现代化文化表现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时代的特点。

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

中国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性,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的东西。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欢迎阅读下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一: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漫长的历史积淀,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同时又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点。

对于中国文化的特点,目前,虽然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得出许多不同的结论,但本质上是相同的。

我们认为中国文化的特征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中国古代社会长达数千年,其社会结构模式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宗法专制社会。

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伦理道德,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各种文化表现形态中,传统伦理思想处于中心地位,起着支配作用。

第一,强调知行统一,知识与道德统一中国古代哲学体系,其核心就是伦理道德学说,其宇宙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他看来,人伦效法自然。

他把自然人格化了,伦理化了,人的价值以伦理原则为尺度。

从认识论上看,中国传统哲学强调知行统一,认识与道德统一,认识的目的是在于觉悟,在于行德。

《白虎通义》称:“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

”所谓觉悟,就是打开心灵的混沌,焕发德行的潜力。

以德行觉悟为认识的主要目标,既是中国文化伦理型性格的表现,又助长了它的伦理化走向。

因此,中国文化认识外在客观事物,即使是自然界,也把它与人伦道德搅在一起,而不把它当作独立的认识对象。

如果说西方文化是“智性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可以称作“德性文化”。

在这种“求善”的德性文化模式制约下,中国的“治道”要津不在“法”冶,而在“人”治,而“人”治又特别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

“以身训人是之谓教,以身率人是之谓化”,尊者、长者尤其要讲究以表率服人。

所谓“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

类型和特点

类型和特点

2、传统民本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 民本思想产生于殷周之际 尚书》 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 《尚书》:“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天聪明,自我民聪明” 本固邦宁” 天聪明,自我民聪明” 左传》 夫民,神之主也, 《左传》:“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 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天生民而树之 以利之也” 民之所欲, 君,以利之也” 。“民之所欲,天必从 之”。 老子: 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 圣人无常心, 老子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孔子: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修 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 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 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 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 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 响和制约, 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 与这个系统相适应, 统,与这个系统相适应,孕育了伦理 政治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政治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道德人格在社会生活和政 治生活中拥有无形却强大 的影响力, 的影响力,道德威力是一 种比法律更重要、 种比法律更重要、更有效 的统治手段。 的统治手段。
2、强调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 、 孟子: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 王阳明: 满街都是圣人” 王阳明:“满街都是圣人” 3、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能鼓舞人们自觉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 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 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保持高风亮 节。 4、伦理政治型文化的消极影响 、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独创性、悠久 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 独创性、 涵摄性、统一性、保守性、崇尚和平、 性、涵摄性、统一性、保守性、崇尚和平、 乡土情谊、有情的宇宙现、家族本位、 乡土情谊、有情的宇宙现、家族本位、重 德精神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强大的生命力 和凝聚力、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和凝聚力、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尊君 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摆脱神学独断 的生活信念、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的生活信念、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一、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半封闭的大陆型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与这个系统相适应,孕育了伦理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不仅在观念的意识形态方面发生着久远的影响,而且还深刻影响着传统社会心理和人们的行为规范。

如:孝亲敬祖、尊师崇古、修己务实、乐天知命等⏹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视为“智性文化”,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之为“德性文化”,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智的文化。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几乎到了有一种伦理关系在其中的地步:人,出于自然,以天地为父母,以万物为朋友,其精神(“气”)可以与天地相通。

因此可以说,人的德出自于自然天地,人与天地自然可以“合其德”。

“天地有德”1.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在社会根源上,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体系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

⏹与世界各国不同,中国是在血缘纽带解体不充分的情况下步入文明社会的,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宗法体系。

与之相联系,血亲意识,即所谓“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九族”(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的观念构成社会意识的轴心,而且其形态在后来的发展中日益精密化。

⏹经过历代统治者及其士人的加工,宗法体系下的血亲意识有的转化为法律条文(如不孝成为犯罪的“首恶”),更主要的是形成宗法式的伦理道德,长久地左右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

⏹在社会心理方面,中国人向来对血缘关系格外注重,其语言表现是亲属称谓系统的庞杂精细。

不仅如同世界诸多民族一样纵向区分辈分,而且在父母系、嫡庶出、长幼序等横向方面也有极严格的规定。

如英语中uncle和aunt的汉语对应词,竟有伯父母、叔父母、姑父母、舅父母、姨父母等五种之多。

⏹与此相联系,中国人往往怀有浓烈的“孝亲”情感。

这种情感不仅表现为对死去先祖的隆重祭奠,更表现为对活着的长辈绝对孝顺,所谓“百善孝为先”。

“尊亲”成为中华民族古已有之的道德传统。

⏹在中国文化系统内,孝道被视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和母体,忠君、敬长、尊上等等,都是孝道的延伸。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正是由于在尽孝、尽忠这两大伦理观念上有所修正,汉译佛典甚至伪造《父母恩重经》,阐发孝道,宣扬忠君,这才获得民众的理解,得以顺利发展。

2.作为社会心理状况的理论升华,伦理道德学说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华学术的首要重心,影响之大,导致道德论与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互摄互涵,混淆不分。

⏹人伦效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亦被人伦化,天人之间攀上了血亲关系,君王即“天子”,从而形成了天人合一、主客混融的观念。

⏹中国古代的知识论从未与道德伦理学说明晰地区分开,为学的目的主要固在求“真”—探索自然奥秘,而更在于求“善”—追求道德觉悟。

⏹自然科学、分析哲学难以获得充分地发展,伦理道德学说却延绵不断,甚至成为众多学科门类的出发点和归宿。

政治学成为道德评判,政事被归结为善恶之别、正邪之争、君子小人之辨;文学强调教化功能,成为“载道”的工具,史学往往以“寓褒贬,别善恶”为宗旨;教育更以德育居首,所谓“首孝悌,次见闻”,“行有余力则学文”,知识的传授倒退居其次。

至于哲学,往往与伦理学相混融,主要是一种道德哲学。

儒学尤其突出:“儒家舍人生哲学外无学问,舍人格主义外无人生哲学”(梁启超)。

3.伦理型文化的作用与影响⏹正面:强调道德面前人人平等,“人皆可以为尧舜”;对包括君王在内的统治者也可以形成道德制约和严格要求,人格评判式的道德制约在缺乏分权制的古代中国,所发挥的社会调节功能不可低估;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还能鼓舞人们自觉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保持高风亮节。

⏹负面:将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以致在某种程度上有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的理论之源。

二、中国文化的特点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在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等诸方面。

⏹所谓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中国化,融入中国文化而成为其一部分。

如佛教文化的传入和中国化。

⏹所谓融合力,是指中国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或黄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善于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也有同化的意义。

⏹中国文化的同化力和融合力,是其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内在基础。

⏹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还表现在它具有历久弥坚的凝聚力。

这种凝聚力具体表现在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

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在以农业生产为生存根基的中国,农业生产的节奏早已与国民生活的节奏相通。

传统节日均来源于农事,是由农业节气演化而成的,并不像其他民族,节日多来源于宗教。

⏹农本商末、重农抑商的观念在中国式的农业社会可谓根深蒂固。

⏹务实精神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农耕生活导致的一种群体价值趋向。

作为农耕民族的中国人,从小农业的简单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定势和运思方法是注意切实领会,并不追求精密谨严的思辨体系,被西方人称赞为“最善于处理实际事物”的民族。

⏹“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更是直接从农业文明中生发出来的国民精神。

⏹包含着循环与恒久意识的变易观念,与农业文明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中国人受到农业生产由播种、生长到收获这一循环状况以及四时、四季周而复始现象的启示,产生一种循环论的思维方式。

农业社会中的人们满足于维持简单再生产,缺乏扩大社会再生产的能力,因而社会运行缓慢迟滞。

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很容易滋生永恒意识,认为世界是悠久的、静定的,袭故蹈常,好常恶变。

3.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不是以奴隶制的国家代替氏族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宗法社会,而是由家族走向国家,以血缘纽带维系奴隶制度,形成“家国一体”的格局。

⏹氏族社会的解体在我国完成得很不充分,因而氏族社会的宗法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残余大量积淀下来。

几千年来,全社会并未长期存在如同古代印度和欧洲中世纪那样森严的等级制度,社会组织主要是在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间的宗法原则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宗法制度在中国根深蒂固,不仅由于氏族社会解体极不充分,还由于此后自然经济长期延续,“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村社构成中国社会的细胞群,而这些村社中又包含家庭宗族与邻里乡党两大网络,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组成社会,进而构成国家。

这种社会结构给宗法制度、宗法思想的迁延、流播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始终以宗法氏族社会传说的圣人—尧舜为圣人,以宗法氏族社会的“大同世界”为理想的社会境界,社会组织结构长久地笼罩在父系家长制的阴影之下,父是家君,君是国父,家国一体,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最深层。

⏹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关系的基本单元是“宗族”。

在宗法观念下,个人是被重重包围在群体之中的,因此,每个人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类,个人的权利则显得不那么重要。

这就是所谓的“人道亲亲”。

⏹《礼记·大传》中解释“人道亲亲”说:“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

由尊祖到敬宗再到收族,整个社会就团结、统一起来,这正是儒家的思路。

⏹从“亲亲”的观念出发,可以引申出对君臣、夫妻、长幼、朋友等关系的一整套处理原则,都是以义务观念为核心的。

⏹《大学》提出“知止”的范畴,具体表现在“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等等,这都是义务的概念。

⏹正是由于传统文化重家族而轻个人、重群体而轻个体,因而总是强调个人在群体中的义务和责任,而忽略了个人在社会中的权利,也就使得“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样的道德平等意识仅仅成为一种理想,而与“权利”相联系的”法制”观念在这样的系统之内无用武之地,这正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二元性。

4.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长期运作于中国的农业自然经济,是一种商品交换欠发达、彼此孤立的经济。

在这种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极度分散的社会,需要高高在上的集权统治加以整合,以抵御外敌和自然灾害,而人格化的统合力量则来自专制君主。

因此,“国不堪贰”的尊君传统乃是农业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

⏹中国农业社会需要并养育了一个君主集权政体,而这种君主集权政体一经形成,又称为超乎社会之上的异己力量,它剥夺了人民群众的一切权力,将军、政、财、文大权全部集中到朝廷以至皇帝个人手中。

马克思“东方专制主义”⏹另一方面,农业宗法社会的正常运转,又要依赖以农民为主体的民众的安居乐业如此方能为朝廷提供租税赋役,保障社会所需的基本生活资料,社稷家国方得以保全,否则便有覆灭崩溃之虞。

因此,“敬德保民”、“民为邦本”的思想传统也是农业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

⏹“民为邦本”、“使民以时”、“民贵君轻”等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一种传统政治思想,反对“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仁政”、”王道”学说由此派生出来。

⏹民本主义同君主专制主义的关系是双重的,“尊君”和“重民”相反而又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体两翼。

⏹一方面,以“爱民”、”重民”、“恤民”为旗帜的民本思想与专制主义的极端形态——“残民”、“贱民”、“虐民”的暴政和绝对君权论是对立的,历来抨击暴政的人几乎无一例外的提倡民本思想。

⏹另一方面,民本主义又和君主专制主义的一般形态相互补充,构成所谓“明君论”。

这种明君“重民”、“惜民”,民众则将安定温饱生活的希望寄托于明君。

⏹民本主义与主权在民的民主主义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民本主义严格划分“治人者”与”治于人者”,它是从治人者的长治久安出发,才注意民众的力量和人心向背。

⏹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及其知识分子,一方面强调“国以民为本”,另一方面又强调“民以君为主”,在他们看来,“尊君”和“重民”是统一的。

5.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同世界上任何民族一样,在中国的远古时期,也产生过原始的宗教以及对天命鬼神的绝对崇拜。

直到殷商,仍然尊神重巫。

⏹西周时,中国人的宗教观念产生了重要变化,开始“疑”天及“敬德保民”。

从宗法中产生道德,而道德成为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宗法道德观念的确立,使神学独断的观念削弱以至被摆脱了。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印度文化等相区别的一个突出之处。

⏹在欧洲以及印度,宗教的神或上帝、佛,是最高的信仰,是精神的寄托。

而最高的善,生活的目标,人们的行为准则,都是从宗教的神的诫命或启示而来的。

道德来源于神启,宗教的神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