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合集下载

专题一中国文化的类型与特点

专题一中国文化的类型与特点
伦理道德学说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华学术的 首要重心,“求真”、“求善”成为学术的旨 归,以至成为众多学科门类的出发点和归宿。
宗法社会特定的伦理型文化,自有 其正面、负面的作用和影响(表现在哪 些方面呢)。
正面影响与作用
强调道德面前人人平等,“人皆可以为尧舜”; 对包括君王在内的统治者也可以形成道德制约和
中国文化的同化力和融合力,是其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 力内在基础。
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还表现在它具有历久弥坚的凝聚 力。这种凝聚力具体表现在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 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
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在以农业生产为生存根基的中国,农业生产的节奏 早已与国民生活的节奏相通。传统节日均来源于农 事,是由农业节气演化而成的,并不像其他民族,
关于中国文化的特点,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认 识和总结,不同专家有不同的意见。而我们学习 中国文化概论,可以说就是从各个方面、各个角 度来认识中国文化的特点,把握它的民族性和特 殊性。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从其强大的生命力、务 实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家国一体的宗法集体 主义文专题一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目录
一、中国文化的类型 二、中国文化的特点 三、相关补充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
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产生,都离不 开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集 中在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下的物质生产方 式和社会组织结构。
一、何种类型:
从地理环境来看,中国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的大陆性地域,山脉河 流等地形地貌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在这个系统内部,自然资源 丰富,物产富饶;
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同化力、 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等诸方面。
所谓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中国 化,融入中国文化而成为其一部分。如佛教文化的传入 和中国化。

中国文化概论 2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特质

中国文化概论 2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特质

(二)中国文化是农业文化
5.天人合一的观念与中和思想

农业自然经济的性质也决定了农民对待自然的态度。古代 很大程度上要靠天吃饭,必须不违农时,因此不能不对天 产生敬畏,产生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观念。 与天人合一观念相联系,中国人讲求“中和”。 “中和” 是儒家的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它要求在事物的各个方面中 采取中间适当的态度,不走极端,不偏不倚,恰倒好处, 从而趋于和谐适度的状态。《礼记〃中庸》:“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宋代叶适《中庸》:“古之人, 使中和为我用,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

(二)中国文化是农业文化
2. 饮食文化与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

我国农业高度发达,有举世闻名的饮食文化。孔子:“民 以食为天”;中国人很重视吃,请客吃饭是人际交往的重 要形式。 中国人固守在土地上,与外部世界处于封闭状态,起居有 定,耕作有时,衣食无忧,因此安土乐天成为他们的固有 观念。《礼记》:“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 能成其身。”

(二)中国文化是农业文化
3.重实际黜玄想的务实精神

务实精神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农耕生活导致的一种 群体趋向。 王符《潜夫论》:“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章太炎《驳 建立孔教议》:“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 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 “最善于处理实际事务”的民族。


(二)中国文化是农业文化
(世界从开始到消灭的一个周期叫元,一元十二会,一会三十运,一运 十二世,一世三十年,故一元为129 600年)

“时来运转” ,“否极泰来” ;“老虎吃小鸡”(虎啮鸡、
鸡吃虫、虫嗑棒、棒打虎) 。
6.包含着循环与恒久意识的变易观念
(2)永恒意识

第3讲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第3讲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第3讲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是一个非常庞大丰富的系统,包含了众多类型和特点。

下面将从传统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以及饮食文化等方面,对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进行探讨。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和价值观。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崇尚和平: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和平与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个人内心的平静。

这种和谐观念在中国文化中贯穿始终,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精神追求。

2.注重传统礼仪: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礼仪,尤其是家庭、社交场合以及官方场合的礼仪。

尊重长辈、尊敬师长、关心他人、团结友爱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价值观。

3.尊重圣贤思想:中国文化中崇尚圣贤思想,尊崇古代圣人和智者,如孔子、老子、庄子等。

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和智慧被广泛传承并影响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宗教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

以下是宗教文化的特点:1.多元和融合:中国是一个宗教多元的国家,不同宗教之间相互交融、共生共存。

佛教和道教都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哲学思想,同时伊斯兰教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2.尊重自然:中国宗教文化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一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念相呼应,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影响。

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婚礼习俗、饮食习惯等等。

以下是民俗文化的特点:1.重视家庭:中国民俗文化非常注重家庭的重要性,崇尚尊敬长辈、家族的传承和维护。

家庭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单位。

2.丰富的节日文化:中国拥有众多独特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情感和集体记忆,丰富多彩。

3.多样化的饮食习惯: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各地菜系独具特色。

中国菜以其美味和独特的烹饪方式闻名于世。

除了以上介绍的类型,中国文化还包含了诗歌、书法、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及养生保健、中医药、武术等多个领域的传统知识和技艺。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一、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半封闭的大陆型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与这个系统相适应,孕育了伦理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不仅在观念的意识形态方面发生着久远的影响,而且还深刻影响着传统社会心理和人们的行为规范。

如:孝亲敬祖、尊师崇古、修己务实、乐天知命等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视为“智性文化”,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之为“德性文化”,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智的文化。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几乎到了有一种伦理关系在其中的地步:人,出于自然,以天地为父母,以万物为朋友,其精神(“气”)可以与天地相通。

因此可以说,人的德出自于自然天地,人与天地自然可以“合其德”。

“天地有德”1.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在社会根源上,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体系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

与世界各国不同,中国是在血缘纽带解体不充分的情况下步入文明社会的,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宗法体系。

与之相联系,血亲意识,即所谓“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九族”(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的观念构成社会意识的轴心,而且其形态在后来的发展中日益精密化。

经过历代统治者及其士人的加工,宗法体系下的血亲意识有的转化为法律条文(如不孝成为犯罪的“首恶”),更主要的是形成宗法式的伦理道德,长久地左右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

在社会心理方面,中国人向来对血缘关系格外注重,其语言表现是亲属称谓系统的庞杂精细。

不仅如同世界诸多民族一样纵向区分辈分,而且在父母系、嫡庶出、长幼序等横向方面也有极严格的规定。

如英语中uncle和aunt的汉语对应词,竟有伯父母、叔父母、姑父母、舅父母、姨父母等五种之多。

与此相联系,中国人往往怀有浓烈的“孝亲”情感。

这种情感不仅表现为对死去先祖的隆重祭奠,更表现为对活着的长辈绝对孝顺,所谓“百善孝为先”。

第四讲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第四讲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第四讲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多样的文化之一,具有独特的类型和特点。

它的类型可以分为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现代化文化三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观。

首先,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石,它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明。

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崇尚中庸之道,在思想、道德、礼仪等方面有明确的规范和原则。

例如,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它强调人伦关系,重视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

此外,中国的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艺术形式注重以形似神、以人为本,追求的是内在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其次,现代文化是中国在近代以来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源于中国的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

现代文化注重个性和自由,追求个体的独立和自主。

例如,中国的新文学运动在20世纪初兴起,开创了现代文学的新篇章,强调写实主义和个体的心灵体验。

此外,电影、摄影、舞蹈、时装等现代艺术形式也在中国迅速发展,反映了现代化社会的多元文化。

最后,现代化文化是中国逐渐走向现代化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

现代化文化强调科技进步、市场经济、国际交往等方面,它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社会和全球化的重要文化表现。

例如,中国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和社交媒体成为现代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国际化教育等也是现代化文化的具体体现。

现代化文化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开放,同时也继承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总之,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多种多样,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明,现代文化展示了新时代的思想和艺术创作,现代化文化表现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时代的特点。

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

中国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性,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贡献。

第四讲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第四讲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庄子 大宗师》 大宗师》 《庄子大宗师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天地与我并生, 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 齐物论》 齐物论》 《庄子齐物论
(2)作为人格境界,道家主张应该贵 作为人格境界, "真"去"伪",它的旨趣在于尊重自 我人个性,并使之得到真实的流露. 我人个性,并使之得到真实的流露.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一)天人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 1.人文取向与人道原则 1.人文取向与人道原则 儒家对人类与个体超离自然状态, (1)儒家对人类与个体超离自然状态,不断 社会化的肯定 墨家也肯定人文, (2)墨家也肯定人文,人道的原则 ,不过墨 家强调人首先在能力的方面超越自然. 家强调人首先在能力的方面超越自然.在人 道方面与儒家不同的是, 道方面与儒家不同的是,提倡兼爱而不是有 等差的仁爱. 等差的仁爱.
二,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 1.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 1.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 神. 2.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在中国文化中起主导作用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在中国文化中起主导作用, 2.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在中国文化中起主导作用, 处于核心地位的基本思想和观念. 处于核心地位的基本思想和观念. 3.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必须具有广泛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必须具有广泛的影响, 3.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必须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熏 陶了大多数人民,对维系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陶了大多数人民,对维系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促进社会进步具有积极作用的特点. 促进社会进步具有积极作用的特点.

类型和特点

类型和特点

2、传统民本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 民本思想产生于殷周之际 尚书》 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 《尚书》:“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天聪明,自我民聪明” 本固邦宁” 天聪明,自我民聪明” 左传》 夫民,神之主也, 《左传》:“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 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天生民而树之 以利之也” 民之所欲, 君,以利之也” 。“民之所欲,天必从 之”。 老子: 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 圣人无常心, 老子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孔子: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修 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 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 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 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 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 响和制约, 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 与这个系统相适应, 统,与这个系统相适应,孕育了伦理 政治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政治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道德人格在社会生活和政 治生活中拥有无形却强大 的影响力, 的影响力,道德威力是一 种比法律更重要、 种比法律更重要、更有效 的统治手段。 的统治手段。
2、强调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 、 孟子: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 王阳明: 满街都是圣人” 王阳明:“满街都是圣人” 3、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能鼓舞人们自觉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 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 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保持高风亮 节。 4、伦理政治型文化的消极影响 、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独创性、悠久 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 独创性、 涵摄性、统一性、保守性、崇尚和平、 性、涵摄性、统一性、保守性、崇尚和平、 乡土情谊、有情的宇宙现、家族本位、 乡土情谊、有情的宇宙现、家族本位、重 德精神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强大的生命力 和凝聚力、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和凝聚力、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尊君 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摆脱神学独断 的生活信念、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的生活信念、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1一体的交融会通型文化特点:历史承递性、现实性、当代性,三种传统基于中国当代现实的创造性融合,相辅相成又相反相对,相互制约又相互补充,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向。

这种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取中华民族和世界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以人民服务为宗旨的社会主义新文化2业和小手工业生产的自然经济,传统自然经济具有长期性与稳定性3放政策;其次是它完善的科举制;统治者的杰出和英明(三教并行)(1)、唐诗:初唐四杰,盛唐李白杜甫,山水田园派,边塞诗派,白居易,李贺,李商隐(2)、古文:古文运动扭转了刘超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奠定了散文中古文的正宗地位(3)、书法:与魏晋并峙,草书怀素《自叙帖》“时有神助”、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雍容大方,楷书成熟(4)、绘画:苏轼称“登峰造极”,阎立本《步辇图》卓然大雅,画圣吴道子“吴带当风”(5)、科技:平稳而全面,世界领先,天文学僧一行恒星自动、子午线长度、《开元历》,药王孙思邈《千金方》(6)、建筑:都城长安建设成就辉煌,无论从规模还是布局结构,都无愧那个时代的宏伟杰作4基本精神:①刚健有为、自强不息②人本主义精神:以民为本、重人伦远鬼神、肯定个体的心性向善③天人合一:天是万物的起源,强调人事作用④礼制精神:强调社会有序,坚持社会秩序基本特征:①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②重和谐与融合③重实际追求稳定④重理性与人文教养5(1)、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2)、以伦理道德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纽带6(1)、精神:以人伦关系为出发点,一、担负历史责任、注重整体利益,二、崇尚气节,正道直行,三、务实求实、自强不息,四、讲求道义、关心他人,五、贵和持中、宽忍平和,六豁达乐观、以道制欲(2)、看法:对儒家文化扬弃的两方面(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自由博爱平等;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起点,中华民族特色之所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求实务实鼓舞人民不畏艰险,贵和持中、正道直行对于社会秩序的和谐安定,民为邦本,为人民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是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表现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 等诸方面。
中国文化的同化力和融合力,是其无与伦比的生命延 续力的内在基础。 文化学界有人将七个古代文化——埃及文化、苏美尔文 化、密诺斯文化、玛雅文化、安第斯文化、哈拉巴文化、 中国文化——称为人类原生形态的”母文化”。
二、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七、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中国伦理型文化还有一个突出的外在形式上的特点,这就 是它的经学传统。 所谓经学传统,是指中国文化长期以儒家经学为主流,有 着一以贯之的传统,形成了独自的特色。 经,本来是孔子所整理的古代文化典籍。
孔子编辑整理的古代文献称之为“六经”,即《周易》、 《尚书》、《诗经》、《礼》、《乐》、《春秋》。 到了汉代,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的地位被大大提高了。训解和阐述六经及儒家经典的 学问,称之为“经学”,是学术文化领域中压倒一切的学问, 成为汉以后历代的官学。
中国文化是一种农业文 化,其整个文化的物质基 础的主导方面和支配力量 是在自然经济轨道上运行 的农业。
1.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的形成的条 件是黄河、长江哺育的中华大地为农业生产提供 了极为优越的条件,简单的生产劳动能够维系人 的生存。 2.这一心态的主要表现:一是重农尚农的社 会共识;二是重实际而黜玄想的务实精神;三是 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四是包含循环与恒久意识 的变易观念。(简记:农 实 趣 念)
四、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尊君思想:
韩 非 :“ 事 在 四 方 , 要 在 中 央 , 圣 人 执 要 , 四 方 来 效 ” (《韩非子· 扬权》)
孔子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春秋繁露 · 为 人者天》) “《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春秋繁露· 玉杯》) 程颐、朱熹等理学家:认为“君权神授” “君为臣纲”
第三讲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1学时
第一节特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
中国文化形成的三条件是:半封闭的大陆性地 域、农业经济格局和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 在这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环境下形成的稳定的生 存系统和与之相应的伦理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1. 在社会根源上,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体系的完 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 2. 在社会心理方面,中国人向来对血缘关系格外注重, 其语言表现是亲属称谓系统的庞杂精细。 3.作为社会心理状况的理论升华,伦理道德学说当仁不让 地成为中华学术的首要重心,影响之大,导致道德论与本 体论、认识论、知识论互摄互涵,畛zhen3域不清。
五、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
在西周人的观念中,从宗法中产生道德,而道德成为维系 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宗法道德观念的确立,使神学独断 的观念削弱以致被摆脱了。 中西比较: 关于道德的起源 关于文明的肇始
六、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中国文化以“人”为核心,它表现在哲学、史学、教育、 文学、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乐以成德,文以载道,追 求人的完善,追求人的理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 了鲜明的重人文、重人伦的特色。 对中国文化特征的影响 对教育的影响 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民本思想:
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顺应民意,“圣人无常心,以百 姓心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 孔子:“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希望统治者 “因民之利而利之”(《论语•尧曰》)。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 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 子· 尽心下》)
消极作用是: 消极作用是: 它将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在一定程度 上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的理论之源。
(注意:三个积极,一个消极。三个积极是鼓励修养、道 德制约、维护正义)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特点
中国文化的总的特征是伦理型,具体特点有: 一是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二是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三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四是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五是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 六是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七是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简记:二力、心态、政治、宗法、脱神、学术、经学)
三、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关系的基本单元是“宗族”。 从”亲亲”的观念出发, 可以引申出对君臣、夫妻、 长幼、朋友等等关系的一整 套处理原则,这些处理原则 是以”义务”观念为核心的。
1
高 祖
2
曾 祖
3
4
5
自 己
6
儿 子
7
孙 子
8
曾 孙
9
玄 孙
祖 父 父 亲
这就是《礼记· 丧服小记》中所说的“亲亲, 以三为五,以五为九”,至九而“亲毕”。
德性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重德,以德摄智 的文化。 智性文化,是相对于德性文化而言的,即重智 的文化,是建立在西方宗教和哲学基础上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色表现在:把人伦的观念, 贯彻到天地万物之中。
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化是一 种天地合德的伦理型文化。
为什么会形成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征呢?或曰为 什么说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呢?
中国伦理型文化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1.强调道德面前人人平等,鼓励人人都加强 道德修养;
孟子主张“人皆可以尧舜”,王阳明说“满街都是圣
人”,都是肯定凡夫俗子可以通过首先修养达到最高境界。
2.对包括君主在内的统治者也可以形成道
德制约和严格要求; 3.在特定的历史条
件下,还能鼓励人们自
觉地维护正义,忠于国 家民族,保持高风亮节。
中国文化的这种经学传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 了什么影响呢?
首先,是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各个方面的广泛渗透。
其次,在经学的影响下,科学未能充分独立。 再次,经学传统对中国宗教的发展,也产生着一定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