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 古代的宗法文化不仅给君主一种血亲的 归属感,同时它也构成一种现实的政治 力量。(亲亲互隐 )
讨论与观察
• 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在亲亲的原则下, 同族、同乡、同门、乃至科考的同年都能 唤起天然的亲近感,人们利用这种种关系 资源编制自己的政治关系网络,对上钻营、 依附,寻找靠山,对下按亲疏远近分配权 力资源,培植私人势力。
对自然界的依赖、感恩戴德的心情。 追寻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 农业社会中的居民储藏一切的生活必需品, 包括自己身后的棺材,都认为是理所当然 的事。
•
——张爱玲
现实生活中的小段子
• 有一天晚上,我的自行车坏了,正在车摊 修车时,放在车架上的一本《西方哲学史》 的书名给一位路旁休息的中年人看到了, 他好像是突然发现外星人似的惊讶地看着 我,并自言自语地说:“哈!哲学!现在 是什么时代了,居然还有人在读哲学!”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从自然地理环境看文化的类型
• 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 • 游牧文化发源在高寒的草原地带; • 农耕文化发源于河流灌溉平原 ; • 商业文化发源在滨海地带以及近海
之岛屿 。
• 三种自然环境,决定了三种生活方式;三 种生活方式,形成了三种文化类型。
Hale Waihona Puke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 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 羊。
冯天瑜
大河—农业文明的稳定持重,与江河灌溉造 成两岸居民农耕生活的稳定性有关;
草原——游牧文明的粗旷剽悍、惯于掠夺,与 来自草原多变的恶劣气候提供的“射生饮血” 的游牧生活方式有关;
海洋—商业文明的外向开拓精神,则与陆上 资生环境的内不足和大海为海洋民族的流动 生活提供纵横驰骋、扬帆异域的条件有关。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点汇总

中国传统文化第一讲中国文化基础一、文化的涵义(一)文化的汉语词源:文对“文”作解释较早的是《易经·系辞下》中有这样一段话:“物相杂,故曰文。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二)文化的汉语词源:化化者,人由生而死,由死而生(三)文化的拉丁文词源拉丁文中的cultra,英法语中的culture,原意为耕种、栽培、居住,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物质生产活动)的意义。
后来进一步引申为人类改造自我(精神活动)的意义,包括人的技能的练习,性情、品德的陶冶、教养,蕴含有通过人的努力摆脱蒙昧和纯自然状态。
(四)“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1.广义文化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泛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出自十五大报告)。
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关于文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概括起来不外乎广义和狭义两种。
由此可见,广义的文化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
文化体系的构成有三层说、四层说、五层说、六层说等等。
四层说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表现为物体形态,故称物态文化,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属实体文化。
指各种社会规范,它规定人们必须遵循的制度,反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
多指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风俗,即行为模式。
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活动等等。
2.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小文化”。
最早的权威是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文化的特征(1)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3)文化具有时代性和超时代性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配套题库-第15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圣才出品】

第15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一、填空题1.我国的民族节日,特别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其生产与演变,跟远古______、祖先崇拜和原始禁忌有密切关系。
[厦门大学2010年研]【答案】农业生产【解析】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上形成的传统节日多达数百个。
许多重大节日,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习俗。
我国的民族节日,特别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大多与宗教无关。
它的产生与演变,跟远古农业生产、祖先崇拜和原始禁忌有密切关系。
2.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视为“智性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之为______。
【答案】德性文化【解析】中国传统文化之重“德”,可以称之为“德性文化”,在于它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智的文化。
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它十分注重二者之间的和谐与统一,几乎到了有一种伦理关系在其中的地步:人,出于自然,以天地为父母,以万物为朋友,其精神可以与天地相通。
因此可以说,人的“德”出自于天地自然,人与天地自然可以“合其德”。
3.在中国文化系统内,______被视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和母体。
【答案】孝道【解析】在中国文化系统内,孝道被视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和母体,忠君、敬长、尊上等等,都是孝道的延伸。
中国人往往怀有浓烈的“孝亲”情感,这种情感不仅表现为对死去先祖的隆重祭奠,更表现为对活着的长辈绝对孝顺,所谓“百善孝为先”。
“尊亲”成为中华民族古已有之的道德传统。
二、简答题1.简述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产生的历史条件答: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
这就是在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下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
(1)从地理环境看,中国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的大陆性地域,与西方地中海沿岸的民族有很大的不同。
(2)从物质生产方式看,中国文化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基础之上,封建的小农经济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与中亚、西亚的游牧民族、工商业比较发达的海洋民族也有很大的不同。
(3)从社会组织结构看,宗法结构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专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两千年,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

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一、如何把握不同类型文化的差异一个人如果周游世界,就会很自然地发现,各个民族、国家或地区之间,语言文字、物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及习俗、宗教信仰、道德规范、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等,有的颇为相似,有的则差异很大。
这种相似与差异,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说,就是文化的普同性与多样性的问题。
认识各种文化的相似与差异,是研究文化的类型与模式的基础。
人类文化具有普同性,说明人类的不同类型的文化具有相同或相似之处;然而另一方面,人类原本是多元诞生的,从一开始就分散生活于地球上的不同地域,而且越是接近现代,人类的分布范围越广。
地域不同,气候、水、土壤、动植物资源不同,人们从事文化活动的场所和文化活动的结果也就不同。
于是,人们对不同自然环境的长期适应,逐渐形成了多元发展的文化。
文化在多元发展的过程中,又会不断地创造、积累对适应环境有利的文化因素,改造、淘汰不适应的文化因素,前承后继,形成与自然环境最适应的文化体系。
这种适应,又会以习俗、道德、观念等形式成为该文化群体内成员代代相守、恪遵不渝的传统。
而文化传统一经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巨大的力量,促使各不相同的文化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定向发展,其各自的文化特征也就会愈加鲜明和稳定,从而在类型与模式上与其他文化明显地区别开来。
那么,应该如何归纳和把握不同类型文化的差异呢?一般认为,把握不同类型文化的差异,应选择其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或几个特征,可从生态环境、经济形态、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对其加以考虑。
例如许多研究者把人类文明的源头划分为农耕、游牧和商业三种类型,就是以经济形态为主要着眼点。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我们在这里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把中国文化的类型归纳概括如下。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所谓社会控制,亦称“社会制约”,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第3讲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第3讲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是一个非常庞大丰富的系统,包含了众多类型和特点。
下面将从传统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以及饮食文化等方面,对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进行探讨。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和价值观。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崇尚和平: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和平与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个人内心的平静。
这种和谐观念在中国文化中贯穿始终,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精神追求。
2.注重传统礼仪: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礼仪,尤其是家庭、社交场合以及官方场合的礼仪。
尊重长辈、尊敬师长、关心他人、团结友爱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价值观。
3.尊重圣贤思想:中国文化中崇尚圣贤思想,尊崇古代圣人和智者,如孔子、老子、庄子等。
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和智慧被广泛传承并影响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宗教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
以下是宗教文化的特点:1.多元和融合:中国是一个宗教多元的国家,不同宗教之间相互交融、共生共存。
佛教和道教都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哲学思想,同时伊斯兰教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2.尊重自然:中国宗教文化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一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念相呼应,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影响。
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婚礼习俗、饮食习惯等等。
以下是民俗文化的特点:1.重视家庭:中国民俗文化非常注重家庭的重要性,崇尚尊敬长辈、家族的传承和维护。
家庭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单位。
2.丰富的节日文化:中国拥有众多独特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情感和集体记忆,丰富多彩。
3.多样化的饮食习惯: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各地菜系独具特色。
中国菜以其美味和独特的烹饪方式闻名于世。
除了以上介绍的类型,中国文化还包含了诗歌、书法、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及养生保健、中医药、武术等多个领域的传统知识和技艺。
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结构与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演变
(中国文化史速写)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不断变化与发展,在短短的时间内要将中国文化发展演 变讲清楚,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只能粗略地把中国文化历史发展及演变的轮廓 作一个勾画和描述。
一、华夏文化的诞生和初始特点
据古史传说和地下文物的印证,中国文明已经有5000年历史,中国文化从一 开始就有着一些明显的特点。
(中国文化史速写)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结构
一、中国传统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主导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雅俗文化互补 三、中国传统文化是显隐文化交织
四、中国传统文化是庙堂与山林文化共存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包含了多民族文化系统的大系统。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 各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系统。但是汉族文化系统在各民族文化系统中一直是最为 完整,发展水平最高,居于主导地位的文化。
b,华夏与夷狄之别只是文化之别,而不是种族或部落之别。夏代的统治者完 成了中原龙山文化的统一,因而华夏成为这个统一的文化的名称,历史上华夏民族 与其他民族又不断融合,不论是什么部落、什么种族,只要是在文化上的差异消失 了,其种族或部族的界限也就消失了。
c,土地私有制还没有出现,宗族贵族就占据了统治地位。
第 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结构与历史演变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结构
一、中国传统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主导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雅俗文化互补 三、中国传统文化是显隐文化交织 四、中国传统文化是庙堂与山林文化共存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
一、大陆连绵型文化 二、农业型文化 三、封建制文化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演变
按照古史传说从“三皇”到“五帝”,中原地区生活着夏、戎(rong)、狄、 夷、羌、苗、蛮族,生活在北方的有戎人和狄人。他们奉黄帝为自己的祖先;在渭 河流域到黄河中游地区是羌人,相传炎帝是他们的首领;生活在黄河下游和江淮流 域的是夷人,共有九部,称“九夷”,相传太皞(hao号)(伏羲)是他们的祖先; 在江汉之间居住的是苗人,古籍上称他们为“三苗”;在更南边,则有所谓的“南 蛮人”,生活在五岭山脉的崇山峻岭之中。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一、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半封闭的大陆型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与这个系统相适应,孕育了伦理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不仅在观念的意识形态方面发生着久远的影响,而且还深刻影响着传统社会心理和人们的行为规范。
如:孝亲敬祖、尊师崇古、修己务实、乐天知命等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视为“智性文化”,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之为“德性文化”,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智的文化。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几乎到了有一种伦理关系在其中的地步:人,出于自然,以天地为父母,以万物为朋友,其精神(“气”)可以与天地相通。
因此可以说,人的德出自于自然天地,人与天地自然可以“合其德”。
“天地有德”1.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在社会根源上,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体系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
与世界各国不同,中国是在血缘纽带解体不充分的情况下步入文明社会的,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宗法体系。
与之相联系,血亲意识,即所谓“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九族”(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的观念构成社会意识的轴心,而且其形态在后来的发展中日益精密化。
经过历代统治者及其士人的加工,宗法体系下的血亲意识有的转化为法律条文(如不孝成为犯罪的“首恶”),更主要的是形成宗法式的伦理道德,长久地左右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
在社会心理方面,中国人向来对血缘关系格外注重,其语言表现是亲属称谓系统的庞杂精细。
不仅如同世界诸多民族一样纵向区分辈分,而且在父母系、嫡庶出、长幼序等横向方面也有极严格的规定。
如英语中uncle和aunt的汉语对应词,竟有伯父母、叔父母、姑父母、舅父母、姨父母等五种之多。
与此相联系,中国人往往怀有浓烈的“孝亲”情感。
这种情感不仅表现为对死去先祖的隆重祭奠,更表现为对活着的长辈绝对孝顺,所谓“百善孝为先”。
类型和特点

2、传统民本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 民本思想产生于殷周之际 尚书》 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 《尚书》:“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天聪明,自我民聪明” 本固邦宁” 天聪明,自我民聪明” 左传》 夫民,神之主也, 《左传》:“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 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天生民而树之 以利之也” 民之所欲, 君,以利之也” 。“民之所欲,天必从 之”。 老子: 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 圣人无常心, 老子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孔子: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修 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 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 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 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 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 响和制约, 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 与这个系统相适应, 统,与这个系统相适应,孕育了伦理 政治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政治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道德人格在社会生活和政 治生活中拥有无形却强大 的影响力, 的影响力,道德威力是一 种比法律更重要、 种比法律更重要、更有效 的统治手段。 的统治手段。
2、强调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 、 孟子: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 王阳明: 满街都是圣人” 王阳明:“满街都是圣人” 3、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能鼓舞人们自觉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 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 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保持高风亮 节。 4、伦理政治型文化的消极影响 、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独创性、悠久 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 独创性、 涵摄性、统一性、保守性、崇尚和平、 性、涵摄性、统一性、保守性、崇尚和平、 乡土情谊、有情的宇宙现、家族本位、 乡土情谊、有情的宇宙现、家族本位、重 德精神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强大的生命力 和凝聚力、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和凝聚力、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尊君 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摆脱神学独断 的生活信念、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的生活信念、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中国文化是一种农业文 化,其整个文化的物质基 础的主导方面和支配力量 是在自然经济轨道上运行 的农业。
1.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的形成的条 件是黄河、长江哺育的中华大地为农业生产提供 了极为优越的条件,简单的生产劳动能够维系人 的生存。
2.这一心态的主要表现:一是重农尚农的社 会共识;二是重实际而黜玄想的务实精神;三是 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四是包含循环与恒久意识 的变易观念。(简记:农 实 趣 念)
程颐、朱熹等理学家:认为“君权神授” “君为臣纲”
民本思想:
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顺应民意,“圣人无常心,以百 姓心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
孔子:“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希望统治者
“因民之利而利之”(《论语•尧曰》)。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 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 子·尽心下》)
中国伦理型文化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1.强调道德面前人人平等,鼓励人人都加强 道德修养;
孟子主张“人皆可以尧舜”,王阳明说“满街都是圣 人”,都是肯定凡夫俗子可以通过首先修养达到最高境界。
2.对包括君主在内的统治者也可以形成道 德制约和严格要求;
3.在特定的历史条 件下,还能鼓励人们自 觉地维护正义,忠于国 家民族,保持高风亮节。
对中国文化特征的影响 对教育的影响 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七、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经学传统。
所谓经学传统,是指中国文化长期以儒家经学为主流,有 着一以贯之的传统,形成了独自的特色。
经,本来是孔子所整理的古代文化典籍。
孔子编辑整理的古代文献称之为“六经”,即《周易》、 《尚书》、《诗经》、《礼》、《乐》、《春秋》。
三、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关系的基本单元是“宗族”。
从”亲亲”的观念出发, 可以引申出对君臣、夫妻、 长幼、朋友等等关系的一整 套处理原则,这些处理原则 是以”义务”观念为核心的。
1 234 5 678 9
高 曾 祖父 自 儿 孙 曾 玄 祖 祖 父亲 己 子 子 孙 孙
第三讲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1学时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
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自然地 理环境、特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
中国文化形成的三条件是:半封闭的大陆性地 域、农业经济格局和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 在这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环境下形成的稳定的生 存系统和与之相应的伦理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消极作用是:
消极作用是: 它将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在一定程度 上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的理论之源。
(注意:三个积极,一个消极。三个积极是鼓励修养、道 德制约、维护正义)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特点
中国文化的总的特征是伦理型,具体特点有: 一是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二是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三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四是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五是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 六是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七是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到了汉代,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的地位被大大提高了。训解和阐述六经及儒家经典的 学问,称之为“经学”,是学术文化领域中压倒一切的学问, 成为汉以后历代的官学。
中国文化的这种经学传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 了什么影响呢?
首先,是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各个方面的广泛渗透。
其次,在经学的影响下,科学未能充分独立。 再次,经学传统对中国宗教的发展,也产生着一定影响。
德性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重德,以德摄智 的文化。
智性文化,是相对于德性文化而言的,即重智 的文化,是建立在西方宗教和哲学基础上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色表现在:把人伦的观念, 贯彻到天地万物之中。
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化是一 种天地合德的伦理型文化。
为什么会形成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征呢?或曰为 什么说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呢?
1. 在社会根源上,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体系的完 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
2. 在社会心理方面,中国人向来对血缘关系格外注重, 其语言表现是亲属称谓系统的庞杂精细。
3.作为社会心理状况的理论升华,伦理道德学说当仁不让 地成为中华学术的首要重心,影响之大,导致道德论与本 体论、认识论、知识论互摄互涵,畛zhen3域不清。
五、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
在西周人的观念中,从宗法中产生道德,而道德成为维系 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宗法道德观念的确立,使神学独断 的观念削弱以致被摆脱了。 中西比较: 关于道德的起源
关于文明的肇始
六、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中国文化以“人”为核心,它表现在哲学、史学、教育、 文学、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乐以成德,文以载道,追 求人的完善,追求人的理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 了鲜明的重人文、重人伦的特色。
(简记:二力、心态、政治、宗法、脱神、学术、经学)
一是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表现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 等诸方面。
中国文化的同化力和融合力,是其无与伦比的生命延 续力的内在基础。
文化学界有人将七个古代文化——埃及文化、苏美尔文 化、密诺斯文化、玛雅文化、安第斯文化、哈拉巴文化、 中国文化——称为人类原生形态的”母文化”。
这就是《礼记·丧服小记》中所说的“亲亲, 以三为五,以五为九”,至九而“亲毕”。
四、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尊君思想:
韩 非 :“ 事 在 四 方 , 要 在 中 央 , 圣 人 执 要 , 四 方 来 效 ” (《韩非子·扬权》) 孔子:“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春秋繁露·为 人者天》) “《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春秋繁露·玉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