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 教案
初中无题李商隐优秀教案

初中无题李商隐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和技能: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理解“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2. 过程和方法: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含义。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古代女子在悲伤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受到作者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会鉴赏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关键字词的含义。
2. 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由李白、杜甫的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说出唐朝有小李杜”之称的是李商隐和杜牧,从而导入本课。
2. 作家、作品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
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与李贺,都是唐室宗亲,但因年代久远,家境已十分贫寒;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这一技之长成为他后来谋生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
3.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4.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背景,分析诗歌意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关键字词,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象征意义。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悲伤与渴望,感受诗人的情感。
6. 课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诗歌的主题,并尝试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李商隐的诗歌特点,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8篇)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8篇)《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篇1教材概述李商隐,晚唐诗人。
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艺术上,特殊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他的诗风与白居易截然相反,白诗妇孺皆知,而李诗虽然好学深思的人读来也很费劲,特殊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准确的解释。
尽管如此,假如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
本课选取了他的《锦瑟》和《马嵬(其二)》。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人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首难诗。
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两个字。
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近来注解家好像都主见: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
我以为,它确是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可也并非只是单纯“截取首二字”以发端比兴而与字面毫无交涉的无题诗。
它所写的情事分明是与瑟相关的。
《马嵬(其二)》乃咏史之作,重点是写唐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死杨贵妃。
有人认为此诗为讽刺唐玄宗之作,而我以为李商隐此诗,意在感慨人生无常,富贵难安。
本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同学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本文的教学难点:进一步训练同学读诗诵诗的力量,体会李商隐诗的意境。
思路方法由于是略读课文,所以本课的学习主要依靠同学自己。
根据“阅读——把握内容——分析艺术特点”的鉴赏过程,同学渐渐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领悟诗歌赏析的要领,培育喜爱诗歌的情感,喜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建议:为了让老师便于使用和查阅,本教案设计为两个课时(每一首诗歌为一个课时),但是我们建议老师采纳一个课时完成。
教学手段:采纳多媒体方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供应网络让同学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支配:1—2课时三维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创作风格。
2.诵读、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了解诗中所用的典故。
3.把握《锦瑟》这首诗的意境,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一等奖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一等奖这是李商隐诗两首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一等奖第1篇一、检查背诵。
齐背《锦瑟》二、李商隐的咏史诗。
李商隐虽然在他短暂的四十六年的人生历程中仕途一直不得志。
但他依然是一位关心现实和国家命运的诗人,他的各类政治诗不下百首,在其现存的约六百首诗中,占了六分之一,比重相当高,表现了李商隐积极的用世精神。
李商隐作了泾元节度使王茂元的幕僚和女婿后,在开成三年(838),商隐赴京应博学宏词科试,落选后回到安定,也就是泾州,登上了城楼有感,写下了千古流传的遣怀诗《安定城楼》: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州。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听诵读)提问:读完这首诗,大家觉得写得最好的是哪一句?明确:颈联。
提问:从诗歌中,大家读出了作者要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明确:既怀着恬淡的心情,又有担当事业的志气。
首二句写景,即景所以生情,以下六句的豪情壮志、无穷感慨都由此生发。
三、四句先以两位古人自比。
贾谊献策之日,王粲作赋之年,都与作者一般年轻。
贾谊上《治安策》,不为汉文帝所采纳,作者应博学宏词科试而名落孙山,其心境与贾谊上书未售,同样萦纡抑郁。
王粲避乱至荆州,依刘表;作者赴泾州,入王茂元幕,都属寄人篱下。
用两位古人的古事,比自己当前的处境和心情,取拟于伦,十分贴切。
这是第一层。
五、六句抒露志趣和抱负。
作者的遭遇虽然困顿,可是他的凌云之志,未稍减损。
江湖、扁舟乃使用春秋时代范蠡的典故;范蠡佐越王勾践,“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见《史记·货殖列传》)。
意谓,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志,但等回天撼地之日,旋乾转坤之时,头飘白发,身入扁舟。
永忆江湖,即怀淡于名利之心;欲回天地,即抱建立功业之志。
两者似相反,实相成。
这两句诗,既洒脱,又遒劲。
这两句诗反映了封建社会里才志之士的积极向上思想,既怀着恬淡的心情,又有担当事业的志气。
李商隐诗《锦瑟》教案

李商隐诗《锦瑟》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李商隐及其作品《锦瑟》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生平、创作年代、文学流派等。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锦瑟》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如何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代诗歌的创作背景。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锦瑟》,使学生对李商隐的诗歌艺术有更深的了解,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2.1 《锦瑟》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年代。
2.2 诗歌的主题思想及其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三、教学难点3.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代文化常识。
3.2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和解读。
四、教学准备4.1 准备李商隐的生平介绍资料及其诗歌创作的背景资料。
4.2 准备相关的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查阅。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李商隐的生平图片和简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
5.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锦瑟》,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5.3 课堂讲解讲解《锦瑟》的创作背景,包括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年代。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5.4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锦瑟》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5.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李商隐及其作品的理解。
5.7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评价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6.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
6.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李商隐诗两首》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通过写“我所知道的李商隐”等训练,提高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重点、难点和解决办法】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学生活动设计】.课前预习(1)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2)标出诗中不理解的句子,初步鉴赏。
2.课内精读课教师讲析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导入新课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
早年的诗人,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
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
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2.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教学对象:高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夜雨寄北》。
2. 分析并欣赏李商隐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 理解诗中的情感表达,体会诗人的孤独与思念。
4. 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夜雨寄北》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诗中的情感表达。
难点:1. 诗歌中的意象运用。
2. 理解诗人的孤独与思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诗意和艺术特色。
2. 引导法: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情感表达。
3.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运用意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介绍李商隐的背景和诗歌创作特点。
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李商隐诗歌,如《锦瑟》、《无题》等。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朗读《夜雨寄北》。
2. 讲解诗歌背景和诗意。
3.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
三、情感理解(15分钟)1.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孤独与思念。
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四、诗歌创作实践(15分钟)1. 引导学生运用《夜雨寄北》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2. 学生现场写作,互相交流分享。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10分钟)1. 复习《夜雨寄北》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让学生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
二、深入学习(20分钟)1. 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进一步理解诗人的孤独与思念。
2. 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如何表达情感。
三、总结与拓展(1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意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2. 推荐李商隐的其他诗歌,供学生课后阅读和欣赏。
3. 鼓励学生继续创作,运用所学意象和情感表达。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夜雨寄北》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意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创作诗歌的质量和情感表达。
六、教学评价方式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分享感受等。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夜雨寄北》诗意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夜雨寄北李商隐教案

夜雨寄北李商隐教案第一章:简介李商隐与《夜雨寄北》1.1 李商隐简介:介绍李商隐的生平背景、文学地位及其代表作。
1.2 《夜雨寄北》背景:解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的生活环境、时代背景等。
1.3 《夜雨寄北》诗文解析:对诗歌进行逐句解析,解释生僻字词,阐述诗意、意境等。
第二章:诗歌主题与情感表达2.1 诗歌主题:探讨《夜雨寄北》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友情、思乡、离愁别绪等。
2.2 情感表达:分析诗歌中作者运用哪些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第三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3.1 韵律与节奏:分析《夜雨寄北》的韵律特点,如平水韵、节奏感等。
3.2 字词选用:探讨作者在诗中运用的一些独特字词,以及这些字词所产生的效果。
3.3 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第四章:诗歌中的自然意象与文化意象4.1 自然意象:分析《夜雨寄北》中的自然意象,如夜雨、孤灯等,以及它们所传达的意义。
4.2 文化意象:探讨诗中涉及到的文化意象,如秋蝉、寒衣等,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第五章:教学实践与拓展5.1 教学设计: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如朗读、讨论、写作等。
5.2 课后拓展:推荐与李商隐相关的诗歌或文学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欣赏李商隐的诗歌。
5.3 教学评价:设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包括知识掌握、情感体验等。
第六章:诗歌的结构与布局6.1 诗歌的结构:分析《夜雨寄北》的诗歌结构,包括起承转合等方面。
6.2 布局特点:探讨诗人如何通过布局来展现诗歌主题,以及这种布局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第七章:诗歌中的意境与氛围7.1 意境创造:分析《夜雨寄北》中的意境特点,如孤寂、凄凉等,以及诗人如何通过意象来营造这种意境。
7.2 氛围表现:探讨诗歌中所表现出的氛围,如夜晚的寂静、雨滴的滴落声等,以及这种氛围与主题的关系。
第八章:诗歌的审美价值与启示8.1 审美价值:分析《夜雨寄北》的审美价值,如词句的优美、意象的丰富等。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夜雨寄北》。
学生能够分析李商隐的写作风格和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学生能够解释生僻词汇和古代文化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来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学会如何查找相关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含义。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欣赏古典诗歌的美。
学生通过学习李商隐的爱国情怀,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夜雨寄北》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李商隐的写作风格和他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理解古代文化背景对诗歌含义的影响。
掌握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古代用语。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生僻词汇的解释、古代文化背景的介绍等。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需要时提供给学生。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教师通过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夜雨寄北》的兴趣。
5.2 诗歌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夜雨寄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5.3 诗歌解析教师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5.4 生僻词汇讲解教师解释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古代用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5.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分享各自的见解。
5.6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写一篇短文,描述诗歌中的景象和情感。
5.7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李商隐的写作风格和他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5.8 作业布置学生背诵《夜雨寄北》。
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李商隐的其他作品,以便在下一节课上分享。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
6.2 学生写作: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现,关注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运用。
6.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是否完成了背诵作业和对李商隐其他作品的了解。
七、教学反思7.1 教师将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是否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
导入
同学们好,咱们又见面了,这次我不是来查你们背诵的,而是跟大家一起来一趟心灵之旅,梦回大唐。
同学们都知道,盛唐有号称“诗仙”“诗圣”的李白杜甫,到了晚唐,同样也才人辈出,除了白居易,还有“小李杜”,谁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李商隐、杜牧)对,非常好!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晚唐著名诗人、西昆体的鼻祖李商隐的最著名的诗作《锦瑟》和《马嵬》。
(板书李商隐一概况+PPT)
诗人简介(PPT讲解)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谿(xī)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自称与皇室同宗,但高、曾祖以下几代都只做到县令县尉、州郡僚佐一类下级官员。
一、李商隐一生经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25岁之前:16岁著有《才论》、《圣论》,以古文为士大夫所知。
17岁在节度使令狐楚(牛党牛僧孺)门下做幕僚,深受赏识。
写了一些直接反映社会政治的诗,反映了青年诗人关怀国家命运的抱负
25岁:开成二年登进士第
25-34岁:卷入牛李党争。
26岁取王茂元(李党李德裕)女儿王氏为妻。
因此令狐楚儿子令狐绹(táo)担任宰相时在政治上打压李商隐。
(李商隐17岁以白衣身份入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幕府,直到25岁离开。
令狐楚是牛党中坚。
开成二年冬,令狐楚死,李商隐生活失去依靠,于是转投泾原节度使王茂元门下谋食,得王赏识,并成了王的东床快婿。
当时,王被视为李德裕一党,李商隐转投王茂元,牛党认为是“背恩”之举,触犯了朋党戒律,因而对他横加打击。
开成三年,李商隐应考“博学鸿辞科”,原本已被录取,但牛党一权要从中作梗,复审时李商隐被除去名字。
)
这一阶段坎坷不平的人生历程,促使诗人的创作向纵深发展,诗中感情更为沉郁,表达愈加婉曲
34-46岁:三入幕府、天涯漂泊诗人后期的诗风变化更为多样,诗境也日趋老成。
所写的诗更加发人深思,令人叹惋
二、李商隐的爱情:
柳枝。
柳枝的名字出现在李商隐写于开成元年(836)年的一组诗(《柳枝五首》)中。
他还为在这组诗写了一个长长的序言,讲述了柳枝的故事:她是一个洛阳富商的女儿,活泼可爱,开朗大方,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李商隐的诗(《燕台诗》),心生爱慕,于是主动与他约会。
但李商隐失约了。
他后来得知,柳枝被一个有权势的人收为妾。
两人再也没有见过面。
如果不是李商隐杜撰,这一段没有结果的感情很可能就是他的初恋。
宋华阳。
李商隐在青年时期曾经在玉阳山修习道术,因此有人猜想他在这期间与女道士发生过恋情。
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等诗中,李商隐提到了“宋华阳”的名字,于是宋华阳就被认为是李商隐的恋人。
还有一种夸张的说法是:李商隐曾经和宋华阳姐妹二人同时恋爱。
苏雪林在《玉溪诗谜》中[5]对于这个故事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想象发挥。
锦瑟。
李商隐有一首著名的《锦瑟》诗,刘攽在《中山诗话》中提到,有人猜测“锦瑟”是令狐楚家的一位侍儿,李商隐在令狐家受学期间,曾与她恋爱,但终于没有结果。
荷花。
民间传说他在与王氏结婚前,曾有一小名“荷花”的恋人,两人十分恩爱。
在他进京赶考前一月,荷花突然身染重病,李商隐陪伴荷花度过最后的时光。
这段悲剧给他造成很大的打击,以后的诗中他常以荷花为题也是对旧情的眷恋。
王氏。
王氏是李商隐的妻子。
李商隐与王氏的感情非常好,在王氏去世后,他写下《房中曲》等悼亡诗篇,情感真挚,语意沉痛。
其中最著名的,是在他离家赴蜀地宦游途
中所作《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
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也有猜测,《锦瑟》也是为纪念亡妻而作,以琴弦断裂比喻妻子去世。
锦瑟
了解了李商隐的生平经历和爱情故事以后,我们来一起学习《锦瑟》这首诗。
清末学者梁启超曾经评论过李商隐的诗,他是这么说的:“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
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
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
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
问:那么请同学们朗读诗歌,然后细细品味体会《锦瑟》的美都体现在哪里?
先读课文,同学讨论,小组合作
答案预设:意象美用典美多义美
板书:
第二课时
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锦瑟》三美,分别是哪三美?(意象美用典美多义美)
上节课发现大家对诗文的大意还是不太清楚,今天我们先来找几个同学翻译一下《锦瑟》这首诗。
(同学回答,PPT演示,同学们读一遍)
李商隐诗构思新奇,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李商隐的这首《锦瑟》到底该如何理解他的主题情感?也就是讨论下尾联中提到的情到底是什么情?
答案预设:(结合PPT)
追忆恋情,悼亡诗,感怀身世,咏物诗(适怨清和四种音乐境界)
马嵬
一、背景:兵变过程
潼关失陷
潼关是京城长安的门户,那里形势险要,道路狭窄。
唐玄宗派大将哥舒翰带领重兵把守。
叛将崔乾祐在潼关外屯兵半年,没法打进去。
潼关的守军每天晚上在烽火台烧起一把火,作为平安的信号。
关里的烽火台接到信号,也一座接一座放“平安火”,一直传到长安,让长安人民放心。
叛军攻不进潼关,但是关里的唐王朝内部却闹起矛盾来。
哥舒翰主张坚守潼关,等待时机;郭子仪、李光弼也从河北前线给唐玄宗上奏章,他们请求引兵北上,攻打安禄山的老巢范阳;要潼关守军千万不要出关。
但是,宰相杨国忠却反对这样做,他怕哥舒翰手握重兵,打胜回朝了,他的宰相位子就保不住了,于是
就在唐玄宗面前说潼关外的叛军已经不堪一击,哥舒翰守在潼关按兵不动,会丧失歼灭叛军的时机。
昏庸的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话,接二连三派使者到潼关,逼哥舒翰带兵出潼关。
哥舒翰明知出关没有好处,但是没法违抗皇帝的圣旨,只好带兵出关了,结果全军覆没。
玄宗出逃
潼关一失守,唐玄宗感到形势危急,要杨国忠想办法。
杨国忠劝玄宗逃到蜀地去。
当天晚上,唐玄宗,杨国忠带着杨贵妃和一批皇子皇孙,逃出长安。
他们派个宦官先到沿路各地,要官员准备接待。
哪知道才到咸阳,派出的宦官和县令都已经逃了。
唐玄宗一伙人走了半天,没有人给他们送饭。
随行太监好容易找到当地百姓,向他们讨了点粮食。
有几个百姓送上一点高粱饽饽。
那些皇子皇孙平时养尊处优,哪里吃过这样的饭,但是实在饿得慌,也顾不得什么体面,没有碗筷,就用手捞着吃,一下子就吃得精光。
唐玄宗勉强咽了几口饽饽,直流眼泪。
有个老人挤到车前,对玄宗说:“安禄山想造反,已经不是一天了。
这么多年来,有人向朝廷告发,反而被关被杀。
陛下周围的大臣,只会奉承拍马,外面的情况,陛下一概听不到。
我们普通百姓早知道有这么一天,不过朝廷宫门太深,百姓的意见陛下听不到。
要不是到了今天这步田地,我们怎么能站在陛下面前说话呢!”
唐玄宗垂头丧气地说:“这是我太糊涂,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
”
发生兵变
这样走走停停,第三天到了马嵬驿,随行的将士又饿又疲劳,他们心思越想越气,好好的长安呆不住,弄得到处流亡,受尽辛苦。
他们认为,这全是受了奸相杨国忠的累,这笔帐得向杨国忠算。
于是制造混乱,杀了杨国忠,又把唐玄宗住的驿馆包围了起来。
唐玄宗听到外面喧闹,问是什么事,左右太监告诉他,兵
士们已把杨国忠杀了。
玄宗大吃一惊,不得不扶着拐杖,走出驿门慰劳兵士。
兵士们不理唐玄宗的话,照样吵吵嚷嚷。
玄宗派高力士找到陈玄礼,问兵士们为什么不肯散。
陈玄礼回答说:“杨国忠谋反,贵妃也不能留下来了。
”这下可把唐玄宗难住了,他怎么舍得杀这个宠爱的妃子呢?他低着头站了半晌,才说:“贵妃住在内宫,怎么知道杨国忠谋反呢?”高力士知道不杀杨贵妃,不能平息兵士的气愤,就说:“贵妃是没有罪,但是将士们杀了杨国忠,如果留着贵妃,将士哪会心安。
希望陛下慎重考虑,将士心安,陛下也安全了。
”
唐玄宗为了保自己的命,只好狠了狠心,叫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别的地方,用带子勒死了。
将士们听到杨贵妃已经被处死,总算消了口气,才撤围回营。
问:你怎样看待马嵬驿兵变?
表面上看来是一场士兵哗变,实质上是由太子李亨和宦官李辅国、高力士等策划的一场争权斗争。
太子李亨主谋,借机除掉了杨国忠。
二、翻译
了解了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来一起疏通诗歌大意,同学们先听一下配乐朗诵,听的时候注意字音字形。
听完了,齐声朗读诗歌,给几分种阅读注释,叫同学起来翻译。
之后给出翻译
三、同学讨论
问:李商隐对此事件的看法,从哪里可以看出?
答案预设: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