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解析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解析

《最后一课》课文解析那天早晨,我很迟才去上学,非常害怕挨老师的训,特别是因为哈墨尔先生已经告诉过我们,他今天要考问分词那一课,而我,连头一个字也不会。

这时,我起了一个念头,想逃学到野外去玩玩。

【品味】全文以第一人称来写,能给读者亲切和真实的感受。

“我”的见闻、感受是本文的线索。

)【品味】写了哈墨尔先生对学生要求很严和“我”不爱学习、经常逃学的特点。

天气多么温暖!多么晴朗!白头鸟在林边的鸣叫声不断传来,锯木厂的后面,黎贝尔草地上,普鲁士军队正在操练。

这一切都比那些分词规则更吸引我;但我毕竟还是努力克服了这个念头,很快朝学校跑去。

(①找出两处环境描写,并说出其作用是什么。

) 【品味】“操练”不能换成“锻炼”,后者是体育运动,前者是指军队训练。

)【品味】这里写了小弗朗茨目睹的自然景象和社会景象,是作者交代的小说背景,也是小说中人物活动的背景。

“我”贪玩,但能管住自己,这是小弗朗茨性格的基点,也是他后来思想转变的条件。

经过村政府的时候,我看见一些人围在挂着布告牌的铁栅栏前面。

(②这一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两年来,那些坏消息,吃败仗啦,抽壮丁啦,征用物资啦,还有普鲁土司令部的命令啦,都是在这儿公布的。

我没有停下来,心想:【品味】“坏消息”表现出小弗朗茨对普鲁士侵略者的反抗意识和对侵略者的憎恨。

)“又有什么事了?”【品味】“又有什么事了?”引起悬念,埋下伏笔。

这时,正当我跑过广场的时候,带着徒弟在那里看布告的铁匠瓦赫特,朝着我喊道:“小家伙,用不着这么急!你去多晚也不会迟到了!”我以为他是在讽刺我,于是,气喘喘地跑进了哈墨尔先生的小院子。

【品味】小弗朗茨误以为瓦赫特的话是嘲笑,这是伏笔。

)【段析】第一部分:写“我”在上学路上的见闻、感受,和平常日子相比,显得有些异常。

往常,开始上课的时候,教室里总是一片乱哄哄,街上都听得见,课桌开开关关,大家一起高声诵读,你要专心,就得把耳朵捂起来,老师用大戒尺不停地拍着桌子喊道:【品味】从“总”字看,平常日子上课前喧闹是一惯性的,与下文的“安安静静”形成鲜明对比,为读者留下悬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

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下册 7.最后一课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下册 7.最后一课

22
• 分析第11~20段(上语法课)
• 思考: 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 时, 讲了哪
些话?可概括为几点? 是什么描写?
• 语言描写
(1).宣布“最后一课”;
(2).温和的教育“我”,指出阿尔萨斯
人的不幸;
9(/134/2)01.9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23
1、韩麦尔先生连用两个“最后”体 现了他什么心情?
课)
发展
3、下课时韩麦尔先生悲壮、
不屈的精神。(24-29)
高潮和结局 16
分析第一阅部读分第: 1~6段,思考: 1.从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表现和心情,看 出小弗郎士最初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贪玩、幼稚、不爱学习,不懂事,但还 能管住自己的孩子。
9/14/2019
17
2、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 2)、画眉在 树林边宛转地唱歌
环境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 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9/14/2019
8
9/14/2019
可是我 还能管 住自己, 急忙向 学校跑 去。
9
可是那一 天,一切 偏安安静 静的,跟 星期日的 早晨一样。
9/14/2019
5
故事背景: 本文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法国皇
帝拿破伦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 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长 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 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 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 语课的情景。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最后⼀课》讲述的是在普法战争中被普鲁⼠强⾏割让的⼀所乡村⼩学在上着告别⾃⼰母语的最后⼀堂课,通过⼀个孩⼦的眼光来展现整个沦陷区的屈辱和对⾃⼰故⼟的深切的思念。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6课《最后⼀课》课⽂原⽂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很怕韩麦尔先⽣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个字也说不上来。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后边草地上,普鲁⼠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分词⽤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切坏消息都是从那⾥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思量:“⼜出了什么事啦?” 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场上跑过,就向我喊:“⽤不着那么快呀,孩⼦,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 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不接下⽓地赶到韩麦尔先⽣的⼩院⼦⾥。

平常⽇⼦,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家怕吵捂着⽿朵⼤声背书啦……还有⽼师拿着⼤铁戒尺在桌⼦上紧敲着,“静⼀点,静⼀点……” 我本来打算趁那⼀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天,⼀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的早晨⼀样。

我从开着的窗⼦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家的⾯⾛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多么慌! 可是⼀点⼉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弗郎⼠,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 我⼀纵⾝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稍微平静了⼀点⼉,我才注意到,我们的⽼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丝帽。

这套⾐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才穿戴。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重要知识点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重要知识点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重要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从1857年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描写了法国南方的自然风光和生活习俗,长篇小说《小东西》,以俏皮和幽默的笔调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二、课文背景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烧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本文就是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三、文体知识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塑造人物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分类(篇幅):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四、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6):描述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感受。

第二部分(7—23):写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等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

第三部分(24—29):写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五、问题归纳1.课文开头写自然环境有什么作用?本题可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进行分析。

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正反映出小弗郎士无忧无虑、天真幼稚的心理状态。

2.“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什么事啦’?”句中的“又”字有什么作用?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战乱频繁,变故迭起,人心惶惶。

预示着将要发生一件大事,自然地引出下文。

3.“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句中的“偏”一词的作用是什么?“偏”表示事实跟所希望的恰恰相反。

与平时形成强烈的对照,突出今天的课堂气氛不同寻常,为读者留下悬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后一课》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必须告别某种重要事物的情况?”比如,毕业告别母校,或者搬家告别好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和爱国情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1.章节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战争与和平》中的《最后一课》。
a.阅读课文《最后一课》,理解故事背景和情节。
b.分析主人公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的心理变化,感悟爱国主义情感。
c.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子,提高语文素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和基本情节。这是一篇描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在普法战争中被割让给德国后,孩子们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故事。它反映了民族矛盾、爱国情感以及对母语的眷恋。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这个案例展示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一个孩子如何从对法语学习的抵触转变为深刻的爱国情感。
d.了解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历史背景,理解法国民族矛盾和民族自豪感。
2.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掌握课文生词、短语和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b.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c.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最后一课》,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提高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优秀教案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读文中与韩麦尔先生有关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理解韩麦尔形象。

2、从环境、情节、人物性格的角度,分析理解小说表达的主题。

3、学习感悟“小说人物语言符合人物形象”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通教学目标1、2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2、3教学方法: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流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最后一课》小说的情节,分析理解了小弗郎士的形象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韩麦尔的形象,并通过对韩麦尔形象的分析,理解这篇小说表达的主题。

二、师生对话——我眼中的韩麦尔先生1、课下,大家对《最后一课》温习了吗?温习了几遍?2、下面我们先交流一下同学们对韩麦尔先生形象的理解?学生举手发言,全班交流,教师顺势引导在此环节,教师不做过多的评价,充分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顺势做点评。

三、问题研讨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读到这篇小说的结尾,我总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写出的不是“打倒普鲁士?”韩麦尔先生写出“打倒普鲁士!”不更有血性?不更有反抗侵略者的豪情吗?1、下面请同学们围绕这一问题,请以韩麦尔先生视角,梳理情节,研读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等待迟到的小弗郎士,讲说最后一课的原因检查学生背书、自责,告诫人们要牢记法语上语法课、习字课、历史课,教初级班拼音作为一名老师韩麦尔先生,所有的情节围绕法语而展开,那么在小说的结尾,韩麦尔先生也只能用一句,能激发教室里所有人的爱国情感的法语来结束,根据前文的渲染、蓄势,“法兰西万岁!”当然是最有感染力的一句话,也最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结尾处韩麦尔先生写“打倒普鲁士”,前文韩麦尔先生在课堂会做什么呢?控诉普鲁士的罪恶,揭露普鲁士的残酷血腥,以及对法兰西的蹂躏践踏结论:小说情节发展的必然性2、下面请同学们围绕这一问题,找一找表现韩麦尔形象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描写的语句,从人物性格变化的角度研读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1)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朗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单元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单元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对于修辞手法和句子结构的应用,教师可以挑选典型的句子,如“他(时钟)敲了十二下,声音是那么沉重”,引导学生分析其修辞效果和句子结构的特点。
-在自主学习方面,教师需要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和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学习。
四、教学流程
其次,关于修辞手法和句子结构分析,学生们在理论层面能够掌握,但在实际分析中应用不够熟练。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多提供一些典型的例子,让学生多加练习,提高他们在实际阅读和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此外,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学生们表现得积极主动,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通过合作、探究,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但在活动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过于依赖同伴,自己的思考不够独立。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个别指导,鼓励学生在合作中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课后练习的完成: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特别是对课文主题和修辞手法的应用。
举例解释:
-生字词“诀别”在文中的使用,表达了小弗朗士对老师的深深不舍,学生需理解其情感色彩和语境含义。
-小弗朗士从最初的不以为然到最后的悔恨和觉醒,这一心理转变是理解文章主旨的重要部分。
-文中“时钟敲了十二下,声音是那么沉重”运用了拟人手法,学生需学会分析这种修辞如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后一课》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经经历过离别,感受过不舍和后悔?”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的情感变化。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最后一课编写者:陈娅兰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

2、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相关链接】1、走近作者都德,著名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2、了解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自主学习】1、回顾旧知:小说与、、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适当的环境描写。

2、速读课文,圈点批画出生字词,查字典给下列词语注音。

踱()胳膊()郝叟()捂()懊悔()惩罚()赚钱()钥匙()祈祷()哽()督学()膝头()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1)这篇小说主要写的事是:,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_,表达了法国人民情感。

(2)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散学的顺序来安排情节,根据故事情节课文可划分成哪几部分?【合作探究】品读课文,分析小弗郎士这一人物形象。

1、圈画出第一部分中描写小弗郎士的有关语句,并思考这些语句表现出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孩子。

2、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从气氛、学生、老师、后排板凳几方面去分析)3、想一想:小弗郎士在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找出文中具体语句加以揣摩)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拓展提升】一、读《中国娃》的歌词做题。

最爱说的话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

1、中国娃最爱的语言应该是,最爱的字应该是。

2、歌词表达了中国青少年的什么精神?3、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我们应如何理解?二、爱国主义情感是最崇高最神圣的感情。

他们这样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4、你还知道哪些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的名句?请写出一条。

5、请你谈谈读了这些名言后的感想。

【当堂检测】1、依据课文,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画上横线。

(1)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哗、喧嚷、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2)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装进、送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3)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敬佩、敬仰)。

2、选出下列句中画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1)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

()A.喧嚷扰乱B.声音大而杂C.喧哗沸腾D.喧哗热闹(2)我看见这些情景,正在诧异。

()A.惊叹B.惊奇C.纳闷D.心里不明白(3)“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

()A.批评指责B.处罚C.埋怨D.严厉地责骂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最后一课》的体裁是小说,作者都德,选自《星期一故事集》。

B.《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

D.《最后一课》运用了景物描写表现主题。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体会人物感情,品味小说语言。

2、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相关链接】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②推动情节发展;③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④展示人物性格;⑤借景抒情,情景交融;⑥深化作品主题。

以上各种作用常常同时出现,景物描写可以同时具有一种或几种表达作用。

要根据具体文章具体分析。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

1、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举例分析。

2、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3、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在课文中勾画并点评。

)二、品味语言,理解重点语句。

4、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5、“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品析这句话的含义)6、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7、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分析这句话的表达作用)三、主题归纳。

文章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的和对祖国的,以及争取祖国统一的,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

【拓展提升】关于《最后一课》的特别讲座1938年2月18日,是长沙临时大学在岳麓山下的最后一天,而这一天的上午,仍然有学生在上课。

闻一多先生来了!依旧是那件灰色的长袍大衫,依旧是那条洁白的羊毛围巾。

闻一多踏着文学院教授们少有的那种急匆匆的步伐,笃笃有声地走上了讲台,放下烟斗和茶杯,目光炯炯有神地环顾着每一个在座者。

“哦?都来了吗?”闻先生习惯地问了一声,并不等别人回答,就拈起一支粉笔,旋过身子,在黑板上写了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最后一课”。

写完题目之后,闻一多久久凝望着学生们,半晌之后,才掠过一丝不经意的微笑,很沉着地开口:“同学们,今天,校方告诉我,这里有一堂国文课,由我给大家主讲。

我今天要给大家讲的,是一篇法兰西小说,名字叫《最后一课》。

”礼堂里出现了一阵很短暂的交头接耳的议论声,旋即又平静,鸦雀无声。

“是的,这是一篇大家都很熟悉的小说。

大家上中学的时候,一定已经读过这篇小说了。

你们的弟弟妹妹……如果他们今天还能有幸坐在书桌前头,也许此时正在读这篇课文。

可是,我们每一个人是不是都把它读懂了?好吧,下面就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这篇课文,大家静静地听,这篇小说讲述的是普法战争时期,发生在阿尔萨斯省的故事。

”闻一多把课本递给了坐在前排的一位女同学。

虽然这已经是一个老掉牙的故事,虽然这位女同学的普通话当中,夹杂着明显的南方口音,然而,整个礼堂里没有一点多余的声音,每一个人都在凝神屏气,回味着这个对于他们来说十分熟悉的老故事。

闻一多发现,礼堂门口也站了许多人,有的扒着门框,有的斜靠在礼堂的墙壁上,胆子大的已经溜进来,在后排的空位子上坐下了,有的人刚刚打完预防针,衣服袖子还高高地捋着,他们也在凝神静气地倾听这位女同学阅读。

在这些站着的人群中间,闻一多甚至发现,张伯苓也在其中,他在不断地用手绢擦拭着自己的眼镜。

那位朗读课文的女同学放下课本,悄悄地坐下了。

教室里依旧一片寂静,偶尔传来几声咳嗽和唏嘘的声音,有的人在不住擦拭自己的眼镜,坐在角落里的女同学,偷偷地在自己已经湿润的脸庞上抹了一把。

这时,礼堂门口,已经黑压压地站了很多人,久久不愿离去……礼堂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军号声,可能是通知工学院的同学们去搬运实验器材,准备装车了。

可是,礼堂里依旧静静的,没有一个人动。

闻一多抬起头来,环顾着在座的每一个人,他的声音似乎失去了往日的高亢:“同学们,这篇课文,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读懂了?一个民族,当它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其愿望的时候,抑或它的子孙在肉体上依然生存着,可是,那又能有什么意义呢?失去自由的苟活,在任何情况下都只能是痛苦的代名词。

用不着我说,大家都知道了,明天,我们又要去漂泊,去到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我希望你们每一个人,带好自己的国文课本,无论你学的是电子物理、生物医学或者是拉丁文,这都不重要,因为你首先是一个中国人,珍惜你们手中的教科书吧。

到了昆明,我要给你们讲诗经,讲楚辞,讲庄子,讲屈原,讲五千年以来,中华古国最灿烂、最辉煌的篇章!同学们!中国,不是法兰西,因为,中国永远没有最后一课!”1、闻一多先生以《最后一课》作为讲座内容,其用意是什么?2、文中画线句子的潜台词是什么?3、“同学们!中国不是法兰西,因为,中国永远没有最后一课!”请分析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4、本文跟都德的《最后一课》在写法上有何异同?【当堂检测】1、选出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A.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B.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C.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D.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和小弗郎士爱国感情一样炽烈,都是自始至终的爱国情怀。

B.《最后一课》的作者是一位爱国主义作家,以长篇小说见称于世。

C.韩麦尔先生因为年纪大,上课非常吃力,所以上课时“脸色惨白”,小弗郎士也认为老师累得这样是一个“可怜的人”。

D.韩麦尔先生为上这“最后一课”,穿上整齐的新衣,这是他对祖国爱的表现。

3、表现人物性格常常运用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手法。

试对下面的描写文字表现人物性格进行分析。

(1)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2)屋顶上鸽子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国话唱歌吧!”【收获平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