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人物分析
《茶馆》的人物分析

《茶馆》的人物分析《茶馆》整部戏共分为三幕,每一幕的时间分别是1898年初秋,十多年后的初夏以及抗战胜利后的秋天。
老舍在话剧创作中自觉不自觉地采用了一定的小说技法,这主要表现在情节和人物塑造两个方面。
《茶馆》的情节是散漫的,片断似的,但从每一片断来看,却非常富于“情节性”,众多精彩的细节和对话都很有内涵和传奇性;在人物塑造上,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塑造人物,同时还相应地利用了其他一些手段,从“侧面”和“小人物”生活变迁的角度入手,剧中最重要人物性格都在第一幕就基本定型,以后没有发展,但人物的命运却变化很大,正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变化。
《茶馆》从细节来看是写实的,但整体上又有一种象征意味。
如第一幕中松二爷、常四爷与打手二德子冲突的场面,篇幅仅占一页,戏剧冲突、人物的个性与心理发展的层次却写得有声有色,将人物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出场的是王利发,他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
“唐先生,你外边遛遛吧。
”这是整部戏的第一句台词,也是王利发的第一句台词。
从这句台词中就可以看出王利发性格中的委曲求全。
面对唐铁嘴,一个吸食鸦片并以算命看相混饭吃的二流子,经常赊欠茶钱的人,虽然内心厌恶,但他仍然加以讨好,说话很客气,称为他“唐先生”,送茶水给他,从而换的茶馆的安宁。
送茶水之后又劝解唐铁嘴“你要是不戒了大烟,就永远交不了好运!”,这句话很实在,透出王利发的真诚。
对于这样的一个人,王利发采取的办法是好言相劝送茶打发,又关心他。
几句台词便勾勒出了一个老实本分且安分守己的生意人形象。
随后老舍先生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常四爷和二德子的偶然遭遇,产生了口角的冲突,这是全剧的第一次冲突,也是第一次赤裸裸地揭露那个时代的黑暗,战火不断,民不聊生,当差的原是地痞,欺压百姓打架斗殴有本事,面对列强的侵略则溜之大吉。
面对这场冲突,王利发出来打圆场,他唤二德子为“德爷”,他说“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
德爷,您后边坐!”典型的息事宁人,处事圆滑,为茶馆的秩序着想,为讨好他的主顾着想,为着大家的“太平”着想,于是要他们二人“有话好说”,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市井小民的形象,不招惹是非,一定懂得自私性,他的视线,他的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全都在于在乱世之中保全他祖上留下来的老字号——茶馆。
茶馆人物分析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采取“人相展览式”戏剧结构,独创“小说体戏剧”,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小说式的叙述性和多人多事相结合,为我们展示了三个时代的横断面,从而表达出了要埋葬三个旧时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深刻主题。
可以说是以小见大的典范,曹禹先生评价为“举重若轻”。
老舍先生把人物进行分类,主要人物贯穿始终,用他们的经历遭遇深化主题;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有助于故事的连贯;一般人物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绝无赘笔。
故而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对剧作思想内容的表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就第一幕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一)以王利发为主进行分析,同时兼顾另外两个角色:人物对话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我们暂且通过王利发在第一幕中遭遇到的不同人物进行的不同对话对他的人格进行分析。
1.出场:王利发与唐铁嘴“唐先生,你外边遛遛吧。
”这是整部戏的第一句台词,也是王利发的第一句台词。
剧本所写乃是一个茶馆的兴旺与衰落,这第一句台词,便是茶馆的店掌柜对客人所说。
王利发在打发唐铁嘴,让唐铁嘴离开茶馆,去别处“遛遛”,不要影响他的生意。
唐铁嘴何许人也?一个吸食鸦片并以算命看相混饭吃的二流子,他来茶馆喝茶,却又经常赊欠茶钱,王老版不断送茶给他,便是为了让他不要常来打搅,为了茶馆的安宁和清静。
王利发又对他说,他若戒不了大烟,永远交不了好运,这句话说得很实在,很真诚。
对于这样的一个人,王利发采取的办法是好言相劝送茶打发。
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了一个老实本分安分守己的生意人形象。
但这个人物形象还相当粗糙,刚刚有了一些不甚明显的轮廓。
2.矛盾冲突一:常四爷和二德子(从矛盾冲突看王利发的处世态度)老舍先生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常四爷和二德子的偶然遭遇,产生了口角的冲突,从而再现了当时那个混乱的时代。
常四爷是一个正直爽快而又爱国的旗人,看不惯市面上的纷扰,更看不惯当差的二德子在他的面前抖威风而在洋人侵略中国之时不能冲锋打仗,但二德子就是一副典型的地痞嘴脸,胡搅蛮缠。
茶馆人物形象概括

茶馆人物形象概括
茶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休闲、交流、吟诗作画的场所。
而茶馆中的人物形象则是茶馆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代表了不同社会阶层和人物性格的多样性。
一、茶馆老板:茶馆老板是茶馆的经营者,通常是一个有经验、热心的人。
他们经营茶馆多年,对茶文化和茶道有着深厚的理解和研究。
茶馆老板通常以和善、热情的态度迎接客人,为客人提供优质的服务,并且善于与客人交流,了解客人的需求。
二、茶馆伙计:茶馆伙计是茶馆老板的得力助手,负责接待客人、泡茶等工作。
茶馆伙计通常是年轻人,他们工作勤奋、机智,能够快速反应并满足客人的需求。
茶馆伙计也是茶馆文化的传承者,他们通过与客人的交流,了解客人对茶文化的认知和需求,不断提升自己的茶道技术。
三、茶馆常客:茶馆常客是茶馆的“常客”,他们经常光顾茶馆,不仅仅是为了品茶,更是为了休闲、交流和欣赏文化。
茶馆常客通常是有文化修养、心境宁静的人,他们可以是学者、文人、画家等。
茶馆常客之间经常会就文艺、哲学等话题进行讨论,互相启迪,共同提高。
四、茶馆故事人物:茶馆中经常会有一些特别的故事人物,他们或者
是一位神秘的老人,或者是一个激情四溢的年轻人。
这些故事人物通常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和经历吸引着大家的注意,他们带给茶馆一种神秘和浪漫的氛围。
茶馆故事人物的出现,为茶馆增添了许多趣味和乐趣。
总之,茶馆人物形象是茶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不同社会阶层和人物性格的多样性。
而茶馆正是因为这些形象的存在,才成为了人们休闲、交流和欣赏文化的场所。
茶馆人物形象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使得茶馆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茶馆》人物王利发形象分析

《茶馆》人物王利发形象分析《茶馆》是中国著名剧作家鲁迅创作的一部话剧,其中的人物王利发是其中一位非常有代表性的角色。
本文将从外貌形象、性格特点、社会角色等方面对王利发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从外貌形象上来看,王利发是一位身材高大,长相普通的中年男子。
他留着一头黑色的短发,胡须茂密而整齐。
他穿着一套既不华丽又不破旧的中式长衫,衣着整洁朴素。
总的来说,他的外貌形象给人一种平凡朴实的感觉,没有太多突出的特点。
其次,从性格特点上来看,王利发是一个非常现实而实际的人。
他对生活和社会抱有一种务实的态度,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在那些他认为是徒劳无功的事情上。
他追求稳定和安全,对于任何可能导致他的利益受损的情况都是非常警觉的。
他是一个非常精明能干的人,能够在困境中找到出路,尽可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
此外,王利发还具有一种势利心和功利心。
他以追逐金钱和地位为最终目标,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
他对权力和地位有很高的欲望,对于那些有利于他提升地位的机会毫不犹豫地去争取。
他经常讲究眼前的利益,对于那些可能破坏他利益的人或事总是持有怀疑的态度。
此外,王利发还具有一种非常现实的智慧和思维方式。
他对生活有着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准确地判断和把握事物的本质。
他深知现实社会的弱肉强食规则,不愿意去挑战和改变这种规则,而是希望自己能够在现有的规则下尽可能地保护和增加自己的利益。
最后,从社会角色上来看,王利发是一个典型的小资产阶级代表。
他是一位商人,经营着自己的茶馆生意。
他在社会中处于中下层,虽然身份尚算尊贵,但仍然被高层人物所操纵和左右。
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地位是非常脆弱的,只能通过建立和维护自己的关系网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综上所述,王利发是鲁迅话剧《茶馆》中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角色。
他的外貌形象平凡朴实,性格特点务实、势利,具有现实的智慧和思维方式。
他扮演着商人这一小资产阶级代表的社会角色,经营着自己的茶馆生意。
通过王利发这个角色,鲁迅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底层人民的苦难。
茶馆人物形象分析

茶馆人物形象分析茶馆是古老的中国文化场所,也是一个众多故事和人物交织的地方。
茶馆里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各具特色。
本文将从主人公、服务员、茶客和老板四个角度分析茶馆人物的形象特点。
首先,茶馆的主人公通常是茶馆的掌柜,也是茶馆的灵魂人物。
他们通常是年纪较大,待人和善,温和稳重。
他们在茶馆中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人情世故,能够与各种来客交谈,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
他们懂得茶文化,善于品茗,能够为客人提供好茶的建议,并为茶客们提供舒适的环境。
茶馆的主人公常常是茶客们的精神导师和倾诉对象,他们给茶馆带来了温暖和喜悦。
其次,茶馆的服务员也是茶馆人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务员通常是青年人,他们活力十足,善于应对客人的各种需求。
他们会随时为客人倒茶,提供茶点,收拾杯盘,维护茶馆的秩序。
服务员们通常对各种茶具非常熟悉,懂得茶道礼仪,并能够向茶客解释茶的种类和特点。
在茶馆人物形象中,服务员是客人们亲近的对象,他们的热情和周到的服务为茶客们带来了舒适和满意。
茶客是茶馆里最常见的人物形象,他们来自不同阶层、不同背景。
茶馆对茶客来说,既是纷繁尘世的栖息地,也是他们倾诉心声、表达思想的场所。
茶客在茶馆里可以与朋友、同事、家人或陌生人自由交流,讨论各种话题,分享彼此的心情和经历。
茶客们通常外表平凡,内心却蕴藏着无限的智慧和情感。
他们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烦恼和梦想。
每个茶客都自成一格,各自追寻着人生的真谛。
茶客们在茶馆中互相交流,倾听他人的声音,也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寄托。
最后,茶馆的老板是茶馆人物形象中的重要角色。
他们通常是茶馆的创始人,也是茶馆的管理者。
茶馆的老板,通常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经验的长者,他们懂得经营之道,能够经营茶馆,保持茶馆的品质和特色。
茶馆的老板们会注意市场的走向和茶客们的需求,调整茶馆的经营策略,以迎合茶客们的口味。
茶馆的老板们通常富有艺术气息,懂得茶艺和书法等文化艺术,让茶馆更具文化底蕴。
他们深知茶馆不仅仅是一个经营场所,更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
老舍《茶馆》人物分析

老舍《茶馆》人物分析《茶馆》人物形象分析通过茶馆的变迁和在其中活动的各种各样人物生活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透露社会的变化。
作者曾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式人物。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剧本紧紧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让各类人物先后登场,写他们的言行举止,写他们怎样活着又是怎样死去,折射出那个黑暗腐朽的时代,反映了人们的悲惨遭遇和命运。
1. 王利发这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
他是裕泰茶馆的掌柜,在第一幕里,他正值年富力强,刚从父亲手里继承了经营茶馆的生意,也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来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
”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
(1)唐铁嘴是吸食鸦片并以算命看相混饭吃的二流子,虽然经常赊欠茶钱,但王利发还是不断送茶给他,为的是不让他打搅茶馆的安宁和清静。
刻画了一个老实本分安分守己的生意人形象。
(2)他唤二德子为“德爷”,他说“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
德爷,您后边坐~”典型的息事宁人,为茶馆的秩序着想,为讨好他的主顾着想,为着大家的“太平”着想。
他知道马五爷是谁,他对大人物的身份了如指掌,折射出了他为了茶馆“费尽心机”,他明白哪些人不能得罪,在什么人面前说什么话。
至此,一个活灵活现的精明能干而又世故圆滑的生意人形象已经跃然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对大兵、警察、特务,他说“您圣明”“你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一副买卖人的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姿态,表现了他的圆滑世故。
(3)对难民、李三等人他说“别耽误功夫~”“咱们的事,有功夫再研究~”对难民态度强硬、冷漠。
对李三虽同情,却有限度,表现他自私。
老舍并没有采用浓重强烈的笔触,突兀变化的戏剧性情节来塑造王利发。
相反,他透细致入微的揭示了王利发的思想性格、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看来得琐碎的活动,一层层的、风貌神态和内心情感,是这一人物形象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茶馆里的人物介绍

茶馆里的人物介绍《茶馆》中出场的人物,茶馆老板、吃皇粮的旗人、兴办实业的资本家、前来传教的教士、贫困潦倒的农民……《茶馆》中人物众多,但个性鲜明。
下面分别一一来做介绍:主要人物:王利发(裕泰的掌柜):精明的小商人父亲早亡,年纪轻轻就扛起重任,成了裕泰的掌柜。
为人有些精明、自私,但心眼不坏。
王利发是《茶馆》中贯穿全剧的人物。
王利发的悲剧是旧社会旧中国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在面对社会变革,王利发不断改良。
但王利发无法抵抗反动势力的欺压。
他不满于旧社会的欺压,可又无可奈何,最终还是避免不了破产的命运。
松二爷(裕泰的主顾):胆小而爱说话的旗人松二爷胆小怕事、无能懒散,靠着皇粮过日子。
清朝灭亡,松二爷的生活也愈加窘迫。
他怀念旧时的日子,不愿自食其力。
遛鸟是松二爷的一大爱好,一提起鸟,他便有了精神。
宁愿自己饿着,也不愿鸟儿挨饿。
松二爷所反映的是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典型。
常四爷(裕泰的主顾):松二爷的好友。
为人正直,性格好。
常四爷是旗人。
虽说在满清时吃着皇粮,但他不满清王朝的腐败统治,痛恨洋人的入侵。
常四爷正直、善良、敢作敢当。
他直言不满,却也因此遭受牢狱之灾。
常四爷代表了当时不甘受人奴役的国人,反映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秦仲义(裕泰的房东):阔少,维新的资本家。
秦仲义是裕泰茶馆的房东,是维新运动后活跃于政治舞台的民族资本家。
秦仲义有着远大抱负,他天真的认为可以”实业救国“,通过经济战胜洋人,救国救民。
但几十年的心血却被国民党政府没收。
秦仲义从年轻时去血气方刚到年老后的心如死灰。
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斗争性与懦弱性。
其他人物:(以不同势力划分)满清封建势力:代表人物:庞太监、刘麻子庞太监是宫里的太监,发财后的他想娶媳妇。
因而找上了刘麻子说媒,买媳妇。
而刘麻子是个心狠手辣的媒人,唯利是图。
为了谋取利益,他极力说服老实本分却贫困的康六卖掉女儿,将十五岁的康顺子嫁给七十多岁的庞太监。
导致康顺子婚姻不幸,一生困窘。
特务与洋人的外来势力:代表人物:宋恩子、吴祥子、马五爷、宋恩子、吴祥子是老式特务。
茶馆的人物性格分析

茶馆的人物性格分析茶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场所,也是一个人物众多、性格各异的地方。
在茶馆中,我们可以看到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多样的性格,每个人物都具有深刻的心理和独特的个性特点。
本文将对茶馆中几个典型人物的性格进行分析。
茶馆老板-王铁嘴王铁嘴是茶馆老板,他性格坚毅、直言不讳,并以言辞犀利而著名。
他随时保持警惕,敏锐观察着茶馆中的来往顾客。
他善于识人,能够从顾客的言谈举止中洞察顾客的真正意图。
他热心助人,对待客人态度亲切友好,但同时又有着严厉的底线。
他是茶馆中的权威,有时候甚至会适当地站出来纠正别人的错误。
王铁嘴的性格特点使他在茶馆中具备了威望和权力,成为茶馆的形象代表。
茶客-李白李白是一个来茶馆消磨时光的常客。
他性格奔放、风趣幽默,是一个乐天派的典型代表。
他大胆直率,善于言谈,常常会带给茶馆里的人许多欢笑和惊喜。
李白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博学的知识,他喜欢与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理念。
他善于运用诗词和文化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李白在茶馆中常常担任调剂气氛的角色,能够让整个茶馆的氛围更加活跃和愉快。
茶馆妓女-柳如是柳如是是茶馆中唯一的女性人物,她是一位妓女。
尽管柳如是的身份受到了质疑,但她并不服从于命运的安排,她保持着对自由的追求和独立的个性。
柳如是性格独立自主,敢爱敢恨,她拥有超凡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能够克服各种困难。
她善于观察人物,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洞察人心。
柳如是在茶馆中常常表现出对男性独有的魅力和智慧,她是茶馆中的一股清流,也是其他人物心灵的寄托。
茶馆常客-张小二张小二是茶馆中的常客,他是一位普通的老百姓。
他性格平和、善良,对茶馆的生活充满了热爱和向往。
他在茶馆中一边享受喝茶的乐趣,一边聆听茶馆里的琴棋书画。
张小二待人和善,与茶馆中的其他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他乐于助人,总是愿意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张小二的性格使他成为茶馆中的一个重要纽带,他能够让茶馆的人们更加团结和融洽。
通过对茶馆中几个典型人物的性格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茶馆作为一个特殊的场景,吸引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馆人物分析: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采取“人相展览式”戏剧结构,独创“小说体戏剧”,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小说式的叙述性和多人多事相结合,为我们展示了三个时代的横断面,从而表达出了要埋葬三个旧时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深刻主题。
可以说是以小见大的典范,曹禹先生评价为“举重若轻”。
老舍先生把人物进行分类,主要人物贯穿始终,用他们的经历遭遇深化主题;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有助于故事的连贯;一般人物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绝无赘笔。
故而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对剧作思想内容的表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人的精神危机是时代文化危机的一部分。
《茶馆》对旧社会民众精神危机的刻画,主要是借助剧中三个关键人物——王利发、秦仲义和常四爷来完成的。
王利发:
《茶馆》中的王利发是个继承祖业的小业主。
其性格特征是既诚信本分,恭顺谨慎,委曲求全,又处世圆滑,精明强干,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
他身上有买卖人的自私,也有下层人物的善良正义。
这种双重的性格特征决定了他在黑暗腐败的社会环境中不敢得罪权势,为自身生计只能想方设法进行改良,最终被逼上绝路。
王利发父亲死得早,二十多岁就独立应付生活。
他懂得“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顶要紧”。
所以,按着老辈儿留下来的老办法,以为“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岔子”。
他每天满脸堆笑逢迎来自官僚权贵、外国势力、恶霸、地痞、特务、警察多方面的敲诈滋扰。
他心地不坏,却因为地位比赤贫阶层高出一截,对世间的苦难早已熟视无睹。
他是个本分买卖人,希望社会安定,自个儿的生意也顺心点儿,可社会总跟他拧着劲儿来。
他不敢跟社会较劲,只能俯首当“顺民”,常劝茶客们“莫谈国事”。
世间兵荒马乱,城区别的大茶馆都破产歇业了,他还苦撑着,时不时第想出些个小招数,抵挡街头商业全走背字儿的潮流。
晚年,眼瞅着茶馆撑不下去了,他不嫌丢人,打算添女招待。
但是,社会的魔掌越来越紧地卡住了他的脖子,国民党党棍创办的“三皇道”要砸他的茶馆,特务们也来勒索,要他交出根本拿不出来的金条换老命,流氓们开办新式妓院,在当局怂恿下要霸占他的铺面……王利发一筹莫展,走到了人生尽头,这才明白,几十年来的小心谨慎苦撑苦熬,全算白饶。
面对死的诱惑,他到底喊出了从来没敢喊出口的话:“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
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王利发的这点儿心理危机很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逆来顺受、没有过高的生活要求,是当时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态。
王利发力求小康而不得,最后结局这样的凄凉,是旧社会广大小商人、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王利发走到人生最后的一站喊出来的几句话,也正是萦绕在社会底层小人物们心头的一致的困惑和愤懑。
秦仲义:
秦仲义是个民族资本家。
第1幕登场的时候,只有二十几岁,戊戌变法失败后国势衰落,他凭着一颗报国之心,变卖祖业创建工厂,想实业救国。
他耗尽40年的心血办起不小的企业,觉得这样就足可以“富国裕民”。
他错了,抗战刚结束,他的产业就被政府没收了,当局不但没有接着好好办厂,还把机器当成碎铜烂铁给卖掉了。
眼看着工厂的废墟,秦二爷痛心疾首,怨气冲天:“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他的人生结论比王利发的还惨:“……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秦仲义有过比王利发大得多的生存能力。
他立志变革中国现实,可是,他的人生也没能逃脱世道的钳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国主义、封建寡头和官僚买办共同控制的国家经济形势,没给他留下一丁点儿施展的空间。
何况,他自视高人一头,跟大众无法沟通感情。
他在黑暗岁月里单挑独斗了一辈子,终于惨败下来,也是必然的。
常四爷:
常四爷是一个正派、淳朴、刚直、勤恳的满族人。
作者写常四爷的主要用意,一是要写出旗人下层的确有一批忠肝义胆的爱国者,二是要写出满族文化精神中也存在一些极有价值的东西,三是要反映出从清末过来的满族人,并不都是些坐吃等死的“窝囊废”。
常四爷的身上体现了晚清时节八旗将士多数人仍在坚守的爱国情操。
打清朝末年他还吃着钱粮、坐得起茶馆的时候,就很瞧不上“吃洋教”的马五爷,瞧不上崇洋媚外的国人“一个人身上有多少洋玩意儿”,看到鼻烟壶也从外洋进口,他心疼“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尤其是感觉到了国不国民不民的惨状,他能冲口喊出:“我看哪,大清国要完!”当局的侦缉以他说这话为理由要逮捕他,他据实相告:“我爱大清国,怕它完了!”还是没用,被抓去坐了一年多大牢。
出狱就赶上了义和团运动,为护卫国权,他跟洋人刀枪相对地打了几仗。
后来大清国到底亡了,他也并不意外,认准了这是历史的惩罚:“该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说句公道话!”他一生保持着满族人耿忠、倔强的脾气,不向恶人低头,不向命运让步。
在民国初期到处排斥满人的时候,就像松二爷说的:“谁愿意瞪着眼挨饿呢!可是,谁又要咱们旗人呢!”哪怕是靠担筐贩菜、挎篮子卖花生米,照样活得腰板挺直。
那么,像常四爷这么一条硬汉子,是不是能有好一点的命运呢,不是,他也照样逃不掉人生悲剧。
七十多了,他还是一贫如洗,这才弄清楚:“我爱我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他预感到,这么下去,“不是饿死,就是叫人家杀了”,他“就是有眼泪也流不出来喽”。
常四爷,一个多么希望依靠奋斗来换取国家和个人好前途的中国人,他的悲剧不是来自胆怯、懒惰,而是来自他的落伍了的观念。
属于旧时代也属于满族传统的人生观,叫他总以为凭着一身正气和不服输的精神,就可以在铺天盖地的社会黑暗间闯开一条生路。
这样天真的愿望根本没法实现。
邪恶社会永远张着血盆大口,毫不留情地吞食着贫寒的个体的市民小人物,即使你再豪横再不肯屈服也罢。
常四爷的失败,除了社会的责任之外,也因为他
的人生哲学已然不合时宜。
就这一点说来,他与终于跌进厄运的王利发、秦仲义,是殊途同归的。
松二爷:
松二爷也是个旗人,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
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
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
他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一提到鸟就有了精神,最后终于饿死。
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刘麻子、唐铁嘴等:
这是一群地痞无赖,一个说媒拉纤、拐卖人口,一个是麻农相士,算命骗人。
这样一类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
吴祥子、宋恩子:
顺风倒的奸邪小人,靠坑害别人钻营偷生。
崔久峰:
“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者——“中国非亡国不可”的失败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