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人物分析
茶馆人物赏析

《茶馆》人物分析一个茶馆,两代人,三幕戏。
一个小小的茶馆却反映出了一个纷乱时代的社会环境,作者也借助茶馆中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反映出了更大层面上当时社会各界人物的生活状况。
这部剧中主要有两代人如唐铁嘴,三十来岁靠相面为生的市井小人物,他的儿子继承他的事业,也没名儿,别人只喊他小唐铁嘴。
虽然他拥有做天师的愿望,但似乎就根本没人在意他的愿望。
刘麻子,靠说媒拉纤为生,小刘麻子也子承父业,连名字也顺带继承了。
从中可以看出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几乎没有任何地位,权利,连被人称呼自己姓名的权利都没有,可见社会的可悲。
三幕戏的时间跨度了五十年,第一幕设定在一九九八年(戊戌)的初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维新运动失败了的早晨,第二幕与前幕相隔十余年,当时是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指使中国军阀进行割据,时时发动内战的初夏的某个上午,第三幕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的某个秋天的清晨。
这些时间的变迁也带来了人物的变迁,有些老一辈的人物就已消失,而他们的儿子继任登场,不变的,是那些“莫谈国事”的字条,是那个残酷的社会。
作为茶馆的掌柜,王利发无疑是这部剧中的中心线般存在的人物了。
他因为父亲早去世,很年轻就作了裕泰茶馆的掌柜,刚出场时才二十岁左右。
他精明、有些自私,但是心眼不坏。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守的本分,一辈子“按着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对往来宾客各方势力笑脸奉迎,小心打点。
他曾说过:“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
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他每天满脸堆笑地逢迎来自官僚权贵、外国势力、恶霸、地痞、特务、警察等多方面的敲诈骚扰。
王利发其实原本心地不坏,因为自认为地位比唐铁嘴那种靠相面为生,到处流荡,喝白茶不给钱的人高出一截,对世间的苦难就变得熟视无睹。
他希望社会安定,自己的生意也顺心点,可是社会总跟他拧着劲来,他也不敢跟社会较劲,只能俯首当“顺民”。
我们可以从老舍先生的细节描写中看见,茶馆三次出现在观众的面前,其它的摆设,装潢都会换,而“莫谈国事”的字条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字写得一次比一次大,数目也一次比一次多。
茶馆人物形象分析

茶馆人物形象分析
《茶馆》人物形象分析:
1、王利发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
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
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
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
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
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
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2、常四爷
常四爷是旗人,在满清时吃皇粮。
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
第一幕中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的监狱。
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靠卖菜为生。
他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
他不讳言他的不满,对抓过他的特务仍然很强硬,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
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人民,反映出旧人民的反抗情绪。
3、松二爷
松二爷也是个旗人,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
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
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甘自食其力。
他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一提到鸟就有了精神,最后终于饿死。
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茶馆》人物形象分析作文

《茶馆》人物形象分析作文
《<茶馆>人物形象分析作文》
嘿,咱今儿就唠唠《茶馆》里那些有意思的人物。
就先说说王利发吧,这老爷子那可是真精明啊,就跟咱村头那开小卖部的老孙头似的。
我记得有一回啊,我去老孙头那买东西,老孙头那副算计的样儿,和王利发可有得一拼。
那眼睛滴溜溜地转,就想着怎么能多挣我几分钱。
王利发也是这样,在那个茶馆里,算计着怎么把生意做好,怎么能让各方人物都满意。
还有常四爷,那可是个硬骨头。
记得有一次,我在集市上看到一个大汉,对着那些个欺负老实人的小混混就一顿骂,那气势,简直和常四爷一模一样。
常四爷就是那种有啥说啥,绝不憋着的主儿,他的正直让人敬佩,也让人心疼。
秦二爷呢,那就是个有远大抱负的人。
就像我有个远方表亲,一门心思地想要干一番大事业,整天想着怎么创业发财。
秦二爷也想着靠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点什么,只可惜啊,最后还是没能如愿。
《茶馆》里的这些人物啊,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故事。
他们就像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那些形形色色的人,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自己的追求和无奈。
通过他们,我们能看到那个时代的缩影,也能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哎呀,说了这么多,感觉又对《茶馆》里的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啦!
咋样,我写得还不错吧,哈哈!。
茶馆人物分析

茶馆人物分析茶馆是老舍在1957年完成的作品,可以说代表了老舍先生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此剧命名为茶馆,它是以茶馆为社会缩影,透过半个多世纪的事实变化,反映出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画面。
折射出那么悲凉可笑的时代。
其中主要写了民国初年、抗战胜利的面貌。
正如老舍先生自己所说的那样:用这些小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来说明那些年代啼笑皆非的行行色色。
,由此可以看出此蕴含的那种忧伤的基调。
在这篇戏剧中,人物众多,但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色。
通过这些特点反映出人的精神危机是时代危机的一部分。
《茶馆》对旧社会民众精神危机的刻画,又有主要是借剧中的三个关键人物------王利发、秦忠义和常四爷来完成的。
裕泰茶馆的王利发贯穿全剧。
他是个老实本分的生意人,希望社会安定,自个儿的生意顺利点。
但是,他这么点小心愿都不能的得以实现,社会的魔爪卡住了口他的脖子,勒索、霸占铺面,他一筹莫展,最终走到生命的尽头,这才明白,几十年来的小心谨慎苦撑白熬,面对死的诱惑,喊出那句从未喊出口的话:“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
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他的这点心理很具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没有过高的生活要求,是当时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态。
身份稍微与一般平民的小商人的王利发,力求小康而不得,最后结局这样凄凉,我们不禁想到那时多么的绝望,更何况一般的贫民呢?他最终的这几句话,也正是当时人们的一致困惑和愤懑。
秦仲义是个民族资本家,他凭着一颗报国之心,变卖祖业创建工厂,想实业救国。
他耗尽心血可是没收到预料的结果,产业被没收,变成一堆废墟。
他怨气冲天,痛心疾首:“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 他的人生结论比王利发还惨:“……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 他有比王利发大得多的生存能力,可仍然没能逃脱世道的钳制,在那样的环境下,他没有一点儿施展的空间。
茶馆人物形象分析

茶馆人物形象分析茶馆是古老的中国文化场所,也是一个众多故事和人物交织的地方。
茶馆里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各具特色。
本文将从主人公、服务员、茶客和老板四个角度分析茶馆人物的形象特点。
首先,茶馆的主人公通常是茶馆的掌柜,也是茶馆的灵魂人物。
他们通常是年纪较大,待人和善,温和稳重。
他们在茶馆中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人情世故,能够与各种来客交谈,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
他们懂得茶文化,善于品茗,能够为客人提供好茶的建议,并为茶客们提供舒适的环境。
茶馆的主人公常常是茶客们的精神导师和倾诉对象,他们给茶馆带来了温暖和喜悦。
其次,茶馆的服务员也是茶馆人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务员通常是青年人,他们活力十足,善于应对客人的各种需求。
他们会随时为客人倒茶,提供茶点,收拾杯盘,维护茶馆的秩序。
服务员们通常对各种茶具非常熟悉,懂得茶道礼仪,并能够向茶客解释茶的种类和特点。
在茶馆人物形象中,服务员是客人们亲近的对象,他们的热情和周到的服务为茶客们带来了舒适和满意。
茶客是茶馆里最常见的人物形象,他们来自不同阶层、不同背景。
茶馆对茶客来说,既是纷繁尘世的栖息地,也是他们倾诉心声、表达思想的场所。
茶客在茶馆里可以与朋友、同事、家人或陌生人自由交流,讨论各种话题,分享彼此的心情和经历。
茶客们通常外表平凡,内心却蕴藏着无限的智慧和情感。
他们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烦恼和梦想。
每个茶客都自成一格,各自追寻着人生的真谛。
茶客们在茶馆中互相交流,倾听他人的声音,也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寄托。
最后,茶馆的老板是茶馆人物形象中的重要角色。
他们通常是茶馆的创始人,也是茶馆的管理者。
茶馆的老板,通常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经验的长者,他们懂得经营之道,能够经营茶馆,保持茶馆的品质和特色。
茶馆的老板们会注意市场的走向和茶客们的需求,调整茶馆的经营策略,以迎合茶客们的口味。
茶馆的老板们通常富有艺术气息,懂得茶艺和书法等文化艺术,让茶馆更具文化底蕴。
他们深知茶馆不仅仅是一个经营场所,更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
茶馆人物分析

茶馆人物分析:《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采取“人相展览式”戏剧结构,独创“小说体戏剧”,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小说式的叙述性和多人多事相结合,为我们展示了三个时代的横断面,从而表达出了要埋葬三个旧时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深刻主题。
可以说是以小见大的典范,曹禹先生评价为“举重若轻”。
老舍先生把人物进行分类,主要人物贯穿始终,用他们的经历遭遇深化主题;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有助于故事的连贯;一般人物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绝无赘笔。
故而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对剧作思想内容的表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人的精神危机是时代文化危机的一部分。
《茶馆》对旧社会民众精神危机的刻画,主要是借助剧中三个关键人物——王利发、秦仲义和常四爷来完成的。
王利发:《茶馆》中的王利发是个继承祖业的小业主。
其性格特征是既诚信本分,恭顺谨慎,委曲求全,又处世圆滑,精明强干,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
他身上有买卖人的自私,也有下层人物的善良正义。
这种双重的性格特征决定了他在黑暗腐败的社会环境中不敢得罪权势,为自身生计只能想方设法进行改良,最终被逼上绝路。
王利发父亲死得早,二十多岁就独立应付生活。
他懂得“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顶要紧”。
所以,按着老辈儿留下来的老办法,以为“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岔子”。
他每天满脸堆笑逢迎来自官僚权贵、外国势力、恶霸、地痞、特务、警察多方面的敲诈滋扰。
他心地不坏,却因为地位比赤贫阶层高出一截,对世间的苦难早已熟视无睹。
他是个本分买卖人,希望社会安定,自个儿的生意也顺心点儿,可社会总跟他拧着劲儿来。
他不敢跟社会较劲,只能俯首当“顺民”,常劝茶客们“莫谈国事”。
世间兵荒马乱,城区别的大茶馆都破产歇业了,他还苦撑着,时不时第想出些个小招数,抵挡街头商业全走背字儿的潮流。
晚年,眼瞅着茶馆撑不下去了,他不嫌丢人,打算添女招待。
但是,社会的魔掌越来越紧地卡住了他的脖子,国民党党棍创办的“三皇道”要砸他的茶馆,特务们也来勒索,要他交出根本拿不出来的金条换老命,流氓们开办新式妓院,在当局怂恿下要霸占他的铺面……王利发一筹莫展,走到了人生尽头,这才明白,几十年来的小心谨慎苦撑苦熬,全算白饶。
茶馆的人物性格分析

茶馆的人物性格分析茶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场所,也是一个人物众多、性格各异的地方。
在茶馆中,我们可以看到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多样的性格,每个人物都具有深刻的心理和独特的个性特点。
本文将对茶馆中几个典型人物的性格进行分析。
茶馆老板-王铁嘴王铁嘴是茶馆老板,他性格坚毅、直言不讳,并以言辞犀利而著名。
他随时保持警惕,敏锐观察着茶馆中的来往顾客。
他善于识人,能够从顾客的言谈举止中洞察顾客的真正意图。
他热心助人,对待客人态度亲切友好,但同时又有着严厉的底线。
他是茶馆中的权威,有时候甚至会适当地站出来纠正别人的错误。
王铁嘴的性格特点使他在茶馆中具备了威望和权力,成为茶馆的形象代表。
茶客-李白李白是一个来茶馆消磨时光的常客。
他性格奔放、风趣幽默,是一个乐天派的典型代表。
他大胆直率,善于言谈,常常会带给茶馆里的人许多欢笑和惊喜。
李白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博学的知识,他喜欢与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理念。
他善于运用诗词和文化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李白在茶馆中常常担任调剂气氛的角色,能够让整个茶馆的氛围更加活跃和愉快。
茶馆妓女-柳如是柳如是是茶馆中唯一的女性人物,她是一位妓女。
尽管柳如是的身份受到了质疑,但她并不服从于命运的安排,她保持着对自由的追求和独立的个性。
柳如是性格独立自主,敢爱敢恨,她拥有超凡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能够克服各种困难。
她善于观察人物,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洞察人心。
柳如是在茶馆中常常表现出对男性独有的魅力和智慧,她是茶馆中的一股清流,也是其他人物心灵的寄托。
茶馆常客-张小二张小二是茶馆中的常客,他是一位普通的老百姓。
他性格平和、善良,对茶馆的生活充满了热爱和向往。
他在茶馆中一边享受喝茶的乐趣,一边聆听茶馆里的琴棋书画。
张小二待人和善,与茶馆中的其他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他乐于助人,总是愿意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张小二的性格使他成为茶馆中的一个重要纽带,他能够让茶馆的人们更加团结和融洽。
通过对茶馆中几个典型人物的性格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茶馆作为一个特殊的场景,吸引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
茶馆人物分析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采取“人相展览式”戏剧结构,独创“小说体戏剧”,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小说式的叙述性和多人多事相结合,为我们展示了三个时代的横断面,从而表达出了要埋葬三个旧时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深刻主题。
可以说是以小见大的典范,曹禹先生评价为“举重若轻”。
老舍先生把人物进行分类,主要人物贯穿始终,用他们的经历遭遇深化主题;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有助于故事的连贯;一般人物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绝无赘笔。
故而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对剧作思想内容的表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就第一幕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一)以王利发为主进行分析,同时兼顾另外两个角色:人物对话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我们暂且通过王利发在第一幕中遭遇到的不同人物进行的不同对话对他的人格进行分析。
1.出场:王利发与唐铁嘴“唐先生,你外边遛遛吧。
”这是整部戏的第一句台词,也是王利发的第一句台词。
剧本所写乃是一个茶馆的兴旺与衰落,这第一句台词,便是茶馆的店掌柜对客人所说。
王利发在打发唐铁嘴,让唐铁嘴离开茶馆,去别处“遛遛”,不要影响他的生意。
唐铁嘴何许人也?一个吸食鸦片并以算命看相混饭吃的二流子,他来茶馆喝茶,却又经常赊欠茶钱,王老版不断送茶给他,便是为了让他不要常来打搅,为了茶馆的安宁和清静。
王利发又对他说,他若戒不了大烟,永远交不了好运,这句话说得很实在,很真诚。
对于这样的一个人,王利发采取的办法是好言相劝送茶打发。
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了一个老实本分安分守己的生意人形象。
但这个人物形象还相当粗糙,刚刚有了一些不甚明显的轮廓。
2.矛盾冲突一:常四爷和二德子(从矛盾冲突看王利发的处世态度)老舍先生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常四爷和二德子的偶然遭遇,产生了口角的冲突,从而再现了当时那个混乱的时代。
常四爷是一个正直爽快而又爱国的旗人,看不惯市面上的纷扰,更看不惯当差的二德子在他的面前抖威风而在洋人侵略中国之时不能冲锋打仗,但二德子就是一副典型的地痞嘴脸,胡搅蛮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馆》人物形象分析
1.常四爷的形象:
①常四爷是旗人,在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的监狱.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他不讳言他的不满,对抓过他的特务仍然很强硬,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②个性语言:
\'今儿个城外头乱乱哄哄,买不到菜;东抓西抓,抓到这么两只鸡,几斤老腌萝卜.听说你明天开张,也许用得着,特意给你送来了!\'
\'瞧着给,该给多少给多少!\'
\'是呀,您的眼力不错!戊戌年我就在这儿说了句\'大清国要完\',叫你二位给抓了走,坐了一年多的牢!\'
\'凭力气挣饭吃,我的身上更有劲了!\'
\'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
2.松二爷的形象:
①松二爷也是个旗人,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他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一提到鸟
就有了精神,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②个性语言:
\'怎么样我想大哭一场!看见我这身衣裳没有我还像个人吗\'
\'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
\'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前清的事儿!不能不请安!\'
3.刘麻子,唐铁嘴等,这是一群地痞无赖,一个说媒拉纤,拐卖人口,一个是麻农相士,算命骗人.这样一类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
\'年头越乱,我的生意越好!这年月,谁活着谁死都碰运气,怎能不多算算命,相相面呢\'(唐铁嘴)
\'赶明儿我一总还给你,那一共才有几个钱呢!\'(唐铁嘴)
\'有人卖,有人买,我不过在中间帮帮忙,能怪我吗\'(刘麻子)
\'你个娘儿们,无缘无故地跟我捣什么乱呢\'(刘麻子)
4.崔久峰:
\'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者——\'中国非亡国不可\'的失败主义者.
5.吴祥子,宋恩子:
顺风倒的奸邪小人,靠坑害别人钻营偷生.
6.王利发的形象
①\'哟!你这是什么话呀咱们的买卖要是越作越好,能不给你长工钱吗(提示:既表现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萧条,这表现了王利发自私的一面,从自己利益出发不\'长工资\'.)
②\'您等等,……我感恩不尽!\'(提示:这表现了他委曲求全而又处世圆滑的一面.)
③\'福气不小!……我准给你留着!\'(提示:这表现了他顺应奉承,却又不上当的处世技巧,真是处世绝招.)
④\'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听着有点不搭调!\'(提示:这表现了他对自己处境的愁苦,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恨.)
⑤\'我也那样!我觉得请安比鞠躬更过瘾!\'(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接待方式,此为处世精明之处.)
⑥\'常四爷老是那么又倔又硬,别计较他!\'(为别人排解麻烦,这是他善良的一面.)
⑦\'咱们可把话说开了,从今以后,你不能再在之这儿作你的生意,这儿现在改了良,文明啦!\'(提示:精明干练,谨小慎微.)
⑧\'好吧,我慢慢给你打听着!你看,十多年前那回事,我到今天还没忘,想起来心里就不痛快!\'(提示:想把别人支开,因为有两张嘴吃饭,这又是自私的表现.)
⑨\'那么,你几不想想主意,卖卖力气,别叫大家作亡奴\'(提示:这并不表明他有了觉悟,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表现了他深谙处世之道.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
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