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出槽、骨错位病机诠释

合集下载

《错骨缝与筋出槽治疗术》完整版教程

《错骨缝与筋出槽治疗术》完整版教程

错骨缝与筋出槽第一节中医伤科关于错骨缝的论述在浩瀚的医学典籍和文献中,骨伤科专著所占比例甚微。

其中,常可散见即非骨折、又非脱位、也非伤筋的所谓“骨缝开错”、“骨缝参差”、“骨缝裂开”以及“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等记述。

代表性的论述有:一、《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相关论述《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其中有“凡左右损处,只相度骨缝,仔细捻捺,忖度便见大概。

”的记载。

可知,“骨缝”泛指关节间隙,使用这一名称至少始于唐代;同时,它强调伤后要重视对“骨缝”(亦即关节面间相互位置)的检查。

二、《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相关论述1.错骨缝概念的提出比较确切提出错骨缝一症的,应该首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里的一段文字:“若肿痛已除,伤痕已愈,其中……又或有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是伤虽平,而气血之流行未畅,不宜接、整、端、提等法,惟宜推拿以通经络气血也。

”分析这段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1)错骨缝是由外伤引起,包括其他损伤合并错骨缝,只治疗了其他损伤,而遗有错骨缝的情况。

(2)病变的部位在“骨节间”(即关节间隙),亦所谓的骨缝处。

病理改变是“错落不合缝”(即两个关节面错动、关节间隙不正常)、“气血循行不畅”。

其特点是“微有”,即病变轻微。

(3)由于病变轻微,不必用“将已断之骨合拢一处,复归于旧”的接、整、端、提等法,仅用“以手推之,使还旧处也”的推法和“两手一手捏定患处,酌其宜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的拿法即可。

(4)手法的目的是使错开的骨缝复位吻合,“以通经络气血”,消肿止痛、恢复功能。

2.“或因跌仆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淤结之肿,其患可愈。

”认为错骨缝的临床表现是肿胀和疼痛,治疗宜用按法(“谓以手往下抑之也”)和摩法(“谓徐徐揉摩之也”)通气散瘀。

当然,必须是在手法复位之后,按摩方可奏效。

此外,按法和摩法也有矫正骨缝开错的作用。

正骨心法:筋出槽骨错缝,明心见性,理通则大道至简至易

正骨心法:筋出槽骨错缝,明心见性,理通则大道至简至易

正骨心法:筋出槽骨错缝,明心见性,理通则大道至简至易2022-05-17 11:04·华氏中医天下之道相互贯通,自古以来才有“一贯道”之称,其多源于对因势利导、顺其自然的体悟。

本文详述中医正骨之道亦如是,筋出槽骨错缝,明心见性,理通则大道至简至易,言简意真,发人深思,可堪为正骨不传之心法。

孙膑曰:因势利导之○正骨也然,硬手硬推,虽可复正,但非精妙之道。

精妙之道在顺其势也。

其妙在动则活,静则死,动则有隙可生,贵在动中求正,顺其势,轻轻一推,则正矣。

理筋也然,动则筋聚,静则筋散,随其情,顺其势而动,顺其走势顺势或挑或理或拔,则筋易平复。

正骨之道全在理通理通则手中疗效自生。

心中理不通,则下手茫茫然。

心中理通,则应手奏效。

只不过手笨手巧之不同。

多练多用则手中巧自生焉。

此皆外形。

非其关窍。

关窍则在理法。

同一手法,心中理明一层,则手法疗效增一层。

故疗效在心而不在形。

心不通,多揣摩,理不通,访高手。

故手中须臾之功,全在平日之日积月累。

王道无近功,正骨亦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骨之道,虽以理法为先。

然手法亦不可缺。

手法即利器。

利器在手,自能事半而功倍。

而民间传承之手法与方药。

经过数代乃至数十代心口相传。

集数代人之精思秘验。

其技之巧,其效之神,实令人叹为观止。

虽理则同一而法之精妙神效则非仅通其理者所能望其脊项也。

得之则有乐由心生,不知手之所舞足之所蹈之感。

叹其法之简,之妙。

正所谓大巧若拙。

绝技在民间,能得其技则知此言非虚。

任他说法千万不外筋出槽骨错缝六字○过去对正骨之理解,甚为浅显。

往往偏执于一方。

闻得某某理论,亦人云亦云。

反啊是穴,宣氏软伤理论,聚焦说,多处卡压说,激发点说,筋缩说,等等不一而足。

听之总觉有理,用之也觉有效,然不能融通。

心中觉零零散散,茫茫然,不知何求。

而今方悟得,过去所学之理,皆为管窥之见,任他说法千万,不外乎筋出槽骨错缝六字。

此六字乃一本贯万殊之理。

真正是千金不换之诀法。

自编口诀一首○筋连骨,骨连筋。

浅谈“骨错缝、筋出槽”的历史渊源:

浅谈“骨错缝、筋出槽”的历史渊源:

浅谈“骨错缝、筋出槽”的历史渊源:浅谈“骨错缝、筋出槽”的历史渊源:=============================发布时间:2009-05-13 14:39“骨错缝、筋出槽”是中医伤科的特有名词。

它既属于病名,又属于骨与筋在受伤后的病机变化。

中医认为,外伤劳损、湿之邪,使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而不能约束骨骼和稳定关节,产生骨错缝、筋出槽。

理上筋附行于骨,或筋伴脉而行,各自都有其起止点,也有其正常顺序和位置。

一旦遭受外力的破坏,筋的运行位置、解剖结构就会发生变化。

临床上的肌腱、韧带、筋膜的撕裂、撕脱、粘连与痉挛等等亦都属于“筋出槽”。

早在两千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中,对痹证就做过如下描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传统中医骨伤科中也早有文献记载,《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有:“若脊筋陇起,骨缝必错,则成伛偻之形。

当先,揉筋令其和软,再按其骨徐徐合缝,脊膂始直。

”以及“若骨缝叠出,俯仰不能,疼痛难忍,腰筋僵硬……使患者两手攀索,两足踏砖上,每足下叠砖三块踏定,将后腰拿住,各抽去砖一块,令病人直身,又各去一块,如是再三,其足著地,使气舒淤散,陷者能起,曲者可直”之论述,这些都是关于脊椎骨“筋”和“骨缝”的辨证及施治方法。

另有集满、蒙、汉正骨技艺真缔为一体的清朝宫廷建立的“上驷院绰班处”(即正骨科)的伤筋与错缝的手法治疗,也早公诸于世、众人知晓。

“骨错缝、筋出槽”学说在唐以前的医著中虽然早有记载,其论点在当时是比较含混的。

如《礼记?月令孟秋》中的:“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讼必端平。

”根据《旦礼记集解》的解释是:“皮曰伤,肉曰创,骨曰折,骨肉皆绝曰断。

”断,就包含了骨折和筋伤。

《难经》有“四伤于筋,五伤于骨”,这里初步说明筋骨相近,伤筋必及骨,伤骨必损筋的互相影响,这是“骨错缝、筋出槽”的基本内涵。

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经过历代医家们长期的临床观察和总结,逐渐丰富和完善了这一学说,成为中医伤科学的特有组成部分。

筋出槽名词解释

筋出槽名词解释

筋出槽名词解释摘要:1.筋出槽的定义和背景2.筋出槽的原因和影响3.筋出槽的预防和治疗方法4.筋出槽的康复与锻炼5.总结与建议正文:筋出槽这一名词,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有些陌生,但实际上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

筋出槽是指肌纤维或肌腱在运动或劳动过程中受到过度拉伸或损伤,导致肌纤维或肌腱从肌肉或关节囊中突出出来。

这种现象常见于长期进行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者,尤其是那些忽视肌肉保养和拉伸锻炼的人。

筋出槽的发生并非偶然,它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一系列原因和影响。

首先,长期进行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导致肌肉和肌腱承受过大的压力和拉伸。

此外,肌肉和肌腱的过度疲劳、错误的运动姿势、缺乏热身和拉伸锻炼等也都是筋出槽的重要原因。

当筋出槽发生时,患者可能会感到肌肉酸痛、紧绷、运动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那么,如何预防和治疗筋出槽呢?首先,要注重肌肉的保养和拉伸锻炼。

在运动前后要做好热身和拉伸动作,以降低肌肉和肌腱的损伤风险。

此外,保持正确的运动姿势和避免过度疲劳也是预防筋出槽的关键。

对于已经出现筋出槽的患者,可以采取以下治疗方法:休息、冷敷、热敷、按摩、药物治疗等。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遵医嘱,切勿擅自停药或加大剂量。

在筋出槽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锻炼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患者可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适量的肌肉力量训练和拉伸锻炼,以增强肌肉的耐力和柔韧性。

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充足的睡眠也有助于筋出槽的康复。

总之,筋出槽作为一种常见的肌肉和肌腱损伤,值得我们重视。

通过了解其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注重肌肉保养、合理安排运动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降低筋出槽的发生风险。

韩玉森教授筋出槽、骨错位

韩玉森教授筋出槽、骨错位
“乐肤散”不只是治皮肤上的病,它还可以调理人体阴阳的作用。当人们疲劳、四肢软弱、不想吃饭,只想睡觉时,只要服用“乐肤散”不过半小时就会感到精神百倍,说不出的一种兴奋,舒服。冬天怕冷容易感冒的人,只要有“乐肤散”马上身上会暖洋洋的。热天气候闷人,人们感到筋疲力尽,只要有“乐肤散”几分钟就会感到有好多好多的风吹一样凉快,显得舒服极了。女同志经期腹痛,大人、小孩胃绞痛、肾虚腰痛等,只要有“乐肤散”都能止痛;中老年(哪怕是70岁的老人)性功能下降,只要有“乐肤散”放在脐眼中,外用胶布固定,几个小时后就能立竿见影,恢复青春时的旺盛精力。它比任何一种补肾壮阳药都要快,百验百效。它对手脚抽筋、脱发症、去头屑有效率是100%。外科诸痛痒、癣、疔,久不收口的烂疮等三十几种病都是100%。,所以它是一种不吃药、不打针、无痛苦,任何人都能授受,轻轻松松治好病的良药。
++++“乐肤散”有八大功能:1、杀虫止痒;2、化腐生肌;3、消肿止痛;4、解毒散寒;5、祛风除湿;6、调理阴阳;7、激发潜能;8、健肾强身。
该药入水就化,透明无色,百年不烂,不自变质,卫生、用药少、见效快,使用方便配制非常简单。凡是用过该药的朋友,各自有奇效反馈。有几个朋友同时各自来信说:“乐肤散”治遗尿一次就好了,特效,请一定告诉大家。
韩玉森教授道宗神奇的“筋” 。
《黄帝内经》上说:肝主筋。筋是什么呢?筋就是人身体上的韧带、肌腱部分。很多病症,说不清原因,但都可以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从筋论治。人的身体里有一些总开关,治病养生都是在这些地方用力,所谓的不传之密也尽在于此。曾经说过的消气穴“太冲”;疏筋穴“阳陵泉”;“强胃穴“足三里”;健脾穴“公孙”;腰痛穴“飞扬”;补血穴“劳宫”;补肾穴“太溪”等,都是能独当一面的人身之大穴。这些穴位也算不得什么秘密。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一个书中找不到的,但却是对以上诸症皆有疗效的养生之法——揉“地筋”。

骨错缝筋出槽

骨错缝筋出槽

1、肌肉损伤及神经根受刺激2、神经根炎性疼痛分布区域3、神经根机械受压疼痛图示4、坐骨神经下肢走行示意图5、神经受压下肢麻木示意图6、椎管狭窄致下肢受压图示7、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图示颈椎四牙三耳二睡眠,眼睛突变二造成,偏头疼痛也是它,四连肝胆俞在颈。

触觉不灵在颈五,肩周痛来找六七,负重不一是胸四,三处管定上肢病。

胸椎咽喉肿痛胸二三,耸肩仰头后背疼,感冒咳嗽甲亢肿,失言难咽它造成。

胸五主肺六主心,七为心包八管胃,九主肝胆十主脾,小肠大肠往下推。

气短憋闷胸五椎,咳嗽感冒源在肺,虽是单行也成祸,五脏华盖扰脾胃。

咳嗽原因见五相,张嘴短急气管伤,脾涎肺脓心出血,肾咳空空在晚上。

胸六椎是心之根,血压增高要加肾,血质狼疮是其一,癔病抽风头汗因。

胸七本来主心包,心悸血压往低跑,加上小肠低血糖,头晕缺血是根苗。

腰椎腰二里急鸡鸣泻,消渴之源腿易肿,血压变化必参与,结石无它难形成。

腰三酸软眩晕症,耳鸣脑涨听不清,站起身来天地转,睁眼看事更不行。

阳萎早泄性无能,妇女淤血肚子疼,传宗接代有障碍,胃里返酸秃头顶。

腰四疼痛膝变形,肌肉萎缩单侧重,走路形态罗圈腿,骨桥形成难较正。

腰五坐走蹲起难,髋轴变形生炎症。

上楼难把台阶迈,天气变化更严重。

骶尾椎站走不成蹲着行,咳嗽翻身更加痛,腿长粗细不一样,骨盆不正摔造成。

连接全靠四个一,各司其职更甭提,临到未了尾主足,脊柱一串是枢机,要注意骨桥骨癌加结核,溶合软化与空洞,手法施治应禁止,否则将会憾终生。

1 定义1.1 筋出槽:筋都有其相对的固定解剖位置,由于损伤或体位改变的关系,筋的位置(槽)发生改变,并出现相应的局部症状,甚至影响到全身的活动功能的协调者,称之为筋出槽。

1.2 骨错缝:骨与骨之间靠臼或缝隙相连,通过软组织(肌腱、韧带、软骨、关节囊、肌肉及滑液囊)的维系而稳定有序,由于外力损伤或体位改变、肌肉强烈收缩、持续劳损等原因而使骨缝发生错乱、绞杂从而出现功能异常者称为骨错缝。

无明显的结构改变指征(如X线征),如一过性髋关节滑膜炎、胸部岔气、骶骼关节扭挫伤、腰椎钩椎关节滑膜嵌顿、胸肋关节绞杂、第五胸椎综合征、脊椎后关节紊乱等。

基于“骨错缝,筋出槽”理论探讨林氏正骨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的特点

基于“骨错缝,筋出槽”理论探讨林氏正骨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的特点

中医正骨2228年5月第33卷第5期J Tmd Chip Orthoy Trauma,2228,Vol.33,No.6(总369)•47-•学术探讨•基于“骨错缝,筋出槽”理论探讨林氏正骨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的特点范志勇,吴山(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02)摘要“骨错缝,筋出槽”理论是中医骨伤科诊治筋骨疾病的重要理论。

骶髂关节紊乱是骨科常见病,属于“骨错缝,筋出槽”范畴,多采用手法治疗。

林氏正骨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效果良好。

为了提高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的疗效,本文基于“骨错缝,筋出槽”理论对林氏正骨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的特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骶髂关节;肌肉骨骼手法;骨错缝,筋出槽“骨错缝,筋出槽”理论是中医骨伤科诊治筋骨疾病的重要理论。

骶髂关节紊乱临床较为常见,主要原因是骶髂部力学平衡被破坏,骶髂关节失稳,属于“骨错缝,筋出槽”范畴,临床多采用手法治疗。

林氏正骨手法由林应强教授所创,后经其弟子吴山不断完善而成°林氏正骨对骶髂关节紊乱的治疗有独特的见解和系统的手法,如骶髂关节后错位用下肢后伸定点按压手法、骶髂关节前错位用屈膝屈髋按压手法等[2]°本文基于“骨错缝,筋出槽”理论,对林氏正骨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的特点进行了探讨。

1“骨错缝,筋出槽”与骶髂关节紊乱的关系有关“骨错缝,筋出槽”的记载较多,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所载“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即指“骨错缝”,《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医治整理补接次第口诀》所载“差爻”“乖张”“偏纵”即指“筋出槽”°《伤科补要-背脊骨伤》载“若骨缝叠出,俯仰不能,疼痛难忍,腰筋僵硬”,指出“骨错缝”的临床症状为疼痛及功能障碍°“骨错缝,筋出槽”反映了筋骨的失衡状态,“骨错缝”必有“筋出槽”,两者在骶髂关节紊乱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d4°骶髂关节属于微动关节,其“骨”即骶骨和髂骨;其“筋”即关节周围的肌肉及韧带组织,肌肉主要包括竖脊肌、臀大肌、梨状肌及股二头肌,韧带主要包括骶髂关节前后韧带、骶髂骨间韧带、骶结节韧带及骶棘韧带[5_5]°骶髂关节周围的肌肉和韧带组织是维持关节稳定性的重要结构,若关节周围的肌肉和韧带出现痉挛或松弛,可导致筋骨失衡,表现为骶骨与髂骨相对位置的基金项目:广东省社会公益研究项目(2060302)改变及局部软组织张力异常u。

基于“骨错缝、筋出槽”学说的手法治疗颈椎病机理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骨错缝、筋出槽”学说的手法治疗颈椎病机理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骨错缝、筋出槽”学说的手法治疗颈椎病机理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其发病率随着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而逐年增高。

传统的治疗方法一般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式,但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药物的副作用、物理治疗效果有限、手术治疗费用高等。

因此,寻找一种便捷、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对于临床医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骨错缝、筋出槽是中医学的一项重要理论,指的是颈部不同部位的筋脉错综交错,而对应的经络被称为错缝、出槽。

现代研究发现,颈椎病患者的错缝、出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因而出现了颈椎病的症状。

基于此,结合针灸和推拿等手法治疗,能够改善错缝、出槽的状态,从而达到治疗颈椎病的效果。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一)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骨错缝、筋出槽”学说的手法治疗颈椎病的机理,分析颈椎病治疗过程中错缝、出槽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方法对颈椎病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50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2. 数据采集: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病史记录,了解患者病情和治疗情况;采用数字化摄影技术和CT、MRI等检查手段获取错缝、出槽的情况。

3. 治疗方法:采用针灸和推拿手法进行治疗,每周治疗3次,每次30分钟。

4. 疗效评估:采用颈椎病临床疗效评估标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记录颈椎病的缓解情况、错缝、出槽的变化情况等。

(三)研究预期结果1. 研究结果可望发现在颈椎病治疗过程中,错缝、出槽的变化情况与治疗效果相关。

2. 针灸和推拿手法治疗可以改善颈椎病患者的错缝、出槽状态,从而达到治疗颈椎病的效果。

3. 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医理论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为治疗颈椎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研究的可行性和局限性(一)研究可行性1. 研究方法明确,数据收集准确可靠。

2. 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颈椎病患者的实际情况。

3. 研究所需材料简便易得,可操作性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筋出槽、骨错位病机诠释1、肌肉损伤及神经根受刺激2、神经根炎性疼痛分布区域3、神经根机械受压疼痛图示4、坐骨神经下肢走行示意图5、神经受压下肢麻木示意图6、椎管狭窄致下肢受压图示7、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图示颈椎四牙三耳二睡眠,眼睛突变二造成,偏头疼痛也是它,四连肝胆俞在颈。

触觉不灵在颈五,肩周痛来找六七,负重不一是胸四,三处管定上肢病。

胸椎咽喉肿痛胸二三,耸肩仰头后背疼,感冒咳嗽甲亢肿,失言难咽它造成。

胸五主肺六主心,七为心包八管胃,九主肝胆十主脾,小肠大肠往下推。

气短憋闷胸五椎,咳嗽感冒源在肺,虽是单行也成祸,五脏华盖扰脾胃。

咳嗽原因见五相,张嘴短急气管伤,脾涎肺脓心出血,肾咳空空在晚上。

胸六椎是心之根,血压增高要加肾,血质狼疮是其一,癔病抽风头汗因。

胸七本来主心包,心悸血压往低跑,加上小肠低血糖,头晕缺血是根苗。

腰椎腰二里急鸡鸣泻,消渴之源腿易肿,血压变化必参与,结石无它难形成。

腰三酸软眩晕症,耳鸣脑涨听不清,站起身来天地转,睁眼看事更不行。

阳萎早泄性无能,妇女淤血肚子疼,传宗接代有障碍,胃里返酸秃头顶。

腰四疼痛膝变形,肌肉萎缩单侧重,走路形态罗圈腿,骨桥形成难较正。

腰五坐走蹲起难,髋轴变形生炎症。

上楼难把台阶迈,天气变化更严重。

骶尾椎站走不成蹲着行,咳嗽翻身更加痛,腿长粗细不一样,骨盆不正摔造成。

连接全靠四个一,各司其职更甭提,临到未了尾主足,脊柱一串是枢机,要注意骨桥骨癌加结核,溶合软化与空洞,手法施治应禁止,否则将会憾终生。

筋出槽、骨错缝的诊断与手法治疗1 定义1.1 筋出槽:筋都有其相对的固定解剖位置,由于损伤或体位改变的关系,筋的位置(槽)发生改变,并出现相应的局部症状,甚至影响到全身的活动功能的协调者,称之为筋出槽。

1.2 骨错缝:骨与骨之间靠臼或缝隙相连,通过软组织(肌腱、韧带、软骨、关节囊、肌肉及滑液囊)的维系而稳定有序,由于外力损伤或体位改变、肌肉强烈收缩、持续劳损等原因而使骨缝发生错乱、绞杂从而出现功能异常者称为骨错缝。

无明显的结构改变指征(如X线征),如一过性髋关节滑膜炎、胸部岔气、骶骼关节扭挫伤、腰椎钩椎关节滑膜嵌顿、胸肋关节绞杂、第五胸椎综合征、脊椎后关节紊乱等。

但个别显型病例亦可拍摄到错缝的关节X线征,例如腰滑膜嵌顿拍45°斜位(同侧)可见扩大的关节隙(缝)。

1.3 筋出槽与骨错缝的关系:筋出槽一般可以自行恢复解剖位置,而骨错缝常须手法纠正才能整复。

筋出槽可以单发,但有骨错缝必然伴随筋出槽,而筋出槽久之可引起骨错缝。

因此临床上常将筋出槽、骨错缝合并诊断。

因为难以一一对应西医病名,而暂存如是诊断,有利临床骨伤的诊疗实施。

2 诊断2.1 有损伤史,但无明显暴力伤害,常于体位改变、持续劳损或年老体弱或无力型体格发生。

2.2 临床症状:疼痛、局郭活动不顺畅,个别症状明显者会出现剧痛。

但多酸痛、粘滞痛、隐痛为主,试图改变体位寻找舒适的无痛位而出现特殊体征,常于发病数天而就诊。

无肿胀、畸形、红热症状,偶有并发于感冒、劳累、久卧之后。

2.3 X线检查:无明显x线征。

2.4 血液生化检查:正常。

(血沉、白细胞均不高)2.5 体征检查:功能障碍,但无神经放射痛征,压痛点与痛感点分离,反覆检查压痛出现离散现象,自身健侧对照可鉴别。

3 鉴别诊断:3.1 二头肌长头滑脱。

3.2 髌骨脱位、肩关节半脱位。

3.3 关节痛:痛风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急性肌筋膜炎、皮神经炎、淋巴结核、化脓性关节炎。

3.4 腰肌劳损、梨状肌损伤综合征、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

3.5 孕妇三个月左右下腰痛。

4 治疗:4.1 手法整复:可选择推拿、按、摩、滚、摇、扳、拍等法进行局部松解、整复其错位的筋骨。

手法是其治疗最佳的手段。

4.2 固定:一般不需固定,可建议避免大动作,重体力活动,休息3天左右即可,在一个月内注意适当防护。

4.3 用药:可外用洗伤或热敷,涂擦外用正骨水或云南白药喷雾剂等,对皮肤无刺激作用的药水。

内服药可辨证处方,如柴葛解肌汤等。

4.4 练功:可于治疗后采用与手法治疗相类似的运动方式练习,每组12次左右为宜,每日一趟,每趟4组。

5 治疗的评价:绝大部分的筋出槽、骨错缝可于日久自愈,但易引发功能减退。

手法治疗有效,但不像关节脱位那样立竿见影,常于手法整后几分钟自觉好转,并于第2天有明显疗效,因此建议当天不应做其它太多样的治疗,给予1-3天的时间恢复为好。

6 举例说明:6.1 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髋部筋出槽)6.1.1 诊断:以14-40岁男性多见,常为瘦小体质,髋部活动受限,无明显疼痛,休息不能缓解数天而就诊,X线正常。

6.1.2 手法:仰卧位屈髋屈膝90°, 医者用肘拔伸1-3分钟。

(1)内收活动3次,然后继续屈髋屈膝,外展接近至床面渐伸至0°位。

(2)嘱自主屈伸髋关节3-5次,无障碍。

(3)医者将患肢屈髋屈膝,然后被动伸直1次(慢)。

(4)医者将患肢屈髋屈膝,然后被动伸直3次(快)。

6.1.3 红外线照射或薰洗20分钟。

6.1.4 嘱休息避免负重3-7天。

6.2 胸肋关节骨错缝6.2.1 诊断:18-48岁女性多见,常于晨起自觉胸闷,上肢活动乏力,上举时胸助关节处疼痛,应与肋间神经痛鉴别。

6.2.2 手法:坐位,医者带动患者双手向内交叉于胸前,然后于交叉位上举过头,双手置于脑后,搬双肘向后展肩同时用膝顶患者胸椎(T5为主),使之扩胸1次,然后将双手从头后向外于体例放下,可重覆1-2次。

6.2.3 注意:手法宣轻巧,避免拉伤肩部腱袖。

6.3 胸部岔气6.3.1 诊断:未充分准备时,突然用力搬重物或不慎背部被冲击或猛然转身而出现胸部疼痛、胸闷不适。

6.3.2 手法:(1) 理顺胸背部肌肉(2)患者取坐位,医者双手搬肩臂部,膝顶于背部(肩胛内侧缘中点连线处),向后提拉双臂,使之展胸1次。

(3)双肩挤摇5-6次。

(4)点前心穴1-3分钟(拇指点,向上推至天突)。

(5)仰卧屈臂压胸1次,侧压1次,斜压1次,并提托放下震背一次。

(6)背部拍击法(空掌拍)1-3分钟。

6.4 第五胸椎综合征(背部骨错缝)6.4.1 诊断:背部反覆发作,T5突起明显,压痛(棘突、上、旁)以年轻男性多见。

6.4.2 手法(1)坐位膝顶展胸法1次。

(2)旋背推棘法(左右)2次。

(3)俯卧压背3遍。

6.5 骶骼关节骨错缝6.5.1 诊断:于提重物或下蹲作业时,突感一侧骶骼关节弹响而扭伤,活动受限,检查“4” 字试验(+)。

6.5.2 手法:(1)仰卧位,屈髋屈膝位,一手握踝,一手扶膝下压,可有弹响声。

(2)俯卧位,托腿后伸,一手切压骶骼部,向后扳髋带动髋骨向背侧伸1次。

6.6 腰椎滑膜嵌顿(腰部骨错缝)6.6.1 诊断:好发于18-38岁年轻瘦长体形男性。

多于晨起下地穿鞋时,突发腰部剧痛,特殊体位绞锁,于扶腰弯向一侧,无法坐下及躺下而就诊,X线无明显异常。

6.6.2 手法:(1)俯卧,腹部垫枕,双人于肩腋一双踝牵引1-3分钟。

(2)点按痛点(肘按法)1-2分钟。

(3)点委中、委阳、承山各1-3分钟。

(4)腰部斜扳左右各1次。

(5)俯卧于患处红外线照射20分钟。

6.6.3 药物:桃红四物汤4g、金铃子散2g/tid³3。

6.7 腰椎后关节紊乱症(后关节错缝)6.7.1 诊断:腰痛反复发作,平腰畸形,腰肌痉挛,棘突偏歪。

多见于运动员及腰部作业者,常由腰椎急性扭挫伤或劳损未得到及时治疗,反复发作而然。

X线可见后关节退行性变化。

6.7.2 手法:(1)推揉:叠掌推法3-5分钟。

(2)肘点L3横突1-3分钟,肘刮法1次。

(3)拍击法、压法各1遍。

(4)腰部斜扳、伸腰3次,伸腿3次。

(5)俯卧点委中、委阳、承山各1-3分钟。

(6)腰部空提法1-3分钟。

6.7.3药物:大活络丹1#Bidx156.7.4练功:腰背、腹肌锻炼链20次³4组,³Qn³307小结:筋出槽、骨错缝是一种骨关节顺应性差,功能障碍为特点,但没有明显的解剖结构改变指标的临床症候群。

通过手法治疗效果明显,但有时于数月或数年后复发,若配合功能作业训练,可以得到有效的预防。

临床应注意鉴别诊断,手法应用以轻巧为主,即使未经治疗亦可一段时间休息而好转,但复发率高,练功疗法有治本固元的作用,应指导进行正确锻炼。

骨错缝、筋出槽”学说在临床应用"骨错缝、筋出槽"是中医伤科的特有名词。

它既属于病名,又属于骨与筋在受伤后的病机变化。

这一学说在唐以前的医著中虽然就有记载,其论点在当时是比较含混的。

如《礼记²月令孟秋》中的:"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讼必端平。

"根据《旦礼记集解》的解释是:"皮曰伤,肉曰创,骨曰折,骨肉皆绝曰断"。

断,就包含了骨折和筋伤。

《难经》中的:"四伤于筋,五伤于骨",这里初步说明筋骨相近,伤筋必及骨,伤骨必损筋的互相影响,这是"骨错缝、筋出槽"的基本内含。

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经过历代医家们长期的临床观查和总结,逐渐丰富和完善了这一学说,成为中医伤科学的特有组成部份。

唐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记有:"凡左右损处,只相度骨缝,仔细捻捺,忖度便见大概。

"这里不仅有骨缝这一名词,而且还提示了损伤后注意对骨缝的检查,也即是对关节处的脱位、半脱位和错缝的区别检查。

到清代在骨伤科的各种论著中,对"骨错缝、筋出槽"学说就更为详尽,并且还提出了各种治疗手法。

如《医宗金监²正骨心法要旨》中的:"或跌扑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瘀滞,为肿为痛。

"又说:"或有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这里不仅提示了骨错缝的原因,而且还将开错和微错作了程度上的区别。

同时提出:"手法者,正骨之首务"。

强调了手法是治疗骨伤科四大方法之首,适用于骨伤科各种疾病,其中也包括了"骨错缝"和"筋出槽"的手法治疗。

《伤科补要》中对脊骨和四肢的骨错缝也分别作叙述。

在十五则中的"脊背骨伤"有:"若骨缝叠出,俯仰不能,疼痛难忍,腰筋僵硬。

"这里不仅是指脊椎骨折和脱位,也还包括椎体小节紊乱与急性腰肌损伤在内。

在二十则中:"若手掌着地,只能伤腕,若手指着地,其指翻贴于臂者,腕缝必开"。

这里不单是指损伤对腕骨正常排列造成的影响,也还包括了尺桡切迹解剖结构的改变。

同样是属于"骨错缝"。

二十三则中对脚踝部损伤的记述是"轻者尽伤筋肉易治,重者骨缝参差难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