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整理骨错缝筋出槽做学说在临床应用资料
腰椎病、腰间盘突出解剖图--骨诊病源歌诀

颈椎四牙三耳二睡眠,眼睛突变二造成,偏头疼痛也是它,四连肝胆俞在颈。
触觉不灵在颈五,肩周痛来找六七,负重不一是胸四,三处管定上肢病。
胸椎咽喉肿痛胸二三,耸肩仰头后背疼,感冒咳嗽甲亢肿,失言难咽它造成。
胸五主肺六主心,七为心包八管胃,九主肝胆十主脾,小肠大肠往下推。
气短憋闷胸五椎,咳嗽感冒源在肺,虽是单行也成祸,五脏华盖扰脾胃。
咳嗽原因见五相,张嘴短急气管伤,脾涎肺脓心出血,肾咳空空在晚上。
胸六椎是心之根,血压增高要加肾,血质狼疮是其一,癔病抽风头汗因。
胸七本来主心包,心悸血压往低跑,加上小肠低血糖,头晕缺血是根苗。
腰椎腰二里急鸡鸣泻,消渴之源腿易肿,血压变化必参与,结石无它难形成。
腰三酸软眩晕症,耳鸣脑涨听不清,站起身来天地转,睁眼看事更不行。
阳萎早泄性无能,妇女淤血肚子疼,传宗接代有障碍,胃里返酸秃头顶。
腰四疼痛膝变形,肌肉萎缩单侧重,走路形态罗圈腿,骨桥形成难较正。
腰五坐走蹲起难,髋轴变形生炎症。
上楼难把台阶迈,天气变化更严重。
骶尾椎站走不成蹲着行,咳嗽翻身更加痛,腿长粗细不一样,骨盆不正摔造成。
连接全靠四个一,各司其职更甭提,临到未了尾主足,脊柱一串是枢机,要注意骨桥骨癌加结核,溶合软化与空洞,手法施治应禁止,否则将会憾终生。
骨错缝、筋出筋出槽、骨错缝的诊断与手法治疗1 定义1.1 筋出槽:筋都有其相对的固定解剖位置,由于损伤或体位改变的关系,筋的位置(槽)发生改变,并出现相应的局部症状,甚至影响到全身的活动功能的协调者,称之为筋出槽。
1.2 骨错缝:骨与骨之间靠臼或缝隙相连,通过软组织(肌腱、韧带、软骨、关节囊、肌肉及滑液囊)的维系而稳定有序,由于外力损伤或体位改变、肌肉强烈收缩、持续劳损等原因而使骨缝发生错乱、绞杂从而出现功能异常者称为骨错缝。
无明显的结构改变指征(如X线征),如一过性髋关节滑膜炎、胸部岔气、骶骼关节扭挫伤、腰椎钩椎关节滑膜嵌顿、胸肋关节绞杂、第五胸椎综合征、脊椎后关节紊乱等。
2018中医筋伤学概论

2019/3/12
13
1956年成立各种中医学院。1958河南省平乐正 骨学院,连续培养四届235名骨伤科医师。 1959年成立了河南省洛阳正骨研究所。1983 年福建中医学院首先开设骨伤专业。1986年 成立国家中医管理局,直属国务院。1986年 成立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首届主任 委员:尚天裕,副主委:郭维淮。1986年成 立北京针灸骨伤学院。 大的学术流派. 北京:刘寿山、杜自明 天津: 苏绍三 上海:石筱山、魏指薪 河南: 高云峰、郭维淮 2019/3/12 山东:梁铁民 黑龙 14
治疗技术的丰富与完善阶段
• 宋代 张杲《医说》记载脚踩转轴法治疗关节僵硬, 说明损伤后期采用器械辅助进行功能锻炼。 • 元代 李仲南《永类钤方》、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确立了骨伤科三期用药原则以及熨烫、熏洗、敷贴等 外治方法。 • 明代 薛己《正体类要》 介绍跌打损伤的辨证论治。 重视整体疗法。经典句阐述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 • 清代 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的手法总论。 强调了摸法诊断治疗筋伤的重要性,归纳了正骨八法。 • 伤科的几部专著对筋伤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手法 治疗都有详细的记载。
12 •2019/3/12 中医筋伤发展成熟,形成了以武功治伤为主和药物內
蓬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展阶段
新中国
• 五十年代 中医院校的成立,使得骨伤科恢 复,技术得以整理与提高。 • 20世纪80年代,全国有10多所中医院校成 立骨伤系,培养了大批学生。 • 60多年来开展的临床研究、技术创新、中 药研发和基础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 现在全国的中医骨伤流派
Ø 是指各种外来暴力或慢性劳损,以及风 寒湿邪侵袭等原因造成的筋的损伤,俗称 “伤筋”。 Ø 定性定位:是最常见的疾病。骨科门诊 中大部分是筋伤患者。可见于:生产劳动、 交通运输、体育训练、军事训练、日常生 活,以及战争和自然灾害中等等 Ø 主要症状: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2019/3/12 Ø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急慢性筋伤疾患逐
《错骨缝与筋出槽治疗术》完整版教程

错骨缝与筋出槽第一节中医伤科关于错骨缝的论述在浩瀚的医学典籍和文献中,骨伤科专著所占比例甚微。
其中,常可散见即非骨折、又非脱位、也非伤筋的所谓“骨缝开错”、“骨缝参差”、“骨缝裂开”以及“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等记述。
代表性的论述有:一、《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相关论述《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其中有“凡左右损处,只相度骨缝,仔细捻捺,忖度便见大概。
”的记载。
可知,“骨缝”泛指关节间隙,使用这一名称至少始于唐代;同时,它强调伤后要重视对“骨缝”(亦即关节面间相互位置)的检查。
二、《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相关论述1.错骨缝概念的提出比较确切提出错骨缝一症的,应该首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里的一段文字:“若肿痛已除,伤痕已愈,其中……又或有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是伤虽平,而气血之流行未畅,不宜接、整、端、提等法,惟宜推拿以通经络气血也。
”分析这段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1)错骨缝是由外伤引起,包括其他损伤合并错骨缝,只治疗了其他损伤,而遗有错骨缝的情况。
(2)病变的部位在“骨节间”(即关节间隙),亦所谓的骨缝处。
病理改变是“错落不合缝”(即两个关节面错动、关节间隙不正常)、“气血循行不畅”。
其特点是“微有”,即病变轻微。
(3)由于病变轻微,不必用“将已断之骨合拢一处,复归于旧”的接、整、端、提等法,仅用“以手推之,使还旧处也”的推法和“两手一手捏定患处,酌其宜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的拿法即可。
(4)手法的目的是使错开的骨缝复位吻合,“以通经络气血”,消肿止痛、恢复功能。
2.“或因跌仆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淤结之肿,其患可愈。
”认为错骨缝的临床表现是肿胀和疼痛,治疗宜用按法(“谓以手往下抑之也”)和摩法(“谓徐徐揉摩之也”)通气散瘀。
当然,必须是在手法复位之后,按摩方可奏效。
此外,按法和摩法也有矫正骨缝开错的作用。
骨错缝筋出槽学说在临床应用讲解

骨错缝、筋出槽”学说在临床应用"骨错缝、筋出槽"是中医伤科的特有名词。
它既属于病名,又属于骨与筋在受伤后的病机变化。
这一学说在唐以前的医著中虽然就有记载,其论点在当时是比较含混的。
如《礼记·月令孟秋》中的:"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讼必端平。
"根据《旦礼记集解》的解释是:"皮曰伤,肉曰创,骨曰折,骨肉皆绝曰断"。
断,就包含了骨折和筋伤。
《难经》中的:"四伤于筋,五伤于骨",这里初步说明筋骨相近,伤筋必及骨,伤骨必损筋的互相影响,这是"骨错缝、筋出槽"的基本内含。
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经过历代医家们长期的临床观查和总结,逐渐丰富和完善了这一学说,成为中医伤科学的特有组成部份。
唐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记有:"凡左右损处,只相度骨缝,仔细捻捺,忖度便见大概。
"这里不仅有骨缝这一名词,而且还提示了损伤后注意对骨缝的检查,也即是对关节处的脱位、半脱位和错缝的区别检查。
到清代在骨伤科的各种论著中,对"骨错缝、筋出槽"学说就更为详尽,并且还提出了各种治疗手法。
如《医宗金监·正骨心法要旨》中的:"或跌扑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瘀滞,为肿为痛。
"又说:"或有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这里不仅提示了骨错缝的原因,而且还将开错和微错作了程度上的区别。
同时提出:"手法者,正骨之首务"。
强调了手法是治疗骨伤科四大方法之首,适用于骨伤科各种疾病,其中也包括了"骨错缝"和"筋出槽"的手法治疗。
《伤科补要》中对脊骨和四肢的骨错缝也分别作叙述。
在十五则中的"脊背骨伤"有:"若骨缝叠出,俯仰不能,疼痛难忍,腰筋僵硬。
"这里不仅是指脊椎骨折和脱位,也还包括椎体小节紊乱与急性腰肌损伤在内。
从《医宗金鉴》伤科学术思想论岭南林氏正骨的传承与创新

从《医宗金鉴》伤科学术思想论岭南林氏正骨的传承与创新黄帆; 丘明旺; 雷骏轩; 赵思怡; 郭汝松; 卢晓波; 范志勇; 田强; 吴山【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38)011【总页数】4页(P1300-1303)【关键词】岭南林氏正骨; 医宗金鉴; 摸法; 爆发力; 内外同治; 筋骨并治【作者】黄帆; 丘明旺; 雷骏轩; 赵思怡; 郭汝松; 卢晓波; 范志勇; 田强; 吴山【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403; 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 510120; 揭阳市中医院广东揭阳 52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4岭南林氏正骨流派是精武门人林应强在几十年实践总结出来的一套正骨推拿手法。
林应强教授精研中西医,深谙经络,又熟解剖,自幼习武,医武相融,形成以“爆发力”为特色的岭南林氏正骨推拿流派,因其诊治急慢性筋伤方面疗效明显而广为传播。
历经三代传人的不断完善,其学术思想和核心技术日渐成熟。
《医宗金鉴》[1]是清代重要医学巨著,其中的《正骨心法要旨》凝聚了一套系统的中医药诊治伤科疾病的实践体系,总结人体骨度,正骨手法及整复,内外相辅治疗,固定器具等内容丰富且颇有新见,对后世伤科流派的学术思想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岭南林氏正骨也从中汲取精华传承并创新。
现就岭南林氏正骨流派对《医宗金鉴》的传承与创新概括如下。
1 重视人体解剖结构《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盖一身之骨体,既非一致……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
”主张通过观察或触摸患者外表体相、解剖部位是否存在异常,为伤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基础。
平素必须熟悉正常状态每块骨的形态,每条肌筋的走行方向,每个关节的功能范围,才能在临床治疗中运用合理手法,取得疗效。
林氏正骨流派在临床中重视“骨错缝、筋出槽”伤科理论,并明确指出实行手法之前,必须熟知人体现代解剖。
“骨错缝、筋出槽”伤科理论和解剖学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拨筋归槽手法结合中药外敷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

拨筋归槽手法结合中药外敷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陈翔;李亚亚;张大伟【期刊名称】《现代中医药》【年(卷),期】2018(38)4【摘要】目的观察拨筋归槽手法结合中药外敷疗法对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方法对陕中附院脊柱骨科住院的60例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及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取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中医拨筋归槽手法+中药外敷,治疗7d为一疗程,采用VAS、ODI评分指标分别在治疗后3d、5d、7d进行评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83.3%(P<0.05)。
以中医骨伤学"骨错缝、筋出槽"为理论基础,对已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期的住院患者给予拨筋归槽手法结合中药外敷。
结论中医手法结合中药外敷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急性发作期改善椎间盘内外环境的平衡,消除局部水肿、炎症,促进髓核的回纳,改善临床症状等有良好的疗效。
【总页数】4页(P59-62)【关键词】拨筋归槽手法;中药外敷;急性腰椎间盘突出【作者】陈翔;李亚亚;张大伟【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城固县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5【相关文献】1.正骨理筋手法联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J], 杨永华2.正骨理筋手法配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J], 王桃萍;程展道3.理筋正骨手法牵引配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效果研究 [J], 彭湃4.中药内服外敷联合理筋正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J], 韩培江5.正骨理筋手法联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效果 [J], 肖飞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骨错缝筋出槽

1、肌肉损伤及神经根受刺激2、神经根炎性疼痛分布区域3、神经根机械受压疼痛图示4、坐骨神经下肢走行示意图5、神经受压下肢麻木示意图6、椎管狭窄致下肢受压图示7、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图示颈椎四牙三耳二睡眠,眼睛突变二造成,偏头疼痛也是它,四连肝胆俞在颈。
触觉不灵在颈五,肩周痛来找六七,负重不一是胸四,三处管定上肢病。
胸椎咽喉肿痛胸二三,耸肩仰头后背疼,感冒咳嗽甲亢肿,失言难咽它造成。
胸五主肺六主心,七为心包八管胃,九主肝胆十主脾,小肠大肠往下推。
气短憋闷胸五椎,咳嗽感冒源在肺,虽是单行也成祸,五脏华盖扰脾胃。
咳嗽原因见五相,张嘴短急气管伤,脾涎肺脓心出血,肾咳空空在晚上。
胸六椎是心之根,血压增高要加肾,血质狼疮是其一,癔病抽风头汗因。
胸七本来主心包,心悸血压往低跑,加上小肠低血糖,头晕缺血是根苗。
腰椎腰二里急鸡鸣泻,消渴之源腿易肿,血压变化必参与,结石无它难形成。
腰三酸软眩晕症,耳鸣脑涨听不清,站起身来天地转,睁眼看事更不行。
阳萎早泄性无能,妇女淤血肚子疼,传宗接代有障碍,胃里返酸秃头顶。
腰四疼痛膝变形,肌肉萎缩单侧重,走路形态罗圈腿,骨桥形成难较正。
腰五坐走蹲起难,髋轴变形生炎症。
上楼难把台阶迈,天气变化更严重。
骶尾椎站走不成蹲着行,咳嗽翻身更加痛,腿长粗细不一样,骨盆不正摔造成。
连接全靠四个一,各司其职更甭提,临到未了尾主足,脊柱一串是枢机,要注意骨桥骨癌加结核,溶合软化与空洞,手法施治应禁止,否则将会憾终生。
1 定义1.1 筋出槽:筋都有其相对的固定解剖位置,由于损伤或体位改变的关系,筋的位置(槽)发生改变,并出现相应的局部症状,甚至影响到全身的活动功能的协调者,称之为筋出槽。
1.2 骨错缝:骨与骨之间靠臼或缝隙相连,通过软组织(肌腱、韧带、软骨、关节囊、肌肉及滑液囊)的维系而稳定有序,由于外力损伤或体位改变、肌肉强烈收缩、持续劳损等原因而使骨缝发生错乱、绞杂从而出现功能异常者称为骨错缝。
无明显的结构改变指征(如X线征),如一过性髋关节滑膜炎、胸部岔气、骶骼关节扭挫伤、腰椎钩椎关节滑膜嵌顿、胸肋关节绞杂、第五胸椎综合征、脊椎后关节紊乱等。
基于“骨错缝,筋出槽”理论探讨林氏正骨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的特点

中医正骨2228年5月第33卷第5期J Tmd Chip Orthoy Trauma,2228,Vol.33,No.6(总369)•47-•学术探讨•基于“骨错缝,筋出槽”理论探讨林氏正骨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的特点范志勇,吴山(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02)摘要“骨错缝,筋出槽”理论是中医骨伤科诊治筋骨疾病的重要理论。
骶髂关节紊乱是骨科常见病,属于“骨错缝,筋出槽”范畴,多采用手法治疗。
林氏正骨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效果良好。
为了提高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的疗效,本文基于“骨错缝,筋出槽”理论对林氏正骨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的特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骶髂关节;肌肉骨骼手法;骨错缝,筋出槽“骨错缝,筋出槽”理论是中医骨伤科诊治筋骨疾病的重要理论。
骶髂关节紊乱临床较为常见,主要原因是骶髂部力学平衡被破坏,骶髂关节失稳,属于“骨错缝,筋出槽”范畴,临床多采用手法治疗。
林氏正骨手法由林应强教授所创,后经其弟子吴山不断完善而成°林氏正骨对骶髂关节紊乱的治疗有独特的见解和系统的手法,如骶髂关节后错位用下肢后伸定点按压手法、骶髂关节前错位用屈膝屈髋按压手法等[2]°本文基于“骨错缝,筋出槽”理论,对林氏正骨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的特点进行了探讨。
1“骨错缝,筋出槽”与骶髂关节紊乱的关系有关“骨错缝,筋出槽”的记载较多,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所载“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即指“骨错缝”,《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医治整理补接次第口诀》所载“差爻”“乖张”“偏纵”即指“筋出槽”°《伤科补要-背脊骨伤》载“若骨缝叠出,俯仰不能,疼痛难忍,腰筋僵硬”,指出“骨错缝”的临床症状为疼痛及功能障碍°“骨错缝,筋出槽”反映了筋骨的失衡状态,“骨错缝”必有“筋出槽”,两者在骶髂关节紊乱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d4°骶髂关节属于微动关节,其“骨”即骶骨和髂骨;其“筋”即关节周围的肌肉及韧带组织,肌肉主要包括竖脊肌、臀大肌、梨状肌及股二头肌,韧带主要包括骶髂关节前后韧带、骶髂骨间韧带、骶结节韧带及骶棘韧带[5_5]°骶髂关节周围的肌肉和韧带组织是维持关节稳定性的重要结构,若关节周围的肌肉和韧带出现痉挛或松弛,可导致筋骨失衡,表现为骶骨与髂骨相对位置的基金项目:广东省社会公益研究项目(2060302)改变及局部软组织张力异常u。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错缝、筋出槽”学说在临床应用
骨错缝、筋出槽是中医伤科的特有名词。
它既属于病名,又属于骨与筋在受伤后的病机变化。
这一学说在唐以前的医著中虽然就有记载,其论点在当时是比较含混的。
如《礼记·月令孟秋》中的: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讼必端平。
根据《旦礼记集解》的解释是:皮曰伤,肉曰创,骨曰折,骨肉皆绝曰断。
断,就包含了骨折和筋伤。
《难经》中的:四伤于筋,五伤于骨,这里初步说明筋骨相近,伤筋必及骨,伤骨必损筋的互相影响,这是骨错缝、筋出槽的基本内含。
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经过历代医家们长期的临床观查和总结,逐渐丰富和完善了这一学说,成为中医伤科学的特有组成部份。
唐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记有:凡左右损处,只相度骨缝,仔细捻捺,忖度便见大概。
这里不仅有骨缝这一名词,而且还提示了损伤后注意对骨缝的检查,也即是对关节处的脱位、半脱位和错缝的区别检查。
到清代在骨伤科的各种论著中,对骨错缝、筋出槽学说就更为详尽,并且还提出了各种治疗手法。
如《医宗金监·正骨心法要旨》中的:或跌扑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瘀滞,为肿为痛。
又说:或有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这里不仅提示了骨错缝的原因,而且还将开错和微错作了程度上的区别。
同时提出:手法者,正骨之首务。
强调了手法是治疗骨伤科四大方法之首,适用于骨伤科各种疾病,其中也包括了骨错缝和筋出槽的手法治疗。
《伤科补要》中对脊骨和四肢的骨错缝也分别作叙述。
在十五则中的脊背骨伤有:若骨缝叠出,俯仰不能,疼痛难忍,腰筋僵硬。
这里不仅是指脊椎骨折和脱位,也还包括椎体小节紊乱与急性腰肌损伤在内。
在二十则中:若手掌着地,只能伤腕,若手指着地,其指翻贴于臂者,腕缝必开。
这里不单是指损伤对腕骨正常排列造成的影响,也还包括了尺桡切迹解剖结构的改变。
同样是属于骨错缝。
二十三则中对脚踝部损伤的记述是轻者尽伤筋肉易治,重者骨缝参差难治甥??甥??。
骨缝参差不齐是指踝关损伤的骨错缝。
现就笔者对该学说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对骨错缝,筋出槽浅述个人的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骨节的开错和微错指外力作用于人提的轻重不同,致伤的程度亦不相同。
二、开错,是指关节脱位或半脱位,有明显的临床体征,在X线投影中又确有反映,能够引起医生和患者的注意,因此能获得及时而恰当的治疗。
三、微错,骨节处没有明显畸型,X线摄片无明确显示,但又有临床症状或部分功能障碍,不大引人注意,而被忽视。
治疗方法不当,致使病程延长,经久不愈。
四、筋出槽,虽然是中医骨科的习惯用语,在各种文献中没有这一病名,但对筋损伤的病理改变文献中确有不少论述。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骨》中说:筋之驰、纵、卷、挛、翻、转、离、合,以及筋歪,筋走等等都属于筋出槽的范畴。
五、生理上筋附行于骨,或筋伴脉而行,各自都有其起止点,也有其正常顺序和
位置。
一旦遭受外力的破坏,筋过的运行位置,解剖结构就会发生变化。
临床上的肌健、韧带、筋膜的撕裂、撕脱、粘连、痉挛等等亦都属于筋出槽。
六、骨错缝和筋出槽既可以同时发生,亦可单独发生。
这一学说,是中医骨伤科辩证施治的内容之一。
在个人的临床观察中,常见的骨错缝关节有:上肢肘部的肱挠关节或尺桡关节,腕部的尺桡远端切迹和腕骨。
下肢膝关节的内外侧半月板。
踝部的踝距关节或跟距关节,以及跖跗关节等。
七、脊椎是人体的中轴,在持重和运动中起很大的作用。
构成脊椎的关节较多,解剖结构比四肢复杂,在整个脊椎中,颈椎和腰椎功能活动较大,不适当的运动和劳作是造成脊椎损伤的主要原因。
常见的既有急性的损伤,如:颈椎偏歪、环枢椎半脱位、腰椎小关节紊乱和滑膜嵌顿等。
其次是脊肋关节,以及骶髂关节。
中老年由于生理退化和体质较差椎体失稳,在日常剩活中仅是一般的活动,有时也会造成关节错缝。
仅举几例不同类型的骨错缝患者附录于后:以资佐证。
例一、杨XX老妪,年80,今年4月10日乘车我处门诊,系X医学家属。
在春节前三天,弯腰拾物时,腰部产生弹响,当即不能直立,继而疼痛。
进该附院西医诊断,为:腰肌劳损,作痛点封闭,服止痛药,虽疼痛略减,但仍不能起坐,虽连续多次治疗,都无明显好转,卧床三月。
始来我处求治,经检查系第三腰椎小关节紊乱,经施定位斜扳后,患者即可下手术台直腰行走。
第二次复疹时,病人自述:经上次治疗后当晚就能自动上下床翻身睡觉。
二疹时再施以理筋活络手法,而痊愈。
例二、李XX,男性,40岁,四川人,今年五月七日来我处门诊,去年二月车祸受伤,住X医院,经检查诊断为:多次软组织挫伤,住院三天,后建议回家休息治疗,不久即发生前胸及后上背痛,虽中西医多方治疗,仍然疼痛无好转。
后在地区某医院连续住院两次,约三个月,经过检查和会诊,排除内部疾患,按神经痛。
治疗,效果亦差。
始来我处求治,经笔者诊断:属胸肋关节和脊肋关节多处骨错缝。
当施行手法治疗后,患者胸背部当即有轻松感,经过连续三次手法治疗(隔日一次)病人胸背部刺痛基本消失,建议回家后三月内不做重活,并适当休息,至今情况良好。
例三,韩X,四川人,20岁,青年农民,去年九月担土,扭伤右踝。
在当地。
治疗一月多,仍跛行,不能负重。
于同年踝关节扭伤乡卫生院治疗,诊断为十一月中旬扶杖来我处门诊。
经拍片排出其它骨病和脱位,诊断是踝距关节错缝。
采用手法治疗后,踝关节活动轻松,挤压感消失,落地时疼痛感亦减轻,经过连续五次治疗而痊愈。
至于急性的腰椎小关节紊乱或滑膜嵌顿,骶髂关节错缝,以及关节的半月板突出等损伤,患者每天不少于20例,因骨折脱位后发生的肌腱粘连、肌肉强直和萎缩等筋出槽”的患者门诊就更多,笔者均以手法为主治疗。
笔者个人的经验认为:骨错缝、筋出槽这一学说,不仅是具有中医伤科学的理论特色,而且在临床诊断治疗中运用确有其很高的实用价值,不能忽视,应于继承和推广。
手法治疗中触诊是很重要的法术,如精于此术,经络的瘀阻和体表的病患反映,可全凭手感触摸出来。
通常情况下我们是根据患者感觉来判断的,这是比较直观一点的诊断方法,它是根据患者对术者在穴位按压的感觉判断其患病的部位和轻重。
有一本《穴位按压诊病》的书是专谈穴位压痛诊病的,很有借鉴价值。
民间对穴位按压的感觉有种说法“疼轻麻重木难医”很简捷地表述了病的轻重在穴位反映上的感觉。
这也许只是一得之言或一家之说,我们的当从实践中进行实证,找出对自己有用且行之有效的东西。
有时会有一种现象,患者有很明显的症状,术者在按压穴位时患者却没有较明显的感觉,这时要找出经穴上的问题就全凭术者手上的触感了。
术者手上的触感有时较明显,有时很微妙,微妙之处全凭术者的功底。
这种触诊有一定难度,它的诊病依据不是患者的感觉,而是术者的手摸心会。
术者手触能感受知的东西有许多种,我学识有限,不能妄谈太多,且留给大贤大智者,这里只说说筋出槽。
筋出槽与“疼、麻、酸、胀、木”一样,是一种病理在经络穴位上的反映,可能与气血亏虚不能营养经穴有关,其反映的部位不同,出槽的筋的粗细也不同。
粗的很容易摸到,而细的有时则细如发丝,很不容易摸到,必须用心体会,其微妙的感觉才会随心应手,此术需长时间的临床体会方可掌握。
正常的筋是松软而伏于肌肉筋槽内的,当筋得不到气血濡养而有病理反映时,其筋会变得紧张疆硬,如绷紧的琴弦样,本来静卧于槽内的筋就离槽而出了。
这时你能触摸到,在将其横拨时会应手而滚动,患者在提醒下也能感知弹拨时的响声。
而而出槽的筋很细时,术者和患者的感知都是很微妙的。
临床上手触知此现象不要因为其不酸、不痛、不胀而忽视,有时它可能正是你的病本所在。
筋出槽的部位找出后就可以用理筋的手法治疗了。
我们可以循经横向弹拨,也可用单指或多指轻轻按揉。
循经走向做推拿按摩,将疆硬出槽的筋做松做软,筋松软后自然就复位归槽了。
很可能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病就好了。
此术难点在触诊时是否能触知有筋出槽,是否能触知其疆硬度和所在部位,而实施手法治疗就简单多了。
有些看似很麻烦的疑难杂症,很多情况下可一次治愈。
病史长的大多有许多其它因素,尚需一一排除,其愈还需时日。
此术得益一好友亲授,愿慧者明达,同好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