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骨错缝、筋出槽”的历史渊源:
东城中医院-李纯岭

中医正骨坐诊东城,妙手解除脊椎病痛李纯岭主任介绍“李纯岭,男,1959年出生,中医副主任医师,擅长手法正骨,曾多次参加全军中医骨伤推拿专业学术交流,著有《保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00例》、《脊椎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颈肩综合征300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手法》、《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4000例体会》等经验学术论文。
主治:颈椎病、颈椎综合征、神经根型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腰椎扭伤,胸椎关节紊乱综合征等。
“脊椎定点旋转复位法”妙手解病痛“脊椎定点旋转复位法”是治疗颈腰椎病的绿色疗法。
中医正骨专家李主任拥有近30年临床经验,深得中医治骨病的精髓,中医传统手法结合人体解剖学特点,针对病痛定点治疗,疗效显著。
特点:1、根据颈、腰椎病的根源是“骨错缝,筋出槽”的理论,脊柱力学平衡失调是症状产生的直接原因,利用定点旋转复位手法调整病变的软组织和骨关节,使“骨对位,筋入槽”,迅速消肿止痛、恢复正常功能。
2、方法简单,病人痛苦小,见效快,无副作用。
采用“旋转定点复位法”,以轻巧手法,有效的使病变软组织恢复正常解剖位置和形态,骨正筋柔,气血自流,因而能消肿止痛,迅速恢复,从而达到“骨对位、筋入槽”的目的。
该手法由医生的双手完成,不需要特殊设备,手法轻巧、省力、简便,病人无痛苦,立即见效。
适用病症:颈椎病以及颈椎病引起的高血压、胸闷、心慌、眩晕等病症;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扭伤,胸椎关节紊乱综合征等“椎定点旋转复位法”与常见疗法对比1、传统保守疗法:口服药物、牵引、理疗等。
保守治疗具有消炎镇痛作用,适用于治疗初期颈椎软组织病变。
但是治疗因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原因引起的颈椎病治疗过程长、易反复发作,仅能作为辅助疗法。
长期口服药物容易加重对内脏的负担,而盲目推拿牵引则易加重病情。
2、常用手术:颈前路手术、颈后路手术。
适应症:脊髓型颈椎病、颈椎椎体骨折等重度颈椎疾病。
局限性:通常采用大切口或打开椎板的形式治疗颈椎疾病,因颈椎结构复杂、神经血管丰富,具有一定风险。
八脉交会穴的来龙去1

八脉交会穴的来龙去脉。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
阳维目锐内眦项,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注解:1、公孙(双侧),是足太阴脾经穴,通于冲脉。
内关(双侧),是手厥阴心包络穴,四穴通于阴维脉。
四经会合循行之处,在胃心胸之间,故主治胃与心胸之病2、临泣(双侧),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通于带脉,外关(双侧),是手少阴三焦经的穴位,四穴通于阳维脉四经会合联系之处,在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之病故主治:目锐眦、耳后、颊、颈、肩之病3、后溪(双侧),是手太阳小肠经穴位,通于督脉申脉(双侧),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四穴通于阳跷脉四经会合别络之处,在于目内眦,耳后、颊、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之间故主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之病4、列缺(双侧)是手太阴肺经,通任脉。
照海(双侧)是足少阴神经四穴通于阴跷脉四经会合系络之处,在于肺系,咽喉、胸膈之间故主治:肺系、咽喉、胸膈之病5、冲脉公孙主治病症:九种心疼病不宁,结胸翻胃食难停,酒食积聚肠鸣见,水食气疾膈脐疼,腹痛胁胀胸膈满,疟疾肠风大便红,胎衣不下血迷心,急刺公孙穴自灵。
6、阴维内关主治病症:中满心胸多痞胀,肠鸣泄泻及脱肛,食难下膈伤于酒,积块坚硬横胁旁,妇女胁痛并心痛,里急腹痛势难当,伤寒不解结胸病,疟疾内关可独当。
7、带脉临泣主治病症:中风手足举动难,麻痛发热筋拘挛,透风肿痛连二项,眼赤而疼合头眩,齿痛耳聋咽肿证,游风挠痒筋牵缠,腿疼胁胀胁肢痛,针入临泣病可痊。
8、阳维外关主治病症:肢节肿痛与膝冷,四肢不遂合头风,背胯内外筋骨痛,头项眉棱病不宁手足热麻夜盗汗,破伤跟肿目睛红,伤寒自汗烘烘热,惟有外关针极灵。
9、督脉后溪主治病症:手足拘挛战掉眩,中风不语并癫痫,头疼眼肿涟涟泪,背腰膝痛绵绵,项强伤寒不解,牙齿口肿喉病难,手足麻木破伤风,盗汗后溪穴先砭(bian)----砭古时候的针的意思,砭、针、灸、药、按跷、导引是中医的六大医术。
详细讲解:从骨错缝到筋出槽

详细讲解:从骨错缝到筋出槽!详细讲解:从骨错缝到筋出槽!骨为什么会错缝呢?是被肌肉拉歪了。
该怎样觉知?最好的方法适用摸的。
去摸出错缝的状态,推断骨头为什么错缝。
我们根本上无法直接摸到骨头,只能摸到皮肤、附着在骨头上的韧带,以及经过关节的肌腱等,包裹着骨头的「东西」。
错缝关节随着其上软组织的力增加,一定伴随着翻旋的肌腱与绷紧的韧带。
在关节屈伸的过程当中,这些韧带会绷到极限,使得肌表产生类似棱角的「东西」,这东西没有方法非常圆顺的动,而是倾斜的动,医生于是可以在肤表触摸到「骨头的棱线」,这是从诊断面定义的骨错缝。
顺着这定义,关节活动到接近极限的角度时,肌腱韧带上的本体受器受到力牵扯而作痛,关节也因疼痛之故没有方法完全的伸展或屈曲,继续执行它的功能,或到达它应该到的角度。
这是从病症面定义的骨错缝。
再回到脊椎骨的例子:有些脊突虽然歪歪的,可是脊上韧带并没有力增加的现象,旁边的肌肉也没有翻旋棱线突起的地方,虽然是「歪歪的」,却是因为「底座」(荐椎)歪了,整个排列构造顺着歪上来,而呈现的被动适应状态,这种情况下不能认定是错缝。
但是医生调动脊椎的时候,常常着意在骨体,摸到哪一节骨头「歪」了,就给它个铁板烧,或用个膝顶把它顶回去,让排列看起来或摸起来比拟顺。
这种操作有很大的潜在危险。
细谈下去,脊椎因着骨盘而倾斜,假设再加上日常生活的使用,周边的肌肉-如两侧胸肌或前踞肌的收缩的状态不同,会对肋骨产生不对称的牵拉,脊椎于是会产生更多额外左右偏斜倾斜的现象。
此时连结上下两椎体的韧带及肌腱,同样的并没有真正出槽,只是被周边不平衡的构造力带歪了。
如果强加外力把歪斜的关节调平回来,把它们「翻开」或「挤回去」,其实是把没有问题的构造打乱了-虽然外观上是比拟正的。
却制造了真正的错位。
开场假设把骨盘挪正,把胸肌解开让肋骨回归正位,那些歪斜的脊椎位置就会归正,反之就变成了医生制造出错位了。
所以,如果医生不去考虑周边组织肌肉韧带牵拉的整体结果,而只整复脊柱本身骨体构造,很多病人常常越整越痛,医到后来也常常好不了。
“筋骨劲强”的理论渊源及其对脊柱退行性疾病的指导意义

《按摩与康复医学》2020 年第 11 卷第 23 期 Chinese Manipul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2020, Vol. 11No.23 • 77 ••理论研究•“筋骨劲强”的理论渊源及其对脊柱退行性疾病的指导意义*沈重庆\林斌强2,罗莉苹\汤丽珠2,翁冰倩\李长辉(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350122; 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福州350003 )[摘要]“筋骨”相关理论在推拿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黄帝内经》详细记栽着“筋骨”相关理论,其中 “筋骨劲强”理论由于历史发展局限性,该理论并未被后世更好地宣传和发扬。
本课题组在长期的推拿临床及科研上,认 为《黄帝内经》的“筋骨劲强”理论对“脊柱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其丰富了中医推拿的“筋骨”理 论,对推动中医推拿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脊柱退行性疾病;筋骨劲强;骨正筋柔;筋强骨健[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 ( 2020 ) 23-0077-03DOI: 10.19787/j.issn.l008-1879.2020.23.026Theoretical Origin of M Jin Gu Jin Qiangn and Its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Spinal Degenerative Diseases SHEN Chong-qingl, LIN Bin-qiangl, LUO Li-pingl, TANG Li-zhul, WENG Bing-qianl, LI Chang-hui 1,2 (1.Fujian University o 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zhou, Fujian 350122; 2.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 f F uji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zhou, Fujian 350003)A b s tr a c t The theory of "Jin Gu"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uina department. The Yellow Emperor's Canon o f Medicine records the theory of "Jin Gu" in detail.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theory of "Jin Gu Jin Qiang" has not been better publicized and developed by later generations. In the long-term clinic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of Tuina, the topic group of this lesson thinks that the theory of "Jin Gu Jin Qiang" in Yellow Emperor's Canon o f Medicine enriches the theory of "muscles and bon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assage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assage.K e y w o rd s spinal degenerative diseases; Jin Gu Jin Qiang; Gu Zheng Jin Rou; strength of muscles and bone health“筋骨”相关理论在推拿科的发展具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筋”、“骨”之间具有相互关联、协 调统一的关系。
从《医宗金鉴》伤科学术思想论岭南林氏正骨的传承与创新

从《医宗金鉴》伤科学术思想论岭南林氏正骨的传承与创新黄帆; 丘明旺; 雷骏轩; 赵思怡; 郭汝松; 卢晓波; 范志勇; 田强; 吴山【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38)011【总页数】4页(P1300-1303)【关键词】岭南林氏正骨; 医宗金鉴; 摸法; 爆发力; 内外同治; 筋骨并治【作者】黄帆; 丘明旺; 雷骏轩; 赵思怡; 郭汝松; 卢晓波; 范志勇; 田强; 吴山【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403; 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 510120; 揭阳市中医院广东揭阳 52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4岭南林氏正骨流派是精武门人林应强在几十年实践总结出来的一套正骨推拿手法。
林应强教授精研中西医,深谙经络,又熟解剖,自幼习武,医武相融,形成以“爆发力”为特色的岭南林氏正骨推拿流派,因其诊治急慢性筋伤方面疗效明显而广为传播。
历经三代传人的不断完善,其学术思想和核心技术日渐成熟。
《医宗金鉴》[1]是清代重要医学巨著,其中的《正骨心法要旨》凝聚了一套系统的中医药诊治伤科疾病的实践体系,总结人体骨度,正骨手法及整复,内外相辅治疗,固定器具等内容丰富且颇有新见,对后世伤科流派的学术思想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岭南林氏正骨也从中汲取精华传承并创新。
现就岭南林氏正骨流派对《医宗金鉴》的传承与创新概括如下。
1 重视人体解剖结构《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盖一身之骨体,既非一致……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
”主张通过观察或触摸患者外表体相、解剖部位是否存在异常,为伤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基础。
平素必须熟悉正常状态每块骨的形态,每条肌筋的走行方向,每个关节的功能范围,才能在临床治疗中运用合理手法,取得疗效。
林氏正骨流派在临床中重视“骨错缝、筋出槽”伤科理论,并明确指出实行手法之前,必须熟知人体现代解剖。
“骨错缝、筋出槽”伤科理论和解剖学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韩玉森教授筋出槽、骨错位

++++“乐肤散”有八大功能:1、杀虫止痒;2、化腐生肌;3、消肿止痛;4、解毒散寒;5、祛风除湿;6、调理阴阳;7、激发潜能;8、健肾强身。
该药入水就化,透明无色,百年不烂,不自变质,卫生、用药少、见效快,使用方便配制非常简单。凡是用过该药的朋友,各自有奇效反馈。有几个朋友同时各自来信说:“乐肤散”治遗尿一次就好了,特效,请一定告诉大家。
韩玉森教授道宗神奇的“筋” 。
《黄帝内经》上说:肝主筋。筋是什么呢?筋就是人身体上的韧带、肌腱部分。很多病症,说不清原因,但都可以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从筋论治。人的身体里有一些总开关,治病养生都是在这些地方用力,所谓的不传之密也尽在于此。曾经说过的消气穴“太冲”;疏筋穴“阳陵泉”;“强胃穴“足三里”;健脾穴“公孙”;腰痛穴“飞扬”;补血穴“劳宫”;补肾穴“太溪”等,都是能独当一面的人身之大穴。这些穴位也算不得什么秘密。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一个书中找不到的,但却是对以上诸症皆有疗效的养生之法——揉“地筋”。
骨错缝筋出槽

1、肌肉损伤及神经根受刺激2、神经根炎性疼痛分布区域3、神经根机械受压疼痛图示4、坐骨神经下肢走行示意图5、神经受压下肢麻木示意图6、椎管狭窄致下肢受压图示7、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图示颈椎四牙三耳二睡眠,眼睛突变二造成,偏头疼痛也是它,四连肝胆俞在颈。
触觉不灵在颈五,肩周痛来找六七,负重不一是胸四,三处管定上肢病。
胸椎咽喉肿痛胸二三,耸肩仰头后背疼,感冒咳嗽甲亢肿,失言难咽它造成。
胸五主肺六主心,七为心包八管胃,九主肝胆十主脾,小肠大肠往下推。
气短憋闷胸五椎,咳嗽感冒源在肺,虽是单行也成祸,五脏华盖扰脾胃。
咳嗽原因见五相,张嘴短急气管伤,脾涎肺脓心出血,肾咳空空在晚上。
胸六椎是心之根,血压增高要加肾,血质狼疮是其一,癔病抽风头汗因。
胸七本来主心包,心悸血压往低跑,加上小肠低血糖,头晕缺血是根苗。
腰椎腰二里急鸡鸣泻,消渴之源腿易肿,血压变化必参与,结石无它难形成。
腰三酸软眩晕症,耳鸣脑涨听不清,站起身来天地转,睁眼看事更不行。
阳萎早泄性无能,妇女淤血肚子疼,传宗接代有障碍,胃里返酸秃头顶。
腰四疼痛膝变形,肌肉萎缩单侧重,走路形态罗圈腿,骨桥形成难较正。
腰五坐走蹲起难,髋轴变形生炎症。
上楼难把台阶迈,天气变化更严重。
骶尾椎站走不成蹲着行,咳嗽翻身更加痛,腿长粗细不一样,骨盆不正摔造成。
连接全靠四个一,各司其职更甭提,临到未了尾主足,脊柱一串是枢机,要注意骨桥骨癌加结核,溶合软化与空洞,手法施治应禁止,否则将会憾终生。
1 定义1.1 筋出槽:筋都有其相对的固定解剖位置,由于损伤或体位改变的关系,筋的位置(槽)发生改变,并出现相应的局部症状,甚至影响到全身的活动功能的协调者,称之为筋出槽。
1.2 骨错缝:骨与骨之间靠臼或缝隙相连,通过软组织(肌腱、韧带、软骨、关节囊、肌肉及滑液囊)的维系而稳定有序,由于外力损伤或体位改变、肌肉强烈收缩、持续劳损等原因而使骨缝发生错乱、绞杂从而出现功能异常者称为骨错缝。
无明显的结构改变指征(如X线征),如一过性髋关节滑膜炎、胸部岔气、骶骼关节扭挫伤、腰椎钩椎关节滑膜嵌顿、胸肋关节绞杂、第五胸椎综合征、脊椎后关节紊乱等。
基于“骨错缝、筋出槽”学说的手法治疗颈椎病机理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骨错缝、筋出槽”学说的手法治疗颈椎病机理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其发病率随着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而逐年增高。
传统的治疗方法一般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式,但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药物的副作用、物理治疗效果有限、手术治疗费用高等。
因此,寻找一种便捷、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对于临床医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骨错缝、筋出槽是中医学的一项重要理论,指的是颈部不同部位的筋脉错综交错,而对应的经络被称为错缝、出槽。
现代研究发现,颈椎病患者的错缝、出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因而出现了颈椎病的症状。
基于此,结合针灸和推拿等手法治疗,能够改善错缝、出槽的状态,从而达到治疗颈椎病的效果。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一)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骨错缝、筋出槽”学说的手法治疗颈椎病的机理,分析颈椎病治疗过程中错缝、出槽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方法对颈椎病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50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2. 数据采集: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病史记录,了解患者病情和治疗情况;采用数字化摄影技术和CT、MRI等检查手段获取错缝、出槽的情况。
3. 治疗方法:采用针灸和推拿手法进行治疗,每周治疗3次,每次30分钟。
4. 疗效评估:采用颈椎病临床疗效评估标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记录颈椎病的缓解情况、错缝、出槽的变化情况等。
(三)研究预期结果1. 研究结果可望发现在颈椎病治疗过程中,错缝、出槽的变化情况与治疗效果相关。
2. 针灸和推拿手法治疗可以改善颈椎病患者的错缝、出槽状态,从而达到治疗颈椎病的效果。
3. 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医理论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为治疗颈椎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研究的可行性和局限性(一)研究可行性1. 研究方法明确,数据收集准确可靠。
2. 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颈椎病患者的实际情况。
3. 研究所需材料简便易得,可操作性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骨错缝、筋出槽”的历史渊源:浅谈“骨错缝、筋出槽”的历史渊源:
=============================
发布时间:2009-05-13 14:39
“骨错缝、筋出槽”是中医伤科的特有名词。
它既属于病名,又属于骨与筋在受伤后的病机变化。
中医认为,外伤劳损、湿之邪,使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而不能约束骨骼和稳定关节,产生骨错缝、筋出槽。
理上筋附行于骨,或筋伴脉而行,各自都有其起止点,也有其正常顺序和位置。
一旦遭受外力的破坏,筋的运行位置、解剖结构就会发生变化。
临床上的肌腱、韧带、筋膜的撕裂、撕脱、粘连与痉挛等等亦都属于“筋出槽”。
早在两千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中,对痹证就做过如下描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传统中医骨伤科中也早有文献记载,《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有:“若脊筋陇起,骨缝必错,则成伛偻之形。
当先,揉筋令其和软,再按其骨徐徐合缝,脊膂始直。
”以及“若骨缝叠出,俯仰不能,疼痛难忍,腰筋僵硬……使患者两手攀索,两足踏砖上,每足下叠砖三块踏定,将后腰拿住,各抽去砖一块,令病人直身,又各去一块,如是再三,其足著地,使气舒淤散,陷者能起,曲者可直”之论述,这些都是关于脊椎骨“筋”和“骨缝”的辨证及施治方法。
另有集满、蒙、汉正骨技艺真缔为一体的清朝宫廷建立的“上驷院绰班处”(即正骨科)的伤筋与错缝的手法治疗,也早公诸于世、众人知晓。
“骨错缝、筋出槽”学说在唐以前的医著中虽然早有记载,其论点在当时是比较含混的。
如《礼记?月令孟秋》中的:“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讼必端平。
”根据《旦礼记集解》的解释是:“皮曰伤,肉曰创,骨曰折,骨肉皆绝曰
断。
”断,就包含了骨折和筋伤。
《难经》有“四伤于筋,五伤于骨”,这里初步说明筋骨相近,伤筋必及骨,伤骨必损筋的互相影响,这是“骨错缝、筋出槽”的基本内涵。
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经过历代医家们长期的临床观察和总结,逐渐丰富和完善了这一学说,成为中医伤科学的特有组成部分。
唐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记有:“凡左右损处,只相度骨缝,仔细捻捺,忖度便见大概。
”这里不仅有骨缝这一名词,而且还提示了损伤后注意对骨缝的检查,也即是对关节处的脱位、半脱位和错缝的区别检查。
到清代在骨伤科的各种论著中,对“骨错缝、筋出槽”学说就更为详尽,并且还提出了各种治疗手法。
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的:“或跌扑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
”又说:“或有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这里不仅提示了骨错缝的原因,而且还将开错和微错作了程度上的区别。
同时提出:“手法者,正骨之首务。
”强调了手法是治疗骨伤科四大方法之首,适用于骨伤科各种疾病,其中也包括了“骨错缝”和“筋出槽”的手法治疗。
《伤科补要》中对脊骨和四肢的骨错缝也分别作了叙述。
在十五则中的“脊背骨伤”有:“若骨缝叠出,俯仰不能,疼痛难忍,腰筋僵硬。
”这里不仅是指脊椎骨折和脱位,也还包括椎体小节紊乱与急性腰肌损伤在内。
根据“骨错缝、筋出槽”的原理,可用独特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特定部位与脊柱四肢骨关节,整复错位的骨关节和移位、出槽的软组织,以恢复机体的动态平衡,协调患处内外平衡关系,缓解肌肉痉挛,调节神经反射等。
1975年,在传统医学“骨错缝、筋出槽”的临床研究基础上,专家首次提出了损伤性脊柱疾病发病和诊治机理的单(多)个椎体位移理论及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学说,并创用脊柱(定点)施转复位法。
最近十几年,不少学者从整理、发扬传统的“筋出槽”、“骨错缝”入手,以“中西结合互参”为主要手段,与国际上“整脊疗法”的研究和实践接轨,形成了各自不同风格的手法流派。
具有代表性的如:郭宪和等在《宫廷秘法,,伤筋、错缝的手法治疗》中介绍的清宫
中治疗伤筋与错缝的手法治疗,认为该病是由于关节软组织的轻度错动所致,虽然关节错缝因伤筋所致,但并非所有的伤筋都合并关节错缝,应该严格区分。
治疗以手法复位为主,强调技巧、功力,要求一准、二巧、三果断。
需要说明的是:“骨错缝”、“筋出槽”,“骨对缝”、“筋入槽”是历代学者从无数直观的临床现象中科学地总结而来的,但在现代医学领域里缺乏充足的客观依据。
对于这一点,我们认为,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