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伤科手法治疗“筋出槽,骨错缝”的体会
《错骨缝与筋出槽治疗术》完整版教程

错骨缝与筋出槽第一节中医伤科关于错骨缝的论述在浩瀚的医学典籍和文献中,骨伤科专著所占比例甚微。
其中,常可散见即非骨折、又非脱位、也非伤筋的所谓“骨缝开错”、“骨缝参差”、“骨缝裂开”以及“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等记述。
代表性的论述有:一、《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相关论述《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其中有“凡左右损处,只相度骨缝,仔细捻捺,忖度便见大概。
”的记载。
可知,“骨缝”泛指关节间隙,使用这一名称至少始于唐代;同时,它强调伤后要重视对“骨缝”(亦即关节面间相互位置)的检查。
二、《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相关论述1.错骨缝概念的提出比较确切提出错骨缝一症的,应该首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里的一段文字:“若肿痛已除,伤痕已愈,其中……又或有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是伤虽平,而气血之流行未畅,不宜接、整、端、提等法,惟宜推拿以通经络气血也。
”分析这段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1)错骨缝是由外伤引起,包括其他损伤合并错骨缝,只治疗了其他损伤,而遗有错骨缝的情况。
(2)病变的部位在“骨节间”(即关节间隙),亦所谓的骨缝处。
病理改变是“错落不合缝”(即两个关节面错动、关节间隙不正常)、“气血循行不畅”。
其特点是“微有”,即病变轻微。
(3)由于病变轻微,不必用“将已断之骨合拢一处,复归于旧”的接、整、端、提等法,仅用“以手推之,使还旧处也”的推法和“两手一手捏定患处,酌其宜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的拿法即可。
(4)手法的目的是使错开的骨缝复位吻合,“以通经络气血”,消肿止痛、恢复功能。
2.“或因跌仆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淤结之肿,其患可愈。
”认为错骨缝的临床表现是肿胀和疼痛,治疗宜用按法(“谓以手往下抑之也”)和摩法(“谓徐徐揉摩之也”)通气散瘀。
当然,必须是在手法复位之后,按摩方可奏效。
此外,按法和摩法也有矫正骨缝开错的作用。
正骨心法:筋出槽骨错缝,明心见性,理通则大道至简至易

正骨心法:筋出槽骨错缝,明心见性,理通则大道至简至易2022-05-17 11:04·华氏中医天下之道相互贯通,自古以来才有“一贯道”之称,其多源于对因势利导、顺其自然的体悟。
本文详述中医正骨之道亦如是,筋出槽骨错缝,明心见性,理通则大道至简至易,言简意真,发人深思,可堪为正骨不传之心法。
孙膑曰:因势利导之○正骨也然,硬手硬推,虽可复正,但非精妙之道。
精妙之道在顺其势也。
其妙在动则活,静则死,动则有隙可生,贵在动中求正,顺其势,轻轻一推,则正矣。
理筋也然,动则筋聚,静则筋散,随其情,顺其势而动,顺其走势顺势或挑或理或拔,则筋易平复。
正骨之道全在理通理通则手中疗效自生。
心中理不通,则下手茫茫然。
心中理通,则应手奏效。
只不过手笨手巧之不同。
多练多用则手中巧自生焉。
此皆外形。
非其关窍。
关窍则在理法。
同一手法,心中理明一层,则手法疗效增一层。
故疗效在心而不在形。
心不通,多揣摩,理不通,访高手。
故手中须臾之功,全在平日之日积月累。
王道无近功,正骨亦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骨之道,虽以理法为先。
然手法亦不可缺。
手法即利器。
利器在手,自能事半而功倍。
而民间传承之手法与方药。
经过数代乃至数十代心口相传。
集数代人之精思秘验。
其技之巧,其效之神,实令人叹为观止。
虽理则同一而法之精妙神效则非仅通其理者所能望其脊项也。
得之则有乐由心生,不知手之所舞足之所蹈之感。
叹其法之简,之妙。
正所谓大巧若拙。
绝技在民间,能得其技则知此言非虚。
任他说法千万不外筋出槽骨错缝六字○过去对正骨之理解,甚为浅显。
往往偏执于一方。
闻得某某理论,亦人云亦云。
反啊是穴,宣氏软伤理论,聚焦说,多处卡压说,激发点说,筋缩说,等等不一而足。
听之总觉有理,用之也觉有效,然不能融通。
心中觉零零散散,茫茫然,不知何求。
而今方悟得,过去所学之理,皆为管窥之见,任他说法千万,不外乎筋出槽骨错缝六字。
此六字乃一本贯万殊之理。
真正是千金不换之诀法。
自编口诀一首○筋连骨,骨连筋。
浅谈“骨错缝、筋出槽”的历史渊源:

浅谈“骨错缝、筋出槽”的历史渊源:浅谈“骨错缝、筋出槽”的历史渊源:=============================发布时间:2009-05-13 14:39“骨错缝、筋出槽”是中医伤科的特有名词。
它既属于病名,又属于骨与筋在受伤后的病机变化。
中医认为,外伤劳损、湿之邪,使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而不能约束骨骼和稳定关节,产生骨错缝、筋出槽。
理上筋附行于骨,或筋伴脉而行,各自都有其起止点,也有其正常顺序和位置。
一旦遭受外力的破坏,筋的运行位置、解剖结构就会发生变化。
临床上的肌腱、韧带、筋膜的撕裂、撕脱、粘连与痉挛等等亦都属于“筋出槽”。
早在两千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中,对痹证就做过如下描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传统中医骨伤科中也早有文献记载,《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有:“若脊筋陇起,骨缝必错,则成伛偻之形。
当先,揉筋令其和软,再按其骨徐徐合缝,脊膂始直。
”以及“若骨缝叠出,俯仰不能,疼痛难忍,腰筋僵硬……使患者两手攀索,两足踏砖上,每足下叠砖三块踏定,将后腰拿住,各抽去砖一块,令病人直身,又各去一块,如是再三,其足著地,使气舒淤散,陷者能起,曲者可直”之论述,这些都是关于脊椎骨“筋”和“骨缝”的辨证及施治方法。
另有集满、蒙、汉正骨技艺真缔为一体的清朝宫廷建立的“上驷院绰班处”(即正骨科)的伤筋与错缝的手法治疗,也早公诸于世、众人知晓。
“骨错缝、筋出槽”学说在唐以前的医著中虽然早有记载,其论点在当时是比较含混的。
如《礼记?月令孟秋》中的:“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讼必端平。
”根据《旦礼记集解》的解释是:“皮曰伤,肉曰创,骨曰折,骨肉皆绝曰断。
”断,就包含了骨折和筋伤。
《难经》有“四伤于筋,五伤于骨”,这里初步说明筋骨相近,伤筋必及骨,伤骨必损筋的互相影响,这是“骨错缝、筋出槽”的基本内涵。
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经过历代医家们长期的临床观察和总结,逐渐丰富和完善了这一学说,成为中医伤科学的特有组成部分。
刘氏骨伤科经验方

刘氏骨伤科经验方刘寿山(1904-1980),北京人。
19岁时拜文佩亭为师。
后从事中医正骨临床和教学工作五十年之久,有着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
刘氏对中医筋骨损伤学术造诣较深,尤其对中医筋骨气血有独到见解,对软组织损伤的治疗更有独到之处,其正骨手法别具一格,确有较好的疗效,深受民众信任和爱戴。
1、接骨紫金丹【功能主治】功能活血逐瘀,接骨止痛。
主治各种骨折。
【处方组成】苏木、松节、川乌、降真香、制乳香、制没药、血竭、自然铜(煅醋焠7次)、地龙、水蛭、土狗各等分,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次服1丸。
2、舒筋壮力丸【功能主治】功能舒筋活血,通络散寒。
主治一切新久伤筋疾患,或筋骨宿伤而兼痹者。
【处方组成】麻黄30克、制马钱子30克、制乳香50克、制没药50克、血竭50克、红花50克、自然铜(煅醋淬2次)50克、羌活50克、独活50克、防风50克、钻地风50克、杜仲50克、木瓜50克、桂枝50克、怀牛膝50克、贝母50克、生甘草50克,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克,每次服1丸。
3、努伤化瘀丸【功能主治】功能活血逐瘀,导滞通便。
主治一切损伤瘀滞内停,胸腹胀满,大便不通,而身体壮实者。
【处方组成】生川军120克、桃仁60克、枳实30克、青皮30克、三棱30克、莪术30克、槟榔30克、刘寄奴60克、土虫60克、山楂60克、凌霄花30克、川芎30克、苏木30克、制乳香30克、制没药30克、威灵仙30克、降真香30克、冰片1.5克、麝香1克,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次服1丸。
4、外敷接骨散【功能主治】功能接骨止痛。
主治骨折。
【处方组成】骨碎补、血竭、硼砂、制乳香、制没药、土虫、续断、大黄、自然铜(醋淬7次)各等分,共为细末。
酒调,或用蜂蜜、麻油、凡士林等调敷伤处。
5、外敷正骨散【功能主治】功能活血祛瘀理气,软坚消肿止痛。
主治脱位及一切新鲜性伤筋疾患,瘀肿疼痛等症。
【处方组成】生地10克、白芥子6克、白芨6克、续断6克、制乳香6克、制没药6克、大黄6克、五加皮4.5克、骨碎补4.5克、黄柏3克、肉桂2克、牡丹皮1.5克,共为细末,白酒或醋调敷患处。
伤科正骨心得

伤科正骨心得伤科正骨心得篇1伤科正骨心得:从新手到专家的成长之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发生也越来越频繁。
伤科正骨作为一门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学科,在医疗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将分享作者从新手到专家级的伤科正骨心得,希望能为同行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一、基础理论伤科正骨的基础理论包括解剖学、生物力学、诊断与治疗等。
通过对这些学科的理解和掌握,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
例如,了解骨骼肌肉系统的生理结构、力学的平衡与失调,有助于我们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二、实践经验实践经验是伤科正骨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总结经验,提高诊断和治疗的水平。
例如,在骨折的诊断中,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判断骨折的类型和程度。
在治疗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处理骨折,如手法复位、手术复位等,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三、专业技能伤科正骨的专业技能包括手法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手法治疗是伤科正骨的核心技术之一,包括闭合手法复位和切开手法复位。
在药物治疗方面,我们需要掌握各种药物的特性和使用方法,以应对各种病情。
在物理治疗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康复训练、理疗等方法,帮助患者更快地康复。
四、临床案例临床案例是伤科正骨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积累和分析各种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总结经验,提高诊断和治疗的水平。
例如,对于骨折患者,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总之,伤科正骨是一门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学科。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总结经验,提高诊断和治疗的水平。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临床需求。
希望通过分享自己的伤科正骨心得,能够为同行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伤科正骨心得篇2伤科正骨心得:1.诊断:在进行治疗前,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观察患者的病情、询问患者的病史、进行物理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以确定治疗方法和疗程。
基于“骨错缝、筋出槽”学说的手法治疗颈椎病机理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骨错缝、筋出槽”学说的手法治疗颈椎病机理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其发病率随着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而逐年增高。
传统的治疗方法一般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式,但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药物的副作用、物理治疗效果有限、手术治疗费用高等。
因此,寻找一种便捷、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对于临床医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骨错缝、筋出槽是中医学的一项重要理论,指的是颈部不同部位的筋脉错综交错,而对应的经络被称为错缝、出槽。
现代研究发现,颈椎病患者的错缝、出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因而出现了颈椎病的症状。
基于此,结合针灸和推拿等手法治疗,能够改善错缝、出槽的状态,从而达到治疗颈椎病的效果。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一)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骨错缝、筋出槽”学说的手法治疗颈椎病的机理,分析颈椎病治疗过程中错缝、出槽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方法对颈椎病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50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2. 数据采集: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病史记录,了解患者病情和治疗情况;采用数字化摄影技术和CT、MRI等检查手段获取错缝、出槽的情况。
3. 治疗方法:采用针灸和推拿手法进行治疗,每周治疗3次,每次30分钟。
4. 疗效评估:采用颈椎病临床疗效评估标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记录颈椎病的缓解情况、错缝、出槽的变化情况等。
(三)研究预期结果1. 研究结果可望发现在颈椎病治疗过程中,错缝、出槽的变化情况与治疗效果相关。
2. 针灸和推拿手法治疗可以改善颈椎病患者的错缝、出槽状态,从而达到治疗颈椎病的效果。
3. 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医理论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为治疗颈椎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研究的可行性和局限性(一)研究可行性1. 研究方法明确,数据收集准确可靠。
2. 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颈椎病患者的实际情况。
3. 研究所需材料简便易得,可操作性高。
浅谈“骨错缝、筋出槽

浅谈“骨错缝、筋出槽因为爱,所以恒久;因为好,所以传递。
指南《难经》中的:'四伤于筋,五伤于骨',这里初步说明筋骨相近,伤筋必及骨,伤骨必损筋的互相影响,这是'骨错缝、筋出槽'的基本内含。
骨错缝理论定义“骨头跑掉”,这跑掉并不是脱臼,是骨头跟骨头之间的“缝不对”。
缝不对谈的是筋与骨两者互相影响。
是肌肉紧绷后,把骨头带离开。
操作觉知骨错缝最好的办法是用摸。
摸出错缝的状态,推断骨头为什么错缝。
我们基本上无法直接摸到骨头,只能摸到皮肤、附着在骨头上的韧带,以及经过关节的肌腱等。
错缝关节随着其上软组织的张力增加,一定伴随着翻旋的肌腱与绷紧的韧带。
在关节屈伸的过程当中,这些韧带会绷到极限,使得肌表产生类似棱角的“东西”,这东西没有办法非常圆顺的动,而是在斜的动,医生于是可以在肤表触摸到“骨头的棱线”,这是从诊断面定义的骨错缝。
身体所有的关节,如果在正常的情况下,应该可以承受极限的被动运动。
所谓极限的被动运动,就是施予外力将其弯曲后,可以承受力量而不会痛。
有问题的关节活动到接近极限的角度时,肌腱韧带上的本体受器受到张力牵扯而作痛,关节也因疼痛之故没有办法完全的伸展或屈曲,继续执行它的凾能,或到达它应该到的角度。
这是从症状面定义的骨错缝。
从关节周边软组织的观点看骨错缝:肌肉为了对抗歪斜的骨架所产生的系统的张力,会处在轻微收缩的状态,所以没有办法进行应有的伸展以完成被赋予的生理功能。
此时因为肌肉的不正常张力,骨头是真的会错缝(即是临床触诊常可发现比较硬、紧的肌肉)。
筋出槽筋出槽就是筋发生了一些改变,才把骨头拉歪(骨错缝)。
人的关节是为活动而生。
关节必顸有肌肉附着,靠着肌腱收缩才会产生动作。
也一定是这肌肉处于异常的收缩状态,才把骨头拉歪产生错缝,而肢体活动因此产生功能性的障碍。
主动与被动出槽的筋:有问题的肌肉分成两种,一种是主动的,一种是被动的。
如果有肌肉处在绷紧收缩的状态下,跟其他拮抗或附近的肌群无法协调运作时,骨架便会被拉歪掉。
读《错骨缝与筋出槽治疗术》有感

读《错骨缝与筋出槽治疗术》有感
何昌禄
【期刊名称】《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35)002
【摘要】《错骨缝与筋出槽治疗术》是我国骨科名家、国际华佗中医学院田纪钧教授所著,本书主要介绍“错骨缝和筋出槽”的诊治,分为上、下篇,分别介绍了颞下颌关节、胸肋与胸锁关节、上下肢关节和脊柱关节发生错骨缝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治疗法则、基本复位手法及术前术后处理;肌束、肌腱、周围神经出槽病理改变的推断、临床诊断及治疗。
本书图文并茂,复位手法稳、准、巧、快,容易掌握和应用。
本人在我的导师、贵阳中医学院向开维教授的指导下喜读此书,有几点体会,与同道分享。
【总页数】2页(P264-265)
【作者】何昌禄
【作者单位】贵阳中医学院,贵州贵阳5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32.7
【相关文献】
1.从肝脾肾-筋肉骨平衡论治“骨错缝、筋出槽”所致颈性眩晕及其临床思考 [J], 范莉丛;于海波;刘永锋
2.基于"骨错缝、筋出槽"理论手法治疗寰枢椎半脱位非特异性病例2例 [J], 崔镇
海;金美英;李宗洋;赵文海
3.基于"筋出槽骨错缝"探讨上交叉综合征 [J], 张小芳;翁文水;苏良喜
4.脊柱"骨错缝、筋出槽"研究现存问题的思考 [J], 张英杰;刘元梅;唐树杰
5.基于“骨错缝,筋出槽”理论探讨林氏正骨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的特点 [J], 范志勇;吴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氏伤科手法治疗“筋出槽,骨错缝”的体会刘氏伤科手法治疗“筋出槽,骨错缝”的体会
关键词:伤科;手法治疗;刘氏;经验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6-0011-01
刘氏伤科是为全国中药临床重点专科创建单位,省临床重点示范科室。
它是由刘氏伤科前辈刘济川,刘秉夫父子创始,再由后人周时良,苏中和,邹文浩,王心支等继承和发展,手法治疗“筋出槽,骨错缝”的理论是他们几代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摸索总结出的一套治疗软组织损伤和小关节紊乱的手法。
现介绍如下。
1 筋出槽
所谓“筋出槽”,是指人体软组织受到外力的作用,软组织损伤后,出现的筋络移位损伤和扭曲,而软组织损伤的病变部位则以韧带和关节囊为主。
典型的部位有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踝关节。
治疗原则早期以制动固定为主,后期以手法理筋调理为主,病人配合治疗为辅。
1.1 肩关节“筋出槽” 主要是指肩部因外伤而出现的症状,肩部外伤有肩关节脱位,肩部骨折,以及肩部软组织的损伤,经x线和MRI明确诊断骨折或关节脱位。
肩关节“筋出槽”治疗的原则是,早期以制动为主,一般10,15天,此期间轻轻的用顺筋手法,外加包扎固定;中期,加大顺筋手法,稍微活动肩关节,轻轻的用食指和拇指作弹拨;后期,加大食指和拇指作弹拨的手法,顺着肌腱的方向按摸,使肌腱和肌肉能够活动,同时加大活动肩关节,嘱患者加强主动活动肩关节范围。
1.2 肘关节“筋出槽” 主要是指肘部因外伤而出现的症状,肘部外伤有肘关节脱位,肘部骨折,以及肘部软组织的损伤,经x线和MRI明确诊断骨折或关节脱位。
骨折或关节脱位应按常规处理。
肘关节“筋出槽”治疗的原则是,早期以制动为主,功能位固定,悬吊患肢,一般10,15天,此期间轻轻的用顺筋手法,外加包扎固定,中期,加大顺筋手法,稍微活动肘关节,轻轻的用食指和拇指作弹拨,在后期,可以加大食指和拇指作弹拨的手法,加大活动肘关节,使肘关节囊能够舒展,嘱患者加强主动活动肘关节伸曲范围。
值得提醒大家的是肘部的骨折和关节脱位在后期并发关节僵硬的机会很多,应该引起重视。
1.3 膝关节“筋出槽” 主要是指膝部因外伤而出现的症状,膝部外伤主要有膝部骨折,以及膝部软组织的损伤,经x线和MRI明确诊断骨折。
膝关节“筋出槽”治疗的原则是,早期以制动为主,一般10,15天,此期间轻轻的用顺筋手法,外加包扎固定,中期,加大顺筋手法,稍微活动膝关节,轻轻的用食指和拇指作弹拨,后期,加大食指和拇指作弹拨的手法,加大活动膝关节,嘱患者加强主动活动膝关节伸曲范围。
2 骨错缝
所谓“骨错缝”,是指脊柱小关节的错位,导致的局部疼痛,活动时牵痛,常见于颈椎小关节,胸椎小关节,腰骶椎小关节,共同点是脊柱两侧或单侧的小关节发生了微小的错位,导致了小关节功能紊乱,“骨错缝”,发病有时很急,疼痛剧烈,病人难以忍受,有时连绵不断,长达几年,病人痛苦不堪,X线和MRI确诊有一定难度,有些混淆于其他脊柱疾病中,临床主要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症状等综合诊断,只要明确诊断,及时给予手法复位,纠正“骨错缝”,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1 颈椎小关节紊乱症该症可与颈椎病、落枕等并发,常被病人忽视,发病原因主要是长期使用电脑和伏案工作,或颈部的扭伤,晚上睡觉姿势不当。
主要症
状见颈部疼痛,不能转动,颈肌压痛,单侧或两侧,或有放射痛,咳嗽、转动身体是疼痛加剧,临床上应与颈椎病、落枕、颈肌损伤等鉴别。
治疗手法使用冯氏颈扳法治疗,具体手法如下:患者坐姿,医者一手掌托住病人下巴,另一手拇指顶压颈椎横突,下巴渐渐向上向后提扳,拇指使力顶压颈椎横突,逐个小关节进行复位,这时可以听到“咯嗒”的复位声,术毕后,病人立即感到疼痛明显减轻。
并配合服用活血止痛的药物。
2.2 胸椎小关节紊乱症临床上不多见,病人常常主诉胸胁疼痛。
发病主要原因是:上胸部的突然转身,或剧烈的咳嗽,或睡觉姿势不当。
症见:发病急,胸部疼痛,牵及前胸,转身或剧烈的咳嗽疼痛加剧,胸椎部有扣击痛、压痛,并放射至前胸部。
临床上应与胸椎骨病,如:结核、肿瘤、骨质疏松、胸椎骨折、胸部带状疱疹、胸肋损伤等鉴别。
治疗手法:患者俯卧于病床,双手下垂至床沿下,胸背部彻底放松,术者用双手掌跟用力下压胸椎,逐个胸椎进行,常可以听到“咯嗒”的复位声,如果效果不理想,可改另外一法,患者俯卧于病床,双手上举,抓住头顶床沿,一助手提拉患者双足踝,用力向后上提拉时术者用双手掌跟用力下压胸椎,逐个胸椎进行,听到“咯嗒”的复位声,术毕后,病人立即感到疼痛明显减轻。
并配合服用活血止痛的药物。
2.3 腰骶小关节紊乱症该症是腰部疼痛的常见病之一,与用力和久坐有关。
发病主要原因是:腰部突然扭转或腰部用力不当,或久坐。
主要症状是:腰骶部疼痛明显,腰不能转动,保持某一个姿势,无下肢放射症状,腰骶部有扣击痛或深在性的扣击痛,无下肢放射痛,腰骶韧带有压痛,稍肿,骶髂部不能后伸前屈,骶髂关节实验阳性。
临床上应与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结核、肿瘤、骨质疏松、腰椎骨折等鉴别。
治疗手法:患者侧卧位,上面的下肢屈髋屈膝,术者一肘压在患者肩上,另一肘压在患者髋上,用身体下压,同时,两肘用力向上向下分拉,使患者的脊柱形成旋扭向两端的分力,完成一侧后,让病人反侧过来,
重复以上的动作,听到“咯嗒”的复位声,术毕后,病人立即感到疼痛明显减轻。
并配合服用活血止痛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