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型诊断与伤科手法治疗颈椎病

合集下载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和中医药治疗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和中医药治疗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和中医药治疗颈椎病的辨证分型和中医药治疗第⼀部分概述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化,进⽽发⽣椎体⾻质增⽣硬化、边缘⾻赘形成、黄韧带肥厚及后纵韧带⾻化等病理改变,刺激神经、⾎管或颈脊髓造成各种临床症状的疾病。

可出现颈臂痛、头晕、恶⼼、呕吐、⼼悸,甚⾄⼤⼩便失禁等相应临床表现。

中医多归为“痹证”、“痿证”、“项强”、“⾎痹”、“⾻痹”。

系积劳伤颈,外感风寒湿邪,内损肝肾,致督脉空虚,髓海枯竭,颈部⽓⾎不和所致。

⼀、诊断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性病变。

2.多发于40 岁以上中年⼈,长期低头⼯作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间隙、关节突关节及患侧肩胛⾻内上⾓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壮硬结,可有上肢肌⼒减弱和肌⾁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X 线正位摄⽚显⽰:钩椎关节增⽣,张⼝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显⽰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椎体后缘有⾻质增⽣,韧带钙化,斜位摄⽚可见椎间孔变⼩。

CT 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西医分型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主编,⼈民卫⽣出版社)(⼀)颈型颈椎病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

X 线⽚⽰:颈椎⽣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神经根型颈椎病多数⽆明显外伤史。

⼤多患者逐渐感到颈部单侧局限性痛,颈根部呈电击样向肩、上臂、前臂乃⾄⼿指放射,且有⿇⽊感,或以疼痛为主,或以⿇⽊为主。

疼痛呈酸痛、灼痛或电击样痛,颈部后伸、咳嗽、甚⾄增加腹压时疼痛可加重。

上肢沉重,酸软⽆⼒,持物易坠落。

部分患者可有头晕、⽿鸣、⽿痛、握⼒减弱及肌⾁萎缩,此类患者的颈部常⽆疼痛感觉。

临床检查:颈部活动受限、僵硬,颈椎横突尖前侧有放射性压痛,患侧肩胛⾻内上部也常有压痛点,部分患者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受压神经根⽪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退,腱反射异常,肌⼒减弱。

颈 5-6 椎间病变时,刺激颈 6 神经根引起患侧拇指或拇、⽰指感觉减退;颈 6-7 椎间病变时,则刺激颈 7 神经根⽽引起⽰、中指感觉减退。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与中药治疗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与中药治疗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与中药治疗中医将颈椎病分为风寒湿痹、气滞血瘀、肝肾不足、气血虚弱等型,分别治以袪风除湿、温经通络、活血化瘀、舒筋止痛、补益肝肾、益气养血等。

1、风寒湿痹证:常见于颈椎病颈型和神经根型,症见颈肩部疼痛僵硬,转侧不利,一侧或两侧肩臂及手指酸胀痛麻;头痛或后枕部疼痛,或头痛牵涉至上背部痛;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肌肤冷湿,畏寒喜热,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治宜祛风除湿、散寒通络、温经活血,代表方桂枝加葛根汤,常用配方药物有葛根、桂枝、川芎、白芍、羌活、独活、姜黄、防风、威灵仙、姜、枣等。

2、气滞血瘀证:常见于颈椎病颈型,症见头颈、肩背部疼痛,颈部僵硬、活动受限,或放射至后脑部痛。

治宜活血化瘀,代表方活络效灵汤、芍药甘草汤、血府逐瘀汤,常用配方药物有当归、丹参、乳香、没药、川芎、赤芍、羌活、姜黄、海桐皮、伸筋草等。

3、肝肾不足证:常见于颈椎病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症见眩晕反复发作,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身软乏力,行走失稳,或心悸、气短,烦躁易怒,咽干口苦,失眠多梦等,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而干,或舌面光剥无苔,舌下静脉胀大,脉沉细而数,或弦数。

治宜滋补肝肾,代表方六味地黄汤、独活寄生汤,常用配方药物有熟地、淮山、山萸肉、丹皮、泽泻、茯苓、独活、杜仲、牛膝、桑寄生、当归、秦艽、防风、细辛、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夜交藤等。

4、气血亏虚证:常见于颈椎病椎动脉型,症见颈肩部酸痛,头晕或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周身乏力,纳差,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

治宜益气养血、醒脑安神,代表方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常用配方药物有黄芪、人参、党参、白术、茯苓、熟地、白芍、当归、川芎、远志、柏子仁、炙甘草等。

5、随症加减:疼痛明显加乳香、没药;头痛加川芎、白芷、白蒺藜、首乌藤;头晕加天麻、钩藤、陈皮、半夏、茯苓、泽泻;上肢疼痛麻木加防风、荆芥、天麻、秦艽、桑枝、姜黄;心悸、怔忡加红参、麦冬、酸枣仁;咽喉不适有异物梗塞感,加白芥子、石菖蒲、玄参、浙贝;失眠加远志、酸枣仁、柏子仁;视力下降加枸杞子、车前子、五味子;久病体虚者加首乌、枸杞子等。

颈椎病的分型与治疗

颈椎病的分型与治疗

颈椎病的分型与治疗摘要:本文主要介绍颈椎病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提出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案,在治疗中主要采用推拿点穴、摇头摇肩正骨法,旋转板提法、扶肩侧板法等多种手法结合,在患者顺肌肉纤维走向剥离、推按手法,以复原组织结构达到治疗颈椎病的目的。

关键词:颈椎病非手术疗法【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290-021颈椎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颈椎病是软伤科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脊椎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有逐渐增加和年轻化的趋势。

颈椎病在临床上又称颈椎综合症,是指颈椎间盘、颈椎骨关节、软骨及其韧带、肌肉、筋膜等发生的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改变,致使脊髓、神经、血管、组织受压迫、刺激、失稳等损害所发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多见于颈部损伤,慢性积累性劳损,尤其是工作和日常行为中,特定的不良体位姿势和疲劳,如低头写字、编织毛衣、缝纫、会计、教师、电脑操作员、牙医等职业均易患此疾病,还有风寒湿的工作环境也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因素,中医属“骨痹”、“慢性劳损”范畴,由于肝肾不足,感受风寒湿邪,使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隔,引起颈椎间盘慢性萎缩,椎间隙变窄,椎间孔也变小,椎体骨质增生引起颈椎体强直变形,导致神经组织受压、摩擦、粘连、缺血,从而形成本病。

笔者近年来逐渐探索总结,以推拿点穴、正骨等手法综合治疗,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

在治疗时,根据其症状体症,病因病史,年龄体制等因素,辨证施治。

在一般情况下,根据解剖部位,颈椎病可分为软组织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骨关节型及综合型等。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是比较复杂的,按分类的不同可有多种临床症状。

1.1软组织型:主要是颈部软组织受损害,颈部肌肉、筋膜损伤,韧带扭伤,小关节囊撕裂,姿态性劳损及神经根刺激所引起的肌肉痉挛等。

1.2神经根型:起主要表现是颈部及枕部头痛,颈肩部疼痛、麻木及沉重感并向手臂手指放射,活动受限,有时在活动时及饭后腹压增加时其症状有所加重,颈部肌肉紧张,常伴有颈部劳损,颈部后伸时反应为阳性,并常伴有皮肤感觉障碍和手臂麻木。

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与落枕:落枕为颈部肌肉损伤或小关节 紊乱所致,可见颈肌明显痉挛;压痛点 多在胸锁乳突肌及两侧肩胛内上方;牵 引后疼痛加剧,对痛点封闭效佳。
与肩周炎:后者在肩关节周围有压痛, 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尤以外展为甚; 对痛点封闭效佳,影像学检查可资鉴别。
2.神经根型颈椎病
临床表现:肩背或颈枕部呈阵发性或持续性隐 痛或剧痛;沿脊神经走向有烧灼样或刀割样疼 痛,伴针刺样或过电样麻感;颈部活动或腹压 增高时症状加重;颈部僵硬、活动受限或有斜 颈;患肢发沉、无力,握力减弱或持物坠落。
检查:颈肌紧张,颈肩部有压痛点;X线 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消失,椎体 关节失稳,轻、中度梯形改变,侧位片 可见双边双突征。
1.颈型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的诊断要点: (1)颈、肩部及枕部疼痛。 (2)颈肌紧张,头颈部活动受限。 (3)X线片示:生理曲度改变,椎体序列
不整,小关节可出现双边双突征。
颈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
与腕管综合征:后者腕中部加压试验阳性(用 手压迫或叩击腕中部,出现拇、示、中指麻木 或刺痛);腕背曲试验阳性(让患者向背侧屈 曲腕关节约1分钟,出现拇、示、中指麻木或 刺痛);痛点封闭有明显疗效。
3.椎动脉型颈椎病
临床表现:头部过伸或转动时可出现眩 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等症;或 猝然摔倒,摔倒时神志多清。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
与梅尼埃病:为内耳淋巴回流受阻引起, 表现为发作性眩晕,耳鸣,波动性和感 音性听力减退;眩晕与头颈部活动无关。
与颅内肿瘤:后者可出现眩晕、头痛、 呕吐、偏瘫等症, CT或MRI可资鉴别。
4.脊髓型颈椎病
临床表现:四肢麻木、酸胀、烧灼感、 僵硬无力;头痛、头懵、排尿、排便困 难;重者活动不便、走路不稳,甚至出 现瘫痪。

骨伤科颈椎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骨伤科颈椎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颈椎病颈椎病或称颈椎综合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

虽然颈椎的先天性畸形也可发生颈椎病,但绝大多数颈椎病人系进入中老年后,肝肾亏虚,筋骨退变,导致骨质增生、韧带肥厚等而引起相应的症状。

在外因方面,颈部扭伤、慢性劳损、风寒痹着,均可引发和加重颈椎病的症状。

【诊断】颈椎病的分型很多,目前比较常用的分型有:落枕型(或称颈型)、痹证型(或称神经根型)、痿证型(或称脊髓型)、眩晕型(或称椎动脉型)、五官型(或称交感神经型)等。

1.落枕型颈椎病颈背疼痛反复发作,发则颈项酸痛不适,延及上背部,重者俯仰旋转欠利,状如落枕。

初则发作3〜5天后缓解,很快又复发,渐发展至长期颈背酸痛而无明显的缓解期。

凡中年以后常发落枕,颈椎X片有骨质增生、生理弧度变直、韧带钙化等改变者,可明确诊断。

2 .痹证型颈椎病以一侧上肢疼痛、麻木为多见。

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退化,关节囊松弛,椎间孔变窄,均可影响颈神经根而产生症状。

根据主诉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分作疼痛、麻木和萎缩三个亚型。

疼痛型:发病较急,肩臂疼痛较重,肌力和肌张力可略有减弱,多数为一侧发病,颈部酸痛,患者头部可微向患侧偏,以减轻症状。

夜间症状加重时可影响睡眠,睡眠时常选择较合适的卧位,或患侧在上的侧卧,或加高枕头的仰卧等,以求减轻症状。

麻木型:最多见,发病较慢,麻木以手指为主,或1〜2个手指麻,或5个手指均麻,少数两手均麻,或有上臂、前臂麻木不仁,致触觉迟钝,痛温觉减退。

唾眠时亦可因颈部姿势、肩臂所处位置不同而使症状加重或减轻。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颈椎纵叩试验可呈阳性。

萎缩型:很少见。

患侧上肢疼痛麻木均不严重,但患侧上肢肌力减弱,日久则大、小鱼际等肌肉萎缩,重则影响体力劳动。

3 .痿证型颈椎病起病很慢,先为双下肢麻木乏力,以致肢体沉重,肢冷难温,步履不灵,喜用拐杖助行,通过治疗休息,可以缓解,形成时好时坏、逐步加重的过程,渐致步态不稳、跛行。

后期可出现二便失控,难于行走,双上肢肌力减弱,形成瘫痪重症,幸较少见。

中医颈椎病分型

中医颈椎病分型

中医颈椎病分型
中医将颈椎病分为以下五型:
1. 风寒湿型颈椎病:由于颈椎长期受风寒湿邪的侵袭,导致颈椎部位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出现颈肩痛、僵硬、四肢麻木、头晕恶心等症状。

此型多因体虚、抵抗力差、受风寒湿邪所致。

2. 痰湿阻络型颈椎病:此型多因脾虚、肝肾不足,导致痰湿内阻,气血运行不畅,出现头昏目眩、四肢麻木、胸闷恶心等症状。

3. 气血亏虚型颈椎病:由于气血不足,不能濡养四肢,导致颈肩痛、四肢麻木、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等症状。

此型多因年老体弱、气血不足所致。

4. 肝肾不足型颈椎病:肝肾不足,精血亏虚,不能濡养筋骨,导致颈肩痛、僵硬、四肢麻木、腰膝酸软等症状。

此型多因年老体弱、肝肾不足所致。

5. 气滞血瘀型颈椎病:由于外伤或长期姿势不正,导致颈椎部位气血运行不畅,出现颈肩痛、僵硬、四肢麻木、刺痛等症状。

此型多因外伤或长期姿势不正所致。

除了以上五型,中医还认为颈椎病与情志有关,长期抑郁或焦虑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颈椎的气血运行,加重颈椎病的症状。

因此,中医治疗颈椎病除了针对以上五型进行辨证施治外,还注重调理情志,让患者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缓解颈椎病的症状。

另外,中医还强调颈椎的日常保健,包括正确的姿势、适当的运
动和保暖等。

正确的姿势可以避免颈椎受力不均,减少颈椎损伤;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颈椎部位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保暖可以防止风寒湿邪侵袭,预防颈椎病的发生。

总之,中医对颈椎病的治疗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除了针对不同类型的颈椎病进行对症治疗外,还注重调理情志和日常保健,旨在全面改善颈椎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颈椎病分型及鉴别诊断

颈椎病分型及鉴别诊断
病因及症状: 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病因至今不明。早期症状轻微,易与其他疾病混淆。患 者可能只是感到有一些无力、肉跳、容易疲劳等一些症状,渐渐进展为全身 肌肉萎缩和吞咽困难。最后产生呼吸衰竭。症状:1.肢体起病型:症状首先 是四肢肌肉进行性萎缩、无力,最后才产生呼吸衰竭。2.延髓起病型:先期 出现吞咽、讲话困难,很快进展为呼吸衰竭 鉴别: 要早期诊断肌萎缩侧索硬化,除了神经内科临床检查外,还需做肌电图、 神经传导速度检测、血清特殊抗体检查、腰穿脑脊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甚 至肌肉活检,靠神经内科医生了
四、(3)脊髓型颈椎病鉴别诊断
慢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
定义:
多发性神经病是指主要表现为四肢对称性末梢型感觉障碍、下运动神经 元瘫痪和(或)自主神经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病因及症状: 引起周围神经病的病因很多,有中毒、营养缺乏或代谢障碍、炎症性或 血管炎、遗传性、感染、肿瘤远隔效应等多种因素。表现为1.肢体远端对称 性各种感觉缺失,呈手套袜子样分布。可有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表现肌无 力、肌萎缩和肌束颤动等,远端重于近端;下肢肌萎缩,行走时有手足下垂 和跨越步态。四肢腱反射减弱及消失。肢体远端皮肤发凉,多汗或无汗,指 (趾)甲松脆,皮肤菲薄、干燥或脱屑,竖毛障碍。 鉴别: 1.电生理检查:肌电图呈失神经支配、感觉传导速度(SCV)和运动传导速 度(MCV)减慢。 2.周围神经活检:可见各种髓鞘或轴突的变性改变。
四、(2)神经根型颈椎病鉴别诊断
肺尖部肿瘤
定义: 肺尖癌,又称“潘科斯特综合症”、“肺尖肿瘤”、“肺尖癌”。上沟 癌作为肺癌的一种常以肩痛为主要症状。包绕肺的顶端(即肺尖)的地方, 形成了胸壁的一个特殊区域。来自颈部、支配上肢的感觉和运动的神经纤维 均经此区进入上肢。因而,若肺上沟肿瘤肿瘤侵至此区,往往会感到受累侧 上肢的疼痛、乏力,这种疼痛往往需要镇痛剂才能得以缓解。肺上沟癌癌肿 常压迫颈交感神经引起同侧瞳孔缩小,上眼睑下垂,额部汗少等霍纳 (Horner)综合征,压迫臂丛神经引起同侧肩关节、上肢内侧剧烈疼痛和感 觉异常,肿瘤侵蚀及破坏第一、二肋骨时引起局部压痛。 鉴别: 肺部X线,CT等可以明确

推拿治疗各论 伤科病证 颈椎病 知识点

推拿治疗各论 伤科病证 颈椎病 知识点

推拿治疗各论伤科病证颈椎病知识点以下是 8 条关于推拿治疗颈椎病的知识点:
1. 你知道吗,推拿对于缓解颈椎病的疼痛超有用的!就像给僵硬的脖子松了绑一样。

比如说,当你感觉脖子酸酸硬硬的时候,推拿一下就能马上舒服很多。

2. 哎呀呀,推拿能改善颈部的血液循环呢!这就好比给颈部的血管做了一次“按摩”,让其通畅起来。

你想想,血液循环好了,那颈椎能不好起来吗?就像给干涸的土地浇了水一样。

3. 嘿,推拿还能调整颈椎的关节紊乱呀!就如同一个厉害的“修理工”,把错位的关节给归位了。

比如有人经常脖子咔咔响,推拿之后说不定就没那么响了呢。

4. 哇塞,推拿居然能放松颈部的肌肉呢!这就像给紧绷的琴弦松了松劲儿。

你有没有那种肩颈肌肉特别紧张的时候,这时候推拿一下那感觉,啧啧,超爽啊!邻居王大爷就常去推拿缓解他的颈椎病呢。

5. 哟呵,推拿对于颈椎病引起的头痛也有效果咧!这难道不神奇吗?就好像在根源上把头痛的“开关”给关掉了。

小李不就因为颈椎病头疼,推拿后好多了嘛。

6. 难道你不知道推拿能提高颈椎的活动度吗?这就跟给机器上了油一样,让它转动更灵活。

要是你脖子都不能灵活转动,那多难受呀,赶紧试试推拿呀!
7. 哈哈,推拿对颈椎病的预防也很重要哦!就像是给颈椎打了一针“预防针”。

别总是等脖子不舒服了才想到推拿呀。

8. 总之,推拿在颈椎病的治疗和康复中真是太关键啦!它就像我们的好朋友一样,随时能帮我们缓解颈椎的不适。

大家一定要重视推拿的作用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型诊断与伤科手法治疗颈椎病
发表时间:2012-08-22T09:28:00.593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11月总第203期供稿作者:叶森姚萍[导读] 脊神经根型:是颈部的脊神经及其血管受刺激或压迫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叶森姚萍(江苏省扬中市人民医院江苏扬中212200 )
【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920-02 颈椎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年龄在50岁以上者较多见,临床症状繁多,给病人心理造成伤害,病因主要是颈椎神经根、颈段脊神经、颈动脉、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压迫及软组织慢性损伤而引起的一系列综合症状,根据颈椎病的病因、病机及受损部位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分类分型,运用传统手法按摩点穴与机械牵引,对80例疗效进行临床观察分析,证实了伤科手法按摩点穴和机械牵引疗效好,病人病苦较少,疗程短,取得了满的效果。

1临床资料
本组80例均为门诊治疗病人,其中男性56例,女性24例。

最大年龄67岁,最小年龄33岁,平均年龄为48岁。

病发时间最长5年零3个月,最短3个月。

80例中工人54例,农民2例,干部15例,教师5例,医生4例。

X光检查,正位片显示:椎体边缘一般性骨质增生58例;侧位片显示:椎间隙变窄有增生样改变22例。

MR检查颈椎间盘突出60例。

临床分类分型
1.1根据颈椎病的病因机理分为
1.1.1退行性颈椎病:椎间盘退变是本病普遍的内因,椎间盘一般从30岁以后退变,椎间盘的退变从软骨板开始,软骨板逐渐骨化,通透性逐渐降低,从而造成髓核逐渐脱水,以致纤维化。

加之其周围的软组织退行性改变所引起的颈椎神经、椎动脉和脊髓的病理变化,进而出现错综复杂的病状与体征。

1.1.2迁延性颈椎病:颈椎部有轻度或较明显的外伤史,但即刻不发病,经过一段时间损伤部位周围形成赘生物,或关节松驰错位,从而使脊椎稳定性下降,颈椎发生代偿性增生,因椎间盘厚度下降,椎间孔上下径变窄使各增生部位更易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椎动脉、脊髓[包括神经、脊髓的血运障碍并引起病理改变而产生症状]。

1.1.3诱发性颈椎病:颈椎正常或已有退行性改变,但尚未发病,当突然受到外界各种间接或直接外力作用下[有轻有重]造成刺激或压迫了颈神经根、椎动脉、脊髓[包括神经或脊髓的血运障碍]外伤诱发而引起的病理改变。

1.2根据颈椎的受损部位及临床表现分为
1.2.1脊神经根型:是颈部的脊神经及其血管受刺激或压迫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颈项疼痛,向枕部或肩及上肢放射,上肢无力,肌力减退伴有麻木感,肌肉萎缩,皮肤感觉障碍。

1.2.2椎动脉型:是椎动脉和其周围附属神经及支配椎动脉的神经受到刺激或压迫而导致。

(1)脑部缺血出现:头部转动某一位置时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视物不清等症状,头部改变位置时症状即可缓解。

(3)反射性脑血管痉挛: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影响部分脑组织血运,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脑组织功能失调引起头疼、头晕、反应迟钝、畏光、心动过速、胸闷、血压异常。

(3)X光片正位可见有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

1.2.3脊髓型:是颈部的脊髓血管受损刺激或压迫导致脊髓缺血、缺氧、功能失调,引起感觉和运动方面的机能障碍,中年人以上患者有肢体或躯干麻木无力及上运动神经原损害体征,时好时坏呈波浪式进行性加重。

因脊髓受压的程度及位置不同可分单侧及双侧两类。

单侧:病变水平以下,同侧肌张力增高,肌力减弱,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病理反射、霍夫曼反射、巴彬斯基反射阳性。

双侧:早期出现感觉或运动障碍,晚期有不同程度痉挛性瘫痪。

病人往往有束带感,活动不灵便,步态笨拙,走路不稳,以致瘫痪,卧床不起,甚至呼吸困难。

1.2.4交感神经型:交感神经受刺激症状,如眼球胀痛,视物模糊,头昏耳鸣,胸前疼痛,恶心呕吐,咽喉不适,失眠多梦,心情烦燥等。

1.2.5混合型:凡具备上述两种或三种类型同时存在者,均为混合型。

事实上,颈椎病是一种综合征,多数患者是同时具有两种以上类型的表现。

2治疗方法
2.1传统手法
推拿、按摩、点穴等法。

手法治疗主要是能达到理筋松解颈部软组织痉挛、活血通络,使深部肌肉松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无菌性炎症,同时也能达到局部软组织的粘连分离作用,运用手法时要求手力均匀、有力,持久柔和、由轻到重,从而达到深透之目的。

2.2拉宽椎间隙调整内平衡法
用手法或器械进行颈椎牵引[根据分型和病情程度调整牵引量],使颈椎间隙增宽,以扩大椎间孔,同时周围的软组织被动拉长,可使颈椎间关节“微细移位”自然矫正,肌肉牵拉具有缓解痉挛的作用,同时为纠正颈椎脊柱力学平衡创造条件,本法适用于神经根型,牵引时间一般为30分钟,15天为一个疗程。

脊髓型及椎动脉型慎用。

2.3压肩拔颈理筋整复法。

压肩拔颈:术者站在患者背后,将两前臂侧放在患者两侧肩部、两手虎口叉开,均以拇指置于枕后乳突下,其余四指抚住两侧下颌骨,术者前臂发力向下压肩,手指及手掌向上用力拔伸牵引颈椎,并作过伸过屈动作,反复数次。

理筋整复:患者坐位,头部前屈,至适当的角度。

术者一手用拇指按住患者棘上,一手用肘部扶住病人额部,向前上方牵引,同时向患侧旋转头部,此时可听到整复的弹响声。

2.4牵搬、点穴松解法。

牵搬:坐位,术者位于患者侧后方,一手扶住患者下额,一手抚住患者枕部,作垂直向上牵引,轻轻旋转几次后,将头部仰20°先向健侧旋转至最大限度,在向上牵引下,两手突然交错用力进行搬动,此时可听到响声然后以同法旋于对侧。

点穴按摩:患者坐位,取合谷、曲池、缺盆、风池、天柱、玉枕、肩井、肩贞、天宗及痛点等穴用拇指点按。

使紧张痉挛的肌肉放松,从而加强局部血气运行,促进新陈代谢,消肿止痛,修复组织。

疗效分析疗效评定:
2.4.1临床治愈:自觉症状消失,检查体征阳性,恢复正常工作和劳动。

2.4.2显效:自觉症状基本消失,阴天或劳累时尚有不适感。

2.4.3有效:主要症状解除,仍有部分残余体征,手麻木感肩痛,劳动时加重。

2.4.4无效:症状和体征均无明显转变。

2.5治疗效果如附表
附表80例治疗效果
结果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无效例数651221(%)811531
3讨论和体会
3.1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近几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由于颈椎病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精神症状重,有时会造成诊断的困难。

颈椎病的确诊,应根据临床分型、系统的检查、X线片、CT、MR的提示,综合分析才能做出临床诊断。

由于颈椎在负重的情况下有较大的活动,故下颈椎病发率较高。

多见于颈椎5~6、6~7间隙,大多数为神经根型,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及上肢放射性麻木感等症状,检查时有棘突旁压痛伴上肢放射痛,麻木,或伴有颈神经根牵位试验或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

影像学检查更有助于诊断。

3.2颈椎内外平衡的失调和退行性改变是颈椎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患处肌肉痉挛、疼痛,颈和肩臂活动受限,手指麻木等症状,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关节[钩椎关节,后关节突关节]错位引起的椎体内外平衡失调所致,当颈椎受到间接外伤和累积性劳损退变后,由于椎间所承受压力改变,导致椎间盘组织损伤和变性,椎间隙变窄,上下关节突发生移位,破坏了脊骨[柱]的稳定性,继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因此刺激和压迫颈神经和血管引起各种综合症状。

纠正偏歪的棘突,恢复解剖位置,使椎间平衡协调是关键,因此对颈椎进行一定重量的牵引时,可使椎间隙增宽,减少椎间盘受的压力,从而减轻由于退变所致失稳和压迫神经的症状出现。

牵引的重量与治疗效果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

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牵引重量不宜过重,递增的速度不宜过急,总之,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颈部肌肉发达情况,适当地增加其牵引重量和延长时间为妥。

传统手法推拿按摩、点穴及施展。

手法治疗主要是使人深部肌肉松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运用手法时要求手力均匀有力、持久柔和、由轻到重,从而达到深透之目的。

3.3注意事项
3.3.1伤科手法治疗本病,除骨性直接压迫外,均有显著疗效,其中尤以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效果最为明显。

目前对颈椎病的治疗,手法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但对脊髓型和高血压及血管硬化的病人,不宜使用后关节整复手法。

3.3.2颈椎病的推拿治疗手法宜轻柔,切忌暴力。

牵引重量根据病人身体情况而定。

一般维持在5~10kg左右为宜。

3.3.3在推拿临床中,必须注意因人制宜,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治疗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