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错缝、筋出槽的诊断与手法治疗讲解
筋出槽复位的方法

筋出槽复位的方法
筋出槽是中医术语,指的是关节周围的肌腱或筋膜因外伤或慢性损伤而脱离正常位置,导致关节活动受限、疼痛等症状。
以下是一些筋出槽复位的方法:
1. 按摩:按摩可以帮助放松肌肉和筋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可以使用手掌或手指轻轻按摩疼痛部位,也可以使用按摩球或按摩棒进行按摩。
2. 热敷:热敷可以帮助放松肌肉和筋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可以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热敷疼痛部位,每次15-20 分钟。
3. 拉伸:适当的拉伸可以帮助恢复筋的正常位置,缓解疼痛。
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如手腕、手指、肩部等部位的伸展。
4. 针灸: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促进筋的复位。
5. 手术:如果筋出槽严重,影响关节活动和生活质量,
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筋出槽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使用受伤部位,以免加重症状。
错骨缝与筋出槽治疗术--田纪钧

《错骨缝与筋出槽治疗术》作者田纪钧著出版日期2006年01月所属类别临床字数211页数257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定价:25 元本书是《临床四术丛书》之一,分为上、下篇,分别介绍了颞下颌关节、胸肋与胸锁关节、上下肢关节和脊柱关节发生错骨缝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治疗原则、基本复位手法及术前术后处理,肌束、肌腱、周围神经出槽病理改变的推断、临床诊断及治疗。
本书图文并茂,复位手法稳、准、巧、快,容易掌握和应用;适合骨科医师阅读参考。
目录上篇错骨缝第1章错骨缝概论/3第一节中医伤科关于错骨缝的论述/3一、《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相关论述/3二、《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相关论述/3三、《伤科汇纂》相关论述/5四、《伤骨补要》相关论述/5第二节现代医学关于关节紊乱的论述/6一、《矫形外科学纲要》相关论述/6二、《椎间盘及其他椎间组织损害》相关论述/7三、Dayies Colley教授的相关论述/8四、Holmes教授的相关论述/8五、J.Cranford教授的相关论述/8六、叶衍庆教授的相关论述/8七、冯元桢教授的相关论述/9八、脊椎推拿治疗的相关理论认识/12第三节关节的基本结构、分类与功能/15一、关节/15二、不动关节/20三、影响关节稳定的因素/20第四节病因、病机及其相关因素/21一、病因/21二、病机/24三、相关因素与问题/27四、关节内结构位置的微小异常/31第五节临床分类/33第六节诊断与鉴别/35一、诊断/35二、鉴别/36第七节治疗/49一、治疗原则/49二、术前处理/49三、基本复位手法/51四、术后处理/53第2章颞下颌关节错骨缝/55第一节别卡型颞下颌关节/56第二节旋转型颞下颌关节/59第3章胸肋与胸锁关节错骨缝/63 第一节胸肋关节/63第二节胸锁关节/72第4章上肢关节错骨缝/78第一节肩锁关节/78第二节肩胛胸壁关节/84第三节肩肱关节/90一、下移型肩肱关节/91二、嵌夹型肩肱关节/95第四节肘关节肱尺部/98一、旋转型肘关节肱尺部/99二、错移型肘关节肱尺部/102三、嵌夹型肘关节肱尺部/106 第五节肘关节桡尺部/109第六节肘关节肱桡部/113第七节桡尺远侧关节/119第八节腕部/124一、桡腕关节/125二、腕骨间关节/127三、腕掌关节/132四、掌骨间关节/134第九节指部/135一、掌指关节/136二、指间关节/137第5章下肢关节错骨缝/139 第一节溜胯/139一、错大胯/139二、落小胯/143第二节髌骨/148第三节膝关节/152第四节胫腓近端关节/156第五节胫腓远端关节/158第六节距骨/161第七节跟骨/164第八节前足/168一、足舟骨/169二、楔骨/172三、骰骨/173四、跖骨/173五、跖趾与趾间关节/174第6章脊柱关节错骨缝/175第一节寰枕关节/176第二节寰枢关节/179第三节第3~7颈椎/182第四节胸椎倾倒型/187第五节肋椎关节/191第六节腰椎嵌夹型/196第七节腰椎倾倒型/200第八节腰椎旋转型/200第九节骶尾/204下篇筋出槽第7章筋出槽概论/209第一节中医伤科关于筋出槽的论述/209一、《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相关论述/209二、《伤科大成》相关论述/210三、《医宗金鉴》相关论述/211四、《伤科汇纂》相关论述/211五、《时氏家传正骨术》相关论述/211六、作者的理解/211第二节现代医学关于软组织紊乱的论述/212 第三节软组织/213一、肌肉/213二、周围神经/215第四节病理改变推断/216第五节分型和临床诊断/218一、分型/218二、临床诊断/219第六节治疗/219第8章肌束出槽/221第一节肩胛提肌/221第二节三角肌/222第三节肱三头肌/224第四节桡侧腕伸肌/226第五节骶棘肌/228第六节下后锯肌/230第9章肌腱出槽/233第一节肱二头肌长头腱/233第二节肱二头肌短头腱/235第三节掌长肌肌腱/236第四节膝内侧肌腱/238第五节膝外侧肌腱/240第六节腓骨肌肌腱/241第10章周围神经出槽/244第一节枕大神经/244第二节副神经/245第三节臀上皮神经/248第四节隐神经/249第五节腓浅神经/250第六节腓深神经/251附录A常用方剂/253附录B参考文献/255序言/前言“错骨缝、筋出槽”是常见病,多发病,大多中医骨伤医师及民间捏骨师通过相应的推、拉、扳、压,揉、顺、拨、弹等手法使之复位,治法简约独到,常获立竿见影、手到病除之效,是千百年来深为广大民众所知晓和拍手叫绝的一种骨伤科疾病的医治方法。
脊柱筋出槽、骨错缝疾病临床评估中触诊的价值和操作方法

脊柱筋出槽、骨错缝疾病临床评估中触诊的价值和操作方法杜国庆;沈知彼;李正言;詹红生
【期刊名称】《中医正骨》
【年(卷),期】2024(36)2
【摘要】筋出槽、骨错缝是中国手法医学的核心理论,也是手法治疗的关键指征。
触诊作为“筋骨评估”的重要环节,其检查结果是诊断脊柱筋出槽、骨错缝疾病不
可或缺的标准之一。
本文探讨了触诊在脊柱筋出槽、骨错缝疾病临床评估中的价值和脊柱筋出槽、骨错缝疾病的触诊操作方法,以期业内形成统一、规范、完善、客观、可复制的脊柱触诊方法,从而更好地指导脊柱筋出槽、骨错缝疾病的临床诊疗。
【总页数】5页(P55-59)
【作者】杜国庆;沈知彼;李正言;詹红生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
【相关文献】
1.颈椎棘突偏歪评估颈椎"骨错缝、筋出槽"价值的影像学研究
2.脊柱"骨错缝、筋
出槽"研究现存问题的思考3.颈椎病发病机制的再认识——兼谈中医学“骨错缝、筋出槽”理论的临床价值4.脊柱“骨错缝,筋出槽”理论的研究进展5.《脊柱筋出
槽骨错缝临床诊疗指南》计划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错骨缝与筋出槽治疗术》完整版教程

错骨缝与筋出槽第一节中医伤科关于错骨缝的论述在浩瀚的医学典籍和文献中,骨伤科专著所占比例甚微。
其中,常可散见即非骨折、又非脱位、也非伤筋的所谓“骨缝开错”、“骨缝参差”、“骨缝裂开”以及“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等记述。
代表性的论述有:一、《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相关论述《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其中有“凡左右损处,只相度骨缝,仔细捻捺,忖度便见大概。
”的记载。
可知,“骨缝”泛指关节间隙,使用这一名称至少始于唐代;同时,它强调伤后要重视对“骨缝”(亦即关节面间相互位置)的检查。
二、《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相关论述1.错骨缝概念的提出比较确切提出错骨缝一症的,应该首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里的一段文字:“若肿痛已除,伤痕已愈,其中……又或有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是伤虽平,而气血之流行未畅,不宜接、整、端、提等法,惟宜推拿以通经络气血也。
”分析这段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1)错骨缝是由外伤引起,包括其他损伤合并错骨缝,只治疗了其他损伤,而遗有错骨缝的情况。
(2)病变的部位在“骨节间”(即关节间隙),亦所谓的骨缝处。
病理改变是“错落不合缝”(即两个关节面错动、关节间隙不正常)、“气血循行不畅”。
其特点是“微有”,即病变轻微。
(3)由于病变轻微,不必用“将已断之骨合拢一处,复归于旧”的接、整、端、提等法,仅用“以手推之,使还旧处也”的推法和“两手一手捏定患处,酌其宜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的拿法即可。
(4)手法的目的是使错开的骨缝复位吻合,“以通经络气血”,消肿止痛、恢复功能。
2.“或因跌仆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淤结之肿,其患可愈。
”认为错骨缝的临床表现是肿胀和疼痛,治疗宜用按法(“谓以手往下抑之也”)和摩法(“谓徐徐揉摩之也”)通气散瘀。
当然,必须是在手法复位之后,按摩方可奏效。
此外,按法和摩法也有矫正骨缝开错的作用。
正骨心法:筋出槽骨错缝,明心见性,理通则大道至简至易

正骨心法:筋出槽骨错缝,明心见性,理通则大道至简至易2022-05-17 11:04·华氏中医天下之道相互贯通,自古以来才有“一贯道”之称,其多源于对因势利导、顺其自然的体悟。
本文详述中医正骨之道亦如是,筋出槽骨错缝,明心见性,理通则大道至简至易,言简意真,发人深思,可堪为正骨不传之心法。
孙膑曰:因势利导之○正骨也然,硬手硬推,虽可复正,但非精妙之道。
精妙之道在顺其势也。
其妙在动则活,静则死,动则有隙可生,贵在动中求正,顺其势,轻轻一推,则正矣。
理筋也然,动则筋聚,静则筋散,随其情,顺其势而动,顺其走势顺势或挑或理或拔,则筋易平复。
正骨之道全在理通理通则手中疗效自生。
心中理不通,则下手茫茫然。
心中理通,则应手奏效。
只不过手笨手巧之不同。
多练多用则手中巧自生焉。
此皆外形。
非其关窍。
关窍则在理法。
同一手法,心中理明一层,则手法疗效增一层。
故疗效在心而不在形。
心不通,多揣摩,理不通,访高手。
故手中须臾之功,全在平日之日积月累。
王道无近功,正骨亦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骨之道,虽以理法为先。
然手法亦不可缺。
手法即利器。
利器在手,自能事半而功倍。
而民间传承之手法与方药。
经过数代乃至数十代心口相传。
集数代人之精思秘验。
其技之巧,其效之神,实令人叹为观止。
虽理则同一而法之精妙神效则非仅通其理者所能望其脊项也。
得之则有乐由心生,不知手之所舞足之所蹈之感。
叹其法之简,之妙。
正所谓大巧若拙。
绝技在民间,能得其技则知此言非虚。
任他说法千万不外筋出槽骨错缝六字○过去对正骨之理解,甚为浅显。
往往偏执于一方。
闻得某某理论,亦人云亦云。
反啊是穴,宣氏软伤理论,聚焦说,多处卡压说,激发点说,筋缩说,等等不一而足。
听之总觉有理,用之也觉有效,然不能融通。
心中觉零零散散,茫茫然,不知何求。
而今方悟得,过去所学之理,皆为管窥之见,任他说法千万,不外乎筋出槽骨错缝六字。
此六字乃一本贯万殊之理。
真正是千金不换之诀法。
自编口诀一首○筋连骨,骨连筋。
老中医:治愈小儿骨错缝的复位手法技术

“骨错缝”即小儿髋关节错缝,又称髋关节半脱位,是一种股骨头与髋臼窝之间发生微小移动的病症。
该病多见于2~6岁的儿童,病史中多数无明确伤因,少数有蹦、跳、滑、跌等过程,但发病后仍可行走活动。
该病病机为下肢过度外展或内收时,由于股骨头与髋臼的间隙增宽,关节腔内的负压力将关节滑膜或韧带嵌夹所致。
临床表现
突然出现髋关节疼痛,并可涉及大腿及膝内侧不适,跛行步态,双下肢相对长度不等,多数出现患侧腿长,少数亦可有患侧腿短现象,当髋关节内收、外旋活动时范围受限,疼痛加剧。
治疗步骤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胯骨》载:骨错缝“宜手法推按胯骨复位,将所翻之筋向前归之,其患乃除。
宜服加味健步虎潜丸,熏洗海桐皮汤,灸熨定痛散。
”确可作为该病之证治心法。
患儿取仰卧位,助手两手分别压在健侧膝前、髂前上棘,医生一手握住踝部,一手握膝关节,先轻轻做屈髋屈膝试验,出现疼痛即不强屈,在无痛范围内做伸屈两关节运动,至患儿肌肉放松并能主动配合活动时,突然将髋膝两关节屈至最大限度,停留1分钟,待疼痛稍有缓解,腿长者做屈髋内收内旋患肢(如腿短者反之做屈髋外展外旋
动作),然后将患腿伸直,此时测量双下肢等长。
整个手法动作恰似“?”形或反“?”形。
施治后,宜卧床休息3~5天,限制下地活动,防止患肢外展外旋。
同时,配合药物治疗,内服活血化瘀中成药,局部外敷消瘀止痛药膏。
中医体会,只要手法正确,一般来讲,1周左右髋关节活动即可恢复如初。
详细讲解:从骨错缝到筋出槽

详细讲解:从骨错缝到筋出槽!详细讲解:从骨错缝到筋出槽!骨为什么会错缝呢?是被肌肉拉歪了。
该怎样觉知?最好的方法适用摸的。
去摸出错缝的状态,推断骨头为什么错缝。
我们根本上无法直接摸到骨头,只能摸到皮肤、附着在骨头上的韧带,以及经过关节的肌腱等,包裹着骨头的「东西」。
错缝关节随着其上软组织的力增加,一定伴随着翻旋的肌腱与绷紧的韧带。
在关节屈伸的过程当中,这些韧带会绷到极限,使得肌表产生类似棱角的「东西」,这东西没有方法非常圆顺的动,而是倾斜的动,医生于是可以在肤表触摸到「骨头的棱线」,这是从诊断面定义的骨错缝。
顺着这定义,关节活动到接近极限的角度时,肌腱韧带上的本体受器受到力牵扯而作痛,关节也因疼痛之故没有方法完全的伸展或屈曲,继续执行它的功能,或到达它应该到的角度。
这是从病症面定义的骨错缝。
再回到脊椎骨的例子:有些脊突虽然歪歪的,可是脊上韧带并没有力增加的现象,旁边的肌肉也没有翻旋棱线突起的地方,虽然是「歪歪的」,却是因为「底座」(荐椎)歪了,整个排列构造顺着歪上来,而呈现的被动适应状态,这种情况下不能认定是错缝。
但是医生调动脊椎的时候,常常着意在骨体,摸到哪一节骨头「歪」了,就给它个铁板烧,或用个膝顶把它顶回去,让排列看起来或摸起来比拟顺。
这种操作有很大的潜在危险。
细谈下去,脊椎因着骨盘而倾斜,假设再加上日常生活的使用,周边的肌肉-如两侧胸肌或前踞肌的收缩的状态不同,会对肋骨产生不对称的牵拉,脊椎于是会产生更多额外左右偏斜倾斜的现象。
此时连结上下两椎体的韧带及肌腱,同样的并没有真正出槽,只是被周边不平衡的构造力带歪了。
如果强加外力把歪斜的关节调平回来,把它们「翻开」或「挤回去」,其实是把没有问题的构造打乱了-虽然外观上是比拟正的。
却制造了真正的错位。
开场假设把骨盘挪正,把胸肌解开让肋骨回归正位,那些歪斜的脊椎位置就会归正,反之就变成了医生制造出错位了。
所以,如果医生不去考虑周边组织肌肉韧带牵拉的整体结果,而只整复脊柱本身骨体构造,很多病人常常越整越痛,医到后来也常常好不了。
骨错缝筋出槽学说在临床应用讲解

骨错缝、筋出槽”学说在临床应用"骨错缝、筋出槽"是中医伤科的特有名词。
它既属于病名,又属于骨与筋在受伤后的病机变化。
这一学说在唐以前的医著中虽然就有记载,其论点在当时是比较含混的。
如《礼记·月令孟秋》中的:"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讼必端平。
"根据《旦礼记集解》的解释是:"皮曰伤,肉曰创,骨曰折,骨肉皆绝曰断"。
断,就包含了骨折和筋伤。
《难经》中的:"四伤于筋,五伤于骨",这里初步说明筋骨相近,伤筋必及骨,伤骨必损筋的互相影响,这是"骨错缝、筋出槽"的基本内含。
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经过历代医家们长期的临床观查和总结,逐渐丰富和完善了这一学说,成为中医伤科学的特有组成部份。
唐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记有:"凡左右损处,只相度骨缝,仔细捻捺,忖度便见大概。
"这里不仅有骨缝这一名词,而且还提示了损伤后注意对骨缝的检查,也即是对关节处的脱位、半脱位和错缝的区别检查。
到清代在骨伤科的各种论著中,对"骨错缝、筋出槽"学说就更为详尽,并且还提出了各种治疗手法。
如《医宗金监·正骨心法要旨》中的:"或跌扑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瘀滞,为肿为痛。
"又说:"或有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这里不仅提示了骨错缝的原因,而且还将开错和微错作了程度上的区别。
同时提出:"手法者,正骨之首务"。
强调了手法是治疗骨伤科四大方法之首,适用于骨伤科各种疾病,其中也包括了"骨错缝"和"筋出槽"的手法治疗。
《伤科补要》中对脊骨和四肢的骨错缝也分别作叙述。
在十五则中的"脊背骨伤"有:"若骨缝叠出,俯仰不能,疼痛难忍,腰筋僵硬。
"这里不仅是指脊椎骨折和脱位,也还包括椎体小节紊乱与急性腰肌损伤在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错缝、筋出槽的诊断与手法治疗
1 定义
1.1 筋出槽:筋都有其相对的固定解剖位置,由于损伤或体位改变的关系,筋的位置(槽)发生改变,并出现相应的局部症状,甚至影响到全身的活动功能的协调者,称之为筋出槽。
1.2 骨错缝:骨与骨之间靠臼或缝隙相连,通过软组织(肌腱、韧带、软骨、关节囊、肌肉及滑液囊)的维系而稳定有序,由于外力损伤或体位改变、肌肉强烈收缩、持续劳损等原因而使骨缝发生错乱、绞杂从而出现功能异常者称为骨错缝。
无明显的结构改变指征(如X 线征),如一过性髋关节滑膜炎、胸部岔气、骶骼关节扭挫伤、腰椎钩椎关节滑膜嵌顿、胸肋关节绞杂、第五胸椎综合征、脊椎后关节紊乱等。
但个别显型病例亦可拍摄到错缝的关节X线征,例如腰滑膜嵌顿拍45°斜位(同侧)可见扩大的关节隙(缝)。
1.3 筋出槽与骨错缝的关系:筋出槽一般可以自行恢复解剖位置,而骨错缝常须手法纠正才能整复。
筋出槽可以单发,但有骨错缝必然伴随筋出槽,而筋出槽久之可引起骨错缝。
因此临床上常将筋出槽、骨错缝合并诊断。
因为难以一一对应西医病名,而暂存如是诊断,有利临床骨伤的诊疗实施。
2 诊断
2.1 有损伤史,但无明显暴力伤害,常于体位改变、持续劳损或年老体弱或无力型体格发生。
2.2 临床症状:疼痛、局郭活动不顺畅,个别症状明显者会出现剧痛。
但多酸痛、粘滞痛、隐痛为主,试图改变体位寻找舒适的无痛位而出现特殊体征,常于发病数天而就诊。
无肿胀、畸形、红热症状,偶有并发于感冒、劳累、久卧之后。
2.3 X线检查:无明显x线征。
2.4 血液生化检查:正常。
(血沉、白细胞均不高)
2.5 体征检查:功能障碍,但无神经放射痛征,压痛点与痛感点分离,反覆检查压痛出现离散现象,自身健侧对照可鉴别。
3 鉴别诊断:
3.1 二头肌长头滑脱。
3.2 髌骨脱位、肩关节半脱位。
3.3 关节痛:痛风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急性肌筋膜炎、皮神经炎、淋巴结核、化脓性关节炎。
3.4 腰肌劳损、梨状肌损伤综合征、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
3.5 孕妇三个月左右下腰痛。
4 治疗:
4.1 手法整复:可选择推拿、按、摩、滚、摇、扳、拍等法进行局部松解、整复其错位的筋骨。
手法是其治疗最佳的手段。
4.2 固定:一般不需固定,可建议避免大动作,重体力活动,休息3天左右即可,在一个月内注意适当防护。
4.3 用药:可外用洗伤或热敷,涂擦外用正骨水或云南白药喷雾剂等,对皮肤无刺激作用的药水。
内服药可辨证处方,如柴葛解肌汤等。
4.4 练功:可于治疗后采用与手法治疗相类似的运动方式练习,每组12次左右为宜,每日一趟,每趟4组。
5 治疗的评价:
绝大部分的筋出槽、骨错缝可于日久自愈,但易引发功能减退。
手法治疗有效,但不像关节脱位那样立竿见影,常于手法整后几分钟自觉好转,并于第2天有明显疗效,因此建议当天不应做其它太多样的治疗,给予1-3天的时间恢复为好。
6 举例说明:
6.1 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髋部筋出槽)
6.1.1 诊断:以14-40岁男性多见,常为瘦小体质,髋部活动受限,无明显疼痛,休息不能缓解数天而就诊,X线正常。
6.1.2 手法:仰卧位屈髋屈膝90°, 医者用肘拔伸1-3分钟。
(1)内收活动3次,然后继续屈髋屈膝,外展接近至床面渐伸至0°位。
(2)嘱自主屈伸髋关节3-5次,无障碍。
(3)医者将患肢屈髋屈膝,然后被动伸直1次(慢)。
(4)医者将患肢屈髋屈膝,然后被动伸直3次(快)。
6.1.3 红外线照射或薰洗20分钟。
6.1.4 嘱休息避免负重3-7天。
6.2 胸肋关节骨错缝
6.2.1 诊断:18-48岁女性多见,常于晨起自觉胸闷,上肢活动乏力,上举时胸助
关节处疼痛,应与肋间神经痛鉴别。
6.2.2 手法:坐位,医者带动患者双手向内交叉于胸前,然后于交叉位上举过头,双手置于脑后,搬双肘向后展肩同时用膝顶患者胸椎(T5为主),使之扩胸1次,然后将双手从头后向外于体例放下,可重覆1-2次。
6.2.3 注意:手法宣轻巧,避免拉伤肩部腱袖。
6.3 胸部岔气
6.3.1 诊断:未充分准备时,突然用力搬重物或不慎背部被冲击或猛然转身而出现胸部疼痛、胸闷不适。
6.3.2 手法:
(1) 理顺胸背部肌肉
(2)患者取坐位,医者双手搬肩臂部,膝顶于背部(肩胛内侧缘中点连线处),向后提拉双臂,使之展胸1次。
(3)双肩挤摇5-6次。
(4)点前心穴1-3分钟(拇指点,向上推至天突)。
(5)仰卧屈臂压胸1次,侧压1次,斜压1次,并提托放下震背一次。
(6)背部拍击法(空掌拍)1-3分钟。
6.4 第五胸椎综合征(背部骨错缝)
6.4.1 诊断:背部反覆发作,T5突起明显,压痛(棘突、上、旁)以年轻男性多见。
6.4.2 手法
(1)坐位膝顶展胸法1次。
(2)旋背推棘法(左右)2次。
(3)俯卧压背3遍。
6.5 骶骼关节骨错缝
6.5.1 诊断:于提重物或下蹲作业时,突感一侧骶骼关节弹响而扭伤,活动受限,
检查“4” 字试验(+)。
6.5.2 手法:
(1)仰卧位,屈髋屈膝位,一手握踝,一手扶膝下压,可有弹响声。
(2)俯卧位,托腿后伸,一手切压骶骼部,向后扳髋带动髋骨向背侧伸1次。
6.6 腰椎滑膜嵌顿(腰部骨错缝)
6.6.1 诊断:好发于18-38岁年轻瘦长体形男性。
多于晨起下地穿鞋时,突发腰部剧痛,特殊体位绞锁,于扶腰弯向一侧,无法坐下及躺下而就诊,X线无明显异常。
6.6.2 手法:
(1)俯卧,腹部垫枕,双人于肩腋一双踝牵引1-3分钟。
(2)点按痛点(肘按法)1-2分钟。
(3)点委中、委阳、承山各1-3分钟。
(4)腰部斜扳左右各1次。
(5)俯卧于患处红外线照射20分钟。
6.6.3 药物:桃红四物汤4g、金铃子散2g/tid×3。
6.7 腰椎后关节紊乱症(后关节错缝)
6.7.1 诊断:腰痛反复发作,平腰畸形,腰肌痉挛,棘突偏歪。
多见于运动员及腰部作业者,常由腰椎急性扭挫伤或劳损未得到及时治疗,反复发作而然。
X线可见后关节退行性变化。
6.7.2 手法:
(1)推揉:叠掌推法3-5分钟。
(2)肘点L3横突1-3分钟,肘刮法1次。
(3)拍击法、压法各1遍。
(4)腰部斜扳、伸腰3次,伸腿3次。
(5)俯卧点委中、委阳、承山各1-3分钟。
(6)腰部空提法1-3分钟。
6.7.3药物:大活络丹1#Bidx15
6.7.4练功:腰背、腹肌锻炼链20次×4组,×Qn×30
7小结:
筋出槽、骨错缝是一种骨关节顺应性差,功能障碍为特点,但没有明显的解剖结构改变指标的临床症候群。
通过手法治疗效果明显,但有
时于数月或数年后复发,若配合功能作业训练,可以得到有效的预防。
临床应注意鉴别诊断,手法应用以轻巧为主,即使未经治疗亦可一段时间休息而好转,但复发率高,练功疗法有治本固元的作用,应指导进行正确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