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置石
掇山置石│中国古典园林的假山工程

掇山置石│中国古典园林的假山工程展开全文●威●海●园●林●敬安共济│ 和谐家园冠云峰(留园)中国自然山水园林中的置石掇山之法,自西汉武帝时期建章宫太液池三神山蓬莱、瀛洲和方丈始有记载,到东汉禁苑中“少华山”和魏明帝曹睿芳林园的景阳山,再到唐宋时期皇家园林的最高水平的艮岳,最后到明清时期私家园林的成熟。
西汉武帝建章宫平面图中国自然山水园的置石掇山由历代文人和匠师的共同努力,从理论到实践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山崖、洞谷、山脚、山顶等形象和各种岩石的组合,以及土石结合的特征融会贯通,创造出雄奇、峭拔、幽远、平远的意境。
展开剩余97%西湖一池三山1.假山石的品类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地质差异大,这就为置石掇山提供了优秀的物质条件。
宋代杜绾的《云石林谱》收录石种就有116种之多,明代林有麟的《素园石谱》中也有百余种石材,这些大多数属于盆玩石,不一定适合于掇山。
而明代造园大师计成的《园冶》收录的15种山石,其中大多数可以用来堆山。
根据产地(如太湖石)、色彩(如青石、黄石)或形象(如象皮石)等来命名。
接下来就根据这几个方面介绍一下常见造园用石的品类。
①太湖石右图为冠云峰(留园)太湖石因为出产于太湖一带而得名,在江南私家园林中运用非常普遍,也是历史上开发较早的一类山石。
太湖石是一种经过熔融的石灰岩,石质坚而脆,扣之有微声。
由于风浪和地下水的熔融作用,石面上勾缝坳坎,纹理纵横。
好的太湖石有大小不同、变化丰富的窝或洞,有时窝洞相套,疏密相通,很自然地形成沟、缝、穴、洞,玲珑剔透,蔚为奇观。
玉玲珑(豫园)太湖石水中和土中皆有所产。
水中的太湖石色泽于浅灰中露白,比较丰润、光洁,也有青灰色的,具有较大的皴纹与又少又细的皴摺;产于土中的湖石于灰色中带青灰,性质比较枯涩而少有光泽,遍多细纹,像大象的皮肤一样。
岘山石(镇江)和太湖石相近的还有宜兴石、南京附近的龙潭石和青龙山石、济南仲宫石、镇江岘山石等。
②房山石北太湖石(山东费县)房山石产于北京房山一带的山上,因而得名。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园林设计和建造技术,也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汉代的园林设计和建筑技术。
在古代,叠山置石是一种重要的园林建筑技术,旨在打造出象征自然山水景观的人工山石,以营造出优美的自然环境。
这种艺术形式在唐代达到了顶峰,成为了园林设计的主导形式。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核心是利用创意和技艺,通过合理安放山石,来营造出仿佛是自然山水的效果。
在叠山置石艺术中,艺术家会根据整体设计的要求,精心挑选和摆放每一块石头,以实现整体效果的和谐统一。
通过巧妙的石头摆放和艺术构图,艺术家可以创造出独特的山水景观,使人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它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设计和建筑技术的独特魅力。
通过叠山置石艺术,人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环境的崇尚和热爱。
它能够营造出自然的山水景观,给人们带来视觉和心理上的愉悦。
这种艺术形式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神秘,从而找回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还具有文化和审美的意义。
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的独特风格,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设计和制作过程是非常复杂和繁琐的。
艺术家需要精确计算和规划山石的布局位置和尺寸比例,以保证整体效果的和谐统一。
然后,艺术家会根据设计要求,精心挑选石材,并进行初步雕刻和打磨。
他们会将石头摆放在指定的位置,并进行细致的修饰和装饰。
整个制作过程需要艺术家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艺,以体现出细腻和精湛的艺术效果。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在现代仍然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
许多中国的园林和公园都采用了叠山置石的设计手法,以打造出优美的自然环境。
叠山置石艺术也开始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和推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基于古典园林置石理论下对城市公园置石的研究

基于古典园林置石理论下对城市公园置石的研究
古典园林置石理论是中国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古代园林建设中。
其重要的设计原则就是“静中见动”,即通过摆放石头来形成不同的景观,使人们在观赏
园林的过程中感受到自然美的感觉。
在城市公园中,置石也被用作一种园林建设的手段,
以吸引更多的人来享受大自然的美妙,同时提高公园的价值。
首先,选择石材是置石的重要一环。
在城市建设中,往往需要考虑到石头的颜色、纹理、形状等方面,以适应都市环境的特点。
例如,选择深色、光泽度高的石头,可以更好
地反射城市灯光,增强都市夜景的照明效果;选择质地坚硬、表面具有迷人纹理的石头,
不仅可以与周围植被形成差异,还可以增加视觉艺术的效果。
其次,置石的位置也是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与古代园林不同的是,城市公园置石时
需要充分考虑行人交通以及场地利用率。
一般来说,置石要选择在场地较为宽阔或景观较
为开阔的位置,防止石头成为行人通行的障碍物。
同时,在公园中设置长椅、树荫等游憩
设施的位置也是可以考虑将石头与这些设施结合在一起,增强景观的整体美感。
最后,置石的形式也有非常多种。
可以采用山型、水型、人工岩洞等形式,还可以通
过影响水流、形成异形花坛、拱门等方式来营造形形色色的景观。
这些形式既能与周围的
环境建立联系,又能独立成型,增强公园的观赏性和独特性。
总之,城市公园置石应该遵循古典园林置石的设计原则,以自然中的石头为主要材料,通过优美形态、景观组合、空间设计等手段来增强公园的美感和文化价值,从而更好地关
注人们的情感需求,使城市公园成为展现都市文明和艺术活力的重要载体。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对自然的模仿和再现,创造出独特的自然景观,给观赏者带来美的享受。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基本要素、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对园林叠山置石艺术进行探析。
一、历史背景园林叠山置石艺术起源于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最早可追溯到汉朝时期。
在后来的唐、宋、元、明、清等时期,园林叠山置石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园林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基本要素1.山:山是园林叠山置石艺术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它代表着大自然的力量和气魄,能够为整个园林增加层次感和深度感。
2.石:石是园林叠山置石艺术中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它代表着稳重、坚定和耐久。
石头的质地、形状、色彩等特点是创造园林景观的重要因素。
3.植物:植物是园林叠山置石艺术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它可以为整个园林提供生命力和活力,增加整体的美感。
4.水:水是园林叠山置石艺术中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它可以为整个园林增添动感和柔美的气息,同时也有助于调节园林环境。
5.建筑:建筑是园林叠山置石艺术中的最后一环,它可以为整个园林提供舒适的空间和框架,同时也可以强化整个景观的主题和风格。
三、艺术表现手法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造型技巧:通过对山石的大小、形状、外观等方面进行精心的搭配和组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山石景观,体现出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与统一。
2.布局手法:通过对山石、植物、水、建筑等要素进行组合和布局,打造出和谐、美丽、有序的整体景观。
3.色彩运用:通过对山石、植物等要素的色彩搭配,营造出适宜自然环境的美丽和谐氛围。
4.创新设计:在传承传统艺术的同时,通过创新设计手法,加入新的元素和概念,使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综上所述,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中国园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模仿自然山水景观并加以修改和提升,创造出独特的、令人心驰神往的状况。
在今天,园林叠山置石艺术仍然是园林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了中华园林文化的重要遗产。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叠山、置石为手法,将山水融合于园林之中,打造出一种富有诗意、意境深远的景观。
叠山置石不仅仅是对自然山水的模拟,更是园林设计师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再现。
本文将从叠山置石的历史渊源、造园理念、设计手法以及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探析,以期对这一古老而神秘的园林艺术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历史渊源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历史可追溯至中国古代的造园实践。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对山水景观进行模拟的记录。
随着历史的演进,园林叠山置石逐渐成为园林设计的一项重要技法。
南朝梁代的《园冶记》中就有对园林叠山置石的描述,文章称:“或取百石,绝壁叠以为山,或脱灰条雕用以为石,以补衬正为天然之景。
”这说明古代园林叠山置石的技法已经较为成熟,对园林艺术的影响也日益显现。
随着宋代园林艺术的发展,叠山置石技法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苏东坡在《题西湖》中有“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著名诗句,赞美了这些叠山置石所呈现出的清新明快的景象。
元代园林大师冯元蕃更是将此技法发扬光大,他在《山石谱》一书中详细论述了叠山置石的设计方法和意义,为后来的园林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到了明清时期,园林叠山置石技法已经成为了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了众多经典之作,如苏州园林中的狮子林、留园等,它们都以叠山置石为核心,将山水景观融入到园林之中,使得整个园林充满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境。
二、造园理念园林叠山置石的核心理念是模拟自然山水景观,以山为骨架,以水为元素,通过叠山、置石的手法,将自然景观加以再现。
在叠山置石的园林中,山水、树木、花草等元素都能够得到充分的融合和展现,形成一种和谐而富有生机的景象。
在古代造园理念中,山被看作是天地间的灵脉之一,有着凝聚自然灵气的作用。
在叠山置石的园林中,山常常被设计成主要的景观元素,它承载着整个园林的气势和韵味。
而水则被视作山的灵魂,它贯穿于整个园林之中,给人以宁静、清新的感受。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一种独特风格,是中国古代园林建设中常见的一种手法。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将山石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各种形态各异的山景,给人一种自然山水的美感。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起源于中国古代园林建设中对山水自然景观的模仿。
中国古代人对山水的热爱和赞美已有悠久的历史,他们喜欢将自然景观搬到园林中,以表达对山水的美好愿望。
在古代园林建设中,叠山置石艺术被广泛应用,成为园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一种抽象艺术形式,不仅要求山石形态各异、造型独特,还要求其具备观赏价值。
在古代园林建设中,叠山置石艺术往往与山水画相结合,以展现出自然山水的美感。
叠山置石艺术的实现需要考虑山石的选取、形态的塑造、摆放的位置等多个因素,要达到一种和谐统一、自然流畅的效果。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核心是“山景”,它是通过恰当地组合山石来表现山的形态、山的特色和山的风貌的。
山景在园林中往往是园林的中心景观,也是园林的灵魂所在。
山景不仅要求形态上的完美,还要求在造景和布局上具备艺术性。
叠山置石艺术的关键是要能够将自然山水的美妙传达给观赏者,并在观赏者中引起共鸣,使人产生一种与自然山水相似的感觉。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实现离不开石工师傅的技巧和智慧。
石工师傅在设计和制作山石时,需要考虑到山石的大小、形态、颜色以及摆放的位置等问题,使山石的布局与整个园林建筑相协调。
叠山置石艺术对石工师傅的技巧要求很高,需要他们具备对石材的了解和对山水自然景观的感悟力。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它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山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通过叠山置石艺术,古代中国人创造了许多美丽的园林,使园林成为了自然山水的微缩版。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兼具了造景和艺术的双重属性,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也传达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园林叠山置石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便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它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再现与再创造,更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本文就从园林叠山置石的历史发展、设计手法、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历史发展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唐代的庭院园林以诗化、自然为主,无人工痕迹,园中的山石依山就势,天然组成。
宋代园林开始重视人工设计和人工参与,主张以自然山石为模造景山,不拘泥于实际。
明代进一步发展了这种观点,认为山石是园林的突出艺术表现。
此时的园林设计已经从单纯的自然山水演变为一种完美的艺术形式。
清代为园林的发展又开创出了另一种风格,多以制造垂直空间为主,注重独立恬静、虚实虚幻,强调壮阔气象和宏伟造型的表现。
二、设计手法园林叠山置石通过设计安排,使山石、树木和水景相得益彰,形成宜人的景象和动人的情趣。
它通过利用树、岩、水等自然元素,力图创造出一种凝聚着山水意趣,丰富着文化意蕴的园林意境。
1. 石头的选用叠山置石需要使用自然山石,良好的山石应具备色彩明亮,纹理清晰,石缝刚毛,表面自然,不平滑等特点。
在选取石头时,首先应考虑的是其形状是否合适,其次是是否与原本环境相称。
石头的运用可以有多种方式,包括竖立、倾斜、平铺、倒置等,不同的方式能够营造出不同的景致和氛围。
3. 山水布局山水布局是园林叠山置石时的重要设计手法之一,它通过搭配山石、调配水流和绿色植物等元素,使园林景观构成一个合理、有机、协调的整体。
在山水布局方面,可以采用层峦叠嶂、远近相接、宛转曲折等手法,使人们仿佛置身于真正的自然山水之中,引起身心的愉悦和享受。
三、艺术价值园林叠山置石艺术在园林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一种自然艺术,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符号,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1. 源自自然,富含哲思园林叠山置石的最大特点就是寓性于景,蕴含哲学和文化的精华,它要求人们要秉持“以山水之自然趣生荣气”的设计理念来塑造园林景观,通过丰富的情感和艺术表达手法,表现出自然的真实性和细致的生命力,达到“造境陶情”的目的。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中国园林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叠山置石艺术是通过运用石块和土壤等材料,构建出仿若山水之形的景观。
在园林叠山置石艺术中,石块被巧妙地搭配、堆叠、安置,营造出各种有意境的山水景观,给人一种恢弘、高远的感觉。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园林的形成时期。
在古代中国,叠山置石被视为园林艺术中的重要表现形式。
这种艺术形式的出现,不仅使得大自然的美景得以再现,更重要的是营造出人工山水的独特氛围,达到与大自然山水景观同样的审美效果。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独特的审美表达,体现了他们对自然之美的理解和追求。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核心在于“叠山”和“置石”两个方面。
在叠山方面,叠山是指通过景观石块的堆叠和运用,再现山水景致的过程。
通过精心选择和搭配不同形状、不同材质的石块,将它们巧妙地堆叠在一起,打造出山峦和山体的形态特征,使得整个景观更加生动、立体。
在置石方面,置石是指将石块并置或倚置于山体之上,使整个景观更加丰富多样,呈现出更加自然、恢弘的景色。
通过摆放不同形状、不同规模的景观石块,可以打造出山间溪流、高山峡谷等特色景观,增加园林的趣味性和观赏价值。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在造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为园林增添自然之美,更可以抚平土地之形,平衡整个园林布局。
通过巧妙的叠山置石,可以调整园林的高低起伏,营造出各种地势起伏的景观,增添园林的动感和层次感。
叠山置石还可以改变园林的景观线条,构建出曲折、蜿蜒的景观路径,引导人们的视线,增加观赏的乐趣。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虽然看似简单,但其中却蕴含着丰富的造园理念和技艺。
它要求园艺师有较高的审美水平,能够熟练掌握石材的特性和巧妙运用的方法。
在叠山置石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园林风格、园林主题和风水要求,进行合理的搭配和布局。
还要注重石块的质感和形态特征,使得整个园林景观更加自然、真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漏
邹:
在传统的形式 美中,“光 滑”“不露菱 角”,这都是 很容易别人接 受的,而太湖 石表面粗糙, 层楼起伏,锐 角廉利,这些 特征都是有背 于传统标准美, 即个性美。
瘦:
又可理解 为秀美,婉 约之美,石 本无肥瘦之 说。这个瘦 对是总体形 象,姿态的 描述,即茸 立当,纵向 伸展,尤为 苗条如享, 纤腰婉约的 美女。
古典园林置石
——分析
目录
1 古典园林置石的品种
2 选材的美学标准是什么?
3
置石在古典园林中运 用哪种组合方法。
一.古典园林置石的品种
太湖石
太湖石,又名 窟窿石、假山石,是 一种石灰岩,有水、 旱两种,最早眼宛转 险怪势,形状各异, 姿态万千,通灵剔透 的太湖石,其色泽最 能体现“皱、漏、瘦、 透”之美.石灰岩容 易受到外来的风蚀, 长期被波浪冲击,松 软的石质。
太湖石属于石灰岩, 又名窟窿石,常见的 是灰色,白色黑色偏 少,水,旱两种,石 灰岩容易受到外来力 量的风蚀,长期被波 浪冲击,松软的石质 部分容易风化。这样 随着时间的 琢磨,形 成了今天见到的曲折, 圆润,多空洞,多邹。
江苏太湖石
江苏太湖产的 石头,多窟窿 和来自纹理,固 产于太湖而得 名太湖石,产 于环绕太湖的 苏州洞庭西山, 宜兴一带的石 灰岩,太湖石 称震泽,是古 代滨海湖的遗 迹,位于江苏 和浙江两省的 交界处,长江 三角洲的南部。
灵璧石纯净质朴,妙趣天成。
灵璧 石的大 小形态 各异, 有的质 地实在, 有的轻 巧,其 质为赤 泥泽满。
4.英石
英石因产于广东英德县英德山一带 而得名,在岭南园林置石中应用最多。
英石 的种类可 分为几种: 一种是色 泽呈白色 的英石, 一种是呈 微青色的, 间杂有经 脉一样的 白色纹理; 一种是呈 灰黑色的; 还有一种 是呈浅绿 色的。
对置的假山
对置的假山
对置的假山
群置:
是指将数块山石组合 成自然而有变化的序列, 作为一个群体来表现。 在群置石的过程中要求 山石大小不一,疏密相 间,前后左右呼应,高 低变化,体现假山自然 而丰富的变化。
群置式假山
散置:
散置石是仿照岩石自然分布的形式 和形状而进行的点置的方式,用少数几 块大小或石品不同的山石依照地形配景 要求,按照艺术美的原则搭配组合的石 组,彼此相互关联呼应,聚散有致,即 有散的特征,又有聚的目的,所谓形散 而神聚。
散置式假山
散置式假山
散 置 式 假 山
EMD!
三.置石在古典园林中运用哪种组合方 法。
中国园林置石方法常见的有特置、 对置、群置、散置。在中国园林置石当 中最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应属特置石和散 置石。
特置:
特置是指将形态奇特,纹理特殊或体量 较大的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奇峰,单独 布置成景的一种置石方法。
冠 云 峰
江南陵园的假山
对置:
对置有对景、对应的含义。对置是指 沿某一轴线两侧对应布置山石,对置在 构图上讲究均衡,石品在形态上,数量 上并不一致,相互呼应。
2.黄石
黄石是一块带橙黄色的细砂岩,质地坚硬, 菱角分明,具有阳刚之气。
常州的葵山,苏州的尧峰山。 产地:
颜色:其质地坚硬,纹理粗糙,有灰,白,浅,
黄不一。因其在风化过程所造成崩落理面分 层,形成许多不规则石面体石面轮廓分明。
3.灵璧石
位于安徽省北部,灵璧石一般被红 土层包裹,藏在数丈深的洞穴中,要用 铁器刮几遍才会露出石色来。
房山太湖石
也称北太湖石, 北方皇家园林多采 用房山太湖石,产 于北京市房山区周 口店,石质为石灰 岩,多产于土中, 新出土之石受土质 影响多为红色,橘 色,土红色,日久 红色褪去是灰黑色。 其形状与南方的太 湖石相似,也有湖 石 洞,空,邹的 变化。
西 园 龙 太 湖 石
形状与太 湖产的湖石 相似。千姿 百态,栩栩 如生,它的 色泽艳丽可 与壁石媲美。 集四大奇石 之特点于一 身
英 石的质 地坚而 脆,敲 之游共 鸣声, 有不同 的峰, 峦,嵌 有穿眼 的空洞, 表面嶙 峋,姿 态各异。
二.选材的美学标准是什么?
选材的美学标准是:“天人合一” 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人与 天阔,各后天地之美生。”
透.漏:
这是太湖石最具特点之处:漏,透二字更直 接可以理解为“通”,嵌空,洞穴,中虚,穿 眼等都是“通”的表现,通则空,通则漏,通 则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