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园林的假山置石

合集下载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代表之一。

在中国园林中,叠山与置石常常被用来营造山水地貌,塑造园林的景观景色,增加园林的景观意境。

本文将从叠山置石的历史、意义、技艺以及对人们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

一、叠山置石的历史和意义叠山置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这种造园艺术技法在唐代达到了巅峰,盛行于唐代花园、宅院等建筑里,成为中国园林文化的一项重要艺术。

叠山与置石是一种山水景观的重要构成。

其旨在营造一种“以景为主,以山、水、石为主要景物”的园林景观。

叠山置石的特点是:以山石为主要景物,将不同大小、不同形态的石头、岩石或白玉、青石等材料的山块叠放成山峦、缓坡、峭壁等各种山体形态,营造出真实、逼真的山水景观,同时利用山块的阴阳、高低、远近等视觉差异,形成虚实相生、巧妙平衡的园林美学效果。

二、技艺叠山置石需要能够将空间和物质处理得体的技艺,需要艺术家集发挥想象力、艺术审美水平和心灵特质等能力于一身。

首先,设计者必须要有一定的建筑造型和园林美学基础理论,要有对山水地貌和地形的深入理解,能够将宏观的景观形态与微观的景观情境融合在一起,设计出一份美丽、典雅、奇巧、变幻无穷的叠山置石园林景观。

其次,制作者要有精湛的技艺,需要能够运用“奇石真枘”之法,巧妙地安插奇石于山体之中,使之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此外,设计者还需要注重细节,通过修剪植被、锻造水系以实现自然的效果,以营造出远山峭壁,水声潺潺、树影婆娑的景观效果。

三、对人们的影响叠山置石艺术是中国建筑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美的表现,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价值观的传递。

它赋予了人们对园林中山水的审美和回味,给予了人们赏石养心、陶冶性情的机会,也启示我们向自然学习、追求自然和谐生活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追求经济效益的当下,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价值和作用仍然不可忽视。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园林设计和建造技术,也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汉代的园林设计和建筑技术。

在古代,叠山置石是一种重要的园林建筑技术,旨在打造出象征自然山水景观的人工山石,以营造出优美的自然环境。

这种艺术形式在唐代达到了顶峰,成为了园林设计的主导形式。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核心是利用创意和技艺,通过合理安放山石,来营造出仿佛是自然山水的效果。

在叠山置石艺术中,艺术家会根据整体设计的要求,精心挑选和摆放每一块石头,以实现整体效果的和谐统一。

通过巧妙的石头摆放和艺术构图,艺术家可以创造出独特的山水景观,使人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它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设计和建筑技术的独特魅力。

通过叠山置石艺术,人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环境的崇尚和热爱。

它能够营造出自然的山水景观,给人们带来视觉和心理上的愉悦。

这种艺术形式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神秘,从而找回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还具有文化和审美的意义。

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的独特风格,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设计和制作过程是非常复杂和繁琐的。

艺术家需要精确计算和规划山石的布局位置和尺寸比例,以保证整体效果的和谐统一。

然后,艺术家会根据设计要求,精心挑选石材,并进行初步雕刻和打磨。

他们会将石头摆放在指定的位置,并进行细致的修饰和装饰。

整个制作过程需要艺术家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艺,以体现出细腻和精湛的艺术效果。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在现代仍然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

许多中国的园林和公园都采用了叠山置石的设计手法,以打造出优美的自然环境。

叠山置石艺术也开始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和推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叠山、置石为手法,将山水融合于园林之中,打造出一种富有诗意、意境深远的景观。

叠山置石不仅仅是对自然山水的模拟,更是园林设计师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再现。

本文将从叠山置石的历史渊源、造园理念、设计手法以及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探析,以期对这一古老而神秘的园林艺术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历史渊源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历史可追溯至中国古代的造园实践。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对山水景观进行模拟的记录。

随着历史的演进,园林叠山置石逐渐成为园林设计的一项重要技法。

南朝梁代的《园冶记》中就有对园林叠山置石的描述,文章称:“或取百石,绝壁叠以为山,或脱灰条雕用以为石,以补衬正为天然之景。

”这说明古代园林叠山置石的技法已经较为成熟,对园林艺术的影响也日益显现。

随着宋代园林艺术的发展,叠山置石技法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苏东坡在《题西湖》中有“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著名诗句,赞美了这些叠山置石所呈现出的清新明快的景象。

元代园林大师冯元蕃更是将此技法发扬光大,他在《山石谱》一书中详细论述了叠山置石的设计方法和意义,为后来的园林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到了明清时期,园林叠山置石技法已经成为了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了众多经典之作,如苏州园林中的狮子林、留园等,它们都以叠山置石为核心,将山水景观融入到园林之中,使得整个园林充满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境。

二、造园理念园林叠山置石的核心理念是模拟自然山水景观,以山为骨架,以水为元素,通过叠山、置石的手法,将自然景观加以再现。

在叠山置石的园林中,山水、树木、花草等元素都能够得到充分的融合和展现,形成一种和谐而富有生机的景象。

在古代造园理念中,山被看作是天地间的灵脉之一,有着凝聚自然灵气的作用。

在叠山置石的园林中,山常常被设计成主要的景观元素,它承载着整个园林的气势和韵味。

而水则被视作山的灵魂,它贯穿于整个园林之中,给人以宁静、清新的感受。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中国传统园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之一,也是中国独特的园林文化的一种体现。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不仅在中国历史悠久的园林建筑中广泛应用,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符号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园林叠山置石艺术进行深入探析,探讨其历史渊源、设计理念、艺术特点以及现代发展,以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而独特的园林艺术。

一、历史渊源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尤其是在汉代和唐代,这种园林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

据史书记载,汉代的园林建筑就包括了叠山置石的设计元素。

而到了唐代,这种艺术更是得到了大力发展和推广,成为了当时园林建筑的主要特色之一。

在唐代的园林建筑中,叠山置石艺术的应用非常广泛,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人园林,都可以见到其影踪。

唐代的著名园林《华清宫》中的崇山峻岭、奇峰突兀,以及太原城外的龙泉寺、虎丘等园林,无一不是叠山置石的杰作。

这些园林在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运用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中国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的岭南园林也是叠山置石艺术的代表,如开封的大相国寺,以及新郑的少林寺等,都展现出了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精湛技艺。

这些历史悠久的园林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园林的珍贵遗产,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样本和参考。

二、设计理念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对山石的选择、摆放和整体布局上。

对山石的选择是关键的一环。

在园林叠山置石艺术中,山石的选择通常需要考虑到山石的形状、纹理、色彩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

在选择山石的过程中,园林设计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山石所起到的作用和表现的意境,以及与园林整体风格的契合度,从而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对山石的摆放也是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重要环节。

在摆放山石的过程中,园林设计师需要考虑到山石之间的关联性、对称性以及整体的动静结合,这样才能使山石在园林中达到最佳的效果。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一种独特风格,是中国古代园林建设中常见的一种手法。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将山石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各种形态各异的山景,给人一种自然山水的美感。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起源于中国古代园林建设中对山水自然景观的模仿。

中国古代人对山水的热爱和赞美已有悠久的历史,他们喜欢将自然景观搬到园林中,以表达对山水的美好愿望。

在古代园林建设中,叠山置石艺术被广泛应用,成为园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一种抽象艺术形式,不仅要求山石形态各异、造型独特,还要求其具备观赏价值。

在古代园林建设中,叠山置石艺术往往与山水画相结合,以展现出自然山水的美感。

叠山置石艺术的实现需要考虑山石的选取、形态的塑造、摆放的位置等多个因素,要达到一种和谐统一、自然流畅的效果。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核心是“山景”,它是通过恰当地组合山石来表现山的形态、山的特色和山的风貌的。

山景在园林中往往是园林的中心景观,也是园林的灵魂所在。

山景不仅要求形态上的完美,还要求在造景和布局上具备艺术性。

叠山置石艺术的关键是要能够将自然山水的美妙传达给观赏者,并在观赏者中引起共鸣,使人产生一种与自然山水相似的感觉。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实现离不开石工师傅的技巧和智慧。

石工师傅在设计和制作山石时,需要考虑到山石的大小、形态、颜色以及摆放的位置等问题,使山石的布局与整个园林建筑相协调。

叠山置石艺术对石工师傅的技巧要求很高,需要他们具备对石材的了解和对山水自然景观的感悟力。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它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山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通过叠山置石艺术,古代中国人创造了许多美丽的园林,使园林成为了自然山水的微缩版。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兼具了造景和艺术的双重属性,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也传达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园林叠山置石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便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它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再现与再创造,更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本文就从园林叠山置石的历史发展、设计手法、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历史发展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唐代的庭院园林以诗化、自然为主,无人工痕迹,园中的山石依山就势,天然组成。

宋代园林开始重视人工设计和人工参与,主张以自然山石为模造景山,不拘泥于实际。

明代进一步发展了这种观点,认为山石是园林的突出艺术表现。

此时的园林设计已经从单纯的自然山水演变为一种完美的艺术形式。

清代为园林的发展又开创出了另一种风格,多以制造垂直空间为主,注重独立恬静、虚实虚幻,强调壮阔气象和宏伟造型的表现。

二、设计手法园林叠山置石通过设计安排,使山石、树木和水景相得益彰,形成宜人的景象和动人的情趣。

它通过利用树、岩、水等自然元素,力图创造出一种凝聚着山水意趣,丰富着文化意蕴的园林意境。

1. 石头的选用叠山置石需要使用自然山石,良好的山石应具备色彩明亮,纹理清晰,石缝刚毛,表面自然,不平滑等特点。

在选取石头时,首先应考虑的是其形状是否合适,其次是是否与原本环境相称。

石头的运用可以有多种方式,包括竖立、倾斜、平铺、倒置等,不同的方式能够营造出不同的景致和氛围。

3. 山水布局山水布局是园林叠山置石时的重要设计手法之一,它通过搭配山石、调配水流和绿色植物等元素,使园林景观构成一个合理、有机、协调的整体。

在山水布局方面,可以采用层峦叠嶂、远近相接、宛转曲折等手法,使人们仿佛置身于真正的自然山水之中,引起身心的愉悦和享受。

三、艺术价值园林叠山置石艺术在园林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一种自然艺术,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符号,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1. 源自自然,富含哲思园林叠山置石的最大特点就是寓性于景,蕴含哲学和文化的精华,它要求人们要秉持“以山水之自然趣生荣气”的设计理念来塑造园林景观,通过丰富的情感和艺术表达手法,表现出自然的真实性和细致的生命力,达到“造境陶情”的目的。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中国园林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叠山置石艺术是通过运用石块和土壤等材料,构建出仿若山水之形的景观。

在园林叠山置石艺术中,石块被巧妙地搭配、堆叠、安置,营造出各种有意境的山水景观,给人一种恢弘、高远的感觉。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园林的形成时期。

在古代中国,叠山置石被视为园林艺术中的重要表现形式。

这种艺术形式的出现,不仅使得大自然的美景得以再现,更重要的是营造出人工山水的独特氛围,达到与大自然山水景观同样的审美效果。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独特的审美表达,体现了他们对自然之美的理解和追求。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核心在于“叠山”和“置石”两个方面。

在叠山方面,叠山是指通过景观石块的堆叠和运用,再现山水景致的过程。

通过精心选择和搭配不同形状、不同材质的石块,将它们巧妙地堆叠在一起,打造出山峦和山体的形态特征,使得整个景观更加生动、立体。

在置石方面,置石是指将石块并置或倚置于山体之上,使整个景观更加丰富多样,呈现出更加自然、恢弘的景色。

通过摆放不同形状、不同规模的景观石块,可以打造出山间溪流、高山峡谷等特色景观,增加园林的趣味性和观赏价值。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在造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为园林增添自然之美,更可以抚平土地之形,平衡整个园林布局。

通过巧妙的叠山置石,可以调整园林的高低起伏,营造出各种地势起伏的景观,增添园林的动感和层次感。

叠山置石还可以改变园林的景观线条,构建出曲折、蜿蜒的景观路径,引导人们的视线,增加观赏的乐趣。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虽然看似简单,但其中却蕴含着丰富的造园理念和技艺。

它要求园艺师有较高的审美水平,能够熟练掌握石材的特性和巧妙运用的方法。

在叠山置石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园林风格、园林主题和风水要求,进行合理的搭配和布局。

还要注重石块的质感和形态特征,使得整个园林景观更加自然、真实。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追求。

它以自然山水为基础,通过巧妙地运用山石等材料,打造具有视觉美和精神意境的园林景观。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技术特点和艺术价值三个方面来探析园林叠山置石艺术。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起源于中国古代宋代,当时人们对山水的追求和造园的热情达到了高潮。

受到佛教石窟艺术的影响,他们开始将自然山水搬到园林中,并将石头堆砌成山峦和山川的形象。

这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为叠山置石,成为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技术特点主要包括选石、摆放和组合。

首先是选石。

选石是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基础,它要求石头质地坚硬、纹理清晰、韵味独特,并且形状适合叠山和置石的需要。

其次是摆放。

摆放是指将选中的石头放置在园林中的特定位置,起到点缀景观、烘托氛围的作用。

最后是组合。

组合是指将多块石头巧妙地搭配在一起,形成山峦、山川或者其他景观的形象。

这些技术的运用需要艺术家对自然山水和石头的特性有深入的了解,同时也需要细心、耐心和创造力。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再现自然。

通过叠山置石艺术,园林艺术家能够将自然山水的美妙再现在园林中,使人们能够在有限的空间里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壮美。

其次是烘托意境。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可以营造出与自然山水相似的精神氛围,使人们产生宁静、舒适的感觉,有助于放松身心、陶冶情操。

最后是表达情感。

通过巧妙地运用石头和山川的形象,园林叠山置石艺术可以表达人们对自然和山水的深深眷恋,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园林中的假山置石姓名:单长江学号:092832班级:城规091日期:2011年12月15日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序言 (2)关于假山的概述 (2)假山文化的发展历程 (2)1.假山文化的初始 (2)2.假山文化的成熟 (2)3.假山文化的繁荣 (2)4.假山文化的发展 (3)三、假山石材料和采运手法 (3)1.假山石材料 (3)2.石的开采、运输和选购 (3)四、置石及山石布置 (4)1.置石 (4)2.与建筑结合的山石布置 (4)3.与植物结合的山石布置—山石花台 (4)五、假山的设计 (5)1.设计要义 (5)2结构设计 (5)3.山石结体的基本形式 (5)4.假山结构设施 (5)六、中国园林叠山造景手法及应用 (6)1.嵌理壁岩艺术 (6)2.点石成景艺术 (6)3.独石构峰艺术 (7)4.旱地堆筑假山艺术 (7)5.依水堆筑假山艺术 (7)结束语 (8)参考文献 (8)摘要:简析我国园林假山的发展历史,对假山给予概括性的定义。

根据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假山的研究,寻找不同假山石材料的不同特点,以及假山造型对园林艺术的影响。

由于我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且地区广阔,所以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假山文化。

假山的布置艺术是园林艺术的一个缩影,因此对于假山的探究与学习就极为重要。

在现在新材料、新技术的冲击下假山文化更是呈现多元化发展,探究假山的选材、设计、艺术和未来的发展是主要目的之所在。

关键词:假山、置石、假山设计、造景手法序言:水以山为面,水得山而媚;山者,天地之骨也。

因而,造园必须有山,无山难以成园。

自然园林往往选址于自然山水佳境,外借自然山林成景;私家园林往往建在村镇人口密集之处,无山水可借,只得掇石叠山。

因而,私家园林往往在不太大的空间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有不落人工斧凿痕迹,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在咫尺之地,创造出“多方胜景,咫尺山林”的园林艺术。

皇家园林通过集各地名石名景于一园,把中国园林近乎发挥到了极致,展现了园林艺术的博大精深。

一、关于假山的概述假山是指人工堆起来的山,是从真山演绎而来。

在中国园林中,假山是一种具有高度艺术性的建设项目。

人们通常称呼的假山实际上包括假山和置石两部分。

假山是人工再造的山水景物的通称,它以造景游览为主要目的,充分地结合其他多方面的功能作用,以土、石等为材料,以自然山水为蓝本,加以艺术的提炼和夸张。

置石是以山石为材料作独立性或附属性的造景布置,主要表现山石的个体美或局部的组合,而不具备完整的山形。

一般地说,假山的体量大而集中,可观可游,使人有置身于自然山林之感。

置石则主要以观赏为主,结合一些功能方面的作用,体量较小而分散。

假山在现在城市园林中应用十分广泛,尤其是置石,取材方便、应用灵活,可以信手拈来,以较少的花费取得较好的景观效果。

另外,假山石还可以和溪流、驳岸、瀑布、树木、园林建筑、小品等配合使用,在园林建设中也有一定的应用范围。

二、假山文化的发展历程1.假山文化的初始秦汉时期是假山发展的最初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在渭水之南建造的“上林苑”更是规模恢宏。

到了汉代,汉武帝刘彻在“上林苑”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扩建。

而假山在选材上已经从最初的“筑土为山”发展到“构石为山”了。

西汉时期,兴建假山影响到了当时的贵族和富商阶层。

假山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已融入了树木花草等新的元素,逐渐形成了假山在艺术上追求自然山水为主题的文化特征。

2.假山文化的成熟唐宋时代是假山文化发展的成熟时期,自中唐开始,赏石之风逐渐盛行起来,李德裕、牛僧孺等权贵大量搜集奇石,作为假山建造和园林欣赏所用。

3.假山文化的繁荣明清时代是假山文化发展的繁荣鼎盛时期,假山无论是在规模、造诣、选材,还是艺术成就等方面都臻于完善。

而从留存至今的假山名园来看,明清的假山造诣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如苏州“环秀山庄”的假山,它是乾隆年间的叠山名家戈裕良设计的。

这座假山气势磅礴,重峦叠嶂,造就的意趣天成。

4.假山文化的发展现代假山追求新造型、新风格的假山,使假山造型艺术丰富、发展、创新。

虽然然古典假山其实宏伟,造型磅礴,但是在景观的创作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现代施工技术及人造石材料的发展逐渐使用创造多的、丰富的山石。

材料、技术的进步是创新的动力。

国外的GRC材料现如今已应用于山石景观。

这种材料已在创造山石景观方面显示着它特有的造型能力。

现代园林更是便于施工与选材,有原石块堆砌和人工假山两大类。

三、假山石材料和采运手法1.假山石材料(1)湖石“巧”的代表,即太湖石,原产太湖一带而得此名。

太湖石:质坚而脆,纹理纵横,脉络显隐,石面上多坳坎(弹子窝),扣之有微声。

石上有嵌孔、穿眼,宛转险怪势,一种白色,一种青而黑色,一种微青色。

外观轻巧、清秀、玲珑。

房山石:有一定韧性,有涡沟洞环的变化,多小孔穴而无大洞。

外观比较沉实、浑厚、雄壮。

英石:质坚而特别脆,扣之有较强的共鸣声,石形轮廓多转角,石面形状有巢状、皱状等。

宣石:石色洁白,有积雪般外貌,坚硬,棱角明显(2)黄石“拙”的代表,特征:形体玩夯,见棱见角,节理面近乎垂直,外观雄浑沉实。

(3)青石特征:节理面不如黄石规整,有呈相互垂直或交叉互织的斜纹,石形多为片状,有“青云片”之称(4)石笋外形修长如竹笋的一类山石的总称。

白果笋、乌炭笋、慧剑、钟乳石笋(5)钟乳石特点:质重,坚硬,形态变化大,少或无孔洞,断面可观同心层构造,多为白色、土黄色等。

(6)砂积石(水秀石、崖浆石、连州石、透水石、吸水石、芦管石、麦杆石等)特点:质较轻,粗糙,疏松多孔,黄白色、土黄色至红褐色2.石的开采、运输和选购(1)开采掘、凿、爆(2)运输小心吊运,安放。

(3)选购大小搭配,形态多变,石质、石色、石纹应力求基本统一。

四、置石及山石布置1.置石材料不多,结构方式简单,易学会。

特点:以少胜多,以简胜繁,量少质高。

以拳石观天地,以石形创精神。

(1)特置(孤置山石、峰石、孤赏山石)①选石:姿态多变、色彩突出、体量大、轮廓突出。

②置石:位置多置于天井中间、漏窗后面、入门的对景和障景、视线集中的廊间、水边、路口、园路转折处。

(2)对置沿建筑物中轴线作对称位置布置的山石。

选石:要求稍高,石形有一定奇特性和观赏价值,也可用小石拼成峰石布置。

两侧山石体量大小、姿态方向注意呼应。

(3)散置使用若干块山石做“攒三聚五”、“散漫理之”的做法。

布置要点:有聚有散、断续相间、主次分明、高低曲折、顾盼呼应、疏密有致、层次丰富。

(4)群置使用若干块山石较大密度地有聚有散地布置,石群内山石相互联系,相互呼应协调,也称“大散点”。

特点:石材增多,与散置比较,以大代小,以多代少而已。

(5)山石器设用自然山石做室外环境中的家具器设,有实用价值,又有造景效果。

选材:平板或方墩状山石等,掇山不算良材,作山石几案却格外合适。

2.与建筑结合的山石布置(1)山石踏跺(2)抱角和镶隅抱角:对于建筑外墙角,采用山石成环抱之势紧包基角墙面的作法。

镶隅:对于建筑内墙角,采用山石镶填其中的作法。

(3)粉壁理(置)石以粉墙为背景,在面对建筑的墙面、建筑山墙或相当于建筑墙面前基础种植的部位作山景和石景布置。

(4)云梯以山石掇成室外楼梯。

3.与植物结合的山石布置—山石花台作用:提高种植池地面高程,相对降低地下水位;提高花台高度,方便游人近距观赏,组织游览路线;形体多变,小可占角,大可成山,适合与壁山结合(1)花台的平面轮廓和组合平面形态要有曲折、进出变化;大弯与小弯兼用;花台要大小相间,主次分明;疏密多致,若断若续,层次深厚(2)花台的立面轮廓要有起伏变化立面要有高低变化,多与立峰相结合;花台中可点缀山石,边缘外面可埋置山石(3)花台的断面和细部要伸缩、虚实和藏露的变化。

断面轮廓既要有直立,又有坡降和上伸下收变化。

要因势延展,就石变化。

注意虚实、明暗、层次和藏露的变化,具体手法是上伸下缩,下断上连,旁断中连等。

五、假山的设计1.设计要义掇山的根本法则:“因地制宜,有真为假,作假成真”。

有真为假:真山真水是假山水的源泉,造山的客观依据。

作假成真:堆叠假山必须掺进人们的意识,通过设计人员的主观思维活动,对自然山水的素材进行去粗取精的艺术加工,加以艺术的提炼和夸张,使之更为精练和集中。

历代匠师多由绘事而来,因此我国传统的山水画理论成为指导掇山实践的艺术理论基础。

掇山较置石而言,复杂得多。

要求将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统筹考虑。

外观上注意整体性,结构方面注意稳定性(1)山水相依,相映成趣(2)相地合宜,构山得体(3)巧于因借,混假于真(4)独立端严,次相辅弼(5)三远变化,移步换景(6)远观山势,近看石质(7)寓情于境,情景交融2结构设计(1)基础设计(宽打窄用)灰土基础、灰桩基础(2)拉底在基础上铺置最低层的自然山石称拉底。

统筹向背、曲折错落、断续相间、紧连互咬、垫平安稳(3)中层接石压茬、偏侧错安、仄立平衡、等分平衡(4)收顶收顶要选择富有特征的山石。

收顶一般分为峰、峦和平顶三种类型。

3.山石结体的基本形式北京总结十字诀为“安、连、接、斗、挎、拼、悬、剑、卡、垂”和“挑、飘、戗”。

挎:如山石某一侧面过于平滞,可以旁挎一石以全其美。

拼:多块山石拼成一块山石的作法。

剑:以竖长形象取胜的山石直立如剑的作法悬:在下层山石内倾环拱环成的竖向洞口下,插进一块上大下小的长条形山石。

垂:从一块山石顶面偏侧部位的企口处,用另一山石到垂下来的作法。

卡:下层由两块山石对峙形成上大下小的楔口,再于楔口中插入上大下小的山石这样正好卡于楔口中而自稳。

挑:上石籍下石支承而挑伸于下石之外侧,并用数倍重力镇压于石山内侧的作法。

戗(撑):用斜撑的力量来稳固山石的作法。

4.假山结构设施(1)平稳设施和填充设施(2)铁活加固设施银锭扣:加固山石间的水平联系。

铁爬钉:加固山石水平及竖向的衔接。

铁扁担:多用于加固山洞,作为石梁下的垫梁马蹄形吊架和叉形吊架(3)勾缝和胶结桐油石灰(或加纸筋)、石灰纸筋、明矾石灰、糯米浆拌石灰、水泥砂浆(1:1)(4)假山洞结构梁柱式、叠涩式、券拱式(5)山石水景的结构要领是防渗漏六、中国园林叠山造景手法及应用。

1.嵌理壁岩艺术在江南较小庭院内掇石叠山,有一种最常见,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在粉墙中嵌理壁岩。

正如计成在《园冶》卷三的《掇山。

峭壁山》中说道:“峭壁山者,靠壁理也,借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

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

”这类处理在江南园林中很多见,有的嵌于墙内,犹如浮雕,占地很小;有的虽于墙面脱离,但十分逼近,因而占地也不多,其艺术效果与前者相同,均以粉壁为背景,恰是一幅中国山水画,通过洞窗,洞门观赏,其画意更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