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兰州理工大学
茄子皮中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_王治业

1.1 试验材料 普通茄子、 芦丁、 邻二氮菲无水乙醇、 亚硝酸钠
溶液、 硝酸铝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磷酸氢二钠、 磷 酸二氢钠、 硫酸亚铁和双氧水。
粉碎机、 数显恒温水浴锅、 高速离心机、 分光光 度计、 烧杯、 抽滤瓶、 容量瓶、 试剂瓶、 移液管、 容 量瓶、 电子天平、 比色管: 25mL、 玻璃棒及滤纸。
参考文献
[1] 付贵明, 罗明帆, 张亚楠, 等. 大孔吸附树脂对杜仲叶黄酮的 富集纯化 [J] . 食品科学, 2010, 31 (14): 67-70.
[2] 凌 关 庭. 抗 氧 化 食 品 与 健 康 [M] . 北 京 : 化 学 工 业 出 版 社 , 2004: 342-345.
[3] 王永宁, 石玉平, 郭珍. 沙枣花中黄酮类化合物对羟基自由基 的清除研究 [J] . 青海医学院学报, 2003, 24 (4): 281-283.
(2) 通过正交试验的极差分析可以确定, 各因素 对 茄 子 皮 中 黄 酮 提 取 率 的 影 响 程 度 大 小 如 下 : D>C> A>B, 即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乙醇浓度>料液比。
(3) 茄子皮中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 75%、 料液比为 1∶30、 提取时间 2.5h 和提取温度 73℃。 经验证试验得到茄子皮中粗黄酮提取率达 4.32%。
结合上述单因素的试验结果与参考文献, 将直接 影响黄酮提取率的 4 个最主要因素设为试验因素, 各 组试验因素分为 3 个水平安排正交试验 L9(34), 以确定 最佳提取条件。 1.5 黄酮的测定方法
参考铝盐络合法绘制标准曲线并测定茄子皮黄酮 含量。
黄酮提取率的计算: 将上一步骤测定得到的吸光度, 根据标准曲线回
枸杞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周 剑 马建苹 田 浩 兰州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兰州,730050郭 涛 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郑州,450046枸杞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摘要:枸杞作为中国传统保健食品,因其柔滑口感和良好的功效深受人们的喜爱;针对枸杞的报道也比较多,本文对近几年枸杞化学成分及保健作用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枸杞;化学成分;保健作用枸杞(Lycium barbarum)是茄科枸杞属(Lycium)落叶多棘刺灌木植物,主要生于温带和亚温带的地区的山坡,沙地,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其中以宁夏枸杞最为有名,品质最佳。
枸杞植物的各个部位都可以被利用,且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
枸杞果实有着丰富的营养和药用价值,也被作为我国最早的药食同源品种被广泛使用。
枸杞中主要含有生物碱类、酚酰胺、黄酮类固醇及衍生物等成分。
近年来国内外对其进行了相对密集地研究, 尤其在枸杞多糖的成分分析和药理活性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使得枸杞产业得到进一步拓展。
本文旨在综述近几年来国内对枸杞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为更进一步扩大枸杞利用度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1.功能性成分枸杞中主要含有生物碱类、酚酰胺、黄酮及其衍生物、有机酸、类胡萝卜素等成分。
1.1生物碱类枸杞中含有多种生物碱,包括主要包括莨菪烷类、吲哚类、吡咯类等多种类型的生物碱。
其中以阿托品最有代表性。
根据文献报道[1],早在1986年人们就从枸杞中发现阿托品和莨菪碱。
2014年,高凯[2]等人首次从枸杞中分离出生物碱2-furylcarbinol-(5'-11)-1,3-cyclo-pentadiene [5,4-c]-1H-cinnoline。
2015年,徐鹏[3]利用柱色谱技术对枸杞水溶性成分进行研究,从中得到了5个化合物,其中为2,4-二亚氨基-5-羧基-1,3-N-杂环戊烷、N-甲基-吲哚、1,6,7-三甲基-4-羟基-喹啉为生物碱。
2018年,卢艳婷[4]发现了采用SCX 阳离子交换柱通过HPLC 对枸杞中甜菜碱的含量进行测定的方法。
食用菌风味影响因素及其评价研究进展

食用菌学报©2020.27(4):202〜214DOI:10.16488/ki.1005-9873.2020.04.024食用菌风味影响因素及其评价研究进展李润%',杨簸%,刘晓风2,陈万超,李文(%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南方食用菌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403;2兰州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30050)摘要:食用菌因其独特风味,成为风味领域研究的热点,其风味品质也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但食用菌风味形成的影响因素很多,且风味成分形成机理尚不明确(笔者综述了食用菌中风味物质的种类、影响其风味物质的内部和外部因素,介绍了风味评价指标及在食用菌风味研究中的应用,并对今后食用菌风味物质的研究及风味产品的开发进行了展望(关键词:食用菌;挥发性风味物质;非挥发性风味物质;风味物质评价食用菌不但味道鲜美,还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矿物质、氨基酸等营养成分,且在其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和积累多种活性成分,如多糖、三•、天然有机错、核酸降解物等[%'2],因此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国我国食用菌产量和产值多年来保持世界第一4。
随着食用菌消费量的提升,其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食用菌市场价格与消费偏好、商品质量关联度增强,消费者对食用菌的风味品质更加关注。
食用菌风味主要体现为嗅觉带来的香味感受和味觉带来的滋味感受分别是子实体内的挥发性和非挥发性风味物质作用的效果,但影响食用菌风味形成的因素有很多。
风味是食用菌产品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对风味成分进行分析研究,不仅可实现对食用菌产品的品质控制,还对产品分级、改良及新产品的开发具有辅助作用。
通过食用菌风味成分特征指纹图谱,可实现品种认证或产地保护。
笔者从食用菌风味物质种类和影响风味物质形成的因素方面,对香菇(Lentinula edodes)、双抱蘑菇(Agaricus bisporus)A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A草菇(Colvariela volvacea)这4种风味特点明显的大宗食用菌的风味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介绍了风味评价指标及其应用,以期为食用菌的风味研究和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李志忠简介 - 兰州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个人简介李志忠(1963年10月),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7年本科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大学生物系生物学专业,1997年在南京农业大学大学动物生理生化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甘肃省科技项目评审专家,《食品科学》、《农业工程学报》(EI)杂志审稿人。
目前主要从事生物工程、生物化学教学、研究生指导以及生化分离工程、酶工程和功能性食品开发等方面的工作,先后承担纵横向研究课题1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主(参)编教材7部,获得甘肃省教学成果奖2次。
2010-2015年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情况:●主持或参与的项目1、兰州名德农牧科技有限公司,H1508cc007,羊胎盘生物活性肽提取及其功能研究,2015/01-2017/3,5.0万元,在研,主持2、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145RJZA064,以沼气开发为目标的混合生物质原料跨季节储存机理研究,2014/01-2016/12,3万元,在研,主持3、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4-2-20,农村城镇化过程中有机废弃资源高效高值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2014/12-2015/12,10万,在研,参加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51366009,混合生物质原料的跨季节储存过程及其调控方法研究,2014/01-2017/12,50万元,在研,参加5、农业部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组合预处理法对玉米秸秆厌氧消化产气潜力的影响(2015013)”,资助金额7万,参与,2015-2016年。
(在研)6、甘肃省青年科技基金“基于沼气用途的青贮玉米秸秆微生物多样性与青贮品质关联机制研究”(1506RJYA106),资助金额2.0万,参与,2015-2017年。
(在研)7、白银熙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不同口味菊粉符合片剂的研发”(H08200904),资助金额8.0万,主持,2009-2012年。
(结题)●2010-2015年代表性论文:[1]李志忠,张曼芳,任海伟,王永刚,张轶,米根霉Rhizopusoryzae LS-1对糠醛抑制物的耐受性,粮油加工,2015,(10):41~44[2]李志忠,徐娜,任海伟,姚兴泉,赵拓,酶法提取白酒丢糟中蛋白质的工艺研究,农业机械,2013,(35):45~48[3]李志忠,李娟,杨明俊,路鑫龙,强雨菲,黄芪根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及其抑菌活性的研究,中国食品工业,2013,(11):62~64[4]李志忠,马瑾,王芳,廖世奇,马宁,杨楠,利用琼脂磁珠作为载体建立快速HIN-P24核酸适配体的筛选方法,中国食品工业,2013,(11):49~52[5]李志忠,李雪,毛箬青,李翠霞,刘春霞,任海伟,大豆降压肽脱色工艺的优化,中国食品工业,2011,(3):54~55[6]李翠霞,毛箬青,李志忠*,王永刚,刘晓风,芦笋营养成分的分析评价,现代食品科技,2011,27(10):1260~1263[7]张佳,王阳,王永刚,李志忠*,刘晓风,锁阳中儿茶素含量的测定及方法比较,食品工业科技,2010,31(8):343~344+347[8]杨明俊,吴婧,李志忠*,牛帅,羊血浆中凝血酶的提取工艺及稳定性研究,中国食品工业,2010,(3):53~54[9]任海伟,姚兴泉,李志忠,李金平,王鸣刚,王宇杰,郑健,张东,不同比例牛粪与玉米秸秆混合厌氧消化产气特性研究,中国沼气,2015,33(5):38~41[10]任海伟,姚兴泉,李金平,李志忠,王鸣刚,王春龙,张殿平,孙永明,青贮玉米秸秆与牛粪混合厌氧消化产气性能的试验研究,中国沼气,2015,33(1):28~32 [11]任海伟,赵拓,李金平,李雪雁,李志忠,徐娜,王永刚,玉米秸秆与废弃白菜混贮料的发酵特性及其乳酸菌分离鉴定,草业科学,2015,32(9):1508~1517[12]任海伟,姚兴泉,李金平,李志忠,王鑫,王春龙,张殿平,孙永明,玉米秸秆储存方式对其与牛粪混合厌氧消化特性的影响,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8):213~222 [13]梁娜,伍国强,冯瑞军,刘左军,李志忠,甜菜Actin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中国糖料,2014,04:13~15[14]邓慧媛,李志忠,张凯,李建喜,奶牛瘤胃液中浸麻类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中国畜牧兽医,2013,40(6):246~249[15]杨明俊,王亮,吴婧,李志忠,菊芋叶黄酮类化合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贵州农业科学,2011,(4):52~54[16]张庭瑞,李志忠,甘肃省发展非粮原料产燃料乙醇初探,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3):60~65[17]巩慧玲,李善家,李志忠,不同品种菊芋总酚含量、PPO活性、POD活性及其与褐变的关系,中国蔬菜,2011,(12):65~69[18]李雪雁,张维,张秀兰,李志忠,菊芋可溶性蛋白的提取及其分子质量的测定,食品与发酵工业,2010,36(3):184~186[19]任海伟,刘春霞,张红建,姚宁芳,李志忠,菊粉的羧甲基化修饰及结构表征,食品与发酵工业,2010,36(11):63~66。
低温厌氧发酵对奶牛养殖废水沉降特征的影响

第37卷第5期农业工程学报V ol.37 No.5224 2021年3月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Mar. 2021 低温厌氧发酵对奶牛养殖废水沉降特征的影响朱瑞清1,牛永艳1,毛 婷1,王治业1※,杨 涛1,季 彬1,刘美玲2,穆永松3,白慧慧4(1. 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甘肃省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2.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兰州730000;3. 甘肃华瑞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张掖734500;4. 兰州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兰州730000)摘要:为了降低养殖废水处理成本,增加有机肥水在喷滴灌系统中的透过性能,该研究以不同低温(10~25℃)条件对奶牛养殖废水进行厌氧发酵处理,并与传统厌氧发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低温(15℃)条件下驻留时间4d 进行厌氧发酵能够改变养殖废水的沉降特征,养殖废水出现分层沉降现象,上清液浊度为1.4,上清液沉降情况可以达到稳定状态,干物质含量在2.3%左右,75μm筛滤渣含量接近0%,可以通过喷灌滴灌系统;处理后的上清液COD Cr降低至(2627.8±548.1)mg/L,总氮降低至(565.2±79.5)mg/L,粪大肠菌群降至360个/L,无害化程度达到国标要求。
16S 全长rRNA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与传统颗粒状厌氧污泥207个otu相比,低温厌氧污泥中检测到199个otu,其中96个属于共有菌株,低温厌氧污泥菌群主要由厚壁菌门(Firmicutes)19.2%、拟杆菌门(Bacteroidota)18.9%、Caloacimonadota 21.2%、Verrucomicrobiota 10.6%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6.3%组成,种水平以Candidatus Cloacimonas为优势菌属;在颗粒状厌氧污泥中门水平以Campilobacterota为特有菌门,种水平以Sulfurovum为优势菌属。
许兆青导师王锐教授_许兆青

姓名许兆青性别男出生年月 1978年5月出生地兰州市婚姻状况已婚政治面貌群众国籍中国从事专业有机化学现工作单位及职位 Purdue University, 博士后人事关系所在单位无学习及工作经历:(从大学开始填,内容包括时间、单位、学位、所学专业、从事专业、专业技术职务情况,时间段要连续,准确到月份)1996.9 – 2000.7,兰州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本科。
2000.9 – 2005.7,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
导师:王锐教授2005.11 – 2006.10,英国,牛津大学化学系,有机合成专业,博士后(皇家学会奖学金)。
导师:David M. Hodgson 教授。
2006.11 – 2007.10,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化学系,金属有机专业,博士后(洪堡奖学金)。
导师: Wolfgang A. Herrmann教授。
2008.1 – 现在,美国,普渡大学化学系,有机合成专业,博士后。
导师: Ei-ichi Negishi教授。
如内容较多,本栏目填不下时,可另纸接续(下同)。
主要学术成就、科技成果及创新点:本人主要从事有机合成以及金属催化的有机反应研究,在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反应研究和天然产物的不对称全合领域成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以下列举出近年来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1.通过末端炔对醛的不对称加成反应的研究,建立了一种获得手性二级炔丙醇类化合物的新方法。
以廉价易得的天然氨基酸为原料获得磺酰氨基醇手性配体,在非常温和的条件下,首次通过原位生成炔基锌试剂,实现了苯炔试剂对醛的高效不对称加成,产物的ee和产率分别达到了98%和99% (Angew.Chem. Int. Ed.2003,42, 5247-5249)。
在此基础上,第一次对该不对称催化反应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Adv. Synth. Catal. 2006, 348, 506)。
以天然樟脑为原料进一步设计合成了更高效的磺酰氨基醇配体(Org.Lett. 2004, 6, 1193-1195),在末端炔对各类醛的不对称加成中表现出了更为出色的催化活性,该研究工作于2008 年获得SCI数据库的创建者美国Thomson Reuters 首届每5年评选一次的“中国卓越研究奖”(Thomson Reuters Research Fronts Award,该奖项授予2001~2006 年间5538个世界科学研究前沿的51429 篇高被引论文(即各学科各年度引文影响力前1%的文献)中影响力最大的24 篇中国作者论文)。
陈志华教授

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氥氥氥氥博导简介 陈志华教授陈志华,男,汉族,1966年10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3年考入天津大学土木系,先后获得天津大学的学士(1987年)、硕士(1990年)和博士(1995年)学位,1990~1992年在中国兵器工业第六设计院工作。
博士毕业后在日本HOSEI大学、日本学术振兴会和天津大学完成三站的博士后工作,1998年任天津大学副教授和硕士生导师,2005年任天津大学教授、2006年任博士生导师,2020年任兰州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志华教授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9年)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主要荣誉还有: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周年纪念章获得者,2018年天津市杰出津门学者,2017年中国钢结构行业突出贡献专家和董石麟院士基金会空间结构科技创新奖获得者,2015年天津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2014年天津市高层次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201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第五届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百年百项工程技术负责人,天津大学首届研究生“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和中国钢结构三十周年杰出贡献人物等。
陈志华教授为天津大学中原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建工学院钢结构研究所所长,现任兰州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挂职),天津市政协委员和科协常委,中国科协九大代表(天津代表团秘书长)。
兼任装配式建筑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中金协)铝结构分会会长、中国钢结构协会(中钢协)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钢结构工程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委会委员、天津市钢结构学会理事长、中金协集成房屋分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钢协房屋钢结构分会副理事长、天津市钢结构协会会长、中钢协质量安全检测鉴定委员会副理事长、天津市房屋建筑钢结构技术工程中心主任。
陈志华教授主要从事钢结构、空间结构和组合结构等领域的土木工程科研、教学和实践工作,已培养230余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新工科背景下《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教学思考与改革实践

新工科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对国际竞争新形势、国内工程教育发展新模式以及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而做出的符合中国特色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方案[1]。
新工科主要“新”在三个方面:即对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面向新经济产生的新工科专业以及学科交叉融合产生的新工科专业[2]。
在这一背景下,加强工科院校专业及课程的升级改造,培养符合新工科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当前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与趋势。
生物统计(Biostatistics )与实验设计(Experimental De-sign )是对高等院校生物、食品、制药等生命科学相关专业学生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的必修课程,该课程是数理统计在生物学领域应用的一门工具学科,在面对推导公式、理解概念、分析图表、复杂计算等诸多方面,课程的教与学均存在较大难度。
因此,基于新工科视角,结合课程特点,围绕创新教育理念,本文根据多年教学的经验,提出课程教学的思考,探索课程改革的前景,促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增强的有效融合,为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级工科专门人才提供指导和思路[3]。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近年来,国外著名大学竞相成立了生物统计学系,生物统计科学研究已成为生命科学的新热点,尤其在统计遗传、生物信息、复杂性状、基因表达等领域中存在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自然(Nature )刊文指出生物统计学在揭示遗传进化的数据统计领域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意义和挑战,同时还特别提出生物统计学专业博士在面临就业方面所具有的优势与强劲竞争力[4]。
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主要是研究生命科学领域生命特征、实验变异的科学,但统计学归根不是数学,它关注的是样本的变异所反映总体的特征。
在生命科学体系中,学生若没学好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对生命特征的描述和反映就会存在较大缺陷,因此生物统计在生命科学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的结合,主要向人们讲授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和对实验结果资料的整理分析方法,其通过对实验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借助数理统计理论来作出科学的推断,帮助人们认识要研究的对象,实现由样本推断实物全体的重要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简介
蒲秀瑛:生于1968年10月,女,四川人,兰州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现主要从事中草药的提取、分离;生物活性的筛选(包括抗病毒、抑菌、抗肿瘤、抗寄生虫、酶激活剂和抑制剂);中药临床前药理和毒理学的研究。
目前主持的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归芪多糖的制备及其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研究”,48万;
2、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抗流感中药重楼皂苷口服液的研制”,2万;
3、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延缓衰老中药归芪多糖浓缩丸的研制及临床前研究”,10万;
4、兰州理工大学博士基金项目“抗甲型流感病毒新药的研制”,3万;
5、兰州理工大学基金项目“牛心朴子不同提取物临床前的药理研究”,11万;
6、甘肃省高校科研项目“归芪多糖对衰老小鼠脑组织损伤的修复作用”,2万;
7、横向课题“丝绸之路洮河流域道地药材富集片区人类聚居环境的研究”,132.2万。
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6篇(第一作者),EI收录7篇,ISTP收录1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获得兰州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