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10《绿》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10《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10《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3.过程与方法:运用多种阅读形式结合学生的探究、讨论,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二、教学内容本课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按从总到分的顺序,先写了雨后笋子的勃勃生机,绿意逼人眼;再写了映日荷花别样红,娇美无比;写了斜阳下的杨柳,绿得柔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画面美。

教学难点:理解“逼”和“映”在文中的意思和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你们认识绿色吗?(生:略)(2)课件出示绿色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并说一说自己看到的绿色。

(3)出示课题:绿(齐读)2.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

(3)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生:说画面)3.精讲课文(1)学习第一自然段①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雨后春笋图。

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③学习“数不清”与“才”a.理解“数不清”b.理解“才”④理解“齐刷刷”“探出头来”“互相拥挤”a.理解“互相拥挤”b.出示课件,理解“齐刷刷”“探出头来”⑤指导朗读(2)学习第二自然段①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荷花图。

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③学习“冒”“亭亭玉立”“别样红”a.理解“冒”b.理解“亭亭玉立”c.理解“别样红”④理解“碧绿”“嫩黄”a.理解“碧绿”b.理解“嫩黄”⑤指导朗读(3)学习第三自然段①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杨柳图。

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③学习“舞动”“绿色”“柔嫩”a.理解“舞动”b.理解“绿色”c.理解“柔嫩”④理解“静止”“活跃”a.理解“静止”b.理解“活跃”⑤指导朗读4.品读课文(1)引导学生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先写雨后春笋,再写荷花,写杨柳?(3)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春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绿》教案

春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绿》教案

春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绿》教案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春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绿》教学的第一课时。

本单元围绕“寻找蓝绿色的宝贝”展开,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绿色,增加对环境和生活的敏感性。

二、教学目标1.能准确地朗读课文;2.能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能口头表达故事情节;3.能正确书写课文中的生字;4.能借助图片理解课文,感知生活中的蓝绿色,并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能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朗读和理解生字;2.教学难点:能正确书写生字。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教案、教材、黑板、彩色粉笔等;2.学生准备:课本、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用图片展示一些蓝绿色的物品,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谈论这些蓝绿色的事物。

2. 学习课文(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重点解释生字词的意思。

3. 讲解生字(10分钟)教师通过课文中的生字,逐个进行讲解,并让学生用笔抄写生字。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展示他们对文中蓝绿色宝物的理解和想法。

5. 情感表达(10分钟)让学生就自己喜欢的蓝绿色事物进行表达,引导学生通过说话、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应牢记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六、作业布置完成课本上《10绿》一课的课后练习,包括课文默写、生字抄写等。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较好,但在生字的书写上还存在较大困难,需要加强生字的训练。

下节课要着重练习课文生字部分,确保学生能够准确书写。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绿》(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绿》(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绿》(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绿》中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绿色生态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写和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想象和表现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忱,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绿》中所表达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案、学生课本、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讲解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绿》。

2.导入话题: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喜欢的颜色是什么,为什么喜欢这种颜色。

第二步:学习课文(15分钟)1.师生共读: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绿》。

2.师生共学:解释词语,理解诗歌内容,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第三步:诗歌欣赏(15分钟)1.欣赏诗歌:播放《绿》的音频,让学生闭目聆听,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2.分组讨论:分组讨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

第四步:情感抒发(10分钟)1.绘画活动:让学生根据对诗歌《绿》的感受,以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情。

2.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背后的心情和感受。

第五步:诗歌表演(10分钟)1.小组合作:学生分组,练习诗歌的朗诵表演,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2.表演展示: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诗歌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欣赏。

第六步:家庭作业(5分钟)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继续体会诗歌《绿》带给他们的感受,写一篇对自然的感悟或者写一首以“绿”为主题的小诗。

五、课堂总结(5分钟)1.课堂反思: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2.展望下节课:预告下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期待。

四年级下《绿》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四年级下《绿》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四年级下《绿》教学设计四年级下《绿》教学设计(精选12篇)四年级下《绿》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挥”等4个字。

正确读写“墨绿、集中、交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走进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之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手持春天图)这是一幅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同学们知道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季节吗?它给你们带来什么样的感觉?2、师小结:我们刚从冰雪中走来,看到这生机勃勃的绿实在赏心悦目。

绿是春天的象征,还是希望的象征。

诗人艾青写了一首诗《绿》,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走进这绿意盎然的画卷中吧!3、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4、作者简介。

二、初读诗歌,明白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并想一想,课文中的“绿”指的是什么呢?2、指名分小节读诗,教师正音,引导学生认识生字。

3、再读诗歌,交流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三、诵读课文,感悟体会。

(一)学习第一、二小节。

1、伴着音乐轻声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春姑娘用巧手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色?2、板书: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同时贴出色卡)3、感受“绿”的多:是不是只有这些“绿”?你还知道哪些绿?(了解省略号的作用)4、出示第一小节:好像……(自己轻声朗读)5、感受绿的美: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你知道“出奇”是什么意思吗?6、齐读第一、二小节。

(二)学习第三、四、五小节,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这么多的绿集中起来,会是一幅怎样的画呢?朗读课文第三、四、五小节。

1、自由朗读第三、四、五小节,边读边想象画面。

10《绿》教案-语文四年级下册

10《绿》教案-语文四年级下册

10绿教学目标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会写“墨绿、嫩绿”等8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4.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教学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

教学策略认写字词本课的会认字,在读音方面,需要提醒学生注意“叉”是多音字,在本课读第一声。

“叉、挤”的意思可以结合具体语境,通过做动作、看图片等方式来理解。

本课的会写字,“挤”和“挥”都是提手旁,可以通过做动作归类识记。

“瓶”书写时要注意右半部分的笔顺;“叉”是独体字,书写时要注意找到其中心点的位置。

朗读指导相较前一课,这首诗的朗读有一定难度。

教师可以采用配乐范读的形式,让学生边听边想象,将学生代入诗歌营造的奇特景象之中,然后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

如,第2节可以结合表示“绿”的词语及省略号,读出绿的不同与丰富;第3节可以结合三个“是绿的”和一个“也是绿的”,读出相同句式的语调变化;第4节和第5节,可以结合“挤”“重叠”“静静地交叉”“突然”等关键词,读出景象的变化。

阅读理解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默读整首诗,画出自己认为写得奇特的诗句,想想奇特在哪里。

然后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重点加以指导。

如,第1节,结合“墨水瓶倒翻”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奇特想象;第3节,引导学生想一想“风、雨等都是没有颜色的,为什么在诗人眼里都是绿的”体会诗人的独特感受;第5节,引导学生谈一谈“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带给自己的感受,从而体会“绿”所蕴含的生机、活力,感受作者对美好世界的热爱与赞美。

最后,通过“阅读链接”进行比较阅读,感受诗歌与散文的不同。

积累运用1.积累含有“绿”字的词语,并能够仿照诗歌运用这些词语。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词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案第1篇】《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语言鉴赏的能力和艺术的想象力。

2、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

3、学习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进行阅读欣赏。

二、教材分析:《绿》是一篇语言文字非常优美凝练的文章,要写好一种颜色本来就很难,作家通过自己的感觉和观察体验,竟能写得如此美丽,令人陶醉。

我想优美的文章要是太多的分析就破坏了美感。

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先带学生进入一个绿色的世界,欣赏了大量的关于西湖灵隐和花港观鱼两地的绿色的,用冲击学生的眼睛,然后通过自读来感悟全文,对全文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新课标的精神是激发学生的独立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先自学,再小组交流的形式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

三、教学重难点:1、掌握多角度地细致地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2、理解文中新颖贴切的比喻,叠字的运用;体会文中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同学们,我们曾学过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背影》,见过那饱含深情的父亲的背影;也曾学过他的写景散文《春》,领略到那五彩斑斓的美丽的春光。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著名游记散文《绿》,体会那绿意盎然、充满活力的秋水之美。

好,让我们再次走近朱自清。

名: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地:原籍浙江绍兴,自称是江苏扬州人。

时:现代评: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称颂他是“表现我国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作:《绿》、《春》、《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披文入境,整体感知1.听朗读录音,完成以下任务(1)划出你认为文中重要的字词。

(2)思考:文章的文眼是什么?2.投影出示字词jù bó liǔ léng qióng shū zǐ xié踞薄阴绺棱角穹倏尘滓皱缬shíchàmóu lài yì jū什刹明眸善睐挹掬三、合作学习,问题探究1.第二段写梅雨潭,主要立足哪两个观察点,作者观察到了什么?明确:第一个观察点:山边观察角度:仰视观察的景致:梅雨瀑听—花花花花的声音看—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第二个观察点:亭边观察角度:平视观察的景致: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从亭,山,云,岩,草,瀑布,水花等方面勾勒出梅雨潭雄奇,幽峭的环境。

四年级语文下册《-绿》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绿》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生字词以及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归纳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所表达的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掌握生字词和重要的词语、句式。

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感受诗歌的意象和美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绿色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诗歌的内容和结构。

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描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可以让学生扮演诗人,模拟创作过程,或者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归纳出诗歌的主题和美感。

4.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拓展延伸: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谈谈自己对绿色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环保知识和绿色生活方式。

6. 总结: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归纳等。

2. 教学手段:PPT课件、视频展示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让学生回答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或者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一些填空题、选择题等。

2. 作业:布置相关阅读或写作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可以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了解到的环保知识和绿色生活方式。

3. 评价方式: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度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

同时也要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表现。

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资源:PPT课件、视频展示等。

语文四年级教案《绿》(优秀13篇)

语文四年级教案《绿》(优秀13篇)

语文四年级教案《绿》(优秀13篇)语文《绿》教案篇一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绿》。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一、教材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绿》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学会读书六:读书动笔)(自由读写单元)中的第一课。

散文教学的特点散文和其它文章不同,用分析法教学散文,会破坏文章的整体韵味和优美意境。

而鉴赏散文就避免了上述缺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美感,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本文特点这篇散文精巧缜密的构思、优美明快的语言极具典型性,很值得欣赏;同时它又篇幅短小、内容浅易,适合鉴赏第二点、教学目标,重难点1.德育目标:《绿》写于1924年,当时朱先生还保持着五四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文中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情感,因此应当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促使学生保持健康、乐观和进取的心态。

2.知识目标:结合散文教学特点和本文的特点,本节课要让学生在赏析中体会布局谋篇的技巧和写景的生动含情。

3.能力目标:素质教育的目的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全方位的人材,就语文教学而言,既要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而后两者正是本节课的能力目标。

(二).教学重点传统语文教学把课文仅当作学习的对象是不当的,正确的认识应是把课文当作借鉴的范例,因此不必追求面面俱到,而应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细思,从而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所以我把构思和语言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本文题目?作者为什么不入笔就写绿,在描写绿的过程中又变换了人称,这是本文的难点,需要引导学生弄懂。

二、学情分析1.传统散文教学重分析、轻鉴赏,忽视了学生对美的需求和感悟,久而久之,僵化了学生的理性思考,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延伸,更限制了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因此散文教学需要鉴赏。

2.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并且在初中以及高一前段时间,他们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散文,对散文的基本特点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也具备了鉴赏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绿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绿》一文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树木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

绿
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

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抓住“读”这一
学习手段,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自己对绿、对生命的认识,进行美读诗歌
的训练,在读中加深感悟,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2.查阅与作者相关的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 春姑娘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大自然到处是一片绿色。

你见过春天里什
么样的景象?
2. 学生交流看到的春色。

3. 小草探出了头,树木发芽,田野变绿,放眼看去,到处都是绿,就好像
出示句子: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4.今
天我们走进诗人艾青的《绿》,一起去感受绿。

5.板书课题。

了解作者。

艾青,原名蒋海澄,现代诗人。

1933 年第一次用笔名“艾青”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奠定了他诗歌上的基本艺术特征和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朴素、凝练、想象力丰富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

《绿》是诗人写于20 世纪70 年代末期的一首抒情小诗。

设计意图:谈话引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集中识字
1.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正确、流利,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

(2)选择自己读得不够正确、流利的小节,再仔细读一读。

2.交流自学效果:
(1) 春风姑娘要考考大家认识了哪些字。

瓶、挤、叉、挥。

①学生自由认读,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可以向同学请教。

②指名认读生字,师生共同纠正字音,着重读准多音字“叉”的读音。

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准确掌握多音字。

[chā]
a.(—子)一头有两个以上长齿便于扎取东西的器具:鱼~|三齿~|粪~子。

b.用叉子扎取:~鱼。

c.交错:~着手站着。

d.形状为“×”的符号,表示错误或不同意等:反对的打~。

[ch À][ 劈叉]两腿分开成一字形,臀部着地。

是体操或武术动作。

[ch Ǎ分]开,张开:~腿。

[ch Á] 挡住,堵塞住,互相卡住:车把路口~住了。

③齐读生字。

④小组讨论: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大家准确而又快速地记住这些字?
⑤汇报交流:
“挥”“挤”:提手旁,与人的动作有关。

“瓶”:形声字。

一种口小,颈细而肚大的容器。

瓶子、酒瓶、花瓶。

(2) 春雨妹妹也来了,想要听听你们能不能把词语读正确。

课件分组出示词
语:
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墨水瓶。

①指名认读。

②开小火车读好词语。

(3) 老师从课文中选了一些词语放到句子中,你也能正确、流利地读一读吗?出示句段:
突然一阵风,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

①学生自由读。

②指名读,互相正音。

③齐读。

设计意图:从儿童的心理、认知、思维特点和知识经验出发,运用多种方法掌握字词的音、形、义。

在语境中进一步巩固字词,扫除学文障碍。

三、整体感知,初步概括
1.自由读诗歌,想一想每小节描写了哪些内容?
指导学生采用句意合并的方法来尝试概括。

2. 学生尝试概括。

第一节:眼前铺满绿色。

第二节:绿色的丰富,深浅浓淡。

第三节:整个自然空间充满了绿色。

第四节:绿色聚集重叠的形态。

第五节:绿色在风中飘动。

3. 你认为怎样读能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设计意图:整体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为分析诗歌内容做准备。

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观察课后写字表,提出书写难点,集体交流解决方法。

2.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瓶”“叉”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
学生记住笔顺和字形。

3. 学生再次观察课后写字表,先观察书写动漫,再练写两个。

4. 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情况,集体评议后再练写。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识字主动性,尊重学生的识字经验,提高书写指导的针
对性、实效性,培养正确的书写方法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将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

设计意图:学习用恰当的语气朗读,表现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为下节课品读诗歌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引入新课
1. 出示词语:
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墨水瓶。

2. 学生认读。

3.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读文,说说诗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复习词语,巩固对字词的掌握,回顾诗歌内容,组织学生开展有效阅读。

二、品读诗歌,感悟体会
1.出示句子: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1)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2)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3)“”表示什么?
(4)指导朗读,注意朗读时的语气、语调。

2.春姑娘来了,带来了绿,她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
(1)学生轻声读第二节。

(2)汇报: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
(3)认读这些词语。

(4) 是不是只有这些绿?引导学生关注“省略号”,体会绿的多样,绿得奇。

(5) 你还知道哪些绿?
(6) 这各种各样的绿,却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出奇”是什么意思?
(7) 怎样读出这种美,这种奇呢?
3.绿得出奇,表现在哪儿?(1)
学生自由读第三节。

(2) 说说奇在哪儿?
(3) 欣赏课件。

(4) 看图说话。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事物呈现出的绿,体会绿得奇。

刮的( )是绿的,下的( )是绿的,流的( )是绿的,( ) 也是绿的。

(5) 读出绿得美、绿得奇。

4.这么多绿聚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画面呢?
(1)学生朗读第四、五节。

(2) 欣赏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挤”“重叠”“交叉”。

(3) 一阵风吹过,一切都动了起来,仿佛舞蹈教练在指挥,他在指挥什么,
展开想象,说一说。

(4) 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设计意图:结合课件的直观感受,唤起对绿的记忆与想象,描绘美丽春景图,诵读中品味绿,感悟绿得美、绿得奇。

三、把握整体,加深感悟
1. 作者用简洁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春天,让我们感受到无处不在的
绿,绿是希望,是快乐,是生命。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完整地诵读诗歌,仔细
品味诗歌的意境。

2. 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3. 组织对学生的诵读做简单的评价。

设计意图:由悟到读到评,是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吸收、存储、内化、整理、表达的过程,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

四、拓展延伸,创意写作
1. 用最美的情感诵读诗歌。

2. 春天,大自然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
说一说,写一写:春天到了,校园里, ( )。

田野里 (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绿
铺满
到处 丰富
深浅浓淡 充满
整个空间 聚集
重叠交叉 飘动 指挥舞动
诗歌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的, 世界充满了绿色,细细读来,让我们感受
到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 让我们感受到希望与快乐。

教学中关注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感受诗歌描写大自然中的 “绿” 。

诵读是开启思维大门的金钥匙。

诗歌需要反复吟读,才能领会其深意。

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或 默读,或齐读,或轻声读等。

在朗读的过程中快速进入情景,再配以音乐,走进 诗歌,走进作者的内心。

图文结合也很重要。

图片具有直观性,能变诗歌文字为 可触可感的图片,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 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诗歌情境, 图片既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把学生的思维带入画面, 体验作者的内心感受。

引导学生想象:春天来了,到处充满绿色。

校园里,你发现了哪些事物
变绿了?
设计意图: 依托文本, 拓展训练, 学习运用语言, 巩固所学所得。

模仿文本, 独立运用语言,进行创意写作,提升学习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