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学文档

合集下载

咬文嚼字教案优秀3篇

咬文嚼字教案优秀3篇

咬文嚼字教案优秀3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2.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

能力目标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

●教学重点了解文章结构,确定中心论点,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揣摩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写作中习惯性流弊。

●学习方法1.指导学习,讨论归纳,共同评析;2.制作卡片,整理文章内容,进行专题讨论;3.练习巩固,提高写作。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或多媒体设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掌握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结合练习题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一同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谈文章的文章——《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是个成语,它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是什么意思?明确:指过分地斟酌字词或死抠字眼,讽刺不必要的抠住字眼不放,不领会文章精神,或者当众讲话时炫耀自己的学识。

好!同学们的回答非常正确,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词典中是如何解释的。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同学们,这三个义项,可以这么说,没有一个褒扬的。

那么,这个成语出自何处呢?元代无名氏写的剧本《杀狗劝夫》的第四折,有这样一句台词:“哎,使不得你咬文嚼字。

”这便是它的出处。

无论是出处,还是词典的解释,这个词都没有褒扬的意思,而朱光潜先生却把它作为文章的标题,大书特书。

他是如何理解这个词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细研课文,看一看“咬文嚼字”的新意义。

二、作者介绍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作者情况。

朱光潜(1897年~1986年)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

清代,桐城派出了以方苞、刘大、姚鼐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家,称为“桐城派”,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朱光潜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家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完整版)《咬文嚼字》教案

(完整版)《咬文嚼字》教案

(完整版)《咬文嚼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第一篇课文《咬文嚼字》。

本文通过对“咬文嚼字”这个成语的来历和含义的讲述,教育学生要认真学习语文,善于发现和纠正错误,做到准确无误。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认读和理解“咬文嚼字”这个成语,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准确表达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认读和理解“咬文嚼字”这个成语,掌握成语的来源和含义。

难点:深刻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教育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咬文嚼字”的寓言故事,引发学生对成语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进行查阅。

3. 合作探讨(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成语“咬文嚼字”的理解,以及课文中哪些地方让自己印象深刻。

4. 讲解分析(1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详细解释成语“咬文嚼字”的来源和含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实践练习(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有关“咬文嚼字”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成语:咬文嚼字解释:过分地斟酌字句。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用法:谓故意卖弄学识,也指十分认真地斟酌字句。

来源:根据《三国志·吴书·孙权传》的一段记载演变而来。

七、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2. 运用“咬文嚼字”这个成语写一个句子,并解释其含义。

咬文嚼字优质课教案

咬文嚼字优质课教案

咬文嚼字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咬文嚼字的概念,认识到咬文嚼字在语文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细致品味文本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分析和欣赏文本中的精彩语句。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讨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咬文嚼字的定义和作用2. 咬文嚼字的方法和技巧3. 分析欣赏文本中的精彩语句4. 咬文嚼字在生活中的应用5. 咬文嚼字的活动设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咬文嚼字的概念、方法和作用。

2.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分析和欣赏文本中的精彩语句。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本中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咬文嚼字的方法和技巧。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咬文嚼字的定义和作用,引发学生对咬文嚼字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咬文嚼字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明白如何进行咬文嚼字。

3. 实践:让学生阅读文本,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分析和欣赏文本中的精彩语句。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互相学习和交流。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咬文嚼字在语文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标准:(1)学生能正确理解咬文嚼字的定义和作用。

(2)学生能够掌握咬文嚼字的方法和技巧,并能在阅读文本时进行分析欣赏。

(3)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

2. 评价方法:(1)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咬文嚼字概念和方法的理解程度。

(2)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通用12篇)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通用12篇)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通用12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篇1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 1. 分析评价课文.2. 借鉴汲取其中精华.3. 把握思想感情.4.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教学重点 1. 把握思想感情.2.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教学方法点拨法教学过程预习点拨:1. 研读两遍,初步了解文意.2. 筛选重点字词,查阅工具书予以把握.课时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留意筛选重点语句,尝试借鉴汲取其中精华一.导入诵读课文,把握基础学问.出示习题,进行检测.同学完成.1. 了解有关常识: 朱光潜,闻名_________主要著作有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2. 从文中找诞生僻的字词加以解决:正音: 锱铢镞岑牍下乘蕴藉付梓了解词义: 咬文嚼字---- 推敲———蕴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点拨1、解题:咬文嚼字正象说的“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好”。

《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过分的斟酌词句(多用指死抠字眼而不领悟精神实质)。

”《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1)形容过分推敲词句;(2)形容掉书或灰卖弄才学;(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2、说说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本文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亲密关系。

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

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

其次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使意蕴丰富,有奇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颖的意味。

出示习题,同学概括分析:1. 口头归纳概括本文主要意思(用一两句话)2、分析结构,归纳要点分析评价1. 从文中找出表明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2.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熟悉3. 文章标题与观点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提示:先看就二者关系的论述,再留意标题的基本义与在文中的意思的不同,然后联系个人的学习及写作状况来谈)分析.借鉴1. 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2. 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那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导练1. 研读课文,结合个人平常学习及写作状况,深化理解观点。

高二语文教案《咬文嚼字》(优秀6篇)

高二语文教案《咬文嚼字》(优秀6篇)

高二语文教案《咬文嚼字》(优秀6篇)篇一:高二语文教案《咬文嚼字》篇一教学目的: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通过对文中几个实例的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

教学重点:体会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

教学过程:一、导入:“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幻灯片显示)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二、作者简介:三、分析课文观点: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读第3段)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明确:看课文例子分析道理:(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教师先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1)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2)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3)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4)填词: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xx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提示: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大家填写的词是什么?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吗?明确:为什么大家想到的是叹为观止之类的词呢?说明“套板反应”在起作用。

小结: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换了文字就同时更换了思想情感。

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咬文嚼字》教案范文

《咬文嚼字》教案范文

《咬文嚼字》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认识到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的习惯,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感染力。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咬文嚼字”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咬文嚼字”的内涵和意义。

(2)掌握“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际写作和阅读中运用“咬文嚼字”的技巧。

(2)如何让学生克服随意用词、粗枝大叶的语言习惯。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例分析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通过讲述一个因用词不当而引发误会的小故事,引起学生对语言文字准确运用的关注,从而引出“咬文嚼字”的话题。

(二)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10 分钟)1、解释“咬文嚼字”的字面意思,强调对文字的仔细琢磨和推敲。

2、举例说明“咬文嚼字”在文学作品和日常交流中的重要性。

(三)实例分析(20 分钟)1、展示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精彩语句,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咬文嚼字”来增强表达效果的。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经过作者的反复推敲,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2、分析一些日常交流中用词不当的例子,让学生指出问题并加以改正。

(四)“咬文嚼字”的方法(15 分钟)1、讲解仔细斟酌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避免错别字和误用词语。

2、强调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

3、提醒学生关注句子的语法结构,避免语病。

(五)小组讨论与练习(15 分钟)1、分组讨论给出的一段文字,找出其中需要“咬文嚼字”的地方,并进行修改。

2、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全班共同交流。

(六)课堂总结(5 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咬文嚼字”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养成“咬文嚼字”的好习惯。

五、课后作业1、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分析其中“咬文嚼字”的运用,并写一篇读后感。

2、完成一篇短文写作,注意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咬文嚼字”的方法,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复修改。

咬文嚼字教案精选6篇

咬文嚼字教案精选6篇

[咬文嚼字的教案]咬文嚼字教案精选6篇《咬文嚼字》教案篇一“咬文嚼字”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

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近代。

王国维、蔡元培、鲁迅、周扬等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是直到20世纪三十年代,美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时朱光潜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具有开拓意义。

朱光潜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

1933年回国前所作的《诗论》是我国比较美学的典范作品,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著名诗论,触类旁通,潇洒自如,美不胜收。

朱光潜认为:“在我过去的写作中,如果说还有点什么自己独立的东西,那还是《诗论》。

《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中国诗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作了一些科学的分析。

”此外,他的《文艺心理学》也是融贯中西的经典著作。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

对黑格尔《美学》的翻译,为他赢得了崇高声誉。

他的数量众多的译著和译文为我国的美学研究和文艺理论研究铺平了前进的道路。

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

解放后,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

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

“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

”“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

”“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

咬文嚼字教案(草稿)

咬文嚼字教案(草稿)

咬文嚼字教案(草稿)第一章:咬文嚼字的概念与意义1.1 咬文嚼字的定义1.2 咬文嚼字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1.3 咬文嚼字与语感、语调的关系第二章:咬文嚼字的分类与特点2.1 按照字音分类2.1.1 声母咬字2.1.2 韵母咬字2.1.3 声调咬字2.2 按照字形分类2.2.1 部首咬字2.2.2 笔画咬字2.2.3 结构咬字2.3 按照字义分类2.3.1 词义咬字2.3.2 语义咬字2.3.3 语境咬字第三章:咬文嚼字的方法与技巧3.1 音韵咬字的方法3.1.1 声母咬字练习3.1.2 韵母咬字练习3.1.3 声调咬字练习3.2 字形咬字的方法3.2.1 部首咬字练习3.2.2 笔画咬字练习3.2.3 结构咬字练习3.3 字义咬字的方法3.3.1 词义咬字练习3.3.2 语义咬字练习3.3.3 语境咬字练习第四章:咬文嚼字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4.1 咬文嚼字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4.2 咬文嚼字在写作中的重要性4.3 咬文嚼字在口语交际中的应用第五章:咬文嚼字的实践与拓展5.1 咬文嚼字练习题5.2 咬文嚼字活动设计5.3 咬文嚼字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第六章:咬文嚼字案例分析6.1 典型咬文嚼字错误案例分析6.2 咬文嚼字错误的原因与对策6.3 咬文嚼字案例的启示第七章:咬文嚼字与语文素养7.1 咬文嚼字对提高语文素养的作用7.2 咬文嚼字在培养思维能力中的价值7.3 咬文嚼字与人文素养的关系第八章:咬文嚼字与现代汉语规范化8.1 咬文嚼字对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意义8.2 咬文嚼字在汉语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8.3 咬文嚼字与现代汉语规范化策略第九章:咬文嚼字教学设计9.1 咬文嚼字课堂教学设计9.2 咬文嚼字教学方法与手段9.3 咬文嚼字教学评价与反思第十章:咬文嚼字教学资源与拓展10.1 咬文嚼字教学资源的分类与整合10.2 咬文嚼字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0.3 咬文嚼字教学拓展活动设计与实践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咬文嚼字的定义与意义补充和说明:本章节需要重点关注咬文嚼字的准确定义及其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文嚼字》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理清课文内容。

学习过程:
1.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识记生字词
咬文嚼字咀嚼因缘姻缘锱铢必较岑寂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词藻尺牍下乘付梓
(2)找出作者举的例子,并思考每个例子证明的是什么?
(3)根据第七段的内容,给“套板反应”下个定义。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业
学了这篇文章,你是如何理解“咬文嚼字”的?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比较阅读,理解不同的美学要求。

2.培养基本的阅读能力。

学习过程:
阅读马南邨的《不求甚解》,完成后面的练习。

不求甚解
马南邨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
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

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

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

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

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

绝对不应该这样。

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

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

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

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主旨是否矛盾?
(3)本文的“不求甚解”与我们平常读书马马虎虎是否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