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伦盗汗共分三种类型 多为某些疾病症状

合集下载

自汗、盗汗、手足出汗治疗口诀教材

自汗、盗汗、手足出汗治疗口诀教材

自汗、盗汗、手足出汗治疗口诀自汗、盗汗中医认为是阴阳失调,腠理不顾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原因。

此病不受外界环境、体力活动和心理情绪的任何影响,超乎寻常的出汗,也称为“汗出异常”。

“自汗”表现为不动就出汗,动则更出汗。

“盗汗”表现为睡觉时出汗醒则汗止,二者在生活中会常见到。

“自汗”多属于气虚不固,患者极易出现“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舌苔薄白等症状”。

自汗用药:生脉饮口服液,补中益气丸。

“盗汗”属于阴虚内热,会出现“夜寐盗汗、手足心热、心烦口干、舌红少苔”等症状。

盗汗用药: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

中医认为,“汗为心液”,若盗汗长期不止,心阴耗伤十分严重,应积极治疗。

在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自我养护。

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

自汗者宜吃鸡、鸭、鱼、蛋、山药、扁豆、羊肉、桂圆、狗肉等;盗汗者宜吃鱼、甲鱼、乌龟、蛤士蟆、猪肝、白木耳、菠菜、白菜等。

宜吃生冷的瓜菜,少吃凉拌的菜肴;盗汗者不宜吃辛辣的食品,尽量少饮或不饮酒。

自汗与盗汗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它可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结核病、风湿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等等,所以在治疗汗证的同时,更要注意它的原发病灶。

具体口诀如下:盗汗自汗寻肾经,太溪复溜常按灵,手心脚心爱出汗;温溜刮痧病渐轻,(大肠经)心经痛点要常按;手足出汗此经行,阴郄后溪相配合;治愈汗症能祛病。

一、盗汗自汗寻肾经,太溪复溜常按灵肾是先天之本,属水。

“自汗”主要见于气虚证,偏见于阴虚症,如气虚感冒症、气虚发热症、“心气”虚症、“脾气”虚症、“肺气”虚症、“肾气”虚症等症候。

“肾主骨”,肾气足就能滋养骨髓,骨髓强健了筋骨就好,筋骨好了又能养肝(水生木);肝养好了心脏供血便会充足了(木生火),脾胃自然也就得到了调理(火生土)。

“脾为后天之本”,脾气顺则肺气顺(土生金);肺气顺反过来又能使肾气得到增强(金生水)。

这就是五行的相生之道,所以,治疗自汗和盗汗必先从肾经取之(见图1)。

【07】《舌尖上的健康》罗大伦

【07】《舌尖上的健康》罗大伦

心境修炼:慈爱的修炼
3、以我大愿力,发出我的希望。我希望, 这个人拥有力量,来应对人生中的困难; 我希望,这个人远离痛苦和折磨;我希 望,这个人幸福快乐。因为这个人与我 同而为人,是我的同胞。
现在我希望,我认识的每个人以及众生 幸福快乐。
4、放松心情,安住于呼吸。
心境修炼:慈爱的修炼
以此修炼方法,应用于工作。 练习:观想你的同事、客户、难以合作 者。 方式:每天坚持观想;在某种活动前 (比如谈判、演讲)观想对方。
• 方法:上述药物放入水中熬开锅二十分 钟,将药汁兑入温水,泡脚。每天泡两 次,每次泡二十分钟,水不可太热,覆 盖脚面即可。
• 孕妇、过敏者、有出血疾病患者忌用。
骨折后的化瘀方法
• 配料:三七粉1—3克、鸡腿骨五、六根。 • 制作方法:将鸡腿骨捣裂,然后与三七
粉一起煲汤。 • 服用方法:纱布过滤,每天吃饭时饮用,
瘀血的原因:
1、外伤导致瘀血。如汽车碰撞、手术 2、情绪郁闷、生气导致气滞血瘀。 3、受寒导致瘀血。 4、气虚导致瘀血。
瘀血的调理:
瘀血出现最危险的位置:心脏。 调理心脏瘀血的简易方: 每天:三七粉0.5克、西洋参粉0.5克。温 水冲服,每天一次。(孕妇忌服)
瘀血的调理方法
• 药物:熟地六克、当归六克、赤芍六克、 川芎三克、桃仁六克、红花六克、丝瓜 络六克。
上述药物煮水40分钟,药汁兑入温水, 泡脚,每天泡两次,每次泡20分钟,水 淹过脚踝即可。
如何进行心境修炼?
吐纳功夫: 阶段一:调呼吸,安住于呼吸。 阶段二:空寂,放弃一切念头。 阶段三:观想,观想美好。
科学能够告诉您的
关于心境修炼的研究: 娴熟的心境修炼者能够产生高振幅的伽 马脑电波,这种脑电波与高效率的学习、 记忆和认知相关。

中医内科学讲稿气血津液第五节 自汗盗汗

中医内科学讲稿气血津液第五节 自汗盗汗

中医内科学讲稿气血津液第五节自汗、盗汗自汗、盗汗【概说】汗,为五液(汗、涕、泪、涎、唾)之一。

是人体津液的代谢产物,为阳气蒸化津液,排出于体表而成。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

《灵枢·决气篇》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指出了人体正常汗出的原因以及汗与津液的关系。

因汗为津液所化,而津液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津血同源),血由心所主,故又称汗为心液。

一,概念自汗、盗汗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

又作“汗证”。

特征:表现全身或局部非正常的出汗。

其汗出不受任何外来因素的影响(如气候炎热、衣被过暖、劳作急行、惊恐、情绪激动等)。

自汗一般是指不在睡着时的出汗,如昼日出汗不止,活动更甚者。

如《三因方》曰:“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

”(自汗——汗出于清醒状态,动则益甚)盗汗指寐中汗出,醒后即止;又称为“寝汗”。

二者同是一个出汗的症状,故又统称为“汗证”,既可单独出现,也可因某些疾病引起。

(盗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生理性汗出:健康人身体平时隐约微似汗出,肌肤润泽,是脏腑经络交相贯通,营卫调和,腐秽自去,废液自除的正常现象。

或因劳作急行,气候炎热,衣被过暖的汗出,如《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此汗出为散热于外,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或因饮食辛辣之物,以及大惊、大恐的一时汗出,或平素手足心轻微汗出,而无其它疾苦,亦属正常的汗出,不是病态。

二、沿革(一)对汗液的认识始见于《内经》1. 汗液为血液所化生,为心所主,有“汗为心液”之说。

《素问× 宣明五气论》:“五脏化液,心为汗。

”《灵枢·决气》篇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明确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与血有着密切关系,汗血同源,为心所主,故血液耗伤过度之人,不可再发其汗,而汗出过多之人,也不可再伤其血。

中医-汗证(多汗症)

中医-汗证(多汗症)

汗证简介: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出过多、或出汗时间及颜色异常的病证。

部位:全身科室:中医科 内分泌科症状:冷汗淋漓 晚上睡觉出冷汗 手脚多汗 冷汗淋漓 晚上睡觉出冷汗 手脚多汗 汗腺分泌体味 自觉汗臭 臭汗 出冷汗 虚汗 睡觉后全身大汗淋漓 掌跖多汗相关疾病:下丘脑多汗症 汗腺癌 汗管棘皮瘤 小汗腺汗管纤维腺瘤 大汗腺癌病因:汗证原因_由什么原因引起汗证 汗证与生理性出汗不同。

人体为适应外界环境自身调节体温而汗出,为正常的生理现象,如天气炎热、穿衣过厚、渴饮热汤、情绪激动、运动等出汗。

若人体患病时,或在正常生活工作中,汗液异常外泄并伴有或不伴有其他症状的,则为病理性出汗。

汗证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营卫不和。

卫气有固护体表,使津液不致妄泄的作用,由于体内阴阳的偏盛、偏衰,或表虚之人感受风邪,均可导致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而致汗液外泄失常;此外,还有因素体虚弱,病后体虚,或久患咳喘,耗伤肺气,因肺与皮毛有着表里相合的关系,肺气不足之人,肌表疏松,表卫不固,毛窍开泄而汗出;或因外感风寒入里化热,或感受风温、暑热之邪,邪入于内,肺胃热盛,蒸发津液而汗出;或因饮食不节、外感湿邪,损伤脾胃,脾失于运化,湿邪中阻,蕴久化热,湿热熏蒸肌表而为自汗;或因湿热熏蒸于肝胆,胆汁随汗液外溢肌肤而为黄汗;或因亡血失精,以致血虚精亏,虚火内生,扰津液外泄;或因久病重病,阳气虚衰,不能敛阴,卫外不固而汗液外泄;或因急性热病中,正邪相争,以致战栗而汗出。

症状病史:汗证症状_汗证有什么症状 汗出异常的证候。

见《医学正传》。

一般分自汗、盗汗两类。

由于病情不同,又有阴汗、阳汗之分,及战汗、狂汗、红汗、漏汗、阴盛格阳汗、亡阳汗、绝汗、头汗、额汗、心汗、腋汗、手足汗、无汗、偏沮等多种。

诊断:汗证鉴别诊断_如何诊断汗证 虚证当根据证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

罗大伦2021春

罗大伦2021春

罗大伦2021春郁金(春末夏初,不能少了这碗汤)0430郁金:味辛、苦,性寒,归肝、胆、心经。

有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之功。

与香附配伍使用,二者均能疏肝解郁,但是香附偏温,专入气分,善疏肝行气,调经止痛,长于治疗肝郁气滞之月经不调,而郁金药性偏凉,既入血分,又入气分,善活血止痛,行气解郁,长于治疗肝郁气滞血瘀之痛症。

头痛:肝阳上亢湿浊内阻(唉,真头痛)0429长期处于焦虑或者熬夜的情况下,肝血不足,阴虚不能敛阳,于是肝阳就会顺着肝气的升发之性而偏亢。

肝阳偏亢,则化热生风。

热,扰人的心神和肝魂,所以我们会失眠、易怒、心烦、急躁、耳鸣。

风,会让我们头晕、头痛、迷糊。

上了岁数以后,肝肾不足,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

肝阳上亢型的头痛主要表现为偏头痛,头痛而胀,或抽搐跳痛,上冲巅顶,巅顶就是头顶,这个是重点,因为肝经在此经过,所以会头顶比较痛。

还有面红耳赤,耳鸣,心烦易怒,口干口苦,或有胁痛,夜眠不宁,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等症。

天麻钩藤颗粒。

天麻:“治风圣药”,平肝息风止痉,用于头痛眩晕、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等。

甘平,归肝经,不仅可定惊、祛风湿,还具有良好的益气、养肝、止晕、强筋骨的功效。

钩藤:清热平肝,熄风定惊。

“治中风瘫痪,口眼歪斜及一切手足走注疼痛,肢节挛急。

又治远年痛风瘫痪,筋脉拘急作痛不已者。

”息风止痛,清热平肝。

石决明:重镇下沉,上亢的阳气就会被按下去,可镇肝息风。

川牛膝补肝肾之外,还有引血下行,这样受到肝阳蛊惑的气血就被劝返了;杜仲、桑寄生:补充营养的,能补肝肾;黄芩、栀子:清热,相当于给体内安空调;02 湿浊内阻头痛主要表现为偏头痛,头部跳痛伴有昏重感,胸脘满闷,昏重感和胸部满闷是重点。

还有呕恶痰涎,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等症。

脾胃是控水的,脾气足了,能够控制体内水的运化。

但当你脾胃虚以后,脾属土,土克水。

那么脾胃虚了以后,控制不了这个水了,这个水在体内就泛滥。

脾一虚弱紊乱,胃就不能降浊。

自汗、盗汗,异常汗出的中医治疗

自汗、盗汗,异常汗出的中医治疗

自汗、盗汗,异常汗出的中医治疗天气炎热或劳作就会出汗,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有些朋友即使在冬季也容易出汗,这就是病态了,中医称之为汗证,汗证又分为自汗和盗汗。

中医认为,汗为阴液,受人体阳气蒸腾宣发则汗出,故《内经》有“阳加于阴则汗出”的总结性理论。

自汗、盗汗,多见于体虚、产后、术后,以及各种慢性病中,长期的异常汗出会加重身体气血阴阳的亏损,诱发及加重疾病,因此需要及时的对症治疗。

产后、术后,损伤阴阳气血,容易出现自汗、盗汗自汗、盗汗如何区分:自汗:白天安静状态下,正常温度中,身体局部汗出或大汗淋漓称之为自汗,自汗有运动或劳作后加重的特点;盗汗:夜间睡眠中汗出而不知自,醒则汗止,汗水像梦中被人偷走了,故谓之盗汗。

儿童盗汗汗证的病因病机:自汗证多气阳虚,多因外感六淫,饮食劳逸失节,手术气血损伤等导致腠理疏松漏汗而出;盗汗多阴虚、血虚,多因久病伤阴,阴虚火旺,迫汗而出。

汗证的治疗原则:自汗证治宜补气温阳固表;盗汗症治宜滋阴养血清热。

汗证的辨证论治:自汗:1、气虚自汗:主要表现:自汗,恶风,面色㿠白,神疲乏力,脉浮缓。

治法:益气固表方药:玉屏风散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为气虚自汗的要药2、阳虚自汗主要表现:自汗、肢倦身重,乏力易累,恶寒怕冷,严重面色苍白,手脚冰凉,大汗淋漓,脉微欲绝。

治法:温阳止汗方药:表阳虚桂枝加附子汤,里阳虚参附汤附子为温补阳气首选中药3、阴虚自汗:主要表现:夜间盗汗,多伴有不同程度自汗,形体消瘦,心烦失眠,精神不振,或伴有低热、口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血清热方药:当归六黄汤生地滋阴养血清热,治疗阴虚盗汗4、血虚自汗:主要表现:自汗,神疲乏力,面色不荣,头发干枯分叉,皮肤干燥瘙痒,大便偏干,女性多伴月经量少,脉细弱。

治法:补气养血方药:归脾汤或人参养荣汤加减归脾丸有中成药可以选用总结:汗证多虚证,日久多生变化衍生他病,因此要及时地进行治疗,中医用补气温阳、滋阴养血的方法,既能治疗自汗、盗汗,又能纠正人体气血阴阳的亏虚状态,这就是中医所讲的标本兼治!。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汗证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汗证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汗证_中医世家第三节汗证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

正常的出汗,是人体的生理现象,本节所论述的自汗、盗汗,均为汗液过度外泄的病理现象。

《明医指掌,自汗盗汗心汗证》对自汗、盗汗的名称作了恰当的说明:“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

盗汗者,睡而出,觉而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

”自汗、盗汗是临床杂病中较为常见的一个病证,中医对其有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若辨证用药恰当,一般均有良好的疗效。

早在《内经》即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了一定的认识。

明确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与血液有密切关系,所谓血汗同源。

故血液耗伤的人,不可再发其汗。

并明确指出生理性的出汗与气温高低及衣着厚薄有密切关系。

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尿与气。

”在出汗异常的病证方面,谈到了多汗、寝汗、灌汗、绝汗等。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首先记载了盗汗的名称,并认为由虚劳所致者较多。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论治》对自汗、盗汗作了鉴别:“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著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

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

”并指出其他疾病中表现的自汗,应着重针对病源治疗,谓“历节、肠痈、脚气、产褥等病,皆有自汗,治之当推其所因为病源,无使混滥”。

朱丹溪对自汗、盗汗的病理属性作了概括,认为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盗汗属血虚、阴虚。

《景岳全书,汗证》对汗证作了系统的整理,认为一般情况下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

但“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临证指南医案·汗》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

动则汗出的中医辨证

动则汗出的中医辨证

动则汗出的中医辨证动则汗出是一种中医上的病症,指人体在运动或其他活动时出现大量汗液排出。

由于汗液是人体代谢产物的一部分,因此动则汗出可以是某些疾病的症状表现。

中医治疗动则汗出需要辩证论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辨证。

一、寒湿夹杂证寒湿夹杂证的主要特点是运动后大量汗液排出,但是汗液并不干燥,反而有些潮湿。

除了动则汗出外,还会出现梅雨季节常见的症状,如身体发沉、关节酸痛、气短等。

针对这种情况,中医治疗可采用温阳祛湿的方法,宜运用辛温发汗之药,如桂枝汤等。

饮食上要少吃生冷食物,宜多吃温热食物,如姜、葱、辣椒等。

二、气虚证气虚证是指人体气血不足,导致出现运动后大量汗液排出的症状。

气虚证患者会感到疲乏无力,身体虚弱,容易出汗,而汗液相对较少。

治疗时应调理脾胃,增强消化吸收功能,同时要补气养血。

常用的药物有党参、黄芪、枸杞子等。

饮食上宜多吃易消化食物,多吃糯米、小米、山药等补益食品。

三、血虚证血虚证是指人体血液不足,也会出现动则汗出的情况。

血虚证患者面色苍白,容易疲乏,手脚发凉,心悸、失眠等症状。

治疗时应调理气血,扶正祛邪。

可用黄芪、当归、熟地黄等药物进行治疗。

饮食上应多吃动物肝脏、蛋、牛奶、红枣等补血食品。

四、阳虚证阳虚证是指人体阳气不足,常常出现运动后大量出汗的情况。

阳虚证患者手脚发冷,容易疲乏,胃口不佳,面色苍白,舌苔白腻等症状。

治疗时应补益肾阳、温补脾胃。

常用的药物有补肾丸、五子衍宗丸等。

饮食上应多吃温热性食材,如牛肉、糯米、桂圆、枸杞等。

总之,动则汗出是中医上的一种病症,治疗时需要辨证论治。

针对不同的病因,可以采用不同的药物和饮食调理方式。

除此之外,也需要注意调整运动强度,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亏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大伦:盗汗共分三种类型多为某些疾病症状
〖文字大小:大中小〗〖打印〗访问:63
更多1
湖南卫视大型养生节目百科全说在2011年11月请到了中医养生专家罗大伦老师为我们分享中医养生之道,让长生树养生网带你了解一下罗大伦的养生之道吧!
盗汗是指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除了气阴两虚,多见于阴虚内热。

根据盗汗病人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

轻型盗汗
轻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时许或在醒觉前1~2小时时汗液易出,汗出量较少,仅在醒后觉得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稍有汗湿,醒后则无汗液再度泄出。

一般不伴有不舒适的感觉。

中型盗汗
中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入睡后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则可使睡装湿透,醒后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即不再出汗。

这种类型的盗汗,病人常有烘热感,热作汗出,醒觉后有时出现口干咽燥的感觉。

重型盗汗
重型盗汗的病人,汗液极易泄出。

入睡后不久或刚闭上眼即将入睡时,即有汗夜大量涌出,(转载自长生树养生网,请保留此标记。

)汗出后即可惊醒,醒后汗液即可霎时收敛。

再入睡可再次汗出。

出汗量大,汗液常带有淡咸味,或汗出同时混有汗臭。

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湿,一夜非数次替换睡装则无法安睡,有个别重证病人能使被褥湿透,被褥较薄或用席子时,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迹。

这些病人常伴有明显的烘热感,心情也表现的烦躁,汗后口干舌燥,喜欢凉水。

平时可伴有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颧红,头晕,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干燥。

盗汗食疗验方推荐
对于一般盗汗者而言,可采用食疗的方式进行调理。

多吃些滋阴补益的食物,如:大枣、黑豆、核桃、黑芝麻、血糯、桂圆等;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少食辛辣食品;保持心情舒畅,生活有规律。

验方:用猪腰1枚,细切,入人参15克、当归120克,同煮熟食之,以汁送下;或用
山药捣丸如梧子大,每30丸空心温酒下,多服丸佳。

盗汗或为疾病症状
盗汗不能掉以轻心,它可能是某些疾病的症状,甲亢、糖尿病、结核病、肿瘤、高血压、低血糖等都可能出现盗汗。

盗汗患者如还伴有其他身体不适,应尽快就医,不可自行乱服中药。

您可以访问长生树养生网()查看更多与本文《罗大伦:盗汗共分三种类型多为某些疾病症状》相关的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