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网络基础实验报告
北邮 通信网实验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实验报告通信网理论基础实验报告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班级:2013211124学号:姓名:实验一 ErlangB公式计算器一实验内容编写Erlang B公式的图形界面计算器,实现给定任意两个变量求解第三个变量的功能:1)给定到达的呼叫量a和中继线的数目s,求解系统的时间阻塞率B;2)给定系统的时间阻塞率的要求B和到达的呼叫量a,求解中继线的数目s,以实现网络规划;3)给定系统的时间阻塞率要求B以及中继线的数目s,判断该系统能支持的最大的呼叫量a。
二实验描述1 实验思路使用MATLAB GUITOOL设计图形界面,通过单选按钮确定计算的变量,同时通过可编辑文本框输入其他两个已知变量的值,对于不同的变量,通过调用相应的函数进行求解并显示最终的结果。
2 程序界面3 流程图4 主要的函数符号规定如下:b(Blocking):阻塞率;a(BHT):到达呼叫量;s(Lines):中继线数量。
1)已知到达呼叫量a及中继线数量s求阻塞率b 使用迭代算法提高程序效率B(s,a)=a∙B(s−1,a) s+a∙B(s−1,a)代码如下:function b = ErlangB_b(a,s)b =1;for i =1:sb = a * b /(i + a * b);endend2)已知到达呼叫量a及阻塞率b求中继线数量s考虑到s为正整数,因此采用数值逼近的方法。
采用循环的方式,在每次循环中增加s的值,同时调用 B(s,a)函数计算阻塞率并与已知阻塞率比较,当本次误差小于上次误差时,结束循环,得到s值。
代码如下:function s = ErlangB_s(a,b)s =1;Bs = ErlangB_b(a,s);err = abs(b-Bs);err_s = err;while(err_s <= err)err = err_s;s = s +1;Bs = ErlangB_b(a,s);err_s = abs(b - Bs);ends = s -1;end3)已知阻塞率b及中继线数量s求到达呼叫量a考虑到a为有理数,因此采用变步长逼近的方法。
网络原理实验报告

网络原理实验报告网络原理实验报告一、引言网络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基础知识,通过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网络的工作原理。
本实验报告旨在总结和分析我们在网络原理实验中所做的实验内容和实验结果。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局域网,了解和掌握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具体实验内容包括网络拓扑结构的搭建、IP地址的配置、网络通信的测试等。
三、实验过程1. 网络拓扑结构的搭建我们使用了三台计算机和一个交换机来搭建一个简单的局域网。
首先,我们将三台计算机连接到交换机上,确保每台计算机都能够正常连接到交换机。
然后,我们通过配置交换机的端口,将这三台计算机连接在同一个局域网中。
2. IP地址的配置在搭建好网络拓扑结构后,我们需要为每台计算机配置IP地址,以便它们能够相互通信。
我们使用了静态IP地址的方式进行配置,为每台计算机分配了一个唯一的IP地址。
通过配置IP地址,我们可以实现计算机之间的互联和数据传输。
3. 网络通信的测试在完成网络拓扑结构的搭建和IP地址的配置后,我们进行了网络通信的测试。
我们通过在不同计算机上运行ping命令,测试计算机之间的连通性。
通过ping命令,我们可以发送一个网络数据包到目标计算机,并接收到该计算机的响应。
通过测试,我们可以判断网络是否正常工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成功搭建了一个简单的局域网,并配置了IP地址。
在进行网络通信测试时,我们发现所有计算机之间都能够正常通信,ping命令的结果都为成功。
这表明我们的网络拓扑结构和IP地址配置是正确的。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网络拓扑结构的搭建需要注意连接线的正确插入。
如果连接线插入不正确,计算机之间可能无法正常通信。
其次,IP地址的配置要确保每台计算机的IP地址不重复,并且属于同一个网段。
如果IP地址配置错误,计算机之间也无法正常通信。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理解了网络的工作原理。
网络是由多台计算机通过网络设备连接在一起,通过IP地址进行通信的。
通信工程见习报告

通信工程见习报告一、实习概况。
本次实习是在某通信工程公司进行的,实习时间为三个月。
在实习期间,我主要参与了公司的通信工程项目,包括通信基站建设、光纤网络布线等工作。
通过实习,我对通信工程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二、实习内容。
1. 通信基站建设。
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多个通信基站的建设项目。
首先是现场勘察,需要对基站选址进行评估,包括周围环境、地形地貌等因素。
然后是基站设备的安装和调试,需要熟悉各类设备的使用方法,并且要能够独立完成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工作。
最后是对基站进行性能测试,确保其正常运行。
2. 光纤网络布线。
另外,我还参与了公司的光纤网络布线项目。
这项工作需要对网络布线进行规划,确定光缆的走向和接入点。
然后进行光缆的铺设和连接工作,确保网络的通畅和稳定。
三、实习收获。
通过这次实习,我收获了很多。
首先是对通信工程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包括通信基站的建设、光纤网络的布线等方面的知识。
其次是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通过亲身参与项目,我对通信工程的实际操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最后是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项目中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时,我能够迅速找到解决方法,并且能够独立完成任务。
四、实习总结。
通过这次实习,我对通信工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将继续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为将来能够在通信工程领域有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也感谢公司给予我这次实习的机会,让我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类似的项目,继续提升自己。
通信实习报告范文

通信实习报告范文一、实习背景本次通信实习是我大学期间的一项必修实践课程。
实习期间,我在一家知名的通信设备制造公司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习。
在这个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公司的通信产品研发和测试工作,主要负责测试各类通信设备的功能和性能。
二、实习目标和任务1.学习和熟悉公司的通信产品,并了解其基本原理和功能。
2.掌握通信产品的测试方法和流程,学会使用相关的测试工具和设备。
3.参与通信产品的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发现并修复产品存在的缺陷。
4.学习和了解通信行业的最新发展和技术趋势。
三、实习过程与心得体会在实习的第一天,我首先进行了公司的产品培训,了解公司的通信产品和相关技术。
通过培训,我初步了解了通信设备的工作原理和相关技术知识,对于以后的实习工作打下了基础。
在实习过程中,我主要负责通信设备的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
其中,功能测试主要包括通信设备的信号传输、连接稳定性、网络传输等方面的测试;性能测试则主要包括通信设备的带宽、网络延迟、通信速度等方面的测试。
通过这些测试,我能够对通信产品的性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及时发现并解决产品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测试设备的操作和使用一开始对我来说比较陌生,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和适应。
其次,通信设备的功能非常复杂,需要我细心观察和分析,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另外,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有时候需要我进行多个项目的测试工作,需要更好地管理和安排时间。
通过这两个月的实习,我学到了很多关于通信设备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能力。
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及细心和耐心对于测试工作的必要性。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变化的技术需求,这对于我们学习和专业发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实习总结与展望通过这次通信实习,我不仅加深了对通信产品和技术的理解,还学到了实际操作和应用技能。
同时,我也提高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通过与同事和上级的合作,我能够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工作环境。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实验报告专业:信息安全学号:100410428姓名:谢宇奇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图1-1图1-2图1-3 -t 不停地向目标主机发送数据图1-4 -a 以IP地址格式来显示目标主机的网络地址图1-5 指定count=6次图1-6 -l 3 指定发送到目标主机的数据包的大小。
图1-7 Tracert命令的使用图1-8 Netstat命令图1-9 -s显示每个协议的统计。
图1-10 -e 显示以太网统计。
此选项可以与 -s 选项结合使用。
图1-11 -r显示路由表。
图1-12 -e 显示以太网统计。
此选项可以与 -s 选项结合使用。
图1-13 -n 以数字形式显示地址和端口号。
图1-14 -t 显示当前连接卸载状态。
图1-15 -o显示拥有的与每个连接关联的进程 ID。
图1-16 -p proto 显示 proto 指定的协议的连接;proto 可以是下列任何一个: TCP、UDP、TCPv6 或 UDPv6。
图1-17 all 显示现时所有网络连接的设置图1-18释放某一个网络上的IP位置图1-19 renew 更新某一个网络上的IP位置图1-20 flushdns 把DNS解析器的暂存内容全数删除图1-21 -a[ InetAddr] [ -N IfaceAddr] 显示所有接口的当前 ARP 缓存表。
图1-22 使用arp -s IP MAC 命令来绑定物理地址图1-23 arp指令的帮助图1-24 route –n查看路由信息图1-25 查看本机路由表信息图1-26 route 添加路由表图1-27 删除路由表图1-28 打印Windows 路由表图2-1 到根名称服务器上查找能解析.com的顶级域的域名实验结果图2-2 到顶级域名称服务器上查找能解析的顶级域的子域域名图2-3 到顶级域名称服务器查找能解析权威名称服务器的域名图2-4 到权威名称服务器上查找的A类型(对应的IP)图2-5 验证的IP映射图2-6利用TELNET进行SMTP的邮件发送。
通信实验报告范文

通信实验报告范文实验报告:通信实验引言: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是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联,通信技术都是必不可少的。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通信系统,探究通信原理以及了解一些常用的通信设备。
实验目的:1.了解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2.学习通信设备的基本使用方法。
3.探究不同通信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
实验材料和仪器:1.两台电脑2.一个路由器3.一根以太网线4.一根网线直连线实验步骤:1.首先,将一台电脑与路由器连接,通过以太网线将电脑的网卡和路由器的LAN口连接起来。
确保连接正常。
2.然后,在另一台电脑上连接路由器的WAN口,同样使用以太网线连接。
3.确认两台电脑和路由器的连接正常后,打开电脑上的网络设置,将两台电脑设置为同一局域网。
4.接下来,进行通信测试。
在一台电脑上打开终端程序,并通过ping命令向另一台电脑发送数据包。
观察数据包的传输速率和延迟情况。
5.进行下一步实验之前,先断开路由器与第二台电脑的连接,然后使用直连线将两台电脑的网卡连接起来。
6.重复第4步的测试,观察直连线下数据包的传输速率和延迟情况。
实验结果:在第4步的测试中,通过路由器连接的两台电脑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较高,延迟较低。
而在第6步的测试中,通过直连线连接的两台电脑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较低,延迟较高。
可以说明路由器在数据传输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速率和稳定性。
讨论和结论:本次实验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通信系统,对通信原理进行了实际的验证。
路由器的加入可以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和稳定性,使两台电脑之间的通信更加高效。
而直连线则不能提供相同的效果,数据传输速率较低,延迟较高。
因此,在实际网络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路由器进行数据传输。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1.实验中使用的设备和网络环境可能会对实际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2.实验中的数据传输速率和延迟可能受到网络负载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移动通信认知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
2. 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熟悉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如多址技术、调制技术、编码技术等。
4. 理解移动通信系统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二、实验设备1. 移动通信实验箱一台2. 台式计算机一台3. 移动通信教材及参考资料三、实验内容1. 移动通信基本原理(1)介绍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从第一代模拟通信到第二代数字通信,再到第三代和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2)阐述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包括多址技术、调制技术、编码技术等。
(3)分析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如CDMA、TDMA、OFDM等。
2.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1)介绍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包括基站、移动台、交换中心、传输网络等。
(2)分析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3)展示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流程。
3. 移动通信关键技术(1)介绍多址技术,如FDMA、TDMA、CDMA等。
(2)阐述调制技术,如AM、FM、PM、QAM等。
(3)分析编码技术,如卷积编码、Turbo编码等。
4. 移动通信应用(1)介绍移动通信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如手机通信、无线宽带接入、物联网等。
(2)分析移动通信对人们生活、工作的影响。
(3)探讨移动通信未来的发展趋势。
四、实验步骤1. 理论学习(1)阅读移动通信教材,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
(2)查阅相关资料,掌握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3)学习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和功能。
2. 实验操作(1)根据实验指导书,搭建移动通信实验平台。
(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3)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3. 数据分析(1)分析实验数据,验证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2)总结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3)撰写实验报告。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掌握了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2.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搭建了移动通信实验平台,进行了实验操作,观察到了实验现象,记录了实验数据。
数据通信实习报告

数据通信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况
本次实习是在浙江一家信息技术公司完成数据通信方面的实习。
实习
主要以实验室为实习基础,在实习期间,对公司正在开发的局域网数据通
信系统做详细研究,完成实验室里针对数据通信的网络实验,实验以实现
简单的UDP通信和TCP报文序列发送为主要实验内容,实习周期为两个月,时间从2024年1月1日到2024年3月1日。
二、实习内容
1.实验室整体设备介绍:
实验室内的设备包括两台计算机、一台网络打印机、一台网络路由器、一台数据交换机、一台服务器以及一个集线器,所有设备均是该实验室的
主要设备。
2.硬件设备以及实验环境介绍:
实验期间,依据实验室要求,将两台电脑安装了:网络操作系统(Ubuntu)、网络调试软件(Wireshark)和网络虚拟机(Virtualbox),以及其它必要的软件;同时,将网络路由器和数据交换机进行了IP地址
划分和设置,并且连接计算机,最终形成了实验环境。
3.所做实验项目介绍:
(1)UDP数据通信实验:通过实验室提供的计算机,实现两台计算
机之间的UDP数据通信,即使用UDP协议发送数据,最终实现数据在发送
方和接收方的传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信网络基础实验
报告
学号:。
姓名:。
专业:通信工程
指导老师:孙恩昌
完成时间:2015-12-27
目录
一.实验目的 (3)
二.实验内容 (3)
三.实验原理 (3)
四.实现停等式ARQ实验过程及结果: (5)
五.实现返回n-ARQ实验过程及结果: (7)
六.实现选择重发式ARQ过程及结果: (8)
七.心得体会 (10)
一.实验目的
1.理解数据链路层ARQ协议的基本原理
2.用算法实现四种不同形式的ARQ重传协议:停等式ARQ、返回n-ARQ、选择重发式ARQ和ARPANET ARQ。
3.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程序语言的实现能力
二.实验内容:
1.根据停等式ARQ协议基本理论,编写协议算法,进行仿真;
2.根据返回N-ARQ协议基本理论,编写协议算法,进行仿真;
3.根据选择重传ARQ协议基本理论,编写协议算法,进行仿真;
4.根据并行等待ARQ协议基本理论,编写协议算法,进行仿真
三.实验原理
1.停等式ARQ:在开始下一帧传送出去之前,必须确保当前帧已被正确接受。
假定A到B的传输链路是正向链路,则B到A的链路称为反向链路。
在该链路上A要发送数据帧给B,具体的传送过程如下:
发送端发出一个包后,等待ACK,收到ACK,再发下一个包,没有收
到ACK、超时,重发
重发时,如果ACK 不编号,因重复帧而回复的ACK,可能被错认为对其它帧的确认。
2. 返回n-ARQ:发送方和接收方状态示意图
返回n-ARQ方案的特点如下:
(1)发送方连续发送信息帧,而不必等待确认帧的返回;
(2)在重发表中保存所发送的每个帧的备份;
(3)重发表按先进先出(FIFO)队列规则操作;
(4)接收方对每一个正确收到的信息帧返回一个确认帧,每一个确认帧包含一个惟一的序号,随相应的确认帧返回;
(5)接收方保存一个接收次序表,包含最后正确收到的信息帧的序号。
当发送方收到相应信息帧的确认后,从重发表中删除该信息帧的备份;
(6)当发送方检测出失序的确认帧(即第N号信息帧和第N+2号信息帧的确认帧已返回,而N+1号的确认帧未返回)后,便重发未被确认的信息帧
3. 选择重发式ARQ:选择重发ARQ与返回ARQ的思路相同,但仅仅重发有错误的帧。
发送方和接收方的设计流程如下:
4. ARPANET ARQ采用了8个并行等待式ARQ
四.实现停等式ARQ实验过程及结果:
1. 发送端算法:
(1)SN = 0
(2)从高层接收数据,分配一个序号
(3)发送第SN 号帧
(4)等待接收端的确认信号
(5)给定时间内收到确认帧,如果RN > SN,设RN为SN,发送该
SN 号帧
(6)给定时间内没有接收到确认帧,重复发送原SN 号帧
(7) RN = 0
(8)接受到一个无错的、SN 序号等于RN 的帧,向上层递交该帧,RN 加1,在规定时间内,向发送端回复一个带有RN 的帧。
2. 接收端算法:
(1)RN=0
(2)无论如何时从A正确接收一个SN=RN的帧,将该帧中的分组送给高层,并将RN加1
(3)在接收到分组后的一个规定的有限长时间内,将RN放入一帧的RN域中发给A。
返回(2).
3.实验结果
4.结果分析:在上述算法中,规定时间内通常是采用定时器来确定的。
RN通常是附带在反向数据帧中传送给对方的。
如果接收端没有把数据传输给对方,则应该单独传送一个包含RN的无数据帧给A。
还可
以看出反向业务流的存在对停等式ARQ的机制没有任何影响,它仅对应答的时延有所影响。
五.实现返回n-ARQ实验过程及结果:
1.发送端算法
(1)SNmax=0,SNmin=0
(2)算法以任意顺序重复执行(3)、(4)、(5)步,在每一步的条件满足下时刻到该步执行的时刻的时延是任意的,但是该时延是一个有限的值。
(3)如果接收的SNmax<SNmin +n且上层有一个新的分组达到,将SNmax指定给承载该分组的帧,并将SNmax加1。
(说明如何对帧进行编号)
(4)如果接收端的RN>SNmin 则置SNmin=RN (接收到应答如何处理)(5)如果SNmin<SNmax 且当前没有帧传输,从[SNmin,SNmax]中选择一个或一组帧进行传输。
当SNmin不再改变时,SNmin帧的重传间隔应当小于一个规定的有限值。
(帧如何正常传输和如何进行重传)2.接收端算法:
(1)置RN=0,重复执行(2)、(3)
(2)SN=RN时,将分组呈送给高层,并将RN加1。
(收到帧如何处理)(3)在接收到A的任何一个正确帧后,在一个有限时间内,将收端的RN发给A.
3.实验结果:
5.结果分析:在重发SNmin 后,可以按顺序发送SNmin+1到SNmax-1的帧,也可以根据重发过程中收到的应答情况,仅发送需要重发的帧。
在发端没有收到对方的回应下还是可以继续发送帧。
六.实现选择重发式ARQ过程及结果
(1)根据流程图实现功能
(2)接收方流程图
(3)整体运行结果
整体窗口展示,命令行界面
输入窗口大小及第一帧序列号
(4)结果分析:发送方程序设有四个变量:一是窗口大小变量,二是第一帧序列号变量,三是最近发送的帧变量,最后一个是最近收到的确认帧变量。
接收方的接收原则从总体上看是先判断输入的数据帧是否在接收范围之内,若是,则继续判断是否符合其他接收条件;若不是,则马上丢弃该数据帧,不再进行其他条件的判断。
为了实现选择有错帧进行重发的目的,要求接收方具有对分组的能力,并且在应答时除了应答RN以外,还要包括大于RN的那些帧已经被正确接收的信息。
七.心得体会
为了解决链路层的传输帧的错误问题,出错的最简单的处理方法就是收端自动请求发端重发,而本次实验就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开始的四种ARQ协议的实现。
在实现停等式ARQ的协议时,算法的正确性得不到保障,同时也就没有保障算法的有效性。
算法能够正确运行,但是不能始终的从高层接收数据分组,也不能始终的按照发端的顺序向收端的高层呈送接到的数据分组。
在交流了同学之后发现是提交给上层分组的顺序不对,最后参考了实验室电脑桌面上的程序,才得以很好的解决问题。
返回n-ARQ的协议实现时没有关注窗口长度n对返回ARQ的效率影响,当反应帧过长的时候,就应该增加n,还有就是反应应答出错,这也应该增加n的大小。
选择重发式ARQ还好解决一点,毕竟这是在返回n-ARQ的基础上进行完善,窗口仍然为n,仅仅有重发的帧,也因此遇到问题就相对少一些。
这次实验个人感觉真的是很
难的,实验中也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参考教材和实验模板,以及上网查找才解决了部分问题,我觉得还是编程能力有待提高,以及对这四种ARQ协议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做完实验还是觉得这几种协议很抽象。
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在实验之前做好相应的充分准备,到了要上机的时候才开始着手这件事,就导致了这次实验完成的很不理想。
并行ARQ由于时间有限没有完成程序设计,但是实验还是做了分析的工作。
这次实验让我获益匪浅,不仅是在实验原理方面,而且还在自我动手能力上面,虽然程序真的很不好编,但我还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尝试,最终取得的结果还是不如人意,但我还是很感谢老师给予的这次实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