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通空调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解答

合集下载

暖通空调毕业设计答辩

暖通空调毕业设计答辩

设计内容
本次设计以夏季空调系统为主,包括商场空调设计 、防排烟设计、制冷机房及空调设备选型设计。主要内 容: (1)工程概况、包括工程名称、设计建筑物概况、建筑 物地点及周边环境,建筑物面积,空调面积,建筑物层 数及各楼层的功能,设计要求等; (2)设计参数确定:室外设计参数,室内设计参数,建 筑物设计参数; (3)空调负荷计算; (4)空调系统方案的选择及空气处理过程的确定; (5)空调冷热源的确定; (6)风系统设计及气流组织; (7)冷冻水系统设计; (8)排烟设计。
60
60
0.3
照明标 准 (W/ m2)
35
1-02 1239. 26
18
60
60
0.3 35
9
1-03 678.2 26
18
60
60
0.3 35
1-04 611.6 26
18
60
60
0.3 35
1-05 926.7 26
18
60
60
0.3 35
房间名 称
2-01
房间面 夏季设

计温度
(m2) (℃)
G=62.557/ (59.6-47.2) =5.04KG/S 消除余湿所用送风量:
G=7.45/ (12.9-11.5) = 5.32KG/S 综上,选择送风量为5.32KG/S。 同理,标准层、一层及二层风量汇总详见表3-风量统计表.docx
1.2 回风管道的布置 该商场采用全空气系统一次回风方式,回风的设计选择在商场走廊 内设置回风管道,由管道上的单层百叶风口(带过滤网)将室内的 回风送回空调机房。 由公式GH=G-GS确定回风量,然后选择管道管径,计算原理与送风 相似。在该商场中,在两侧集中设置回风风管,上面配有单层百叶 风口(带过滤网),进行回风。

09环设-《暖通空调》课程设计任务书

09环设-《暖通空调》课程设计任务书

《暖通空调》课程设计任务书(本科09环境设备用)一、设计题目1、《某住宅采暖系统设计》2、《某办公搂采暖系统设计》3、《某宾馆空调系统设计》注:①1-单组号学生做,2-双组号学生做;3-一层每人必做,二-四层任选一层,但一个组必须完整;每个组地点必须不同。

②每三个学生一组。

二、设计条件及要求1、室内设计参数:根据建筑的性质和使用功能,查有关规范、手册自定。

2、室外气象参数:根据建筑所在地点,查有关规范、手册确定。

3、建筑条件:见建筑条件图,其中围护结构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

4、热工参数:外墙、屋顶、外窗K值根据所选城市及气候分区,参阅《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限值要求确定,内围护结构,自算。

5、人员、照明指标参阅《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确定。

6、冷热源●热源:采暖、空调均由市政蒸汽热网加汽水换热提供热水,其中热媒参数为:采暖办公楼95/70℃,住宅80/60℃,宾馆空调60/50℃。

●冷源:采用水冷螺杆机组,冷冻水设计供回水温度:7/12℃。

(冷热源设计不属本设计内容)7、系统形式●供暖住宅:要求分户计量,系统形式根据建筑的特点自定。

办公楼:系统形式根据建筑的特点自定。

●空调宾馆:客房、小餐厅(包间)、健身,建议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大餐厅、大堂建议采用全空气系统。

二.课程设计成果及要求(一)设计计算●负荷计算:应详细计算,采暖热负荷按稳定传热计算(每人算一层),空调冷负荷按冷负荷系数法计算.(允许采用Excel计算,但不允许用专业软件)●设备选型计算:散热器、空调机组、新风机组、风机盘管均应进行选型计算.●水力计算热水采暖系统水力计算:确定管径,阻力平衡,计算压力损失。

空调水系统水力计算:确定管径,阻力平衡,计算压力损失。

空调风系统水力计算:确定风管截面尺寸,计算压力损失。

●气流组织计算:但应有气流组织的形式说明及计算。

暖通空调毕业设计论文

暖通空调毕业设计论文

暖通空调毕业设计论文暖通空调设计论文摘要:暖通空调系统在现代建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介绍了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原理和应用技术,并针对其中一建筑进行了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

通过系统的分析和计算,得出了合理的设计方案,并对系统的运行效果进行了评估。

关键词:暖通空调系统、设计原理、应用技术、设计方案、运行效果一、引言暖通空调系统是指以人为中心,为了改善人们在室内的热环境、湿环境和空气质量而进行的技术措施和工程设备的系统。

暖通空调系统在现代建筑中应用广泛,不仅可以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还可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因此,对暖通空调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二、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原理(一)热负荷计算热负荷计算是暖通空调系统设计的基础,主要包括计算室内热传递热负荷、室外热传递热负荷和风量热负荷。

根据建筑的建筑面积、墙体、窗户、楼顶、地面、人员活动和设备等因素,利用热传递计算公式和热负荷计算软件,得出室内外热负荷的数值,为暖通空调系统的容量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二)供热系统的设计供热系统是暖通空调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锅炉、循环水泵、换热器、水处理设备等。

供热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建筑的供热需求和能源利用效率。

根据热负荷计算的结果,确定供热系统的容量,并选择合适的设备以及管道布局,使其满足建筑的采暖需求。

(三)空调系统的设计空调系统主要包括送风系统和排风系统。

送风系统通过空调机组将处理过的新风送入室内,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和舒适;排风系统通过风机将室内污染的废气排出,提供良好的室内环境。

设计空调系统需要考虑到建筑的通风需求和舒适性要求,合理选择空调机组和风机,并进行合理的布局和管道设计。

三、暖通空调系统的应用技术(一)变频技术变频技术是目前暖通空调系统中广泛应用的技术之一,通过调整设备的运行频率,实现能源的节约和运行的灵活性。

利用变频技术可以根据室内的热负荷情况和人员的需求,调整空调机组的负荷和运行时间,提高系统的能效比。

暖通空调设计毕业设计说明书

暖通空调设计毕业设计说明书

暖通空调设计毕业设计说明书暖通空调设计毕业设计说明书一、选题背景和意义暖通空调是现代化建筑必备的设施之一,对保障室内舒适度、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暖通空调设计依赖经验和常识,在设计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造成资源浪费和成本提高。

因此,建立比较科学的暖通空调设计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本毕业设计旨在探究暖通空调设计的科学性,从而提高设计效率,降低成本,推进现代化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1.暖通空调的基本原理:阐述暖通空调的运行原理、系统组成,以及与其他设施的协调联动关系。

2.暖通空调设计的流程和方法:从设计目标、方案选择、具体设计等角度探究科学的暖通空调设计流程和方法。

3.暖通空调设计的重点与难点:重点分析暖通空调设计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如选型、节能、系统调节、水电布置等。

4.暖通空调系统的可行性分析:综合考虑设计要求、经济性、可行性等因素,全面评估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三、设计实施方案1.实地调查:通过实际现场调查,了解建筑物结构、环境条件、用途等情况,为后续设计提供依据。

2.设计方案:针对实际需求,提出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并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经济效益评估。

3.选型:根据设计方案中的要求和实际条件,选用符合要求的设备与器材。

4.系统设计:根据设计方案,制定具体的系统设计方案,并进行系统布局、管线布置、控制系统设计等。

5.施工实施:按照设计方案和系统设计方案,组织施工工作,保证施工质量和工期。

6.验收交付:完成施工后,进行系统调试和验收,并交付给使用单位。

四、预期目标通过本次设计,我们将探索一种更加科学的暖通空调设计方法,并以此推进现代化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以此为基础实施细化的设计实施方案,使得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更加合理,运行更加稳定,维护更加简单,为用户提供更优良的室内环境和更加可靠的服务。

同时,将为后续暖通空调系统的改进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暖通空调课程设计指导书可可讲解

暖通空调课程设计指导书可可讲解

云南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650201《暖通空调》课程设计指导书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程年级: 2023级指导老师:李艳琼职称:高级工程师《暖通空调》课程设计指导书一、空调负荷计算1.夏季建筑围护构造旳冷负荷目前,在我国暖通空调工程中,常采用冷负荷系数法计算空调冷负荷,冷负荷系数法是建立在传递函数法旳基础上,是便于在工程上进行手算旳一种简化计算措施。

夏季建筑围护构造旳冷负荷是指由于室内外温差和太阳辐射作用,通过建筑物围护构造传入室内旳热量形成旳冷负荷。

详细计算措施如下:(1)围护构造瞬变传热形成冷负荷旳计算措施1)外墙和屋面瞬变传热引起旳冷负荷在日射和室外气温综合作用下,外墙和屋面瞬变传热引起旳逐时冷负荷可按下式计算:()()Rc c t t AK Q -=ττ)( (1-1) 式中 ()τc Q —外墙和屋面瞬变传热引起旳逐时冷负荷,W ; A — 外墙和屋面旳面积,m2;K — 外墙和屋面旳传热系数,W /(m2·℃),可根据外墙和屋面旳不一样构造,由附录2-2和附录2-3中查取;tR — 室内计算温度,℃;()τc t —外墙和屋面冷负荷计算温度旳逐时值,℃,根据外墙和屋面旳不一样类型分别在附录2-4和附录2-5中查取。

必须指出:a. 附录2-4和附录2-5中给出旳各围护构造旳冷负荷温度值都是以北京地区气象参数为根据计算出来旳,因此,对于不一样设计地点,应对()τc t 值进行修正,即应为()τc t 十td 。

其地点修正值td 可由附录2-6查得。

b . 当外表面放热系数不一样于18.6W /(m2·℃)时,应将(()τc t +td)乘以表1中旳修正值。

c. 当内表面放热系数变化时,可不加修正。

d. 考虑到都市大气污染和中浅颜色旳耐久性差,提议吸取系数一律采用ρ=0.90,即对表中()τc t 不加修正。

但如确有把握经久保持建筑围护构造表面旳中、浅色时,则可将表中数值乘以表2所列旳吸取系数修正值k ρ。

暖通空调毕业日答辩问题整理(仅供)

暖通空调毕业日答辩问题整理(仅供)

暖通空调专业设计统一技术措施(2008年版)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设计统一技术措施暖通空调专业HVAC engineering discipline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修编说明1.编写《暖通空调专业设计统一技术措施》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工程建筑标准强制性条文》等设计规范、标准;为了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设计质量和设计效率。

供全院暖通空调设计人员参照执行。

2.《暖通空调专业设计统一技术措施》(2008年版)在原版的基础上增加了以下章节:采暖与供热、冷热源、控制与监测、节能与环保、洁净厂房空气净化、人防通风、燃气供应。

其他章节也按照新规范、新标准、新规定和新技术要求进行了修编,以适应设计市场和设计人员工作的需要。

3.本次修编工作由总院技术委员会暖通工作委员会组织,负责人李欣,编写人员均为暖通工作委员会的委员。

编写人员分工如下:第1章基本规定李欣梁瑞贤校第2章采暖与供热潘京平常嘉琳校第3章冷热源李欣、常嘉琳梁瑞贤校第4章空气调节吴大农卜增文校第5章通风卜增文李欣校第6章控制与监测刘明谦卜增文校第7章防排烟及暖通空调防火防爆梁瑞贤吴延奎校第8章消声、减振与隔声吴延奎梁瑞贤校第9章保温、保冷与防腐罗军卜增文校第10章节能与环保刘俊跃卜增文校第11章洁净厂房空气净化吴大农卜增文校第12章人防通风周建戎罗军校第13章燃气供应谢沂峥周建戎校各章内容均经过互校和审核。

4.由于水平所限,时间仓促,涵盖的内容与深度还不够,错误和不足也在所难免。

希望大家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存在问题,请随时告诉我们,以便不断修订和更新。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2008年5月目录1 基本规定 (1)1.1 总则 (1)1.2 室内、外计算参数及冷负荷估算指标 (4)2 采暖与供热 (7)2.1 采暖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要求 (7)2.2 采暖负荷计算 (15)2.3 散热器 (18)2.4 室内散热器采暖 (21)2.5 热风采暖与空气幕 (25)2.6 地板辐射采暖 (26)2.7 热水采暖系统水力计算 (27)2.8 室内采暖管道及其他 (28)2.9 室外供热管道 (30)3 冷热源 (41)3.1 冷源 (41)3.2 热源 (52)4 空气调节 (70)4.1 一般规定 (70)4.2 负荷计算 (71)4.3 空调风系统 (75)4.4 送风量 (78)4.5 空调房间的气流组织 (79)4.6 空调水系统 (83)5 通风 (89)5.1 一般规定 (89)5.2 厨房通风 (91)5.3 洗衣房通风 (92)5.4 浴室、卫生间通风 (92)5.5 汽车库通风 (93)5.6 设备房通风 (93)5.7 实验室通风 (94)5.8 其它场所通风 (95)5.9 通风机及风道系统 (95)6 控制与监测 (97)6.1 一般规定 (97)6.2 传感器、调节筏和执行器 (97)6.3 冷、热源及空调水系统的控制及监测 (100)6.4 空调机组的控制与监测 (102)6.5 空调系统末端装置的控制与监测 (104)6.6采暖通风系统控制 (105)6.7 防火及防排烟系统的控制 (105)6.8中央监控管理系统 (105)7 防排烟及暖通空调防火防爆 (107)7.1 一般规定 (107)7.2 自然排烟 (108)7.3 机械防烟 (109)7.4 机械排烟 (111)7.5 暖通空调防火防爆 (112)8 消声、减振和隔声 (116)8.1 一般规定 (116)8.2噪声的量度评价和噪声标准 (117)8.3吸声降噪和隔声降噪 (120)8.4通风机和电动机的噪声 (125)8.5消声器的设计选型 (128)8.6减振材料和减振器 (129)9 保温、保冷与防腐 (131)9.1 采暖、空调保温范围 (131)9.2 保温材料选用原则 (131)9.3 常用保温材料 (132)9.4 保温材料厚度 (132)9.5保护层 (133)9.6 防腐 (133)第10章节能与环保 (136)10.1 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136)10.2 采暖与供热 (136)10.3 自然通风 (138)10.4 空调系统 (139)10.5 空调蓄能 (145)10.6 热泵系统 (148)10.7 燃气冷热电联供分布 (154)11 洁净厂房空气净化 (159)11.1 一般规定 (159)11.2 空气洁净度等级 (159)11.3 洁净室的计算 (161)11.4 洁净室的气流组织 (162)11.5 空气净化处理及净化空调系统 (164)11.6 洁净室的正压控制 (165)11.7 空气吹淋室和气闸室 (166)11.8 防火 (167)11.9 清扫设备 (167)11.10 风机、风管及附件 (168)12 人防通风 (170)12.1 一般规定 (170)12.2 防护通风 (170)12.3 平战结合及平战转换 (172)12.4 柴油电站的通风 (172)13 燃气供应 (174)13.1 一般规定 (174)13.2 燃气供应方式的确定 (174)13.3 燃气计算流量的确定 (175)13.4 燃气管道水力计算 (179)13.5 室外燃气管道设计 (180)13.6 室内燃气管道设计 (184)13.7 调压装置的选择与设计 (190)13.8 计量装置的选择及布置 (191)13.9 瓶组气化站 (192)13.10 用气设备的设置要求 (193)13.11 排烟设施的设计要求 (195)13.12 燃气的安全监控设施 (196)1 基本规定1.1 总则1.1.1本《技术措施》根据国家现行规范、规定、规程与标准进行编制,并突出了统一与实用的原则。

暖通空调毕业设计设计说明书

暖通空调毕业设计设计说明书

摘要 (1)ABSTRACT (1)1. 工程概况 (1)2. 设计范围及依据 (2)2.1. 设计范围 (2)2.2. 设计依据 (2)2.2.1. 设计任务书 (2)2.2.2. 国家主要规范和行业标准 (2)3. 室内外设计计算参数 (3)3.1 室外设计计算参数 (3)3.2. 室内空气设计计算参数 (3)3.2.1. 设计空调房间的的室内空气参数 (3)3.2.2. 围护结构参数 (4)4. 方案设计 (5)4.1. 空调系统冷负荷估算 (5)4.1.1. 分类指标 (5)4.1.2. 综合指标 (6)4.2. 冷热源分析及选型 (6)4.2.1. 辅助房间冷热源分析对比与选型 (6)4.2.2. 比赛大厅冷热源分析对比与选型 (9)5. 热湿负荷计算 (12)5.1. 冷负荷计算 (12)5.1.1. 外墙和屋面逐时传热引起的冷负荷 (12)5.1.2. 外玻璃窗逐时传热引起的冷负荷 (12)5.1.3. 透过玻璃窗的日射得热引起的冷负荷 (12)5.1.4. 照明散热形成的冷负荷 (13)5.1.5. 人体散热形成的冷负荷 (13)5.1.6. 设备散热形成的冷负荷 (14)5.1.7. 内围护结构的冷负荷 (14)5.2. 夏季湿负荷计算 (14)5.3. 实例计算 (14)5.3.1. 西外墙冷负荷 (14)5.3.2. 西外窗瞬时传热冷负荷 (15)5.3.3. 透过玻璃窗日射得热引起的冷负荷 (15)5.3.4. 人员散热引起的冷负荷 (15)5.3.5. 照明散热形成的冷负荷 (15)5.3.6. 内围护结构的冷负荷 (15)5.3.7. 各分项逐时冷负荷汇总表 (15)5.3.8. 湿负荷计算 (17)5.3.9. 各房间热湿负荷汇总 (17)6. 设备冷负荷及热湿处理计算 (18)6.1. 辅助房间及门厅冷负荷计算 (18)6.1.1. 辅助房间及门厅新风负荷计算 (18)6.1.2. 辅助房间及门厅设备负荷汇总 (18)6.2. 比赛大厅热湿处理计算 (19)7. 设备选型 (21)7.1. 辅助房间及门厅多联机设备选型 (21)7.1.1. 多联机设备选型 (21)7.1.2. 以系统4为例进行设备选型 (21)7.1.3. 辅助房间及门厅多联机设备选型汇总 (24)7.1.4. 新风送风机选型 (24)7.1.5. 排风机选型 (25)7.2. 比赛大厅选型 (25)8. 气流组织计算 (27)8.1. 空调房间的气流组织形式 (27)8.1.1. 送回风口形式和布置 (27)8.2. 送风风口计算 (27)8.3. 风口选型 (28)9. 风系统水力计算 (29)9.1. 风管水力计算步骤 (29)10. 水系统水力计算 (31)10.1. 冷冻水计算公式及步骤 (31)10.2. 冷冻水供水管水力计算 (32)10.3. 冷凝水的排出 (33)11. 制冷机房设备的选型计算 (34)11.1. 冷冻水泵的选型 (34)11.1.1. 水泵的流量计算 (34)11.1.2. 水泵的压头计算 (34)11.1.3. 冷冻水泵选型 (35)11.2. 分集水器的选择 (35)11.2.1. 分、集水器筒体直径D的确定 (35)11.2.2. 分、集水器筒体长度的确定 (36)11.3. 冷却塔的选择 (36)11.4. 冷却水泵选型 (37)11.5. 膨胀水箱的选择 (37)11.6. 制冷机房的布置 (38)12. 通风与防排烟设计 (39)12.1. 通风 (39)12.1.1. 以配电间为例计算通风量 (39)12.1.2. 通风风机选型汇总 (39)12.2. 防排烟 (40)12.2.1. 相关规范规定 (40)12.2.2. 机械排烟 (40)12.2.3. 防排烟风机汇总 (41)13. 空调系统的消声减振设计 (42)13.1. 空调系统的噪声源 (42)13.2.1. 冷热交换机房、空调机房、风机房内的设备隔震措施 (42)13.2.2. 管道系统安装时采取的减震措施 (42)13.2.3. 制冷机房、空调机房围护结构的吸声 (42)14. 管道的保温设计 (43)15. 空调系统的自动控制 (44)16. 空调系统设计与分析 (45)17. 设计总结 (46)18. 致谢 (47)参考文献 (48)摘要本次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厦门某综合体育馆暖通空调设计。

暖通空调课程设计书详解

暖通空调课程设计书详解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名称大型公用建筑暖通空调课程设计(2014年春季学期)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班级11-3班学号110301326姓名XXX一.绪论1.1设计目的“空调工程”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

本课程的课程设计也是专业课学习的重要环节。

在做设计的过程,通过查阅各种规范和资料,使我们的专业只是更加扎实。

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将使我们对专业知识有更进一步理解掌握,同时还将培养我们的信息获取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而且我们要应用一些办公软件,像word、excel,熟练应用这些软件将对于我们更快、更好编辑说明书和进行大量的数据计算处理有很大帮助,并且在以后的工作,生活当中,我们也将用到这些东西;在设计过程中,我们还要学习应用CAD,鸿业,天正暖通等专业设计软件,这些软件为我们提高画图的效率和进行一些修改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性,同时也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一点的制图基础。

通过设计,我们会遇到很多实际的问题,通过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我们对此类问题会有深刻的印象,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累积的宝贵的经验。

1.2 设计任务沈阳市某宾馆的一二层中央空调设计,包括:建筑物冷、湿负荷计算,送分量的确定,排风量和空调系统设计计算,气流组织的设计计算以及管道的水力计算,施工图的绘制,设计及施工说明的编制等工作。

1.3 工程概况本工程一层为大堂,二层主要为写字间,部分建筑面积 1605.42 。

建筑高度为9 m,本次设计内容为一层和二层的通风、空调系统。

二、设计依据2.1 气象资料沈阳室外计算参数:北纬41。

46',东经123。

26',海拔41.6米;大气压力:夏季1000.7mbar,冬季1020.8mbar;年平均温度:7.8℃;室外计算(干球)温度:采暖-19℃;冬季空调-22℃;冬季通风-12℃;夏季通风28℃;夏季空调31.4℃;夏季空调日平均27.2℃;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25.4℃;室外计算相对湿度:最冷月平均64%;最热月平均78%;最热月14时平均64%;室外风速:冬季平均3.1m/s;夏季平均2.9m/s;最多风向及其频率:冬季N 13%;夏季S 17%;全年S 12%;冬季日照率 58%;最大冻土深度 148cm;(三)动力与能源资料能源:采暖热媒为60-50℃热水,由制冷机房供给;冷媒为7-12℃冷水,由自备集中冷冻机房供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某市某综合楼空调系统设计
系别能源与动力学院班级建环本121/122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 职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地点:校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下达时间:2015 年12 月24 日
起止日期:2016年3月1日起——至2016年6月日止
教研室主任_________________ 年月日批准
1、论文的原始资料及依据:
(一)题目来源:某市某综合楼建筑结构图
(二)设计主要技术参数
(1)土建资料
详见建筑图纸。

(2 )气象参数:根据本市的气象资料确定;
(3 )建筑参数:
外墙体结构:根据地区自行选定,如S =370 m m红砖,内外抹灰20mm 屋面:根
据地区自行选定,如200mm 厚混凝土板加12.5mm 厚加气混凝土保温层。

外窗:根据地区自行选定,如标准玻璃的单层钢窗,全部挂淡色窗帘,(4)室内空调设计参数:温度t n=26C;
湿度© n=60%
风速不大于0.3 m/s 。

(5)照明容量:40W/m
(6)房间人数:0.5人/m2,群集系数0.92
(三)设计主要技术关键
正确进行空调负荷和新风量的计算,确定出冷气方案,合理地布置管道,并进
行水力计算,合理选择及布置设备,做好气流组织。

2、设计(论文)主要内容及要求通过本次设计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空调系统设计的主
要方法和步骤,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空调方案,会计算空调系统的负荷量和新风负荷量,能合理布置管道和设备,了解空调设备的型式及用途,会进行设备的选型,合理进行气流组织,会计算水管、风道的阻力,选取水泵、风机等。

使学生能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当中去,让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主要内容:
空调系统的设计
1)、由建筑物所在地区确定室内外气象参数;
夏季室内外设计计算参数;室内温度、湿度、风速、新风量等参数。

(2)、空调房间热湿负荷计算;
包括围护结构传热及太阳辐射、新风负荷、人体及照明设备形成的负荷。

(3)、空调方案的确定和设备的选择;
包括全空气系统与空气一水系统等方案,空调送回风管道布置方案及空气处理设备的选择。

(4)、空气处理过程;
包括送风状态的确定;送风量计算;新风量、回风量计算;冷量计算与除湿
量计算;加热与加湿量的计算。

(5)、气流组织设计;
气流组织形式;风口布置;工作区流速校核计算等。

(6)、风道水力计算及动力设备的选择;
送回风系统水力计算;风机及电动机的选择。

(7)、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确定管径、定压方式及其装置、水泵的选择计算。

(8)、利用AUTO CAD绘制空调系统图
(9)、论文一本,字数一万字以上。

3、对设计说明书、论文撰写内容、格式、字数的要求
按沈阳工程学院毕业论文的撰写内容、格式要求撰写,字数满足沈阳工程学院专科论文的要求。

4、课题完成后应提交成果的种类、数量、质量等方面的要求:
论文一本、CAD图六张、满足沈阳工程学院毕业设计的质量要求
5、时间进度安排:
[17] Wang Y.R.Digital Scroll Technology . Internationl Symposium on HCFC
Alter native Refrigrati on
and En vir onmen tal
Tech no logy 2002.
Kobe,Japa n
[18] Eiji Hihara , Fumio Matsuoka,etc. State of the Art of Capacity Control
Techniques. Refrigration,1999,74(863)
[19] Ka ndlikar S G. A gen eral correlati on for saturated two-phase flow
boili ng heat tran sfer in side horiz on tal and vertical tubes.Jo urnal of Heat Tran sfer .1990,11
[20] Neksa P, Rekstal H, Zakeri G R.International Journal Refrigeration.
6、主要参考资料(文献):
[1]《空气调节》(第四版)中国建筑出版社赵荣义 范存养 薛殿华 钱以明 编 著 2009
《中央空调》冶金工业出版社何耀东 何青 编著2001
《制冷空调设备产品样本》机械工业出版社机械工业部
主编2003 《暖通空调常用数据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工程常用数据系列手册 编写组编著2004 《空气调节用制冷技术》(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彦启森石文星田长 青编著
2004
《中央空调设备选型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周邦宁 《制冷压缩机》机械工业出版社缪道平 《螺杆压缩机》机械工业出版社刑子文
[2] [3]
[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SHRAE.2001 ASHRAE Fun dame ntals Ha ndbook,2001
吴业平编著 主编2000
尉迟斌 吴业正 编著2001
2001
《使用制冷与空调工程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
|《小型制冷装置设计指导》 机械工业出版社 |《制冷原理与装置》机械工业出版社郑贤德 |《制冷空调产品设备手册》 国防工业出版社 |《工程热力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廉乐明主编2007年 |《暖通空调》建筑工业出版社陆亚俊主编 2005年 |《传热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杨世铭、陶文轩主编1998年
主编2005年 主编2004年 主编2003年 杨小灿主编2003年
1998,21(3)
[21]Liao S M,Zhao T S ,Jakodsen A. Applied Engineering.2002,20 Therma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