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豆芽微核实验报告材料
豆芽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豆芽生长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实验室实验人员:XXX、XXX、XXX一、实验目的1. 观察豆芽在不同条件下生长的情况。
2. 探究光照、水分、温度等因素对豆芽生长的影响。
3. 学习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二、实验材料1. 豆芽种子:绿豆、黄豆等。
2. 豆芽种植盒:可透气的塑料盒或玻璃盒。
3. 水源:自来水或纯净水。
4. 光照:自然光或人工光源。
5. 温度计:用于测量温度。
6. 记录本:用于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三、实验方法1. 将豆芽种子分别放入种植盒中,每个种植盒放入相同数量的种子。
2. 分为若干组,每组设置不同的实验条件,如光照、水分、温度等。
3. 每天定时观察豆芽的生长情况,并记录数据。
4. 在实验过程中,保持种植盒的清洁和适宜的湿度。
5. 实验结束后,对各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四、实验条件1. 光照:分为光照组和黑暗组,光照组每天接受8小时的自然光或人工光源,黑暗组不进行光照处理。
2. 水分:分为干旱组、适量水和过量水组,干旱组每天补充少量水分,适量水组每天补充适量水分,过量水组每天补充过量水分。
3. 温度:分为低温组、常温组和高温组,低温组保持5-10℃,常温组保持20-25℃,高温组保持30-35℃。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光照对豆芽生长的影响:经过观察和记录,发现光照组豆芽生长速度较快,叶色鲜绿,而黑暗组豆芽生长速度较慢,叶色较暗。
说明光照对豆芽生长有促进作用。
2. 水分对豆芽生长的影响:适量水组豆芽生长速度最快,叶色鲜绿,根系发达;干旱组豆芽生长速度较慢,叶色较暗,根系较细;过量水组豆芽生长速度最慢,叶色较暗,根系腐烂。
说明水分对豆芽生长有重要影响,适量水分有利于豆芽生长。
3. 温度对豆芽生长的影响:常温组豆芽生长速度最快,叶色鲜绿,根系发达;低温组豆芽生长速度较慢,叶色较暗,根系较细;高温组豆芽生长速度最慢,叶色较暗,根系腐烂。
说明温度对豆芽生长有重要影响,适宜的温度有利于豆芽生长。
发豆芽实验报告模板(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豆芽的生长过程。
2. 掌握发豆芽的基本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和总结能力。
二、实验原理豆芽是豆类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芽生长的嫩芽。
在发芽过程中,豆子中的营养成分逐渐转化为易于人体吸收的形式,如维生素C、矿物质等。
三、实验材料1. 种子(如黄豆、绿豆等)2. 容器(如塑料杯、玻璃瓶等)3. 水源4. 棉花或湿纸巾5. 温度计(可选)6. 记录本四、实验步骤1. 种子准备:- 选择新鲜、饱满的豆子。
- 将豆子用清水浸泡6-8小时,使其充分吸水。
2. 发芽容器准备:- 选择合适的容器,底部铺一层湿棉花或湿纸巾。
- 将浸泡好的豆子均匀地撒在棉花或湿纸巾上。
3. 环境控制:- 将容器放置在温暖、通风的地方。
- 保持容器内的湿度,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
- 观察温度变化,保持室温在18-25℃之间。
4. 观察与记录:- 每天观察豆芽的生长情况,记录种子发芽时间、豆芽长度、颜色等。
- 观察豆芽生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如病虫害、腐烂等。
5. 生长周期:- 记录豆芽从发芽到成熟的全过程,包括发芽时间、生长速度、成熟时间等。
6. 实验结束:- 豆芽成熟后,将其从容器中取出,洗净。
- 将豆芽进行食用或保存。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发芽时间:记录不同品种豆子的发芽时间,分析其生长速度差异。
2. 生长速度:记录豆芽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长度变化,分析其生长速度。
3. 生长环境:分析不同环境条件对豆芽生长的影响,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4. 营养分析:通过实验前后豆子营养成分的变化,分析豆芽的营养价值。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发豆芽的基本方法。
2. 了解豆芽的生长过程,认识到豆芽的营养价值。
3. 培养了观察、记录和总结的能力。
七、实验心得1. 发豆芽实验简单易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激发对生物学的兴趣。
3.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和记录,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生物实验报告发豆芽(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和环境因素。
2. 掌握豆芽的培育方法,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规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材料1. 黄豆若干2. 水盆3. 装豆芽的容器(如碗、盆等)4. 湿布或保鲜膜5. 温度计6. 记录本三、实验方法1. 将黄豆洗净,放入水盆中浸泡,浸泡时间约为6-8小时。
2. 将浸泡好的黄豆取出,用湿布或保鲜膜覆盖,保持湿润。
3. 将装有豆芽的容器放置在温暖、通风的环境中,温度控制在20-25℃。
4. 每天观察豆芽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
5. 观察豆芽的生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如种子吸水膨胀、胚根突破种皮、子叶展开等。
6.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对豆芽生长的影响。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将黄豆洗净,浸泡6-8小时。
2. 实验开始:将浸泡好的黄豆取出,用湿布或保鲜膜覆盖,保持湿润。
3. 实验观察:a. 第一天:观察黄豆是否吸水膨胀,种皮是否破裂。
b. 第二天:观察黄豆胚根是否突破种皮,子叶是否展开。
c. 第三天:观察豆芽生长速度,记录豆芽高度。
d. 第四天:继续观察豆芽生长速度,记录豆芽高度。
e. 第五天:观察豆芽生长情况,记录豆芽高度。
f. 第六天:观察豆芽生长情况,记录豆芽高度。
g. 第七天:观察豆芽生长情况,记录豆芽高度。
4. 实验结束:将豆芽从容器中取出,洗净,可进行食用或观察。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a. 第一天:黄豆吸水膨胀,种皮略有破裂。
b. 第二天:黄豆胚根突破种皮,子叶开始展开。
c. 第三天:豆芽生长速度较快,豆芽高度约为2cm。
d. 第四天:豆芽生长速度较快,豆芽高度约为3cm。
e. 第五天:豆芽生长速度较快,豆芽高度约为4cm。
f. 第六天:豆芽生长速度较快,豆芽高度约为5cm。
g. 第七天:豆芽生长速度较快,豆芽高度约为6cm。
2. 实验分析:a. 种子吸水膨胀:种子在浸泡过程中吸收水分,使种皮膨胀,有利于胚根突破种皮。
生物黄豆发芽实验报告

生物黄豆发芽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探究黄豆发芽过程中的生物学原理,了解发芽对黄豆种子的影响,并进一步掌握实验方法和观察结果的分析能力。
2. 实验材料- 生物黄豆种子- 培养皿- 滤纸- 蒸馏水- 温度计- 显微镜3. 实验步骤3.1 准备工作1. 将黄豆种子用蒸馏水清洗干净,确保表面没有污染物。
2. 在培养皿中铺一层湿润的滤纸,使其充分吸水。
3.2 培养黄豆种子1. 将湿润的滤纸放置在培养皿的底部,摆放整齐。
2. 将约10-15颗黄豆种子均匀分布在滤纸上。
3. 覆盖上一层湿润的滤纸,保持适宜的湿度。
3.3 观察实验结果1. 将培养皿置于恒温箱中,设定适宜的温度,如25摄氏度。
2. 每天观察黄豆的发芽情况,并记录下来。
3. 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4.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黄豆开始发芽所需的时间有所差异。
有的种子在4-5天内就开始出现发芽迹象,而有的种子则需要7-8天才开始发芽。
我们发现,在适宜的湿度和温度条件下,黄豆种子开始发芽时,首先出现了根发育。
根的长度逐渐增加,从最初的几毫米到1-2厘米,然后继续延长。
同时,种子表面也开始长出幼嫩的茎。
随着茎的不断延伸,种子表面的豆芽逐渐出现,并逐渐展开。
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还发现在黄豆种子的内部发生着复杂的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过程,这些过程为豆芽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和能量。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黄豆发芽过程中,潜在的营养被迅速激活,使种子能够迅速生长。
发芽过程中的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对黄豆的生长和发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黄豆发芽过程中的生物学原理。
发芽是一种生命力强大的表现,也是植物继续生长的关键过程。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可以深入研究发芽对不同因素的敏感性,如光照、温度、湿度等,进一步探究这些因素对植物发芽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可以拓展研究范围,研究其他种类的植物的发芽过程,以进一步加深对发芽机制的理解。
豆儿发芽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了解豆类种子发芽的基本过程,掌握豆类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并观察不同品种豆类种子发芽的差异,为今后的种植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1. 种子:绿豆、黄豆、红豆、黑豆、豌豆各50克;2. 容器:5个大小相同的塑料盒;3. 装饰品:棉花、沙子、泥土;4. 工具:镊子、剪刀、尺子、温度计、湿度计。
三、实验方法1. 种子准备:将五种豆类种子分别放入5个塑料盒中,用剪刀将棉花剪成小块,铺在盒底;2. 种子催芽:将绿豆、黄豆、红豆、黑豆种子浸泡在水中24小时,豌豆种子浸泡在水中12小时,然后用镊子将种子取出,放在铺有棉花的塑料盒中;3. 种子种植:将浸泡好的种子均匀撒在棉花上,用沙子或泥土覆盖种子,厚度约为1厘米;4. 实验观察:每天观察种子发芽情况,记录发芽时间、发芽数量、芽长等数据;5.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比较不同品种豆类种子发芽的差异。
四、实验步骤1. 第1天:将五种豆类种子分别浸泡在水中,绿豆、黄豆、红豆、黑豆浸泡24小时,豌豆浸泡12小时;2. 第2天:用镊子将浸泡好的种子取出,放在铺有棉花的塑料盒中;3. 第3天:将种子均匀撒在棉花上,用沙子或泥土覆盖种子,厚度约为1厘米;4. 第4天:开始观察种子发芽情况,记录发芽时间、发芽数量、芽长等数据;5. 第5天:继续观察种子发芽情况,记录数据;7. 第7天:继续观察种子发芽情况,记录数据;8. 第8天:继续观察种子发芽情况,记录数据;9. 第9天:继续观察种子发芽情况,记录数据;10. 第10天:继续观察种子发芽情况,记录数据;11. 第11天:继续观察种子发芽情况,记录数据;12. 第12天:继续观察种子发芽情况,记录数据;13. 第13天:继续观察种子发芽情况,记录数据;14. 第14天:继续观察种子发芽情况,记录数据;15. 第15天:继续观察种子发芽情况,记录数据;16. 第16天:继续观察种子发芽情况,记录数据;17. 第17天:继续观察种子发芽情况,记录数据;18. 第18天:继续观察种子发芽情况,记录数据;19. 第19天:继续观察种子发芽情况,记录数据;20. 第20天:继续观察种子发芽情况,记录数据;21. 第21天:继续观察种子发芽情况,记录数据;22. 第22天:继续观察种子发芽情况,记录数据;23. 第23天:继续观察种子发芽情况,记录数据;24. 第24天:继续观察种子发芽情况,记录数据;25. 第25天:继续观察种子发芽情况,记录数据;26. 第26天:继续观察种子发芽情况,记录数据;27. 第27天:继续观察种子发芽情况,记录数据;28. 第28天:继续观察种子发芽情况,记录数据;30. 第30天:继续观察种子发芽情况,记录数据。
生物黄豆发芽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
2. 观察黄豆种子发芽的过程。
3. 了解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二、实验原理种子发芽是种子发育成幼苗的过程,它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和内部条件。
外界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内部条件则是指种子本身具备完整的胚和充足的养分。
三、实验材料1. 黄豆种子2. 水盆3. 滤纸4. 塑料盒5. 保鲜膜6. 直尺7. 记录纸8. 铅笔四、实验步骤1. 种子准备:选取饱满、无病虫害的黄豆种子,用冷水浸泡24小时,使其吸水膨胀。
2. 播种:将泡好的黄豆种子均匀地撒在滤纸上,覆盖一层薄薄的滤纸,以保持湿润。
3. 设置对照组:将播种好的滤纸放入塑料盒中,用保鲜膜密封,设置三个对照组:- A组:室温(约25℃)下放置。
- B组:置于冰箱中(约5℃)。
- C组:置于阳光下(约30℃)。
4. 观察与记录:- 每天观察黄豆种子的发芽情况,记录发芽的种子数量、胚芽长度等。
- 使用直尺测量胚芽长度,记录数据。
5. 数据分析:- 绘制发芽曲线,分析不同条件下黄豆种子的发芽情况。
- 分析胚芽长度与时间的关系。
五、实验结果1. 发芽情况:- A组:室温下,黄豆种子发芽较快,胚芽长度增长明显。
- B组:冰箱中,黄豆种子发芽较慢,胚芽长度增长缓慢。
- C组:阳光下,黄豆种子发芽速度适中,胚芽长度增长较快。
2. 胚芽长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豆种子的胚芽长度逐渐增加,但在不同条件下增长速度不同。
六、实验结论1. 黄豆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2. 室温条件下,黄豆种子发芽速度较快,胚芽长度增长明显。
3. 冰箱中,黄豆种子发芽速度较慢,胚芽长度增长缓慢。
4. 阳光下,黄豆种子发芽速度适中,胚芽长度增长较快。
七、实验拓展1. 尝试在其他温度、湿度、光照条件下进行实验,观察黄豆种子的发芽情况。
2. 研究不同品种的黄豆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发芽差异。
3. 探究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如胚芽生长、养分吸收等。
初中发豆芽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种子发芽的基本过程。
2. 掌握豆芽的生长条件。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豆芽是由大豆种子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下发芽、生长而成的。
种子在发芽过程中,需要吸收水分、养分,并借助酶的作用将储存的营养物质转化为可利用的营养物质。
三、实验材料1. 大豆种子2. 筛子3. 水盆4. 豆芽盘5. 湿布6. 纸巾7. 透明塑料袋8. 记号笔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大豆种子洗净,放入筛子中沥干水分。
2. 播种:将沥干水分的大豆种子均匀地撒在豆芽盘上。
3. 浇水:用喷壶将豆芽盘均匀地喷湿,确保种子表面湿润。
4. 遮光:用湿布覆盖在豆芽盘上,避免阳光直射。
5. 保持湿度:在豆芽生长过程中,每天定时用喷壶喷水,保持豆芽盘的湿润状态。
6. 观察记录:每天观察豆芽的生长情况,记录种子发芽、生长的时间。
7. 成长过程: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条件下,豆芽逐渐生长,观察豆芽的形态变化。
8. 收获:当豆芽长到约5-7厘米时,可以收获。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发芽过程: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条件下,大豆种子在第三天开始发芽,第五天长出白色嫩芽,第七天嫩芽逐渐变绿,生长速度较快。
2. 形态变化:在豆芽生长过程中,种子逐渐膨胀,白色嫩芽逐渐变绿,根系逐渐形成。
3. 光照对豆芽生长的影响:在遮光条件下,豆芽生长速度较快,且颜色较深;在光照条件下,豆芽生长速度较慢,颜色较浅。
4. 湿度对豆芽生长的影响:在保持适宜的湿度条件下,豆芽生长旺盛,根系发达;在湿度较低的情况下,豆芽生长缓慢,根系不发达。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豆芽的生长过程,掌握了豆芽的生长条件。
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条件下,豆芽可以迅速生长,为人们提供营养丰富的蔬菜。
七、实验心得1. 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刻认识到科学实验的重要性,以及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的方法。
2. 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保持适宜的湿度、光照等条件,使豆芽能够健康生长。
初中萌发豆芽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豆芽,作为我国传统食品之一,不仅美味可口,而且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种子从萌发到长成豆芽的过程,是植物生命活动的一个缩影,也是初中生物教学中重要的实践环节。
本实验旨在探究影响豆芽萌发的环境条件,并通过实验验证我们的假设。
二、实验目的1. 了解豆芽的萌发过程。
2. 探究水分、光照、温度等因素对豆芽萌发的影响。
3. 学会设计实验、记录数据和分析结果。
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绿豆种子、水、培养皿、毛巾、剪刀、尺子、温度计、光照计等。
2. 实验工具:电子天平、计时器、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绿豆种子浸泡在清水中,浸泡时间约为6-8小时,使种子充分吸水。
2. 设置实验组:将浸泡好的绿豆种子分别放入培养皿中,每组5颗种子。
3. 控制变量:- 水分组:分别将培养皿中的豆芽放入不同的水分条件下,如湿润、适量水分、过多水分、过少水分。
- 光照组:分别将培养皿中的豆芽放置在光照强度不同的地方,如室内、阳光下、阴暗处。
- 温度组:分别将培养皿中的豆芽放置在不同温度的环境下,如常温、低温、高温。
4. 观察与记录:每天定时观察豆芽的生长情况,记录豆芽的高度、颜色、叶片数量等数据。
5. 数据分析:分析不同条件下豆芽的生长情况,得出结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水分组:适量水分条件下,豆芽生长最快,叶片数量最多;过多水分和过少水分条件下,豆芽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2. 光照组:阳光下和室内条件下,豆芽生长较好;阴暗处条件下,豆芽生长缓慢。
3. 温度组:常温条件下,豆芽生长最快;低温和高温条件下,豆芽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六、实验结论1. 豆芽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适宜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
2. 水分过多或过少、光照过强或过弱、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豆芽的萌发。
3. 本实验结果可为家庭种植豆芽提供参考。
七、实验反思1.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应严格控制变量,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和记录数据,为后续分析提供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工程学院
遗传学设计性实验报告
题目:黄豆根尖微核技术系别:生态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生物科学2012级
组员姓名:孟迎、罗廷、何忠平
蔡国宪、丁琴
姓名:罗廷
学号:28111201029
指导教师:蹇黎
完成时间: 2015 年 6月11日
黄豆根尖微核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环境诱变物对微核产生的原理。
2、掌握微核试验技术。
3、了解毒理遗传学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及意义
二、实验原理
微核简称(MCN),是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一种异常结构,往往是细胞经辐射或化学药物的作用而产生。
微核是无着丝点的染色体断片,在有丝分裂后期由于不能向两极移动而游离于细胞质中,在间期细胞核形成时,可在它附近看到若干个圆形的结构,游离于主核之外直径大约是细胞直径的1/20到1/5,这就是微核。
微核的折光率及细胞化学反应性质和主核一样。
一般认为微核是由有丝分裂后期丧失着丝粒的断片产生的,但有些实验也证明整条的染色体或多条染色体也能形成微核。
这些断片或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末期被两个子细胞核所排斥便形成了第三个核块。
已经证实微核率的大小是和用药的剂量或辐射累积效应呈正相关,这一点和染色体畸变的情况一样。
所以可用简易的间期微核计数来代替繁杂的中期畸变染色体计数。
由于大量新的化合物的合成,原子能应用,各种各样工业废物的排出,使人们需要有一套高度灵敏、技术简单的测试系统来监视环境的变化。
微核产生的概率可与诱变因子的剂量成正比,因此可以用微核出现的频率来评价环境诱变因子对生物遗传物质的损伤程度。
目前微核测试已经广泛应用于辐射损伤、辐射防护、化学诱变剂、新药试验、染色体遗传疾病及癌症前期诊断等各方面。
随着经济发展、经济总量增加,废水排放总量增长迅速,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水环境容量,尤其在一些人口密集、企业密布或重污染企业分布较多的区域。
水质恶化问题已经比较突出;饮用水水源地有机污染日渐严重,饮用水安全问题已经显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受到影响。
利用毕节市流仓河道河水以黄豆萌发的芽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微核测试,一方面可准确的显示各种处理诱发植物畸变的效果,另一方面可用于当今发展地区对河道污染程度的间接反应和监测。
三、实验器具、药品
1、实验材料
黄豆种子(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生态工程学院实验中心供给)
2、实验器材
光学显微镜、试管(10ml)、烧杯、镊子、手术刀、载玻片、盖玻片、滤纸等。
3、试剂
1)NaN3(叠氮钠)
2)卡诺氏固定液(乙醇和冰醋酸按照体积比3:1混合配制)
3)卡宝染色液(Carbol fuchsin)又称改良石炭酸品红,改良苯酚品红。
4)6mol/L盐酸:
配制:取49.5ml 37.5%的盐酸,再加入50.5ml水稀释至100ml容量瓶.
四、实验步骤
1、种子处理:
黄豆种子洗涤干净,室温(25℃)下用蒸馏水浸泡发芽24小时,此间至少换水两次,所换水应预温至25℃。
种子吸涨后,移入铺有干净纱布的托盘内,在25℃温箱中催芽培养(4-5天),当初生根长到2cm时,选取发育良好的,大小与根长相似的芽,进行进一步实验。
2、检测液采集与处理
采集流仓桥不同河段河水,沿河道周边从梦溪湾到泰丰源,从泰丰源至毕节技术学院,从碧阳湖至毕节师专大桥,这三个河段可的上、中、下游三个不同位置的河水混合。
瞬时采样吗,采集三个样本,每份两升以上,水样暂存于矿泉水
瓶或水壶,并做好标记。
3、实验处理
每一处理选取6-8粒生长良好、芽长一致的种子,放入盛有待测物溶液的培养皿中,浸没发芽种子。
用被检测液处理种子,用蒸馏水作阴性对照,处理种子6~24h(处理时间可视实验需要和被测液浓度而定)。
4、根尖细胞恢复培养
将处理后的种子用蒸馏水浸洗三次,每次2-3min。
将洗净的种子再放入铺好滤纸的托盘内25℃温箱中恢复培养22-24小时。
5、固定:
吸取5ml的卡诺氏固定液于10ml试管中,用刀片或小剪刀切取经过处理的长约0.5-1.0cm的黄豆芽10-20条,放入试管内,用试管塞盖紧,室温下固定20-24小时,固定液的用量为材料体积的15倍以上。
固定后如果不及时制片,可换入70% 的乙醇中,置4℃冰箱内保存备用。
6、酸解:
取出固定好的黄豆芽,用蒸馏水冲洗3min,洗净蒸馏水,加入6mol/L盐酸将芽浸没,室温下酸解10分钟,待芽软化即可。
7、染色:
解离后材料水洗3min并吸干,挑取1个芽的尖部分生组织于载玻片上夹碎捣烂,滴加1~2滴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10~15min,压片。
8、压片
在经染色的材料上加一滴染液,盖上盖玻片,覆一层吸水纸,用带橡皮头的铅笔垂直敲打,或以拇指垂直紧压盖片(注意勿使盖片搓动),使材料分散压平,便于观察。
9、镜检及微核识别标准
首先在低倍镜下找到分生组织区细胞分散均匀,分裂相较多的部位,再转高倍镜观察。
微核识别标准:
(1)在主核大小的1/3以下,并与主核分离的小核。
(2)小核着色与主核相当或稍浅。
(3)小核形态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型。
每一处理观察3个根尖,每个根尖计数1000个细胞中的微核数并进行记录。
10、微核率及微核指数计算
(1)计算微核率(‰): 1000⨯=细胞数
溶液染毒根尖观察到的微核数溶液染毒根尖观察到的微核率 (2)计算微核指数(MI ):
阴性对照的微核率样本的微核率)微核指数(=MI
用微核指数作为判断实验样本是否致黄豆芽细胞突变的指标,以直观反映实验材料是否致突变及其严重程度。
污染指数在0~1.5区间为基本没有污染;1.5~2区间为轻污染;2~3.5区间为中污染;3.5以上为重污染,将样本的黄豆芽微核指数大于1.5 定为开始产生致突变作用。
五、实验结果
1、实验进程记录(包括预实验)
1)实验进程及处理
(1)从碧阳湖至毕节学院河段河水处理种子前后发芽情况(处理1)
从以下记录可知:种子用检测液处理后种子芽生长伸长,且芽的直径变得膨大。
但种子及芽的颜色有一定的变黑,甚至有的种子出现了溃烂。
从碧阳湖至毕节学院河段河水处理前 从碧阳湖至毕节学院河段河水处理后
(2)从泰丰源至毕节技术学院河段河水处理前后发芽情况(处理2)从以下记录可知:种子用检测液处理后种子芽也生长伸长了,芽的直径也变得膨大,种子及芽的颜色也有一定的变黑,也有种子溃烂。
但是其芽颜色变黑程度较上述实验(1)的浅,其溃烂种子数量也较实验(1)的少。
从泰丰源至毕节技术学院河段河水处理前从泰丰源至毕节技术学院河段河水处理后
(3)从梦溪湾至毕节技术学院河段河水处理前后发芽情况(处理3)从以下记录可知:和上述实验结果相似,种子用检测液处理后种子芽也生长伸长了,且芽的直径变得膨大,种子及芽的颜色也有一定的变黑,也有种子溃烂。
但是相对实验(2)的实验结果而言,其芽颜色变黑程度不及实验(2)的变化明显,其溃烂种子数量也较实验(2)的还少。
从梦溪湾至毕节技术学院河段河水处理前从梦溪湾至毕节技术学院河段河水处理后
(4)蒸馏水阴性对照处理前后发芽情况(阴性对照)
从以下记录可知:种子有蒸馏水处理前后种子,种子的芽仅仅只有伸长生长,没有出现直径的增粗膨大,也没有出现芽的变色和根的溃烂等现象。
蒸馏水阴性对照处理前蒸馏水阴性对照处理后
2)镜检下微核的识别及微核数的记录
在40×10的高倍镜下可见:在间期细胞的细胞核的附近有若干个圆形的结构,直径大约是细胞直径的1/20到1/5的结构,这就是微核。
还可见在分裂期的细胞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细胞内有为数不多的染色体,且在染色体周围分布有许多椭圆形的微核,而在分裂末期的细胞中可见除了少数不多的染色体被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内外,微核并没有被分到两个子细胞内,而是一个子细胞有许多的微核,而另一个细胞仅仅几个微核甚至没有。
不同河水处理黄豆芽在显微镜下的微核数记录
六、实验分析
1、注意事项
(1)固定材料如果不能及时使用:可以经过90%酒精换到70%酒精中各半小时,换入70%酒精,0-4摄氏度保存半年,再观察时换用固定液再处理一次,效果较好。
(2)化学药品处理浓度太高,会导致细胞核变形,而不是形成微核,故应该多设浓度梯度或进行预实验。
2、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从碧阳湖至毕节学院河段河水处理种子(处理1)微核率和微核指数最大,其河道被污染从,泰丰源至毕节技术学院河段河水处理种子(处理2)的微核率和微核指数比从梦溪湾至毕节技术学院河段河水处理种子(处理3)的大从所采集的三个不同河段其周围的聚集人口的密集程度来说,从碧阳湖至毕节学院河段所处毕节市城区位置,加上碧阳湖水库的建立以及周边较多建筑工业的实施,使得该区域段人口相对较为密集,污染程度相对较大,所以该河段的微核率及微核指数较大。
而从泰丰源至毕节技术学院与从梦溪湾至毕节技术学院这两个河段由于离公路有一定的距离加上其上游从梦溪湾上去基本上很少有人的过往,因此显得其污染相对较轻。
但是由于其河岸农民对土地施用一定的农药或者倾倒生活垃圾,从而使得河水受到相应的污染。
相对从梦溪湾至毕节技术学院河段,从泰丰源至毕节技术学院这段河段,人流的活动量较多,其污染程度也较大,所以其微核检测指数也较大。
3、微核率与处理药物的浓度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微核产生的概率与诱变因子的剂量成正比,其概率也与处理药物的浓度成正比,即处理药物的浓度越大,其微核率也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