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1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读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
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原因。
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
学会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资料分析,了解长江三角洲的江海交汇的地理位置及优越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如何评价一个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资料分析、读图分析、小组合作。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视频《野鸭的困惑》,让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形成初步的感知和印象,带着问题进入“我们能够帮助野鸭解决困惑吗?”来学习本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方地区的代表——“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二、新课学习(一)江海交汇之地1.位置从图中找出:长江、黄海、东海,并做好圈注。
学生自己描述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
(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上,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2.范围从图中找出:江上海。
描述长江三角洲包括的范围。
(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3.地形、气候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图,思考并说出本区地形以什么为主?为什么?(平原)结合以前所学思考并说出本区属于什么气候?(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4.鱼米之乡思考:长江三角洲为何被称为“鱼米之乡”?(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是国我传统的粮食产区;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又是我国的淡水鱼产区。
)拓展延伸:长江三角洲还被称为“水乡”,你知道为什么吗?长三角区域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主要有江苏的太湖、洪泽湖、高邮湖、骆马湖、邵伯湖和浙江的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嘉兴南湖、鄞县东钱湖等著名湖泊。
除淮河、长江、钱塘江、京杭大运河等重要河流以外,还有江苏的秦淮河、苏北灌溉总渠、新沭河、通扬运河,浙江的瓯江、灵江、苕溪、南江、飞云江、鳌江、曹娥江等水系。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优质教案(第1课时)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第1课时课时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
1.长江三角洲包括哪些区域?
2.长江三角洲以什么地形为主?
地势、河流、湖泊各有什么特点?
3.图7.12和图7.14两幅图说明了什么?
4.读图,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类型
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区
这里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
地势: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
河湖:河湖密布,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小结: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
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区。
这里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二)位置
学生活动:
1.在图7.13上找到长江、钱塘江、京杭运河、大湖京护铁路和高铁线、东海、黄海。
如果把长江比作“箭”,把东部沿海地区比作“弓”,那么长江三角洲就位于箭头的位置。
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1(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运用长江三角洲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读图分析和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于江海交汇之地的地理位置优越性。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长江三角洲的视频资料,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明确任务展示一段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风光片,激发学生关注。
问:影片中所描述的区域在哪里?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万里长江由西向东奔向大海,江水滔滔直下,所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不断淤积,沧海桑田,历经千万年,终于形成坦荡、宽阔的三角形的陆地——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自然环境优越物产富饶,经济繁荣发达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的“金三角”,本课就让我们走进这里来一个深度了解。
一、江海交汇之地1、学生观察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⑴说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和位置(长江几角洲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地区。
)⑵该地区的地势如何(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⑶该地区的气候属于什么类型有何特点(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2、结合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景观”,说说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地区被称为“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南方亚热带地区,地势低平,气候湿润。
最适合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大米产量高,加上这里河网密集水域面积大,淡水养殖在生产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这里的人们生活主食以大米为主,喜食水产,因此自古就有“鱼米之乡”之称。
)3、结合图读图找到“海”“江”,理解“江海交汇之地”的含义,结合图,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第1课时)

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第1课时【教学目标】1、利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并会分析该地区的地形、气候和便利的水运条件。
2、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教学难点: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自主学习、讨论法【教学过程】播放视频《江南水乡》风光,导入新课“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一、自主学习(一)从图中找出: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和南京、杭州、上海。
描述长江三角洲包括的范围。
(二)本区地形以什么为主?思考:长江三角洲为何被称为“鱼米之乡”?二、展示气候图,说出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板书总结:我们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同时河网密集,湖泊众多,又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
因此这里自古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三、展示地图,学生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
教师板书强调地理位置优越---江海交汇之地,对内该地区可以依托长江水运,联系广大内陆地区,沟通东西部地区;依靠沿海航运,联结南北方地区,是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可通过远洋航线,加强对外经济交流。
四、讨论: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展示讨论结果1)河流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灌溉水源,有利于农业的发展;2)河流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便利的水路交通,有利于其对外联系;3)河流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水产品,有利于渔业的发展;4)河流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充足的生产和生活用水;5)河流沿岸地形平坦,为城市提供建设用地五、学生阅读p52的图文资料,自己思考岷江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利和弊;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拨利:带来了肥沃的土壤;提供了灌溉水源。
弊:易造成水患灾害。
都江堰有效控制了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灌溉水量,使岷江沿岸地区既有便利的水源,又免受水患灾害。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我国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和优势,提高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但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了解相对较少,对其地理位置、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资料等途径,积极主动地探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和优势。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地图和资料等途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2.教学难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形成原因、农业和工业的特点、城市和交通的发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资料等途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具体实例为案例,分析其地理特点和发展优势。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课件。
2.教学资料:收集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关的地图、图片、资料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情况,掌握其地理特征,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针对长江三角洲这一特定的地理区域,学生可能对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掌握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培养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法:通过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让学生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水系等特征。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和产业,让学生分析其发展特点和优势。
3.讨论法:学生就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4.归纳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归纳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特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图片、案例资料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教学内容的问题和讨论题目。
3.准备好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我国哪个地区是鱼米之乡?”学生回答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长江三角洲地区。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7.2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工农业特点等内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我国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我国的地形、气候、水系等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一个具体的区域,其特点和优势可能学生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去认识和了解这一地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工农业特点,能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优势和不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区域特点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工农业特点。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优势和不足。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水系等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农业、工业案例,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农业特点。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优势和不足,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准备相关的农业、工业案例资料。
3.准备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地图、图片等资料,呈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特点,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地区的基本情况。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优质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地理八年级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各月降水量较成都市均匀,影响因素为海陆因素。
3.气候湿热,所以饮食比较清甜(二)地形特征:1.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形图,长江三角洲以平原为主,主体为长江以南的太湖平原。
零星散布着一些小山丘。
2.结合气候,得出适合西湖龙井的种植环境。
(三)河湖特征:1.在地图上找出长江、钱塘江、太湖,并圈注。
2.展示其他河湖位置。
3.引导学生得出: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水源充足。
所以这里河产丰富。
4.河湖联系:观察地图得出:京杭运河沟通了长江和钱塘江两大水系。
5.水文特征:结合地形和气候特征,得出这里江阔水深,水流平稳,有利于水运。
(四)土壤特征由于这里是冲积三角洲平原,农耕历史悠久,经过长期耕作,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小结:三、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一)渔业引导学生思考长江三角洲为什么被称作“鱼米之乡”?1.展示淡水渔业2.展示桑基鱼塘(二)种植业1.粮食作物:水稻2.经济作物:油菜,茶叶,桑蚕(三)活动探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探究河流对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补充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根据图文资料认识河流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
3.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利与弊。
利——为成都平原提供充足的水源;弊——水量大的时候岷江会泛滥成灾,对成都的农业造成损失。
4.说说都江堰工程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成都平原主要由岷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像一把扇子平铺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战国时期,有效的控制了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灌溉水量,使岷江沿岸地区既有便利的灌溉水源,又免受水患灾害。
由此,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5.讨论:长江不同河段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
上游:主要体现在生态保护、水能和灌溉方面;下游:主要体现在水资源、灌溉、航运、养殖等方面。
小结:四、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1)学生观察图“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运用长江三角洲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读图分析和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于江海交汇之地的地理位置优越性。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长江三角洲的视频资料,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展示一段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风光片,激发学生关注。
问:影片中所描述的区域在哪里?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万里长江由西向东奔向大海,江水滔滔直下,所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不断淤积,沧海桑田,历经千万年,终于形成坦荡、宽阔的三角形的陆地——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自然环境优越物产富饶,经济繁荣发达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的“金三角”,本课就让我们走进这里来一个深度了解。
一、江海交汇之地
1、学生观察图7.1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
⑴说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和位置(长江几角洲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地区。
)
⑵该地区的地势如何?(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
⑶该地区的气候属于什么类型?有何特点?(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2、结合图7.14“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景观”,说说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地区被称为“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南方亚热带地区,地势低平,气候湿润。
最适合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大米产量高,加上这里河网密集水域面积大,淡水养殖在生产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这里的人们生活主食以大米为主,喜食水产,因此自古就有“鱼米之乡”之称。
)
3、结合图7.13读图找到“海”“江”,理解“江海交汇之地”的含义,结合图7.15,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同时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
4、学生思考:长江三角洲有些什么优势?对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提示学生从自然地理优势、社会经济条件分析)(自然地理优势:位于中国海岸线的中部地区,是长江的入海口,河海相连,水上运输便利,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气候宜人水源充足,适合居住和发展农业;社会经济:农业发达为工业发展作支撑;交通设施发达,人口众多,市场广阔,产品能通过便利的交通出口到世界各国和国内的大部分地区。
)
5、活动: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补充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⑵根据图文资料认识河流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
①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利与弊。
(利——为成都平原提高充足的水源;弊——水量大的时候闽江会泛滥成灾,对成都的农业造成损失)
②说说都江堰工程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成都平原主要由岷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像一把扇子平铺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战国时期,有效的控制了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灌溉水量,使岷江沿岸地区既有便利的灌溉水源,又免受水患灾害。
由此,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
⑶讨论:长江下游和上游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
上游:主要体现在农业、发电和运输上;下游:主要体现在农业、运输居民生活和旅游,对外交流、城市规划和发展上。
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优势并将长江三角洲和成都平原进行了比较,了解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下节我们将继续讲解长江三角洲。
承转: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优势明显,气候宜居,农业发达,这里也是城市密集地带,有著名的古都——南京、杭州、苏州、扬州、无锡等,更有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
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1、学生读图7.19“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
了解最大的城市群及主要城市
(1)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有我国著名的古都南京、杭州,还有苏州_、扬州等许多的历史文化名城。
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和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很多城市都是沿江、沿河、或者沿海分布,大城市多,人口密集)
(3)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人口2300万,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学生说说对上海有哪些了解?(让学生阅读阅读材料“崛起的浦东”并读图7.21“浦东新区”,了解浦东新区的崛起过程和感受上海的发展。
)
小结:
上海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特别是浦东地
区的开发,使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
2.区域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生活工作在一个地方,但经济的发展、城市功能的日益扩大,给人们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的空间,交通时间的缩短使得人们在不同的城市生活工作成为可能。
读上海与杭州的“同城效益”图与资料,回答问题:
同城效益:此图反映了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之间的联系口益密切,交流日益频繁。
借助发达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这里的人们人们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间,就像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⑵阅读资料:张予墨的家在昆山,爸爸在上海工作,妈妈在苏州工作。
张予墨的爸爸、妈妈每天晚上都回到昆山的家。
7.1表列出来昆山到上海、苏州的不同交通方式所需要的时间。
探究•思考
①与传统的生活方式相比,张予墨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这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利弊呢?在外城工作家庭收入会高一些,居住地没有工作地经济发展水平高,生活成本也就低一些;这样可以提高家庭收入的水平;这样的生活方式也会导致城市归属感降低,家庭成员间的交流减少,本城人际关系生疏;由于家庭成员接触的环境不同,还可能导致家庭成员观念上的分歧……
②这种生活方式依据的条件是什么?(高度发展的交通)
③你身边的人们有没有类似的生活方式呢?如果有,请给同学讲一讲。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带的苏杭地区既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是著名的旅游地。
三、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1、学生观察图7.22:“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分布”。
了解主要景点及特色文化
(1)世界文化遗产:长江三角洲众多的旅游景点中,苏州园林建筑精巧别致,文化内涵丰富,是我国园林艺术的典范。
杭州西湖以其秀美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驰名中外,他们都属于世界文化遗产。
(2)水乡风貌:江苏的周庄、同里。
浙江的乌镇、西塘等,因为保存着传统的水乡风貌和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现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3)特色文化:长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戏曲文化、茶文化、和饮食文化,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
2、学生欣赏图片并看图片旁的文字说明,了解相关的旅游景点的特色和文化底蕴。
3、学生课堂展示:课前收集整理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著名旅游点图片和资料,制作PPT 进行现场展示和介绍。
感受本区更多的旅游文化。
4、同学间交流和讨论:家乡旅游业发展后带来的影响。
(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