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为动用法
高中文言文使动、意动、为动用法详细例释

高中文言文使动、意动、为动用法详细例释高中文言文使动、意动、为动用法例释掌握使动用法对学习文言文帮助很大。
文言文的使动用法有三种形式,分别为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一、概念认识例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郑伯克段于鄢》)引文中加下划线的“惊”字是典型的动词使动用法。
句中“吃惊”的不是庄公,而是姜氏,是难产而生的庄公“使(她的母亲姜氏)吃惊”。
为什么这么说?从上下文意来看,姜氏从此之后就不喜欢庄公,其原因就是庄公出生的时候是脚先出来,这种“逆生”就是难产,很容易导致母婴的死亡,因而,姜氏的“吃惊”就是很自然的。
另外,刚出生的婴儿没有意识,不可能对生养自己的母亲表示“吃惊”。
所以说,“惊”这一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只能是宾语姜氏。
例2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赤壁赋》)此句中的“舞”、“泣”这一动作的施行者分别是“潜蛟”和“嫠妇”,而使他们“舞”、“泣”的则是“余音”。
从以上例子的分析来看,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1.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某个动词充当句子谓语的时候,句子的主语并不是这个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行者,也就是说,充当谓语的动词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的这个动作。
2.解释这个动词时,应该在前面加“使”,成为“使(让)+宾+动词”的格式。
例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秦族不会主动灭亡自己,而是山东豪俊“并起”的外部原因使自己灭亡了。
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一,就是看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是不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发出的。
二、形式特征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语法特征是能带宾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带宾语。
能带宾语的动词称之为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的动词称之为不及物动词。
比如,醒、徘徊、合作、觉悟、休息、前进、竞赛、冲突、灭亡等动词就不能带宾语。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一、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例2:父利其然也。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伤仲永》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入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成语卷: 兵贵神速(以…….为贵不耻下问以。
为耻是古非今以。
为是,以。
为非)不远千里(以。
为远二、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1、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例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走:使操军逃跑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陈涉世家》)“忿惠”是主语(吴)广”使宾语“尉”“忿恚”,全句译为“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以此使校尉恼怒。
高中文言文使动、意动、为动用法例释

高中文言文使动、意动、为动用法例释掌握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对研究有很大帮助。
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有三种形式: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一、概念认识在句子中,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当某个动词充当谓语时,句子的主语并不是这个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行者,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的这个动作。
所以,解释这个动词时,应该在前面加“使”,成为“使(让)+宾+动词”的格式。
例如,在《郑伯克段于鄢》中,“惊”这一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只能是宾语XXX,因为XXX是难产而生的,XXX因此“吃惊”。
在XXX的《赤壁赋》中,“舞”、“泣”这一动作的XXX分别是“潜蛟”和“嫠妇”,而使他们“舞”、“泣”的则是“余音”。
二、形式特征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常指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当它们以使动用法出现在句中时,也就带上了宾语。
例如,在XXX的《六国论》中,“却”是不及物动词,但后面带了指代“秦”的宾语“之”,所以“却”就是使动用法,解释为“使(之)退却”。
判断一个动词是否为使动用法的方法之二是观察句子中作为谓语的动词是否是一个后面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
如果是,则可以尝试从使动用法的角度来理解这个动词。
下列句子中带有使动用法的不及物动词:XXX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郑伯克段于鄢》)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XXX《陈涉世家》)大夫种、XXX存亡越,XXX,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XXX《淮阴侯列传》)君将哀而生之乎?(XXX《捕蛇者说》)另外,及物动词也可以有使动用法。
这种情况在古汉语中比较罕见,但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及物动词带有宾语,形式上和动宾结构相似,但意义不同。
使动用法虽然也是及物性质的,但动作行为不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主动发出的,而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使其产生这种动作行为。
例如,在《过秦论》中,“序八州而朝同列”中的“朝”是及物动词,意为“朝见”。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与为动用法一、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就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就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瞧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就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就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就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她才能非凡)二、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就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就是主语发出的,而就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就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就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1、动词使动用法:动词与它的宾语不就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走:使操军逃跑。
2、名词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就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使动,意动,为动”用法小结

“使动,意动,为动”用法小结
“使动,意动,为动”用法小结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一中学刘士友“使动,意动,为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动词的三种特殊用法,笔者进行简单的辨析。
使动用法:概念大意是“主语使得宾语怎么样”,翻译时译成“使……”,也就是说,这里的动作是宾语发出的。
烛之武退秦师:“退”是秦师退回的,“秦师”在整个句子中是宾语。
主语是烛之武,烛之武的动作—谓语动词是“使”。
说白了,“烛之武退秦师”这个句子当中没有谓语,要靠“退”来补足。
意动用法:概念大意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翻译成“认为…是……,把…当做…,对…感到…”,也就是说,这里的动作依然是宾语发出的。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是其(张衡)发出的或者说实现的,主语是邓骘,谓语是“认为”。
说白了,“大将军邓骘奇其才”这个句子当中也没有谓语,要靠“奇”补足。
此外有一点,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多是心里想象的,宾语的这个动作可能是虚拟的,也可能是未完成的。
为动用法:概念的大意是“主语为了宾语怎么样做”,也就是说,这里的动作是主语发出。
它和一般的谓语不一样,它表示主语动作的某种目的指向性。
君子死知己:死,不能译成“杀死”,这样不符合文意。
这里的“死”有目的性,“死”是君子死的,不是知己死的。
故得翻译成“为……而死”。
【例子】成语中的意动、使动、为动用法

【例⼦】成语中的意动、使动、为动⽤法成语中的意动⽤法所谓意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意动⽤意动⽤法 所谓意动⽤法,法表⽰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动词本⾝没有意动⽤法。
鱼⾁百姓:鱼⾁:以……为鱼⾁。
游戏⼈⽣:以……为游戏草菅⼈命——草菅:名词的意动⽤法,把……看作野草。
例“其视杀⼈,若艾(同“刈”)草菅然。
”(《汉书·贾谊传》)幕天席地——幕、席:名词的意动⽤法,以天作幕,以地当席。
例“幕天席地,纵意所如。
”(晋·刘伶《酒德颂》)妻梅⼦鹤——妻、⼦:名词的意动⽤法,以梅为妻,以鹤为⼦。
例“林处⼠妻梅⼦鹤,可称千古⾼风矣。
”(清·徐釚《词苑丛谈》卷三)师⼼⾃⽤——师:名词的意动⽤法,以⼼为师。
例“见有闭门读书,师⼼⾃是,稠⼈⼴座,谬误差失者多矣。
”(北齐·颜之推《颜⽒家训·勉学》)安居乐业——安、乐:形容词的意动⽤法,以……为安,安定;以……为乐,喜爱,愉快。
例“各安其居⽽乐其业,⽢其⾷⽽美其服。
”(《汉书·货殖列传》)兵贵神速——贵:形容词的意动⽤法,以……为贵。
例“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
……嘉⾔⽈:‘兵贵神速。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不耻下问——耻:形容词的意动⽤法,以……为可耻。
不以向⾝份地位低下的⼈请教为耻例“敏⽽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不远万⾥——远:形容词作意动词,以……为远。
例“王⽈:‘叟,不远千⾥⽽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梁惠王上》)贵⽿贱⽬——贵、贱:形容词的意动⽤法,以……为贵、贱。
重视传来的话,轻视亲眼看到的现实。
⽐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
例“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贱⽬者也。
”(汉·张衡《东京赋》)厚古薄今——厚、薄:形容词的意动⽤法,以……为厚,推崇,重视;以……为薄,轻视,怠慢。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一、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例2:父利其然也。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伤仲永》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入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成语卷: 兵贵神速(以…….为贵不耻下问以。
为耻是古非今以。
为是,以。
为非)不远千里(以。
为远二、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1、动词使动用法:动词与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例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走:使操军逃跑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陈涉世家》)“忿惠”是主语(吴)广”使宾语“尉”“忿恚”,全句译为“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以此使校尉恼怒。
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一、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简单地说就是“使宾语动”。
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动词的使动用法不是以宾语作为动作行为的对象,而是使宾语作出这一动作行为。
例如:《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
例如:①《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②《石钟山记》:“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③《扁鹊仓公列传》: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④《韩非子十过》: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有时候,及物动词也用为使动,但这种情况极为少见,例如:①《左传》:将战,华元杀羊食士(“食士”是“使士食”)②《史记秦始皇本纪》:(王翦)降越君,置会稽郡。
(“降越君”是“使越君”降)③《左传》:晋侯饮赵盾酒。
(“饮赵盾酒”是“使赵盾饮酒”)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①《促织》:“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②《论语》:君子正其衣冠。
③《战国策》: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④《史记》:能富贵将军者,上也⑤《置屯田令》: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
3.名词使动用法。
A.普通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②《廉颇蔺相如列传》:“舍相如广成传舍。
”③《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④《韩非子》: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⑤《史记》:齐威王欲将孙膑。
B.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
例如:①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而不信苏子矣。
二、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动”,“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一、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二、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1、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2: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走:使操军逃跑。
2、名词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为王。
3、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例1: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急。
三、为动用法
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
谓语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或活用的名词充当。
现代汉语中“造福人民”“服务教改”即该用法的沿用。
1、表示为了某一目的而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赖以产生的目的。
例1: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报任安书》)“死节”译为“为(坚持)气节而死”。
“节”是“死”的目的。
例2: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死国”译为“为国而死”。
2、表示出于某一原因而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赖以产生的原因。
例1、昨使医曹吏刘租针胃管讫,便苦咳嗽,欲卧不安。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
“苦”,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为动用法,为……而感到痛苦。
3、表示给(替)宾语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的服务对象。
例1、名我固当。
(《种树郭橐驼传》)。
名,为动用法,意思是“给……起名”。
例2、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指南录后序》)。
序,为动用法,意思是“给(替)……作序”。
4、表示对(向)宾语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的面向对象。
例1、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龚自珍《病梅馆记》)。
宾语“之”是动词谓语的面向对象。
“泣”本是不及物动词,这里是为动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