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期一般指个体从17
自我意识教案

独特的我
1、每人在一张纸上写出我的优点和缺点,相 互交流。 2、相互交流时可以询问对方自己写的是否全 面,有何补充。
我是谁,我是一个怎样的 人?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绝不比认识世界容易。人 们总是在不断地探索自我、 实践自我、超越自我。 什么是自我?
一、自我意识概述:
青年期自我意识的特点
青年期一般指个体从17~18岁到35岁。 青年期的自我意识正经历着分化-矛盾-统一的 过程。 分化:开始更多地探究自己的内心世界,开始 设想自己应该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矛盾: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 统一:摆脱矛盾,自我评价-成熟、稳定,对 自己进行内心品质的评价
3、自我意识的内容:分为:现实自我、应 该自我、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人们认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是 一个怎样的人或别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 应该自我:人们按照自己的社会角色给予自 己的一个价值判断,及按照自己现在所处的 位置及身份应该要做到什么。 理想自我:人们认为自己将来是一个怎样的 人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大抑郁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小心理健康水平高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婴幼儿、儿童、少年阶段自我意识的特点 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成熟约需20年 自我中心期(0-3岁) 生理自我
客观化时期(3岁-青春期)
社会自我
主观化时期(青春期-成年期)心理自我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形象的认知,是一个人 对自身的连续性和同一性的认知。 对自我的认识包括三种成分: 其一是认识成分,即对自己的个性品质特征和 独特性的认知; 其二是情感成分,即对自身品质的评价及通过 自我评价而产生的自尊体验; 其三是品行成分,即由认识成分和情感成分而 派生出来的对自己行为的实际态度。
自我意识培养教案

自我意识培养教案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自我意识培养目标要求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认清和挖掘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同时又要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悦纳自己的缺点与不足。
了解昨天的我,认识今天的我,更要追求明天的我,不断实现自我完善。
2.能力:学会认识自我的途径与方法,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能够妥善处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提高有计划、有目的地塑造自我的能力。
3.知识:了解自我评价以及自我意识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学会客观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懂得完善自我的重要意义,掌握一些完善自我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如何认识自我。
教学方法情景表演法、活动法、讨论法、教学设计思路活动一:小调查你对自己满意不满意举手怨……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娇好的容貌、翩翩的风度、渊博的学识。
但古人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间的任何事物往往都存在不足,即使自己有一点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用不着难过,不必苛求自己,其实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关键是怎样看待自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一、自我意识教师:《伊索寓言》——《老鹰与小鸟》鹰从悬崖上飞下来,把一只羊羔抓走了。
小鸟见了,非常羡慕,也想学老鹰的样子,便猛扑到公羊的背上,但脚却被羊毛缠住,怎么也飞不起来。
后来,牧人见了,便跑上去把它捉住,剪去了它翅膀上的羽毛,送给孩子们。
小鸟的遭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学生回答)教师:《骆驼与羊》骆驼高,羊矮,骆驼说长的高好,羊说长的矮好,于是他人边走边讨论如何一比高下,不到几步,有一个院子围墙很高,骆驼一伸脖子就能吃到院里伸出的树枝,骆驼神气的说:“你看,我说的对吧,长的高好。
”羊不肯认输,他们又走了几步,围墙上有个又矮又窄的门,羊大模大样走进去吃草,并对骆驼说:“谁说长的高好,你能钻进门里来吃草吗”师:同学们思考一下他们说的对吗为什么生:都对,因为骆驼确实长的高,羊确实长的矮。
中学教育心理学填空题

中学教育心理学填空题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3、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
4、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5、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三种活动交织在一起。
6、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处于指导地位,教学内容是学与教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7、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
8、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9、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和完善时期。
10、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上,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和社会文化研究。
11、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1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3、学生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14、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
15、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逻辑思维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
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少年产生了成人感,独立意识强烈。
16、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阶段。
青年初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
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一、儿童的概念: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一段时间(如幼儿、小学生),一般指从出生到青年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2、乳儿期(1个月—1岁)3、婴儿期(1—3岁)4、学前期或童年早期(3—6、7岁)5、小学期或童年中期(6、7岁—11、12岁)6、少年期或童年晚期(11、12岁—14、15岁)7、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儿童学要探讨的问题是一个在生理上和心理新生儿是如何怎样一步步生长、变化和发展起来的)。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主要回答引起儿童心里变化发展的原因)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虽然每个儿童的发展模式是相同的,但每个人的心理发展速度、发展到达的水平、行为特点是不一样的)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家庭、学校、社区等环境对儿童行为的影响)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模式,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和原因,帮助儿童顺利的度过每个发展阶段三、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1、绝对决定论:遗传绝对论:创始人代表—高尔顿环境绝对论:创始人代表—华生2、共同决定论:代表人物:斯腾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在不同的时间开始训练爬楼梯,最后达到的成绩是一样的,说明成熟前的训练不起多大作用。
观点:等待儿童能接受未来学习的水平的观点。
他认为影响发展的机制是生理上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变化过程。
还认为儿童发展有一定的内在生物进度表,他与一定年龄相对应。
3、相互作用论:代表人物:皮亚杰四、儿童发展的心理特点1、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2、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3、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4、不同情境的一致性五、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敏感期)”问题:关于心理发展是否有关键期,即是否有某个特定的时候机体最易学习某种行为反应,最早起源于动物心理学家劳伦兹。
六、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于1882年撰写并出版了《儿童心理》一书。
【教师资格考试资料】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教师资格考试的常见考点,尤其是在近四年的中学教师资格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中曾多次出现该知识点的考查,但题型基本都为单选题,辨析题较为少见。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系统地学习一下,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不同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规律。
从形式上看,人的发展规律主要表现为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身心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整个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在身体方面,身体的发展是沿着从头部向下肢的方向和从中心部位向全身边缘的方向进行的。
在心理方面,儿童心理的发展总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
可见,人的身心发展是渐近的、有顺序的、连续的、由低级水平到高级水平的发展。
所以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
“拔苗助长”、“陵节而施”等等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地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使儿童身心发展表现出阶段性。
个体身心阶段性的发展表现为前后相邻的阶段进行着有规律的更替,在前一个阶段准备了向后一个阶段的过渡。
每一个发展阶段都经历着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身心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一个时期后,就由量变发展到质变,把身心发展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我国的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会形成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特点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特点青年期是指十五、十六岁--十七、十八岁这个年龄阶段。
因为青年期一直要延续到二十五岁,所以又把这个时期叫作青年早期。
青年期在人的一生中是最宝贵的黄金时期。
青年人精力充沛,富于创造力,充满热情,朝气蓬勃。
青年期是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达到成熟,开始走向生活的时期。
国外有的心理学家把这个时期看作是心理性的断乳期。
所谓心理性断乳,就是指青年将要摆脱过去那种对父母的依赖关系,要求独立自主的活动。
这种社会化的过程叫作心理性断乳。
心理性断乳是受家庭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的,对那些娇生惯养的青年来说,独立生活是比较困难的。
青年不仅生理上达到成熟,而且智力和个性的发展也逐渐达到成熟。
青年期心理发展的显著特点是:(一)青年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青年在学校学习的科目和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化。
他们学了很多反映自然、社会和精神方面的系统的基本规律,这就要求青年具有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少年抽象逻辑思维还依赖于具体形象的支持,属于经验型的。
青年由于学习很多抽象的理论,科学的定理和公式以及事物发展的规律等,这就促使他们理论型思维发展起来。
但对很多青年来说,他们思维中的抽象概括、推理论证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具体的经验材料。
青年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能力增强了,特别喜欢争论问题,愿意提出创见,不以现成答案为满足。
他们对教师和别人的观点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说服力的逻辑论证。
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有更高的要求。
(二)青年的交往与情感生活。
在少年期,由于成熟感的产生,从而引起少年与成人交往中的冲突现象,在青年期仍在继续着。
有些青年往往把内心世界,自己的情绪体验对长一辈的父母等人长期地隐蔽起来。
他们认为最了解自己的是年龄相仿的同辈朋友、同学和伙伴,而不是父母。
青年对待同志关系、友谊、爱情的态度有了改变。
少年渴望与同龄人的交往和共同活动,这已成为他们的需要。
少年只要参加到集体生活中去和朋友在一起,就感到满足。
而青年更关心的是在集体中有一定威信和权威,如果一个青年在集体中没有威信,没有一定的地位,他就会感到忧虑和不安。
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

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身心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发展心理学,是关于人的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虚岁:孕期发展生命之初: 受精一个精子和一个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它只有一个大头针针头的1/20大。
然而,它含有的遗传密码,使其从一个单细胞发展成为一个有认知能力的人类个体。
1 胚种期(0-2周)从受精到由细胞团组成的小球走出输卵管并植入子宫壁上。
受精卵的第一个细胞分裂相当漫长;直到怀孕30小时才完成。
逐渐地,新细胞以更快的速度加入。
到第4天,60到70个细胞产生形成一个中空的、充满液体的球,称为囊胚。
在里面的细胞,称为胎盘,将会成为新的组织,外环将提供保护性的覆盖物。
植入在第七到第九天,植入发生:囊胚钻进子宫内,这个过程大约需要一周的时间。
2 胚胎期(3-8周)胚胎期是从植入到怀孕的第八周。
在这短短的六个星期内,胎儿期的大部分变化都会发生,如身体的各部分结构及内脏器官的形成。
由于身体各部分正在形成,胎儿对外界干扰特别脆弱。
幸好这一时期相对来说比较短,这有助于减少严重损害的发生。
3 胎儿期(9-38周)胎儿期从怀孕第9周持续到婴儿出生,它是“成长及完成”的阶段。
在这出生前的最长一段时间里,胎儿的体积快速增大,生长速度惊人,特别是在第9~20周之间。
“反应停”事件根据个体生物、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水平与状况,可以把人一生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大的时期:●1、童年期:是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到11、12岁这一阶段。
●2、青少年期:我国发展心理学界一般把青少年期界定为11、12岁至17、18岁这一发展阶段,相当于中学教育阶段。
少年期: 11、12岁至14、15岁这一阶段称为少年期,又称青春期青年初期:14、青年初期:15岁至17、18岁称为青年初期。
西方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期是指从青春发育期开始直至完成大学学业这一发展阶段,即11、12岁至21、22岁,这大致相当于人生整个发展历程中的第二个十年。
(完整)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作业7

第七讲青少年自我的发展作业第七讲练习题一、概念解释1.同一性扩散:是指个体既没有体验危机(也就是说,个体还没有探求有意义的选择),也没有自我投入.换句话说,他们不仅没有对职业和理想选择做出决定,而且对这些问题也很少表现出兴趣。
2.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通过经验相对经验的理解而形成的自我知觉,或者说,自我概念是个体的自我知觉,这种知觉源于对人际互动、自我属性和社会环境的体验。
3.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这种态度表明个体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简言之,自尊就是一种个人的价值判断,它表达了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
4.自我同一性:同一性是指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中,对“自己是谁?”“自己还是原来的自己”,“自己自身是同一实体的存在”等问题的主观感觉或意识。
5.心理延缓期:在现代社会中,同一性发展本身所固有的复杂性使青少年需要一个心理延缓偿付期,即在这一时期内,青少年可以合法地延缓在社会中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也就是说,在承继儿童期之后的青少年。
6.同一性早期完成:是指青少年做出了自我投入,但是没有体验危机.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1.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发展的八个阶段中,勤奋对自卑是哪个阶段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任务?(A ).A.学龄期 B.青少年期 C.成年初期 D.幼儿期2.认为自我的变化是文化中所定义的角色或地位的变化,通常与个体的生理及社会性知识的变化相对应,这一理论范式是指(C )。
A.历史研究范式 B.社会历史范式C.社会文化范式 D.历史文化范式3.从别人对自己的反应中来评价自己并由此内化而产生的一种情感是指(A ).A.外部自尊 B.现实自尊 C.内部自尊 D.基线自尊4.自我同一性的解构发生在(A ).A.11-14岁 B.15-17岁 C.18-22岁 D.23-25岁三、填空题1.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对自我的终生发展进行了最为细致的描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年期一般指个体从17~18岁到35岁。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形象的认知,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连续性和同一性的认知。
对自我的认识包括三种成分:其一是认识成分,即对自己的个性品质特征和独特性的认知;其二是情感成分,即对自身品质的评价及通过自我评价而产生的自尊体验;其三是品行成分,即由认识成分和情感成分而派生出来的对自己行为的实际态度。
(一)自我概念的特点
一个人是否具有适当的自我概念,对个性发展至关重要。
1.自我概念的抽象性日益增强
青年不再运用具体的词语描述其人格特征,而是逐渐运用更加抽象的概念来概括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及信念等。
2.自我概念更具组织性和整合性
青年在描述自我时,不再一一引出个别特点,而是将对自我觉知的各个方面(哪怕是相互矛盾)整合成具有连续性和逻辑性的统一整体。
3.自我概念的结构更加分化
青年能够根据自己的不同社会角色分化出不同的自我概念,他们懂得自我在不同的场合可以以不同的面目出现。
(二)自我概念认识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
1.自我探索是自我认识发展的内动力
主动自我关注和自我探索是构成自我认识发展的内在动力。
青年期有意识地通过日记等方式倾述自己的内心活动,描绘自我的情绪、情感体验,评价自己的个性特征和行为表现,以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并通过各种学习方式寻求对自我特征和表现的解释等。
2.透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
他们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并能够综合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
可以说,认识自己的过程,也是通过来自他人的评价而发展起自我概念的过程。
他们更注重教师、同学和家长对自己的评价。
来自周围的这些重要人员的积极或消极评价,会激起他们强烈情感反应,也会巩固、增强或者动摇他们对自己的认识。
这些评价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
3.通过对同龄人的认同感来认识自己
通过他人认识自己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把自己与同龄伙伴作比较,并与这些人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进而加深对其自身特点的认识和了解。
确认自我认同感是青年期的重要发展任务
艾里克森提出,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和防止社会角色的混乱是青年期的发展任务。
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个体的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
每个人在青年时期都在探索并尝试去建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感,即自我认同感。
自我同一感的确立
艾里克森认为青年期自我同一感的确立是自我分化和整合统一的过程。
1.自我分化是把整体的我分化为“主体我”与“客体我”
青年期发现和认识本质的我,是从明显的自我分化开始的。
儿童期的自我是具有稳定性的、整体的自我。
青年期的自我是将整体的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主体我是观察者、分析评价者、认同者,“客体我”是被观察者、被分析评价者、被认同者,即由主体我来分析、认识客体我。
其实,自我意识主要表现为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理想的辩证统一。
在自我分化认识自我的过程中,自我概念好比“我是什么样的人”,自我评价好比“我这个人怎么样”,自我理想好比“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理想的辩证统一就是以自我概念为基础,进行自我评价,进而超越现实的自我,实现自我理想的过程。
在自我分化和自我认识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观察者对被观察者反应的一致与否、分析者对被分析者评价的准确与否、知者对被知者的认识贴切与否的问题。
于足,自然会出现主体我与客体我的矛盾斗争,造成对自我的肯定或否定的认知。
2.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达到自我认识的整合统一
自我分化为“主体我”和“客体我”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主体我与客体我的统一。
“自我”经过一段时期的矛盾冲突,主体我和客体我便在新的水平上协调一致,即自我的整合和统一。
新的整合和统一主要是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的过程实现的。
自我接纳是对自我积极肯定的心理倾向。
自我接纳是以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接受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平常心面对自我现实;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条件,确定自己的理想目标。
自我排斥是对自我消极否定的心理倾向,即否定自己,拒绝接纳自己的心理倾向。
自我排斥与自我接纳一样,是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心理过程,是个体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所必要的心理过程。
青年期自我的发展经过自我分化,再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等过程之后,自我的发展便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在新的水平上达到整合统一,形成自我同一感。
大多数青年人都能形成并确立自我同一感。
3.不能确立自我同一感
如果客体我和主体我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青年便难以确立自我形象,也无法形成自我概念。
如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会表现出明显的内心冲突,甚至引起自我情感的激烈变化,引发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导致自我同一性扩散或社会角色混乱,并造成自我同一感危机。
4.解决自我同一感危机的方式
有学者(马西亚)归纳出解决青年同一感危机的四种方式。
(1)同一性确立。
体验过各种发展危机,经过积极努力,选择了符合自己的社会生活目标和前进的方向,以达到成熟的自我认同。
(2)同一性延续。
正处于体验各种同一性危机之中,尚未明确做出对未来的选择,但是正在积极地探索过程中,处于同一性探索阶段。
(3)同一性封闭。
在还没有体验同一性困惑的情况下,由权威代替其对未来生活做出选择。
这实际上是对权威决定的接纳,属于盲目的认同。
(4)同一性混乱(扩散)。
无论是否经历过同一性危机,或是否进行过自我探索,他们并没有对自己的未来生活抱有向往或做什么选择,他们不追求自己的价值或目标。
这也称为角色混乱。
诚然,在一段时期内,为寻找自我、发现自我而出现暂时的同一性扩散或角色混乱,多属正常现象。
通过角色试验、亲身体验的自我痛苦探求,可能实现新的、更富创造性的、积极的自我同一。
但是,如果长期遭到同一性挫折,就会出现持久的、病态的同一性危机。
他们无法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不能形成清晰的自我同一感,致使自尊心受挫,道德标准受阻,长久地找不到发展方向,无法接自己设计的方式正常生活。
有的会走向与社会要求相反的、消极的同一,有的甚至会出现同一性扩散征候群的特征。
同一性征候群
有的学者(小此木启吾)把同一性征候群特点归纳为如下六个方面:
1.同一性意识过剩
陷入时刻偏执于思考“我是什么人”、“我该怎么做”的忧虑中,而不能自拔;处于高度焦虑中,难以从“是我”、“不是我”、“我怎么会是这样”等的烦恼中解脱出来,从而失去自我。
2.选择的回避和麻痹状态
有自我全能感或幻想无限自我的症状,无法确定或限定自我定义,失去了自我概念、自我选择或自我决断。
只能处于回避选择和决断的麻痹状态。
3.与他人距离失调
无法保持适宜的人际距离,或拒绝与他人来往,或被他人孤立。
4.时间前景的扩散
时间前景的扩散是一种时间意识障碍,表现为不相信机遇、不期待对将来的展望,陷入一种无能为力的状态。
5.勤奋感的扩散
勤奋感崩溃,或无法集中精力于工作和学习,或极专注地只埋头于单一的工作。
6.否定的同一性选择
参加非社会所承认的集团,接受被社会所否定、排斥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
青年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自我求索来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以及对自己未来职业和理想进行认真而具体的思考,并由此而建立起较为稳固的自我同一性,从而确定下一步进入成年的人生目标。
艾里克森也进一步地说明,确立自我同一性是个体一生的发展课题,青年期自我同一性的解决与前几个阶段任务完成的程度固然有密切关系,但是,青年期未能很好地解决这个矛盾并不意味着今后就无法解决了。
已经建立的自我同一,也不一定一劳永逸,它还会在今后遇到种种威胁和挑衅。
因此,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确立是动态的、毕生的发展任务。
延缓偿付期
青年期的发展是自我发现、自我意识形成和人格再构成的时期,是从不承担社会责任到以社会角色出现并承担社会责任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他们要经历复杂而艰难的同一性确立和对社会生活的选择。
这种确立和选择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他们有一种避免同一性过程提前完结的内在需要,而社会也给予青年暂缓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的机会,如大学学习期间。
这个时期可以称为青年对社会的“延缓偿付期”。
这是一种社会的延缓,
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延缓,所以也称为“心理的延缓偿付期”。
有了这种社会和心理的延缓偿付期,青年便可以利用这一机会通过实践、检验、树立、再检验的往复循环过程,决定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未来的职业,并最终确立自我同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