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意动、使动用法

如何区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发出的,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
使动用法主要有四种: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数词的使动用法。
(一)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使……定居)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让……做丞相)(二)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发生在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上。
例如:①焉用亡郑以陪邻?(使……灭亡)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使……发怒)“亡”“忿恚”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尉”,需用使动用法解释。
某些可带宾语的动词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谨食之,时而献焉。
(“食”,吃,这里是捕蛇者“使蛇吃”即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
“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使……尊贵)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使……势力削弱)(四)数词的使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成为四皇,与五帝并列成为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句的“四”可解释为“使……成为四个”,“六”可解释为“使……成为六个”)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变化。
二、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
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总之,动作是主语意念上发出的。
意动用法有两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一、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二、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1、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走:使操军逃跑。
2、名词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词类活用是指汉语词汇根据不同的语法和语义要求,通过变化词性或使用不同的词性来实现语法功能和表达意义的一种语法现象。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词类活用中的两种不同用法,区别如下:1.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将一个名词作为动词的宾语,并在它前面加上动词"使",表示主动使某物发生某个行为或状态。
这种用法将名词从名词类转化为动词类,使其能够在语法上充当动词的宾语。
例如,"使"与名词"变化"结合,构成动词短语"使变化",表示主动引导某物发生变化。
例句:他使鸟儿飞起来。
(使动用法,将名词"鸟儿"作为动词"使"的宾语,表示他主动引导鸟儿飞起来。
)2.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将一个名词直接用作动词,表示其所指的事物或概念进行某种动作或表达某种意义。
这种用法直接将名词转化为动词,不需要使用"使"等辅助词。
例如,将名词"心"用作动词,表示表达内心的情感。
例句:他心动了。
(意动用法,将名词"心"直接用作动词,表示他内心产生了某种动作或情感的表达。
)总结:使动用法通过使用动词"使"与名词结合,将名词转变为动词,表示主动引导某物发生行为或状态。
而意动用法则直接将名词用作动词,表示其所指的事物进行动作或表达意义。
请注意,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具体用法和变化规律在不同的语境和词语中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具体应用中需要根据语义和语法要求来判断使用哪种用法。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区别详解及例句

一、使动用法某些动词或用如动词的形容词等在充当谓语时,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施行这个动作,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带上宾语时,就作使动用了。
①周文败,走出关,……章邯追败之。
(《陈涉世家》)——周文被打败,走出函谷关,……章邯追上去打败他。
(“败”,即“使之败”的意思。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陈涉世家》)——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以此使校尉恼怒。
(“忿恚”是吴广使尉忿恚的意思。
)③外连衡而斗诸侯。
(贾宜《过秦论》)——(秦孝公)对外实行“连衡”的战略,使诸侯各国互相斗争。
(“斗诸侯”即使诸侯斗)④(单于)尽归汉使者路充国等。
(《汉书·李广苏建传》)——(单于)让汉朝的使者路充国等人全都回国了。
(“归汉使者路充国等”意即“让汉使路充国等归”)⑤买臣深怨,常欲死之。
(《汉书·朱买臣传》)——朱买臣深深怨恨,经常想把他置于死地。
(“死之”即“使之死”)⑥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救活过他。
(“活之”,即“使之活”)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情况下,及物动词和宾语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但有时宾语不是动词支配的对象,倒是动词表示的动作的发出者,是主语使宾语发出这个动作,这就是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及物动词作使动比较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带有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使动的宾语不是动作的接受者,而是主语代表的人或事物使他(它)具有这一动作。
①胡不见我于王?(《公输》)——为什么不介绍我去见楚王呢?(“见“及物动词带宾语,是引我去见的意思。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鸿门宴》)——第二天,刘邦让一百多人跟从着来见项王。
(“从”和“百余骑”这个动宾关系里,“骑”不是“从”这个动作的承受者,而是“从”的发出者,是主语“沛公”使宾语“骑”产生“从”这个动作,所以,全句的意思,不是“沛公”跟从着“百余骑”而是“百余骑”跟从“沛公”。
使动、意动用法整理

使动、意动用法整理归类(2007-06-14 09:35:39)分类:学科教学教学:使动、意动用法整理归类使动用法(一)不及物动词使动: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词。
结构:A+动词+B,译法:A使B施行动作。
例句:A.1.庄公寤生,惊.姜氏。
惊:使……吃惊。
2.焉用亡.郑以陪邻。
亡:使……灭亡。
3.阙.秦以利晋。
阙:使……(土地)亏损。
4.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活。
5.既来之,则安.之。
来:使……来。
6.可烧而走.之。
走:使……跑。
7.止.血灵。
止:使……停止。
例句:B.1.沛公从.百余骑。
从:còng使……跟随。
2.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食:sì使……吃。
见:xiàn使……现。
3.中国队大败.美国队。
败:使……打败仗。
4.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
《华之杀羊食七》惊心动魄、生死肉骨、滴水穿石、惊世骇俗、惊天动地、山有小口,才通人。
(二)形容词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句:1.富国强兵:2.强兵足食:3.丰.衣足.食:丰、足:使……丰足。
4.安.邦定.国:安、定:使……安定。
5.无案牍之劳.形:劳:使……劳累。
6.良药苦.口利于病:苦:使……苦。
7.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怀:使……怀念。
安.老怀少:安:使……安逸。
8.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尊:使……尊贵。
9.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使……稳固。
10.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使……受苦、受累、受穷。
)(三)名词使动用法:名词先用如动词,再使宾语具有此行为。
例:1.汗.牛充栋(汗:使……出汗);2.汗马功劳;3.生死肉.骨(肉:使……长肉);4.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wàng,使……做王)。
例:B. 1.齐威王欲将.孙膑(将:任命……为将)。
?/P>意动用法(一)名词意动: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
文言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使动⽤法和意动⽤法⽂⾔⽂中使动⽤法⽐较多,了解掌握这⽅⾯的知识,有助于⽂⾔⽂的学习.学习使动⽤法需注意以下三点:⽂⾔使动⽤法和意动⽤法⼀、三种情形.⽂⾔使动⽤法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法三种:1.动词使动⽤法.指主语所代表的⼈或物不施⾏谓语动词所表⽰的⾏为动作,⽽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或物发出这个动作,表⽰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种⽤法.例如:①项伯杀⼈,⾂活之.(《鸿门宴》)“活”这个⾏为不是主语“⾂”发出,⽽是主语“⾂”使宾语“之(项伯)”发出,是“使……活”意思,全句译为“项伯杀⼈,⾂救活过他”.②⼴故数⾔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忿恚”是主语“(吴)⼴”使宾语“尉”“忿恚”,全句译为“吴⼴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以此使校尉恼怒.”③叫声屈动地惊天.(《窦娥冤》)“动、惊”分别是主语“屈”使宾语“地”“天”发出,分别是“使……震动、使……震惊”意思.2.形容词使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的性质或状态.例如:④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尊”是形容词,作使动,“使……尊贵”,“尊长安君之位”即主语“媪”使宾语“长安君之位”“尊贵”.⑤求⽊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思疏》)“固”是形容词,作使动,“使……稳固”,“固其根本”即“使其根本稳固”.3.名词使动⽤法.就是当名词活⽤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或物.例如:⑥先破秦⼊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名词,作使动,“使……为王”,“王之”即“使他(先破秦⼊咸阳者)成为王”.⼆、判断⽅法.判断⼀个词是不是使动⽤法,⽅法有两种:1.看能否在这个词⾥加进⼀个“使”字,加得进“使”就是使动,否则就不是.例如:⑦“曹军⽅连船舰,⾸尾相接,可烧⽽⾛也.”(《⾚壁之战》)烧(之),加不进“使”字,“烧”是⼀般动词;⾛(之),使(之)逃跑,加得进,“⾛”就是使动⽤法.2.根据句义判断.例如:⑧⼠卒亦乐从李⼴⽽苦程不识.(《李将军列传》)⑨沛公旦⽇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判断两句中“从”字是不是使动,就要看句⼦的意义.⑧句中⼠卒⽐李⼴地位低,“从”当然是⼀般动词;⑨句中沛公地位⽐百余骑⾼,“从”便是使动,如果说是沛公“跟随着”百余骑,那就不合情理了.三、翻译⽅法.使动⽤法的翻译要注意避免两种错误:1.意译混淆直译.如:例①可以意译为“项伯杀⼈,我救活了他”,但不能因“活”可以意译为“救活”⽽认为不是使动⽤法,如果单独解释“活”,那就⼀定要直译为“使……活”,不能意译混淆了直译.2.附加宾语.即翻译时把宾语也⼀同带进去.如:有⼈将“⼤王必欲急⾂”的“急”,翻译为“使⾂着急”,“⾜以荣汝⾝”的“荣”翻译成“使你荣耀”,这都是错误的译法,正确的翻译应该是“使……着急”,“使……荣耀”.⽂⾔⽂使动⽤法掌握使动⽤法对学习⽂⾔⽂帮助很⼤。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辨析

一、使动用法某些动词或用如动词的形容词等在充当谓语时,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施行这个动作,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带上宾语时,就作使动用了。
①周文败,走出关,……章邯追败之。
(《陈涉世家》)——周文被打败,走出函谷关,……章邯追上去打败他。
(“败”,即“使之败”的意思。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陈涉世家》)——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以此使校尉恼怒。
(“忿恚”是吴广使尉忿恚的意思。
)③外连衡而斗诸侯。
(贾宜《过秦论》)——(秦孝公)对外实行“连衡”的战略,使诸侯各国互相斗争。
(“斗诸侯”即使诸侯斗)④(单于)尽归汉使者路充国等。
(《汉书·李广苏建传》)——(单于)让汉朝的使者路充国等人全都回国了。
(“归汉使者路充国等”意即“让汉使路充国等归”)⑤买臣深怨,常欲死之。
(《汉书·朱买臣传》)——朱买臣深深怨恨,经常想把他置于死地。
(“死之”即“使之死”)⑥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救活过他。
(“活之”,即“使之活”)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情况下,及物动词和宾语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但有时宾语不是动词支配的对象,倒是动词表示的动作的发出者,是主语使宾语发出这个动作,这就是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及物动词作使动比较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带有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使动的宾语不是动作的接受者,而是主语代表的人或事物使他(它)具有这一动作。
①胡不见我于王?(《公输》)——为什么不介绍我去见楚王呢?(“见“及物动词带宾语,是引我去见的意思。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鸿门宴》)——第二天,刘邦让一百多人跟从着来见项王。
(“从”和“百余骑”这个动宾关系里,“骑”不是“从”这个动作的承受者,而是“从”的发出者,是主语“沛公”使宾语“骑”产生“从”这个动作,所以,全句的意思,不是“沛公”跟从着“百余骑”而是“百余骑”跟从“沛公”。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三)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谓语可以由动词
形容词或活用的名词充当。
例(1)夫人将启之----夫人姜氏将为他们打开城门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 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 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 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是由宾语发出的。
一、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 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 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 事略〉序》 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二、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
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 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触龙说赵太后》
(2)等死,死国可乎?----同样是死,为国家而死可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区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发出的,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
使动用法主要有四种: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数词的使动用法。
(一)名词的使动用法:
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使……定居)
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让……做丞相)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发生在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上。
例如: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使……灭亡)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使……发怒)
“亡”“忿恚”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尉”,需用使动用法解释。
某些可带宾语的动词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
谨食之,时而献焉。
(“食”,吃,这里是捕蛇者“使蛇吃”即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
“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使……尊贵)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使……势力削弱)
(四)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
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成为四皇,与五帝并列成为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句的“四”可解释为“使……成为四个”,“六”可解释为“使……成为六个”)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变化。
二、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
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总之,动作是主语意念上发出的。
意动用法有两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可译为: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
②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认为……小,可译为: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如:
①今我在也,而人皆藉(欺侮)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
(把……当作鱼肉任意宰割)
②孟尝君客我。
(把……当作客人)
区分“使动”“意动”实践操练
下列各句中均有活用的词,或“意动”,或“使动”,请你分别指出。
1.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陈涉世家》)
2.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与妻书》)
3. 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4.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5. 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勾践灭吴》)
6.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
7.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冯谖客孟尝君》)
8.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荀子·天论》)
9. 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
(《孟子·告子上》)
10.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与朱元思书》)
11. 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12.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秋水》)
13. 成以其小,劣之。
(《促织》)
14. 驼业种树。
(《种树郭橐驼传》)
15. 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
16.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
17.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18.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
(《愚公移山》)
19. 义不杀少而杀众。
(《墨子》)
20.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
【参考答案】
1. 忿恚:使……愤怒,使动用法。
(句意:吴广故意屡次说将想逃亡,使尉吏愤怒。
)
2. 乐:以……为乐,意动用法。
(句意:一定也会乐于牺牲我和你自身的福利。
)
3. 小:认为……变小,意动用法。
(句意:登上泰山而认为天下都变小了。
)
4. 阙:使……减少,使动用法。
(句意: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5. 洁:使……干净;美:使……美丽;饱:使……吃饱,使动用法。
(句意:使他们住干净之所,穿美丽之衣,吃饱腹之食。
)
6. 走:使……逃跑,使动用法。
(句意:曹操军队的战船正首尾连接在一起,我们可用火攻他们而使他们逃跑。
)
7. 贱:以……为贱,意动用法。
(句意:孟尝君身边的人认为孟尝君看不起冯谖,就给冯谖吃一些粗糙的食物。
)
8. 病:使……生病,使动用法。
(句意:供养充足,又按时活动,那么天也不能使人生病。
)
9. 贵:使……成为贵;贱:使……成为贱,使动用法。
(句意:赵孟加官晋爵使之尊贵的人,赵孟也能夺去他的官爵使他变得地位低贱。
)
10. 息:使……停止,使动用法。
(句意: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
11. 异:以……为异,意动用法。
(句意:打鱼的人认为这里的景色很奇异。
)
12. 少:以……为少;轻:以……为轻,意动用法。
(句意:我曾经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问、轻视伯夷的道德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
)
13. 劣:以……为劣,意动用法。
(句意:成名因为蟋蟀很小,很看不起它。
)
14. 业:以……为职业,意动用法。
(句意: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
)
15. 侣:以……为伴;友:以……为友。
意动用法。
(句意:以鱼虾为伴,同麋鹿为友。
)
16. 师:以……为师,意动用法。
(句意:生在我的前面,他懂得道理比我早,我以他为师。
)
17. 生:使……生存,使动用法。
(句意:您要可怜我而让我活下去吗?)
18. 惩:苦,以……为苦,意动用法。
(句意:苦于山的北面交通阻塞,出出进进都要绕远路。
)
19. 义:以……为义,意动用法。
(句意:您把不杀少数的人而杀众多的人当作正义。
)
20. 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乱:使……错乱,使动用法。
(句意:使他们受到贫困之苦,使他们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