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意动、使动用法

如何区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发出的,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
使动用法主要有四种: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数词的使动用法。
(一)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使……定居)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让……做丞相)(二)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发生在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上。
例如:①焉用亡郑以陪邻?(使……灭亡)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使……发怒)“亡”“忿恚”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尉”,需用使动用法解释。
某些可带宾语的动词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谨食之,时而献焉。
(“食”,吃,这里是捕蛇者“使蛇吃”即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
“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使……尊贵)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使……势力削弱)(四)数词的使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成为四皇,与五帝并列成为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句的“四”可解释为“使……成为四个”,“六”可解释为“使……成为六个”)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变化。
二、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
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总之,动作是主语意念上发出的。
意动用法有两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古代汉语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古代汉语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摘要:一、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概念及区别二、使动用法的具体用法和例子三、意动用法的具体用法和例子四、如何运用这两种用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正文:【提纲】一、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概念及区别古代汉语中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两种常见的动词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意动用法则是以动词的词义为基础,表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提纲】二、使动用法的具体用法和例子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以下是一些使动用法的例子: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其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2.名词的使动用法:如"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其中的"臣"意思是"使称臣"。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既来之,则安之",其中的"安"意思是"使安"。
【提纲】三、意动用法的具体用法和例子意动用法则是以动词的词义为基础,表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以下是一些意动用法的例子:1.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其中的"凄"和"寒"意思是使宾语(神骨)变得凄寒。
2.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其中的"王"意思是使宾语(入咸阳的人)成为王。
【提纲】四、如何运用这两种用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都能使语言表达更为丰富和生动。
使动用法可以使句子表现出主语对宾语的影响,而意动用法则能表达主语对宾语的主观认知。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这两种用法,提升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词类活用是指汉语词汇根据不同的语法和语义要求,通过变化词性或使用不同的词性来实现语法功能和表达意义的一种语法现象。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词类活用中的两种不同用法,区别如下:1.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将一个名词作为动词的宾语,并在它前面加上动词"使",表示主动使某物发生某个行为或状态。
这种用法将名词从名词类转化为动词类,使其能够在语法上充当动词的宾语。
例如,"使"与名词"变化"结合,构成动词短语"使变化",表示主动引导某物发生变化。
例句:他使鸟儿飞起来。
(使动用法,将名词"鸟儿"作为动词"使"的宾语,表示他主动引导鸟儿飞起来。
)2.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将一个名词直接用作动词,表示其所指的事物或概念进行某种动作或表达某种意义。
这种用法直接将名词转化为动词,不需要使用"使"等辅助词。
例如,将名词"心"用作动词,表示表达内心的情感。
例句:他心动了。
(意动用法,将名词"心"直接用作动词,表示他内心产生了某种动作或情感的表达。
)总结:使动用法通过使用动词"使"与名词结合,将名词转变为动词,表示主动引导某物发生行为或状态。
而意动用法则直接将名词用作动词,表示其所指的事物进行动作或表达意义。
请注意,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具体用法和变化规律在不同的语境和词语中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具体应用中需要根据语义和语法要求来判断使用哪种用法。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

一使动用法:某些动词或用如动词的形容词等在充当谓语时,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施行这个动作,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带上宾语时,就作使动用了。
①周文败,走出关,……章邯追败之。
(《陈涉世家》)——周文被打败,走出函谷关,……章邯追上去打败他。
(“败”,即“使之败”的意思。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陈涉世家》)——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以此使校尉恼怒。
(“忿恚”是吴广使尉忿恚的意思。
)③外连衡而斗诸侯。
(贾宜《过秦论》)——(秦孝公)对外实行“连衡”的战略,使诸侯各国互相斗争。
(“斗诸侯”即使诸侯斗)④(单于)尽归汉使者路充国等。
(《汉书·李广苏建传》)——(单于)让汉朝的使者路充国等人全都回国了。
(“归汉使者路充国等”意即“让汉使路充国等归”)⑤买臣深怨,常欲死之。
(《汉书·朱买臣传》)——朱买臣深深怨恨,经常想把他置于死地。
(“死之”即“使之死”)⑥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救活过他。
(“活之”,即“使之活”)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情况下,及物动词和宾语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但有时宾语不是动词支配的对象,倒是动词表示的动作的发出者,是主语使宾语发出这个动作,这就是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及物动词作使动比较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带有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使动的宾语不是动作的接受者,而是主语代表的人或事物使他(它)具有这一动作。
①胡不见我于王?(《公输》)——为什么不介绍我去见楚王呢?(“见“及物动词带宾语,是引我去见的意思。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鸿门宴》)——第二天,刘邦让一百多人跟从着来见项王。
(“从”和“百余骑”这个动宾关系里,“骑”不是“从”这个动作的承受者,而是“从”的发出者,是主语“沛公”使宾语“骑”产生“从”这个动作,所以,全句的意思,不是“沛公”跟从着“百余骑”而是“百余骑”跟从“沛公”。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概念理解使动: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意动:认为……怎么样:余颇易之(我认为甚是简单)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
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
有三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2.名词的使动用法。
是"使......成为......."的意思。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有两种:1.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为王"。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
--------------------------------------------------------------如何区分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一、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
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总之,动作是主语意念上发出的。
意动用法有两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可译为: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②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认为……小,可译为: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二)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例子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例子性质不同:1、使动用法:是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2、意动用法:是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
更多解释语义相同:1、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名词的使动用法。
是"使......成为......."的意思。
2、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比如"先溃秦进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就是"以....为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比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就是"以为耻"。
语法不同1、并使动用法:谓语的动作无可奈何其前的主语所收到,而是由谓语后的宾语所收到,宾语存有兼语的性质。
2、意动用法:主语主观上认为(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的属性。
所谓并使动用法,就是指谓语动词具备“并使……”的意思,即为此时谓语动词则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收到的,而是由宾语收到的。
实际上,它就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抒发了兼语式的内容。
并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相同,活用做使动之后,它们所则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
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主语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有谓语自身所代表的性状,或者把宾语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去看待、评价。
意动用法是古汉语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其中包括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主要形容词用如动词和名词用如动词的活用,大部分动词本身没意动用法。
通常可译为“指出......”“以.....为.....”“对.....深感.....”等。
古代汉语——使动意动用法

一、使动用法一般的动宾关系是主语发出的动作涉及到宾语,而使动用法却是主语使宾语发出动作或发生变化。
表面上看,结构是一样的,如“孟子朝王”(《孟子·公孙丑下》)和“武丁朝诸侯”(一)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多是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是不带宾语的,当用作使动时,就带有宾语。
如:(1)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3)广数言欲亡,忿恚尉。
(史记·陈涉世家)(4)庄公寤生,惊姜氏。
(郑伯克段于鄢)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其后的宾语有时省略。
理解或翻译时,一般要把省略的宾语添加出来。
如:(1)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
(天论)(2)远人不服而不能来[ ]也。
(季氏将伐颛臾)古代汉语及物动词也有用作使动的,但为数不多。
如:(1)外连衡而斗诸侯。
(贾谊:过秦论)(2)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齐桓晋文之事)(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触龙说赵太后)(5)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贾谊:过秦论)(三)名词的使动用法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如: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史记·项羽本纪)此外,方位名词也可以用作使动。
如: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二、意动用法如前所述,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
这种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动词没有意动用法,这是应该注意的。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1)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

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
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止:使之止(使愚公止)例4: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动用法
(一)不及物动词使动:
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词。
结构:A+动词+B,译法:A使B施行动作。
例句:
A.
1. 庄公寤生,惊姜氏。
惊:使……吃惊。
2. 焉用亡郑以陪邻。
亡:使……灭亡。
3. 阙秦以利晋。
阙:使……(土地)亏损。
4.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活。
5. 既来之,则安之。
来:使……来。
6. 可烧而走之。
走:使……跑。
7. 止血灵。
止:使……停止。
1. (沛公)从百余骑。
从:zòng使……跟随。
2.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食:sì使……吃。
见:xiàn使……现。
3. 中国队大败美国队。
败:使……打败仗。
4. 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
《华之杀羊食七》
惊心动魄:生死肉骨:滴水穿石:惊世骇俗:
惊天动地:山有小口,才通人:
(二)形容词使动用法:
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句:
1. 富国强兵:
2. 强兵足食:
3. 丰衣足食:丰、足:使……丰足。
4. 安邦定国:安、定:使……安定。
5. 无案牍之劳形:劳:使……劳累。
6. 良药苦口利于病:苦:使……苦。
7.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怀:使……怀念。
安老怀少:安:使……安逸。
8.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尊:使……尊贵。
9.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使……稳固。
10.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使……受苦、受累、受穷。
(三)名词使动用法:(少见)
名词先用如动词,再使宾语具有此行为。
例:A.
1. 汗牛充栋汗:使……出汗。
2. 汗马功劳
3. 生死肉骨肉:使……长肉。
4.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wàng,使……做王。
B.
1. 齐威王欲将孙膑将:任命……为将。
意动用法
(一)名词意动:
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
译:把……当做。
例:
1. 幕天席地:
2. 草菅人命:
3. 鱼肉百姓:
4. 千金一刻:
5. 友风而子雨:
6. 稍稍宾客其父:
7. 孟尝君客我:
8.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9.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越国以鄙远:
(二)形容词意动:
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
认为……形。
1. 不耻下问
2. 是古非今
3. 口是心非
4. 重男轻女重文轻理
5. 厚此薄彼
6. 不远万里
7. 邑人奇之
8. 渔人甚异之
使动、意动的区别
A. 例:
判断:当行动已成为事实,便构成使动。
当其为心感受,规划想法时,并不意味着形成客观事实,因此为意动用法。
B. 依据主宾关系判断:
例:
一般来说,使动句叙述的是一种既成的或将成为事实的客观事实,它侧重于客观行动;意动句叙述的则常常是一种主观认识,这种主观认识可以是事实,也可以不是事实。
总之,意动句更侧重于心理意念的感受。
名词用如状语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1.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像……一样)
(有的动作行为不易给人鲜明的印象,于是就借助所表示的事物动作特征,而比喻另外一个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
)
例:席卷天下席:像席子一样
包举宇内包:像包袱皮一样
云集响应云:像云一样;响:像回音一样
翼蔽沸公翼:像翅膀一样
扩展:狼奔豕突计折蛇行土崩瓦解雷厉风行风起云涌灰飞烟灭狼吞虎咽风驰电掣风起云散
例:豕人立而啼其一犬坐于前狐鸣呼曰老人儿啼
2. 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像对待……一样)
(常在“待”“畜”“事”等动词前,表示采取对待此名词状语的表示的人或物,那种态度)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
齐物田忌善而客待之(像对待客人一样)
今而君之犬马畜级(像对待……来畜养孔级)
人皆得人隶使之
3. 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用……于……)
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朱亥樵杀晋鄙刀斫之
臣请剑斩之口谏笔伐目见耳闻取而稿葬得佳者笼养之
4. 表示动作行为依据的情势或道理:(按照)
例: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按照法律)
予分当解决(文天祥)(按情理应当自杀)
义不容辞理所当然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在……)
例:卒廷见相如童子隅坐而执浊班门弄斧家喻户晓风餐露宿草行露宿道芷阳而间行(从小路)庙礼之
(二)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发展趋向)
例:南来北往(从南来,向北往)内立法度(在国内)
外连横而斗诸侯(对国外)
扩展:里应外合左顾右盼前仰后合东奔西跑前俯后仰
东倒西歪南取、西举、东割、北收北筑长城(在北部)
雨泽下注
(三)时间名词作状语;
1.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在……)
例:冬,晋灭虢夜缒而出乃夜驰之沛公军晓行夜宿白日做梦2. 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为……)
(此用法多是用在“日”“月”“岁”等词中)
例:君学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
日夜望将军至
3. 表示情况逐渐发展(一……地,一……又)
例:蒸蒸日上江河日下日积月累日新月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数(量)词作状语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三顾茅庐四通八达百思不解
一见钟情一见如故一反常态
动词作状语
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为表达中心语服务的。
1. 用连词“而”或“以”来表示修饰关系。
例:执刃而立登高而招而望矣弃甲曳兵而走
2. 根据语意来判断:
例:儿惧,啼告母永之人争奔走焉
名词活用为动词
1. 名+代
(代词一般不受名词的修饰,而经常用于动词的宾语)
例:驴不胜怒,蹄之用蹄子踢
从左右,皆肘之用胳膊肘碰
公子怒,欲鞭之用鞭子打他
见白书,乃钻火烛之用火把照
父曰:“履我” 穿上鞋
买五人之函之用木匣装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命名
2. 名+名
(当两名词关系不是联合,偏正或同位时,其中一个用如动词)例:大楚兴,陈胜王称王
许子冠乎戴帽子
使天而雨珠下
雨麦于岐山之阳下
衣素衣而出穿
(有时可构成动补关系,此时后一名词多为方位名词)例:沛公军霸上驻扎(在)
欲王关中(在关中)称王
晋军函陵
3. 副+名
(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副词是经常修饰动词的)例:既而弥月不雨不(下)雨
晋灵用网捕来)
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住所住)
馆:修理客人住的地方
8. 名+者
例:赵王之子孙侯者(侯爵封侯)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雉兔者往焉(打鸡猎兔的人)
9. 连词“而”前后的名词在一定条件下用如动词
例: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
臣:使……臣服都:定都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蚕:养蚕衣:穿衣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做官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西:向西进军
去今之墓而葬焉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
缇骑按剑而前
进城梯而下之梯:放上梯子下:使动
(当这个名词前虽无动词,但可以和“而”后动词构成主谓关系时,不为动词,如“人而无信”。
所以只有当“而”前的名词既非主语又非宾语时,此名词才用如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