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管理学概论邵培仁

媒介管理学概论邵培仁
媒介管理学概论邵培仁

传播学(邵培仁第三版)课后题答案

绪论 1.传播学 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2.传播研究 传播研究是人类对传播现象和问题的审视、探究和思考,是通过“事实陈述”而得出“价值判断”的一个命题论述。 3.传播理论 传播理论是传播研究者对某些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系统解释和集中探讨,是由与该现象有关的一组命题组成的体系,是有助于弄清该现象的任何一种思想。 4.传播本质 传播本质是传播活动的根本性质,是指传播活动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的稳定的联系。 5.传播规律 传播规律是指传播活动中内在矛盾诸方面的联系和斗争的客观法则和必然趋势。其根本特点就在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重复性和隐蔽性。 绪论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包括哪些现象?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传播现象。它应该既包括传播活动现象,也包括传播意识现象、传播关系现象和传播规范现象;人类传播也是既包括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又包括内向传播、人际传播。总之,凡是客观地存在于传播活动中的并构成影响的现象,都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2.传播学的研究宗旨是什么? 传播学的研究宗旨,就是从人类社会的普遍联系中,从人类传播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联系以及各种传播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3.传播学与传播研究、传播理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科学是走向成熟的标志。传播学也是传播研究、传播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这三者的关系犹如一座“传播学术金字塔”,传播科学位于塔顶,传播理论位于塔腰,传播研究位于塔基。任何华丽的塔顶都离不开稳固的塔基支撑,而没有塔顶、只有塔基,只能算是正在施工的建筑。这就是传播研究最先出现、传播理论延后诞生、传播科学姗姗来迟的一个重要原因。换句话说,传播学的诞生是一个长时间的缓慢的渐进的转向过程,即逐步由应用研究转向基础研究、由微观研究转向宏观研究、由单一研究转向综合研究、由依附关系转向独立地位的过程。 4.传播学与宣传学、新闻学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传播学与宣传学之间有着某种“血缘”关系。因为,早期的传播研究有很大一部分是宣传研究。这种“血缘”关系,曾使人误以为“传播学就是宣传学”。其实,这两者是有区别的,不可以混同。传播学是把人类社会中一切信息传播现象都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中自然也包括宣传现象;而宣传学只将那些具有说服性、观念性的传播现象看作是自己的研究对象。传播学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视野来揭示一般信息传播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可以更正确地指导包括宣传活动在内的一切传播活动;而宣传学只能从它自身的角度和层面来分析宣传现象、揭示宣传规律,进而指导自己的传播活动,并且只能从某些方面深化和丰富传播学的内容,而不能简单地用来指导一般的传播活动。后来居上的传播学已成了各门分支传播学科的“统帅”,而宣传学说到底只是传播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在传播学引进中国的初期,“传播学就是大众传播学,而大众传播学就是广义新闻学”的观点曾产生过十分

邵培仁《传播学》教材内容梳理

邵培仁《传播学》教材内容梳理

绪论 第一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学诞生在美国,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它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相对独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传播学是传播研究、传播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传播研究是人类对传播现象和问题的审视、探究和思考。传播理论是传播研究者对某些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系统解释和集中探讨,是由与该现象有关的一组命题组成的体系,是有助于弄清该现象的任何一种思想。三者关系犹如一座金字塔,传播学位于塔顶,传播理论位于塔腰,传播研究位于塔基。任何塔顶都离不开稳固的塔基支撑,而没有塔顶,只有塔基,只能算是正在施工的建筑。这就是传播研究最先出现、传播理论延后诞生、传播科学姗姗来迟的一个重要原因。 传播学(Communicology或Communication Science)是一门相对独立的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又称传学,传意学等。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宗旨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传播现象。包括传播活动现象、传播意识现象、传播关系现象和传播规范现象。 2、传播学的研究宗旨:是从人类社会的普遍联系中,从人类传播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联系以及各种传播因素之间的互相关系中,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三、传播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 2、互动性; 3、开放性; 4、综合性; 5、发展性。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体系 传播学研究体系是一种对研究对象作直观的简洁的有序的映现和说明,也是指传播系统内部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包括各种传播要素所占比例、排列秩序及组合形式等。 一、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传播学与社会学:在西方人们曾将传播学看作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社会学诞生于前,而传播学产生在后。传播学在形成中吸取、借用了社会学的一些知识和方法(如调查方法),也从其他许多新兴学科中吸取养料。如今社会学和其他学科也开始用传播学的成果来丰富自己的研究内容。 2、传播学和心理学:心理学通过挖掘传播现象发生的内在动力和情感因素来充实和丰富传播学研究的内容的,从而使偏重于宏观研究和过程研究的传播学能够从微观研究和心理研究方面取长补短,显显活力。传播作为一种最富有人性和人情的社会活动,为心理学研究增添了新的研究内容和话语空间,使得心理学研究更具有现实感和实用性。 3、传播学与人类学:传播学与人类学都是“关于人的科学”,目的都在于描述和解释人类这一特殊的横跨整个地球和贯穿整个历史的自然与社会现象。但是,人类学的主题是研究人类的躯体和文化的各个方面,传播学的主题是研究人类的传播行为和文化世代流传的基本媒介。 4、传播学与新闻学:传播学和新闻学曾有过十分密切的互动关系,新闻学是具体科学的研究,对传播学研究有提供材料、充实内容的作用;传播学是一般科学的研究,对新闻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有规范、指导的作用。新闻学对传播学的诞生也确实起过催产的作用,但两者是不能划等号的。 ①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 新闻学早在20世纪初期即已兴起。那时,随着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大批经过职业训练的新

邵培仁《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邵培仁)名词解释 绪论 1.传播学 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2.传播研究 传播研究是人类对传播现象和问题的审视、探究和思考,是通过“事实陈述”而得出“价值判断”的一个命题论述。3.传播理论 传播理论是传播研究者对某些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系统解释和集中探讨,是由与该现象有关的一组命题组成的体系,是有助于弄清该现象的任何一种思想。 4.传播本质 传播本质是传播活动的根本性质,是指传播活动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的稳定的联系。 5.传播规律 传播规律是指传播活动中内在矛盾诸方面的联系和斗争的客观法则和必然趋势。其根本特点就在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重复性和隐蔽性。 第一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 1.奥古斯特·孔德 奥古斯特·孔德(Augusta Comte,1798一1857)是社会学的创始人,他大力倡导的实证主义的研究对美国的传播学经验学派曾产生过影响。 2.加布里埃尔·塔尔德 加布里埃尔·塔尔德(Gabriel Tarde,1843一1904)是法国社会学创始人之一,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刑事犯罪学、统计学等方面均有杰出成就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从许多创新扩散的研究中,我们似乎都能看到塔尔德的身影和学术渗透力。 3.爱弥尔·涂尔干 爱弥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1858—1917),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他在研究中观察、解释的方法和因果分析、功能分析的示范,对后来传播理论中社会分类论、社会关系论和结构功能论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4.乔格·齐穆尔 乔格·齐穆尔(George Simmel,1858—1918)是一位富有灵感的教师和多产的学者。虽然他并未建立起一个社会学的“学派”,但他的学术成就确立了他在德国社会学界的权威地位,吸引了一批国内外的追随者,对于美国二十世纪初的社会学(包括传播社会学和人际传播学)的发展也产生过很大影响。 5.约翰·杜威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最有声望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实用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杜威一生写了30多本书和800多篇论文,传播问题只是其中一个次要的小题目。但是,他毕竟为美国传播学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工具性的基础”,并直接影响他的三个追随者——库利、帕克和米德的学术研究。 6.查尔斯·库利 查尔斯·库利(Charles Cooley,1864—1929) 是自我发展理论的创始人。是第一个为解释传播媒介如何改变行为和文化做出了成功尝试的人,也是第一个为探索复杂的人际关系而付出辛勤努力的人。 7.罗伯特·帕克 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k,1864—1944)曾被人称为“可能是美国社会学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人”,同时也是“第一位大众传播研究者”。因为,他既“深远地影响了实证社会学的方向”,又最先对报纸内容、读者与所有权结构进行了较有成效的实证分析,开创了大众传播、种族关系、人类生态学和集体行为等四个重要论题的学术研究。 8.乔治·赫伯特·米德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传播)【圣才出品】

第二章传播 一、名词解释 1.人际传播 答:人际传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人际传播是整个社交过程的基本形态。人际传播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信息互动过程,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维持和发展的润滑剂。人际传播可以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也可以是借助传播媒介进行的传播。 2.集合行为[华南理工2013研] 答:集合行为是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该行为发生的基本条件:①结构性压力;②触发性事件;③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包括两种: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3.群体规范[华中农大2010研] 答:群体规范是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指每个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已经确立的思想、评价和行为的标准。广义的群体规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纪律、道德、风俗和信仰等,都是一个社会里多数成员共有的行为模式。群体规范在不同的群体中产生的作用不同,利用正式群体中的压力与非正式群体中的内聚力可以产生相应的道德效应。

4.组织传播[南京理工大学2011研;华中农大2009研;人大2006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研;南开大学2005研] 答: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组织传播的总体功能,就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它既是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带,也是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保持互动的信息桥梁。组织传播的功能可分为: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5.大众传播[南京理工大学2010研;武汉理工大学2009研;华东师范大学2007研;四川大学2007研] 答: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大众传播的特点包括:①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②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③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④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⑤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⑥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但仍然没有考虑更为广泛的社会过程和背景对传播的影响。 6.5W模式(拉斯韦尔模式)[上海财大2010研;上海交大2007研;北邮2007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研;华东师范大学2005研] 答:5W模式是指哈罗德·拉斯韦尔于1948年在其《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的传播过程模式。这5个W分别是英语中五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o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传播媒介)【圣才出品】

第六章传播媒介 一、名词解释 1.渠道 答:渠道是指信息流通与扩散的渠道。它比媒介的意义更宽泛一些。媒介一般只用在大众传播中,而渠道既可用于大众传播中,又可用到人际传播上。 2.马歇尔·麦克卢汉[中国传媒大学2011研;西安交大2007研] 答:麦克卢汉是加拿大文学批评家、传播学家、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一代宗师。他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圣人”、“先驱”和“先知”。他是20世纪最富有原创性的传播学理论家。著名的传播学理论有“地球村”、“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他对电子时代和赛博空间的预言一个个变成现实,被传播和科技界认作“IT时代的先知”。 3.媒介事件[中国传媒大学2011研] 答:媒介事件就是指经过某“组织”(政府、政党团体、企业、社团等)有计划、有目的的策划并执行,以大众媒体为媒介和渠道,向受众进行有目的传播的事件及其过程。媒介事件这个概念包含两种理解:①丹尼尔·布尔斯廷提出“假事件”,即经过设计而刻意制造出来的新闻,具有人为策划、适合传媒报道的事件;②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在《媒介事件》种定义的“对电视的节日性收看,即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媒介事件具有三个特点:①突破空间界限,使观众直接参与到事件的进程当中; ②打破时间的限制,让受众以改变日常的生活规律为代价,投入到“表演”的收看当中;③

由于媒介经过了提前的策划和电视参与,使得媒介事件在转播之前就产生相当的“知名度”。 4.自媒体[南京大学2013研] 答:自媒体是指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博客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网络自媒体的数量庞大,网络的隐匿性给网民提供“随心所欲”的空间。自媒体包括个人微博、个人日志、个人主页、空间、人人网、Facebook等。它具有平民化、个性化,门槛低、运作简单,交互性强、传播迅速,良莠不齐,可信度低,相关法律不规范等特点。 5.传播渠道 答:英语“channel”(渠道)一词,原意是指航道、水道、途径、通路、门径、渠道等。在传播学中,它是指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沟通和交流信息的各种通道,如人际传播渠道、组织传播渠道、大众传播渠道。不同的传播渠道需用不同的传播媒介相配合,而不同的传播媒介又对不同的传播渠道进行定型。信息一旦通过广播、电视传播,就是大众传播渠道了。人际传播媒介可以随意进入各种传播渠道,并与其间的特定媒介配合使用,而不会改变其渠道形态。需要注意的是,传播媒介并不等于传播渠道。 6.传播形式 答:传播形式是指传播者进行传播活动时所采用的作用于受众的具体方式,如口头传播形式、文字传播形式、图像传播形式和综合传播形式等。在政治传播中,过去人们常采用文

传播学复习(邵培仁版)

传播学复习 名词解释:回答时需要扩展 一、内向传播:这是人们头脑里“自我”与“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如:自言自语、 自我推敲、自我反省、自我克制、沉思默想、内心矛盾等。这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有传播的一般特性,又有自身的特点:隐蔽性、内动性、短途性、思维型,同事具备语言传播活动的基本条件:传播者、信息、语言、接受者。内向传播史一种最隐蔽、最自由的传播。通过它,个人既可自我调适、避免错误、纠正缺点,也可能陷入懊恼、后悔的泥潭;既可筑起一道与他人和外界沟通的桥梁,也可能垒起一堵自我封闭的围墙。 二、书写媒介:书写媒介往往是对自然物的简单加工而成。(如石头、树叶、树皮、甲骨、 羊皮、竹片、纸等) 三、印刷媒介:将文字和图画等做成版、涂上油墨、印在薄页上形成的报纸、杂志、书籍等 物质实体。印刷媒介作为人类传播的主要工具,他具有鲜活的特点,可以大量迅速印刷生产,容纳信息多,内容广,读者可以自由决定阅读的时间、地点、速度和方式;可以长期保存,随时取阅,反复研读;能适应不同读者的不同兴趣和要求;印刷媒介的威望较高,专业性很强。缺点是文化程度低、识字少的人和文盲无法充分使用和分享其中的信息。 四、传播谋略:是为实现行动纲领和奔向预定方向而谋划的一系列计谋和策略。客观反映了 施谋主体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适应自己的需要而运用谋略积极推动事态发生相应变化的思维活动方式。 五、传播技巧:就是有效熟练地灵活运用传播原理、知识和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 的传播技能或者方法。其实传播技巧反应的是对信息包装传播的巧妙技能,对传播原理有很大的依赖性,即没有对传播原理的透彻了解,很难有高超的传播技巧。 六、意见领袖: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 名号的人。这些人事大众传播中的评论员、转达者,是组织传播中的闸门、滤网,是人际沟通中的小广播和大喇叭。 七、传播环境:是指存在于传播活动周围的特有的情况和条件的总和。环境对传播的作用是 非定向的,没有固定不变的目标和对象,也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环境永远是自然而然的释放能量。理想的环境有助于提高媒介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助于提高传播者和受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有助于提高传播和接受效果,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反恶劣的环境则可能破坏传播活动。因此高明的媒介领导者和传播者或者受者,总是积极地营造和选择适宜的理想环境,以充分发挥环境作用的正面效应。 八、传播效果:传播效果位于传播过程的最后阶段,他是诸种传播要素相互作用的集合效应, 也是受众受到信息作用在某些方面发生的具体变化。如何评估和测定传播效果,对于不断提高传播水平和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简述题: 一、传播学理论框架:1.传播科学论2.传播过程论3.传播主体论4.传播客体论5.传播载体论 6.传播对象论 7.传播方法论 8.传播环境论 二、传播学的意义:1.有助于推动传播学的学科建设2.有助于正确解释和合理解决传播现象 的问题3有助于提高传播决策的科学化水平4有助于增强信息传播的效果5.有助于人们

传播学 邵培仁 笔记

邵培仁《传播学》阅读笔记 绪论 第一节主要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凡是客观存在与传播活动中的并构成影响的现象,都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的特点是整体性、互动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第一点整体性,传播过程不是单一的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多个相关的因素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其次,互动性而言,传播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过程。开放性是指,传播学不是只面对个别孤立的传播现象,它的方法吸收容纳了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最后,综合性是指传播学在分析现象和规律时,不会只限制于一两种方法和手段,而是立体关照与分析。 第二节主讲传播学的研究体系。传播学研究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传播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传播学的知识层次、传播学的理论框架。首先,传播学体系的依据可以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新闻学和历史学中找到依据。按照知识的构成,我们可以把传播学分为:理论传播学、历史传播学、实用传播学和边缘传播学。其中我们比较陌生的是边缘传播学,它既是传播学向外扩张的产物,又是传播学向外联姻的结晶。比如,当传播学和其他学科连接,会出现传播心理学,传播社会学等。传播学的理论框架由八大理论板块组成:传播科学论、传播过程论、传播主体论、传播客体论、传播载体论、传播对象论、传播方法论、传播环境论。 第三节主讲学习与研究传播学意义。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科学的传播学;有助于正确解释当代纷繁复杂的传播现象;有助于提高传播传播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有利于增强信息传播效果;有助于人们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 第一章传播学得回顾与展望 这一章介绍了传播学的产生和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但这一时期却是传播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历史上四位杰出的传播学创始人:Harold lasswell(1902-1977),Kurt lewin(1890-1947),Carl hovland(1912-1961),Paul F. lzarsfeld(1901-1976).对传播学起到完善作用的是Wlibur Schramm(1907-1987),他的另一个译名为大家所熟知——宣伟伯,他把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来审视,他的《大众传播》出版,标志着传播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二章传播 传播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对于这个定义,有几点值得注意,传播不仅是人类的活动,也是一种信息交流,是一个相互交替的过程。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并且以发生相应的变化为目的。前面提到传播是人类的活动,而不是动植物的、自然界的,这可以通过传播的特点来解释,传播具有社会性和阶级性、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协同性和互动性、永恒性和历史性。 传播活动的普遍性决定了传播活动的多样性,主要有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国传播等。内向传播主要是“主我”(I)同“客我”(Me)之间的交流活动,比如自我反省;人际传播主要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信息互动;组织传播也称团体传播,它的特点一般是指令性的、有一定规模的;大众传播也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了,它是指职业传播者或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大众提供信息的过程。第五种跨国传播是指对外机构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所进行

邵培仁传播学各章重点

绪论: 学习要点: 了解传播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宗旨 把握传播的本质和传播学的学科特点 知道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掌握传播学研究的知识层次和理论框架 熟悉学习和研究传播学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初步认识与了解传播学研究方法 重要概念: 传播学传播研究传播理论传播本质传播规律 思考题: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传播学的研究宗旨是什么? 3、传播学与传播研究、传播理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4、传播学与宣传学、新闻学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5、媒介地理学能给传播学研究提供些什么样的新内容? 6、学习和研究传播学的意义有哪些? 7、分析专向方法在传播研究中的优势与局限。 8、定量研究方法有哪些特点? 第一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 学习要点: 了解传播学产生与发展的知识根源和历史脉络 知道传播学研究中的重要人物和当代传播研究现状 熟悉传播学迅速流传、扩散的深层原因和传播学基本成熟的主要标志 了解关于传播学分支研究和本土研究的学术争鸣情况及其正确观点 掌握传播学的发展趋势 重要人物: 奥古斯特·孔德加布里埃尔·塔尔德爱弥儿·涂尔干乔格·齐穆尔约翰·杜威查尔斯·库利罗伯特·帕克乔治·赫伯特·米德哈罗德·拉斯维尔库尔特·勒温卡尔·霍夫兰保罗·拉扎斯菲尔德沃尔特·李普曼威尔伯·施拉姆 思考题: 1、传播学迅速流传、扩散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2、在传播学研究的欧洲源头有哪些重要人物? 3、在传播学研究的美国源头有哪些重要人物? 4、传播学的创始人都哪些? 5、李普曼在传播研究史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6、为什么说施拉姆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7、传播学的发展趋势怎样? 8、传播学科学化趋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9、传播学本土化趋势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第二章传播 学习要点: 掌握人类传播史上发生的五次传播革命的性质及意义 了解传播模式的概念、功能、标志以及应用模式进行研究的三个原则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第四部分模拟试题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8×5=40分) 1.效用信息论 2.传播谋略 3.技术信息论 4.传播媒介 5.意见领袖 二、简答题(15×3=45分) 1.什么是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简述守门人在传播过程中的角色、特征与功能。 3.简述传播效果及其评估。 三、论述题(第1题15分,第2、3题各25分,共65分)1.试述整体互动模式的要素与特点。 2.试述网络时代人际传播的新趋势。 3.试述议程设置的基本内涵。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8×5=40分) 1.效用信息论 答:效用信息论是指研究信源所发出的信息被信宿(如收信人)收到后所起的效果和作用的理论,即研究信息的实效、效用(如信息的价值)问题。信源发出消息后,对不同的接受者、使用者,其效用或价值是不相同的。同样的消息对于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其价值可以不同甚至完全不同,所以效用信息亦称相对信息。 2.传播谋略 答:传播谋略是指媒介组织面对复杂多变、严峻挑战的环境,为实现自己的总任务和目标所制定的长期性、全局性、整体性的规划。优秀的传播谋略总是建立在以下四个原理之上:①它反映了主体谋求利益的动机;②它适应了施谋对象趋利避害的心理;③它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有利时机或突破口;④它顺应了客观事物发展和竞争的规律和趋势。 3.技术信息论 答:技术信息论是指将通讯系统传输信息能力和可靠性进行研究的观点用于描述、解释社会信息传播中的某些现象的观点。信息论的创始人是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数学家C·E·香农(Shannon)和韦弗(Weaver)。他们于1948年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上发表的著名论文《通讯的数学原理》,标志着技术信息论的萌芽和诞生。 4.传播媒介 答:在传播学中传播媒介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如电话、计

邵培仁传播学第三版课后答案

邵培仁《传播学》第三版课后答案 绪论 1.传播学 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2.传播研究 传播研究是人类对传播现象和问题的审视、探究和思考,是通过“事实陈述”而得出“价值判断”的一个命题论述。 3.传播理论 传播理论是传播研究者对某些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系统解释和集中探讨,是由与该现象有关的一组命题组成的体系,是有助于弄清该现象的任何一种思想。 4.传播本质 传播本质是传播活动的根本性质,是指传播活动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的稳定的联系。 5.传播规律 传播规律是指传播活动中内在矛盾诸方面的联系和斗争的客观法则和必然趋势。其根本特点就在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重复性和隐蔽性。绪论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包括哪些现象?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传播现象。它应该既包括传播活动现象,也包括传播意识现象、传播关系现象和传播规范现象;人类传播也是既包括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又包括内向传播、人际传播。总之,凡是客观地存在于传播活动中的并构成影响的现象,都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2.传播学的研究宗旨是什么? 传播学的研究宗旨,就是从人类社会的普遍联系中,从人类传播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联系以及各种传播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3.传播学与传播研究、传播理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科学是走向成熟的标志。传播学也是传播研究、传播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这三者的关系犹如一座“传播学术金字塔”,传播科学位于塔顶,传播理论位于塔腰,传播研究位于塔基。任何华丽的塔顶都离不开稳固的塔基支撑,而没有塔顶、只有塔基,只能算是正在施工的建筑。这就是传播研究最先出现、传播理论延后诞生、传播科学姗姗来迟的一个重要原因。换句话说,传播学的诞生是一个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二)【圣才出品】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8×5=40分) 1.效用信息论 2.传播谋略 3.技术信息论 4.传播媒介 5.意见领袖 二、简答题(15×3=45分) 1.什么是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简述守门人在传播过程中的角色、特征与功能。 3.简述传播效果及其评估。 三、论述题(第1题15分,第2、3题各25分,共65分) 1.试述整体互动模式的要素与特点。 2.试述网络时代人际传播的新趋势。 3.试述议程设置的基本内涵。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8×5=40分)

1.效用信息论 答:效用信息论是指研究信源所发出的信息被信宿(如收信人)收到后所起的效果和作用的理论,即研究信息的实效、效用(如信息的价值)问题。信源发出消息后,对不同的接受者、使用者,其效用或价值是不相同的。同样的消息对于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其价值可以不同甚至完全不同,所以效用信息亦称相对信息。 2.传播谋略 答:传播谋略是指媒介组织面对复杂多变、严峻挑战的环境,为实现自己的总任务和目标所制定的长期性、全局性、整体性的规划。优秀的传播谋略总是建立在以下四个原理之上:①它反映了主体谋求利益的动机;②它适应了施谋对象趋利避害的心理;③它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有利时机或突破口;④它顺应了客观事物发展和竞争的规律和趋势。 3.技术信息论 答:技术信息论是指将通讯系统传输信息能力和可靠性进行研究的观点用于描述、解释社会信息传播中的某些现象的观点。信息论的创始人是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数学家C·E·香农(Shannon)和韦弗(Weaver)。他们于1948年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上发表的著名论文《通讯的数学原理》,标志着技术信息论的萌芽和诞生。 4.传播媒介 答:在传播学中传播媒介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如电话、计算机及其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与传播技术有关的媒体;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输的组织或机构,如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等。这两个方面都是传播学研究的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传播媒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六章传播媒介 6.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传播媒介的概念与特点 1.媒介的概念 (1)对媒介的不同解释 广义的媒介是指凡是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 在狭义的层面上,人们对“媒介”的理解的运用也是各不相同和相当混乱。 (2)传播媒介与传播符号、传播形式、传播渠道的区别 ①传播媒介有别于传播符号

符号是指表达或负载特定信息或意义的代码(如语言、文字、图像等),而媒介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用以负载、扩大、延伸、传递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 ②传播媒介不同于传播形式 传播形式表明的只是传播活动的状态、方式和结构,而传播媒介显示的却是实实在在的物体。 ③传播媒介还有异于传播渠道 在传播学中,渠道是指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沟通和交流信息的各种通道,如人际传播渠道等。不同的传播渠道需用不同的传播媒介相配合,而不同的传播媒介又对不同的传播渠道进行定型。 2.传播媒介的构成要素 (1)物体 物质实体是传播媒介得以存在的首要因素。也是构成传播媒介的前提条件。 (2)符号 符号是传播媒介与其他普通的物质实体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构成传播媒介的重要因素。 (3)信息 信息也是构成传播媒介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 ①传播信息是传播媒介的基本功能和唯一使命。 ②任何有序的完整的符号都蕴含着特定的信息。 ③信息也是传播者与受传者发生关系、形成互动的理由和前提。

3.传播媒介的基本特点 (1)实体性 在大众传播中,书刊、报纸、收音机、电视机、计算机等都是用于传播的实体。 (2)中介性 ①指它的居间性,即它居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 ②指它的桥梁性,即它可以使传受两者通过它交流信息、发生关系。 (3)负载性 负载符号,既是传播媒介的特点,也是传播媒介存在的前提和必须完成的使命。 (4)还原性 作为中介的传播媒介,它决定了其在传播过程中所负载符号的原声、原形、原样,而不应对符号作扭曲、变形、嫁接处理。 (5)扩张性 媒介不仅可以“穿针引线”使传受两者产生关系,还可以将一人的思想、感情和所见、所闻扩张开来为许多人所共享。 4.媒介分析的标准 (1)时空偏倚 任何传播媒介都是一种物质实体,因此也必然会以一定的形态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并显示出自身独特的性质。 (2)参与程度 受众在传播中不仅有知晓权,还应有参与传播的权利。由于不同的传播媒介具有不同的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传播媒介)【圣才出品】

第六章传播媒介 1.媒介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1)不论是笨重粗陋的金石碑刻和竹木简牍,还是轻便精致的报纸、杂志、书籍、光盘、优盘,不管其内容和形式如何变化,只要认真地加以考察和分析,就可以得知,任何传播媒介都由三个要素构成。 ①物体 物质实体是传播媒介得以存在的首要因素。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没有具体而实在的物质实体,无论多么精美的精神内容也无所依附、无法传播。物质实体是构成传播媒介的前提条件。 ②符号 符号是构成传播媒介的第二要素。只有在绳子上打上表示特定事件的“结”,在木板上刻上表示特殊含义的“契”,在树皮或羊皮等东西上面写上传递一定讯息的文字,这些绳子、木板、树皮和羊皮等才能够称之为传播媒介。符号是传播媒介与其他普通的物质实体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构成传播媒介的重要因素。 ③信息 信息也是构成传播媒介的重要因素。 a.传播信息是传播媒介的基本功能和唯一使命。 b.任何有序的完整的符号都蕴含着特定的信息。 c.信息也是传播者与受传者发生关系、形成互动的理由和前提。 总之,物体、符号、信息三者是构成传播媒介的核心要素,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传播媒介就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扩大特定符

号的物质实体,具有实体性、中介性、负载性、还原性和扩张性等特点。 ①实体性 作为实体性的媒介,它有质地、形状、重量,给人的感觉是可见、可触、可感,是个具体的真实的有形的物质存在,故也就有磨损、消耗和锈蚀。在大众传播中,书刊、报纸、收音机、电视机、计算机等都是用于传播的实体。在面对面的传播中,空气、光线是传播的实体,人体及人体的口、眼、耳也都是传播的实体,口是发送信息的媒介,耳是接收信息的媒介,眼既可发送信息(所谓“眉目传情”),也可接收信息。 ②中介性 媒介的中介性特点,一是指它的居间性,即它居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二是指它的桥梁性,即它可以使传受两者通过它交流信息、发生关系。当其他的物质实体(如屏风、木板、幕布等)插入人与人之间,它会使人与人隔离、分开。但传播媒介则是在传受两者之间建立联系、沟通信息的“渡船”、“桥梁”、“纽带”和“窗口”。 ③负载性 负载符号,既是传播媒介的特点,也是传播媒介存在的前提和必须完成的使命。由于传播媒介不仅负载符号而且通过符号负载了信息或内容,因此,当人们说“传播媒介”时,往往既指其物质实体(纸张、收音机、电视机、放映机),也指媒介实体、符号、信息的混合物(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电影),有时甚至泛指媒介机构或媒介组织(如“大众媒介”、“新闻媒介”)。 ④还原性 作为中介的传播媒介,它决定了其在传播过程中所负载符号的原声、原形、原样,而不应对符号作扭曲、变形、嫁接处理。 ⑤扩张性

传播学复习资料 (文产) 邵培仁

传播学复习资料(文产)邵培仁 选择:20*1 填空:15*1 名词:4*5 问答:3*10 论述:1*15 1.大众传播学概念提出者:拉斯韦尔 2.传播学几位创始人 *拉斯韦尔 哈罗德·拉斯韦尔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传播学者。有“行为科学的达尔文”之称。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研究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 ①拉斯韦尔是美国系统研究政治传播的第一人,是分析研究宣传的权威。1927《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1935年与布卢门斯通合著出版《世界革命的宣传》;合编了《宣传与推行》;1979年在他去世后两年,拉斯韦尔、勒纳、史皮尔三人合作编写的三卷巨著续《宣传与传播世界史》/《世界历史上的宣传性传播》,成为宣传传播的又一里程碑。 ②大众传播研究。a、五W:1948年拉斯韦尔发表了《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提出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谁传播?(控制分析);传播什么?(内容分析);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媒介分析);向谁传播?(对象分析);传播的效果怎样?(效果分析)。b、指出传播的三大作用或三大功能,即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 *施拉姆 韦尔伯·施拉姆(又译宣伟伯,1907-1987),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也是国际上公认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把传播学系统化、理论化的大师。 ①使传播学系统化和科学化:施拉姆对传播学的贡献不同与前面四位奠基人。后者都是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和专业来研究传播学的,而施拉姆是第一位从新闻专业角度,并把新闻学同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结合起来,从全新的视野全面考察传播学,并把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研究,研究的主题包括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问题,传播体制与社会结构问题,传播与国家发展问题,为传播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完善与成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施拉姆使传播学从梦想变为现实,为传播学勾画出了一个完整的学科框架,并推动它成为一门独立自主的学科。 ②著作:代表性著作有:《大众传播学》(1949)、《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1954)、《报刊的四种理论》(1956)、《大众传播的责任》(1957)、《大众媒介与国家发展》(1964)等,其中《大众传播学》(1949)的出版标志着传播学的正式诞生,而《人类传播概论》的问世又标志着传播学基本体系已初步形成。 ③扩大传播学影响:创建一个调查中心(衣阿华民意调查中心)和四个传播研究机构,带动了美国数以百计的传播学系的成立,并波及世界各国。他曾经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数次访华,室最早向中国介绍传播学的外国学者之一。 ④提出新观点和见解:传播的直线型观点,阅读的“即时报偿”和“延缓报偿”的看法,教育传播中的“知识沟”问题,对六种传播模式的精辟概括,对早期传播效果看法的“魔弹论”形容……同时,他还开辟过几个新的研究领域,如电视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国际传播中的信息流通、传播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等等 *拉扎斯菲尔德

传播学(第三版) 邵培仁 邵培仁著《传播学》(第3版)问题解答2015

《传播学》(第3版)中的 概念、问题与解答———————————————————————————教材: 邵培仁著,《传播学》(第3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指定用书) 教参: 1.戴元光、邵培仁、龚炜著,《传播学原理与应用》,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武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3.[美]赛佛林、坦卡特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4.[美]塞伦·麦克莱著,《传媒社会学》,曾静平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美]斯蒂芬·李特约翰著,《人类传播理论》,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 [美]鲁伯特·W·麦克切斯尼著,《富媒体,穷民主》,谢兵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7.[英]丹尼斯·麦奎尔著,《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崔保国、李昆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美]梅尔文?L?德弗勒埃弗雷特?E?丹尼斯著,《大众传播通论》,颜建军王怡红张跃宏刘逎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邵培仁著《传播学》(第3版)内容简介和声明 内容简介

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指定用书。 全书从传播学的产生、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纵向展示了传播学的学科概貌,从传播者、信息、符号、媒介、传播谋略、传播技巧、受众、传播环境、传播效果等方面横向阐述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展示了世界传播学的学术前沿成果,也有中国传播学界和作者的最新思考。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摄影、社会学等本科专业教材,也可作相关专业的自学考试和研究生考试用书。 声明 《传播学》多媒体课件及其内容的版权归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作者邵培仁共同所有,任何个人和单位在未经允许的情况均不得侵犯知识产权。 本课程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传播学是人类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护照”和“通行证”。因此,不论是学习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专业,还是学习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摄影、社会学、文秘专业等,都应该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史和基本规律,知道如何运用传播学的原理与知识指导各种传播活动,知道如何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所需信息,并知道如何避免信息伤害和信息污染,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大众媒介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绪论 学习要点: 了解传播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宗旨,把握传播的本质和传播学的学科特点,知道传播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掌握传播学研究的知识层次和理论框架,熟悉学习和研究传播学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初步认识与了解传播学研究方法。 重要概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