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培仁《传播学》教材内容梳理

合集下载

《传播学》第四章

《传播学》第四章

第二节 受众研究的理论
3、社会类型论 首先进行这一研究的是美国学者约翰•赖利(rry) 和马蒂尔达•怀特•赖利(rry)。认为受众可以分类。由 于受众在性别、年龄、地区、民族、职业、工资收入、宗教 信仰、文化程度等方面相同或相近,会形成不同的社会类型。 某一社会类型的手中对同一讯息又会有大体相同的反应。 (《传播学》,P .205) 4、社会关系论 主要研究者有拉扎斯菲尔德、贝雷尔森、卡茨等。“这种 理论认为:受传者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圈。这种生活圈可能 是有纲领、有领导、有组织的团体,也可能是无纲领、无组 织、临时性的非正式的团体,还可能只是邻里、家庭等群体 关系。然而,不管你属于哪一种生活圈,你都将在信息接收 中受到他们直接或间接的约束和影响。” (《传播学》, P .205-206)
第五节 影响受传者接受信息的因素
2、有关社会规范 有国家法规及一般的社会道德伦理也有相关组织 规范及群体规范。就传播而言,“到什么山上唱什 么歌”。 “唱”的内容和形式都须与一定的规范相 合。就受而言,也须与环境相合,在贾府里看《西 厢记》便不能明目张胆。韩城党家村的家训中有: “志欲光前,惟以诗书为先务”、“无益之书勿读, 无益之话勿说”、“言有教,动有法”。
第一节 受传者概述
二、受众的需求及心理 1、受众的需求 受众具有一般性的需求:寻求信息、指导、知识、娱 乐等。把握一般性需求给了我们认识受众需求的一个基本 思路。邵培仁先生把人的信息需要分为10个方面,可资参 考:求真、求善、求知、求新、求美、求和、求乐、求安、 求委、求富。(《传播学》,P .209) 而在传播实践中更有意义的,则是要把握在特定的时 空条件下受众的需求。例如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市民、农民 又需要什么讯息。通常情况下,我们主要是通过分析矛盾 来把握特定的人们的讯息需求。

传播学1

传播学1

邵培仁《传播学》笔记绪论第一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的定义是什么?传播是指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四方面理解: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和沟通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能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什么叫传播学?传播学就是以动态的整体的人类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以及用开放的发展的观念综合地研究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三、什么是传播学的自身特性?1、传播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其对象就是人类传播的现象。

2、传播学有自己的研究宗旨。

3、传播学有着鲜明的学科特点。

六、人类传播的现象指的是什么?指传播活动现象、传播意识现象、传播关系现象和传播规范现象。

四、传播学的研究宗旨是什么?就是从人类社会的普遍联系中,从人类传播的内存机制和外在联系以及各种传播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探索和提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五、传播学的学科特点是哪些?1、整体性。

2、互动性。

3、开放性。

4、综合性。

5、发展性。

六、传播学学科建设的“六字方针”是什么?积累、批判、创新。

即既要尊重和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又有一种批判的精神,不囿旧说,积极探求新思想,寻求新解释,提出新预见,建立新理论。

七、何谓传播本质?其特点是什么?传播的本质是传播活动的根本性质,是指传播活动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的、稳定的联系。

它是由传播活动的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

它具有稳定的、内在的、深刻的、普遍的性质和特点。

八、何谓传播规律?其特点是什么?传播规律是指传播活动中内在矛盾诸方面的联系与斗争的客观法则和必然趋势。

其根本特点就在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重要性和隐性。

九、传播媒介发展规律有哪些规律?如何理解这些规律?传播媒介发展具有五大规律:(1)由低到高的螺旋规律;(2)波浪起伏的浪潮规律;(3)由慢到快的加速规律;(4)互动互助的共进规律;(5)取长补短的整合(互补)规律。

十、信息传播有哪些规律?如何理解这些规律?信息传播具有五大规律:(1)协同合作的规律;(2)双向传播的规律;(3)信息共享的规律;(4)守规合境的规律;(5)适时适量的规律。

《传播学》(第三版)邵培仁 传播学概论高教版第1讲

《传播学》(第三版)邵培仁 传播学概论高教版第1讲
“传播学就是宣传学”吗?为什么?
传播学 与
其他学科 关系
7、传播学与历史学 作为研究和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历史学,它可以帮助传播 学来研究已经过去的传播活动,探寻传播现象发生的先后次序 和历史因素,揭示传播媒介变革的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从而 使传播学能够获得历史知识、历史智慧和历史经验。 8、传播学与地理学 媒介地理学是传播学发展新趋势,它更关注地理中媒介文化的 成分,从非物理的层面来考虑整个地球的媒介行为,它将从人 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传播现象及媒介活动的地理分 布和发展规律。
求是创新 追求卓越
传播学概论
(第1讲) 主讲人
本课程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传播学是人类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护照”和“通行 证”。
因此,不论是学习什么专业,都应该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了 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史和基本规律,知道如何运用传播学的原理与知 识指导各种传播活动,知道如何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所需信息,并知道 如何避免信息伤害和信息污染,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大众媒介在物质 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传播学 4、综合性
学科特点 传播学在分析传播现象、探讨传播规律时,不会局限于只使用和吸 收一两种方法、手段和个别学科知识,而总是依据研究目的和对象 特点,综合运用、借鉴多种方法、多种手段和多种知识,对研究对 象做多变量、多层面的立体观照和分析。
传播学 5、发展性
学科特点 在传播活动的变化过程中,新的信息层出不穷,新的媒介不断涌现, 新的技术与日俱增,这就是发展的表现。发展是永恒的,是具有前 进性质的上升。它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件的灭亡,是新陈 代谢、推陈出新的过程。
传播学与传播研究、传播理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何谓“传播学术金字塔”?

《传播学》邵培仁 笔记

《传播学》邵培仁 笔记

邵培仁《传播学》笔记 绪论 重要概念: 传播学 传播研究 传播理论 传播本质 传播规律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研究(Communication Studies),是人类对传播现象和问题的审视,探究和思考,是通过“事实陈述”而得出“价值判断”的一个命题论述。

传播理论(Communication Theory),是传播研究者对某些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系统解释和集中探讨,是由与该现象有关的一、组命题组成的体系,是有助于弄清该现象的任何一、种思想。

传播科学,是一门探索揭示人类传播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宗旨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传播现象,总之,凡是客观地存在于传播活动中并构成影响的现象,都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的研究宗旨,就是从人类社会的普遍联系中,从人类传播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联系以及各种传播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它是由传播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

传播本质是传播活动的根本性质,是指传播活动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的稳定的联系。

传播规律是指传播活动中内在矛盾诸方面的联系和斗争的客观法则和必然趋势。

其根本特点就在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重复性和隐蔽性。

三、传播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 2.互动性 3.开放性 4.综合性 5发展性 传播学的研究体系 一、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传播学与社会学 2.传播学与人类学 3.传播学与文化学 4.传播学与心理学 5.传播学与宣传学 6.传播学与新闻学 7.传播学与历史学 8传播学与地理学 二、传播学的知识层次 按照知识的构成或抽绎层次,我们可以把传播学分为:理论传播学,历史传播学,实用传播学和边缘传播学。

三、传播学的理论框架 1.传播科学论:这是对该学科研究对象、范围、体系和意义的宏观认识 2.传播过程论:这是对人类传播的特性、模式、分类、功能和原则等基本问题的中观认识。

《传播学》(第三版)邵培仁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2015

《传播学》(第三版)邵培仁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2015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25120030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任课教师:学分:3 周学时 3面向对象:2015学年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摄影、社会学等专业本科生预修课程要求:《新闻基础知识》,《大众媒介概论》一、课程介绍(一)中文简介本课程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传播学的历史和研究对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体系和意义、传播学的渊源与孕育、传播学地位的产生与确立、传播学的现状和趋势。

二、传播过程及其相关要素:传播的概念、特点、分类、革命、模式和功能;传播者、传播信息、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环境。

三、传播谋略和效果监测:介绍传播的技巧和计谋、传播效果理论研究和模型建构。

(二)英文简介This course is a degree program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Zhejiang University. It includes three parts: a) The history and object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research object, system and meaning; the origin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establishment of status;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b) Process and elements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concept, characteristic, classification, revolution, mod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disseminators, information, symbol, media and audienc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c) Communication strategy and effect: communication skill and strategy, media effect theory and mode construction.The Methods of discussion and case study will be used in this course.二、教学目标(一)学习目标传播学(Communicology/Communication Science),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学研究者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传播学》第三章

《传播学》第三章

第三节 传播制度研究
(4)约翰· 米尔的新闻自由观 英国19世纪的哲学家约翰· 米尔更为深入地论述了自由表达思想的重要性。 米尔这样说:“如果全人类除了一个人以外意见都一致,而只有一个人持有 相反的意见,那么全人类要压制这一个人的意见,并不比这个人如果有力量来压 制全人类更为合理……如果这种意见是正确的,他们(指全人类——引者)就被 剥夺了用错误来换取真理的机会;如果是错误的,他们就失去了几乎同样大的好 处,那就是通过和错误意见的斗争,真理会被理解得更明确,印象也会更生动。” 弗雷德· 赛伯特对米尔的观点这样进一步解释:米尔就“表达思想的自由”提 出了四大论点。首先,如果我们压制某种意见,那么……就等于压制真理。其次, 错误意见可能包括含着为发现整个真理所必须的那一点点的真理。第三,即使大 家接受的意见是全部真理,但是他们往往习惯于作为一种先入之见而不是在理性 的基础上掌握的,除非他们被迫来维护这种真理。最后,如果大家接受的意见不 是常常和别的意见发生争执,就会失去活力。
第一节 个人层面的传播者(续三)
2、传播者的责任 传播者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所承担的社会 责任不一样。不同的传播者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不 一样。传播者所承担的责任也具有历史性、有限性、 与权利的对称性等特征。例如,新闻工作者、电影 工作者、教师等所承担的责任。
第一节 个人层面的传播者(续三)
邵培仁先生把传播者的责任分为四个方面:契约性责任、社 会性责任、法规性责任、国际性责任。(邵培仁著:《传播学》, 第78-80页)。 契约性责任如记者承担的某新闻机构的报道任务;社会性 责任如一定的道德责任;法规性责任是有关法规所规定的责任,如: 不能煽动民族仇恨、不能侵犯他人名誉权和隐私权等;国际性责任, 例如 “在1967年和1972年,联合国分别通过了关于卫星电视直播 问题的公约和决议。其主要原则是:电视直播应该建立在尊重国家 主权、不干涉别国内政、和平相处、合作和互利的基础之上;不允 许进行战争宣传和种族不平等宣传;不允许播出唆使性节目、道德 败坏和暴力的节目;电视一概是巩固和平和促进各国人民友好相处 的舞台,而不应变成国际冲突和民族纠纷的根源” (邵培仁著: 《传播学》,第79-80页)。

传播学概论复习要点

传播学概论复习要点

传播学概论复习要点传播学概论复习要点(邵培仁《传播学概论》修订版)[绪论]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宗旨、学科特点、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第⼀章]传播学的五位创始⼈拉斯韦尔的“⼀句话、三功能”勒温、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李普曼、施拉姆的主要贡献及代表著作传播学的本⼟化趋势[第⼆章]传播:⼈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出现相应变化的活动传播的分类:内向传播⼈际传播组织传播⼤众传播跨国传播传播模式优秀传播模式的标准五个W模式(单向传播模式)双向传播模式两级传播模式辐合模式传播的功能社会雷达功能传播的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制定传播原则的客观依据必须遵循的传播原则[第三章]传播者⾓⾊丛传播者的权利专业保密权传播者的赢效因素媒介组织媒介的虚假性和欺骗性媒介⽂化媒介组织与信源的三种关系传播者与受众的四种关系(⽀配、疏离、圈层、服务)守门⼈守门⼈的功能施拉姆在《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提出的四种传播体制⾃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阿特休尔的媒介三体系理论[第四章]信息信息学构成世界的三要素:物质、信息、能量⼤众媒介信息特征:新闻性、娱悦性、知识性、价值性、真实性、实效性信息爆炸:是指信息的巨量⽣产和⾼速传播,超越了媒介空间的容纳⽽产⽣的剧烈传播反应或社会影响。

弹⽚⽂化信息爆炸的后果:信息泛滥信息超载信息浪费信息疾病信息匮乏:是指⼤众媒介提供的巨量信息中严重缺乏受众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能了解事情真相的”、“对⾃⼰有⽤的”信息。

(真相、重要、知识)[第五章]符号与⼈类的特殊关系:⼈是符号动物,符号是⼈类的标征。

外延意义:是指语⾔符号体现中所固有的与客观事物有代表性关系的意义内蕴意义:是指⼈们在运⽤语⾔符号时所表达的与客观事物⽆直接联系的评价性的意义投合性译码:即接受者的理解与传播者想要传达的意义是⼀致的协调性译码:即接受者的译码部分符合传播者的本意、部分违背其本意,但并不过分背离性译码:即接受者所得意义与传播者的本意截然相反。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三章至第七章(圣才出品)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三章至第七章(圣才出品)

第三章传播者3.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个人层面的传播者1.传播者的角色(1)传播角色,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传播者依据社会对他的要求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2)作为表述、传播知识和思想感情等精神内容的传播者,其角色可以分为普通角色和职业角色:①普通传播者不专司传播,也不以传播谋生,因而也无需进行专门的训练与教育。

他们可以自由地支配传播时间,灵活地运用传播方式,想传即传,想止即止,不受职业上的约束和控制。

②职业传播者专司传播,并以此得到物质上的利益和心理或精神上的满足,通常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与教育,有专门的职业道德和规范。

职业传播者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③社会愈是进步文明,公众对传播者职业角色的期望往往也愈高、愈严格。

在这种情况下,角色扮演者必须经过严格的职业教育,拥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才能成为为社会所接受的职业传播者。

2.传播者的特点(1)代表性职业传播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即代表一定的传播部门、传播组织、政党和阶级进行新闻传播活动。

他们所发布和传播的信息反映并代表一定的阶级、集团、组织的利益、愿望和要求。

(2)自主性传播者的言行仍有很大的自由驰骋的天地,有较大的传播权利和传播自主性。

甚至可以公开传播表达个人信念和价值观的信息。

(3)专业性大众传播者特别是新闻传播者必须具有专业精神、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特质。

专业性是新闻传播者区别于行业部门和事业单位人员的一个重要特点。

(4)集体性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传播往往需要集体合作和一批传播者。

(5)复杂性在大众传播中,专业传播者不仅人数众多、协调性强,而且分工复杂。

3.传播者的权利传播者的权利,是人们通过斗争逐步地提出来的,并争取到的和得到承认的一系列传播权利,可以分为一般性权利和专业性权利两种。

(1)一般性权利是指普通公民都享有的传播权利。

如言论自由权、出版权、著作权、通信(讯)自由权等。

它通常由国家宪法和民法加以认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邵培仁《传播学》教材内容梳理绪论第一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诞生在美国,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

它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相对独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传播学是传播研究、传播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传播研究是人类对传播现象和问题的审视、探究和思考。

传播理论是传播研究者对某些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系统解释和集中探讨,是由与该现象有关的一组命题组成的体系,是有助于弄清该现象的任何一种思想。

三者关系犹如一座金字塔,传播学位于塔顶,传播理论位于塔腰,传播研究位于塔基。

任何塔顶都离不开稳固的塔基支撑,而没有塔顶,只有塔基,只能算是正在施工的建筑。

这就是传播研究最先出现、传播理论延后诞生、传播科学姗姗来迟的一个重要原因。

传播学(Communicology或Communication Science)是一门相对独立的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又称传学,传意学等。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宗旨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传播现象。

包括传播活动现象、传播意识现象、传播关系现象和传播规范现象。

2、传播学的研究宗旨:是从人类社会的普遍联系中,从人类传播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联系以及各种传播因素之间的互相关系中,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三、传播学的学科特点1、整体性;2、互动性;3、开放性;4、综合性;5、发展性。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体系传播学研究体系是一种对研究对象作直观的简洁的有序的映现和说明,也是指传播系统内部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包括各种传播要素所占比例、排列秩序及组合形式等。

一、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传播学与社会学:在西方人们曾将传播学看作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社会学诞生于前,而传播学产生在后。

传播学在形成中吸取、借用了社会学的一些知识和方法(如调查方法),也从其他许多新兴学科中吸取养料。

如今社会学和其他学科也开始用传播学的成果来丰富自己的研究内容。

2、传播学和心理学:心理学通过挖掘传播现象发生的内在动力和情感因素来充实和丰富传播学研究的内容的,从而使偏重于宏观研究和过程研究的传播学能够从微观研究和心理研究方面取长补短,显显活力。

传播作为一种最富有人性和人情的社会活动,为心理学研究增添了新的研究内容和话语空间,使得心理学研究更具有现实感和实用性。

3、传播学与人类学:传播学与人类学都是“关于人的科学”,目的都在于描述和解释人类这一特殊的横跨整个地球和贯穿整个历史的自然与社会现象。

但是,人类学的主题是研究人类的躯体和文化的各个方面,传播学的主题是研究人类的传播行为和文化世代流传的基本媒介。

4、传播学与新闻学:传播学和新闻学曾有过十分密切的互动关系,新闻学是具体科学的研究,对传播学研究有提供材料、充实内容的作用;传播学是一般科学的研究,对新闻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有规范、指导的作用。

新闻学对传播学的诞生也确实起过催产的作用,但两者是不能划等号的。

①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

新闻学早在20世纪初期即已兴起。

那时,随着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大批经过职业训练的新闻专业人才,新闻教育便应运而生,新闻学也随之出现。

初期的新闻学著作大都是有关业务方面即采访、写作、编辑等内容的,后来研究领域虽有所拓宽,尽而总结和评述新闻事业(主要是报业)的历史,但新闻理论的专著却并不多。

而新闻理论多半论述新闻的本质、本源和特征,以及新闻事业的性质、任务和作用等,研究角度、范围都很有限。

而传播学则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以后,传播事业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巨大影响(正负),要求学者们跳出以往单学科研究的狭隘圈子,从社会整体和宏观的角度,借助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和信息科学等研究方法和理论研究成果,对人类与社会的信息交流活动进行全面的跨学科的研究。

这样,一门有别于新闻学、理论抽象层次更高的传播学,也就从科学研究的边缘空白地带中脱颖而出了。

②研究方法上各有不同。

新闻学沿用传播人文学科的思辩型定性分析方法去研究新闻传播这种社会现象,并较多地采取直观地分析法去考察、说明新闻工作的实践,从而找出某些操作方法、理论、原则和规律,用以指导和改进具体工作;而传播学则主要采用实验型的定量分析方法,通过调查分析提炼出一项项具体理论,去回应原先的理论假设和诠释,解答实践中提出的问题。

传播学在研究中注意把理论、模式、方法连成一体去进行,即充分利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调查分析和检验理论假设,并注重及时归纳成各种理论模式。

③研究对象虽有重合之处,但亦不尽相同。

新闻学的研究重点至今仍然是报刊和以报刊为主的新闻事业,近年来理论视觉的范围则有所扩展,涉及电视、广播等领域。

而传播学除了上述研究对象外,还研究公共关系、广告、电影、民意测验、图书、大众文化以及各种传播层次等等。

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传播的内容(新闻报道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传播者(新闻机构和采编等从业人员);传播学研究则遍及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的全过程。

总之,传播学和新闻学虽有一定的联系,但各自独立。

两学科应取长补短、紧密合作,谋求共同发展。

5、传播学与历史学历史学可以帮助传播学来研究已经过去的传播活动,探寻传播现象发生的先后次序和历史因素,揭示传播媒介变革的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使传播学能“论从史出”,使传播者能“以史为鉴”。

传播学还运用符号学、语义学、信息学、接受学等各种相关学科的知识或近似主题研究成果。

二、传播学的知识层次:理论传播学(研究的主干和核心)、历史传播学(研究的基础)、实用传播学(理论传播学和历史研究的落脚点)和边缘传播学(充实和提高)。

三、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传播学研究的理论框架可以用八大理论板块来构筑和组建:①传播学科论(统辖);②传播过程论(统辖);③传播主体论(中坚)④传播客体论(核心)⑤传播载体论(渠道)⑥传播对象论(中坚)⑦传播方法论(辅助)⑧传播环境论(参照)同时也顾及传播效果及评估。

第三节学习与研究传播学的意义①有助于推动传播学的学科建设;②有助于正确解释和合理解决传播现象和问题;③有助于提高传播决策的科学化水平;④有助于增强信息传播的效果;⑤有助于人们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

第一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第一节传播学的产生与确立一、传播学的四位创始人1、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1902-1977)宣传与传播研究哈罗德·拉斯韦尔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传播学者。

有“行为科学的达尔文”之称。

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研究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

①拉斯韦尔是美国系统研究政治传播的第一人,是分析研究宣传的权威。

1927《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1935年与布卢门斯通合著出版《世界革命的宣传》;合编了《宣传与推行》;1979年在他去世后两年,拉斯韦尔、勒纳、史皮尔三人合作编写的三卷巨著续《宣传与传播世界史》/《世界历史上的宣传性传播》,成为宣传传播的又一里程碑。

②大众传播研究。

a、五W:1948年拉斯韦尔发表了《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提出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谁传播?(控制分析);传播什么?(内容分析);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媒介分析);向谁传播?(对象分析);传播的效果怎样?(效果分析)。

b、指出传播的三大作用或三大功能,即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

2、库尔特·卢因(勒温)(Kurt Lewtin, 1890-1947)“把关人”研究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美籍德国犹太人,是心理学中“场论”和“群体动力论”的最先提出者,传播学研究中守门理论的创立者,其代表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等。

①最早创造性地提出了心理学中的“场论”和“群体动力论”。

②最早提出了“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

1947年,卢因发表《群体生活的渠道》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不许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即为守门人。

守门人的主要作用是选择和过滤他所接到的信息。

3、卡尔·霍夫兰(Carl Hovland,1912-1961)说服效果实验美国心理学家,研究社会交往以及态度和信念改变的先驱。

霍夫兰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他在彼德森、瑟斯顿等学者的基础上,较完善地把心理学控制实验的方法用于传播效果的研究。

用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虽然与社会实践可能有一定的距离,但对传播的效果仍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预测。

②他对军事教育电影的研究不仅从一个方面证明了坎特里尔的观点,而且为打破“魔弹论”的神话提供了更有价值的证据。

③他注意到影响说服效果的多种因素,尤其是说服者及其发出的信息这两个因素,并提出了改善说服效果的一系列有价值的建议,为“可说服性”研究这个当代传播学的重要课题奠定了基础。

4、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F. Lzarsfeld,1901-1976)经验性传播学研究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奥裔美籍人主要著作有:《人民的选择》(1948)、《美国士兵述评》(1949)、《社会科学中的数学思想》(1954)、《社会研究的语言》(1955)等。

①是“两级传播”理论的提出者。

②舆论领袖;③有限效果论;④对研究方法也作出重要贡献,被称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

他将传播学引向了经验性研究的方向;创立了数理(定量)研究方法;开创社会调查的数学模型;首创的交叉列表方法。

二、传播学的完善者(传播学科的创立)韦尔伯·施拉姆(又译宣伟伯,1907-1987),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也是国际上公认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把传播学系统化、理论化的大师。

①使传播学系统化和科学化:施拉姆对传播学的贡献不同与前面四位奠基人。

后者都是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和专业来研究传播学的,而施拉姆是第一位从新闻专业角度,并把新闻学同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结合起来,从全新的视野全面考察传播学,并把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研究,研究的主题包括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问题,传播体制与社会结构问题,传播与国家发展问题,为传播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完善与成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

施拉姆使传播学从梦想变为现实,为传播学勾画出了一个完整的学科框架,并推动它成为一门独立自主的学科。

②著作:代表性著作有:《大众传播学》(1949)、《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1954)、《报刊的四种理论》(1956)、《大众传播的责任》(1957)、《大众媒介与国家发展》(1964)等,其中《大众传播学》(1949)的出版标志着传播学的正式诞生,而《人类传播概论》的问世又标志着传播学基本体系已初步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