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服装
中西近现代服饰文化比较研究

中西近现代服饰文化比较研究服饰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社会状况、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
中国和西方近现代服饰文化由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差异,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本文将对中西方近现代服饰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深入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和影响。
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受到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服饰文化开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从清朝末年的长袍马褂到民国时期的旗袍和西服,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山装和改革开放后的多元化服饰,中国的服饰文化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西方的服饰文化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希腊、罗马的束腰宽衣到中世纪的骑士铠甲,再到工业革命后的西装、女裙和现代设计师的创意服装,西方服饰文化不断发展和创新。
近现代以来,西方服饰文化成为全球流行趋势的引领者,各国的时装设计师纷纷向其学习借鉴。
中国近现代服饰文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
从清朝末年的长袍马褂到民国时期的旗袍和西服,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山装和改革开放后的多元化服饰,这些服饰不仅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化风貌,更体现了人们对于社会变革和国家发展的态度。
例如,中山装的出现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的追求,旗袍则成为了中国女性解放和追求平等的象征。
西方近现代服饰文化的内涵同样非常丰富。
从工业革命前的传统服装到现代设计师的创意服装,西方的服饰不仅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文化思潮,同时也对全球的服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20世纪60年代的流行音乐和青年文化催生了一批摇滚明星和他们的个性化着装,这些服饰风格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年轻人,也成为了后世众多年轻人追求的时尚风格。
中国近现代服饰文化的现状是多元化和快速变化。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的服饰文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影响。
与此同时,国内的时装设计师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了中国服饰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迁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只剩下了 各种……军装 和人民的麻布 (有的人都没衣服穿呢……)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文革时期--------蓝灰色的海洋
列宁装,以军装和蓝、黑、灰、黄的单色调为主 流 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 成为革命“时装” 在1960和1970年代,亿万中国成年男性大多穿 着中山装。 大为流行,一度成为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 之一 (包括某些领导……)
文革时期--------蓝灰色的海洋
改革开放后
从灰蓝到五彩缤纷 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中国“洋装”
土布:多采用全棉织造 而成,手工纺纱,稍显 粗糙 洋布:从国外进来的用 机器织的平纹布被称作 洋布 素业织土布, 自洋布盛行, 其利已薄
辛亥革命后
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新派人士欢迎 二三十年代学生装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 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
中国近现代服装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服饰发展史(1912年以来)近代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
在此之前,改良主义者康有为于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于宣统初年,曾上书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国留学生也改穿西装。
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
传统的袍、衫、袄、裤、裙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饰影响,并被许多新品种新款式取而代之。
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
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
孙中山提出自己的主张,他认为:“礼服在所必更,常赐听民自便。
”希望能有一种“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服装式样。
于是,孙中山决心自己设制服装。
他经过缜密思考,精心设计,并征求意见,终于创制了一套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简便服装——中山装。
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
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装之所长。
它是以广东便服为基样,在直领上加一翻领,如同将西装内衬衣的硬领“移植”过来。
这样使上衣就兼具了西装上衣、衬农和硬领的功用,穿起来显得很硬挺。
同时,又将便服或一般西装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如此“双双”、“对对”,颇具均衡对称之感,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点。
又在上下左右四个衣袋上加上软盖,并各订扭扣一枚,既美观又安全,可防袋内物品遗失。
下面的两个明袋采用能缩涨自如,颇具弹性的“琴袋”式样,旨在便于放置书本、笔记本等必需品之用。
如此一小事,也足以证明一代伟人好学心切,随时不忘读书的美德。
孙中山开始设计上衣的钮扣有七个扣子后来为了方便起见,改成了五个。
这就是小翻领、四袋、五扣的中山装上衣。
孙中山还参照西装裤的式样亲自设计了中山装裤子:前面开缝,一律用暗扣;左右两侧各置一大暗袋;右前部分设一小暗袋,俗称表袋,也可藏用。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迁

三民主义: 民主、民 权、民生
民
清 代
国 时 期
旗 袍
改 良 的
旗
袍
五 十 年 代 列 宁 装 、 布 吉 拉
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特征:中西合璧, 新旧羼杂
女装:旗袍的改良
2.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图为 清末的一张人物合影,照片中的服饰国的理念
耻
共和理念: 平等、自 由、博爱
廉
胸前五颗纽扣代 表行政、立法、 司法、考试、监
察五权分立。
义
袋盖为倒 笔架 寓意 以文治国
列宁装 绿军装
特征:政治性,保守性,朴素单一
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
特征:款式新颖,层出不穷,与国际接轨
①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社会结构变化, 西方文化和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②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中国人开始追 求个性解放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演变过程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演变过程
中国服饰的演变可追溯到汉朝,2000多年来服饰革新的变化一直沿着历史的洪流,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水平的变化及近代穿衣史的演变中,中国的服饰以变化不断,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近现代服饰。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朝的服饰形象以衣服为主,采用重衫和轻衫搭配。
其中,重衫用厚实的布料制成,轻衫则用薄薄的布料制成。
重衫有各种“衣”的称呼,如“腰衣”,“头衣”,“衣衫”,“大衣”,“袍子”等,而轻衫则有“衣裳”,“长袄”,“短袖”,“短衫”等。
此外,礼服还有“簪子”,“鹤凤簪”,“麒麟簪”,“凤毛簪”,“凤凰簪”,“龙凤簪”,“凤鸟簪”,“鹤凤簪”等,用来凸显衣着身份高贵的特性。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唐朝服装穿衣风格保留了汉朝的一些传统,但也有一些变化。
它的服饰以衣裳为主,采取两件上衣和双件下衣的搭配,其中,上衣有五件:大衣,腰衣,头衣,短衣,袖衣;下衣有双件:袍子和裤子。
此外,唐朝的服装还有一种袖子长衫,用来搭配袖子长裤,以凸显个人的高贵特性。
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宋朝的服装风格大体上保留了唐朝的风格,但也有一些变化。
中国近代服饰

20世纪20年代梳妆女子
穿短袄套裙的妇女(传世图照)
民国男性服饰
民国男子服饰主要有马褂和长 衫。用作礼服的马褂、长衫, 其款式、质料、颜色及尺寸等 都有一定的各式。如马褂,一 般都用黑色丝麻棉毛制品为之, 对襟窄袖,下长至腹,前襟钉 钮扣五粒。长衫则用蓝色,其 形制为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二 寸,袖长与马褂并齐。在下摆 左右两侧开衩。用作便服的马 褂、长衫,颜色可以不拘。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 与清初强迫汉人剃发相比较, 辛亥革命也把头发看成是个 人的政治宣言,独立各省很 自然地把标志汉人臣服于满 清朝廷的辫子作为革命目标, “剪辫子”立刻成为“革新” 的标志。一时间,剪辫子成 了一股浪潮,这从当时坊间 流传一句笑谈可以窥得一二 一一“不剪发不算革命。并 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 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 书。”中国人留辫子的历史 折腾了三百多年,到此终于 落下了帷幕。
中山装由于孙中山的提倡,也由于它的简便, 实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开始流行。 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修改 中山装造型,并赋于了新的含义。立翻领,对 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 片不破缝。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 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 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 文治国。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 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 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 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 大义。 其五,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 国的理念。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 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 延续。
服装历史

另外两位较为重要的设计师----莫利纽 克斯和让· 巴杜的设计特点也十分简洁, 多选用颜色素净、花纹简洁的面料,尤 其喜欢米色、灰色、海军蓝等色调,在 色彩上比夏内尔更加简朴。他们在服装 设计中都不赞成佩用大量首饰,不论耳 环、项链或其他首饰,他们都认为不宜 滥用,在首饰的使用上也开创了一种清 新的风格。
电影的发展在三十年代中晚期处于高峰,艾 德里安(Adrian)是三十年代好莱坞一位十分 著名的电影服装设计师。虽然他的设计要服 从影片的需要,但他设计的服装仍然和时髦 的巴黎时装一样,新颖独到,颇具创造性。 他为影星琼· 克劳福德(Joan Crawford)设计 服装。琼的臀部过于丰满,艾德里安为她设 计的服装中强调肩部的线条,把肩部垫宽, 而使她显得匀称、苗条。对垫肩的妙用很快 就被其它妇女所接受,一直流传至今。
服装的主要特征是: 宽松的富有下坠感的长裙,较紧身的上 衣,整套服装让人感到松软,下坠(Droopy)。 可是到了1933----1934年间,这种droopy趋 势起了变化,变得紧凑起来。 夏柏莱莉(Schiaparelli) 她在三十年代是最负盛名的时装设计师。 1934年设计的两款女时装,在时装史上占有 重要地位。她使三十年代初以来的droopy服 装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衣服变得更加贴身、 适体、紧凑。下摆不再强调宽松和下坠感, 而是变得在外观上更能反映人体的自然线条。
第三节 1920----1930年 (咆哮的二十年代)
资本家为了掠夺世界财富,转嫁危机, 在西方世界,这个十年是贫富差别越来 越悬殊的十年,资本主义在战后的疯狂 发展,是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 要的直接原因。 20-30年服装的特点:女士们通常戴着盔 式帽,裙子或外衣的腰部都很低,至小 腹部的上方。服装松散流畅表现自然人 体的线条美。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多样化。
(完整版)西方服装史

蹒跚裙
二、20世纪20年代的服装
1、女装现代形态的确立 职业女装:简洁且轻柔,无花边无累赘,裙子变 短露出膝盖,忽略腰、臀、胸部曲线。 女装中性化 2、时尚与流行 男孩风貌:平胸、松腰、束臀的男性化外观 小黑衫:夏奈尔作品,“时装界的福特”,无袖 无领的连衣裙,纯粹、利落、帅气、潇洒。 妆饰:各种妆容,指甲蔻丹、棒状口红、防水睫 毛油等等面世。 牛津裤:裤型宽大、裤口翻卷。 3、名师 可可·夏奈尔:设计风格简练、流畅、雅致等, 代表作“无领粗花花呢套装”、“黑色连衣裙”、 “真假珠宝混合的项链”。夏奈尔作品
洛可可末期男子装束
3、妆饰与饰物
假发时代
假发庞大要用支架支撑,形式多种多样
18世纪60年代后半期,女子盛行高发髻,
发髻上装饰各种饰物,做成模型;但是高
发髻带来的社会问题如裙撑一样引起人们
重视,因其违反自然,很快就消失了。
法国香水称为时尚
扣子受到青睐
黑色缎带索立台儿
洛
可
可
时
路易十六,玛丽安
期
托瓦内特王后持续
六、20世纪70年代服装
1、时尚与流行 朋克风:廉价低俗的衣服、乱七八糟的 饰物。 牛仔裤:国际性 热裤、喇叭裤、高底鞋 2、名师 三宅一生:运用披挂、包裹、缠绕、褶 皱,风格十分独特;代表作“Pleats please”系列。 山本耀司:主张披挂、缠绕;代表作, 与阿迪合作的Y-3品牌。 高田贤三:多元文化,以简洁的线条体 现幽默、青春和超意识得交融,凸显宽松、 舒适与无束缚。
曼特尔
三、哥特式服装(新奇、怪诞与修长)
1、主要服装
(1)丰富的外衣:
筒形外衣科特 男女同型(布里奥演变)
套头式筒形外衣修尔科 (内衣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襟小褂
对襟小袄
五四 以后
• 中国式的对襟小褂和对襟小袄虽然比不上 中山装的款式新颖,但是穿着舒适,方便, 工艺过程不复杂,是西式短装不能比的。 • 夏天用比较薄的面料制成对襟短衣,既凉 爽又方便。
• 五十年代初,短装基本代替了长装,中式 短装仍然流行。
封建的礼仪服饰
• 清代以后,封建的礼仪服饰仍然在民间流 行。
从出生到成人的礼仪:
一 腊
三 朝 礼 旧时凡产 妇生头胎, 娘家要送 婴儿一年 四季所用 的衣裤、 兜蓬、尿 布、座车、 摇篮等。 富有人家 有送银项 圈、银手 镯,甚至 是金质的。
满 月 礼
百 日 礼
百Hale Waihona Puke 家 衣抓 周 礼挂 锁 礼
剃 胎 发 剃头, 满月时 为小孩 第一次 理发, 称为剃 胎发
中西服设文化的交流,彻底打破了封建的等 级观念,特别是中山装的出现,充分体现了 平等的观念。中山装受到人们的欢迎,封建 的服饰文化逐渐在人们的观念上瓦解。
清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中国的原 有服饰,强迫汉人穿满服。为与 满人区别,所谓的“男从女不 从”,即以裙装为主,一直延续 到民国。满族善骑射额,故服装 为圆领窄袖,以此代替了明代的 服装。
坎肩 • 马甲是一种无袖短衣,俗 称:“坎肩”,是满族人 喜欢的一种服装。 • 实际上坎肩的起源是古代 汉民族的“半臂”,是汉 族的服装。 旗袍 • 满族女子所穿的旗袍原来 是宽松直筒型的,表现不 出女性的曲线美,直到民 国以后,民间普遍穿着, 又进行改良,逐渐成为满 汉共有的的服饰。
五四运动对近代服装的影响
鄂伦春族长袍
满族旗袍
蒙古族长袍
坎肩,无袖短上衣。传统的坎肩,套在夹衣、毛衣、薄棉衣外面,有棉 坎肩、皮坎肩等,增强肩部御寒,多无领。后来的西服坎肩、时装坎肩, 紧身无领,又称马甲,名称来源于骑兵甲胄。
琵琶襟
它的大襟边不到腋下,而是从第二 个纽扣的地方直通向下,但不到底, 从第四个纽扣又回到中心线,以对 襟形式直通到坎肩底部,左前襟缺 一块的地方与里襟扣合。这种款式 不分男女,都可以穿。
拜 干 亲
旧时民间育 婴,,要向 众邻亲友讨 取零星碎布, 缝成一件 “百家衣” 给小孩穿上, 谓能得百家 之福,小孩 少病少灾, 易长成人。
辛亥革命后期服装的基本类型
• 政治背景:20年代纺织业有很大的发展,美国首 先发明了人造丝,这是服装界的创举。
• 随着帝国主义侵入中国,在各地建立了租界,在 中国大量销售西方服装。 • 清朝最后几年,曾几次下令不准穿“洋服”,但 屡禁不止。
一字襟
“一字襟”坎肩最先流行于八旗子弟中,有 时朝廷各部司员、要官在谒见上司的时候, 往往套在长袍外面,以后一般官员也都穿着, 慢慢演变为一种半礼服。
马褂
• 坎肩可以穿在长袍的外面,后来又加上袖 子成为马褂。
民国长袍马褂
清光绪 深蓝色 缎绣团松鹤花 卉纹琵琶襟女 马褂红色缎打 籽绣花蝶纹裙
满汉服饰的融合
• 政治背景:鸦片战争以后,我国的通商口 岸,外商云集,洋行不断建立,在洋行中 很多事经营服装的。 • 西式服装以它全新的审美情趣赢得了人们 的青睐。
西式服装
• 西式服装造型由宽变窄,穿着方便,款式 多变,花色品种也很多。
• 辛亥革命后,服装的穿着方式比较复杂可 以说是中西并存。 • 西式的西服、连衣裙、制服、套裙等很受 人们欢迎。 • 中式的男长袍、旗袍、上衣下裙、中式短 装等仍是人们日常穿的比较多的服装。
近现代服装
概述 辛亥革命后期服装的基本类型 五四运动对近代服装的影响
概述部分
• 政治背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结束了君 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五四”运动以后,又掀起了新文化 运动,“三纲五常”的服饰文化收到冲击,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进入 一个新的时期。
• 新的服饰文化不仅仅是民主共和的产物,更是代表人民拥 护民主共和的心愿。 • 新的服饰文化与旧的服饰文化之间,没有非常明显的界限, “五四”运动以后的服饰文化中,仍然能或多或少的找到 旧时代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