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治疗总论第二节针灸治疗原则资料
第2单元针灸治疗作用及针灸治疗原则

第二节 针灸治疗原则
(二)陷下则灸之 陷下则灸之属于“虚则补之”的范畴,也就是说对气 虚下陷证的治疗原则是以灸治为主。 临床对于因脏腑经络之气虚弱,中气不足,对津血及 内脏失其固摄能力而出现气虚下陷、气不摄津、气不 摄血等一系列气虚证,如久泻、久痢、遗尿、脱肛、 阴挺等,常在百会、神阙、气海、关元、中脘、脾俞、 胃俞、肾俞、足三里等应用温灸方法,可较好地起到 温补阳气、升提举陷的目的。 对于失血过多、大汗不止、四肢厥冷、阳气暴脱、血 压下降、脉微欲绝的虚脱危象,更应重灸上述腧穴, 以升阳固脱、回阳救逆。
第二节 针灸治疗原则
针灸治疗原则是运用针灸疗法治疗疾病 所遵循的基本法则,是确立治法的基础。 它对于处方选穴及操作方法的运用等均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治神守气、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 求本和三因制宜。
第二节 针灸治疗原则
一、治神守气 治神守气是针灸治病的基本原则。 所谓治神,一是在针灸施治前后注重调 治病人的精神状态;二是在针灸操作过 程中,医者专一其神,意守神气;病人 神情安定,意守感传。 治神贯穿于针灸治病的全过程之中。
第二节 针灸治疗原则
(二)因地制宜 指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制定适宜的 治疗方法。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不 同,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也有所 区别。治疗应有差异。如在寒冷的地区, 治疗多用温灸,而且应用壮数较多;在 温热地区,应用灸法较少。
第一节
针灸治疗作用
三、调和阴阳 调和阴阳是针、灸等疗法最终要达到的 根本目的。针灸可使机体从阴阳的失衡 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归于“阴平阳 秘”,从而恢复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 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第一节
针灸治疗作用
1.针、灸等调和阴阳的具体方法 阴证治阴、阳证治阳 阴证治阳、阳证治阴 一是阴经经脉病证取其相表里的阳经腧穴治疗,阳 经经脉病证取其相表里的阴经腧穴治疗; 二是五脏病证取其相应的背腧穴,六腑病证取其胸 腹部相应的募穴; 三是根据病位的上下或左右,上病下取,下病上取, 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
针灸治疗原则PPT课件

7/20/2020
.
13
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 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如:头痛:外感--风池解表 血虚血瘀--膈俞养血活血 痰阻--丰隆化痰 肝阳上亢--太冲平肝
7/20/2020
.
14
治病求本
急则治标: 针对急重的标病进行治疗。 如脑病: 昏迷—人中醒脑 高热—十宣泻热 抽搐—阳陵舒筋
7/20/2020
.
27
选穴原则
•近部取穴: 指选取病痛的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如:鼻病—素缭、迎香 眼病—睛明、太阳 痔疮—长强、次缭
7/20/2020
.
28
选穴原则
•远部选穴: 指选取距离病痛较远部位的腧穴。 “经脉所通, 主治所及”。
《灵枢·终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 病在头者取本
.缓则治本: 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如支气管哮喘—补肺 健脾 益肾 肺俞 脾俞 肾俞
7/20/2020
.
16
治病求本
.标本同治: 针对疾病表现、本质同时治疗。 如高血压: 标--百会治头痛 本--太冲平肝熄风 太溪滋阴潜阳
7/20/2020
.
17
三因制宜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理环境、生活习 惯制定治疗方法。 北方—多用火针、温灸 南方—微针(毫针、皮肤针)
•
疾:快针、浅刺、疾出;
•—手法轻巧快速,不留针 (“刺热者,如手探汤”《灵枢.经脉》)。
•如:高热—刺大椎、曲池,浅刺疾出;
• 咽喉肿痛—少商或商阳点刺出血。
7/20/2020
.
10
清热温寒
•寒则留之:寒:寒证(虚、实);
•
留:留针。
中医系《针灸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言【目的要求】1.掌握针灸学的定义,明确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及掌握此学科的重要意义。
2.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
3.熟悉针灸发展简史,特别是当代国内外学习、应用和研究针灸的进展情况。
【教学内容】1.针灸学的定义。
2.针灸学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3.针灸的起源、发展及历代重要针灸史实。
4.当代国内外针灸发展概况。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上篇针灸理论第一章经络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2.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3.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了解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
4.熟悉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及特点,了解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5.了解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的部位及意义。
6.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掌握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7.了解经络实质的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1.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2.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3.经络系统的组成、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4.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
5.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经络学说在祖国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6.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重点从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方面论述。
7.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辅以图表。
第二章腧穴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腧穴的定义、发展概况及分类方法,了解腧穴的命名。
2.熟悉腧穴在诊断上的应用。
3.熟悉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
4.熟悉各类特定穴的意义和内容。
5.了解腧穴的现代研究概况。
6.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教学内容】1.腧穴的定义、腧穴的发展,以及穴位标准化方案的特点。
2.腧穴的分类及分类的原则。
3.腧穴的命名及命名的原则。
4.腧穴在诊断上的应用。
5.腧穴的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
6.特定穴的定义与内容。
7.腧穴的定位方法,重点介绍骨度分寸法和自然标志取穴法。
针灸治疗总论

《灵枢·终始》篇曰:“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 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 例如,阴盛阳虚可见癫疾、嗜睡,阳盛阴虚可见狂躁、失眠, 针灸临床均可取阴跷脉气所发穴照海和阳跷脉气所发穴申脉治 疗。
第二章针灸治疗原则
❖ 治神守气 ❖ 补虚泻实 ❖ 清热温寒 ❖ 治病求本 ❖ 三因治宜
第三节 调和阴阳
1.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调 理阴阳,使失调的阴阳向着协调方面转化,恢复 阴阳的相对平衡,则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
2、阴阳的证治
在阴阳一方偏盛、另一方尚未虚损的情况下, 应泻其有余;
而当一方偏盛,另一方也见虚损的情况下,在 泻一方有余的同时,配合扶正或益其不足。
在临床上,虚证和实证的表现是错综复杂、 变化多端的,诸如有表虚里实或表实里虚、 上虚下实或上实下虚,还有真虚假实、真实 假虚等等。所以,补虚泻实治则的运用,也 必须灵活应变。
❖ 单纯的虚证和实证,就单用补法或泻法。若 是虚实夹杂,相间出现,则必须补泻兼施以 求治,并结合虚实程度的轻重缓急,决定补 泻的先后多少。或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 或上补下泻,或上泻下补;或左补右泻,或 左泻右补。
3.实则泻之
❖ “盛则泻之”、“满则泄之”、“邪盛则 虚之”都是泻损邪气的意思,可统称为 “实则泻之”。实证治疗原则是用泻法或 点刺出血。若病属本虚标实,正气已衰退, 则应泻实与补虚兼顾,或者先行补虚,而 后泻实。
❖ 例如对邪实正虚的臌胀病,一味泻实或单 纯补虚都是片面的,唯有虚实同治、攻补 兼施才是理想之策。
4.宛陈则除之
❖ “宛陈则除之”,是“实则泻之”的一种。 “宛”同“瘀”,有瘀结、瘀滞之义。“陈” 即“陈旧”,引申为时间长久。“宛陈”泛 指络脉瘀阻之类的病变。“除”即“清除”, 指清除瘀血的刺血疗法。唐·王冰注云:“宛, 积也;陈,久也;除,去也。言络脉之中血 积而久者,针刺而除去之也。”指出由络脉 瘀阻而引起的病证,应以三棱针点刺出血。
(完整版)针灸学重点总结

针灸学针灸学是一种以中国以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止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法灸法及针灸治疗。
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第一章经络总论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为直行的主干,络为侧行的分支。
经气: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
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包括经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十五络脉(十四经脉之络、脾之大络)和浮络、孙络等。
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经络的作用: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第二章腧穴总论腧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腧穴”。
“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1)十四经穴: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的腧穴。
(361穴)2)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
这类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疗效。
又称为“经外奇穴”。
3)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腧穴的主治特点:1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2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病证的作用。
针灸治疗总论

针灸治疗总论一、针灸治疗原则1.补虚泻实(1)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陷下则灸之是说气虚下陷以灸治为主。
如子宫脱垂(阴挺)灸百会、气海、关元等。
(2)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菀陈则除之就是对络脉瘀阻不通引起的病证,宜采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3)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2.清热温寒(1)热则疾之——即热性病证治疗原则是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手法宜轻而快,可以不留针或针用泻法,以清泻热毒。
如风热感冒者取大椎、曲池、合谷、外关等穴浅刺疾出即可达到清热解表的目的。
若伴有咽喉肿痛者,可用三棱针在少商穴点刺出血,以加强泻热、消肿、止痛的作用。
(2)寒则留之——即寒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深刺而久留针,以达温经散寒目的,如寒邪在表,留于经络者,艾灸法较为相宜。
3.治病求本(1)急则治标就是当标病处于紧急的情况下首先要治疗标病。
如高热抽搐应首先针刺大椎、水沟、合谷、太冲等穴以泻热、开窍、熄风止痉;昏迷应先针刺水沟,醒脑开窍。
(2)缓则治本即正虚者固其本,邪盛者祛其邪;如肾阳虚引起的五更泄,泄泻是其症状为标,肾阳补足为本,治宜灸气海、关元、命门、肾俞。
(3)标本同治即标病和本病并重的情况应当采取标本同治的方法。
如体虚感冒当益气解表,益气为治本,解表为治标,宜补足三里、关元、泻合谷、风池、列缺等。
4.三因制宜(1)因时治宜如春夏宜浅刺,秋冬宜深刺。
(2)因地制宜如在寒冷的地区,治疗多用温灸,而且状数较多;在温热地区,应用灸法较少。
(3)因人制宜如体质虚弱、皮肤薄嫩、对针刺较敏感者,针刺手法宜轻;体质强壮、皮肤粗厚、针感较迟钝者,针刺手法可重些。
二、针灸取穴原则1.选穴原则(1)近部选穴一一就是在病变局部或距离比较接近的范围选取穴位的方法是腧穴局部治疗作用的体现。
如耳聋取听宫,巅顶痛取百会,胃痛选中脘,面瘫局部选颊车、地仓、颧髎,近部选风池。
(2)远部选穴一一就是在病变部位所属和相关的经络上,距病位较远是部位选取穴位的方法,是“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治疗规律的体现。
针灸治疗学笔记-总论针灸治疗作用和原则精编版

第一部分总论一、针灸治疗作用: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1.疏通经络—最直接、最主要的作用扶正祛邪—根本法则和手段调和阴阳—最终目的2.针灸扶正祛邪作用的实现:补泻手法、部分腧穴偏补偏泻的性能①补泻手法:a.针刺补法、艾灸—兴奋作用>抑制作用,偏于扶正,适用于慢性久病、虚寒证b.针刺泻法、刺血—抑制作用>兴奋作用,偏于祛邪,适用于新病、急症、实热证面瘫初期—泻合谷、太冲(祛邪)面瘫后期—补足三里、三阴交(扶正)②腧穴偏补偏泻的性能:a.扶正——气海、关元、命门、肾俞、足三里、背俞穴b.祛邪——曲泽、委中、水沟、十宣、郄穴、募穴、下合穴3.调和阴阳:阳盛高热: 大椎放血、针外关①泻其有余阴盛寒凝: 关元、肾俞(针或灸)阴虚阳亢之虚热证: 太溪、照海(壮水之主,以制阳光)②补其不足阳虚阴盛之阴寒证: 关元、命门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③阴中求阳:阳不足,补阳时兼以滋阴。
阳中求阴:阴不足,滋阴时兼以补阳。
④滋阴潜阳:阴虚阳亢之头目昏眩—补太溪,泻太冲。
⑤补阳消阴:脾阳虚乏,湿浊困脾之嗜睡—补脾俞,泻阴陵泉。
⑥从阴引阳:六腑病(腑为阳)取募穴(阴位)——阳经病取相表里的阴经穴从阳引阴:五脏病(脏为阴)取背俞(阳位)——阴经病取相表里的阳经穴⑦补阴泻阳:阳盛阴虚之失眠、狂证—补照海,泻申脉。
补阳泻阴:阴盛阳虚之嗜睡、癫证—补申脉,泻照海二、针灸治疗原则:治神守气、清热温寒、补虚泻实1.治神守气2.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温清并用①热则疾之:诸热证宜行清泻法,以毫针浅刺疾出,泻法或点刺出血②寒则留之:诸寒证宜用灸法施治,针刺则应深刺久留针,以侯阳气。
3.补虚泻实: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实则泻之;宛陈则除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①虚则补之:虚证的治疗原则应该用补法,适用于各种慢性虚弱型病症②陷下则灸之:③实则泻之:实证的治疗原则是用泻法或点刺出血④宛陈则除之:血实证要用刺血法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⑤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治疗应按本经循经取穴,以原穴和五输穴最为适宜,当针下得气后,再行均匀的提插捻转,使本经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恢复正常三、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纲要1.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和精华所在,在针灸疗法中具有特殊的运用形式,即以脏腑、气血证治为基础,以经络证治为核心,以八纲证治为纲领。
治疗总论讲义

针灸治疗原则一:
针灸治疗原则二:
针灸治疗作用
1.疏通经络
2.调和阴阳
3.扶正祛邪
针灸处方(重点)
一、选穴原则:
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辨证选穴,对症选穴
二、配穴方法:按部配穴,按经配穴
其实此处选穴原则与第四单元(腧穴的主治特点与规律)异曲同工。
仔细体会此处内容,对于之后各病证选穴的理解大有裨益。
一、选穴原则
主要包括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辨证选穴、对症选穴。
注:
1.近部选穴:要求熟悉腧穴所在位置。
2.远部选穴:要求熟悉经络循行路线。
3.辨证取穴:要求理解脏腑辨证。
4.对症取穴:须背诵!每天背一遍,10天后永远忘不掉!经验效穴总结:
辨证配穴总结:
二、配穴方法
分按部位配穴和按经脉配穴两大类(附表举例必须记住)
A.感冒取列缺、合谷
B.牙痛取合谷、内庭
C.耳鸣取耳门、中渚
D.胃痛取双侧梁丘
E.头痛取头临泣、足临泣
(1)属于左右配穴的是
(2)属于表里经配穴的是
『正确答案』D、A
A.感冒取列缺、合谷:列缺使肺经络穴,合谷大肠经原穴
-----表里经配穴(原络配穴)
B.牙痛取合谷、内庭:手阳明大肠经原穴,足阳明胃经荥穴
----同名经配穴
C.耳鸣取耳门、中渚:耳门属三焦经,中渚是三焦经输穴
-----本经配穴
D.胃痛取双侧梁丘:梁丘穴是胃经郄穴,主急性痛症
-----左右配穴法
E.头痛取头临泣、足临泣:都是胆经,属本经配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补虚泻实
本经补泻:凡属于某一经络、脏腑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变, 而未涉及其他经络、脏腑者,即可在本经 取穴补泻之。
它经补泻:如果经脉发生了此实彼虚,或 此虚彼实的病理变化的时候,针灸处方选 穴就不局限于采用某一经的穴位,可选用 同名经或表里经或子母经的穴位进行补泻。
二、清热与温寒
热性病 热则疾之 “清”法 引热外出
第五章 治疗总论
第二节 针灸治疗原则
第二节 针灸治疗原则
针灸 治疗原则
补虚与泻实 清热与温寒 标本缓急 三因制宜
一、补虚与泻实
补虚 泻实 平补平泻
“虚则补之”---针刺补法、足三里等 “陷下则灸之” ---艾灸百会、关元等穴
“实则泻之”---针刺泻法、十二井穴、十宣 “宛陈则除之” ---腰扭伤:委中放血刺络拔 罐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本经原穴、五俞穴
三、标本缓急
针灸治病首先要区分标本。
标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说明各种病症矛盾双 方的主次关系。
正邪关系 疾病发生 病变部位
本 正气
病因
内脏
标 邪气
症状
体表
发病先后 先病 后病
三、标本缓急
标本结合病情缓急
病情急 急则治其标 高热惊厥昏迷---开窍醒神---人中醒脑
病情缓
标病本 病俱急 俱缓
缓则治其本 标本同治
快针、浅刺、疾出、 不留针或点刺出血
寒性病 寒则留之 “温”法 温经散寒
深刺久留针或艾灸
二、清热与温寒
清热 温寒
外感风热表证---大椎曲池合谷外关浅刺疾出 伴有咽喉肿痛---配合少商穴放血。 温热之邪入里内传心包引起神志昏迷时 ---点刺十二井穴、十宣穴。
风寒湿痹---深刺久留 伴有关节肿痛、痛甚,可加艾灸或温针灸
因人 性别、年龄、小儿:浅刺,不留针
制宜 体质
热性病:多针刺,少用灸
寒性病:深刺久留针,多用灸
慢性病:哮喘缓解期 ---益肾固本、补脾益肺 ---三伏灸 慢支患者,伴咳嗽、喘息、动则加剧 ---补肺益肾、纳气平喘 ---定喘、肺腧、太渊;肾俞、太溪
四、三因制宜
不同季节的 春夏-阳热病-浅刺疾出少留针
因时 气候、时辰 秋冬-阴寒病-深刺慢出久留针艾灸
制宜 特点
子午流注法
因地 不同区域的 北方—多用火针、温灸 制宜 地理环境 南方—微针(毫针、皮肤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