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范文
人文地理实习报告范文6篇

人文地理实习报告范文6篇人文地理实习报告篇1一、形成条件1、可溶性岩石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
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
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
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2、岩石透水性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
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
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3、流水作用⑴、流水的溶蚀作用水的溶蚀能力________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
下面几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进行:H2O+CO2==H2CO3;(第一步:形成碳酸)H2CO3==H++HCO3-;(第二步:碳酸离解生成H+)H++CaCO3==HCO3-+Ca2+(第三步:H+与CaCO3反应生成HCO3-,从而使CaCO3溶解)这几步反应在大自然间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
⑵、流水的流动作用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
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
人文地理实习报告6篇

人文地理实习报告人文地理实习报告精选6篇(一)实习报告:人文地理实习经历一、实习单位及时间我于2020年7月至8月在某研究机构实习,该机构专注于人文地理研究。
二、实习内容1. 学术研究协助在实习期间,我主要协助研究人员进行学术研究。
我负责收集相关文献资料、整理数据、统计分析等工作。
通过这些工作,我了解了人文地理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并且对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地理实地调查我也有机会参与了一些地理实地调查工作。
我们团队前往一些特定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当地的地理现象和人文特征。
这些调查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人文地理的实践意义,并且提升了我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3. 数据处理与分析在实习期间,我还需要处理和分析一些数据。
通过使用统计软件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我学会了如何处理和分析地理数据,生成相应的地图和图表,并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这些技能对于人文地理研究至关重要,也让我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运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4. 学术论文撰写在实习期间,我还有机会参与了一个学术论文的撰写工作。
我负责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并参与了论文的写作和修订。
通过这个过程,我学会了如何进行学术写作,并且提升了我的写作能力。
三、实习心得1. 对人文地理的认识通过实习经历,我对人文地理这个学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我意识到人文地理不仅仅是地理学的一部分,更是与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相互交融的学科。
它关注地方性、空间的社会建构等问题,并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来进行实证研究。
这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让我对于地理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2. 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实习期间,我深切领悟到了学术研究的重要性。
通过对学术文献的研读和数据的处理分析,我才发现学术研究是敏锐观察和分析能力的结晶,也是对社会问题深入思考的产物。
只有通过精确的数据和严谨的分析,才能得出真实可信的结论和提出准确有效的解决方案。
3. 学术团队的合作在实习期间,我也参与了一个学术团队的合作。
人文地理实习报告3篇

学院:环境科技学院课程名称:人文地理学学生姓名:专业: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学号: 18010227指导教师:二零一零年六月二十八日课程名称:人文地理学学分:实习周数:一天实习地点: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实习时间: -6-24目录实习目的 (2)实习要求 (2)实习主要内容 (3)建筑特色 (4)村落的选址布局 (4)理水观念 (6)马头墙 (9)人地关系…………………………………………村落文化、民俗……………………………………实习总结………………………………………实习的目的:人文地理学是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继续,是培养学生掌握小区域调查与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进行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通过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可以学生印证在课堂上和教材所学的人文地理学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提高地力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掌握区域调查的基本方法,从而结合实际研究问题的初步训练,为从事专业工作和参加社会经济建设研究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实习的要求:(1)掌握实习区域地理环境结构的基本特征、自然、人文条件与分布情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了解实习区域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不同地区人类活动的差异性与相似性及其形成因素。
(3)了解实习区域的文化、民俗等方面的情况,探讨如何利用社会文化因素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
(4)探讨不同自然环境特征下,民居建筑的形成原因。
(5)提交一份人文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调查报告。
建筑特色村落的选址布局皖南宏村古村落选址、建设遵循着周易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村落选址建设,注重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需求,有科学的基础和很高的审美观念。
宏村的形态多为聚居形态,沿山势、水势、布局灵活多样,整个村落的整体轮廓与所在的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风光取得和谐统一,体现了皖南古村落的特有风貌。
人文地理野外实习报告(共5篇)

人文地理野外实习报告(共5篇)第一篇:人文地理野外实习报告人文地理野外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1.通过对实习区域人文地理要素、现象及综合景观的观察、感知和分析,深化对人文地理各学科相关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通过对实习区域人文景观形成机制以及人地关系的探讨,初步掌握综合分析研究区域人文地理问题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撰写实习考察报告的能力。
4、扩大地理视野,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5、培养野外考察研究能力。
6、推动“统一地理学思想”的实现。
7、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地理学发展的前沿领域。
二.实习单位综合概述我们此次实习的地点主要有颐和园、什刹海胡同、燕京啤酒总厂、故宫、北京市规划展览馆、王府井、关中村、超图公司、长城、明十三陵、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1.颐和园: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2.什刹海:什刹海也写作“十刹海”。
位于北京城西北隅,四周原有十座佛寺,故有此称。
元代名海子,为一宽而长的水面,明初缩小,后逐渐形成西海、后海、前海,三海水道相通。
自清代起就成为游乐消夏之所。
三海碧波荡漾,岸边垂柳毵毵,远山秀色如黛,风光绮丽,为燕京胜景之一。
3.燕京啤酒总厂:燕京1980年建厂,1993年组建集团。
经过30年快速、健康的发展,燕京已经成为中国最大啤酒企业集团之一,连年被评为全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中国行业百强企业。
4.北京故宫: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
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
5.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位于北京前门东大街(老北京火车站东侧)的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是在原有建筑基础上改造而成。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通用17篇)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通用17篇)地理野外篇1作为一名地理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按照学校的要求,我在暑期进行了两周实习。
通过实习,初步了解了授课的基本流程,相信这次实习为我大三的专业课程学习会有一定的帮助,也为今后工作积累一点的经验。
现在,对这十来天的实习生活做一个大体的回顾。
一、备课备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
备课时不仅要对说讲述的内容熟悉掌握,而且要有主有次、重点突出。
这样才能在有限的上课时间里,完成自己的授课任务,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因为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学科,和其它学科有很密切的联系。
备课时不仅要注意对本学科知识的熟练掌握,还要注意其它学科的融会贯通。
考虑到地理知识的理论性强,学生很难领会。
我特地增加了一些图片模型,是地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们便于接受。
如讲到褶皱地貌时,因为我们地处平原,学生大多没看见过褶皱地形。
如果在课堂上展示褶皱模型和做书本挤压成褶皱的实验,就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褶皱地貌及褶皱地貌的形成原因。
如在讲解民风民俗时,适当地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图片视频,当地的标志性建筑,节日活动时的视频录像等等,能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对当地的民风民俗一目了然。
二、教学仪器的应用随着教学设备的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在学校教学中越来越普及。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应用新技术。
由于本人电脑知识的缺乏和操作不熟练,为了不在课堂上出差,这回我可把电脑知识恶补了一回。
对地理模型的选用,也要注意大小,既要让全班同学都看得见、看得清,还要方便易拿,不给教学活动造成麻烦。
在展示完后,要放到学生们看不见的地方,不要影响学生的注意力。
在照片的选择上要注意它的数量,太多,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只注意图片,而不重视所讲内容,本末倒置。
太少了容易忽略一些代表性的事物,学生不能更好地熟悉当地人文现象,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
三、授课站在讲台上和坐在下面感觉就是不一样。
野外地理实习报告5篇

野外地理实习报告5篇野外地理实习报告5篇在现在社会,报告十分的重要,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野外地理实习报告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野外地理实习报告篇1实习地区:儋州蚂蝗岭—千年古盐田—龙门激浪—三亚南山寺—兴隆热带植物园—文昌石头公园—东寨港红树林实习内容:1、识别地质、地貌、生物、土壤、水文、气象气候、生态环境等要素以及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2、认识海南省的宗教、人口、民族等各人文地理要素以及农业、经济、交通等经济地理要素。
3、收集海南省各旅游区的特色景点和发展旅游业的资源优势;各旅游区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现状,所存在的表面问题等方面的信息。
4、了解各旅游区的管理制度和存在的问题实习时间:20xx年 7月 13 日→ 7 月 16 日指导教师:唐少霞、赵从举、袁建平、王军广、余天虹等。
实习课题:综合自然地理实习实习目的:1、为了贯彻课堂教学与野外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地理野外独立工作的能力。
2、为了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对一个地区自然地理进行综合调查分析的方法。
3、让学生了解海南岛的自然自理概况及其开发旅游业的有利资源优势。
4、使学生掌握区域地理实习的注意要点和学会对区域地理要素的分析方法。
5、培养学生用唯物辨证主义看待和和分析地理事物的习惯。
6、培养学生野外收集信息、网上搜索信息和综合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海南岛旅游业的发展如此迅速具有其独特的区位优势。
海南是我国最具热带海洋气候特色的地方,全年暖热,雨量充沛,干湿季节明显,常风较大,气候资源多样。
海南岛年平均气温在23-25摄氏度之间,全年无冬。
大部分地区降雨充沛,全岛年平均降雨量在 1600毫米以上。
海南岛海岸线长达1617.8千米,沿岸84个港湾可开发成港口,已开发18个。
海南岛四周多为优质沙滩,可开发成海滨旅游胜地。
近海水深200米以内的大陆架渔场6.65万平方千米,水温适中,海洋生物丰富,有鱼类1000多种,藻类200多种。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3篇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3篇地理野外实习报告3篇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
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理野外实习报告3篇,欢迎大家分享。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篇1一.序言自然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野外教学实习对本专业本科学生来说是一次启蒙教育,是以认识为重点的自然地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基)训练的实践过程。
其目的旨在通过短期的野外实践使同学们对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性的了解,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为以后我们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加深们对上学期所学习的关于土壤和植物的有关知识内容的理解,5月3日至5月8日我们环旅学院09级地理科学与地信学生在辛晓十等老师的带领下在桐柏淮源国家森林公园进行了为期五的野外实习考察。
这次实习主要是通过老师讲解、实地考察与实际操作等方法,来识别不同的植物种类、观察土壤剖面及划分土壤剖面的层次(水帘洞东)、垂直带观察(太白岭)、采取与制作植物样本(桐柏山腹地)、观察植物群落演替的变化及对植物群落的调查(桐柏县城郊乡刘湾村龙潭风景区)。
二.桐柏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概况桐柏县位于豫南桐柏山腹、南阳盆地东缘、国道312公路和宁(南京)西(安)铁路纵贯县境东西,土地面积1941km2,辖9镇7乡,总人口42万。
千里淮河于此处发源,南北气候在这里交替,桐柏山连起豫鄂两省,中原与南楚文化相互交融。
桐柏资源丰富,区位优越。
桐柏地处,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生物种类繁多,宜林山坡164万亩,连片草场40万亩,森林覆盖率50.1%,被专家誉为“天然生物物种基因库”。
资源富集,尤以旅游、矿产、林果、畜牧、水产、土特产著称,被誉为“全国特大资源宝库县”。
已探明矿藏56种,全县人均可采矿量价值是全国人均值的14倍,每平方公里可采矿量价值是全国平均值的25倍。
其中,天然碱储量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被誉为“中国天然碱之都”。
人文地理实习报告4篇2

人文地理实习报告1 (3)人文地理实习报告1 (3)精选4篇(一)实习报告实习时间:xxxx年xx月xx日-xxxx年xx月xx日实习地点:xxxx地区/单位一、实习概况在实习期间,我被分配到xxxx地区/单位进行人文地理实习。
实习主要包括参观调研、数据收集与分析以及撰写报告等工作内容。
二、实习目标1. 熟悉和了解xxxx地区/单位的文化、历史、经济等人文地理特点;2. 学习实地调研的方法和技巧,掌握数据收集与分析的基本流程;3. 锻炼实践能力,提高观察、分析和写作的能力。
三、实习过程1. 参观调研:在实习的早期阶段,我负责参观调研xxxx地区/单位的各个景点、历史遗迹、重要建筑等人文地理资源。
通过实地参观,我深入了解了xxxx地区/单位的历史沿革、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情况。
2. 数据收集与分析:在参观调研的基础上,我开始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
我使用了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收集了有关xxxx地区/单位的人口、经济、教育、就业等方面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了一些有关xxxx地区/单位人文地理特点的结论。
3. 撰写报告:根据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结果,我撰写了一份人文地理实习报告。
报告主要包括xxxx地区/单位的概况、人文地理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改进方案等内容。
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我结合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结果进行了论证和解释,尽力揭示了xxxx地区/单位的人文地理特点和问题。
四、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收获了以下几点:1. 深入了解了xxxx地区/单位的人文地理特点,对这一地区/单位的历史、文化和经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2. 掌握了一些实地调研和数据收集与分析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3. 提升了观察、分析和写作的能力,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撰写出一份体系完整、条理清晰的报告。
五、实习总结通过本次人文地理实习,我不仅了解了xxxx地区/单位的人文地理特点,还掌握了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范文
撰写人: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
人文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范文
为期一周的北京人文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结束了。
这是我第二次去北京,但是,与第一次旅游相比,本次带有旅游性质的实习让我对很多景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于城市面貌、城市规划、城市发展历史等专业问题也有了进一步的具体认识,对我来说,本次实习可以说是获益匪浅。
现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下自己北京实习的收获。
一、现代城市建筑与古代建筑格局的破坏
在北京待了一周的时间,在各个景点中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地方是什刹海地区和颐和园公园。
我的很多同学与我有同样的感受,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什刹海地区和颐和园公园是老北京遗留下来的古老建筑,而除了这些,北京留给我们的只有钢架建筑和仿古建筑,让人看了除了厌倦就是乏味。
北京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北京城不仅是辽、金、元、明、清的“五朝古都”,而且早在西周时期便是燕国的都城。
明清时期,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进行改建的,全城分为官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四重,有一条 7.8KM 的中轴线纵贯南北,南起永定门,北抵钟鼓楼,整个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形成了完整和谐、举世无双的巨大建筑群。
而现在,除了孤零零的紫禁城和景山公园,北京的古城墙和古城门早已经被拆除,世界著名古都的称号名不副实。
近年来,随着北京现代建筑的迅速发展,很多建筑已经违背了古都的文化内涵。
比如说,位于北京西客站的高大门洞上的大亭子和天安门广场西侧的国家大剧院就是其典型代表。
北京西客站仿照景山的万春亭建设,造型看调似具有中国传统特色,但
第 2 页共 2 页
实际上华而不实,体现出一种强调形象而忽视现实功能的时代特色。
国家大剧院被称为”漂浮在碧波中的水晶球”,但是这个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极不和谐的建筑横亘在南北中轴线旁,缺乏文化衔接,割裂了传统与未来。
现在站在景山和天安门城楼举目眺望,北京无不是林立的高楼,北京古都的传统风水格局被禁锢在有限的几个地方。
现代城市的表情显得蓬勃生机,势不可挡,但传统古都的安宁与北海公园四周的建筑群(选自中国国家地理) 北海公园四周的建筑群(选自中国国家地理)
温馨,在目前城市急剧扩张的年代,却显得宝贵和脆弱。
看着这样的“现代国际大都市”北京,我突然间想起建国初期梁思成先生的双星闪耀计划,如果当时的计划成型,如果整个老北京城能够完整的保存下来,如果北京城市的定位从开始就不是经济中心,我不敢想象呈现在我面前的是怎样的宏伟与震撼:她以规整、恢弘为基调,以南北中轴线上的皇家建筑为主题,以大片低矮、灰暗的民居衬其崇高、辉煌。
现在,由于现代建筑的发展,北京已经越来越四不像:不像“世界著名古都”,不像“现代国际大都市”,不像“宜居城市”,不像“帝王之城”。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
古老北京的建筑是先祖留给世人的财富,维护古都风貌的问题显得日趋紧迫。
北京城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建筑是无与伦比的,天坛的祈年殿、皇城的天安门、景山上的万春亭等是世界公认的北京标志性建筑,这是北京最为突出的特点和价值所在,不管北京怎样定位与发展,
第 2 页共 2 页
都不能以牺牲自己的历史文脉为代价。
二、北京交通沉重负担下的思考
去北京感受最深的应该是人多车多。
不论是公交还是地铁,绝不会给你留出一片自己思考的天地。
即使在最后一班公交和地铁上,也不能让你放下一天沉重的负担好好享受须臾的轻松。
不论怎样批判北京的城市的规划,不得不承认,北京的交通规划已经很伟大了,接近两千万的人口拥挤在一万平方千米的地方,每天近千万人次的人口流动,真是为难了那些交通规划师们。
我在拥挤的地铁上常常在想,万一地铁出故障停止运行,那北京城就得瘫痪了。
虽然设计者很不容易,但是还是有几点关于北京交通的想法不得不说。
第一,虽然北京实行了各种措施,但是不得不说北京的交通拥堵现象还是很严重,如何更好的缓解交通状况,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问题;第二,为了防止堵车,北京有各色各样的立交桥,从而节省了等待红绿灯的时间。
北京是世界上立交桥最多的城市,在城区里到处是凌空飞架的立交桥。
但是从通行的状况来看,北京的立交桥并不算十
美观,但让人眩晕的北京立交桥( 美观,但让人眩晕的北京立交桥(上、下)
分通畅。
有很多立交桥经常出现拥堵,其规划设计和交通设计备受质疑,甚至认为北京立交桥的设计美观大于实用;第三,进入大城市,明显感觉到私家车太多了,虽然北京曾经采取过单双号限行等措施,可是北京拥堵的交通还是外地人到北京最大的感受。
说了以上几
第 2 页共 2 页
点,再笼统的提几点建议: 1、控制中心城区车流量,借鉴国外城市的成功经验,实行进城收费制度,单双号限行等制度。
第 2 页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