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尼卡教案
初中美术_《格尔尼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声讨暴行的檄文---格尔尼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明确《格尔尼卡》这幅世界名画的基本信息(作者、年代、尺寸等)以及创作背景和创作过程,明白画中每个形象的象征意义(例如牛象征法西斯),了解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格,从欣赏《格尔尼卡》这幅画入手,学会从构图、造型等基本美术语言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和引领下,通过自己寻找资料、思考问题以及与其他同学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去深入分析欣赏一件艺术作品。
可采取集体绘画同样题材作品、用肢体表现画面内容、用语言文字描述作品内容等多种方式,生动活泼地诠释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欣赏分析《格尔尼卡》这幅作品,感受法西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从而更加热爱和平、热爱生活。
培养学生对生命热爱与尊重的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表达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手法和立体主义风格。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2.教学器材:录播教室;3.教学课件:PPT课件、公益广告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今天老师要讲一个故事。
在故事的讲述中,同学们需要思考这几个问题。
1.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什么?2.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3.画家名字,哪个国家?4.画家运用了什么手法去创作?同学们还要结合课本认真听讲,老师会随时停下,让你来接力讲述这个故事。
好,同学们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师:那我们就开启今天的美术之旅。
二、新课(一)格尔尼卡的故事师:老师要讲的这个故事名字叫做《格尔尼卡》(音乐响《钢琴曲---辛德勒的名单》),请同学们浏览课本。
板书:格尔尼卡。
师:《格尔尼卡》是什么?生:一幅画。
师:是的,格尔尼卡是一幅画,但它又不仅仅是一幅画,它还是一座小城的名字,在西班牙,曾经宁静而又美丽,但1937年4月的一天,德国空军疯狂的轰炸了这座小城,三个小时,变成了废墟。
后来毕加索从报纸上看到了这则消息。
《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

《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格尔尼卡》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对立体主义画派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画面中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格尔尼卡》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
2. 立体主义画派的代表作品和风格。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从画面中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2. 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格尔尼卡》的图片和相关的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的内容和色彩。
简要介绍作者毕加索和创作背景。
2. 欣赏《格尔尼卡》(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注意画面的线条、色彩和构图等方面。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本幅画的感受和理解。
3. 了解立体主义画派(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立体主义画派的代表作品和风格,引导学生对比《格尔尼卡》和其他立体主义作品的特点。
4. 感受战争带来的痛苦(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画面中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让学生讨论战争对人类的影响。
5. 创作自己的画作(15分钟)学生根据对《格尔尼卡》的欣赏和感受,运用彩笔在笔记本上创作自己的画作。
可以模仿毕加索的风格,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
6. 分享和评价(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画作,分享创作的过程和感受。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了解毕加索的其他作品,如《亚威农少女》、《哭泣的女人》等。
2.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立体主义画派的作品,如布列松、布洛坞等艺术家的作品。
七、教学实践:1.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画廊,让学生亲身体验立体主义画派的作品。
2. 邀请艺术家或艺术教师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立体主义画派和其他艺术流派。
八、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格尔尼卡》的欣赏和理解程度。
《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

《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了解《格尔尼卡》的背景知识1.2 欣赏《格尔尼卡》的艺术价值1.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水平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格尔尼卡》的创作者和创作背景2.2 《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和风格2.3 《格尔尼卡》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引导学生观察《格尔尼卡》的构图和色彩3.2 分析《格尔尼卡》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3.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对《格尔尼卡》的认知和理解程度4.2 学生对《格尔尼卡》的艺术欣赏水平4.3 学生对《格尔尼卡》的分析和评价能力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格尔尼卡》的图片和资料5.2 相关艺术史知识和理论5.3 学生作品展示和评价标准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观看《格尔尼卡》的影像资料,增强直观感受。
6.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格尔尼卡》中的细节,深入理解作品。
6.3 安排绘画练习,让学生尝试模仿《格尔尼卡》的风格。
第七章:教学策略7.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对《格尔尼卡》的好奇心。
7.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
7.3 实施分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第八章:教学延伸8.1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画廊,欣赏类似的艺术作品。
8.2 邀请艺术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
第九章:教学反馈9.1 收集学生绘画练习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
9.2 听取学生对《格尔尼卡》的观感和讨论心得,给予肯定和指导。
9.3 整理学生对《格尔尼卡》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补充。
第十章:教学总结10.1 总结本节课学生对《格尔尼卡》的认知和欣赏水平。
10.2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10.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艺术,提升艺术素养。
第十一章:教学拓展11.1 介绍毕加索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了解他的艺术生涯和风格变化。
11.2 探讨《格尔尼卡》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以及它在国际艺术界的地位。
初中美术格尔尼卡教案

初中美术格尔尼卡教案【篇一:格尔尼卡教案美术教案1】格尔尼卡教案美术教案七年级美术教案时间课题:格尔尼卡课型:欣赏。
评述媒体使用:微机、幻灯、ppt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毕加索及代表作品《格尔尼卡》。
2、提高学生欣赏、分析作品的能力。
3、通过作品使学生认识到和平的可贵。
教学重点: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教学关键:《格尔尼卡》的含义和表现手法。
教学流程:一、课前准备:(1分钟)1、教师准备教具:ppt、影像资料、教材2、学生准备学具:有关毕加索及其作品《格尔尼卡》的文字或图像资料。
二、引课:(4分钟)展示《格尔尼卡》,请同学们观察作品,谈谈最初的印象和感受。
从而引出课题——格尔尼卡三、新课:(27分钟)(一)作者:巴伯罗。
毕加索,西班牙画家,出生于1881年,去世于1973年。
从十九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
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从印象派、野兽派直至立体派。
早期描绘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后注目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
1915——1920年,画风一度转入写实。
1930年,又明显倾向超现实主义。
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
他的作品境界独特、视角独特,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抽象的造型、浓艳的色彩,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很大的影响。
他作画从不临摹实物,他说:“我不是在寻找,而是在发现。
”(学生通过课前查找资料说明,教师适时补充说明。
)(二)《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1、1937年4月26日,德国法西斯的飞机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进行了狂轰滥炸。
三个小时的轰炸,死伤无数平民百姓,使格尔尼卡夷为平地。
德军的这一暴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
毕加索义愤填膺,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准备以这一事件作为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壁画的题材。
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死难者哀悼。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格尔尼卡》的背景知识,知道它描绘了什么内容。
2. 引导学生分析《格尔尼卡》的画面构图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通过对《格尔尼卡》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珍视和对战争的厌恶。
二、教学重点1. 《格尔尼卡》的背景知识和画面内容。
2. 《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难点1. 《格尔尼卡》画面构图的理解。
2. 对《格尔尼卡》艺术特点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格尔尼卡》的背景知识和画面内容。
2. 采用欣赏分析法,培养学生对《格尔尼卡》艺术特点的审美能力。
3. 采用情感教育法,引导学生对和平和战争的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幅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背景知识:讲解《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意义。
3. 分析画面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格尔尼卡》的画面内容,探讨作品的主题和构图。
4. 欣赏艺术特点:分析《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如线条、色彩、光影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和平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和平意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格尔尼卡》的艺术价值和主题思想。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有关和平和战争的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格尔尼卡》的相关资料,包括图片、文字介绍等。
2. 准备投影仪或电脑等展示设备。
3. 准备纸张和画笔,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创作。
七、教学内容1. 《格尔尼卡》的背景知识。
2. 《格尔尼卡》的画面内容和构图分析。
3. 《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4. 和平与战争的思考。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幅作品。
2. 学习背景知识:讲解《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意义。
小学美术《格尔尼卡》教案

-绘画技巧的运用:学生需学会如何运用线条、色彩和构图来表达情感和主题。
2.教学难点
-艺术风格的辨识:《格尔尼卡》的立体主义风格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辨识这种风格是教学难点。
-举例:通过比较立体主义与其他艺术风格的差异,如现实主义,帮助学生理解立体主义的特点。
在课程总结时,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对《格尔尼卡》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反战主题仍有些模糊。为了加深他们对这一主题的理解,我计划在课后布置一些相关的研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纪录片等方式,进一步了解画作的历史背景。
最后,我认为今天的课堂氛围较为活跃,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好的激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需求,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
小学美术《格尔尼卡》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小学美术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课《格尔尼卡》。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欣赏分析:让学生欣赏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了解其历史背景、创作主题和艺术风格,引导学生关注画中的线条、色彩和构图。
2.实践创作:以《格尔尼卡》为灵感,让学生运用线条、色彩和构图等元素,创作一幅寓意和平、反对战争的主题画作。要求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尝试运用夸张、变形等手法,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融合,使学生在欣赏与创作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学生需要掌握该画作与西班牙内战的关系,以及毕加索为何以此题材进行创作。
-欣赏和分析艺术风格:学生应掌握《格尔尼卡》的立体主义特点,包括对形状、线条和色彩的解构与重组。
《格尔尼卡》的优秀教案设计

《格尔尼卡》的优秀教案设计《格尔尼卡》的优秀教案设计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格尔尼卡》的优秀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格尔尼卡》的优秀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任务分析《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于1937年创作的一幅艺术巨作,它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对30年代西班牙内战期间德空军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杀害数千无辜平民百姓的事件进行了控诉,有力的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
由于该作品中不是按保守绘画中那种整体、严谨的构图来完成的,同学一时会很难理解。
因此围绕《格尔尼卡》可以展开诸多有探究性的主题供同学深入研讨。
如、毕加索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为什么要创作《格尔尼卡》、怎样理解《格尔尼卡》中的怪异形象、立体主义风格对象征性的表示手法有什么积极的作用,我们从毕加索的发明性思维中得到了什么,毕加索的高尚人格给我们有什么启示等。
围绕新课程规范,本课以关注全体同学,以有利于同学自主、多样、持续的发展为理念,确定适宜目标。
促进同学积极的学习态度,在知识、技能获得的同时更关注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指导创设同学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
突破学科本位,以信息技术为后盾扩展课程资源。
二、同学分析本课是人美版七年级第一课的内容,作为初一的新生,直观、感性的内容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和平环境中生长的同学的生活经历与《格尔尼卡》作品所出现的痛苦、阴暗的悲剧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尽量从同学能接受的程度动身来有效化解本课的教学难题。
把对《格尔尼卡》的欣赏更多地围绕在美术创作的本意上来,即毕加索是怎样发明性的应用立体主义这一形式来充沛表示战争这一主题。
三、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格尔尼卡》作品中的立体主义风格和象征性手法。
2、情感目标体会爱国、爱和平的主题思想。
3、能力目标感受艺术大师的发明性思维,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美术《格尔尼卡》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紧密围绕新教材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创作能力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品质和道德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毕加索及其《格尔尼卡》的艺术风格和创作背景,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通过详细介绍毕加索的生平和创作经历,强调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使学生认识到《格尔尼卡》在艺术领域的价值。
4.学习鉴赏名画的方法,培养审美能力;
5.尝试创作以《格尔尼卡》为灵感来源的美术作品。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格尔尼卡》,让学生掌握毕加索及其代表作品的基本知识,了解立体主义绘画风格,提高对名画鉴赏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从多角度欣赏名画,提高审美品位,激发艺术创作灵感。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大家对于《格尔尼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很多独特的见解,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在引导讨论时,我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需求,适时调整问题难度,以便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来。
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特别强调了《格尔尼卡》的画面构成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在难点解析部分,我尝试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我觉得还可以进一步增加互动环节,让学生自己尝试分析作品,从而加深对难点知识的掌握。
实践活动方面,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进行得相当顺利,学生们积极参与,展示出了自己的观点和作品。但我注意到,在讨论过程中,有些学生显得比较拘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艺术作品的解读还不够自信。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多地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尔尼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多采用了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语言。
油画《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幅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
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法西斯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场面。
毕加索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表达了毕加索对法西斯战争罪恶的愤怒之情。
《格尔尼卡》一画激起了国际舆论对法西斯罪恶行径的强烈谴责。
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帮助学生对毕加索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解,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初一年级的新生,他们的美术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少,缺乏一定的欣赏方法的指导,甚至仍然用像不像来评价作品,加上欣赏时不会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艺术风格来分析,所以常常看不懂,看不出好在哪,甚至还认为“难看”。
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尽量从学生能接受的程度出发来有效化解本课的教学难题。
把对《格尔尼卡》的欣赏更多地围绕在美术创作的本意上来,即毕加索是怎样创造性的应用立体主义这一形式来充分表现战争这一主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作品《格尔尼卡》,理解象征性和立体主义结合的表现形式。
认识毕加索的艺术风格、创作背景时代、生平以及主要的美术作品。
2、能力目标:感受艺术大师的创造性思维,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象征性绘画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爱国、爱和平的主题思想,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感受画家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所表达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格尔尼卡》中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方法: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运用情景教学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兴趣,分组讨论法,体验教学法,充分运用课件,不断采用欣赏、质疑、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格尔尼卡”课件、影视资料、准备铅笔、图画本、课本。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初步欣赏作品---作品背景介绍---作品分析---画家简介并欣赏其它作品----深入感知作品---小结评价---拓展学习。
六、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空袭格尔尼卡的视频,让学生聆听是什么声音?看到了什么?能联想到什么样的场面?
学生回答:飞机轰炸声、人惨叫声、建筑倒塌声、战争场面等。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幅和战争有关的美术作品,这幅画出自一位二十世纪“最伟大、最杰出、最富创造性、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手,谁能猜猜看,这位艺术家是谁?
学生:西班牙画家毕加索
大屏幕显示毕加索的照片和名字。
我们一起走进毕加索和《格尔尼卡》这幅作品。
画家简介:毕加索,西班牙画家,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
代表作有《梦》、《哭泣的女人》《亚威农少女》,还有今天我们要赏析的《格尔尼卡》。
教师提问:仔细观察《格尔尼卡》给你的第一印象和总体感受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乱怕繁灰美丑等(作品给人混乱、恐怖的感觉等)
(二)学习新课:
(1)、初步感受《格尔尼卡》
师:刚才大家都讲得很好,说明我们同学的欣赏水平还是很高的,大家的第一感觉都很准,那么有关于这幅画的一切,现在大家在头脑中一定有了很多的问号了吧?
教师抓住“乱”提问:画面是因为什么显的“乱”呢?“看不懂”又是因为什么看不懂呢?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色彩主要是黑白灰来
表现的,画家为什么创作了一幅这样的作品?引入下一个环节。
学生谈感受:(是因为画中的形象乱)
(2)介绍作品背景
毕加索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幅作品呢?它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呢?
1937年4月26日发生了法西斯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
镇上的无辜居民惨遭屠杀。
毕加索义愤填膺,随即拿起画笔,进行构思,终于以此事件为题,画了这一幅震撼画坛的《格尔尼卡》。
(3)、深入欣赏分析《格尔尼卡》:
画家仅用了6周时间便创作了长7.8米,高3.5米的作品,用艺术方式记录了这场战争,那么画中有哪些形象?他们又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1、牛的表情怎样?它代表什么?
牛:呲牙咧嘴,恐怖的牛头露出残忍的狞笑,它代表了法西斯的残暴。
2、马代表什么含义?
被刺伤的马昂着头张嘴发出哀鸣,据画家本人说,这匹马象征受苦受难的西班牙人民。
3、战士的手里拿着什么?他的表情是怎样的?
右手握着折断的剑,肢体残缺,死不瞑目,剑旁有一朵鲜花,这是对死去战士的悼念。
4、母亲发出了怎样的声音?这一切都说明什么?
发出哀鸣,悲痛欲绝的母亲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喊。
表达死去孩子内心的痛苦。
5、灯在这里象征什么?
灯:在混乱中这只像眼睛一样的灯发出耀眼的锯齿状的光芒,强化了扭曲的痛苦和悲痛的气愤。
(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的射向四周,画家用这些象征性的揭露,将这一切罪恶和黑暗置于光照之下,让全世界人民都明了战争的罪恶。
)
6、举灯的女人象征什么?
从窗子里探出身体的妇女,右手举着一盏灯,灯的左上方有一盏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射向四周,画家以此向全世界揭露这一切罪恶和黑暗。
象征人们渴望和平与自由。
7、跳楼的人发出怎样的喊声?
一个女人从楼上跌下,她举手抬头向上呼救,无助,充满了悲剧气氛。
8、奔跑的人造成怎样的气氛?
她的眼神里充满了迷惘与渴望。
惊慌失措、惊恐。
师总结启发:画家用这些或压抑,或恐惧、或痛不欲生的形象,来表现战争悲惨的场面,传达着人类对战争的痛斥,对和平、美好的向往,这是不是一种美呢?
生:是!
师:而这种美的传达,画家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语言来表现的呢?接着我们深入学习这幅画的艺术特色。
四、艺术特色分析
1、色彩:黑、白、灰
师:整幅画用什么色调描绘?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色调?(生:黑白灰)
师:回答的很好,整幅画是用错宗复杂的黑、白、灰色块造成画面阴郁、恐怖的效果。
2、构图:饱满、均衡
师引导:画面上有什么——感觉到处都是奔跑的人、呼救的人、痛哭的人。
场面非常混乱,以至于我们的眼睛在这幅画面上看来看去——为什么要这样画呢?——突出战争带来的动荡和不安。
这种杂乱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仔细观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方形的画面空间里,所以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
3、造型:夸张、变形
师:请同学们伸出你们的左手,和画面左下角士兵的手作对比,发现有什么不同?
生1:他的手变形了。
生2:他的手画的很夸张。
师:对!画面中主要用变形、夸张的方法来表现对象。
4、表现手法:象征、立体主义
师:画家用这些夸张、生动的形象表达对法西斯暴行的抗议和对受难民众的同情,这种借物传情的表现手法叫什么?
生:象征。
师:画家是怎么刻画人物的呢?
生1:很破碎。
生2:用几何形体表现
师:观察的很好,是一用些亮度不同的几何形体重叠、堆砌而成。
这种绘画风格就是立体主义的风格,1、多角度描绘物体,并重新组合在一起; 2、几何形体重叠、堆砌、重新组合。
(板书:立体主义)
师:请看这几幅画,哪一张是立体主义风格的绘画?
生: B
师:非常正确!大家学习能力很强。
师:通过前面我们从画家简介、创作背景、画面内容和艺术特色四个方面对《格尔尼卡》赏析后,相信现在已经改变了同学们对它的最初印象。
那以后再遇见大师画作的时候是不是也要从这几方面去欣赏呢?(PPT展示)
生齐答:是!
这幅画控诉了法西斯的罪恶,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示了悲哀和同情。
这幅画曾到挪威、英国、美国各地展出,反响非常强烈。
20世纪40年代借给美国纽约现代博物馆,1981年归还西班牙,现在珍藏在马德里苏菲亚王妃艺术中心。
(三)毕加索生平、作品、风格。
了解毕加索生平和艺术成就。
----立体主义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时期的作品和风格。
(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的代表作)。
(四)小结评价,谈欣赏感受(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收获)
这节课我们主要对《格尔尼卡》的画面内容和艺术特色作了赏析,明白了立体主义描绘的对象并非如我们所见一般。
真正的艺术,都是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
(五)知识拓展
毕加索一生都致力于艺术风格的创新,那么他每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和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课后查阅一下资料或上网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