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欣赏课:《格尔尼卡》》教案
《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

《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格尔尼卡》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对立体主义画派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画面中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格尔尼卡》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
2. 立体主义画派的代表作品和风格。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从画面中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2. 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格尔尼卡》的图片和相关的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的内容和色彩。
简要介绍作者毕加索和创作背景。
2. 欣赏《格尔尼卡》(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注意画面的线条、色彩和构图等方面。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本幅画的感受和理解。
3. 了解立体主义画派(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立体主义画派的代表作品和风格,引导学生对比《格尔尼卡》和其他立体主义作品的特点。
4. 感受战争带来的痛苦(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画面中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让学生讨论战争对人类的影响。
5. 创作自己的画作(15分钟)学生根据对《格尔尼卡》的欣赏和感受,运用彩笔在笔记本上创作自己的画作。
可以模仿毕加索的风格,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
6. 分享和评价(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画作,分享创作的过程和感受。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了解毕加索的其他作品,如《亚威农少女》、《哭泣的女人》等。
2.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立体主义画派的作品,如布列松、布洛坞等艺术家的作品。
七、教学实践:1.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画廊,让学生亲身体验立体主义画派的作品。
2. 邀请艺术家或艺术教师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立体主义画派和其他艺术流派。
八、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格尔尼卡》的欣赏和理解程度。
初中美术_《格尔尼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格尔尼卡》教案设计初一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好胜心强,在接收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受有兴趣的感性知识。
而这幅作品内容显得抽象、复杂,画面给人惨烈的印象,不同于意境优美的画面作品,如果让学生自己看书评价或直接讲述,他们会感觉到枯燥乏味,接受起来比较复杂,欣赏难度比较大。
学生平时对立体主义的作品接触较少,可能在没学会欣赏之前就对它失去了兴趣。
所以要做到教学是首先吸引他们,然后引导他们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
通过对本节课的精心研读和设计,从上课的效果来看,达到了课前的预设目标。
做到了一节普通的欣赏课能够走进学生心里,让他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一幅作品当中并用心体验画面带给他们的感受与思想的交流。
本节课,学生无论在个人思考方面还是在小组合作方面,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的学习中。
不仅全面的理解了《格尔尼卡》这幅作品的意蕴,也学会了如何欣赏一幅美术作品,为以后的美术欣赏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教材是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的内容,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于1937年创作的一幅艺术巨作,它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对30年代西班牙内战期间德国纳粹空军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杀害数千无辜平民百姓的事件进行了控诉,有力的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
毕加索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以不安、冲撞的动势和强烈的视觉形象,打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
由于该作品中不是按传统绘画中那种整体、严谨的构图来完成的,学生一时会很难理解。
因此围绕《格尔尼卡》可以展开诸多有探究性的主题供学生深入探讨。
如:毕加索他为什么要创作《格尔尼卡》、怎样理解《格尔尼卡》中的怪异形象,我们从毕加索的创造性思维中得到了什么等。
课中主要用八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并总结如何欣赏一幅美术作品。
根据本课所学的欣赏方法,课下自选一幅绘画名作,进行解读,写一篇鉴赏短文或者用立体主义绘画风格创作一幅肖像画,和同学们分享。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的美术教案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的美术教案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的美术教案篇一: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题《格尔尼卡》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美版七年级第一课的内容,多采用了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语言。
油画《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幅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
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法西斯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场面。
毕加索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表达了毕加索对法西斯战争罪恶的愤怒之情。
《格尔尼卡》一画激起了国际舆论对法西斯罪恶行径的强烈谴责。
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帮助学生对毕加索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解,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为初一年级的新生,他们的美术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少,缺乏一定的欣赏方法的指导,甚至仍然用像不像来评价作品,加上欣赏时不会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艺术风格来分析,所以常常看不懂,看不出好在哪,甚至还认为“难看”。
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尽量从学生能接受的程度出发来有效化解本课的教学难题。
把对《格尔尼卡》的欣赏更多地围绕在美术创作的本意上来,即毕加索是怎样创造性的应用立体主义这一形式来充分表现战争这一主题。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欣赏作品《格尔尼卡》,理解象征性和立体主义结合的表现形式。
认识毕加索的艺术风格、创作背景时代、生平以及主要的美术作品。
2、能力目标:感受艺术大师的创造性思维,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象征性绘画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爱国、爱和平的主题思想,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感受画家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所表达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格尔尼卡优秀教案

一:教材分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格尔尼卡》这幅著名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具体的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2)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课前准备教师:电脑设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五、教学过程(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一、创作背景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今天这节课,凡是能够积极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都会得到一个小礼品折纸和平鸽。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段选自动画片《再见萤火虫》的短片,看完后请大家谈谈视频中传递了哪些信息?生1:看到逃命的人群。
生2:那个地方都被炸平了。
师: 1937年,同样的场景在西班牙北部格尔尼卡小镇上演,德国法西斯对原本美丽的格尔尼卡小镇进行大轰炸,杀害了数千名无辜者。
画家毕加索听到消息后极为愤慨,于是在墙上激情创作了一幅壁画,用来痛斥和揭露法西斯的暴行,所以用地名格尔尼卡来命名这幅画,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赏析的画作就是《格尔尼卡》。
请大家把书本翻到第一页。
(板书:格尔尼卡)(过程二)自主探究学习探究知识二、画家简介。
师:欣赏分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首先我们来认识这位画家——毕加索。
(PPT 显示毕加索肖像)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1904年定居巴黎。
他从19世纪末从事绘画,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据统计共画了近37000幅作品,也是立体派的先驱代表, 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

《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了解《格尔尼卡》的背景知识1.2 欣赏《格尔尼卡》的艺术价值1.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水平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格尔尼卡》的创作者和创作背景2.2 《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和风格2.3 《格尔尼卡》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引导学生观察《格尔尼卡》的构图和色彩3.2 分析《格尔尼卡》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3.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对《格尔尼卡》的认知和理解程度4.2 学生对《格尔尼卡》的艺术欣赏水平4.3 学生对《格尔尼卡》的分析和评价能力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格尔尼卡》的图片和资料5.2 相关艺术史知识和理论5.3 学生作品展示和评价标准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观看《格尔尼卡》的影像资料,增强直观感受。
6.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格尔尼卡》中的细节,深入理解作品。
6.3 安排绘画练习,让学生尝试模仿《格尔尼卡》的风格。
第七章:教学策略7.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对《格尔尼卡》的好奇心。
7.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
7.3 实施分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第八章:教学延伸8.1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画廊,欣赏类似的艺术作品。
8.2 邀请艺术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
第九章:教学反馈9.1 收集学生绘画练习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
9.2 听取学生对《格尔尼卡》的观感和讨论心得,给予肯定和指导。
9.3 整理学生对《格尔尼卡》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补充。
第十章:教学总结10.1 总结本节课学生对《格尔尼卡》的认知和欣赏水平。
10.2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10.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艺术,提升艺术素养。
第十一章:教学拓展11.1 介绍毕加索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了解他的艺术生涯和风格变化。
11.2 探讨《格尔尼卡》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以及它在国际艺术界的地位。
初中美术格尔尼卡教案

初中美术格尔尼卡教案【篇一:格尔尼卡教案美术教案1】格尔尼卡教案美术教案七年级美术教案时间课题:格尔尼卡课型:欣赏。
评述媒体使用:微机、幻灯、ppt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毕加索及代表作品《格尔尼卡》。
2、提高学生欣赏、分析作品的能力。
3、通过作品使学生认识到和平的可贵。
教学重点: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教学关键:《格尔尼卡》的含义和表现手法。
教学流程:一、课前准备:(1分钟)1、教师准备教具:ppt、影像资料、教材2、学生准备学具:有关毕加索及其作品《格尔尼卡》的文字或图像资料。
二、引课:(4分钟)展示《格尔尼卡》,请同学们观察作品,谈谈最初的印象和感受。
从而引出课题——格尔尼卡三、新课:(27分钟)(一)作者:巴伯罗。
毕加索,西班牙画家,出生于1881年,去世于1973年。
从十九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
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从印象派、野兽派直至立体派。
早期描绘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后注目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
1915——1920年,画风一度转入写实。
1930年,又明显倾向超现实主义。
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
他的作品境界独特、视角独特,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抽象的造型、浓艳的色彩,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很大的影响。
他作画从不临摹实物,他说:“我不是在寻找,而是在发现。
”(学生通过课前查找资料说明,教师适时补充说明。
)(二)《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1、1937年4月26日,德国法西斯的飞机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进行了狂轰滥炸。
三个小时的轰炸,死伤无数平民百姓,使格尔尼卡夷为平地。
德军的这一暴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
毕加索义愤填膺,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准备以这一事件作为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壁画的题材。
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死难者哀悼。
《格尔尼卡》说课稿

《格尔尼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1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格尔尼卡》(板书)。
今天我的说课将从五个部分来进行: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以及教学评价设计。
对教材的准确定位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那么我首先来看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在教材分析中主要分为三点: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教材地位。
本节课格尼尔卡,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七年级上册,本课是一节欣赏课,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2、教学目标。
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能初步了解毕加索和立体派艺术,感受艺术大师的魅力。
通过引导学生赏析作品,进而了解作品背后所蕴藏的历史,形成公正的审美观,反思战争,珍惜和平.3、重点与难点。
重点:教学重点: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具体地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二、学情分析1、心理特点。
七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希望在得到老师在课堂上的肯定与表扬,那么我就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丰富我的课堂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通过鼓励与表扬来更好的凝聚课堂注意力,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2、知识基础。
初一学生的理解力是有限的,我发挥了“视觉艺术”可以给人直观感受这一特点,把这些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把深奥的作品用“深入浅出”的方法解读出来,让学生理解、接受。
3、认识能力。
七年级的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好的接受能力,具有一定的审美基础,但面对“象征主义”作品,还是感觉到晦涩难懂。
因此,解读“象征主义”的意义,明白怎样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是本节课学生的应知点。
三、教法学法教有常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而我的教学方法则是源至于我的教学理念,我以新课标当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贯穿于课堂的其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重视他们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并且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格尔尼卡》的背景知识,知道它描绘了什么内容。
2. 引导学生分析《格尔尼卡》的画面构图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通过对《格尔尼卡》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珍视和对战争的厌恶。
二、教学重点1. 《格尔尼卡》的背景知识和画面内容。
2. 《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难点1. 《格尔尼卡》画面构图的理解。
2. 对《格尔尼卡》艺术特点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格尔尼卡》的背景知识和画面内容。
2. 采用欣赏分析法,培养学生对《格尔尼卡》艺术特点的审美能力。
3. 采用情感教育法,引导学生对和平和战争的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幅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背景知识:讲解《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意义。
3. 分析画面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格尔尼卡》的画面内容,探讨作品的主题和构图。
4. 欣赏艺术特点:分析《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如线条、色彩、光影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和平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和平意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格尔尼卡》的艺术价值和主题思想。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有关和平和战争的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格尔尼卡》的相关资料,包括图片、文字介绍等。
2. 准备投影仪或电脑等展示设备。
3. 准备纸张和画笔,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创作。
七、教学内容1. 《格尔尼卡》的背景知识。
2. 《格尔尼卡》的画面内容和构图分析。
3. 《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4. 和平与战争的思考。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幅作品。
2. 学习背景知识:讲解《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尔尼卡
学
过程4、回答教师的问题:(西班牙画家毕加索)
5、播放课件,大屏幕显示毕加索的照片和名字。
教师提问:仔细观察《格尔尼卡》给你的第一印象和总体感受是什么呢?
6、学生回答:(乱怕繁灰美丑等)
二、互动探究,合作学习
(一)、初步感受《格尔尼卡》
教师抓住“乱”提问:画面是因为什么显的“乱”呢?“看不懂”又是因为什么看不懂呢?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色彩主要是黑白灰来表现的,画家为什么创作了一幅这样的作品?引入下一个环节。
学生谈感受:(是因为画中的形象乱)
(二)介绍作品背景
1、毕加索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幅作品呢?它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呢?出示课件:(1937年4月26日下午,在西班牙内战的高潮时期,德国法西斯帮助西班牙反动头子佛朗哥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
这次空袭是针对平民的恐怖轰炸,杀害了数千名无辜者,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抗议。
毕加索感到非常愤怒,在这种背景下,他拿起画笔在短短的六周内完成了这幅作品)。
2、学生思考回答。
3、仔细观看这副作品,感受作者和自己对历史和民族的使命,培养了解《格尔尼卡》作品的艺术语言,体会作者的创造性思维,爱好和平的思想。
(三)、深入欣赏分析《格尔尼卡》:
1、画家仅用了6周时间便创作了长7.8米,高3.5米的作品,用艺术方式记录了这场战争,那么画中有哪些形象?他们又有什么象征意义呢?这些形象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2、学生回答:(有牛、马、母亲、战士、灯等)。
3、出示课件:(分析作品局部)
灯:在混乱中这只像眼睛一样的灯发出耀眼的锯齿状的光芒,强化了扭曲的痛苦和悲痛的气愤。
牛:象征残暴的法西斯。
马代表痛苦的人民。
定了,要结合作品背景及绘画风格来理解作品内涵。
四、知识拓展
毕加索一生都致力于艺术风格的创新,那么他每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和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课后查阅一下资料或上网查询。
教学反思格尔尼卡》是一节欣赏课,在美术的四个学习领域中属于“欣赏与评述”领域。
农村学生和自然亲近,不易理解《格尔尼卡》,学生学习困难重重,同时毕加索作品深奥,对老师也是一种挑战,我就选择有探究性的主题供学生探讨。
如:认识毕加索?《格尔尼卡》创作背景?怎样理解《格尔尼卡》中立体主义风格和象征性的表现手法?我们从毕加索的创造性思维中学到了什么?毕加索的作品给我们有什么启示?让学生知道干什么。
在没有信息技术为后盾的前提下。
课堂比较难把握,我查阅了大量的有关于《格尔尼卡》的资料。
课堂上,大部分同学表现出对作品不感冒。
对这个世界知名画家表现得一无所知,对他的技法特点和作品形象特征表现出不解。
我对他们适时引导,鼓励他们多读书。
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兴趣,学生喜欢看老师的作品,但是作业时好多同学办法不多。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格尔尼卡》这幅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的创作方法及色彩构图特点都有所了解,对作者毕加索及毕加索的其他作品有所了解。
对立体主义一知半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到一个合格的老师不但画要画好,文化素养不能忽视,只有如此上课效果会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