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水调歌头》鉴赏及练习题
《水调歌头》诗词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水调歌头》诗词赏析中考试题汇编1000字1. 《水调歌头》是唐代诗人苏轼的代表作,该诗描写了作者对于人生境界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请简要分析其意境所表达的主题。
2. 诗人在《水调歌头》中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和鲜明。
请举出其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对比,并简述其效果。
3. 苏轼的《水调歌头》选用了特殊的词调,与之前的传统诗歌有所不同。
请简要分析这种词调的特点,并探究其在诗歌表达上的作用。
4. 《水调歌头》中的“人生如梦”至今广为流传,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请结合诗句,探讨其意义,并阐述其对于现代生活的启示。
5. 在《水调歌头》的题材和表现手法方面,与唐代其他诗人的作品有何异同?请结合实例作一对比分析。
6. 苏轼的《水调歌头》被誉为“宋词之祖”,影响至今。
请以此为出发点,分析其为后世诗词作品的影响和启示。
7. 读完《水调歌头》,你有哪些感悟和体会?请结合自身经验和思考作一篇心得体会。
8. 《水调歌头》在表达诗人个人情感的同时,又反映了时代背景和社会现状。
请分析诗句中的时代元素,并探究其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
9. 在《水调歌头》中,苏轼运用了丰富的意象表现手法,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意境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请举例说明这种意象表现手法,并分析其效果和作用。
10. 《水调歌头》是苏轼晚年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一生的代表诗篇。
请结合诗句和个人见解,探讨苏轼晚年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境界。
11. 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和无常变化,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表达方式显得淋漓尽致。
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12. 苏轼的《水调歌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成为了中国诗歌的经典之作。
请通过阅读《水调歌头》,分析其中所表达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
《水调歌头》教参解读与常考知识点(赏析选择题)

《水调歌头》教参解读与常考知识点(赏析选择题)一、课文原文与重点注释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①选自《东坡乐府笺》。
水调歌头,词牌名。
②[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
③[宫阙]宫殿。
④[归去)回到天上去。
⑤[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中仙宫。
⑥[起舞弄清影]意思是在月光下起舞,身影也随着舞动。
⑦[何似]哪里比得上。
⑧[转朱阁,低绮(qī)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人睡的人(指诗人自己)。
⑨【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⑩【婵娟]本意指妇女容颜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二、教参正确理解与错误选项说法序号内容教参原句错误说法备注1 词前小序词前小序点明写词时间和原因。
词前小序点明写词的时间。
2 主要内容作者情感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①全词以消极落寞的情绪作结。
②词的下片写对月怀人,写出了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表达对自己政治遭遇的无奈和感伤。
③这首词是吟咏中秋的名作,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和矛盾,下片写中秋对月思人,怀念手足兄弟,因而心情极为抑郁不平。
④,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看到感情变化要注意3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①苏轼之问,陡然发之,把自已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②词以问月开篇,情感高亢激昂,具有诗性宇宙的意识;以问月开篇,情感平和;4“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进了一步,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也更深了一层。
水调歌头诗歌鉴赏题

水调歌头诗歌鉴赏题一、选择题(1 - 10)- A. 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 B. 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 C.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 D. 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解析:B项中“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表述有误。
词中月圆而人未圆,词人通过对明月的追问,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离合的感慨,并非认为月圆人团圆是自然常理。
A项,上阕词人饮酒问月,想要乘风到月宫又担心高寒,从而更觉人间美好,该项赏析正确。
C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确实表达了不受时空限制的美好祝福,是正确的。
D项,全词围绕明月展开,既写对月的思考,又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体现了词人旷达乐观的情怀,也是正确的。
所以答案是B。
- A.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B.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 D.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解析:C项正确。
“此事古难全”的“此事”指代的就是前面提到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人生和自然的规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
A项“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说月下起舞的感受;B项“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是对月亮的埋怨;D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美好的祝愿,均不符合题意。
所以答案是C。
- A.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B.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 C.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D.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解析:A项正确。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这是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B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对人生和自然规律的感慨;C项“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写月下起舞的情景和感受;D项“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是关于想要到月宫又有所顾虑的描写,都不是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练习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水调歌头》①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书法家,官场常失意。
其文想象力丰富,又流畅自然,有时还含有深刻的哲理。
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称“三苏”。
作这首词时已41岁,为密州(现代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苏辙)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寡欢。
但他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
全词的感情基调是乐观的。
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感情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丰富又不离现实生活。
宋代词评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把握作者思想情绪: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与弟弟子由分别七、八年,中秋对月,无不抑郁惆怅之感。
但作者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却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1、翻译: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读小序,弄懂意思,思考在小序中交代了什么信息?3、内容感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⑴上阕:⑵下阕:4、上下阙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内容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提示:古代诗词常常先写景,后抒情)情感:上阕:下阕:四、细腻品味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这句话表达对离别之苦的人的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
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检测1.苏轼在《水调歌头》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的祝愿,道出千载离人之思,唤起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两句是2.《水调歌头》中作者将眼光放开去,将人与月、古与今都纳入视野心胸,而对人事自然产生达观之想的句子是。
水调歌头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水调歌头课后练习题及答案水调歌头课后练习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集中练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苏轼( )遥问天上宫阙( ),何事长( )向别时圆?在月光低照绮( )户之间无眠,chánjuān( ) ( )有意,必定起舞弄( )人间清影。
2. 解释加点的词。
把酒问青天( ) 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 ) 何事长向别时圆( )3. 苏轼,字,号,与《水调歌头》一词的小序中提到的“子由”(即弟弟 )及父亲同为“ ”,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
4. 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主题文意细斟酌1. 选择下列对《水调歌头》一词判断有误的一项。
A.词的上阕写出了作者寂寞的心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B.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
C.词的下阕点明题旨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D.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旷达豪迈的情怀。
2. 《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 ;月圆之夜,给远方的朋友发条祝福短信,你可以用《水调歌头》里“ ”的句子。
3. 有人就此词的上阕上了个上联,请你根据下阕内容对出下联:上联:望月怀逸兴壮思,自具雅量高致。
我的下联:三、句段拓展善推敲[甲]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江城子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
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
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1.甲乙两词都极富想象力,甲词以“天上宫阙”喻指,乙词以“芙蕖”喻指。
水调歌头诗词赏析以及达标训练

水调歌头诗词赏析以及达标训练【原文】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翻译】[翻译一]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今夜是哪一年哪一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想乘御着清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我欲乘风归去,)又恐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明月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却为何偏偏要在亲人离别之时又圆又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也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我)只愿人能平安健康,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重点字词】(1)把酒:端起酒杯。
(2)宫阙:宫殿。
(3)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
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乘风归去:驾着风,回到天上去。
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
指想象中的宫殿。
(6)不胜:经受不住。
(7)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8)何似:哪里比得上。
(9)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10)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1)照无眠: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12)何事:为什么。
(13)长向别时圆:长几位总是,向是在的意思(14)婵娟: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
水调歌头中考诗歌鉴赏题

水调歌头中考诗歌鉴赏题一、理解性默写类(5题)- 解析:这两句直接以问句开篇,把明月作为倾诉的对象,既表现出对明月的向往和疑惑,又为下文的抒情奠定了基调。
化用李白诗句,体现了诗词之间的传承关系。
- 解析:“我欲乘风归去”表现出作者想要离开尘世,飞往月宫仙境的愿望,这是一种出世的想法;“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则又担心月宫的高寒,反映出他对人间的眷恋,这种矛盾心理体现了苏轼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徘徊。
3. 词中富有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解析:这三句将人事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相对比,说明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
这一哲理的揭示,让人们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有了更豁达的认识。
- 解析:“但愿人长久”是对亲人寿命的祝愿,希望亲人能够健康长寿;“千里共婵娟”则说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体现出一种豁达乐观的情怀。
5. 词中直接写明月的句子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解析:这三句描写了明月的运行轨迹,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
通过描写明月的移动,进一步烘托出人物的愁思。
二、情感主旨类(5题)- 解析: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的上片把酒问月,表现出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下片则由月的阴晴圆缺联想到人的悲欢离合,既有对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最后以乐观旷达的情怀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整体上情感复杂而深沉,既有出世入世的矛盾,又有对人间真情的珍视。
2.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解析:这几句反映了词人矛盾的心境。
“我欲乘风归去”体现了他对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想要摆脱尘世的纷扰;“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则表明他对人间的留恋,担心月宫的清冷孤寂。
这种矛盾心境反映出词人在理想与现实、出世与入世之间的挣扎与权衡。
- 解析:这三句蕴含的哲理是:世间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生不可能总是圆满的,悲欢离合是难以避免的。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水调歌头》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水调歌头》含答案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9.下面诗句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蕴含的感慨最接近...的一项()A.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D.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20.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答案】19.C 20.上阕写月下饮酒问天,由幻想超凡脱俗,到对人间生活的喜爱。
下阕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到为离人祝福。
【解析】19.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主旨。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意思是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从人到月,从古至今,对人生的变迁作了高度的概括,可见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不必为暂时的不完美感到忧伤,无奈之外又隐含着本就难全的释然和旷达。
A.句意: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明月当作使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心与牵挂;B.句意:夜还没有消尽,红日以从江上升起。
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旧事物孕育着新事物;C.句意:花儿总要凋落让人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
达的情怀 7. 本词有一端小序,其作用是介绍写作缘由。文中说的“子由”是词人弟
弟的字,其名为苏辙,他和苏轼,苏洵 并称文坛“三苏”。 8. 全词以问句开篇,上阕问月,下阕问天,归根到底是在问自己。 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10 词中最富有哲理的一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1.下列对诗歌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化用杜甫 《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两句诗意。 B.“我欲乘风归云,又恐琼楼玉宇”,“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鉴赏及练习题
》鉴赏:
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词前小 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可见,此词作于丙 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 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 是很自然的。词的上片叙述了他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 之情。
的表达效果。(2 分)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 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5 词的上片诗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 显示诗人感情起伏的词语一个是“我欲”,一个是又恐、一个是何似。(2 分) 6 指出下面词语或句子
1/6
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 【练习题】
1、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 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 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 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 情致。 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A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 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 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 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 全诗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和浪漫 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水调歌头》中,上天为什么说“归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想转向 入世情怀的过渡? 上天而说“归去”,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 神的家园。上片末两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两片之间的过渡句,飞 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4.简析“转朱阁,低椅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
几句设想,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但不能透露作者对人间终 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
C.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 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 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 藉,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秋夜,月自然是主角,前人面对无限时空, 一轮孤月,早已产生了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 江花月夜》);“青天有月来之,把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 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紧承这一问,又有了下一问:“不知天 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进了一步,对明月的赞美向 往之情,也更深了一层。既然天上宫阙如此美好,当然会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 上天而说“归去”,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 家园。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词人又有些犹豫了,“又恐琼楼玉宇,高 处不胜寒”,作者的遐想愈来愈飘渺,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 在人间。”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片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仍然写月,写月光的移动和 月下的不眠之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转朱阁”,谓月光移照 华美的楼阁。“低绮户”,谓月光照着有离愁别恨的人,使其不得安眠。“朱 阁”“绮户”,与上片“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光,也写月下的人。这样就自 然过渡到个人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去。“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 一问,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好像是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 惆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宕开一笔来说,表现了 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最后,水到渠成地 唱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放达宽慰之语。“隔千里兮共明月”(谢 庄《月赋》),远隔千里之人,同处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下,虽不能团聚,也能有 所安慰了。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
12.这首词反映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政治失意时,幻想超脱物外;但积极的思想最终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 头,表现了作者乐观的心态和豁达的情怀。
3/6
4/6
5/6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