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诗词看宋代梅花文化

合集下载

宋元明清时期的梅花文化研究

宋元明清时期的梅花文化研究

宋元明清时期的梅花文化研究梅花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的花卉,历史上,梅花在中国被誉为“花中之冠”,它代表了坚强、清雅、高洁、自在以及生命的力量,被赞誉为“梅花三弄,心中自在”。

在宋元明清四朝之间,梅花文化逐渐形成,成为了中国文化中极为重要并影响深远的一部分。

宋元时期的梅花文化宋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而梅花文化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在宋代,梅花的性格特点得到进一步的表现,尤其是梅花的坚强、清雅的特点。

宋代著名的书法家米芾曾感叹道:“梅之干,坚卓兮;梅之叶,疏而不漏兮;梅之花,洁白而媚于人兮。

”此时,梅花已经被放大并成为了一个文化概念。

梅花也成为了文化的象征,这成为了当时文人雅士们竞相借助梅花表达情感的手段。

宋代文人黄庭坚就曾在一首长篇诗中写道:“红绡十里秋堤路,白露千家欲过时。

浅碧轻红无限意,何人不起故园悲。

”黄庭坚通过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这也反映了当时梅花文化的特点。

元代的梅花文化元代时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殊时期,同时也是梅花文化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元代文人王冕在他的《鹊洲志异》中就有“元人尤喜梅,恃其性质坚而能御寒,驰名江字。

”这样的记载。

元代著名的书法家苏轼,也钟情于梅花,并且以梅花为他的文化象征。

他曾写下这样的一句话:“我不欲人间行个百年,只愿长成梅花开五瓣。

”苏轼将自己的人生与梅花作了一个美丽的比喻,也反映了元代文人们对梅花文化热爱的态度。

明代的梅花文化明代时期是中国文化迈向成熟的一个时期,同时也是梅花文化的崛起时期。

因为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文人雅士们开始以一种更为自由、开放的态度来欣赏和经营梅花文化。

明代文人于谦在他的《梅花白五言诗》中写道:“梅花雪白老奇峰,千里寒空万里冰。

今日传唱音声在,来年年年认得行。

”他通过梅花反映了历史的延续、民族的传承的思想,也反映了明代文人们对梅花文化的重要性的认识。

明代梅花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梅花词,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宋代诗歌中的梅花意象

宋代诗歌中的梅花意象

宋代诗歌中的梅花意象陈允嘉梅花是中国古代常见的审美意象。

它以其曲折多姿的形态,经霜耐寒的特性受到古代文人反复咏唱,诗人借助这客观之象,融进自身的主观之意,赋予梅花各种美好的品格。

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融合为一体,梅花的艺术形象既有理性也有感情,激发读者的想象。

现在就以宋诗为中心,说说梅花的意象,其主要意象有三:一是象征志土、贞土;二是象征隐者、高土;三是象征美人、仙子。

早在魏晋时期,梅花就被写入诗歌中,人们首先把它作为一般春花春树认识和描写,就比如萧纲的《雪里觅梅花》:<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

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

俱羞惜腕露,相让到腰赢。

定须还剪彩,学作两三枝>后来梅花渐渐上升为独立的审美表现对象,而不仅仅作为春景的点缀,就自然产生了梅花独有的意象。

南朝鲍照在其《梅花落》中云:<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

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

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虽然仍视梅花为春花,但已看到梅花开在霜雪中的悲哀,意在托寓自身才能行不到发挥。

到了盛唐,张九龄在其仕途受挫之时所作的《庭梅咏》:<更怜花蒂弱,不受岁寒移。

朝雪那相妒,阴风已屡吹。

馨香虽尚尔,飘荡复谁知。

>在感怀身世的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坚毅不屈的意志,这是鲍诗所没有的。

至中唐朱庆馀《早梅》一诗,就把梅花傲雪作为高尚品性加以赞美:<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

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

>在此就可看出,诗人已经赋予了梅花高风亮节的品性。

尤其是宋代,生活在龌龊尘世,志不得伸的诗人们更与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看到在寒霜季节盛开的梅花,傲雪耐寒,独入清香,于是就把它诠解为一种孤高绝俗,贞洁自爱的君子情操,以梅隐喻自身的美德。

<穷冬万木产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

>欧阳修《对和雪忆梅花》描绘了梅花娴雅不俗,耐得寒冷,饱经霜打依旧傲然挺拔的贞秀丰姿。

宋初诗人韩维眼中梅花就是如此孤高绝俗,在严寒霜雪中保持铁骨芳姿。

《劲谢》=还有描写在恶劣环境下生长的梅花:<自持孤石比坚性,不与众木争芳姿>(释显忠《石缝梅》)虽生长环境不好,但依然顽强自下而上,不随俗浮沉而保持真我。

简析宋词中的梅花意象

简析宋词中的梅花意象

梅, 词人 以花 孤芳 自赏。贺铸《 南 歌子 》 “ : 傍水 添新 韵 ,横 墙露 粉 颜 。夜 来 和月 起 凭 阑 , 得 暗 香 微 认
度 有 无 间 ” 写 水 傍 墙 边 有 一 株 斜 , 梅 , 清 玉 洁 , 和 的 月 光 下 发 出 冰 柔 淡 淡 幽 香 , 色 味俱 佳 。宋 代无 名 神 氏《 乡 子 》 云 :雪 态 冰 姿 巧 耐 南 也 “ 寒, 南北 枝 头 香 不 断 ” 诸 如 此 例 , ,
现 了宋 人 咏 梅 ,孤 芳 自赏 的 审 美
学教 育
畏残冬 的风雪 , 春色带 给人 间。 把 氏 《 远 行 》“ 赋 自然 雅 态 , 寿 望 :天 似 赠 梅 此 事 也 可 能 是 处 于 人 们 情 感
不 怕 雪 霜 寒 , 先 向 百 花 头 上 探 春 。 ” 艳 的 白瓣 黄 蕊 的 梅 花 , 鲜 不

作 品描写 梅花 的 “ 香疏 影 ” 暗 之 姿 , 曾储有“ 如 清友 , 芳 右 , 缟 群 万 纷 披 兹 独 秀 ,天 寒 月 薄 黄 昏 后 ” (调笑令 ・ 友梅》 《 清 )描 写 了 黄 昏 后 独 立 摇 曳 在 寒 风 中 的 一 株 寒
艳, 任随百花嫉妒。即便是飘落在
道 边 , 受 车 马 的践 踏 , 作 泥 土 遭 化 尘 埃 , 的清 香 仍 一 如 往昔 。词 中 它 每 一 笔 都 将 梅 花 品 格 与 人 的 品格 融 合 在 一 起 , 品 即人 品 , 达 出 梅 表 物 人 同 一 的 审美 意 境 。 二 . 词 中 的梅 花 典 故 宋 梅 花资质幽雅 , 香可人 , 清 不
更是 不畏严寒 , 风雪飘零 中“ 在 先
出岁寒枝 ”《 神子 ・ 梅》 “ ,江 赋 : 暗 香横路雪 垂垂 , 风 吹 , 风 吹。 晚 晓 花 意 争 春 , 出岁 寒 枝 。 ” 人 赞 先 宋 赏 梅 花 的傲 雪 抗 寒 ,深 受 它 的 高

宋。朱熹的梅花诗词

宋。朱熹的梅花诗词

宋。

朱熹的梅花诗词宋代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而朱熹则是宋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他的梅花诗词更是被誉为宋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朱熹的梅花诗词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精湛的艺术表达而闻名。

他的梅花诗词多以写实手法为主,通过对梅花的细致描绘,展现了梅花的傲雪凌霜、坚韧不拔的品质,以及对人生坎坷的深刻思考。

朱熹的梅花诗词中最著名的一首是《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中他以梅花为象征,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思念之情。

诗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几句诗道出了梅花的坚韧不拔和生命力的顽强,也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离别的无奈。

朱熹通过对梅花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友人离别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除了《赋得古原草送别》,朱熹的梅花诗词中还有许多经典之作。

比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梅花香自苦寒来,百花凋谢独狼藉。

”这两句诗表达了梅花在寒冷的冬天中依然能散发出芬芳的香气,以及其他花朵凋谢后的凄凉景象。

这种对梅花坚韧品质的赞美,也是朱熹梅花诗词的一个重要主题。

朱熹的梅花诗词不仅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魅力,更在思想上有着深刻的内涵。

他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坎坷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热爱。

他认为梅花的坚韧和顽强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是一种对困境的坚持和对命运的抗争。

他通过梅花的形象,告诉人们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朱熹的梅花诗词不仅在宋代广为流传,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梅花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他的梅花诗词不仅展现了梅花的美丽和坚韧,更传递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热爱。

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朱熹的梅花诗词才能在历史长河中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赏析宋词如何以梅花展现傲骨与坚韧

赏析宋词如何以梅花展现傲骨与坚韧

赏析宋词如何以梅花展现傲骨与坚韧梅花,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意象,在宋词中频繁出现,被词人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尤其常被用来展现傲骨与坚韧的品质。

在众多宋词中,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堪称经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上阕描绘了梅花生长在荒凉的驿站外断桥边,无人欣赏,独自承受着黄昏的愁苦和风雨的侵袭。

这一孤独寂寞的景象,不仅展现了梅花所处环境的恶劣,更凸显了其无人问津却依然开放的坚韧。

下阕中,词人通过“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写出了梅花无意与其他花朵争艳,任凭群芳嫉妒的洒脱与孤傲。

而“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则将梅花的坚韧与傲骨推向了高潮,即便凋零化为泥土,被碾作尘埃,其香气依然留存,这不正是梅花坚守自我、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吗?又如李清照的《清平乐·年年雪里》:“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早年,词人在雪中赏梅、插梅,沉醉其中。

而后来,经历了人生的沧桑变迁,再看到梅花时,却已无心欣赏,唯有泪满衣衫。

虽然整首词充满了哀伤,但从早年对梅花的喜爱中,依然能感受到词人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向往和追求在困境中未曾磨灭,也体现了一种坚韧。

再看姜夔的《暗香》:“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

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词中通过回忆过去在梅边吹笛、与玉人攀摘梅花的美好场景,与如今的孤寂落寞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即便时光流转,人事已非,梅花的香气依然萦绕心头。

这里的梅花,见证了词人的青春岁月,也陪伴着他走过了人生的起伏,其坚韧的姿态始终不变。

由梅花诗来看宋朝社会的审美文化.doc

由梅花诗来看宋朝社会的审美文化.doc

由梅花诗来看宋朝社会的审美文化-摘要:宋代美学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宋代文人对文化的审美在当时独特的社会环境下也显现出不一样的独特情怀。

宋代梅花诗的创作兴盛,本文以梅花为主线从宋代社会的净土信仰和隐逸等方面来探讨宋代社会的审美文化。

关键词:宋朝美学;梅花情怀作者简介:杜文文(1990.3-),女,汉族,河南南阳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油画在读硕士。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朝代,它跟在繁荣雄强的唐代之后却再也难以再现唐朝的辉煌,国家的积贫积弱,政权的风雨飘摇,人民生活的动荡,这样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宋朝社会所特有的审美文化,本文就宋朝文人对梅花的特殊情怀和宋朝文人的净土信仰和隐逸情结等方面来探讨宋朝社会的审美文化。

一、宋代文人对梅花的独特情怀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记忆的一片沼泽地,宋代与豪迈大气的唐朝不同,它更多的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雅静含蓄深沉之文化。

在这样一个朝代象征富贵华丽的牡丹已不再是人们的关注的对象,文人们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梅花,相比牡丹,梅花似乎更能代表这个时代和文人的内心。

寓情于梅花,似乎才能够将世事的失意暂时的忘却,才能够保留住内心那些许的纯洁和希望。

宋代文人的梅花诗创作就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梅花在宋代社会的地位。

据史料记载,宋代有关梅花的诗词创作在历史上达到之最。

我们由当时的陈同古写的一段文字来看这一盛况,他说道:“在汉晋未之或闻,至宋鲍照以下,仅得十七人,共二十一首,唐人最盛,杜少陵才二首,白乐天四首,袁微之,韩退之,刘子厚,刘孟德,杜牧之各一首,至于不过一二,如李翰林,韦苏州,孟东野,皮日休诸人,则又寂无一篇。

至本朝方盛行,而余日积月累,筹和千篇云。

”另外,我们从宋代的咏梅诗还能揣摩出当时的文人在诗词中所提到的梅花形象还是有着独特的意味的,这与清代文学中的“病梅”的形象不同,宋代文人们笔下的梅是傲骨风霜,是雅静深沉和洁净芳香的。

梅花,这种普通的花在宋代却被赋予了精神的象征,在宋代文化中意义非凡,它受到了文们儒士的赞美讴歌,也成就了宋朝社会的独特审美文化特征。

梅花香韵宋词中的意境描绘

梅花香韵宋词中的意境描绘

梅花香韵宋词中的意境描绘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宋词作为当时文人雅士们最喜爱的文学形式之一,不仅在表述技巧上有所突破,而且在意境描绘方面也实现了巨大的突破。

其中,宋代词人对梅花的描绘堪称经典,能够将梅花所散发出的独特香气与艳丽花瓣状貌相结合,展现出梅花中所蕴含的深远意境。

梅花香韵在宋代词作中常常被用以表达多种情感:爱情、友情、壮志等等。

例如苏轼的《赤壁怀古》中就有“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的描写,苏轼巧妙运用梅花的形象,将壮志与春景相融合,表达出自己对梦想的执着追求。

这样的描写手法不但让人感受到了梅花的香韵,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内心的热情与豪情。

梅花的香气,不同于其他诸如牡丹、荷花等娇艳花卉中所散发出的浓郁花香,其馥郁的清香总能给人以独特的感受。

梅花在宋词中的意境描绘主要集中在花香的独特魅力上,从而使作品能够传达出更加深远的意义。

例如苏轼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中,他借用"偷香"一词形容梅花的香气,将人们对梅花的喜爱与梅香所带来的情感进行巧妙结合。

这样的描写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也让人产生共鸣。

除了香气的描绘之外,梅花的美丽花瓣也成为宋词中意境描绘的主要元素之一。

自古以来,人们对花的描绘往往注重华丽、娇媚和浓烈等特点,而宋代词人对梅花的描绘却赋予了更多细腻和含蓄。

例如杨万里的《梅花》中,他写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这样恰到好处的描写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浓郁的联想,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梅花的美丽与韵味。

总的来说,宋代词人通过对梅花的意境描绘,将其与情感、壮志等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令人心驰神往的作品。

他们不但注重描绘梅花本身的美丽,更重要的是通过梅花所展现的香韵与花瓣美,传递出了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

这一人文情怀的抒发让梅花成为了宋代文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和追求,同时也赋予了宋词作品以独特的魅力。

无论是香气的散发还是花瓣的轻盈,都充分体现了宋代词人对梅花的深刻理解与独特审美观。

宋代梅花诗的“言道”风范

宋代梅花诗的“言道”风范

宋代梅花诗的“言道”风范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文学在这个时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学巨匠,他们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梅花诗被誉为宋代诗歌的精品之一,它不仅在形式上有独特的风韵,更在意境上展现了“言道”风范,成为宋代文学的一大亮点。

梅花诗在形式上展现了一种风骨峻朴之美。

宋代梅花诗的风格一般以豪放潇洒、峻拔挺拔见长。

在梅花诗中,梅花被赞美为高洁、坚韧、志向远大的化身,诗人们常常以傲雪奋发、破冰绽放的梅花为意象,赞颂其高洁的品质和坚毅的性格。

例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娟娟梅花袭人寒”以及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中的“竹雪晴争映梅花红”等诗句,都展现了这种风骨峻朴之美。

梅花诗在意境上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言道”风范。

在宋代社会,名利至上、功利心理盛行,而在这种情况下,诗人们却选择以梅花为意象,表现出对世俗的超然和淡泊。

他们通过梅花的高洁品质和坚韧性格,寄托了自己对清高、淡泊的追求和向往。

例如王安石《寒梅馆》中的“唯有梅花堪作伴,却无人解梅花意”以及苏轼《赠刘景文》中的“举头西北梅花白,百花树下妒妆红”等诗句,都展现了这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言道”风范。

梅花诗在情感上展现了一种超脱红尘、超凡脱俗的情怀。

在宋代时期,梅花被视为高洁、清雅的象征,因此在诗人笔下,常常象征着纯洁、高远的情感。

在这些梅花诗中,诗人们以对梅花的赞美和赋予梅花以高尚品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现了一种超脱红尘、超凡脱俗的情怀。

例如李清照《如梦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以及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梅花却自勉,偏被长春笑”,都展现了这种情感的超脱和脱俗。

梅花诗在意境上展现了一种清远高洁、超脱尘世的审美情趣。

在这些梅花诗中,诗人们以梅花为意象,抒发了对于清远高洁、超脱尘世的审美情趣。

梅花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高贵、高傲、洁净的意义,在这种审美情趣的影响下,梅花的形象既抒发了诗人的超脱世俗、怀才不遇的心境,又表现了对纯洁高尚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宋诗词看宋代梅花文化
作者:董碧娜
来源:《文学教育》2016年第07期
内容摘要:梅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定意象,其独特意蕴的确定历经了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宋代咏梅文学达到高潮,梅花的象征意义成熟、定型。

本文从宋朝的梅花诗词入手,分析了梅花意象在宋朝的主要象征意义:代指美人、仙子;还可表达对远方朋友、家园故里的思念之情;象征君子;象征隐者、高士;所以,宋代文人在赞叹梅花美的同时,更多借梅抒发人生情怀,彰显自身高洁品质。

关键词:宋朝梅花诗词梅花意象
宋代是中国梅花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宋朝人在梅花欣赏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痴迷程度,梅花的一些著名典故、诗篇和绘画,多起源于宋朝。

宋朝人对梅花的喜爱甚至影响到元明清时期,以致现在梅花诗词、画已经成为中国文人士大夫表达个人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

有关梅花美的认识、信念和人格象征意义在宋朝真正成熟、定型,梅花诗词成为最能体现宋代文人文化心态和人生意趣的一类作品。

正所谓“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本文从宋代描绘梅花的诗词入手,说说宋朝梅花文化的意蕴及主要象征意义。

梅花雪中独开,清冷淡雅,本身又具美人姿态,自古便有“霜美人”、“冷美人”之类的称号,宋以前的文人爱将梅花比作玉人、美人、仙子等;宋人也继承了这一意义,宋人田为在他的《江神子慢》就写“梅花傅香雪,冰姿洁”。

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把梅花比作刚出浴的美人,“香脸半开娇旖旎”。

另外,宋代之前有折梅赠远的习俗,宋人继承了这一习俗。

王安石曾写有《梅花》:“驿使何时发,凭君寄一枝”,欲寄一枝梅花给远方朋友,表达对朋友的思念。

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更是折梅寄远的佳作。

北宋时期,由于崇文抑武的特殊政治环境和时代背景,文人比较推崇理智恬淡、稳健淡泊的人生态度。

而梅花清瘦脱俗、淡雅清香、傲雪独开的品质,恰好符合了他们的心态和审美需求,与文人内心期望的优雅、高洁品格,与他们修身治国即便失意也超然的人格追求不谋而合。

所以,梅花被赋予了“君子”的人格,“梅妻鹤子”的林逋(和靖)《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誉为咏梅千古绝唱。

北宋中期,梅花的“君子”意象进一步传承发展,苏轼写了42首关于梅花的诗,成为北宋咏梅花第一人,《岐亭道上见梅花戏赠季常》:“蕙死兰枯菊亦摧,返魂香入岭头梅。

数枝残绿风吹尽,一点芳心雀啅开”。

《梅花》:“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

这些诗展现了苏轼内心清逸孤高的性格志趣,更寄寓了他不甘与世委蛇的高洁品质与情怀。

王安石著名的小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写梅花不屈服于恶劣环境,严寒中独开,借梅花象征坚持操守,为国家强
盛而不畏排挤和打击的君子。

李少云《梅花落》:“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

可怜深似我,零落此山中”。

用梅花自比自叹,写出了文人土大夫遭遇挫折时的常有心态。

南宋半壁江山已失,朝廷却偏安一隅,“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姜夔一类爱国文人志士,空有满腔把报国志,但面对国家大势,却无能为力,个人仕途也灰暗一片,又受了佛教、道家思想的影响,很多文人渴望过一种清静闲适、无忧无虑的生活。

至此,梅花又发展出了另一个象征意义——隐者高士。

南宋杨无咎(1097-1171)《柳梢青》三:“茅舍疏篱,半飘残雪,斜卧低枝。

可更相宜,烟笼修竹,月在寒溪。

亭亭伫立移时,判瘦损、无妨为伊。

谁赋才情,画成幽思,写入新诗”。

写梅花幽静淡泊,生在“茅舍疏篱”,与“淡烟寒月”为伴;杨无咎自号“清夷长者”,多次辞谢朝廷征召,终身隐逸,他笔下的梅花正是自己的写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知,有宋一代,梅花意象主要象征有四:一象征美人、仙子;二表情达意,传达对远方朋友、家乡的怀念;三象征君子;四象征隐者、高士,这四个象征意义在很多咏梅作品中是同时存在,相互融通的。

欧阳修《对和雪忆梅花》:“穷冬万木立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鲜妍皎如镜里面,绰约对若风中仙”。

就描绘了梅花的外在“鲜妍皎”,“若风中仙”,又写了梅花在“穷冬万木立枯死”的恶劣环境下,“玉艳独发凌清寒”的坚毅品格。

综上所述,宋代文人雅士们在欣赏梅花美丽外表之外,植梅、观梅、画梅、咏梅,甚至妻梅,更多是借梅抒发人生情怀,把自己人生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梅花中,借梅花彰显自身高洁品质。

因此,宋代开始,梅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意象,深植于中华文化的深土沃壤里,也为我们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咏梅佳作。

参考文献
[1]詹弘.从宋代诗词看咏梅之风及其成因[J].兰台世界,2012(6).
[2]王辉斌.宋金元梅花诗探论[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0(1)
(作者介绍:董碧娜,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讲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