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词看宋代民俗文化论文

合集下载

宋词精选鉴赏论文

宋词精选鉴赏论文

从词风看词人及时代背景自隋唐五代开始各种风格的词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到了宋代,更是把词文化推向了顶峰,而通过词风我们可以更深入了解古代词人的的内心思想抱负以及时代背景,进而帮助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词的长短句形式,音乐性,婉约中甚至带着浮艳性,让词的起源众说纷纭,有的说与诗同源,有的说源自隋唐,也有说始于六朝。

各种事物的产生必定带有与生俱来的时代气息,因此,确定词的源头对词风的演化也有一定意义。

关于词的起源细分至某朝代,某文化现象,我觉得没什么必要。

中国是世界历史中唯一一个延续五千年文明而不曾中断的国家,其文化继承也包含在大一统的文化背景中。

词本身,其押韵,朗朗上口,优美,音乐性本身就是文化的支流的一部分,其中蕴含的韵味是整个文化的精髓,只是终于在隋唐汇聚成流并在宋代汹涌澎湃起来。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正统王朝的恢弘大治年代,其诗深刻表现出时代背景的发达博大。

而词,作为一种新生文学形式开始发展,其词风与唐诗中的山水田园派有点类似。

像对江南美景及平静生活的向往的那种词气则反映了白居易刘禹锡等词人对美好恬静生活的向往,也可以看出二人对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的期待。

与此同时这种词风反映了历经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尽管国力下降却仍大国气度犹存。

因为只有大国或者盛世年代才会有这样的风气。

还有以韦庄为代表的词风对游子思乡的尽情嘱托一方面反映这类词人对回归的渴望,当时的时代已经有了没落的迹象,又或许反映朝代本身对先朝盛世的渴望复兴。

而到了晚唐五代之际乃至整个五代十国(下面会说到)词风已经变成了浮艳之词。

反映的时代是堕落了。

五代十国在文学上的成就以江南政权为主,而十国是历史上少有的缺少英雄的战乱年代,当时的词风充满萎靡浮艳气息,从宫廷开始,对文采,艳丽,繁华的追求深刻表现在词风上,其中又以南唐为代表。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整个社会弥漫着婉约的爱好。

词风的演化在南唐中主李璟时代尚属和平之词——而实际是藩镇割据年代。

从《摊破浣溪沙》中的闺怨词还有对物逝人离的伤感俨然带着对国式日衰的忧愁开始,到后主李煜对风花雪月的深刻描述,已经表明了词风到了女人式的柔弱了。

从柳永的词看北宋的社会生活与文化

从柳永的词看北宋的社会生活与文化

从柳永的词看北宋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学院:研究生学院专业:英语口译五班姓名:信馨学号:2120920从柳永的词看北宋的社会生活与文化文章是时代的一面镜子,作品是文化的一种载体。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一种文化载体,先秦有诸子散文,汉有汉赋,唐有唐诗,而宋代则是词极大繁荣的时期。

词的产生不仅是一种新型文体的出现,它更是一种新的文化载体,新的时代的产物。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柳永的词是融于世俗的,是属于大众的,是贴近生活的。

透过柳永的词,我们能追溯他所属那个时代的点滴——北宋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动态,文化的趋势。

北宋是个繁荣的时代。

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城市建设初具规模,各种市民文艺蓬勃兴起。

柳永的词从题材,到形式,到审美取向无不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题材上,柳永的词,记录了盛世的美好,城市的繁华,人们生活的悠然自得。

那首《望海潮》便是繁华都市生活最好的写照。

杭州自古以来都以钱塘繁华闻名于世,也是当时的东南第一州,柳永来到杭州,便被这里的大都市气息所深深吸引,写下这千古名篇:江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首词是北宋前期杭州的传神写照,气势磅礴,文笔华美。

词中作者如数家珍般一一细数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绿树白沙,江水奔腾;珠宝遍陈,物阜民丰;湖水清嘉,桂花飘香;笙管悠扬,菱歌回荡;老人悠然垂钓,儿童烂漫嬉戏。

这是怎样一幅太平盛世的图景!全词将这都市风貌,风土人情展现得淋漓极致。

形式上,柳永大力发展慢词,这首《望海潮》就是其中之一。

之所以使用慢词,是因为小令这种过去盛行的词的形式已不能充分表达当时词人的思想感情。

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加,文化传播速度加快。

宋词中的两宋民俗

宋词中的两宋民俗

宋词中的两宋民俗宋词中的两宋民俗宋词是我国民俗的重要文献之一。

近年来,将宋词引入文化学、民俗学的视野,已日渐增多。

词由于其本身特点,较之诗文更能适应民俗、容纳民俗和善于表现民俗。

二万多首宋词中,与当时民俗直接间接有关的,占有很大比重。

然而过去不论研究宋词或研究民俗,对这一点都缺少应有的关注。

两宋词中涉及南北社会的大量民俗现象,未能予以重点开发和广泛运用。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失。

现在这方面的工作已有所开展,宋词在文化学、民俗学上的价值,将会得到更多的认同。

民俗是约定俗成、世代积累、长久稳定的,往往超越历史阶段而存在。

古老的民俗有些一直延续至今,与现代生活相融合而不失其历史光泽。

宋词中所展现的两宋民俗,并不是深埋于岩层之下的化石。

相反,在现实生活中几乎随处可以发现它们的遗存。

民俗总是与人民生活形影相随,结伴而行。

后代的人们对于前代的民俗,也总是怀有兴趣,感到亲切和易于理解的。

问题是要对延续至今的这些古代民俗给予现代诠释,除了追本溯源,还要证明其历久不衰、与时变易的内在原因。

两宋历时三个多世纪。

北宋定都开封,南宋定都杭州,地跨中国的南北疆域。

民俗有举国的同一性,也有地域的差异性。

以开封为代表的中州民俗,以杭州为代表的江南民俗,与前此以关中为代表的汉唐民俗,固有其世代相继的历史传承,但也呈现出随着社会文化变迁所带来的若干新的风貌。

有的民俗逐渐褪色淡出,有些民俗则新近生成、日趋流行,这样的例子在汉唐至宋的民俗演变中并不少见。

总的说来,在宋代,中州民俗和江南民俗上升至主流地位,而且从宫廷到民间,从都市到乡村,从北方到南方,都更为丰富多彩,闪现了前此少有的一些亮点,在社会生活中也愈益显要。

且以时令节日为例。

宋代有关时令节日的民俗来源甚古。

但从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自牧《梦梁录》、周密《武林旧事》、陈元靓《岁时广记》等书的大量记载看,同样一个时令节日,较之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唐韩鄂《岁华纪丽》所记,就远为隆重繁盛,铺张扬厉,多姿多彩。

宋诗中杭州民俗的表现形式

宋诗中杭州民俗的表现形式

宋诗中杭州民俗的表现形式宋代的杭州,以其独特的文化气息和神秘的历史让我们深深的陶醉。

此时此刻,我们沉浸在宋诗中对杭州民俗的表现形式中,一探宋代杭州文化的魅力所在。

宋代杭州是当时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作为杭州人民文化的象征,宋诗中咏叹了大量有关杭州民俗的文字。

其中,清柔慢品的梅花、烤鱼、新春购物、上访说法等宋诗中展现出来的民俗,为宋代杭州文化注入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梅花,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种以鲜明的色彩和清淡的韵味描绘的主要花卉。

宋代杭州的梅花,被诗人们称为“神仙梅”,它们把宋诗中的解放和浪漫贴近生活,让人们唱出浓浓的家乡情怀。

宋诗人朱熹的《题梅花追》:“梅乘风入庭来,小雪坐轩双回,回旋迭,回旋迭,醉睡三春宵,梅蕊轻轻,满回风。

梅乘风入庭来,红艳貌未改。

”其中描写了诗人杭州家乡宋代梅花的文字,让人们思绪万千,深深的感受到杭州宋诗文化的魅力。

烤鱼,也是宋诗中时常出现的民俗,它被宋诗人们用各种艺术手法描述得淋漓尽致,如苏轼的《忆秦娥恋酒》:“杭州烤鱼美,只有胜却春丝,吾儿饮酒未醉,逢人乱开笑语。

”杭州宋代烤鱼的美味让诗人爱不释口,象征着当时宋朝社会欢乐融洽的氛围。

新春购物,是宋代杭州人民最喜爱的民俗之一。

宋诗人张养浩的《春游杭州》写道:“购彩新簇节上,几更绿竹街边,时时店上有客,唤着买色买画”。

新春购物的热闹景象,充分体现出宋代杭州文化的繁荣景象。

上访说法,也是宋代杭州文化中的一项民俗,宋诗人李煜的《无题白头宫词》:“三月殿前上访泪,万乘新簇上书堂。

安可穿山越岭去,白头不到江南忘。

”首诗对上访说法的态度褒奖为先进,反映出宋代杭州尊重百姓权利和言论自由的文化精神。

宋代杭州,以其独特的文化气息和神秘的历史让我们深深的陶醉,宋诗中杭州民俗的表现形式,无一不折射出宋代杭州文化的精粹,让我们对宋代杭州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谈谈宋词的作文600字

谈谈宋词的作文600字

谈谈宋词的作文600字宋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形式,它将神秘、抒情、寓言元素融合在一起,塑造出一种独特的诗意语言,起到了弘扬道德、倡导礼义、倡导礼仪的作用。

宋词的文字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显示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精神世界,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深厚而又异常丰富。

宋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高手聚集于宋词的领域,提出了许多令人敬畏的创作理念,使得宋词走向一个全新的高度。

李煜、李清照、苏轼、柳永等众多文人把自己的文化理念和思想注入宋词中,宋词把现实生活中的诗歌元素和艺术理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

宋词的最大特点就是运用文辞,运用多种象征和逆句,表现出富有寓意的神秘意境,带给读者隽永的愉悦。

它不仅反映了某种社会状况,摆脱现实的束缚,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使读者隐晦地感受到了丰富的文化内容。

宋词有着极为丰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充分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绵延的历史和渊源,还表达了当时的心理意境和隐藏的文化内涵。

它体现出中国文人的精神境界,凝滞秘,又融入了抒情和浪漫。

宋词由琐碎生活中的细节凝练而成,其背后暗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让读者在文字中体会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文化情感,感受到历史的深刻意义和文化的独特魅力。

宋词的多元性令人称赞,它能够用很少的文字表达复杂的思想,而且充满智慧和灵动,令读者流连其中,不忍离去。

它可以将思想、社会状况、文化底蕴以及文人独特的感受和表达结合在一起,让读者感受到古人文化的深厚。

宋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用诗歌的形式抒写社会现实,表达自己的理念和情感,在文化传承中发挥了深远的作用。

宋词的文字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的文辞多样、语言气势宏大,将几千年精神文化的传承融入其中,为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宋词的出现使中国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它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表现出宋代文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中国文化传承做出了贡献。

宋词是中国文化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词的特点和风格论文

宋词的特点和风格论文

宋词的特点和风格论文《宋词的特点和风格》论文摘要: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本文通过对宋词的研究和分析,探讨了宋词的特点和风格,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通过梳理宋词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其与其他文学体裁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了解宋词的特点和风格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宋词、特点、风格、发展、关系1.引言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文学体裁之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对于了解宋词的特点和风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学形式。

本文将系统地阐述宋词的特点和风格,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

2.宋词的特点2.1表达方式的简洁明快宋词以其简洁明快的表达方式而闻名,经常用几句话表达出复杂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表达方式使得诗人能够用简短的语句展示出强烈的情感和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2情感真挚、细腻宋词的情感表现非常真挚和细腻,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感受。

词人通过对爱情、友情、家国等主题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情感,让读者感同身受。

2.3以景写情、以情写景宋词善于以景写情、以情写景,通过对具体的事物和景色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种表达方式既能够让读者感受到美丽的自然景色,又能够让读者了解诗人内心的情感。

3.宋词的风格3.1唯美主义风格宋词的风格以唯美主义为基础,追求美的境界和完美的艺术表达。

词人常常借助自然景色和物象,通过精致的描写和比喻,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心境。

3.2婉约风格宋词的婉约风格是其独特之处,通过语言的铺垫和音韵的调和,给人一种温柔、柔美的感觉。

词人通过对音乐的借鉴,使得宋词在音韵上更加优美,给人以愉悦的享受。

3.3情调和谐、平实自然宋词在情调上追求和谐、平实和自然,没有过多的华丽修饰和浮夸言辞。

词人通过简单而质朴的语言,表达出真实的情感和心境,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

4.宋词特点和风格产生的原因4.1社会背景的影响4.2文化传统的延续宋词在文化传统上延续了先秦两汉以来的文学精华,吸取了前代文人的优秀作品,并通过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中国的传统文化之唐诗宋词,作文

中国的传统文化之唐诗宋词,作文

中国的传统文化之唐诗宋词,作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中国的传统文化之唐诗宋词,作文篇1中国有许多丰富的传统文化,但我最喜欢的是古诗,它在中华文字出现之时就有了。

我读过好多古诗,有《山行》、《望天门山》、《静夜思》……古诗大多是来抒发感情的,我特别喜欢。

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上了《草》这首诗,它是唐代的诗人白居易写的,简简单单的两句话就写出了草顽强的生命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就是最好的写照吗?竟然连小草都有这么顽强的生命力,我们一定要变得坚强一些,不能让“野火”伤到我们。

每当过年的时候,我都要去奶奶家,爸爸妈妈离开的时侯,我就会特别伤心,这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会出现在我的脑海里:“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看菊花展喽!”人们的叫声把我的脚勾了过去,啊,芙蓉广场的菊花白如玉,黄如金,红如火。

白菊花那娇嫩的样子最引人注目;黄菊花又像磁铁一样把人们“吸”了过去;红色的“大火把”又好像在威胁人们:“谁敢不过来!”菊花美丽动人,我忍不住喊到“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的诗好优美呀!古诗就是这样抑扬顿挫,栩栩如生,古诗陪伴着我度过了一年又一年,它成了我的至爱中国的传统文化之唐诗宋词,作文篇2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都表现了我们国家人民的伟大智慧,今天我要跟大家说的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一剪纸,这个是在我国很有名的传统文化,剪出来的很漂亮。

剪纸的种类有很多,比如:窗花、喜花、礼花、鞋花、门筏、湾州布影、斗香花、剪纸团花、剪纸旗幡、剪纸汉字、剪纸图画等等。

我次就只介绍介绍剪纸图画、剪纸汉字和剪纸旗幡。

剪纸汉字也是先拿出一张纸,然后在上面剪出一些汉字,还可以剪艺术字呢!我也曾经剪过,非常的漂亮。

就凭一张纸,一把剪刀就可以剪出各种各样的画面,有小兔子、小老鼠、大老虎,还有一对鸳鸯都可以剪,是多么的神奇呀,这就是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代表着我们国家的文明。

宋词中的节日民俗盛况-精选资料

宋词中的节日民俗盛况-精选资料

宋词中的节日民俗盛况-精选资料宋词中的节日民俗盛况我国的节日,大致形成于汉代,经魏晋南北朝民族风俗的大融合至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传统节日在宋代趋于定型,民俗活动也达到繁盛时期。

宋代的节日中,元宵观灯,寒食禁火,清明祭祖,端午竞渡,七夕乞巧,中秋赏月,重阳登高,除夕守岁,诸种传统节日及民俗活动,无不形诸笔端。

据统计,《全宋词》[1]中收录以节日为题的词有958首,内容涉及的则在1500首以上。

一、节日中的全民民俗活动宋代的节日举国同庆同欢,明显地突破了社会阶层的分野,显现出全民性的特点。

节日期间,不分男女老幼、不问贫富士庶,上至宫廷贵戚,下至乡野村夫,都实践着共同繁盛的民俗活动。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本是“风吹狂野纸钱飞”的祭祖伤心节日,可在宋人笔下祭扫却是完全踏青探胜、游赏娱乐的节日,“寒食第三节,即清明日矣。

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

都城人出郊。

……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

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2]看柳永词《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

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

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页鼋?s。

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盈盈,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

向路傍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

欢情,对佳丽地,信金?罄竭玉山倾。

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

全民“倾城”而出,在“芳景如屏”的美景中、在“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中“欢情”,共同分享着节日带来的欢乐与喜庆。

宋代的端午节,“龙舟两两” 夺“锦标”,激昂向上,鼓舞人心: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

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

斗巧尽输年少,玉腕彩丝双结。

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奇绝。

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

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

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

归棹晚,载荷花十里,一钩新月。

(黄裳《喜迁莺?端午泛湖》)再如宋代的中秋,也的确是一个万井笙歌的不眠之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宋词看宋代的民俗文化摘要: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的宋词早就对此予以大量的描写。

宋代的词作家们,他们不仅在思想上重视“风俗移人”的教化作用,而且在生活中又注重“历九土而观风”,在创作上追求完美,因而,宋词在对民俗文化的阐释上显得丰富多彩,并为宏扬和保存宋代灿烂的民俗文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宋词;民俗;文化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璀璨光华的一颗明珠,以其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并称“双绝”。

王国维在《宋元戏剧史序》中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宋词的内容十分广泛,有的抒发豪情壮志,有的表述离情别绪,有的吟花咏月赞美大自然,有的描绘社会风物人情,还有的描绘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下面笔者就宋词对民俗文化的阐释做一下分析。

一、对“宜男俗信”民俗的描绘自来追求子嗣为中国人人生之重大目标,“新妇宜男”即为祝颂多子之词。

早在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就有了有关宜男风俗的有关记载。

例如,《北史·崔琰传》记载:“娄太后为博陵王纳䴙妹为妃……婚夕,显祖举酒祝曰:‘新妇宜男,孝顺富贵。

’”①历经隋唐,在宋代依然有宜男风俗的记载。

例如,《东京梦华录·河道》记载穿城(东京汴梁)河道之一的蔡河上,就有一座桥名唤“宜男桥”②。

“宜男俗信”在宋词中的描写记载更是是否普遍,并且“宜男”的意义各种各样。

包括、词牌、世妆、舞蹈、求子等。

首先,在宋词中就有《宜男子》词牌,例如,陈梦协集词牌名的词作《渡江云》即有“梦兰蕙芳,种宜男草,丹风吟非晚”之句,“兰蕙芳”、“宜男草”、“丹凤吟”俱为词牌。

其次,“宜男”还是妇女的一种时世妆。

例如,赵师侠《鹧鸪天·豫章大阅》:“玉带红花供奉班。

里头新样总宜男。

闹装鞍辔青骢马,帖体衣裳紫窄衫。

云鬓重,黛眉弯。

内家妆束冠江南。

轻裘缓带风流帅,锦绣丛花拥骑远。

”再次,“宜男”是一种舞蹈。

例如吴文英词《烛影摇红·元夕雨》云“人夜笙歌渐暖。

彩旗翻、宜男舞遍”,表明舞蹈中还有“宜男舞”。

最后,“宜男”还是萱草的别名。

例如,《诗经·卫风·伯兮》记载:“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传曰:“谖草令人善忘。

背,北堂也。

”笺云:“忧以生疾,恐将危身,欲忘之。

”释文:“谖,本又作萱。

”③北堂,古为母亲所居处,后因以萱堂为母亲或母亲居处的代称。

三国时也有这方面的风俗,例如,曹魏时嵇康《养生沦》:“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

”④晋代也有,例如,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鹿葱》引晋周处《风土记》云:“宜男,草也。

高六七尺,花如莲,宜怀妊妇人佩之,必生男。

”又引曹植《宜男花颂》云:“草号宜男,既哗且贞。

”⑤在宋词中所反映的萱草风俗基本是继承了前人的。

例如向子湮《鹧鸪天·寿太夫人》中的“葵花向日枝枝似,萱草忘忧日日长。

门有庆,福无疆”;洪咨夔《西江月·寿章叔厚》中的“庭下宜男萱草,墙头结子榴花”;陈郁《绛都春》中的“东皇先报宜男,已生瑞草”;指的都是生子宜男、慈母忘忧之类的风俗除此之外,宜男在宋代还有了与以往朝代不同的独特发展,这在宋词中也有体现。

例如,唐于鹄《题美人》中的“胸前空带宜男草,嫁得萧朗爱远游”⑥,似乎带了一些宜男俗信的变化。

这在宋词中就比较突出了。

欧阳修《于飞乐令》云:“怎空教、草解宜男。

柔桑密、又过春蚕。

正阴晴天气,更暝色相兼。

幽期消息,曲房西、碎月筛帘。

”他还有一首《桃源忆故人》云:“妒云恨雨腰支袅。

眉黛不饮重扫。

薄幸不来春老。

羞带宜男草。

”贺铸《薄幸》:“艳真多态。

更的的,频回眄睐。

便认得、琴心相许,与写宜男双带。

”袁去华《清平乐》云:“行人江北江南。

满庭萱草毵毵。

且恁亡忧可矣,只他怎解宜男。

”都显示“宜男草”业已成为爱情之花,所宜之男,已非子嗣之男,而是所欢之男。

从上可见,宜男在宋代还已经有了所爱的男人的意思。

例如,赵长卿《夜行船·咏美人》描绘的“手捻双纨,菱花重照,带朵宜男草”,邓剡《八声甘州·寿胡存斋》描绘的“笑钗符、恰正带宜男,”在这里宜男就是这种风俗的反映。

二、对“摸石求子”民俗的描绘各地五花八门的求子之俗,至今仍是中国民俗的一个有趣的组成部分。

在宋词以外的宋代文献中就有有关“摸石求子”民俗的记载。

例如,宋庄绰《鸡肋编》卷上:“襄阳正月二十一日,谓之‘穿天节’,云交甫解佩之日。

郡中移会汉水之滨,倾城自万山泛彩舟而下。

妇女于滩中求小白石有孔可穿者,以色丝贯之,悬插于首,以为得子之祥。

”⑦在宋词中,这种风俗关于摸石求子的风俗也有很多的记载。

例如,柳永《一寸金·小石调》:“井络天开,剑岭云横控西夏。

地胜异、锦里风流,蚕市繁华,簇簇歌台舞榭。

雅俗多游赏,轻裘俊、靓妆艳冶。

当春昼,摸石江边,浣花溪畔景如画。

”柳永的这首词描绘了春日迟迟,蚕市寸节,游人如织,妇女们在成都锦江边摸石求子的情景。

又葛胜仲《蓦山溪·天穿节和朱刑掾二首》:“望云门外。

油壁如流水。

空巷逐朱幡,步春风、香河七里。

冶容炫,摸石道宜男,穿翠霭,度飞桥,影在清漪里。

秦头楚尾。

千古风流地。

试问汉江边,有解佩、行云旧事。

主人是客,一笑强颁春,烧灯后,赏花前,遥忆年年醉。

”又黄庭坚《减字木兰花》:“黔中士女游晴昼。

花信轻寒罗袖透。

争寻穿石道宜男,更买江鱼双贯柳。

竹枝歌好移船就。

依倚风光垂翠袖。

满倾芦酒指摩围,相守与郎如许寿。

”宋绍圣初年,黄庭坚被贬涪州别驾,黔中安置。

这首词便是他对黔中民俗的一个记录。

描绘了在春花初绽、轻寒尚在的晴昼,黔中的士女们便出游了。

他们争着寻找穿石,即有孔的石头,相信它宜生男孩,祈求生儿子。

又买鲜活的江鱼两条,并用柳条贯穿起来,则是祈求多生子、留住儿子。

因为鱼是多子的象征,柳谐“留”,还有驱邪、生殖的意义。

双则是吉祥的数字。

以上词中出现的石,为生殖崇拜的重要表现。

而且,有趣的是,以上几首词描绘的背景,恰好构成一个完整的地域,即从汉水流域以迄西南的四川、贵州一带。

这种风俗一直流传到后世,例如。

清《渊鉴类函》第一册《人日》条引《夔州图经》云:“夔州人重诸葛武侯,以人日倾城出八阵碛上,谓之踏碛。

妇人拾小石之可穿者,以彩索系于钗头,以为一岁之祥。

”其“妇人拾小石可穿者”,⑧直到今天这钟祖石崇拜的风俗仍然在上述地区有流传。

三、风神崇拜关于风神崇拜的民俗在中国上古时代就已经有了,例如,在商周时期的甲骨卜辞中,风与凤同,都像风鸟之形,所以就有风崇拜即包含有风的崇拜。

春秋时期的越国就有防风氏,至今还有不少有关防风氏的神话故事在防风故地——浙江德清流传。

战国时期,也有风神崇拜的记载,例如,屈原《离骚》“记载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之“飞廉”也是风神。

在唐代也有这种风俗,例如,张说《岳州观竞渡》记载“土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

齐歌迎孟姥,独舞送阳侯”,⑨则表明在唐代的南楚之地,迎风神孟姥也是当地竞渡的一个内容。

到了宋代对于风神的崇拜依然十分盛行。

至今福建泉州九日山还保留有三块宋代祈风石刻。

在宋词中,也有很多风崇拜的记载。

首先,宋词有很多有关风神的记载例如,刘克庄《满江红》:“祷祝封姨,休把做、扬沙吹砾。

费西帝、许多薰染,浓香深色。

”蒋捷《解佩令·春》:“春晴也好。

春阴也好。

著些儿、春雨越好。

春雨如丝,绣出花枝红袅。

怎禁他、孟婆合皂。

梅花风小。

杏花风小。

海棠风、蓦地寒峭。

岁岁春光,被二十四风吹老。

栋花风、尔且慢到。

”二词俱惜春花被风吹零落。

吴潜《水调歌头·己未中秋无月》“痴云如妒,不知弦管可吹不。

安得风姨扫荡,推出团圆月姊,便遣桂香浮”,是希望风神吹去浮云,现出明月。

范成大《鹊桥仙·七夕》“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讲的是风姨嫉妒牛女。

其中的“封姨”、“孟婆”、“风姨”各为风神的名号。

宋徽宗赵佶《月上海棠》残句:“孟婆且与我、做些方便。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徽庙既内禅,寻幸淮浙,尝作小词,名《月上海棠》,末句云:‘孟婆且与我做些方便。

’隆佑保佑之功,盖谶于此。

谚语谓风为孟婆,非也。

段公路《北户录》云:‘南方祝舡神,名曰孟姥、孟公。

’梁简文帝《舡神记》云:‘又呼为孟姥、孟公。

’刘思贞云:‘元冥为水官,死为水神。

’冥、孟声相似,即元冥也。

”⑩其次,风神其实为水神行司风之事。

例如,李之仪《青玉案·用贺方回韵,有所祷而作》:“试祷波神应见许。

帆开风转,事谐心遂,直到明年雨。

”又姜夔《满江红》题序云:“满江红旧调用仄韵,多不协律。

如末句云‘无心扑’三字,歌者将心字融人去声,方谐韵律。

予欲以乎韵为之,久不能成,因泛巢湖,闻远岸箫鼓声。

问之舟师,云:居人为此湖神姥寿也。

予因祝曰:得一席风径至居巢,当以平韵满江红为迎送神曲。

言讫,风与笔俱驶,顷刻而成。

末句云‘闻佩环’,则协律矣。

书以绿笺,沈于白浪。

卒亥正月晦也。

是岁六月,复过祠下,因刻之柱间……。

”有关风神的崇拜的民俗一直流传到现在,但意义却有所不同,例如,孟婆在现在江南流行的民间传说中,是专门给准备投生的鬼饮迷魂汤——孟婆茶的神。

鬼饮了她的汤茶,就彻底忘了前身,重新做人了。

当代女作家杨绛在《孟婆茶》{11}一文中有记述。

杨为无锡人,大概来自其幼年的听闻。

从前面所引的资料看,水神与风神合一,风神与船神合一。

孟婆是风神、船神,也应是水神。

而全世界都流行着一个观念:人世与冥间相隔一水——冥水,所以,在阴阳界掌管迷魂汤,自然也应该是她的一个职责。

三、对拜月习俗的描绘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战国时期,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在北宋京师。

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

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宋词中也有不少女子拜月的描写,也是月崇拜的遗风。

(一)一年四季皆可拜月贺铸《忆秦娥》“凌波人去,拜月楼空。

去年今日东门东。

鲜妆辉映桃花红”,提到的拜月是在春季。

周邦彦《鹊桥仙令·歇指》“晚凉拜月,六铢衣动,应被姬娥认得”,李昴英《浣溪沙》:“笋玉纤纤拍扇纨。

戏拈荷叶起文鸳。

水亭初试小龙团。

拜月深深频祝愿,花枝低压髻云偏”,是夏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