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论文相关论文总结

合集下载

辛弃疾的古代诗词鉴赏论文

辛弃疾的古代诗词鉴赏论文

辛弃疾的古代诗词鉴赏论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策划方案、规章制度、祝福语、诗歌美文、名言大全、教育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summary reports, planning schem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blessings, poems and essays, famous quotes, educational materials, composition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辛弃疾的古代诗词鉴赏论文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高考诗歌鉴赏研究论文

高考诗歌鉴赏研究论文

诗歌鉴赏研究论文我国古代的优秀诗词以其完美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成为独具审美价值的中华古代文化精华。

古代诗词鉴赏是近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此类试题自2000年以来开始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其分值由3分逐年增加到8分,题型由选择题变成了主观性试题,试题难度也在相应地增大,考生的失分情况比较严重。

这种情况暴露了高中语文古代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中语文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缺乏切实有效的理论作为指导,传统的古代诗词鉴赏理论比较艰深,不便于高中语文教学运用。

因此,有必要对高考古代诗词鉴赏试题进行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总结高考测试的内容,发现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的规律,发展古代诗词的教学理论,以满足高中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的需要,有效提高高考复习指导的效率。

自2008年到2014年,这七年的全国卷、北京卷和上海卷的高考诗词鉴赏试题取材广泛,测试内容丰富,测试的角度多变,较全面地反映了古代诗词教学与测试的重点和要点,对近几年的此类高考试题列表总览是十分必要的。

对高考诗词鉴赏类试题所选诗词的体裁、诗词的整理、考查的方式以及考查的内‘容等项内容进行研究,才能找到历年高考诗词鉴赏试题所涵的一些本质的、规律性的知识。

从试题的取材和试题类型看,唐宋诗词约占试题总数的86.5%;律诗、绝句占诗篇总数的92.6%,中调词占词篇总数的87.5%,小令占曲篇总数的100%;写景抒怀诗和思乡怀远诗曲占试题总数的64.9%。

选择题约占试题总数的29%,填空题约占22%,主观性问答题约占49%。

从考查能力的层级看,七年来在鉴赏类试题中考查综合能力的试题约占总题数的84%,其余的是识记题、单纯的考查理解能力的试题。

可见,考生光靠死记硬背一些相关知识决不能应对鉴赏类试题的考查。

从设题角度看,在所选的33套诗词鉴赏试题中全部考查了词句理解和分析,占试题总数的100%;有31套直接或间接地考查了表现手法或表达效果,占试题总数的94%。

诗词鉴赏论文

诗词鉴赏论文

诗词鉴赏论文诗词鉴赏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通过对诗词作品的审美感受和主题意义进行评析,以揭示其艺术境界和文化内涵。

在论文中,可以选择一首经典诗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与解读。

首先,在引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诗词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诗词鉴赏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

可以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方法,以及所研究的诗词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特点。

其次,在论文的主体部分,可以从语言、形式、意象、主题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可以通过对诗词的词句选择、修辞手法、声音韵律等语言艺术的分析,探讨诗词的美学特点和艺术表现。

可以从诗词的结构、押韵格律等形式特点入手,分析其对诗词意境的塑造和表达方式。

可以通过对诗词中所使用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进行解读,揭示其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可以通过对诗词的主题和内涵进行分析,探究其所折射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现象。

最后,在结论部分,可以对诗词的鉴赏意义进行总结,并进行作者和作品的评价。

可以提出对于诗词鉴赏的启示和对于文学研究的贡献。

可以对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并提出对于未来诗词鉴赏研究的展望。

在撰写过程中,可以参考相关的文献和研究成果,以及对于诗词鉴赏的理论和方法。

同时,还可以借助修辞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诗词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和解读。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清晰性,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评价。

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多个诗词作品的比较和对比,进一步深化研究成果。

总之,一篇诗词鉴赏的论文需要对诗词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在充分理解作者意图的基础上进行评析,从而揭示诗词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同时,还应该结合相关理论和方法,以及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进行学术研究和论述。

关于诗词议论文(合集5篇)

关于诗词议论文(合集5篇)

关于诗词议论文(合集5篇)第一篇:关于诗词议论文关于诗词议论文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

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诗词议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诗词议论文1古往今,有不少诗人留下来美词佳句,而我却情有独钟于李煜的《渔父词》。

唐朝有李白写有《把酒问月》:宋朝有苏轼留有思乡的《水调歌头》;清朝有郑燮留有出尘脱俗的诗句;当代有叶挺,写有雄心壮志的《囚歌》;现有朱自清文笔清新的《荷塘月色》张满红的《声声慢》“凄凄惨惨戚戚”,让我记忆犹新,“逃之夭夭,灼灼其华”则让我一段时间内沉迷其中,后来,经过上网查询,这是一首贺新娘的诗;秦始皇一统七国,荆轲去刺秦王,所写“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壮情怀和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的坚定意志描写的淋漓尽致。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渔父词》这首诗,是我偶然从一首歌末尾听来的,刚开始,没什么,后来,不知不觉,竟开始喜欢这首诗了,这首诗表现出文人绝不与俗世同流合污的乐观向上的精神,“万顷波中再得自由"则是我对这首诗的理解。

比起现代的诗词散文,我最喜欢的还是古诗词,《洞仙歌》、《湘妃怨》、《玉楼春》、《虞美人》、《临江仙》都别具一番风昧,有的凄美惨凉;有的则是抒景感怀;而那宫妃,也是众多诗人锁描写人物:花蕊夫人、杨贵妃、虞美人、梅妃。

”我欲乘风归去,有恐“诗、词是一个朝代、一个人的代表,具有历史风范,不恐绝代风华,往事已去,只是那往事背后令人心酸的回忆。

风华绝代,往事如烟;乱世之中,那些唐诗宋词,一一保存完整,流芳百世,细细品味时,会让你收获意外的惊喜,这也是一种乐趣,意料之中的乐趣。

关于诗词议论文2鸡年新春,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在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

作为诗词爱好者,我收看了全部比赛,并通过手机同步参与了比赛。

中国古诗词鉴赏论文

中国古诗词鉴赏论文

中国古诗词鉴赏论文摘要:古诗词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古代先哲们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

我们应多读、多自问、知人论世、缘景明情、以意逆志,才能透彻领悟古诗词,古为今用,继承创新古诗词。

关键词:古诗词阅读鉴赏我国古代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古代先哲们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学会阅读鉴赏古诗词,古为今用,继承创新古诗词。

一、多读所谓鉴赏,除音乐外,是与“看”的动作紧密相连。

鉴赏的“鉴”字,就是“看”的意思。

虽同是一个看的动作,却又有种种不同的程度,和“看”相近的字,从来就有“见”、“视”、“观”三字,但它们的程度却同中有异。

“见”是“见到,看见”之义,不包含复杂的心理作用。

“视”是指“见到,看见,观察”的意思。

同一个“看”,包含“见”、“视”、“观”三个阶段。

我们看到别人的一幅画或一篇文章是“见”,表明这是某人曾画过这么一幅画或做过这么一篇文章,其中曾画着或写着什么而已。

“视”则是辨别这一幅画或这一篇文章的结构,主旨等。

而“观”则是深入其境,用整个心思去和阅读理解。

“见”只是一种感官,“视”是一种知识思辨,“观”则是包含整个的心理活动。

只有到达“观”的境界,才称得上“鉴赏”。

但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距离产生美。

“鉴赏”有时也称“玩赏”或“玩味”,可以说“玩”就是“鉴赏”。

而我们读古诗词大都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结果是诗不能反复地去吟,词不能低回地去诵,这实在是一件可惜可憾之事,只有我们不断地去读着玩,并且在反复玩中随时觉有新的意味发现,这才是真正把玩古诗词中的妙处,才真正称得上阅读鉴赏。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好诗不厌百回读”,都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

因此,培养我们古诗词的鉴赏水平,就要力求做到多读。

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我们只有通过多读古典诗词,走进古典诗词,走近作者,产生共鸣,并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我们的想象力,以期提高我们的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诗词论文总结范文初中

诗词论文总结范文初中

摘要: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智慧。

本文通过对初中诗词教学的研究,总结出诗词教学在初中教育中的重要性、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作用。

一、引言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初中阶段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开展诗词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初中诗词教学进行总结。

二、初中诗词教学的重要性1.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道德和审美价值。

通过诗词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诗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欣赏和创作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3.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诗词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通过学习诗词,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4.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诗词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初中诗词教学方法1. 注重诗词背景知识的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和诗词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

2.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物展示、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手段,使诗词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强化诗词背诵和默写背诵和默写是学习诗词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诗词的背诵和默写,提高学生的诗词素养。

4. 鼓励学生创作诗词通过开展诗词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

四、初中诗词教学的效果1. 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诗词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养。

2.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诗词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诗词教学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论文古诗词赏析5篇

教学论文古诗词赏析5篇

教学论文古诗词赏析5篇第一篇:教学论文古诗词赏析学科:初中语文题目:如何教学生应对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的阅读赏析作者:株洲湘渌实验学校刘新内容提要:株洲中考语文卷从2009年开始,加进了对课外古诗词的阅读赏析,一般设有两个小题目,分值为3-4分。

如果学生平时不加以训练,要想在中考中较好地完成这两个阅读赏析题,获得满分,有些难度。

我个人认为教给学生阅读赏析的方法是突破古诗词阅读赏析的重要途径。

本人采取的方法是第一步课前打下阅读赏析古诗词的知识基础;第二步是课中掌握阅读赏析古诗词的赏析方法。

关键词: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方法从2009年开始,株洲市初中语文毕业升学考试卷中增加了一道题: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

设计有两个小题(通常是第27、28小题),分值为3-4分。

记得2009年担任初三语文教学的我收到这个中考信息时,可“急坏”了,因为我们平时忽视了这个知识点的教学,对古诗词的教学只注重了学生的背诵和默写,“赏析”这一块做的工作很少。

怎么办?在那些复习的日子里,有着二十多年教龄的我试着摸索着为学生补上这一课,这一补还真有成效,以致到现在我都沿用了以下的训练方法教学生阅读赏析古诗词,送走了又几届初三学生,他们也在中考语文中取得了好的成绩。

我的训练方法是:第一步课前帮助学生打下古诗词阅读赏析的知识基础我每教一届学生都会从初一起逐渐输入学生脑子里作为初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初浅的诗歌知识。

如:1、诗歌的种类:①写景诗②咏物诗③咏史诗2、诗歌的语言:①清新②平淡③绚丽④明朗⑤含蓄⑥简洁3、诗歌的形象:①叙事诗塑造的是人物形象;②抒情诗,往往是作者自己;③其它的诗描写景和物。

4、诗歌的意境:就是诗人情感和诗歌中描述的图象的有机结合。

5、思想内容:①主题思想②作者感情③社会意义④作品情调诗歌的特点6、抒情方式:①借景抒情②借物抒情③寓情于景④直接抒情7、表现手法:①托物言志②对比烘托③借用典故④虚实结合⑤善用象征8、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反复……,要求学生了解它们的作用和效果即可。

古诗词鉴赏论文1(范文)

古诗词鉴赏论文1(范文)

古诗词鉴赏论文1(范文)第一篇:古诗词鉴赏论文1(范文)当前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以传授鉴赏知识和应试知识为本位,以应试为目的,未遵循古诗词鉴赏学习规律和学生鉴赏能力发展规律,不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鉴赏教学存在一系列矛盾问题。

本文立足于中国当代语感研究理论,借鉴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批评理论和中国古代语感培养教育经验,客观分析了当前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课中存在的三大矛盾问题及症结,指出古诗词鉴赏活动的特点和鉴赏能力形成的特点,论证了语感在古诗词鉴赏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语感培养是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以及语感培养对实现学生鉴赏主体地位的重要作用。

在理论论证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古诗词鉴赏教学中语感培养的具体教学实践措施:语感培养的教学原则、师生关系的重构、语感培养的基本途径、语感培养的具体教学方法。

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语感培养教学实践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语感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养成为归宿,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当前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三大矛盾问题,提高鉴赏课的效率,而且将在潜移默化、熏陶感悟的教学实践中回归语文教学“育人”的终极目标。

第二篇:古诗词鉴赏论文古诗词鉴赏在高考试题中的比重,越来越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我们看看下面的古诗词鉴赏论文吧!古诗词鉴赏论文摘要:如何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应在诗词的意想、形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加以引导。

关键词:诗词鉴赏意想形象语言技巧中学生中有许多学生爱好古诗词,但由于种种原因对古诗词阅读较少,鉴赏能力差,甚至有部分学生读不懂古典诗词。

这与新课标中提出的“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现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思考”的要求相差甚远。

如何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呢?一、必须牢牢记住古诗词中有关意象及其所代表的情思,掌握一些常见的典故。

1.古诗词中有关意象及其所代表的情思。

多情月与水。

在许多诗人的笔下,月、水多是思乡念家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诗词之美论文序号:80姓名:陈恩燃院系:会计学院会计三班诗宋词,中华民族之瑰宝也!古往今来,多少大诗人,大词人用了无数传颂不衰的诗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美的空间。

诗词在美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诗词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在我看来。

诗词美的审美体验就是诗词对人的情感的一种激发过程。

当人们与诗词表现出一种高度的融合的时候,诗词中的体验也就给予了人最真实的感受。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作品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同一个人对于同一作品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体验。

可见人们对美的体验带有主观性,而同文学作品一样,诗词的来源的现实,只不过是经过了提炼,使得人们对其有了更深的体会。

诗词的美体现在句子的凝炼,体现在思想的深度上。

意境之美,哲思之美,自然之美,声音之美,语言之美等等。

数不胜数的美在诗词中可以体现出来。

意境之美。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李白便以简洁但意味深长的诗句来体现他的那种意境。

而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当中用了三句诗词来表达三种意境,从而说明成大事者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为“无言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种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种为“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三种境界,三句诗词,这是多么简练的概括。

仅仅用了三句便将创业时的无人理解,创业中的劳苦,创业成功的喜悦写了出来。

而且不仅仅于此,其实不论是在创业,还是做学问,还是其他的,都可以用这来形容。

这难道不是一种美吗?李煜的诗词中充满了泪水,而他最高的艺术成就恰恰就是他在国破家灭之后取得的。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他最后的词中,到处都充满了伤感。

优美的句子,体现出的却是他的绝望。

正如缪塞所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哲思之美。

我想,李商隐的诗能够很好的体现这一点,特别的他的《无题》系列,在艺术上,在思想上都有很高的成就。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人们常用来歌颂老师辛苦工作,表现一种奉献的精神,我想是再贴切不过了。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同样的表现了恋人之间那种默契和爱意。

而在《登乐游原》中更是一句千古绝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此种艺术哲思,虽经千年而不变色,人们总能够从中得到共鸣。

一种悠远的,更加接近于本质的东西从人们的内心中分离出来。

而苏轼也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毛泽东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他的诗词也写得非常好,非常有气势,也很有哲理。

正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毛泽东经历了长期的军事斗争,写出来的诗词也分外的有气势,有分量。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散发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

自然之美。

借景抒情,是一种常用的诗词表现手法,写景的诗句也是很多的。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我认为都是写得非常好的。

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充满了恢宏的气势。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寥寥数语,一幅动人景象就此铺开。

而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长诗在写景上堪称完美,以至于有人称之为“孤篇盖全唐”。

他将音乐美,景物美,还有意境美融合在一起。

发古之幽思,写景中加入了历史的厚感和美感。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由景入情,浅浅说去,节节相生,句句翻新。

至“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处,达到了顶峰。

声音之美。

用诗词来表现音乐之美,当数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中那优美的语句用来表达音乐简直就是令人叫绝。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是多少形象的描写啊,仿佛就在耳边响起了那动人的琵琶声。

更有“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到最后连形象描写都抛开了,而以一种更加贴近意境的东西来描绘。

我想每一个读完《琵琶行》都会想起这样一句诗“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另外,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同样也是写音乐的名篇。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将声音的描写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就诗词来说,狂放,浪漫,有气势的诗词更容易打动人。

而细腻,婉约的诗词得有更多的经历之后才会渐渐感觉到其中的好处。

有的诗词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而我们也能够很快地从中获得乐趣。

而我觉得有很多的诗词更像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一样,有时候别人能够体会得到其中的奥妙,而我却觉得不怎么样。

反过来,我觉得很好,但别人也觉得一般。

我想这可能更加注重人的个体性体验吧,又或者说要有更多的阅历,经历过才能够明白。

然而还是会有一些共通的,有的时候尽管一时间我不明白其中的妙处,可仍然能够感觉其出色的地方。

就像“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我只是单纯的觉得这句诗很好,因为语感,意境。

便要我说,我想我是说不出来的。

又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我读诗向来是不求甚解的,只在语感中去体会,而我觉得诗词给我带来的,让我感觉到首先是韵律之美,接着才是意象美,最后才到意境美,哲思美。

有时并不能感觉到那么深。

尽管当时不明白,但我还是觉得带给我的好处很多,至少我能在读它的时候,慢慢的感觉到一种快乐,一种平和,和一种享受。

“人诗意地栖居”荷尔德林如是说。

就如宗教中所说人皆有神性一样,人皆有诗性,我想有句话说得好,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相对论中有一句话,“光在大质量客体处弯曲。

”我想这又何尝不是一句诗呢?悼亡感伤之美。

悼亡诗词作为我国古典文学中诗歌的一种,其过程和题材是较为曲折和特殊的。

在古代灿若星河的诗词海洋中,悼亡诗词作为一颗奇异之星,其光芒在整个古典文学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虽然它过早的陨落了,但它闪耀的地位和它独有的感伤之美却是其他诗歌所无法比拟抑或企及的。

何谓悼亡诗?“抚存悼亡,感今怀昔之诗也。

”[1]“悼亡”本指对亡者的哀悼之意。

但在我国古代,并非所有悼念亡者的诗都能称之为悼亡诗。

自西晋潘岳首先以“悼亡诗”为题,抒发追悼亡妻的伤逝之情后,悼亡诗才成为了特指悼念亡妻的诗,从此作为历史过程中文人们约定俗成的界定。

所以,应将悼亡诗“视为夫妻间丧偶后,生者哀悼亡者的诗篇”。

[2]既然悼亡诗词取材于伤逝亡妻的主题,那么就决定主宰其间的是一种感伤之美。

死者与世长辞,生者的悲哀却缠绵不去,故以天下至语写天下至情!悲哀的情感贯穿于字里行间,以寄托诗人不能排遣的感伤。

一、抚今追昔,以内心哀婉的悲情和妻子高贵的品格渲染其感伤美。

悼亡诗词的感伤美,首先源于夫妻间共同生活中所产生的鹣鹣深情。

恩爱夫妻,本该白头偕老, 可亡妻的现实又是诗人不能不接受的, 于是抚存感往, 巨大的悲痛从作者的心底涌出, 使得作品染上了一层浓郁的悲情色彩。

如江淹《悼室人》之六:“牕尘岁时阻,闺芜日夜深。

流黄夕不织,宁闻梭杼音。

凉霭漂虚座,清香荡空琴。

蜻引知寂寥,蛾飞测幽阴。

乃抱生死悼,岂伊离别心。

”;又如李商隐《房中曲》:“忆得前年春, 未语含悲辛。

归来已不见, 锦瑟长于人。

今日涧底松, 明日山头檗。

愁到天地翻, 相看不相识。

”诗人们或表达佳人早逝, 空留遗迹, 独帏凄寂之苦;或抒发追思迷离, 呜咽难绝的心绪, 其情其境, 哀怨动人。

“为文造情不容易,为情造文更艰难”。

[3]所以悼亡诗词在情感真挚这一点上, 比其它任何诗歌都来得严格, 可以说容不得半点虚假。

它往往以爱情为经, 以死亡为纬, 在表现人生爱与死这两种生命的极端情感时,句句带泪,曲曲传情。

而贯穿其间的主线,就是作者丧妻后无法排遣的一怀愁绪、满腹心酸。

如元稹《六年春遗怀八首》其五:“伴客销愁日长饮,偶然乘兴便醺醺,怪来醒后旁人泣,醉里时时错问君!”悼念亡妻, 流泪的应该是诗人自己, 可诗人偏偏不写自己伤心落泪, 只写旁人哭泣, 从旁人的感泣中表现出自己的伤心,以醉里暂时忘却丧妻之痛, 写出永远无法忘怀的哀思。

其蓄情之深,含情之真,令人赞叹。

象这种化解不开, 挥之不去的感伤之情,在悼亡诗词中可谓俯抬皆是:元稹《遗悲怀》:“昔日戏言身后世,今朝都到眼前来。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残夫妻百事哀。

”;纳兰性德《浣溪沙》:“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

”这些读之令人喉喧气塞的悲妻诗行, 是作者丧妻后心灵伤痛的流露。

一首首悼亡诗词,就如同一个个喷射口。

诗人郁结于胸, 无法排遣的悲伤,在字行间得到渲泄、转移、疏导。

使人“一读则改容,再读则泪下,三读则断肠矣”[4], 其打动人心的魅力, 正源于它所独具的感伤美。

悼亡诗词都是以一种追悼的形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妻子生前留给作者的恩爱与温馨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

妻子的美丽与贤惠在诗人伤感的思念中显的更加无可替代,往往是“见尽世间妇,无如美且贤。

”(梅尧臣《悼亡三首》);“我辈钟情故自长,别于垂老更难忘。

不如晨牡兼狮吼,少下今朝泪几行。

”(陈祖范《悼亡》)而更有细述者如元稹《遣悲怀三首》:“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又如王海洋《悼亡》“ 千里穷交脱赠心,芜城春雨夜沉沉。

一官长扬吾何有,却捐闺中缠臂金。

”这里作者从生活小事忆起, 前者回想当初家境拮据时,妻子勤俭持家,体谅丈夫,粗茶淡饭,却毫无怨言。

后者则回忆妻子生前为人大方豪爽,急丈夫好友之所难,不惜将腕上金镯相赠。

平凡的锁事,衬托出妻子贤惠、无私的品格,清贫的生活更显出夫妻的患难情深,而诗人平和的叙述, 却充满了对贤妻的赞叹与怀念。

陈寅恪说:“韦氏(元稹妻韦丛)不好虚荣,微之(元稹字)尚未富贵,贫贱夫妻,关系纯洁。

”[5] 正因如此,元稹才会在《离思五首》中吟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样的千古名句来表达妻子韦丛在他心中无可取代的位置,从而更加渲染了诗歌的感伤之美!二、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以眼前的凄凉景致和妻子的生前旧物衬托其感伤美。

触景生情是我国古典诗词常用的表现方法之一。

触景生情,即先有景,而后生情,情与景合而为诗。

悼亡诗词正是常常通过景物表达情感, 赋物以情, 移情于景, 使景物人情化。

这时景物已不再是客观的物, 而是移入自然物中诗人的自我情感, 景物成了诗人悼念亡妻悲凄情感的象征。

试看以下作品:李商隐《正月崇让宅》:“ 密锁重关掩绿苔, 廊深阁迥此徘徊。

先知风起月含晕, 尚自露浓花未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