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论文
辛弃疾的古代诗词鉴赏论文

辛弃疾的古代诗词鉴赏论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策划方案、规章制度、祝福语、诗歌美文、名言大全、教育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summary reports, planning schem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blessings, poems and essays, famous quotes, educational materials, composition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辛弃疾的古代诗词鉴赏论文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古代诗歌学术论文

古代诗歌学术论文古代诗歌,非常具有感情意味,是我们继承和发扬这个光荣传统的教材。
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学术论文,仅供参考!古代诗歌学术论文篇一古代诗歌意境透析摘要鉴赏古代诗歌,必须要把握诗歌意境。
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意象、比较、知人论世等几个方面领悟诗词的意境。
关键词意境原型意象比较鉴赏知人论世每每闭门静坐,聆听名乐,见门前桂影婆娑,屋后桑构掩映,便逸兴遄飞,自然而然地想到大诗人王维的《竹里馆》,总是难忘那令人梦牵魂绕清幽绝俗的境界。
“弹琴复长啸” !那幽竹馆里,诗人独坐其间偃仰啸歌的情景活现于眼前,想像他那精通音律的琴声,想像他那含英咀华的吟唱,想像他置身于深幽茂密的篁竹林,沐浴那空明澄静的月光的情景,自然就领悟到古代先贤们生活的情操,感悟生活的雅趣。
我国为诗之王国,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诗歌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我们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阅读古代诗歌的兴趣及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个难点。
诗歌的艺术境界,即诗的意境,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诉诸笔端的真实情怀,是诗人将内部世界(境的“心灵化”)与外部世界(意的“具象化”)融合而成的充满主观情意的艺术图画,是诗人追求的最高艺术目标。
因此,不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诗的意境,就不能算真正进入了诗歌鉴赏教学,当然也不能获得诗歌鉴赏的最高层次的美的享受。
何谓意境?所谓意境,就是客观物象同作家主观感情高度融合的结晶和语言呈现。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但伟大诗人总是能超越文字的羁绊,在诗歌中把语言文字幻化成直观的视觉的美。
如何才能准确领悟诗的意境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一、感悟原型意象原型意象是解开诗歌奥秘的金钥匙。
这些印在人们头脑中的祖先经验在各个时期被称为“种族记忆”、“原始意象”,而通常称为“原型”。
原始意象是艺术意象的深层原型。
我国诗人历来都很注重运用意象来反映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及其独特的美感。
有许多意象一旦被前人创造出来就往往递相沿袭。
【课程论文】唐诗宋词鉴赏-王维诗赏析

王维诗词赏析第一次接触到诗人王维,或许并不是在小学的课堂上的,而是在书法老师那里获得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诗句在笔墨下流出,淡白的宣纸上一股清香的墨韵味,明月、清泉,一股寂静悠然之意顿时生于心间。
喜欢王维,喜欢他的那份悠然自得,喜欢他的田园风,清新脱俗,自然朴实,似一股清泉缓缓流入心间。
盛唐出了太多的名人,豪情壮志的李太白、忧国忧民的杜子美,固然会激起心中的一股涌浪,但是缺少了那么点宁静与安然。
平日的时候,喝杯茶,读上几句王维的田园诗,喜欢这样安静悠闲的生活。
山居秋暝作者: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高中对这句话情有独钟。
并不仅仅是因为小学时曾经练过书法,挥墨写过这句诗词。
老师曾请班里的那位艺术生将此景画于黑板上。
果然,艺术生胸有成竹,两三笔,明月,松树,清泉,水中石顿时映现于黑板之上。
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
月光洒下松树林之间,淡淡的月光透出几分清凉寂静,松针斑斑驳驳,随风摇动,发出沙沙的轻响。
汩汩清泉流过石头,轻轻留下自己到过的足迹,那边是石头上的磨痕。
犹记得当年学习二胡曲《良宵》之时,老师曾关掉教室里的灯光,一轮明月的微光洒进教室,凉凉的,沙沙的,就是这种感觉或许。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
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
一个"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
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
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
感觉、视觉、听觉、感受交错纵横,因象得趣,因景生情。
竹里馆作者: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或许这首与山居秋暝有异曲同工之妙。
竹林深处,绝无尘世的嘈杂,琴声清幽,歌吟舒畅,诗人此时尽情享受着独处的自由,细细品味艺术人生的高雅情趣,他高傲得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知此乐者,唯此山此月也。
诗歌鉴赏论文

诗歌鉴赏论⽂诗歌,是⼀种抒情⾔志的⽂学体裁。
是⽤⾼度凝练的语⾔,⽣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活并具有⼀定节奏和韵律的⽂学体裁。
鉴赏是对⽂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诗歌鉴赏论⽂1 ⾼中语⽂的诗歌鉴赏阅读向来是教学的难点,也是学⽣们在考试中遇到的最⼤的拦路虎。
中国诗歌向来讲究含蓄,忌讳浅显直⽩,抒情往往曲折幽杳,⽅式⽅法尽皆不同,这都给诗歌教学带来了困难。
古典诗词有的触景⽣情,有的寓情于景,还有的以景结情,甚⾄于借景抒情、托物⾔志、情景交融等等。
本⽂试图⽤常见的诗句来对这⼏个概念进⾏对⽐区分,以便于在教学中准确的使⽤这些词语。
⼀、从触景⽣情说起 ⾸先,我们先来看岳飞的这⾸《⼩重⼭》: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梦,已三更。
起来独⾃绕阶⾏,⼈悄悄,帘外⽉朦明。
⽩⾸为功名。
旧⼭松⽵⽼,阻归程。
欲将⼼事付瑶琴,知⾳少,弦断有谁听。
这⾸词并没有什么难懂的地⽅,上阙重在写景,下阙重在抒情。
⽤景物描写、⼼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来描述宋⾦讲和期间,岳飞在军帐中深夜难眠的复杂⼼境。
我们先看这⾸词如何抒情。
⾸句写“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梦”。
所以,后⾯写起来后所见所感。
在静夜⾥,岳飞倍感孤寂沉痛,平⽇⾥郁积的愁情便⼀起涌上⼼头了。
这⾥情绪的引发就是昨夜不住鸣叫的寒蛩。
因为景物某种特殊的特质⽽触发诗⼈内⼼情怀的,这就是触景⽣情。
这⾥的“触景”是前提,是情绪的缘起。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诗⼈内⼼早已郁积了许多情绪,被这不期然的景物所触发,所有⼀切便都涌上⼼头了。
再⽐如骆宾王的《狱中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鬓影,来对⽩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信⾼洁,谁与表予⼼? 骆宾王为⼩⼈所害,⾝陷囹圄,他⽣性耿介,有豪侠⼼,相信⾃⼰的⾼洁和正直。
蝉在诗词意象中是⾼洁的象征,有虞世南的《蝉》在先。
其诗⽈“垂q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声⾃远,⾮是藉秋风。
”所以,狱外鸣叫的蝉声就让他想起了⾃⼰的⾼洁。
诗词鉴赏论文

诗词鉴赏论文诗词鉴赏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通过对诗词作品的审美感受和主题意义进行评析,以揭示其艺术境界和文化内涵。
在论文中,可以选择一首经典诗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与解读。
首先,在引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诗词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诗词鉴赏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
可以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方法,以及所研究的诗词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特点。
其次,在论文的主体部分,可以从语言、形式、意象、主题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可以通过对诗词的词句选择、修辞手法、声音韵律等语言艺术的分析,探讨诗词的美学特点和艺术表现。
可以从诗词的结构、押韵格律等形式特点入手,分析其对诗词意境的塑造和表达方式。
可以通过对诗词中所使用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进行解读,揭示其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可以通过对诗词的主题和内涵进行分析,探究其所折射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现象。
最后,在结论部分,可以对诗词的鉴赏意义进行总结,并进行作者和作品的评价。
可以提出对于诗词鉴赏的启示和对于文学研究的贡献。
可以对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并提出对于未来诗词鉴赏研究的展望。
在撰写过程中,可以参考相关的文献和研究成果,以及对于诗词鉴赏的理论和方法。
同时,还可以借助修辞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诗词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和解读。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清晰性,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评价。
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多个诗词作品的比较和对比,进一步深化研究成果。
总之,一篇诗词鉴赏的论文需要对诗词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在充分理解作者意图的基础上进行评析,从而揭示诗词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同时,还应该结合相关理论和方法,以及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进行学术研究和论述。
古典诗词鉴赏论文

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2、【词中名词释义】 词中出现的名词解释:永昼:漫长,悠长的白天。瑞脑:即龙脑,是一种香
料名。金兽:兽形的铜香炉,用于焚烧香料。玉枕:瓷枕的美称。纱厨:纱帐, 一称碧纱帐。东篱:语出陶渊明《饮酒》诗: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后即 以东篱指代赏菊之处。 暗香:幽香。这里指菊花的香气。 帘卷西风:“西风卷帘” 的倒文。黄花:指菊花。
4、【词中表现主题的手法】 词中巧妙地运用到比喻的手法, 以花喻人瘦, 由于菊花的体态瘦削, 一派凋 残的形象, 人老花黄, 作者把自己与菊花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 极合女词
的情致,耐人寻味。也可说是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韵味。下片 写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 “东篱’,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 下”诗意,但却隐去了 “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 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 略了“菊花”二字。再如“暗香” ,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花蕊的香气。 “黄 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 形态却俱现纸上。词中多此一层转折,吟味时多了一层思考, 诗的韵味更加浑沉。 设问手法也是词中饱受后人称赞的艺术特点。 “莫道”句带有反诘与激问的成分。
3、【全词具体赏析】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 九月重阳,登高
怀旧,倍加思亲,此时的她与丈夫分两地,孤苦伶仃,整首词通过悲秋伤别来 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
上片"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 透。”主要描写秋凉情景。 “薄雾浓云愁永昼”,薄雾浓云布满整个天际,更罩满 词人心头。 一天从早到晚, 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捱。 外面天气不 佳,只好待在屋里,烦闷的情绪涌上心头,可惜至爱的丈夫不在身边,孤苦伶仃 更与谁人说。“瑞脑消金兽”一句,转写室内情景:她独自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 袅袅青烟出神, 侧面道出了时间的漫长以及生活的百无聊赖, 又烘托出环境的凄 寂。“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又是重阳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 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比夫妇团聚时闺房的温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上 片寥寥数句, 便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 她走出室外, 天气不
李清照诗词鉴赏论文[整理版]
![李清照诗词鉴赏论文[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6c058cf9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60.png)
李清照诗词鉴赏论文:李清照诗词中的女性意识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浅谈李清照词中所表现出的女性意识。
引论部分指出李清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具有与一般女子不同的生命意识;正文部分从李清照诗词对外美和内美的观照、李清照诗词中流露的男儿气概和李清照身处乱世坚持独立人格三个方面去透视李请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对人生世事、美好情事、环境际遇所持的态度,从中揭示其独特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女性意识外美内美气概独立人格李清照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婉约词的杰出代表。
我们读着她那一首首清丽旖旎的词作,仿佛闻到了一缕缕檀香、梅香、酒香,感受到了作者那一丝丝令人心醉的愁情,真有“坠情者醉其芬馨,飞想者赏其神俊”之感。
不少论者在赏玩之余,却不免惊异感叹其为一妇人却能卓然一家。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曾写道:“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
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可见,赞美之词溢于言表。
李清照何以在中国古典文学历史上享有如此美誉呢?细究其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李清照在其作品中以其独特的心理感受和细腻的词人气质打动了世人,她真实地反映了作为女性的自我,自然地流露出自我的女性生命意识,从而形成李清照独特的艺术魅力。
所谓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
对于男权社会,其表现为拒绝接受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
那么,就让我们来仔细探讨李清照的女性意识。
一写作,是人类本真经验的表达,可女性的写作一开始就处在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
为了使女性写作的纯粹性浮现出来,一个女性作家首先要做到的恰恰是拒绝历史,拒绝文化。
也只有拒绝文化,通过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悬隔的策略,女性作家才能够从男性文化无处不在的经验领域中抽身而出。
她们已别无选择,只有回到“一间自己的屋子”,审视自己,更注重自身的感触。
李清照崇尚自我,作品中流露出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观照。
对初中学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培养论文

浅谈对初中学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诗词以它优美的语言、经典的词藻、真挚的感情流传了千百年,成为世界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道风景线。
古代诗词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在语文各册教材中的比例不断加大,同时,古诗词赏析是历年中考命题的热点。
今天的初中生,面对语文教材中的古代诗词颇感抽象,难以理解。
我们如何让学生欣赏这祖国的文化精品,怎样使学生真正品读它的精华所在,为此,我迈开了魅力诗词的脚步。
一、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所谓知人论世,即通过了解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具体环境以及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状态等,进而认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中心思想,达到对作品由表到里的深刻理解。
譬如我们鉴赏李清照的词作,就宜从李清照的两个人生阶段去把握。
李清照前期嫁赵明诚,志同道合,生活较安定美满;后期南渡,国家灭亡,丈夫猝然亡故,心情悲沉。
不同的人生经历阶段,导致李清照前后两期的词作的中心内容与风格与国运盛衰相关。
前期诗词多描绘她少女、少妇时期的优游闲适生活和闺情相思,韵调优美清俊明快。
如《一剪梅》《点绛唇》《如梦令》等等。
后期处于靖康之难南渡后,她离开故乡四处流亡,身遭流离之苦,目睹国破家亡,她用血泪写下的词章反映出时代动乱、社会衰败沉积在内心中的凄苦,写得苍凉沉郁。
如《永遇乐》《武陵春》《声声慢》等。
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大胆突破课堂教学的固有单一的模式,引导学生多了解诗词作品作者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思想状况、惯写内容、总体风格,以便于对他们的诗词进行鉴赏,把握其主题与艺术。
二、欣赏妙言佳句,获得美的认知我们欣赏古典诗词作品,往往会反复斟酌、赞叹于其中的一两句,甚至一两个字。
这就是诗词中的妙言佳句。
在讲授古典诗词时,我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全首诗词之后,侧重品味诗词其中的妙言佳句,将有利于学生学会把握诗词重点,更深刻地独立鉴赏诗词。
古典诗词的妙言佳句,是在炼字琢句的基础上产生的。
古人炼字主要是从情景洽合、表现力强、语言简洁三方面下功夫的,从而使字句产生形象美、音乐美和意境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诗词之美论文序号:80姓名:陈恩燃院系:会计学院会计三班诗宋词,中华民族之瑰宝也!古往今来,多少大诗人,大词人用了无数传颂不衰的诗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美的空间。
诗词在美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诗词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在我看来。
诗词美的审美体验就是诗词对人的情感的一种激发过程。
当人们与诗词表现出一种高度的融合的时候,诗词中的体验也就给予了人最真实的感受。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作品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同一个人对于同一作品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体验。
可见人们对美的体验带有主观性,而同文学作品一样,诗词的来源的现实,只不过是经过了提炼,使得人们对其有了更深的体会。
诗词的美体现在句子的凝炼,体现在思想的深度上。
意境之美,哲思之美,自然之美,声音之美,语言之美等等。
数不胜数的美在诗词中可以体现出来。
意境之美。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李白便以简洁但意味深长的诗句来体现他的那种意境。
而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当中用了三句诗词来表达三种意境,从而说明成大事者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为“无言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种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种为“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三种境界,三句诗词,这是多么简练的概括。
仅仅用了三句便将创业时的无人理解,创业中的劳苦,创业成功的喜悦写了出来。
而且不仅仅于此,其实不论是在创业,还是做学问,还是其他的,都可以用这来形容。
这难道不是一种美吗?李煜的诗词中充满了泪水,而他最高的艺术成就恰恰就是他在国破家灭之后取得的。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他最后的词中,到处都充满了伤感。
优美的句子,体现出的却是他的绝望。
正如缪塞所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哲思之美。
我想,李商隐的诗能够很好的体现这一点,特别的他的《无题》系列,在艺术上,在思想上都有很高的成就。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人们常用来歌颂老师辛苦工作,表现一种奉献的精神,我想是再贴切不过了。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同样的表现了恋人之间那种默契和爱意。
而在《登乐游原》中更是一句千古绝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此种艺术哲思,虽经千年而不变色,人们总能够从中得到共鸣。
一种悠远的,更加接近于本质的东西从人们的内心中分离出来。
而苏轼也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毛泽东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他的诗词也写得非常好,非常有气势,也很有哲理。
正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毛泽东经历了长期的军事斗争,写出来的诗词也分外的有气势,有分量。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散发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
自然之美。
借景抒情,是一种常用的诗词表现手法,写景的诗句也是很多的。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我认为都是写得非常好的。
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充满了恢宏的气势。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寥寥数语,一幅动人景象就此铺开。
而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长诗在写景上堪称完美,以至于有人称之为“孤篇盖全唐”。
他将音乐美,景物美,还有意境美融合在一起。
发古之幽思,写景中加入了历史的厚感和美感。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由景入情,浅浅说去,节节相生,句句翻新。
至“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处,达到了顶峰。
声音之美。
用诗词来表现音乐之美,当数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中那优美的语句用来表达音乐简直就是令人叫绝。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是多少形象的描写啊,仿佛就在耳边响起了那动人的琵琶声。
更有“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到最后连形象描写都抛开了,而以一种更加贴近意境的东西来描绘。
我想每一个读完《琵琶行》都会想起这样一句诗“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另外,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同样也是写音乐的名篇。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将声音的描写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就诗词来说,狂放,浪漫,有气势的诗词更容易打动人。
而细腻,婉约的诗词得有更多的经历之后才会渐渐感觉到其中的好处。
有的诗词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而我们也能够很快地从中获得乐趣。
而我觉得有很多的诗词更像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一样,有时候别人能够体会得到其中的奥妙,而我却觉得不怎么样。
反过来,我觉得很好,但别人也觉得一般。
我想这可能更加注重人的个体性体验吧,又或者说要有更多的阅历,经历过才能够明白。
然而还是会有一些共通的,有的时候尽管一时间我不明白其中的妙处,可仍然能够感觉其出色的地方。
就像“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我只是单纯的觉得这句诗很好,因为语感,意境。
便要我说,我想我是说不出来的。
又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我读诗向来是不求甚解的,只在语感中去体会,而我觉得诗词给我带来的,让我感觉到首先是韵律之美,接着才是意象美,最后才到意境美,哲思美。
有时并不能感觉到那么深。
尽管当时不明白,但我还是觉得带给我的好处很多,至少我能在读它的时候,慢慢的感觉到一种快乐,一种平和,和一种享受。
“人诗意地栖居”荷尔德林如是说。
就如宗教中所说人皆有神性一样,人皆有诗性,我想有句话说得好,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相对论中有一句话,“光在大质量客体处弯曲。
”我想这又何尝不是一句诗呢?悼亡感伤之美。
悼亡诗词作为我国古典文学中诗歌的一种,其过程和题材是较为曲折和特殊的。
在古代灿若星河的诗词海洋中,悼亡诗词作为一颗奇异之星,其光芒在整个古典文学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虽然它过早的陨落了,但它闪耀的地位和它独有的感伤之美却是其他诗歌所无法比拟抑或企及的。
何谓悼亡诗?“抚存悼亡,感今怀昔之诗也。
”[1]“悼亡”本指对亡者的哀悼之意。
但在我国古代,并非所有悼念亡者的诗都能称之为悼亡诗。
自西晋潘岳首先以“悼亡诗”为题,抒发追悼亡妻的伤逝之情后,悼亡诗才成为了特指悼念亡妻的诗,从此作为历史过程中文人们约定俗成的界定。
所以,应将悼亡诗“视为夫妻间丧偶后,生者哀悼亡者的诗篇”。
[2] 既然悼亡诗词取材于伤逝亡妻的主题,那么就决定主宰其间的是一种感伤之美。
死者与世长辞,生者的悲哀却缠绵不去,故以天下至语写天下至情!悲哀的情感贯穿于字里行间,以寄托诗人不能排遣的感伤。
一、抚今追昔,以内心哀婉的悲情和妻子高贵的品格渲染其感伤美。
悼亡诗词的感伤美,首先源于夫妻间共同生活中所产生的鹣鹣深情。
恩爱夫妻,本该白头偕老, 可亡妻的现实又是诗人不能不接受的, 于是抚存感往, 巨大的悲痛从作者的心底涌出, 使得作品染上了一层浓郁的悲情色彩。
如江淹《悼室人》之六:“牕尘岁时阻,闺芜日夜深。
流黄夕不织,宁闻梭杼音。
凉霭漂虚座,清香荡空琴。
蜻引知寂寥,蛾飞测幽阴。
乃抱生死悼,岂伊离别心。
”;又如李商隐《房中曲》:“忆得前年春, 未语含悲辛。
归来已不见, 锦瑟长于人。
今日涧底松, 明日山头檗。
愁到天地翻, 相看不相识。
”诗人们或表达佳人早逝, 空留遗迹, 独帏凄寂之苦;或抒发追思迷离, 呜咽难绝的心绪, 其情其境, 哀怨动人。
“为文造情不容易,为情造文更艰难”。
[3]所以悼亡诗词在情感真挚这一点上, 比其它任何诗歌都来得严格, 可以说容不得半点虚假。
它往往以爱情为经, 以死亡为纬, 在表现人生爱与死这两种生命的极端情感时,句句带泪,曲曲传情。
而贯穿其间的主线,就是作者丧妻后无法排遣的一怀愁绪、满腹心酸。
如元稹《六年春遗怀八首》其五:“伴客销愁日长饮,偶然乘兴便醺醺,怪来醒后旁人泣,醉里时时错问君!”悼念亡妻, 流泪的应该是诗人自己, 可诗人偏偏不写自己伤心落泪, 只写旁人哭泣, 从旁人的感泣中表现出自己的伤心,以醉里暂时忘却丧妻之痛, 写出永远无法忘怀的哀思。
其蓄情之深,含情之真,令人赞叹。
象这种化解不开, 挥之不去的感伤之情,在悼亡诗词中可谓俯抬皆是:元稹《遗悲怀》:“昔日戏言身后世,今朝都到眼前来。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残夫妻百事哀。
”;纳兰性德《浣溪沙》:“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
”这些读之令人喉喧气塞的悲妻诗行, 是作者丧妻后心灵伤痛的流露。
一首首悼亡诗词,就如同一个个喷射口。
诗人郁结于胸, 无法排遣的悲伤,在字行间得到渲泄、转移、疏导。
使人“一读则改容,再读则泪下,三读则断肠矣”[4], 其打动人心的魅力, 正源于它所独具的感伤美。
悼亡诗词都是以一种追悼的形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妻子生前留给作者的恩爱与温馨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
妻子的美丽与贤惠在诗人伤感的思念中显的更加无可替代,往往是“见尽世间妇,无如美且贤。
”(梅尧臣《悼亡三首》);“我辈钟情故自长,别于垂老更难忘。
不如晨牡兼狮吼,少下今朝泪几行。
”(陈祖范《悼亡》)而更有细述者如元稹《遣悲怀三首》:“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又如王海洋《悼亡》“ 千里穷交脱赠心,芜城春雨夜沉沉。
一官长扬吾何有,却捐闺中缠臂金。
”这里作者从生活小事忆起, 前者回想当初家境拮据时,妻子勤俭持家,体谅丈夫,粗茶淡饭,却毫无怨言。
后者则回忆妻子生前为人大方豪爽,急丈夫好友之所难,不惜将腕上金镯相赠。
平凡的锁事,衬托出妻子贤惠、无私的品格,清贫的生活更显出夫妻的患难情深,而诗人平和的叙述, 却充满了对贤妻的赞叹与怀念。
陈寅恪说:“韦氏(元稹妻韦丛)不好虚荣,微之(元稹字)尚未富贵,贫贱夫妻,关系纯洁。
”[5] 正因如此,元稹才会在《离思五首》中吟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样的千古名句来表达妻子韦丛在他心中无可取代的位置,从而更加渲染了诗歌的感伤之美!二、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以眼前的凄凉景致和妻子的生前旧物衬托其感伤美。
触景生情是我国古典诗词常用的表现方法之一。
触景生情,即先有景,而后生情,情与景合而为诗。
悼亡诗词正是常常通过景物表达情感, 赋物以情, 移情于景, 使景物人情化。
这时景物已不再是客观的物, 而是移入自然物中诗人的自我情感, 景物成了诗人悼念亡妻悲凄情感的象征。
试看以下作品:李商隐《正月崇让宅》:“ 密锁重关掩绿苔, 廊深阁迥此徘徊。
先知风起月含晕, 尚自露浓花未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