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鉴赏论文

合集下载

诗经论文诗经中的农事诗艺术论文

诗经论文诗经中的农事诗艺术论文

诗经论文-诗经中的农事诗-艺术论文诗经论文-诗经中的农事诗《诗经》中雅、颂篇中的农事诗,语言朴质浑厚,有感染力,不仅是我国杰出的文学作品,而且有着相当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性,特别是《诗经》中的《七月》。

关键词:农事诗宗教活动历史价值艺术性《诗经》不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诗集之一。

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源头,并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和思想、精神灌溉着我国诗歌的百花园,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卓绝的诗人和作家。

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在当时社会上就出现了一部经当时乐师之手收集、编辑起来的诗集——《诗三百篇》,也就是被现在后世儒家学者所尊称的《诗经》。

《诗经》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间(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在先秦时代只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初被尊为经典,称为《诗经》。

《诗经》所反映的生活面相当广泛,既有对上层阶级的描写,也有对下层阶级的描写,既有对经济活动的描写,也有对爱情婚姻的描写。

其中,一些诗篇具有现实主义精神,除了能全面地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风貌之外,还能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矛盾和现实问题,也详细地描绘了人民的婚姻、爱情和劳动生活,连统治阶级的荒淫丑恶和政治的黑暗也成为《诗经》揭露和嘲笑的对象。

还有,一些诗篇不仅比较完整地记载了平王东迁前周部族从发祥到创业的历史发展,同时也反映了周初的社会经济和农业发展的有关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雅、颂篇中的农事诗对当时的农业生产发展状况和生产关系有一定的历史记载,对我们研究农业生产发展情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在这里,所说的“农事诗”是指《诗经》中描述农业生产活动以及与农事直接相关的政治、文化、宗教活动的诗歌,它们是周代农业社会大文化背景下的直接产物,也是封建社会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与当时统治者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农业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

以农为本的社会生活以及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小农经济直接决定了当时的农事诗诞生和盛行,这一特点是《诗经》中最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部分之一,也是研究农事诗最为关键的一点。

诗经之美论文1500字

诗经之美论文1500字

诗经之美论文1500字浅谈《诗经》爱情诗的抒情美【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首,《国风》是其中的精华,收录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共160篇。

国风中的爱情诗,尽管历来备受争议,却始终是诗经里最引人瞩目的部分,代表了《诗经》的最高艺术成就。

作为遗留了两千多年的一部巨著,《诗经》里的爱情诗深深吸引和打动着千百年来喜爱它的读者。

本文从写作艺术的角度谈谈《诗经》爱情诗的抒情美。

【关键词】爱情真挚自然女性形象比兴夸张心理描写《诗经》里的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情境相揉的比兴手法、生动贴切的比喻和大胆的夸张,在抓住细节,刻画人物细腻微妙复杂的心理的同时,使读者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戏剧化的场景之美。

这些原始牧歌式的爱情诗,风格多样,秀姿纷呈,是《诗经》中最有美趣、最富魅力的篇章。

一、重章叠句的音韵美抒写情之绵长炽烈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是《诗经》传统手法之一,看似简单的重复,实际上却是一唱三叹,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而诗情便在这种回环往复当中得到最完美的体现与抒发。

以《木瓜》为例:“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这首《木瓜》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

前两句一字之差,后两篇二:诗经论文中国文化之《诗经》导读——读书报告姓名:李扬生学号:2 0 1 0 6 5 7 8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专业:应用化学班级:2 0 1 0 级0 3 班指导老师:张峰中国?重庆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简称为《诗》,又称为《诗三百》。

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首诗歌,按音乐之不同,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曲,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曲,包括大雅、小雅。

国学经典导读论文——《诗经》之《鹿鸣》赏析

国学经典导读论文——《诗经》之《鹿鸣》赏析

《诗经》之《鹿鸣》赏析【摘要】《诗经》又称“诗三百”,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着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它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而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也由此肇端而成。

【关键词】诗经,鹿鸣,经典赏析【引言】《诗经》是由《风》、《雅》、《颂》三部分组合而成,《雅》又分为《小雅》和《大雅》,本篇论文所探讨的《鹿鸣》就是《小雅》中的名篇。

此篇论文也是主要围绕《鹿鸣》来展开论述的。

【正文】关于《鹿鸣》一诗的主题历代学者说法不一,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两种相互对立而又相互渗透的观点。

其一认为这是一首批评朝政的讽刺诗,反映了作者不满诸侯举行宴饮不招群臣的“失礼”行为的埋怨情愫。

另一派学者则是从诗的正面认识视域肯定了作品欢乐积极和谐的主题思想,认为《鹿鸣》是歌颂君臣同心同德的作品。

而我也更偏向于第二种说法。

本篇论文也是将第二种说法作为主要思想来进行阐述的。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当我们阅读整篇诗歌时,可以感觉到他的歌辞音节和谐美妙,悦耳动听。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鼓瑟鼓琴,和乐且湛”都可以看出诗歌中描写的琴瑟和鸣、主宾相乐的场景,从诗中显示的欢乐有礼上看,从诗中所流露的气氛上看,这是一篇描写周王朝蓬勃向上时期的宴飨的乐歌。

在《鹿鸣》一诗中,我们不仅可以听见原野上小鹿呦呦的叫声,还可以听见宴会上嘉宾的琴瑟歌咏,同时,还可以感受到宴会上主客的推杯换盏,其乐融融的场面。

当我们读到《鹿鸣》这一乐歌时,我们都会被其感染,也许这就是《诗经》的魅力吧!他会将我们带到情景中去,进而有着自己深刻的体会。

在这里,我们不妨想象一下,为什么要用呦呦鹿鸣声来进行开篇呢。

鹿呦呦而鸣作为本诗之兴,这里的呦呦鹿鸣代表的是自然之音,是一种纯粹的,干净的,就好比是源于大自然馈赠的天籁之音。

我们都知道,鹿是一种温和的动物,它是一种仁兽,是一种食草,活泼而又向往自由的动物。

《诗经》鉴赏小论文

《诗经》鉴赏小论文

宁波大学答题纸(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课号:054TSMAH0 课程名称:《诗经》鉴赏改卷教师:杨风琴学号:116030152 姓名:胡勇得分:《诗经》中的恋水情节一说到水,就立即想到了中国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们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

苏子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李白的“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清代査慎行的“清泉自爱江湖去,流出红墙便不还”等等。

在古代诗词中这种描写水的佳句不胜枚举。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文人对水这一意象如此的情有独钟呢?我想原因之一跟《诗经》中的恋水情节有着莫大的关系。

《诗经》以一首韵律和谐悦耳,感情含蓄婉转的《关雎》开篇,并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起兴。

描写了一位男子对一位正在水边采摘荇菜的女子的追慕之情。

可谓声情并茂,言有尽而意无穷,令人怕案叫绝。

并由此拉开了《诗经》恋水情节的序幕。

《诗经》中关于水描写有很多,如《邶风·柏舟》里的“泛彼柏州,亦泛其流。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王风·扬之水》里的“扬之水,不流束薪。

彼其之子,不与我戌申。

”《秦风·蒹葭》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周南·汉广》里的“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等等。

《诗经》中运用水的意象虽然很多,但是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生活中的水、政治上的水和军事上的水。

生活上的水——水之恋我们说艺术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而《诗经》在对于日常生活的描写更是具有代表性。

用一句很时髦的话讲,我们的《诗经》是接地气的。

诗经中的很多诗篇都是记录古代人们劳作、出游、婚恋和宴饮等日常生活的。

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由水反映出来的情感不外乎就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和缠绵悱恻的爱情。

我们首先来看看《诗经》里在亲情诗中的表现形态。

《小雅·沔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

鴥彼飞隼,载飞载止。

嗟我兄弟,邦人诸友。

莫肯念乱,谁无父母。

”在国家动乱,政事日非,谣言四起的背景下,既担心丧乱殃及父母,也担心兄弟朋友遭谗受害,对作乱之徒充满了憎恨。

《诗经》赏析范文精选

《诗经》赏析范文精选

《诗经》赏析这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属于秦风。

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

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

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

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

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

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

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

说它是讽刺诗则更无根据。

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论及。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

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

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

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

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

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

总结: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

【《诗经》赏析】。

赏析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作文

赏析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作文

赏析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作文英文回答:The art of metaphor in the poems of the Book of Songs is truly remarkable. The ancient Chinese poets used vivid and imaginative comparisons to convey deeper meanings and emotions in their verse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metaphors found in the Book of Songs is the comparison of a woman to a flower. This metaphor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beauty, delicacy, and fragility of a woman, as well as her fleeting nature. For example, in the poem "Guan Ju," the poet compares a woman to a plum blossom, emphasizing her purity and grace.Another powerful metaphor used in the Book of Songs is the comparison of love to a journey. This metaphor conveys the ups and downs, twists and turns, and uncertainties of love. In the poem "Yong Feng," the poet compares love to a winding road, symbolizing the challenges and obstacles that one must overcome in a relationship.Furthermore, the use of nature imagery in the Book of Songs is also a common artistic technique. By comparing human emotions and experiences to natural phenomena, the poets were able to create a deeper connection between the reader and the poem. For example, in the poem "Da Ya," the poet compares the feeling of longing for a loved one to the cry of a crane flying overhead, evoking a sense ofloneliness and yearning.Overall, the art of metaphor in the Book of Songs is a powerful and effective way to convey complex emotions and ideas in a simple and relatable manner. The use of vivid imagery and creative comparisons adds depth and beauty to the poems, making them timeless works of art.中文回答:《诗经》中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诗经》弃妇诗形象论文

《诗经》弃妇诗形象论文

《诗经》弃妇诗形象论文摘要:《王风中谷有蓷》写一个妇女被丈夫遗弃于荒年之时,天灾人祸相逼迫,走投无路。

反映了东周时代妇女悲惨生活的片段。

每节开头,都用山谷中的益母草起兴。

综观《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大致具备三类性格标签:第一,痴心痴情;第二,贤淑善良;第三,坚强勇敢。

每一大类中又可细分成不同的小类。

下文将结合具体诗篇的内容,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对《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加以分析。

1.痴心痴情《卫风氓》、《邶风终风》、《郑风遵大路》中的主人公都是痴心痴情的女子。

(1)敢爱敢恨,勇于追求《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在与氓成婚前就是敢爱敢恨,勇于追求的形象。

全诗以女主人公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送子涉祺,至于顿丘”,送过这段路,再送一段路。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她把自己对氓的爱,毫不遮掩地表现出来——看见那个人了,她就高兴地边说边笑,迟迟不见那个人来,她就黯然神伤。

但是,我们知道,在周代社会男女成亲必须要有媒人,所谓“娶妻如何,匪媒不得”。

[1]210在诗经时代,无论谁结婚,都得通过媒人这一关,离开媒人的介绍,就失去了成婚所需要的重要依据。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很显然,女子与氓的恋爱中并没有媒人参与其中,但是这位固执的女子,私自与氓许下“秋以为期”的承诺。

为了爱情,勇敢地冲破世俗的束缚,这种追求爱情的精神是值得赞赏的。

(2)全心全意,无私付出结婚之前,《氓》的主人公给我们留下“敢爱敢恨,勇于追求”的印象,在结婚之后,她又对自己的丈夫全心全意,无私付出。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为了自己的丈夫,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受尽种种折磨而无怨无悔。

再如《邶风终风》,写出了一位妇女对丈夫既恨又恋的心理过程。

首章伤心丈夫对自己的轻薄狂暴;二章却又思念起这个掉首不顾的夫君来;三章更是想得睡不着觉,希望丈夫知其思念而打喷嚏;末章则由己及彼希望丈夫反过来也能思念她。

每一章语气都有一层转折,层层递进,将一种既怨恨又思恋,既知无望又割舍不下的矛盾心理表达得委婉尽致。

对《诗经》的理解(通用20篇)

对《诗经》的理解(通用20篇)

对《诗经》的理解对《诗经》的理解(通用20篇)诗歌是中华文明的隗宝,而作为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它收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也被称为《诗三百》。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诗经》的理解,欢迎大家分享。

对《诗经》的理解篇1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下,耸立着由不同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上层建筑。

”在《诗经》产生的年代,我们的先人在自然条件相当艰苦的黄河流域以宗法制度为核心建立起一个农业社会。

这个社会为了生存发展,需要强大的集体力量,需要内部秩序的稳定与和谐,而相应地需要抑制其社会成员的个性自由和与之相联系的浪漫幻想。

正是在这种“生存的社会条件下”,形成了《诗经》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并且,由于中国——尤其中原社会的基本特点维持甚久,作为中国文学重要起点、又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诗经》,其特色对于后代文学的影响,也就非常之深远。

《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

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

而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也明显高于叙事诗。

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

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

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大体在《国风》中,除《七月》等个别例子,用铺排陈述的较少;大、卸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

汉代辞赋的基本特征就是大量铺陈。

虽然从《诗经》到汉赋还间隔许多环节,但说其原始的因素源于《诗经》,也未尝不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
12级音乐表演2班 1217435064 郭权上午1、2节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创作,其中描写爱情的诗篇占了很大的比重。

《诗经》中的爱情诗,有的清纯而自然,有的热烈而浪漫,但也会有“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诀恋及婚姻不幸的痛苦哀怨。

杨老师在授课的时候主要以诗经中爱情为主线,旁征博引,层层递进,带我们重游了古人的情感之路。

接下来我主要从爱情中的“相遇”,“相爱”再到“诀别”浅谈诗经中的爱情。

<一>,相遇:
伊人依新装,新颜欢心漾。

最喜欢泰戈尔的那首《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在古代的恋爱中是否亦如诗中所言呢?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诗经·周南·关雎》)这首诗作者热情地表达了自己对一位窈窕美丽、贤淑敦厚的采荇女子的热恋和追求,表达了对与她相伴相随的仰慕与渴望,感情单纯而真挚,悠悠的欣喜,淡淡的哀伤,展现了男女之情的率真与灵动。

因此,孔圣人说:《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有人说,在爱情方面,女方总是处于被动,即使有了心仪的人也无法表白,在古代是否真的如此呢?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诗经·卫风·淇奥》)这首诗便以一位女子的口吻,赞美了一个男子的容貌、才情、胸襟以及诙谐风趣,进而表达了对该男子的绵绵爱慕与不尽幽怀。

显然,在爱情方面女方也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

落花如有意,流水情亦长。

记得,三毛曾说“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发现你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卫风·木瓜》)描述了古时候青年男女自由相会,集体相会、自由恋爱的美好,女子把香美的瓜果投给集会上的意中人,男子则解下自己身上的佩玉等作为定情信物回赠给心目中的那位姑娘。

从诗中透漏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情感生活,还可以由此看出,《诗经》不单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而且对于我们研究古代习俗亦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二>, 相爱:
相伴共执手,有言无言良。

由相遇到相爱的过程很是微妙,左一秒是相遇,下一秒就
成了相爱,似乎没有太明显的界限来划分左与右,自然也无法用粗糙的言语来说明其中的缘由了。

《郑风·子拎》是一首写女子对情人相思期会的诗:"青青子铃,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阀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诗歌末段写出了女子不见情人来时的焦灼心情,她"挑兮达兮",翘首以盼,虽然和情人只有一日未见,却如同隔了三个月一样漫长。

这种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出了人物的心理,对男子的思恋之情可见一斑。

从此结发老,生死两恋长!
《邺风·静女》是篇优美的民间小情歌,唱着人们心中的曲折。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短短的二句诗就充分显示出捕捉形象的能力和刻划人物的艺术技巧。

少女与恋人相约在幽僻的地方见面,可是,当小伙子来到的时候,她也许因为羞怯,也许为了挑逗,却隐蔽起来了;见不到心上人,急得抓耳挠腮,走来走去。

写少女时用"暗笔",从男子的内心感受刻划出了一个天真活泼而又美丽多情的少女形象。

全诗笔调明快轻灵,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激荡着动人心怀的美好感情。

当然,相爱的两个人最美满的结果是踏入幸福的殿堂。

《诗经》中的《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这首诗相对来说轻快活泼,诗人热情地赞美新娘,并祝她
婚后生活幸福。

<三> 诀别:
弱柳扶风美,无风柳为谁?
在乱火纷飞,战事频发的年代,男子应征入伍参军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相爱的两个人便不得已要分开了,丈夫背井离乡,妻子独守其家,相思之苦溢于言表。

其中,《卫风伯兮》便写了一位女子自从丈夫别后,无心梳洗,思念之心日日萦绕期间,苦不堪言。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也许为国征战是英勇豪迈的,可是人生的天涯孤苦和生离死别,总是让有情的人们感到撕心裂肺之痛。

女子如是,男儿亦然。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国风·击鼓》)便刻画了一位出征在外的男子对自己心上人的日夜思念:他想起他们花前月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想起如今生离死别、天涯孤苦,岂能不泪眼朦胧、肝肠寸断?
昙花一现醉,怜花奈何摧!
其实,再美好的开始也有耐不住“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七年之痒”的时候。

从《诗经》中的很多作品中可以看出,丈夫的喜新厌旧,另结新欢是夫妻情感决裂的主要原
因。

其中,《卫风•氓》这首诗便是弃妇自述不幸的诗作,诗中首先以甜蜜的语气叙述了他们的相恋、嫁娶以及初婚的美好生活,然后又以悲凉的语气,叙述了年华的逝褪以及丈夫的变心和丈夫对她的粗暴相向,一种含辛茹苦、人生不幸的感叹以及对青春少年甜美生活的不尽留恋,弥漫在了诗的词句中——而古时男女地位的不平等以及妇女生活的不幸,亦由此可见一斑。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无独有偶。

《谷风》,“习习谷风,维风及雨。

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讲述了在危难时期,两个人相依为靠,但在安乐之后,丈夫却将她抛弃的悲凉故事。

《诗经》中对美好爱情是歌颂而向往的,比如,当我读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青青子衿,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经·卫风·子衿》“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诗经·卫风·风雨》)这些美好的诗句时,便会有一种久违的感动涌上了心头,爱情是人类一永恒的话题,海可枯,石可烂,山无棱,天地和,不敢与君绝。

而那些真诚率直的情感又让我们如此动容。

当然,对于那些始乱终弃的现象,《诗经》则持批判态度,
并对受害者予以深深的同情。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朵艳丽的奇葩,其爱情诗更是体现那个时代人民真实的情感生活,其思想内涵从现代的眼光来看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好的事物总是经得时代考验的,在几千年过去之后,《诗经》仍然以其非凡的魅力感染着后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