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诗经赏析_诗经日月译文及注释

合集下载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日月诗经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日月诗经

译文
• • • • • • • • • • • • • 1.居:音“积”,语助词,同“乎”。 ⒉诸:语助词。 ⒊逝:发语词。 ⒋处:“处”即“处”的古字,于六书为会意。金文加声旁“虍” 变成了形声字。本义:中止、停止。这里用为停止之意。 ⒌胡:这里用为怎样、何之意。 ⒍宁:(nì ng佞)这里用为岂、难道之意。 ⒎顾:这里用为回头看之意。 ⒏冒:这里用为贪求之意。 ⒐德:这里用为客观规律之意。 ⒑良:这里用为善良之意。 ⒒俾:这里用为“使”之意。 ⒓畜:这里用为畜养,容纳,收容之意。 ⒔卒:这里用为终止、完毕之意。
Company
LOGO
– On the [View] menu, point to [Master], and then click [Slide Master] or [Notes Master]. Change images to the one you like, then it will apply to all the other slides.
赏析
• 本诗描写受男子抛弃的妇女对自己不幸遭遇的哀叹,以及结束这 种痛苦生活的沉痛呼吁。诗写对日月倾诉,正是因为绝情男子变心带 来的走投无路的呼吁,甚至于埋怨父母,这正是穷而呼天,“忧患疾 痛之极,必呼父母”的人生至情。但就这样,女子还仍然无法忘记, 所谓“俾也可忘”,正是因为无法可忘,这更反衬了男子的无情,女 子的多情。 • 此诗以妇女口吻写成。《诗序》说:“《日月》,卫庄姜伤己也。 遭州吁之难,伤己不见答于先君,以至穷困之诗也。”《诗集传》也 以为是“庄姜不见答于庄公,故呼日月而诉之”,按照这一说法,则 本诗的作者是被遗弃的卫庄妻,而诗中所指责的负心男子为卫庄公。 • 但是,上述说法,在诗中找不到佐证。如果从诗歌内容的实际情 况来看,本诗则更像是一首弃妇诗。诗人,是一位卫国的普通妇女, 原来指望作为终身依靠的丈夫,如今背弃了自己;日夜想念的父母, 又远在他乡,诗人感到身世茫茫,这是她在饱受丈夫虐待并遭其遗弃 后写下的抒发怨愤之情的诗作。

《日月》诗经注释鉴赏及译文赏析

《日月》诗经注释鉴赏及译文赏析

《日月》诗经注释鉴赏及译文赏析《日月》这首诗经的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是很复杂的,有种被遗弃后的幽愤,指责丈夫无定止。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日月》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日月》先秦:佚名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不我顾。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

胡能有定?宁不我报。

日居月诸,出自东方。

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

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

父兮母兮,畜我不卒。

胡能有定?报我不述。

《日月》译文太阳啊月亮,你们的光芒照耀着大地。

我嫁的这个人啊,却不再像过去那样对待我了。

事情怎么变得这样了呢?一点也不顾念我呀。

太阳啊月亮,大地披上了你们的光芒。

我嫁的这个人啊,却不再像过去那样恩爱我了。

事情怎么变成这样了呢?一点也不念夫妻之情呀。

太阳呀月亮,你们每天都从东方升起。

我嫁的这个人啊,却不再以好言好语安慰我了。

事情怎么变成这样了呢?把那些无良之行都忘了吧。

太阳呀月亮,你们每天都从东方升起。

我尊君如父,亲君如母,君却不以善终报我。

事情怎么变成这样了呢,你自己也没有得到善终啊!《日月》注释居、诸:语尾助词。

乃:可是。

之人:这个人,指她的丈夫。

逝:助词。

无实义,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古处:一说旧处,和原来一样相处;一说姑处。

胡:何,怎么。

定:止。

指心定、心安。

宁:一说乃,曾;一说岂,竟然,难道。

我顾:顾我。

顾,念。

.冒:覆盖,照临。

相好:相爱。

德音:好名誉。

畜我不卒:即好我不终。

畜,同“慉”,喜爱。

不卒,不到最后。

不述:不循义理。

《日月》鉴赏这是一首弃妇申诉怨愤的诗。

《毛诗序》说:“《日月》,卫庄姜伤己也。

遭州吁之难,伤己不见答于先君,以至困穷之诗也。

”朱熹《诗集传》说:“庄姜不见答于庄公,故呼日月而诉之。

言日月之照临下土久矣,今乃有如是之人,而不以古道相处,是其心志回惑,亦何能有定哉?”都说此诗作于卫庄姜被庄公遗弃后,以此诗作者为卫庄姜,所指责的男子为卫庄公。

而鲁诗则认为是卫宣公夫人宣姜为让自己的儿子寿继位而欲杀太子伋,寿为救伋,亦死,后人伤之,为作此诗。

诗经日月赏析

诗经日月赏析

诗经日月赏析导读:日月(《诗经·国风·邶风·日月》)朝代:先秦作者:佚名原文: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不我顾。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

胡能有定?宁不我报。

日居月诸,出自东方。

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

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

父兮母兮,畜我不卒。

胡能有定?报我不述。

《诗经·日月》赏析译文及注释译文太阳啊月亮,你们的光芒照耀着大地。

我嫁的这个人啊,却不再像过去那样对待我了。

事情怎么变得这样了呢?一点也不顾念我呀。

太阳啊月亮,大地披上了你们的光芒。

我嫁的这个人啊,却不再像过去那样恩爱我了。

事情怎么变成这样了呢?一点也不念夫妻之情呀。

太阳呀月亮,你们每天都从东方升起。

我嫁的这个人啊,却不再以好言好语安慰我了。

事情怎么变成这样了呢?把那些无良之行都忘了吧。

太阳呀月亮,你们每天都从东方升起。

我尊君如父,亲君如母,君却不以善终报我。

事情怎么变成这样了呢,你自己也没有得到善终啊!注释⑴居、诸:语尾助词。

⑵乃:可是。

之人:这个人,指她的丈夫。

⑶逝:助词。

无实义,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古处:一说旧处,和原来一样相处;一说姑处。

⑷胡:何,怎么。

定:止。

指心定、心安。

⑸宁:一说乃,曾;一说岂,竟然,难道。

我顾:顾我。

顾,念。

⑹.冒:覆盖,照临。

⑺相好:相爱。

⑻德音:好名誉。

⑼畜我不卒:即好我不终。

畜,同“慉”,喜爱。

不卒,不到最后。

⑽不述:不循义理。

《诗经·日月》赏析鉴赏这是一首弃妇申诉怨愤的诗。

《毛诗序》说:“《日月》,卫庄姜伤己也。

遭州吁之难,伤己不见答于先君,以至困穷之诗也。

”朱熹《诗集传》说:“庄姜不见答于庄公,故呼日月而诉之。

言日月之照临下土久矣,今乃有如是之人,而不以古道相处,是其心志回惑,亦何能有定哉?”都说此诗作于卫庄姜被庄公遗弃后,以此诗作者为卫庄姜,所指责的男子为卫庄公。

而鲁诗则认为是卫宣公夫人宣姜为让自己的儿子寿继位而欲杀太子伋,寿为救伋,亦死,后人伤之,为作此诗。

诗经全文及译文(国风3)

诗经全文及译文(国风3)

诗经全文及译文(国风3)《诗经》全文 (带注释和译文)春秋·孔丘《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代称为“诗”或“诗三百”,孔子加以了整理。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尊“诗”为经典,定名为《诗经》。

《诗经》现存诗歌 305 篇,包括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共 500 余年的民歌和朝庙乐章,分为风、雅、颂三章。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大部分为东周时期的作品,小部分作于西周后期,以民歌为主。

(邶: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

鄘:后来并入卫国,故城在今河南省汲县东北。

卫: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北部、河北省南部一带。

王:周平王东迁后的国都地区,在今河南洛阳一带。

郑:在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

齐:今山东省大部分地区。

魏:古魏国在今山西省芮城县东北。

唐:晋的前身,在今山西省。

秦:在今陕西省境内。

陈:在今河南省淮阳、柘城以及安徽省毫县一带。

桧:桧国后为郑国所灭,二国领土相当于今河南省郑州、新镇、荥阳、密县一带。

曹:在今山东省曹县、荷泽、定陶一带。

豳:也作邠,在今陕西郴县、旬邑县一带。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共 105 篇,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王畿地区的作品,均为周代朝廷乐歌,多歌颂朝廷官吏。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 40 篇。

其中周颂为西周王朝前期的作品,均为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的乐歌,内容多歌颂周代贵族统治者及先公先王,共 31 篇;鲁颂为公元前 7 世纪鲁国的作品,歌颂鲁国国君鲁僖公,共 4 篇;商颂是公元前 8 世纪到公元前 7 世纪宋国的作品,共 5 篇。

《诗经》作为一部经典著作,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由于《诗经》的年代离我们太过久远了,很多当时的用字措词,我们今天未必能准确理解。

因此所有诗歌均有详细注解(个别还配有译文),这些注解除了参照一些比较流行的版本以外,也加入了一些个人观点,希望对各位阅读带来一些帮助。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译文和注释赏析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译文和注释赏析

【导语】《⼗⽉之交》是周幽王时的⼀个朝廷⼩官,因为不满于当政者皇⽗诸⼈在其位不谋其政,不管社稷安危,只顾中饱私囊的⾏为⽽作的⼀⾸政治怨刺诗。

详细的内容就让来告诉⼤家,欢迎阅读! ⼗⽉之交 ⼗⽉之交,朔⽉⾟卯。

⽇有⾷之,亦孔之丑。

彼⽉⽽微,此⽇⽽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告凶,不⽤其⾏。

四国⽆政,不⽤其良。

彼⽉⽽⾷,则维其常;此⽇⽽⾷,于何不臧。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冢崒崩。

⾼岸为⾕,深⾕为陵。

哀今之⼈,胡惨莫惩? 皇⽗卿⼠,番维司徒,家伯维宰,仲允膳夫,棸⼦内史,蹶维趣马, 禹维师⽒。

醘妻煽⽅处。

抑此皇⽗,岂⽈不时?胡为我作,不即我谋?彻我墙屋,⽥卒氵于莱。

⽈予不戕,礼则然矣。

皇⽗孔圣,作都于向。

择三有事,亶侯多藏。

不慭遗⼀⽼,俾守我王。

择有车马,以居徂向。

黾勉从事,不敢告劳。

⽆罪⽆辜,谗⼝嚣嚣。

下民之孽,匪降⾃天。

噂沓背憎,职竞由⼈。

悠悠我⾥,亦孔之痗。

四⽅有羡,我独居忧。

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

天命不彻,我不敢效我友⾃逸。

注释 (1)交:⽇⽉交会,指晦朔之间。

(2)朔⽉:⽉朔,初⼀。

(3)⾏(háng):轨道,规律,法则。

(4)四国:泛指天下。

(5)则:犹。

(6)于:读作“吁”,感叹词。

于何:多么。

臧:善。

(7)烨(yè)烨:雷电闪耀。

震:雷。

(8)宁、令:皆指安宁。

(9)川:江河。

(10)冢:⼭顶。

崒:通“碎”,崩坏。

(11)胡憯(cǎn):怎么。

莫惩:不制⽌。

(12)皇⽗:周幽王时的卿⼠。

卿⼠:官名,总管王朝政事,为百官之长。

(13)番:姓。

司徒:六卿之⼀,掌管⼟地⼈⼝。

(14)家伯:⼈名,周幽王的宠⾂。

宰:冢宰。

六卿之⼀,"掌建六邦之典"。

(15)仲允:⼈名。

膳夫:掌管周王饮⾷的官。

(16)棸(zōu)⼦:姓棸的⼈。

内史:掌管周王的法令和对诸侯封赏策命的官。

(17)蹶(guì):姓。

诗经——《日月》

诗经——《日月》
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
父兮母兮,畜我不卒。
胡能有定?报我不述!
赏析:
本诗描写受男子抛弃的妇女对自己不幸遭遇的哀叹,以及结束
这种痛苦生活的沉痛呼吁。诗写对日月倾诉,正是因为绝情男子变
心带来的走投无路的呼吁,甚至于埋怨父母,这正是穷而呼天,
“忧患疾痛之极,必呼父母”的人生至情。但就这样,女子还仍然
无法忘记,所谓“俾也可忘”,正是因为无法可忘,这更反衬了男
子的无情,女子的多情。
诗经——《日月》
〖文字大小:大,照临下土。
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
胡能有定?宁不我顾?
日居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下土是冒。
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
胡能有定?宁不我报。
日居月诸,出自东方。
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

《日月》译文及赏析

《日月》译文及赏析

《日月》译文及赏析导读:《日月》先秦:佚名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不我顾。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

胡能有定?宁不我报。

日居月诸,出自东方。

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

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

父兮母兮,畜我不卒。

胡能有定?报我不述。

《日月》译文太阳啊月亮,你们的光芒照耀着大地。

我嫁的这个人啊,却不再像过去那样对待我了。

事情怎么变得这样了呢?一点也不顾念我呀。

太阳啊月亮,大地披上了你们的光芒。

我嫁的这个人啊,却不再像过去那样恩爱我了。

事情怎么变成这样了呢?一点也不念夫妻之情呀。

太阳呀月亮,你们每天都从东方升起。

我嫁的这个人啊,却不再以好言好语安慰我了。

事情怎么变成这样了呢?把那些无良之行都忘了吧。

太阳呀月亮,你们每天都从东方升起。

我尊君如父,亲君如母,君却不以善终报我。

事情怎么变成这样了呢,你自己也没有得到善终啊!《日月》注释居、诸:语尾助词。

乃:可是。

之人:这个人,指她的丈夫。

逝:助词。

无实义,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古处:一说旧处,和原来一样相处;一说姑处。

胡:何,怎么。

定:止。

指心定、心安。

宁:一说乃,曾;一说岂,竟然,难道。

我顾:顾我。

顾,念。

.冒:覆盖,照临。

相好:相爱。

德音:好名誉。

畜我不卒:即好我不终。

畜,同“慉”,喜爱。

不卒,不到最后。

不述:不循义理。

《日月》鉴赏这是一首弃妇申诉怨愤的诗。

《毛诗序》说:“《日月》,卫庄姜伤己也。

遭州吁之难,伤己不见答于先君,以至困穷之诗也。

”朱熹《诗集传》说:“庄姜不见答于庄公,故呼日月而诉之。

言日月之照临下土久矣,今乃有如是之人,而不以古道相处,是其心志回惑,亦何能有定哉?”都说此诗作于卫庄姜被庄公遗弃后,以此诗作者为卫庄姜,所指责的男子为卫庄公。

而鲁诗则认为是卫宣公夫人宣姜为让自己的儿子寿继位而欲杀太子伋,寿为救伋,亦死,后人伤之,为作此诗。

今人一般认为这是弃妇怨丈夫变心的诗。

诗的第一章把读者带入这样的境界:在太阳或月亮的光辉照耀下,一位妇人在她的屋旁呼日月而申诉:日月能如常地照耀大地,为何我的丈夫不能如以往一样顾念我!以后各章的第一句“日居月诸”作为起兴,还有一种陪衬的作用。

古诗日月·日居月诸翻译赏析

古诗日月·日居月诸翻译赏析

古诗日月·日居月诸翻译赏析《日月·日居月诸》收录于诗经风、雅、颂中,其古诗全文如下: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不我顾。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乃如之人兮,不相好。

胡能有定?宁不我报。

日居月诸,出自东方。

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

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

父兮母兮,畜我不卒。

胡能有定?报我不述。

【前言】《国风·邶风·日月》是《诗经》国风中一首弃妇抱怨丈夫变心的诗。

为先秦时代邶地汉族民歌。

该诗以日月起兴为比照,声诉被遗弃后的幽愤,指责丈夫无定止。

同时她又很怀念她的丈夫,仍希望丈夫能回心转意,能够“顾”(想念)她,“报”(答理)她。

《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注释】⑴居、诸:语尾助词。

⑵乃:可是。

之人:这个人,指她的丈夫。

⑶逝:助词。

无实义,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古处:一说旧处,和原来一样相处;一说姑处。

⑷胡:何,怎么。

定:止。

指心定、心安。

⑸宁:一说乃,曾;一说岂,竟然,难道。

我顾:顾我。

顾,念。

⑹冒:覆盖,照临。

⑺相好:相爱。

⑻德音:善言,另一意为好名誉,。

⑼畜我不卒:即好我不终。

畜,同“慉”,喜爱。

不卒,不到最后。

⑽不述:不循义理。

【翻译】太阳啊月亮,你们的光芒照耀着大地。

我嫁的这个人啊,却不再像过去那样对待我了。

事情怎么变得这样了呢?一点也不顾念我呀。

太阳啊月亮,大地披上了你们的光芒。

我嫁的这个人啊,却不再像过去那样恩爱我了。

事情怎么变成这样了呢?一点也不念夫妻之情呀。

太阳呀月亮,你们每天都从东方升起。

我嫁的这个人啊,却不再以好言好语安慰我了。

事情怎么变成这样了呢?把那些无良之行都忘了吧。

太阳呀月亮,你们每天都从东方升起。

我尊君如父,亲君如母,君却不以善终报我。

事情怎么变成这样了呢,你自己也没有得到善终啊。

【赏析】这是一首弃妇申诉怨愤的诗。

《毛诗序》说:“《日月》,卫庄姜伤己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月诗经赏析_诗经日月译文及注释
《国风;邶风;日月》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大概是卫国的一位妇女,受到丈夫的虐待,内心痛苦之极,不由地呼天唤地,喊爹叫娘,责备丈夫对她不闻不顾,不理不睬,抒发心中的怨愤之情。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日月诗经赏析,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这是一首弃妇申诉怨愤的诗。

《毛诗序》说:“《日月》,卫庄姜伤己也。

遭州吁之难,伤己不见答于先君,以至困穷之诗也。

”朱熹《诗集传》说:“庄姜不见答于庄公,故呼日月而诉之。

言日月之照临下土久矣,今乃有如是之人,而不以古道相处,是其心志回惑,亦何能有定哉?”都说此诗作于卫庄姜被庄公遗弃后,以此诗作者为卫庄姜,所指责的男子为卫庄公。

而鲁诗则认为是卫宣公夫人宣姜为让自己的儿子寿继位而欲杀太子伋,寿为救伋,亦死,后人伤之,为作此诗。

今人一般认为这是弃妇怨丈夫变心的诗。

诗的第一章把读者带入这样的境界:在太阳或月亮的光辉照耀下,一位妇人在她的屋旁呼日月而申诉:日月能如常地照耀大地,为何我的丈夫不能如以往一样顾念我!以后各章的第一句“日居月诸”作为起兴,还有一种陪衬的作用。

日月出自东方、照临大地,是有定所,而结为夫妇的“之人”竟心志回惑,“胡能有定”。

作者之所以反覆吟咏日月,正是为了陪衬其反覆强调的“胡能有定”的。

第二第三章承第一章的反覆咏叹,真是“一诉不已,乃再诉之,再诉不已,更三诉之”(方玉润《诗经原始》)。

第四章沉痛已极,无可奈何,只有自呼父母而叹其生之不辰了,前面感情的回旋,到此突然一纵,扣人心弦,“埋怨父母极无理,却有至情”(牛运震《诗志》)。

诗中没有具体去描写弃妇的内心痛苦,而是着重于弃妇的心理刻画。

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是很复杂的,有种被遗弃后的幽愤,指责丈夫无定止。

同时她又很怀念她的丈夫,仍希望丈夫能回心转意,能够“顾”(想念)她,“报”(答理)她。

理智上,她清醒地认识到丈夫“德音无良”;但情感上,她仍希望丈夫“畜我”以“卒”。

朱熹《诗集传》说:“见弃如此,而犹有望之之意焉。

此诗之所为厚也。

”这种见弃与有望之间的矛盾,又恰恰是弃妇真实感情的流露。

因此,《日月》能强烈震撼读者的心灵。

[2]延伸解析古代学者以为这是首弃妇声诉幽怨的愤诗,且很多人认定是“卫庄姜”(卫庄公夫人)感喟“州吁之难”(卫庄公庶子“公子州吁”弑杀庄姜养子、卫桓公“姬完”的宫廷政变)的穷困诗。

这种观点看似成立的理由是比较充分的,日月比喻国君与夫人,未亡人庄姜目睹宫廷剧变(卫公子州吁首开弑杀犯上之风,挑衅姬周宗法制度,被时人认为大逆不道),所以作诗追念先君亡夫,痛惜枉死的嗣君养子,哀叹自己的不良遭际但是仔细研究诗中细节,弃妇之说则疑窦颇多。

尤其是抱怨父母一节,既不合于周人礼法(强调“孝悌”),也语意突兀:常人以给父母养老送终为俗,怎可颠倒要求父母终养自己?实际上结合周初历史和邶人的渊源,综合看待《国风.邶风》的低闷、忧郁风格,将这首诗同样视为殷遗怀旧的歌谣可
能才更靠谱。

熟悉中国上古史的研究者都知道:周朝推翻商朝后,最初的政策对亡国民众比较友好,武王君臣采取了各种措施极力安抚;后来因殷顽叛乱、周公旦才在镇压平叛后对其施以重大惩罚。

如果扩大思路,将周人、商人这段恩怨变化的背景套入到《邶风.日月》篇中,则很多细节就更容易对号入座、解释通畅。

日月起兴,是因为天道有恒,衬托人世容易变幻,暗喻商族亡国亡族(没有灭族,大贵族微子、萁子和其他小贵族保留了商族血脉,但纣王和武庚禄父这条主根化为浮云了)的沧海桑田悲剧。

两厢难处,是当年周、商两族复杂关系的真实写照。

处境飘摇窘困,是因为大叛乱后惩罚加身。

作为曾经显赫、现在弱势的“殷顽”,自然会抱怨周朝,很容易将所有灾难都委过周室而不愿意深刻自省。

所以诗中屡屡出现“逝不古处”、“宁不我顾”……、“德音无良”的抱怨,希冀处境得到改善,如此才“俾也可忘”。

抱怨父母其实完全是比喻。

犹如说:我们商人的祖先是天下共主,轮到我们这代人却不仅失去霸权,还因两次战败(前为武王克商的“牧野之战”,后为周公东征的二次征服),宗族亲人被离析打散、族群主体被监视居住。

“胡能有定?报我不述。

”也可以顺理成章解释。

中国上古传统,灭人国而不绝其祀,夏、商、周三代均遵循这条重要国际规则。

传说夏后(夏朝君主的称号)册封上古著名氏族为诸侯(实际上是认可);汤王灭桀,也专门册封禹王的后人,承认各地氏族部落首领的诸侯地位(夏商封建都不是严格意义的封建制度,所谓封国其实是氏族部落或更大型的联盟而非地域国家,周朝的封建制才是真正意义的叠层封建联盟体制,周朝封国很多都是
打破了血缘关系的地域型国家);武王遵守传统,册封周人认定的上迄黄帝、炎帝、下止夏禹、商汤的后裔为诸侯。

只是由于武庚组织叛乱,周公才粉碎了武庚的政权,重新安排处置“殷顽民”。

诗中的“报我不述”应该是指武庚政权被粉碎的事情,作者认为周朝这样处置不合古礼和惯例。

对这首诗的新解属于个人的一家之说,可以存疑,也欢迎有兴趣的朋友深度研究和发掘,权当是对继承发扬我国古老的国学文化略效绵薄之力。

如果新说被证明成立,那么《邶风.日月》的创作时间就不是春秋,而是远为久远的周初。

这首诗文辞古朴、风格与《邶风.柏舟》雷同也就相当自然,前面仔细分析过“柏舟”、可以更肯定的说和周初的大叛乱关系密切。

诗经日月原文日月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不我顾。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

胡能有定?宁不我报。

日居月诸,出自东方。

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

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

父兮母兮,畜我不卒。

胡能有定?报我不述。

诗经日月译文及注释译文
太阳啊月亮,你们的光芒照耀着大地。

我嫁的这个人啊,却不再像过去那样对待我了。

事情怎么变得这样了呢?一点也不顾念我呀。

太阳啊月亮,大地披上了你们的光芒。

我嫁的这个人啊,却不再像过去那样恩爱我了。

事情怎么变成这样了呢?一点也不念夫妻之情呀。

太阳呀月亮,你们每天都从东方升起。

我嫁的这个人啊,却不再以好言好语安慰我了。

事情怎么变成这样了呢?把那些无良之行都忘了吧。

太阳呀月亮,你们每天都从东方升起。

我尊君如父,亲君如母,君却不以善终报我。

事情怎么变成这样了呢,你自己也没有得到善终啊!
注释
⑴居、诸:语尾助词。

⑵乃:可是。

之人:这个人,指她的丈夫。

⑶逝:助词。

无实义,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古处:一说旧处,和原来一样相处;一说姑处。

⑷胡:何,怎么。

定:止。

指心定、心安。

⑸宁:一说乃,曾;一说岂,竟然,难道。

我顾:顾我。

顾,念。

⑹.冒:覆盖,照临。

⑺相好:相爱。

⑻德音:好名誉。

⑼畜我不卒:即好我不终。

畜,同“慉”,喜爱。

不卒,不到最后。

⑽不述:不循义理。

诗经日月创作背景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说:“《日月》,卫庄姜伤己也。

遭州吁之难,伤己不见答于先君,以至困穷之诗也。

”朱熹《诗集传》说:“庄姜不见答于庄公,故呼日月而诉之。

言日月之照临下土久矣,今乃有如是之人,而不以古道相处,是其心志回惑,亦何能有定哉?”都说此诗作于卫国庄姜被卫庄公遗弃后,以此诗作者为卫庄姜,所指责的男子为卫庄公。

而《鲁诗》则认为是卫宣公夫人宣姜为让自己的儿子姬寿继位而欲杀太子伋,姬寿为救太子伋,亦死,后人伤之,为作此诗。

还有人将这首诗同样视为殷遗怀旧的歌谣。

今人一般认为这是弃妇因丈夫变心而申诉怨愤的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