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论文

合集下载

辛弃疾的古代诗词鉴赏论文

辛弃疾的古代诗词鉴赏论文

辛弃疾的古代诗词鉴赏论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策划方案、规章制度、祝福语、诗歌美文、名言大全、教育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summary reports, planning schem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blessings, poems and essays, famous quotes, educational materials, composition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辛弃疾的古代诗词鉴赏论文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古代诗歌学术论文

古代诗歌学术论文

古代诗歌学术论文古代诗歌,非常具有感情意味,是我们继承和发扬这个光荣传统的教材。

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学术论文,仅供参考!古代诗歌学术论文篇一古代诗歌意境透析摘要鉴赏古代诗歌,必须要把握诗歌意境。

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意象、比较、知人论世等几个方面领悟诗词的意境。

关键词意境原型意象比较鉴赏知人论世每每闭门静坐,聆听名乐,见门前桂影婆娑,屋后桑构掩映,便逸兴遄飞,自然而然地想到大诗人王维的《竹里馆》,总是难忘那令人梦牵魂绕清幽绝俗的境界。

“弹琴复长啸” !那幽竹馆里,诗人独坐其间偃仰啸歌的情景活现于眼前,想像他那精通音律的琴声,想像他那含英咀华的吟唱,想像他置身于深幽茂密的篁竹林,沐浴那空明澄静的月光的情景,自然就领悟到古代先贤们生活的情操,感悟生活的雅趣。

我国为诗之王国,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诗歌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我们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阅读古代诗歌的兴趣及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个难点。

诗歌的艺术境界,即诗的意境,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诉诸笔端的真实情怀,是诗人将内部世界(境的“心灵化”)与外部世界(意的“具象化”)融合而成的充满主观情意的艺术图画,是诗人追求的最高艺术目标。

因此,不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诗的意境,就不能算真正进入了诗歌鉴赏教学,当然也不能获得诗歌鉴赏的最高层次的美的享受。

何谓意境?所谓意境,就是客观物象同作家主观感情高度融合的结晶和语言呈现。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但伟大诗人总是能超越文字的羁绊,在诗歌中把语言文字幻化成直观的视觉的美。

如何才能准确领悟诗的意境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一、感悟原型意象原型意象是解开诗歌奥秘的金钥匙。

这些印在人们头脑中的祖先经验在各个时期被称为“种族记忆”、“原始意象”,而通常称为“原型”。

原始意象是艺术意象的深层原型。

我国诗人历来都很注重运用意象来反映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及其独特的美感。

有许多意象一旦被前人创造出来就往往递相沿袭。

高考诗歌鉴赏研究论文

高考诗歌鉴赏研究论文

诗歌鉴赏研究论文我国古代的优秀诗词以其完美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成为独具审美价值的中华古代文化精华。

古代诗词鉴赏是近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此类试题自2000年以来开始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其分值由3分逐年增加到8分,题型由选择题变成了主观性试题,试题难度也在相应地增大,考生的失分情况比较严重。

这种情况暴露了高中语文古代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中语文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缺乏切实有效的理论作为指导,传统的古代诗词鉴赏理论比较艰深,不便于高中语文教学运用。

因此,有必要对高考古代诗词鉴赏试题进行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总结高考测试的内容,发现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的规律,发展古代诗词的教学理论,以满足高中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的需要,有效提高高考复习指导的效率。

自2008年到2014年,这七年的全国卷、北京卷和上海卷的高考诗词鉴赏试题取材广泛,测试内容丰富,测试的角度多变,较全面地反映了古代诗词教学与测试的重点和要点,对近几年的此类高考试题列表总览是十分必要的。

对高考诗词鉴赏类试题所选诗词的体裁、诗词的整理、考查的方式以及考查的内‘容等项内容进行研究,才能找到历年高考诗词鉴赏试题所涵的一些本质的、规律性的知识。

从试题的取材和试题类型看,唐宋诗词约占试题总数的86.5%;律诗、绝句占诗篇总数的92.6%,中调词占词篇总数的87.5%,小令占曲篇总数的100%;写景抒怀诗和思乡怀远诗曲占试题总数的64.9%。

选择题约占试题总数的29%,填空题约占22%,主观性问答题约占49%。

从考查能力的层级看,七年来在鉴赏类试题中考查综合能力的试题约占总题数的84%,其余的是识记题、单纯的考查理解能力的试题。

可见,考生光靠死记硬背一些相关知识决不能应对鉴赏类试题的考查。

从设题角度看,在所选的33套诗词鉴赏试题中全部考查了词句理解和分析,占试题总数的100%;有31套直接或间接地考查了表现手法或表达效果,占试题总数的94%。

诗歌鉴赏论文

诗歌鉴赏论文

诗歌鉴赏论⽂诗歌,是⼀种抒情⾔志的⽂学体裁。

是⽤⾼度凝练的语⾔,⽣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活并具有⼀定节奏和韵律的⽂学体裁。

鉴赏是对⽂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诗歌鉴赏论⽂1 ⾼中语⽂的诗歌鉴赏阅读向来是教学的难点,也是学⽣们在考试中遇到的最⼤的拦路虎。

中国诗歌向来讲究含蓄,忌讳浅显直⽩,抒情往往曲折幽杳,⽅式⽅法尽皆不同,这都给诗歌教学带来了困难。

古典诗词有的触景⽣情,有的寓情于景,还有的以景结情,甚⾄于借景抒情、托物⾔志、情景交融等等。

本⽂试图⽤常见的诗句来对这⼏个概念进⾏对⽐区分,以便于在教学中准确的使⽤这些词语。

⼀、从触景⽣情说起 ⾸先,我们先来看岳飞的这⾸《⼩重⼭》: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梦,已三更。

起来独⾃绕阶⾏,⼈悄悄,帘外⽉朦明。

⽩⾸为功名。

旧⼭松⽵⽼,阻归程。

欲将⼼事付瑶琴,知⾳少,弦断有谁听。

这⾸词并没有什么难懂的地⽅,上阙重在写景,下阙重在抒情。

⽤景物描写、⼼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来描述宋⾦讲和期间,岳飞在军帐中深夜难眠的复杂⼼境。

我们先看这⾸词如何抒情。

⾸句写“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梦”。

所以,后⾯写起来后所见所感。

在静夜⾥,岳飞倍感孤寂沉痛,平⽇⾥郁积的愁情便⼀起涌上⼼头了。

这⾥情绪的引发就是昨夜不住鸣叫的寒蛩。

因为景物某种特殊的特质⽽触发诗⼈内⼼情怀的,这就是触景⽣情。

这⾥的“触景”是前提,是情绪的缘起。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诗⼈内⼼早已郁积了许多情绪,被这不期然的景物所触发,所有⼀切便都涌上⼼头了。

再⽐如骆宾王的《狱中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鬓影,来对⽩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信⾼洁,谁与表予⼼? 骆宾王为⼩⼈所害,⾝陷囹圄,他⽣性耿介,有豪侠⼼,相信⾃⼰的⾼洁和正直。

蝉在诗词意象中是⾼洁的象征,有虞世南的《蝉》在先。

其诗⽈“垂q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声⾃远,⾮是藉秋风。

”所以,狱外鸣叫的蝉声就让他想起了⾃⼰的⾼洁。

精选古诗鉴赏优秀范文3篇

精选古诗鉴赏优秀范文3篇

精选古诗鉴赏优秀范文3篇精选古诗鉴赏优秀范文3篇(一)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白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朗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折断的戟沉埋在沙子中,虽长满了锈,但还是没有烂掉,把它放在水中洗一洗,磨一磨,显示出它是三国时期留下的兵器。

诗人联想当初,在那里发生了赤壁大战,那时要不是起了东风,让周瑜有机可乘,火攻成功,那么东吴就会失败,连大乔小乔也会变成曹操的俘虏,锁在铜雀台上让他尽情享受玩乐了。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诗人在长江边散步偶尔发现一只断了的戟,从这只断戟联想到了那次赤壁大战。

后两句写诗人对这次大战的看法。

人们都认为周瑜在这次战争中的伟绩可佳,而诗人却全面地看问题,如果当时没起东风助周,那么东吴就会失败,曹操便会大获全胜,历史就会改写。

诗人用以小见大的方法,使诗篇既有韵味又让人深思。

折断了的戟,使人深思,大战中的东风,更让人难忘。

若真的没有那东风,周瑜能赢吗?打赢一场战争是多种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同样,我们看待事物要客观全面地分析,任何事情的结局都与多种因素联系在一起。

这首诗的寓意告诉我们,要做成功一件事,离不开必需的条件,否则,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

这首诗虽短,确让人读后很有回味,可见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非凡的描写水平,我深深钦佩古诗人。

(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是李绅青年时目睹农民每天做农活缺吃不饱,穿不暖,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来的。

这首诗描写了农民种田非常的辛苦的情景。

农民在骄阳底下干活,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粮食是农民用汗水换来的,也不珍惜粮食。

诗的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两句,是写诗人李绅在田野里看见农民扛着锄头,在太阳底下干活,种粮食。

由于非常炎热,汗水从农民的脸颊一直不停地流到庄家地里,不禁产生了同情与怜悯之心。

诗的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思是:有谁知道人们碗里的米饭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呢?这是一个反问句,通过这个反问句,诗人强烈地表达了痛恨不珍惜粮食的人,同时要求人们珍惜粮食,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

古诗词鉴赏论文

古诗词鉴赏论文

古诗词鉴赏论文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浅析王昌龄《闺怨》诗歌从形成之初到后来的一路发展其题材一直不拘形式,纷繁多样。

闺怨诗就是其中一株奇葩,千百年来这类题材的诗一直层出不穷,在中国古代诗坛上大放异彩。

这类诗或寄托着闺妇对出外宦游的郎君的牵挂,或对行军打仗多年却杳无音信的夫君的担忧,或是闺中寂寞凄清之情的排遣。

无疑,王昌龄的这首《闺怨》是这类诗的代表。

《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枝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的主旨一开始就在题目中点出:开篇就表明这是一首闺怨题材的诗。

当然,如果只靠开篇点题这个常用诗歌创作技巧的话,这首诗也算不上什么佳作。

下面慢慢道来。

只看前两句的话有些令人诧异,因为诗中写着少妇没有忧愁啊,她悉心打扮登上翠楼观赏春景,观赏着这个朝气蓬勃,万物复苏能令人心中萌发出生机,兴起对未来美好憧憬之意的季节之景。

其实不然,因为诗题已经暗示了奠定了这首诗的基调,所以很让我们产生疑问,迫切想知道这首绝句的后两句内容。

果然,后两句笔锋忽然一转将诗的基调一下拉到主题上了。

“忽见枝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少妇在楼上欣赏着春日之景:楼下不远处烟笼杨柳,莺啼鹊鸣之声不时入耳,堤上碧草凄凄,不少情侣骑马踏青打此而过。

是啊,又是一年春游时,此情此景,让少妇忽然想起了往年郎君与自己一起郊游嬉戏的场景,往事不自觉地一一呈现在脑海中……多么美好多么令人怀念的时光啊!可惜如今只剩我一人独倚翠楼,夫君一去不觉已经三年了,不知道他过得好不好他现在是不是也在和我一样触景伤情呢他是否感受到了千里之外我对他的思念呢想起当时临行时我对他的嘱咐:“大男儿当志立四方。

只盼早日博得功名归来.愿君不负我。

”如今他音书未寄,也不知道是否他赢得了功名,对当初的爱情还是否那般坚贞不渝呢早知道这样,当初就不劝他去寻求功名了……诗中以一个“忽”字将女主人公内心表露无疑。

语文教学研究: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研究精品论文十六篇

语文教学研究: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研究精品论文十六篇

语文教学研究: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研究精品论文十六篇语文教学研究: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研究精品论文十六篇饶水知音古诗词鉴赏教学研究精品论文十六篇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的变形魅力【摘要】中国古典诗歌中因为特殊的需要对一些诗歌语言进行了变形处理变形的,变形主要有词性的改变、词序的颠倒、字词的省略三种类型,变形后的诗歌诗歌语言更加简洁、含蓄、鲜活。

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

诗歌语言作为特殊的传达媒介则是整个语言家族中的皇后,它高度简约却能涵包巨大内蕴,超强缩浓却不失透剔晶莹是语言的的艺术。

所以诗歌语言同其他文学样式如小说、戏剧等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型、凝练性和跳跃性。

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多半是抒情小诗,一首诗歌里面的一方面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另一方面要借助极节省的语言外壳表达极隽永的思想情感,且要符合音韵的需求,这就需要诗歌必须对诗歌语言进行特殊处理,由此产生独具魅力的中国古典诗歌语言之“变形”。

这里,我就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些常见的语言变形现象作一简单论述。

1中国古典诗歌中词性的改变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这些词语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诗眼就是一首诗的点睛之笔,是一首诗中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语言意境的凝聚点和升华点,可谓笔力千钧。

如“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春宿左省》杜甫),“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惟),“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等。

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做动词,且一做就做的鲜活生动,境界全出。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春天的勃勃生机就展现出来了。

又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就在读者眼前呈现出一幅热情洋溢的画面:大地复苏,桃树、杏树、梨树竞相开放,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树下成片成片的花一下子全笑了,花枝招展的;成群结队的蜜蜂、蝴蝶往来穿梭。

中国古诗词鉴赏论文

中国古诗词鉴赏论文

中国古诗词鉴赏论文摘要:古诗词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古代先哲们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

我们应多读、多自问、知人论世、缘景明情、以意逆志,才能透彻领悟古诗词,古为今用,继承创新古诗词。

关键词:古诗词阅读鉴赏我国古代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古代先哲们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学会阅读鉴赏古诗词,古为今用,继承创新古诗词。

一、多读所谓鉴赏,除音乐外,是与“看”的动作紧密相连。

鉴赏的“鉴”字,就是“看”的意思。

虽同是一个看的动作,却又有种种不同的程度,和“看”相近的字,从来就有“见”、“视”、“观”三字,但它们的程度却同中有异。

“见”是“见到,看见”之义,不包含复杂的心理作用。

“视”是指“见到,看见,观察”的意思。

同一个“看”,包含“见”、“视”、“观”三个阶段。

我们看到别人的一幅画或一篇文章是“见”,表明这是某人曾画过这么一幅画或做过这么一篇文章,其中曾画着或写着什么而已。

“视”则是辨别这一幅画或这一篇文章的结构,主旨等。

而“观”则是深入其境,用整个心思去和阅读理解。

“见”只是一种感官,“视”是一种知识思辨,“观”则是包含整个的心理活动。

只有到达“观”的境界,才称得上“鉴赏”。

但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距离产生美。

“鉴赏”有时也称“玩赏”或“玩味”,可以说“玩”就是“鉴赏”。

而我们读古诗词大都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结果是诗不能反复地去吟,词不能低回地去诵,这实在是一件可惜可憾之事,只有我们不断地去读着玩,并且在反复玩中随时觉有新的意味发现,这才是真正把玩古诗词中的妙处,才真正称得上阅读鉴赏。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好诗不厌百回读”,都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

因此,培养我们古诗词的鉴赏水平,就要力求做到多读。

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我们只有通过多读古典诗词,走进古典诗词,走近作者,产生共鸣,并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我们的想象力,以期提高我们的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诗词之美论文序号:80姓名:陈恩燃院系:会计学院会计三班诗宋词,中华民族之瑰宝也!古往今来,多少大诗人,大词人用了无数传颂不衰的诗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美的空间。

诗词在美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诗词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在我看来。

诗词美的审美体验就是诗词对人的情感的一种激发过程。

当人们与诗词表现出一种高度的融合的时候,诗词中的体验也就给予了人最真实的感受。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作品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同一个人对于同一作品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体验。

可见人们对美的体验带有主观性,而同文学作品一样,诗词的来源的现实,只不过是经过了提炼,使得人们对其有了更深的体会。

诗词的美体现在句子的凝炼,体现在思想的深度上。

意境之美,哲思之美,自然之美,声音之美,语言之美等等。

数不胜数的美在诗词中可以体现出来。

意境之美。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李白便以简洁但意味深长的诗句来体现他的那种意境。

而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当中用了三句诗词来表达三种意境,从而说明成大事者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为“无言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种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种为“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三种境界,三句诗词,这是多么简练的概括。

仅仅用了三句便将创业时的无人理解,创业中的劳苦,创业成功的喜悦写了出来。

而且不仅仅于此,其实不论是在创业,还是做学问,还是其他的,都可以用这来形容。

这难道不是一种美吗?李煜的诗词中充满了泪水,而他最高的艺术成就恰恰就是他在国破家灭之后取得的。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他最后的词中,到处都充满了伤感。

优美的句子,体现出的却是他的绝望。

正如缪塞所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哲思之美。

我想,李商隐的诗能够很好的体现这一点,特别的他的《无题》系列,在艺术上,在思想上都有很高的成就。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人们常用来歌颂老师辛苦工作,表现一种奉献的精神,我想是再贴切不过了。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同样的表现了恋人之间那种默契和爱意。

而在《登乐游原》中更是一句千古绝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此种艺术哲思,虽经千年而不变色,人们总能够从中得到共鸣。

一种悠远的,更加接近于本质的东西从人们的内心中分离出来。

而苏轼也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毛泽东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他的诗词也写得非常好,非常有气势,也很有哲理。

正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毛泽东经历了长期的军事斗争,写出来的诗词也分外的有气势,有分量。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散发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

自然之美。

借景抒情,是一种常用的诗词表现手法,写景的诗句也是很多的。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我认为都是写得非常好的。

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充满了恢宏的气势。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寥寥数语,一幅动人景象就此铺开。

而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长诗在写景上堪称完美,以至于有人称之为“孤篇盖全唐”。

他将音乐美,景物美,还有意境美融合在一起。

发古之幽思,写景中加入了历史的厚感和美感。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由景入情,浅浅说去,节节相生,句句翻新。

至“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处,达到了顶峰。

声音之美。

用诗词来表现音乐之美,当数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中那优美的语句用来表达音乐简直就是令人叫绝。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是多少形象的描写啊,仿佛就在耳边响起了那动人的琵琶声。

更有“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到最后连形象描写都抛开了,而以一种更加贴近意境的东西来描绘。

我想每一个读完《琵琶行》都会想起这样一句诗“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另外,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同样也是写音乐的名篇。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将声音的描写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就诗词来说,狂放,浪漫,有气势的诗词更容易打动人。

而细腻,婉约的诗词得有更多的经历之后才会渐渐感觉到其中的好处。

有的诗词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而我们也能够很快地从中获得乐趣。

而我觉得有很多的诗词更像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一样,有时候别人能够体会得到其中的奥妙,而我却觉得不怎么样。

反过来,我觉得很好,但别人也觉得一般。

我想这可能更加注重人的个体性体验吧,又或者说要有更多的阅历,经历过才能够明白。

然而还是会有一些共通的,有的时候尽管一时间我不明白其中的妙处,可仍然能够感觉其出色的地方。

就像“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我只是单纯的觉得这句诗很好,因为语感,意境。

便要我说,我想我是说不出来的。

又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我读诗向来是不求甚解的,只在语感中去体会,而我觉得诗词给我带来的,让我感觉到首先是韵律之美,接着才是意象美,最后才到意境美,哲思美。

有时并不能感觉到那么深。

尽管当时不明白,但我还是觉得带给我的好处很多,至少我能在读它的时候,慢慢的感觉到一种快乐,一种平和,和一种享受。

“人诗意地栖居”荷尔德林如是说。

就如宗教中所说人皆有神性一样,人皆有诗性,我想有句话说得好,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相对论中有一句话,“光在大质量客体处弯曲。

”我想这又何尝不是一句诗呢?悼亡感伤之美。

悼亡诗词作为我国古典文学中诗歌的一种,其过程和题材是较为曲折和特殊的。

在古代灿若星河的诗词海洋中,悼亡诗词作为一颗奇异之星,其光芒在整个古典文学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虽然它过早的陨落了,但它闪耀的地位和它独有的感伤之美却是其他诗歌所无法比拟抑或企及的。

何谓悼亡诗?“抚存悼亡,感今怀昔之诗也。

”[1]“悼亡”本指对亡者的哀悼之意。

但在我国古代,并非所有悼念亡者的诗都能称之为悼亡诗。

自西晋潘岳首先以“悼亡诗”为题,抒发追悼亡妻的伤逝之情后,悼亡诗才成为了特指悼念亡妻的诗,从此作为历史过程中文人们约定俗成的界定。

所以,应将悼亡诗“视为夫妻间丧偶后,生者哀悼亡者的诗篇”。

[2]既然悼亡诗词取材于伤逝亡妻的主题,那么就决定主宰其间的是一种感伤之美。

死者与世长辞,生者的悲哀却缠绵不去,故以天下至语写天下至情!悲哀的情感贯穿于字里行间,以寄托诗人不能排遣的感伤。

一、抚今追昔,以内心哀婉的悲情和妻子高贵的品格渲染其感伤美。

悼亡诗词的感伤美,首先源于夫妻间共同生活中所产生的鹣鹣深情。

恩爱夫妻,本该白头偕老, 可亡妻的现实又是诗人不能不接受的, 于是抚存感往, 巨大的悲痛从作者的心底涌出, 使得作品染上了一层浓郁的悲情色彩。

如江淹《悼室人》之六:“牕尘岁时阻,闺芜日夜深。

流黄夕不织,宁闻梭杼音。

凉霭漂虚座,清香荡空琴。

蜻引知寂寥,蛾飞测幽阴。

乃抱生死悼,岂伊离别心。

”;又如李商隐《房中曲》:“忆得前年春, 未语含悲辛。

归来已不见, 锦瑟长于人。

今日涧底松, 明日山头檗。

愁到天地翻, 相看不相识。

”诗人们或表达佳人早逝, 空留遗迹, 独帏凄寂之苦;或抒发追思迷离, 呜咽难绝的心绪, 其情其境, 哀怨动人。

“为文造情不容易,为情造文更艰难”。

[3]所以悼亡诗词在情感真挚这一点上, 比其它任何诗歌都来得严格, 可以说容不得半点虚假。

它往往以爱情为经, 以死亡为纬, 在表现人生爱与死这两种生命的极端情感时,句句带泪,曲曲传情。

而贯穿其间的主线,就是作者丧妻后无法排遣的一怀愁绪、满腹心酸。

如元稹《六年春遗怀八首》其五:“伴客销愁日长饮,偶然乘兴便醺醺,怪来醒后旁人泣,醉里时时错问君!”悼念亡妻, 流泪的应该是诗人自己, 可诗人偏偏不写自己伤心落泪, 只写旁人哭泣, 从旁人的感泣中表现出自己的伤心,以醉里暂时忘却丧妻之痛, 写出永远无法忘怀的哀思。

其蓄情之深,含情之真,令人赞叹。

象这种化解不开, 挥之不去的感伤之情,在悼亡诗词中可谓俯抬皆是:元稹《遗悲怀》:“昔日戏言身后世,今朝都到眼前来。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残夫妻百事哀。

”;纳兰性德《浣溪沙》:“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

”这些读之令人喉喧气塞的悲妻诗行, 是作者丧妻后心灵伤痛的流露。

一首首悼亡诗词,就如同一个个喷射口。

诗人郁结于胸, 无法排遣的悲伤,在字行间得到渲泄、转移、疏导。

使人“一读则改容,再读则泪下,三读则断肠矣”[4], 其打动人心的魅力, 正源于它所独具的感伤美。

悼亡诗词都是以一种追悼的形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妻子生前留给作者的恩爱与温馨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

妻子的美丽与贤惠在诗人伤感的思念中显的更加无可替代,往往是“见尽世间妇,无如美且贤。

”(梅尧臣《悼亡三首》);“我辈钟情故自长,别于垂老更难忘。

不如晨牡兼狮吼,少下今朝泪几行。

”(陈祖范《悼亡》)而更有细述者如元稹《遣悲怀三首》:“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又如王海洋《悼亡》“ 千里穷交脱赠心,芜城春雨夜沉沉。

一官长扬吾何有,却捐闺中缠臂金。

”这里作者从生活小事忆起, 前者回想当初家境拮据时,妻子勤俭持家,体谅丈夫,粗茶淡饭,却毫无怨言。

后者则回忆妻子生前为人大方豪爽,急丈夫好友之所难,不惜将腕上金镯相赠。

平凡的锁事,衬托出妻子贤惠、无私的品格,清贫的生活更显出夫妻的患难情深,而诗人平和的叙述, 却充满了对贤妻的赞叹与怀念。

陈寅恪说:“韦氏(元稹妻韦丛)不好虚荣,微之(元稹字)尚未富贵,贫贱夫妻,关系纯洁。

”[5] 正因如此,元稹才会在《离思五首》中吟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样的千古名句来表达妻子韦丛在他心中无可取代的位置,从而更加渲染了诗歌的感伤之美!二、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以眼前的凄凉景致和妻子的生前旧物衬托其感伤美。

触景生情是我国古典诗词常用的表现方法之一。

触景生情,即先有景,而后生情,情与景合而为诗。

悼亡诗词正是常常通过景物表达情感, 赋物以情, 移情于景, 使景物人情化。

这时景物已不再是客观的物, 而是移入自然物中诗人的自我情感, 景物成了诗人悼念亡妻悲凄情感的象征。

试看以下作品:李商隐《正月崇让宅》:“ 密锁重关掩绿苔, 廊深阁迥此徘徊。

先知风起月含晕, 尚自露浓花未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