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论文
古代诗歌学术论文

古代诗歌学术论文古代诗歌,非常具有感情意味,是我们继承和发扬这个光荣传统的教材。
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学术论文,仅供参考!古代诗歌学术论文篇一古代诗歌意境透析摘要鉴赏古代诗歌,必须要把握诗歌意境。
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意象、比较、知人论世等几个方面领悟诗词的意境。
关键词意境原型意象比较鉴赏知人论世每每闭门静坐,聆听名乐,见门前桂影婆娑,屋后桑构掩映,便逸兴遄飞,自然而然地想到大诗人王维的《竹里馆》,总是难忘那令人梦牵魂绕清幽绝俗的境界。
“弹琴复长啸” !那幽竹馆里,诗人独坐其间偃仰啸歌的情景活现于眼前,想像他那精通音律的琴声,想像他那含英咀华的吟唱,想像他置身于深幽茂密的篁竹林,沐浴那空明澄静的月光的情景,自然就领悟到古代先贤们生活的情操,感悟生活的雅趣。
我国为诗之王国,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诗歌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我们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阅读古代诗歌的兴趣及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个难点。
诗歌的艺术境界,即诗的意境,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诉诸笔端的真实情怀,是诗人将内部世界(境的“心灵化”)与外部世界(意的“具象化”)融合而成的充满主观情意的艺术图画,是诗人追求的最高艺术目标。
因此,不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诗的意境,就不能算真正进入了诗歌鉴赏教学,当然也不能获得诗歌鉴赏的最高层次的美的享受。
何谓意境?所谓意境,就是客观物象同作家主观感情高度融合的结晶和语言呈现。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但伟大诗人总是能超越文字的羁绊,在诗歌中把语言文字幻化成直观的视觉的美。
如何才能准确领悟诗的意境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一、感悟原型意象原型意象是解开诗歌奥秘的金钥匙。
这些印在人们头脑中的祖先经验在各个时期被称为“种族记忆”、“原始意象”,而通常称为“原型”。
原始意象是艺术意象的深层原型。
我国诗人历来都很注重运用意象来反映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及其独特的美感。
有许多意象一旦被前人创造出来就往往递相沿袭。
试初中古诗词鉴赏论文

试谈初中古诗词的鉴赏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关启示。
对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古诗词赏析历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特别是近年来的中考高考都加强了古诗词赏析能力的考查,旨在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因此,这就向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让学生在课内古诗词学习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赏析技巧,以达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进而能够扩大赏析面,真正形成一定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人教版七——九年级语文教科书中收录了近五十首古诗词,时间跨度从西周一直到清末,所选古诗词可谓经典之作,几乎涵盖了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赏析这些经典作品,确能使学生提高赏析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者应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生活阅历、情感价值观等局限,循序渐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赏析技巧,并指导学生自觉地运用到课外同类古诗词的赏析之中。
笔者在多年的古诗词赏析教学中总结出了“三赏”教学法,即赏“情”,赏“技”,赏“妙语”,教学效果显著。
本文所述皆以人教版七——九年级课本所选古诗词为例,兼以课外延伸训练的古诗词。
一、赏“情”“诗言志”、“诗缘情”、“诗歌合为事而作”,诗人写诗,绝非无病呻吟,往往是有感而发,感于外而发于心,发于心者即为“情”。
通读全诗,理解诗的内容,初步把握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这是赏析的第一步。
人教版课本所选古诗词抒发的感情大体主要有以下几种:1、爱国情怀(忧国忧民,杀敌报国)。
2、人际间真挚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
3、思乡之情。
4、热爱山水田园。
5、抒发壮志豪情及壮志难酬的悲愤郁闷。
6、感伤时事,怀古伤今。
(其中有些情感有交叉)。
归纳出这几种情感并非让学生与诗词对号入座,而是帮助学生初步确定诗的主旨,不致于曲解诗人的情感趋向。
郑州大学古诗词鉴赏论文-咏物诗赏析心得体会

咏物诗赏析心得体会学院: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咏物诗赏析心得体会诗文赏析是一门学问, 也是一种技艺, 更是学子必须修炼的基本功, 对于青少年的成才发展, 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还记得刘老师第一节课曾说过,诗文赏析的意义可一言以蔽之, 即升华学子的认知能力、自学能力及其写作能力。
每次听着刘老师热情洋溢的讲解,更加深了我对古诗那种难以言明的喜爱。
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收获颇多,在诗词赏析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
下面我就咏物诗谈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赏析诗词首先要做到两点:知人论世;走进意境。
无论是咏物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史诗还是咏怀诗,都不例外。
知人论世。
刘老师曾说,诗文的产生都有其独特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土质”, 要想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涵, 就必须正本清源, “刨根究底”, 即先探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人生经历、崇尚爱好及其思想情趣。
弄懂了这一点, 我们的解析方能够切中要害, 鞭辟入里。
否则, 如果脱离了历史环境和作者经历, 则必将演绎“关公战秦琼”般的荒唐解析。
走进意境。
学习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
而意境具有形象性,在诗歌的意境中,形象是基础。
所以我们要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意会。
而走进意境的关键则在于: 将心比心,设身处地。
即把自己视为作者, 设想其当时的处境、遭遇以及此时时刻的情怀意绪。
咏物诗广义上来说,包括三种,即托物寓理,托物言志,借物传情。
鉴赏咏物诗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要抓住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即意象分析。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
只有抓住了所咏之物的特点,才能分析出所咏之物的象征意味,才能准确的分析出作者所寄托的感情。
比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中国古诗词鉴赏论文

中国古诗词鉴赏论文摘要:古诗词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古代先哲们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
我们应多读、多自问、知人论世、缘景明情、以意逆志,才能透彻领悟古诗词,古为今用,继承创新古诗词。
关键词:古诗词阅读鉴赏我国古代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古代先哲们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学会阅读鉴赏古诗词,古为今用,继承创新古诗词。
一、多读所谓鉴赏,除音乐外,是与“看”的动作紧密相连。
鉴赏的“鉴”字,就是“看”的意思。
虽同是一个看的动作,却又有种种不同的程度,和“看”相近的字,从来就有“见”、“视”、“观”三字,但它们的程度却同中有异。
“见”是“见到,看见”之义,不包含复杂的心理作用。
“视”是指“见到,看见,观察”的意思。
同一个“看”,包含“见”、“视”、“观”三个阶段。
我们看到别人的一幅画或一篇文章是“见”,表明这是某人曾画过这么一幅画或做过这么一篇文章,其中曾画着或写着什么而已。
“视”则是辨别这一幅画或这一篇文章的结构,主旨等。
而“观”则是深入其境,用整个心思去和阅读理解。
“见”只是一种感官,“视”是一种知识思辨,“观”则是包含整个的心理活动。
只有到达“观”的境界,才称得上“鉴赏”。
但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距离产生美。
“鉴赏”有时也称“玩赏”或“玩味”,可以说“玩”就是“鉴赏”。
而我们读古诗词大都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结果是诗不能反复地去吟,词不能低回地去诵,这实在是一件可惜可憾之事,只有我们不断地去读着玩,并且在反复玩中随时觉有新的意味发现,这才是真正把玩古诗词中的妙处,才真正称得上阅读鉴赏。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好诗不厌百回读”,都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
因此,培养我们古诗词的鉴赏水平,就要力求做到多读。
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我们只有通过多读古典诗词,走进古典诗词,走近作者,产生共鸣,并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我们的想象力,以期提高我们的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00字古诗词鉴赏

200字古诗词鉴赏【篇一:200字古诗词鉴赏】怅诗朝代:唐代作者:杜牧原文: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关于此,有一个传说故事:杜牧游湖州,识一民间女子,年十余岁。
杜牧与其母相约过十年来娶,后十四年,杜牧始出为湖州刺史,女子已嫁人三年,生二子。
杜牧感叹其事,故作此诗。
这个传说不一定可靠,但此诗以叹花来寄托男女之情,是大致可以肯定的。
它表现的是诗人在浪漫生活不如意时的一种惆怅懊丧之情。
全诗围绕“叹”字着笔。
前两句是自叹自解,抒写自己寻春赏花去迟了,以至于春尽花谢,错失了美好的时机。
首句的“春”犹下句的“芳”,指花。
而开头一个“自”字富有感情色彩,把诗人那种自怨自艾,懊悔莫及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了。
第二句写自解,表示对春暮花谢不用惆怅,也不必怨嗟。
诗人明明在惆怅怨嗟,却偏说“不须惆怅”,明明是痛惜懊丧已极,却偏要自宽自慰,这在写法上是腾挪跌宕,在语意上是翻进一层,越发显出诗人惆怅失意之深,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懊恼至极的情绪。
后两句写自然界的风风雨雨使鲜花凋零,红芳褪尽,绿叶成阴,结子满枝,果实累累,春天已经过去了。
似乎只是纯客观地写花树的自然变化,其实蕴含着诗人深深惋惜的感情。
此诗主要用“比”的手法。
通篇叙事赋物,即以比情抒怀,用自然界的花开花谢,绿树成阴子满枝,暗喻少女的妙龄已过,结婚生子。
但这种比喻不是直露、生硬的,而是若即若离,婉曲含蓄的,即使不知道与此诗有关的故事,只把它当作别无寄托的咏物诗,也是出色的。
隐喻手法的成功运用,又使此诗显得构思新颖巧妙,语意深曲蕴藉,耐人寻味。
【篇二:200字古诗词鉴赏】关键词:古诗赏析;技巧;介绍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61-2 看着摆在我们眼前的几张古诗赏析的练习,真让我们纠结。
如何让学生通过练习学会赏析古诗,提高鉴赏能力,是我们深感困惑的事情。
就现状来说,古诗赏析的难度不逊于分析文言文的难度。
语文教学研究: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研究精品论文十六篇

语文教学研究: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研究精品论文十六篇语文教学研究: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研究精品论文十六篇饶水知音古诗词鉴赏教学研究精品论文十六篇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的变形魅力【摘要】中国古典诗歌中因为特殊的需要对一些诗歌语言进行了变形处理变形的,变形主要有词性的改变、词序的颠倒、字词的省略三种类型,变形后的诗歌诗歌语言更加简洁、含蓄、鲜活。
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
诗歌语言作为特殊的传达媒介则是整个语言家族中的皇后,它高度简约却能涵包巨大内蕴,超强缩浓却不失透剔晶莹是语言的的艺术。
所以诗歌语言同其他文学样式如小说、戏剧等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型、凝练性和跳跃性。
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多半是抒情小诗,一首诗歌里面的一方面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另一方面要借助极节省的语言外壳表达极隽永的思想情感,且要符合音韵的需求,这就需要诗歌必须对诗歌语言进行特殊处理,由此产生独具魅力的中国古典诗歌语言之“变形”。
这里,我就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些常见的语言变形现象作一简单论述。
1中国古典诗歌中词性的改变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这些词语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诗眼就是一首诗的点睛之笔,是一首诗中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语言意境的凝聚点和升华点,可谓笔力千钧。
如“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春宿左省》杜甫),“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惟),“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等。
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做动词,且一做就做的鲜活生动,境界全出。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春天的勃勃生机就展现出来了。
又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就在读者眼前呈现出一幅热情洋溢的画面:大地复苏,桃树、杏树、梨树竞相开放,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树下成片成片的花一下子全笑了,花枝招展的;成群结队的蜜蜂、蝴蝶往来穿梭。
古诗词鉴赏情景关系问题探究论文

古诗词鉴赏情景关系问题探究论文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情景关系是诗歌理论中的非常重要的诗学范畴,情景交融是我国古典诗歌追求的最高的境界之一,一般来说,一首诗歌往往是同时运用了几种情景关系,包括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等等,本文结合具体的古代诗词示例,简要的对其进行讨论和鉴赏,探讨中国古典诗歌情景关系的实质以及情景关系呈现出来的形态特征等等。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古诗词鉴赏情景关系问题探究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古诗词鉴赏情景关系问题探究全文如下:“情”与“景”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要素,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中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情”是情感的,主观的;“景”是形象的,客观的。
“情景关系”即是情与景的组合手法。
从不同角度看,大体上有两种,一是因果关系,包括时间上的先后,有时候先景后情,也称之为触景生情、即景生情;有时候先情后景,以情设景,缘情写景。
二是手段目的关系,“情为主,景为宾”,以言情为目的,绘景为手段。
纵观近几年高考的古代诗词鉴赏试题,命题者常常会选取情景交融的诗篇作为考试材料,以情与景为命题点设题,尤其青睐赏析情景关系。
“情”是对诗歌内容情感的考查,“景”是对诗歌形象的考查,“情景关系”实际上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
要解答情景关系类试题,考生首先要掌握并区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以景作结”等主要组合手法。
一、触景生情触景生情也就是景生情,情随景生,强调物的兴发感动作用。
诗人原先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但在生活中遇到某种景物,有所触动和领悟,于是通过景物表达情志。
这种触景生情,情随景生,是一个由外到内的感情的触发过程。
例1:(2011・天津卷)【注】(?-878)①〔周朴〕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西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问: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诗人的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萦绕着遥远的村庄。
古诗词鉴赏论文

古诗词鉴赏浅谈文学花苑中的一朵奇葩——古诗词,能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修养,陶冶我们的情操,因此越来越成为中考宠儿。
随着古诗词鉴赏难度的加深,要想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鉴赏中做到游刃有余,不掌握一定的鉴赏技巧,是很难领会其中的情趣与妙处的。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古诗词鉴赏的基本常识入手,对鉴赏过程中的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究。
一、储备古诗词鉴赏的基本常识1、了解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意象是承载作者主观感情的载体,它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古诗词中的一些客观事物往往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形成了特定的文学意象。
例如:(1)梅、兰、竹、菊、松、莲常用来象征高洁的品质,刚劲的傲骨。
如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名为赞岩竹坚定顽强的品质,实为隐喻自己不媚权贵,不流世俗,洁身自好的刚劲风骨。
当然还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等就不再一一评述了。
(2)落花、流水、春雨、秋草常用来抒写忧愁与烦恼。
如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将自然现象和人的感受巧妙结合,表达词人对年华流逝的;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都有此类意思。
(3)“柳”与“留”谐音,常用来抒写离情别绪,表达惜别之情。
如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等。
(4)月亮、鸿雁、羌笛常抒写思乡之情。
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范仲淹的“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5)青鸟、杜鹃、芭蕉、梧桐常表达凄凉愁苦之情。
如李商隐的“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白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煜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6)美酒用于惜别,有时则是借酒消愁,及时行乐。
如白居易的“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7)宝剑是壮士侠客的标志,常用来显示行侠仗义的英雄气概或渴望建功立业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王昌龄《闺怨》
诗歌从形成之初到后来的一路发展其题材一直不拘形式,纷繁多样。
闺怨诗就是其中一株奇葩,千百年来这类题材的诗一直层出不穷,在中国古代诗坛上大放异彩。
这类诗或寄托着闺妇对出外宦游的郎君的牵挂,或对行军打仗多年却杳无音信的夫君的担忧,或是闺中寂寞凄清之情的排遣。
无疑,王昌龄的这首《闺怨》是这类诗的代表。
《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枝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诗的主旨一开始就在题目中点出:开篇就表明这是一首闺怨题材的诗。
当然,如果只靠开篇点题这个常用诗歌创作技巧的话,这首诗也算不上什么佳作。
下面慢慢道来。
只看前两句的话有些令人诧异,因为诗中写着少妇没有忧愁啊,她悉心打扮登上翠楼观赏春景,观赏着这个朝气蓬勃,万物复苏能令人心中萌发出生机,兴起对未来美好憧憬之意的季节之景。
其实不然,因为诗题已经暗示了奠定了这首诗的基调,所以很让我们产生疑问,迫切想知道这首绝句的后两句内容。
果然,后两句笔锋忽然一转将诗的基调一下拉到主题上了。
“忽见枝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少妇在楼上欣赏着春日之景:楼下不远处烟笼杨柳,莺啼鹊鸣之声不时入耳,堤上碧草凄凄,不少情侣骑马踏青打此而过。
是啊,又是一年春游时,此情此景,让少妇忽然想起了往年郎君与自己一起郊游嬉戏的场景,往事不自觉地一一呈现在脑海中……多么美好多么令人怀念的时光啊!可惜如今只剩我一人独倚翠楼,夫君一去不觉已经三年了,不知道他过得好不好?他现在是不是也在和我一样触景伤情呢?他是否感受到了千里之外我对他的思念呢?想起当时临行时我对他的嘱咐:“大男儿当志立四方。
只盼早日博得功名归来.愿君不负我。
”如今他音书未寄,也不知道是否他赢得了功名,对当初的爱情还是否那般坚贞不渝呢?早知道这样,当初就不劝他去寻求功名了……
诗中以一个“忽”字将女主人公内心表露无疑。
她原本以为自己对夫君的思念已慢慢淡去。
在这个春日灿烂的日子,兴致勃勃的登楼望景。
纵是寻常的杨柳之景也让让她勾起了回忆,使得她本来压抑着的对夫君的思念之情一下子涌出……原来自己对夫君一直惦记牵挂着,那份思念从未淡去。
可是如今却……悔恨自己当初劝夫君“觅封侯”。
这个“忽”字表明女主人公对夫君的想念并非偶然,而是内心一直有这个想法但被压抑着,如今触景伤情爆发出来了,这也使得前三句与最后一句的衔接不显得那么突兀,使得最后一句的点题是情理之中的,表现出了少妇对出门在外的夫君的深切思念和对当初劝夫君去寻求功名的悔恨。
这首闺怨诗的成功之处还在于突破一般这类诗的写法(从头到尾都是闺怨之词),诗前两句却说少妇是“不知愁”的,她精心打扮了一番登上翠楼赏春。
不过后两句却出卖了她内心的情感,她不是真的不知愁,她只是将这份情埋在了心底到现在而触发出来,她的这种闺怨来的更加深沉,更加真切,而是使得这种“怨”并不空洞,更不是无病呻吟。
可以说诗的前两句看似是简单地交代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其实是为后句睹景伤情埋下了
伏笔,这两句的“不知愁”、“凝妆”、“春日”这些暖色调的词表面形容少妇内心“愉快”,但是后两句的却笔锋一转,后两句所要表达的才是她内心真实写照。
前后一“喜”一悲对比,更加突出了她内心的愁苦。
所以可以说这首诗将“闺怨”表现的淋漓尽致,也使得这首诗成为闺怨诗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