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百年间词之功能的推移——宋代文化构建中的宋词(一)
南宋词发展的脉络

一.宋初词人北宋前期将近百年的承平,使词这一新兴文学体裁在题材与语言风格上,大体形成为了定局。
北宋初期,上层文人仍继续晚唐、五代“花间派”或者南唐的婉丽词风,但在言情写志、抒发作者主观情感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深入,这时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欧阳修、张先、晏几道等人。
在他们笔下,词的抒情性又有所发展,风格也变得更为雍容秀雅。
晏殊词绝大部份内容是描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的,但过滤了五代花间词所包含的轻佻艳冶的杂质,显得温润娴雅、和婉明丽。
晏殊非常善于捕捉自然景物敏锐而纤细的感受,并善于抒发由此而产生的深蕴凄婉的感情。
这种作品最能反映晏殊词的特色。
如《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经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词意蕴单薄,感情柔弱,这是最大的不足。
但是他的词音律和谐,语言精美,进一步奠定了疏淡清丽、精致柔婉的风格在宋词中地位,也把宋词语言进一步推向文人化、典雅化。
张先早期所作的词仍袭花间、南唐遗风,大部份作品是描写男女之情的。
由于他善于写“影”,时人曾经据其三个佳句,誉之为“张三影”。
他的词风清新明丽,语言流畅精致。
前期词作全是小令,后期写了一些长调慢词。
对于词体的解放有一定的影响。
较早为宋词开辟新意境的,是范仲淹和欧阳修。
范仲淹词作不多,今存者仅六首。
但因他久任边防,首先把边塞军旅生活写到词里,给词意词风带来了新的内容与新的精神,为词开辟了斩新的审美境界,也开启了宋词贴近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创作方向。
范仲淹词作沉郁苍凉的风格,则成为后来豪放派词的滥觞。
欧阳修词数量不少,今存二百多首。
世以“晏、欧”并称,可见他也是学南唐、五代的。
这与欧阳修对词的认识有关。
欧阳修大体上还是将词看做为消遣性、娱乐性的东西,他的词在形式上仍多用传统的小令,在内容、风格上多以婉约之笔写柔曼之情,有些作品写得比较香艳甚至放肆,以至于有人将这些艳冶词和其本传中所说的帷薄不修之事联系起来。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北宋时期,发展至南宋时期达到了巅峰。
宋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宋词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宋词的发展脉络。
一、宋词的起源宋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的文学变革。
在唐朝末年,诗歌已经达到了巅峰,但随着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诗歌逐渐失去了对人们情感表达的能力。
北宋初年,文人开始追求更加真实、贴近生活的表达方式,于是诞生了宋词这一新的文学形式。
宋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的文学变革。
二、宋词的发展1. 宋词的初期发展(北宋初年)北宋初年,宋词的发展处于初期阶段。
当时的词人主要受到古文运动的影响,追求古朴、简约的表达方式。
他们以唐代的诗歌为基础,借鉴古文的表达方式,将自己的情感与生活体验融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2. 宋词的中期发展(北宋中期)北宋中期,宋词进入了发展的繁荣期。
这一时期,文人开始更加注重词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他们注重词的音韵美和意境的表达,追求词的曲调和节奏的美感。
同时,他们也更加注重词的内容,描绘了丰富多样的人生百态和自然景物,使词的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3. 宋词的晚期发展(南宋时期)南宋时期,宋词达到了巅峰。
这一时期,词人们的创作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以及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为素材,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影响的佳作。
三、宋词的特点1. 真实感和情感表达宋词以其真实感和情感表达成为独特之处。
词人们通过对自身情感的真实表达,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词人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为素材,将自己的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影响的佳作。
2. 音乐性和韵律感宋词注重词的音乐性和韵律感,追求词的曲调和节奏的美感。
词人们通过对词的音韵美的追求,使词的表达更加优美动听,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关于宋词的资料

关于宋词的资料一、宋词的定义与起源宋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为宋代儒客文人智慧精华,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宋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代的燕乐为宋词的产生奠定了音乐基础。
当时的一些诗人开始按照燕乐的曲调来填词,这些词虽然还处于萌芽状态,但已经具备了宋词的一些基本特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五代时期,词在花间派词人的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词的风格逐渐多样化,题材也有所扩展。
二、宋词的发展历程1. 北宋初期•在北宋初期,词坛上主要有晏殊、欧阳修等词人。
他们的词多写贵族士大夫的闲适生活,词风婉约。
例如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词通过对旧景旧物的描写,抒发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词风清新淡雅,委婉含蓄。
2. 北宋中期•柳永是这一时期的重要词人。
他对宋词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扩大了词的篇幅和容量。
他的词多描写市民阶层的生活,词风通俗,善于用白描的手法。
如雨霖铃·寒蝉凄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生动地描写了离别时的情景,情感真挚动人。
•苏轼则是北宋中期词坛的革新者。
他打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使词可以表达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
他的词风格豪放旷达,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诗体之一,起源于北宋时期,经历了近两百年的发展和演变。
宋词以其独特的音乐性和抒情性,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本文将详细介绍宋词的发展脉络,从其起源、发展到衰落,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的宋词发展历程。
一、起源与初期发展北宋时期,由于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此时的诗歌形式以律诗为主,但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文人的审美需求,一种新的诗歌形式逐渐崭露头角,那就是宋词。
宋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当时的文人开始在律诗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探索一种更加自由、更加抒情的诗歌形式。
他们注重表达个人情感,追求诗歌的音乐性和韵律美。
北宋初年,有两位重要的词人对宋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分别是苏洵和黄庭坚。
苏洵是北宋初年的文学家,他的词作在形式上较为自由,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对后来的宋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庭坚则是北宋中期的文学家,他的词作更加注重音乐性和韵律美,对于后来的宋词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中期的繁荣与创新随着时间的推移,宋词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崇,成为了当时文人雅士们流行的文学形式。
北宋中期,宋词达到了一个繁荣的时期,有许多优秀的词人相继涌现出来,他们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创新和突破。
在形式上,宋词开始注重词牌的运用和改编。
词牌是宋词中的一种特殊的韵律格式,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音乐特点和表达方式。
宋词词牌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词的表现形式,也给词人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
在内容上,中期的宋词更加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和描绘自然景物,同时也涉及到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等方面的表达。
北宋中期最著名的词人是辛弃疾和李清照。
辛弃疾是北宋中期的军事将领,他的词作以慷慨激昂、豪放不羁为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和战争背景下的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李清照是北宋中期的女词人,她的词作以细腻婉约、柔情似水为特点,描绘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对爱情的追求。
三、后期的衰落与继承随着南宋的建立和社会的变迁,宋词逐渐走向衰落。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起源于北宋时期,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和演变。
宋词以其婉约细腻、情感真挚的特点而脍炙人口,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宋词的起源、发展、流派和代表作品等方面,详细介绍宋词的发展脉络。
一、宋词的起源和发展宋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的文化繁荣时期。
在此期间,诗词创作蓬勃发展,人们开始尝试以更自由、更灵便的方式表达情感。
这种表达方式逐渐形成为了宋词的雏形。
北宋时期,文人雅士们开始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他们追求真实、自然的表达方式,再也不拘泥于古体诗的格律和主题。
他们以自己的真实感受为基础,创作出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宋词。
宋词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初唐和盛唐。
初唐时期,宋词的形式还比较简单,多为五言绝句,内容主要以咏史抒怀为主。
盛唐时期,宋词逐渐丰富起来,形式上浮现了七言绝句、律诗等多种形式,内容上涉及了更广泛的主题,包括山水田园、爱情离别、政治抒怀等。
二、宋词的流派和代表作品宋词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为了多个不同的流派,每一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下面将介绍几个代表性的流派及其代表作品。
1. 婉约派:婉约派是宋词中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以其婉约细腻、情感真挚的特点而闻名。
代表作品有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的《如梦令》等。
2. 豪放派:豪放派是宋词的另一个重要流派,以其豪放奔放、情感激烈的特点而著称。
代表作品有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李煜的《长恨歌》等。
3. 清新派:清新派是宋词中的一个小流派,以其清新淡雅、意境优美的特点而受到爱慕。
代表作品有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几道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等。
4. 歌行派:歌行派是宋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其歌谣般的节奏和明快的语言而受到爱慕。
代表作品有欧阳修的《采桑子·常记溪亭日暮》、晏殊的《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等。
宋词基本知识(一)

宋词基本知识(一)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对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
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五代时期的《花间集》就很明显地展露了词美丽绚烂的文采,但是这期间的词题材还仅限于描写闺情花柳、笙歌饮宴等方面,可以说还显得很“小气”。
虽然艺术成就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但是在思想内涵上层次还不够。
宋代初期的词一开始也是沿袭这种词风,追求华丽词藻和对细腻情感的描写。
像曾因写过“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仁宗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
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也被世人戏称为“奉旨填词柳三变”。
当时的词被认为是一种粗俗的民间艺术,不登大雅之堂,以至于宋朝的晏殊在当上宰相之后,对于他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自己写的。
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他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才子们一起共同推动了词这一新兴艺术形式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但是,随着词在宋代的文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词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和提高。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奠定了边塞词在宋词中的地位,使只闻歌筵酒席、宫廷豪门、都市风情、脂粉相思之类的世人一新耳目。
到苏词首开豪放词风,宋词已经不仅限于文人士大夫寄情娱乐和表达儿女之情的玩物,更寄托了当时的士大夫对时代、对人生乃至对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
宋词彻底跳出了歌舞艳情的巢窠,升华为一种代表了时代精神的文化形式。
一、词的概念及起源词是诗歌的一种,发萌于隋、形成于唐而盛于宋的一种新型格律诗。
隋唐之际,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引言概述: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深受泛博读者的爱慕。
宋词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唐代,经历了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的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宋词的发展脉络。
一、北宋初期的宋词发展1.1 唐代绝句对宋词的影响唐代的绝句诗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绝句的短小精悍和压韵规律的运用,为宋词的形式奠定了基础。
宋词吸收了绝句的形式特点,使其更加自由灵便,富有变化。
1.2 词牌的创作与发展北宋初期,词牌的创作和发展成为了宋词发展的重要动力。
词牌是宋词的基本形式,它既限制了词的创作,又为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北宋初期的词牌如《水调歌头》、《满江红》等,为后来的词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1.3 词人的创作风格与特点北宋初期的词人以苏轼、黄庭坚等为代表,他们的创作风格与特点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追求自然与生活的融合,使宋词逐渐从宫廷文化走向民间,更贴近人们的生活。
二、北宋中期的宋词发展2.1 词牌的丰富和变化北宋中期,词牌的丰富和变化成为了宋词发展的重要特点。
新创作的词牌如《浣溪沙》、《西江月》等,丰富了宋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使其更加多样化。
2.2 词人的创作技巧与艺术追求北宋中期的词人注重创作技巧和艺术追求,他们追求音韵的和谐、形象的生动和情感的深沉。
词人辛弃疾、陆游等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为宋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3 词人的社会关心与时代意义北宋中期的词人关注社会现实,表达对时代变迁的思量和关心。
他们通过词作表达对战争、灾难等社会问题的关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三、南宋的宋词发展3.1 词牌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南宋时期,词牌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成为了宋词发展的重要特点。
南宋的词牌如《渔家傲》、《西江月》等,更加注重音韵的变化和形象的描绘,使宋词的艺术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3.2 词人的情感表达与审美追求南宋时期的词人以辜鸿铭、杨万里等为代表,他们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和审美的追求。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替代,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宋词的起源、发展、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详细介绍宋词的发展脉络。
一、宋词的起源和发展宋词起源于南唐,发展于北宋,经历了南唐、北宋、南宋三个时期的演变。
南唐时期,有李煜、李清照等著名词人的创作,为后来的宋词奠定了基础。
北宋时期,词人陆游、辛弃疾等的词作更加丰富多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南宋时期,苏轼、杨万里等词人的作品更加注重内涵和意境的表达,使宋词达到了巅峰。
二、宋词的特点1. 抒情性强:宋词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要特点,表达了词人对爱情、友情、家国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慨。
2. 简洁明快:宋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内涵,用寥寥数语传递出丰富的意境。
3. 境界高远:宋词追求境界的高远,通过意象的运用和意境的构建,使词作具有独特的意蕴和美感。
4. 音律和谐:宋词注重音律的和谐,追求字音的协调和押韵的美感,使词作更具音乐性。
三、宋词的影响1. 文学影响: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的文人继承和发扬了宋词的创作传统,使词作在后世继续发展。
2. 音乐影响:宋词的音乐性极高,适合配以音乐演唱。
宋代以来,不少曲调被作曲家改编为曲谱,成为古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人文影响:宋词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人文情怀,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词中的爱情、友情、家国等主题,深入人心,成为人们共同追求的精神追求。
综上所述,宋词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替代,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词的起源、发展、特点和影响等方面,构成了宋词发展的脉络。
通过对宋词的研究和欣赏,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初百年间词之功能的推移——宋代文化构建中的宋词(一)【内容提要】词作为一种颇有“亡国之音”嫌疑的娱乐性文体,由五代入宋。
但是它在宋初文化重建的背景下,经过百余年的演进,逐渐具备了多种功能:成为词谶,成为品鉴人物的手段,成为士大夫重要的交际娱乐方式和显示学养的途径。
词最终成为宋人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和宋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词的这一功能推移过程也不失为我们考察宋代文化构建的另一个窗口。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晚唐诗词之间的兴衰变化,陆游曾经说过一番意味深长的话:“诗至晚唐五季,气格卑陋,千人一律,而长短句独精巧高丽,后世莫及,此事之不可晓者。
”①但是不知他注意到没有,宋朝建国之初的50年间,词并没有继续它在唐末五代的盛况。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作品数量的统计比较加以说明:整个五代五十余年间,今存词的数量达800余首②;宋代最初五十年间,只存有约50余首词。
而再过五十年,词作已达1300余首③。
由此可见,最初五十年词的创作呈现间歇的状态,此后才再度兴盛,并终于成为有宋一代的代表文体④。
细究词的这一发展态势,实与其生存环境,即五代动乱及宋初文化重建这个大背景密切相关。
唐宋易代,以五代为桥梁,这其间,唐代文化与宋代文化也随之发生更替。
建隆二年(961)七月,宋太祖酒席之上释石守信等人兵权时所说的一番话,已开始奠定日后宋代文化崇乐尚文的基调:“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
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我且与尔曹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⑤至建隆三年(962)二月,太祖又对近臣发愿:“今之武臣欲尽令读书,贵知为治之道。
”⑥稍后的宋初诸帝似乎都喜欢音乐,尤其是教坊乐,并且长于制曲作词,其作品甚至很流行,如太宗、真宗、仁宗的作品,《宋史·乐志》皆有收录,且数量颇丰。
当然,宋时乐非古时乐,其时乐曲由雅趋俗,充满了世俗的魅力,这从某些反面评价中也可以看出,如天圣(1023—1031)中,仁宗尝问宰臣王曾以古今乐之异同,王曾对曰:“古乐祀天地、宗庙、社稷、山川、鬼神,而听者莫不和悦。
今乐则不然,徒虞人耳目而荡人心志。
自昔人君流连荒亡者,莫不繇此。
”⑦历史往往在矛盾中发展,宋人追求享乐,但却并不忽视士大夫人格的塑造,如从宋初史家范质、欧阳修到司马光,对五代政坛不倒翁冯道的评价由赞美到逐渐否定,范质尚赞其“厚德稽古,宏才伟量”,欧阳修则开始斥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司马光则已经确立了“贞女不从二夫,忠臣不事二君”的标准,为冯道作了定论:“大节已亏”,“虽有小善,庸足称乎!”⑧这显示出新王朝对五代人格的驳正和对新型士人的要求。
而宋初儒林有名的三先生孙复(992-1057)、胡瑗(993-1057)、石介(1005-1045)的行迹,亦可显示出当时士人人格重塑的轨迹。
他们三人都是成长于宋代的士人,巧的是,他们的出仕方式也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孙复举进士不第,退居泰山之阳,治《春秋》,鲁多学者;胡瑗以经术教授吴中,为人师,言行而身化之,仁宗景初以布衣召;石介尝讲学徂徕山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
三人都是影响极大的学者和师长,欧阳修《胡先生墓表》称:“自景佑明道以来,学者有师,惟先生(胡瑗)暨泰山孙明复(复)、石守道(介)三人。
”三人的影响,由地方而到京师,都在国子监讲过学,而且大受欢迎,三人言传身教,门徒盛极一时,隐呈崇理尚节、端方不苟的宋儒风范,如孙复有名山东,自石介而下皆以先生事之,其“治《春秋》,不惑传注,不为曲说以乱经;其言简易,明于诸侯大夫功罪,以考时之盛衰,而推见王道之治乱,得于经之本义为多。
”胡瑗“教人有法,科条纤悉备具,以身先之。
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
视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庆历中建太学于京师,有司即下湖州,取胡瑗之法以为太学法,胡瑗居太学,“学者自远而至,太学不能容,取旁官署以为学舍。
礼部贡举岁所得士,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其高第者知名当时,或取甲科居显仕;其余散在四方随其人贤愚,皆循循雅饬,其言谈举止,遇之,不问可知为先生弟子,其学者相语称‘先生’,不问可知为胡公也”。
石介更是“笃学有志尚,乐善疾恶,喜声名,遇事奋然敢为”,为国子监直讲,“学者从之甚众,太学繇此益盛”,并作《庆历圣德诗》,指点当朝忠佞⑨。
三人肇始之下的宋代士风,影响之巨,《四库全书总目·徂徕集提要》曾如此评道:“厥后欧阳修、司马光朋党之祸屡兴,苏轼、黄庭坚文字之狱迭起,实(石)介有以先导其波。
又若太学诸生挟持朝局,北宋之末,或至于脔割中使;南宋之末,或至于驱逐宰执,由来者渐,亦介有以倡之。
”前述宋初百余年词的变化态势,正是发生在这一矛盾复杂的文化建构背景下(当然,宋初文化建构的情形还要复杂得多,我们在后文的具体论述中还会不断提及)。
纵览宋代史乘笔记、尤其是屡次被禁的私人笔记,我们可以发现,宋初百余年中——尤其是前半期,词的创作与传播势头也许不如五代,但是它潜在生存空间却是空前地扩大了。
因为宋初人们在讴唱之余,更把词不自觉地推广到日常生活多个领域,使之兼具了多种功能。
在那个时候,宋人尚未完全确定自己文化的走向,宋代文化更谈不上定型,词在某种程度上为宋代文化建设发挥了作用,宋人自己当时恐怕也未觉察到。
大致说来,宋初人们对于词这一带有几分“亡国之音”性质的文学样式所抱的复杂感情以及多样的功能期待,促使词的生存呈现出一种多维、复杂的不稳定状态。
因此,我们不妨考察一下宋初百余年间词的生存状态及其功能的推移,这无疑是观察宋代文化构建的一个重要窗口。
二、词成为谶语——词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易纬坤灵图提要》云:“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
”“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
”谶纬之风,自东汉起因为可以证明刘秀政权的合法性而得到提倡以后,每至易代之际,往往成为新朝启兴的舆论工具。
但是谶纬本身却既可以因证明新朝的合法性而得到提倡,又常常因影响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启动乱之源而被严禁,所以其所受待遇往往大起大落。
即如北朝时鲜卑族拓跋氏之北魏,也曾因为谶纬之弊而先后两次下诏禁之,在太和九年(485)更下诏“焚之,留者以大辟论”。
历观唐末五代,诸朝更替之际,谶纬之语更是流播人间,泛滥不止。
到了赵宋立国,有鉴于此,则索性屡次颁行禁书令,尤其禁天文、图谶、术数之书,以期在大乱之后建立思想统一、长治久安的王朝,这是北宋早期的一个重要文化举措。
这一点从《续资治通鉴长编》的北宋前四帝部分不难看出,自太祖始,历太宗、真宗直至仁宗,对此政策一直勤抓不懈,虽然效果如何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但是,从严厉禁止政策的背后,我们不难了解到当时谶语一类东西在当时的流行程度以及人们对这种预示命运的文字的浓厚兴趣。
事实上,谶纬之风作为流行已久的习俗,行政命令的禁止,也许会收到一定效果,但是也常常促使它以别的形式表现出来。
宋代禁谶纬就遇到了这种情况。
汉唐之际,谶语在形式上一般表现为句式比较整齐的歌谣类的文字;至晚唐五代,曲子词大行于花间尊前,它似乎也没有表现出预言人生吉凶祸福的功能;入宋以后,在禁图谶、术数的大背景下,从王公贵族到贩夫走卒,都有人不自觉在绕开禁令,逐渐从这种承袭于前代的、伴随乐舞而唱出的曲词中发现了人生走向的某些秘密,使曲子词这一流行娱乐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谶纬性质的内涵。
首先,言为心声,在宋人看来,词客谱写、唱出的曲词能够昭示着未来命运的信息。
对此,许多人深信不疑。
比如,钱惟演在仁宗明道二年(1033)为御史中丞范讽弹劾,罢平章事、以崇德节度使知随州(今湖北随县):钱思公谪汉东日,撰一曲(《玉楼春》)曰:“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变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
往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每歌之,酒阑则垂涕。
时后阁尚有一白发姬,乃邓王歌鬟惊鸿者也。
曰:“吾忆先王将薨,预戒挽铎中歌《木兰花》,引绋为送。
今相公亦将亡乎?果薨于随。
”邓王旧曲亦有“帝乡烟雨锁春愁,故国山川空泪眼”之句,颇相类。
这段文字载于释文莹的《湘山野录》卷上、王铚《侍儿小名录》,而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二十四、后集卷三十三、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等又先后收录,可见此事在当时流传之广以及宋人对之兴趣之浓。
宋人眼中更神奇的是,曲词不惟能言人生死,更可预言气数,王君玉《国老谈苑》又载:寇准初为密学,方年少得意,偶撰《江南曲》云:“江南春尽离肠断,萍满汀洲人未归。
”又云:“日暮江南一望时,愁情不断如春水。
”意皆凄惨,末年果南迁。
”⑩一个人年轻时候的吟唱能够预示几十年后的命运,足见在宋人眼中,曲词也许更可见出一个人的性情,这本来已颇有几分“性格即命运”的意味;但是,令宋人疑惑的是,歌词的气格,往往又不似作者之为人,如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对此评论道:“观此语意,疑若优柔无断者;至其端委庙堂,决澶渊之策,其气锐然,奋仁者之勇,全与此诗意不相类,盖人之难知也如此。
”11刚毅果决的人,竟然发为不类其为人的曲词,而这曲词在某些方面又与作者遭际暗合,在宋人看来,这不是命运之音又是什么呢?当然,后来曲子词大盛,欧阳修、司马光等人大作与其为人大不相同的旖旎小词,就已经为人所习见,而不再引起现在这种惊讶了。
类似的事情,在当时及稍后的笔记中多次出现,像王德臣《麈史》中载李邦直梦中作一词,中有“千岁辽东,回首人间万事空”之句,结果“后李(邦直)出北都,逾年而卒”;叶清臣(道清)“守金陵,为《江南好》十阙,又云:‘丞相有才裨造化,圣皇宽诏养疏顽。
赢取十年闲。
’意以为虽补郡,不越十年,必复任矣。
去金陵十年而卒。
”这一类故事,无疑也会随着曲词的传唱而得到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坚定了宋初人们对歌词这一功能的信心。
逐渐地,到这个百年末期,曲词更扩大其预示功能,由预言个体的人生走向展延到暗示国家灾异乃至帝王存亡的领域,王明清《玉照新志》载:嘉佑末,有一人携一巨鱼入京师,而能人言,号曰“海哥”。
炫耀于市井间。
豪右左戚争先快睹。
亦常召至禁中。
由是缠头赏赉,所获盈积,常自声一辞云:“海哥风措。
被渔人下网打住。
将在帝城中,每日教言语。
甚时节、我归去?龙王传语,这里思量你,千回万度。
螃蟹最恓惶,鲇鱼尤忧虑。
”李氏园作场,跃入池中,不复可获。
是岁,黄河大决,水入都门,坏民室宇数百家。
已而昭陵升遐。
12鱼作人言,人人争睹,而奇异的歌声之后,随之而来的却是惊天动地的巨变———“黄河大决”、“昭陵升遐”,人们惊魂甫定之后,再忆曲词,无疑会对之倍增神秘、诡异之感。
细究宋人赋予歌词这一预言功能的原因,除了禁书这一政策腾出的预言语词空白以外,也与距宋不远的五代诸国奢侈享乐而导致亡国的历史大有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