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代文化的俗与雅到现代文化的俗与雅

合集下载

浅析我国宋朝文学艺术发展的社会背景

浅析我国宋朝文学艺术发展的社会背景

浅析我国宋朝文学艺术繁荣的社会背景盐城广播电视大学滨海电大分校11秋汉语言本科王本红内容提要:我国宋朝文学艺术形式多种多样,精彩纷呈,其繁荣的社会背景有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为文学形式兴盛提供了物质基础;市民阶层扩大,多种文学形式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国策,文人地位提高,创作热情高涨;印刷业和教育事业发展,文化也空前繁荣为各种文学形式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关键词:宋朝文学艺术繁荣社会背景在我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令世界和国人惊叹而又恢宏的朝代----宋朝。

从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创建宋朝到1279年丞相陆秀夫负卫王赵昺投海自尽宋亡319年间,宋朝采取重内轻外和重文抑武等国家政策,理学与科学技术、经济与文化教育等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影响所及长远。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特别在文学艺术方面达到了鼎盛时期,诗、词、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无不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

那么,宋朝文学艺术发展的社会背景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宋代文学艺术繁荣的环境因素(一)独特的政治背景为各种文学形式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在政治上,宋代实行高度中央集权制。

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驿(在开封东北四十里)组织兵变,代周自立,建立了北宋王朝。

此后将近二十年间,宋太祖赵匡胤和太宗赵光义又先后用武力和外交的手段吞并了南方的几个独立王国和建都在太原的北汉。

中华民族经过唐末五代长期分裂的局面,到这时才在大部分地区取得了统一。

为了防止中晚唐以来藩镇割据、尾大不掉的政治局面的重演,同时又结合自己通过陈桥兵变夺得帝位的经历,宋太祖赵匡胤特别警惕手下将领效法他那一套去反叛他。

因此,他竭力削弱地方势力,千方百计巩固中央政权。

例如在官制上,宋王朝采取官与职分离,使那些为人所景仰的重臣空有大的官号而无实权,“尊而不重”。

宋以前朝廷中的宰相权力甚大,总理一切事务,但到了宋代,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北宋王朝为了防止宰相的专权,在宰相之下又设参知政事,并以枢密使、三司使分取宰相的军事大权和财政大权。

浅议北宋雅文化的形成背景及其具体表现

浅议北宋雅文化的形成背景及其具体表现

浅议北宋雅文化的形成背景及其具体表现作者:莫君远来源:《大观·收藏》2017年第01期摘要:在经历时间的沉淀之后,北宋文化呈现清淡雅致的总体特征。

文人雅士追求雅致的生活方式,在点茶、焚香、插花、挂画的四雅活动中展现自己的审美品位与人生境界。

文人对四雅活动的推崇也是北宋雅文化的构成主体与具体体现。

关键词:北宋雅文化一、雅文化概述及北宋“雅文化”产生时代背景简析1.何为“雅”“雅”字典出“诗之六义”,即赋、比、兴、风、雅、颂。

许慎《说文》中有:“雅,楚乌也。

一名鸒,一名卑居。

秦谓之雅。

从隹从牙。

”可见雅的本义是鸟名,乌鸦的一种。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有:“雅之训亦云素也,正也”,《雅》为正声,因此,雅便引申出“中”、“正”的涵义。

雅,也指“正声”,所谓“正声”指的就是中原雅乐。

雅乐因其正得中庸,乐而不淫,“文质彬彬”,不流于浮华,被奉为乐之正统。

也因与“雅乐”的关系,“雅”渐渐衍生出新的文化内涵,与文艺、修养、品位、观念相联系。

自东汉起,“雅”与“俗”渐渐形成了两个相对概念。

与代表大众的“俗”相对,“雅”代表着贵族精英阶层的审美追求与生活品位。

汉魏六朝的文人雅士对美有执著的追求,将绮丽纤华的文风视为风雅。

至唐代,经济到达前所未有的繁荣,国家重归统一,民族自信心加强,这个时代体现出的是一种恢弘而崇高的文化气质。

历经五代十国再至北宋,社会各个阶层重拾对“雅”的追求,此时的“雅”与之前诸时代的“雅”具有不同的特征,北宋时期不再崇尚绮丽繁华,反而追求质朴与深沉。

这种变化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是在历经时代的洗礼与沉淀之后,表现出来的一种更为深刻与醇厚的文化特质。

2.北宋“雅文化”时代背景简析北宋时期国家的疆土远远小于盛唐,并且受前车之鉴采取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造成了所谓的“积贫积弱”,历史上留下了“孤秦陋宋”的说法,与“炎汉盛唐”相对。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所谓“陋宋”,主要是针对宋代两点严重的缺陷:一是军事实力的孱弱,在面对外族入侵时屡战屡败;二是政治上因循苟且,为巩固中央集权,造成了“冗兵、冗官、冗费”的整体局面。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1,什么是广义的文化?什么是狭义的文化?文化结构四层说包括哪四个文化体系?答: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成为“小文化”。

物态文化层,(衣食住行);制度文化层,(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等);行为文化层,(民风民俗);心态文化层,(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

2,简述中国古代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答:从纵的方面讲,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分。

从横的方面讲,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括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经济成分。

3,宗法制度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有哪些特征?答:1,家天下的延续: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2,封国制度不断:分封制度曾是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构成中国传统社会基石的以血源纽带联系起来的家族始终非常稳固。

4,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4唐文华的隆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文化背景——隋唐文化的气象恢弘,与地主阶级结构的深度变化休戚相关。

、2,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首先,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虑的体现在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其次,体现在以博大的胸襟广为吸收外域文化。

3,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中国文化发展至唐代,显示出一种阶段性的集大成的灿烂风采,其辉煌令后世追慕不已。

诗歌、书法、绘画、散文。

5,什么是中国文化?它包括哪些基本内容?答:1中国文化是指由中华名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

2.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瀚如烟的文化典籍,佳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中国文化的雅与俗

中国文化的雅与俗

中国文化的雅与俗作者:曹胜高来源:《中华瑰宝》2019年第05期文化要雅还是要俗,是文化艺术界常常关注的话题。

雅是要求文化艺术要高雅、优雅,俗则要求文化艺术要通俗易懂、浅显易解,二者似乎是对立而存在的。

我们也知道雅俗共赏是理想状态,但在创作中,却很难实现雅与俗的兼得。

我们可以从中国艺术史来观察雅与俗是如何齐头并进,共生共荣,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的。

就自然特征而言,雅与俗本无截然区分。

其之所以成为对立的范畴,在于文化情趣的取舍。

雅俗之争最早的雅俗之争,出于对两周音乐的评价。

《论语·阳货》记载孔子之言:“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孔子将流行于郑地民间的俗曲视为郑声,将流传于鲁地的周乐作为雅音,认为百姓喜闻乐见的郑声扰乱甚至取代了雅乐,让他感觉很不好,几乎是脫口而出地痛斥。

郑声的特点,一是音律汪洋恣肆,不同于雅乐的中和雅正;二是为民间俗曲,多言男女情事,在孔子及其弟子看来,这种曲子“淫于色而害于德”(《史记·乐书》),因而不仅要批评,还要排斥这种俗曲。

但在这时,雅乐因为内容保守古旧,形式单调枯燥,逐渐被新兴的民间俗乐所取代。

当时歌下里巴人者,和者众;歌阳春白雪者,和者寡。

很多国君如魏文候、齐宣王、梁惠王等都忍不住要听俗乐,甚至说听郑卫南楚之音不倦,听古乐而昏昏然。

到了汉代,周代的雅乐基本失传,即便宫廷乐官能够演奏雅乐,也不知道这些音乐的内涵。

《汉书·礼乐志》就说:“乐家有制氏,以雅乐声律世世在大乐官,但能纪其铿锵鼓舞,然不能明其意。

”雅乐失传,那就只好用俗乐来救场。

汉代借鉴了周代采诗制乐的做法,从民间采集音乐,依据旧曲与民歌的音乐风情来作朝廷用乐。

汉代流行的清商乐,正是由孔子及其弟子所谓的“郑声”发展而来,简直是“以郑声施于朝廷”(《汉书·礼乐志》)。

这样一来,清商乐便替代了周代雅乐,成为音乐的主流。

魏晋南北朝的学者意识到雅俗各有所长,不再强调孰优孰劣。

宋朝花馔:世俗与风雅在两宋美食文化中的结合

宋朝花馔:世俗与风雅在两宋美食文化中的结合

宋朝花馔:世俗与风雅在两宋美⾷⽂化中的结合南宋淳熙年间的⼀天,皇宫中的集英殿相当忙碌,⼀道道美⾷被相继呈上来,原来此处正在宴请⾦国来的使⾂。

这场被陆游记⼊《⽼学庵笔记》的国宴,前后⼀共上了九盏⼤菜,其中第七盏是⼀道“柰花索粉”,“柰花”就是我们今天的茉莉花,⽤花卉来做成美⾷,在我国有⼀个专门⽤花卉来做成美⾷,在我国有⼀个专门的名字叫“花馔”,那宋朝时仅仅是皇宫⾥才会做花馔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中记载了南宋临安城普通市民的很多花馔饮⾷,有“菊并不是,宋⼈周密的《武林旧事》中记载了南宋临安城普通市民的很多花馔饮⾷,糕”、“蓼花果⼦”、“芙蓉饼”、“⾦花饼”、“梅花酒”、“紫苏饮”等许多种,既有吃的也有喝的,可见花馔在宋朝已深⼊普通民众的⽣活之中。

其实中国⼈以花⼊⾷的传统⾃古有之,我国最早的⼀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有对许多花卉药⽤价值的研究,早期古⼈们是将花当作药材⾷⽤的,直到宋朝,花馔才普及开来,作为⽇常饮⾷出现在⽂⼈雅⼠、平民百姓的⽣活中。

那为什么⼀直到宋朝,花馔才在⼠民⽇常饮⾷中流⾏开来呢?宋朝⼈是如何将以花为美⾷坚决实施到⽇常的吃吃喝喝⾥去的呢?我们就⼀起来看看宋朝花馔,这⼀世俗与风雅并⾏的饮⾷⽂化!南宋李嵩《花篮图》系列之夏花篮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为什么“花馔”兴盛流⾏于宋朝?1、宋朝社会繁荣⼠民有尚⾷之风所谓“尚⾷之风”⽤今天的话讲就是吃货很多,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繁荣,⼈们的⽣活⽔平⼀直处英国历史学家伊懋可曾评价:“这个时候的中国是世界上城市化⽔平最⾼的于较⾼的⽔准,英国历史学家伊懋可曾评价:社会。

”⽽民以⾷为天,⽣活⽔平的提⾼⾸先就体现在吃上,宋⼈孟元⽼的《东京梦华录》说当时的饮⾷是“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瞧瞧这⼝⽓,孟元⽼⾃豪地认为没有宋朝⼈不会吃、不能吃的美⾷。

不仅是⾃⼰家⾥伙⾷好,宋朝的酒楼餐馆也是相当的多,相⽐于唐朝⼀到晚上就宵禁,⼤家只能待在家⾥,宋代取消了宵禁制度,⼤⼤⼩⼩的饮⾷场所都营业到深夜,街上挑着担⼦卖⼩吃和甜品的也⽐⽐皆是,每到夜晚城市⾥那是灯⽕辉煌。

历史学科思想视野下的高中创新课堂——以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3中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为例

历史学科思想视野下的高中创新课堂——以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3中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为例

历史学科思想视野下的高中创新课堂——以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3中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为例福建省上杭县第二中学(364200)丘元生[摘要]学科思想是一个学科的灵魂,不同的学科,学科思想的内涵是不同的。

文章以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3中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为例,论述通过开展融入古典文学的历史教学,能让学生从中感悟历史的真实,把握时代的主流思想,体会社会生活百态。

“从古典文学中看历史”,既贯彻了新课程理念、创新了课堂教学,又渗透了历史学科思想,避免了单纯文学内容的灌输,实现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目标。

[关键词]学科思想;高中历史;创新课堂[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2)01-0061-03历史与语文的结合自古有之,中国传统的文史观“以诗文证史”的基本含义是:以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为史料来研究历史或者书写历史。

这种文史观与中国传统文学的“以诗言志”“文以载道”等理念关系密切。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一课,内容涵盖了上至先秦下到明清的文学发展历程,点明了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及作品。

按照时序,其内容可分为诗的经典、楚辞的魅力、汉赋的风采、“李杜诗篇万口传”、宋代词苑、元曲与市民社会、明清小说的人情世界等七个子目。

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一分析各个子目,一节课45分钟明显不够用;如果每个子目都蜻蜓点水般地讲,又必然会造成“走过场”的情况。

因此,许多历史教师在讲授这一课时感到茫然。

虽然该课涉及的中国古代诗词歌赋是语文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但教师不应该把这节历史课上成语文课。

那么历史课程如何扬长避短,既能贯彻学科思想又能实现三维目标呢?教师不妨大胆改弦更张。

史学界历来有“以诗文证史”的传统,从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入手,用历史的眼光来观察文学。

在历史学科思想视野下,教师可以把该课的标题转换为“从古典文学中看历史”,将内容分为三个部分:诗词歌赋中感悟真实历史、宋词元曲里寻觅草根文化、四大名著中探究主流思想。

宋代诗词雅俗走向的文化成因

宋代诗词雅俗走向的文化成因
性为契合 点 . 在思 想 的层 面上进 行融 合 . 看重外 部 从
致 在崇 文重 教 国策 和 商 品经济 高 度发 展 的诱 导 而 下。 文士们 的价值 观念产 生 了新 变 . 乐享受 成为 士 娱 林的合理要求 和 自觉追求 . 同程 度上显露 出从 流媚 不 俗的情趣 , 与传统美学相对立 的俗化倾 向应 时而生 较 前代 而 言 . 代士 人 的心 态 呈现 一种 对 立互 宋

学 多能 的宋 代 文士 . 有 了 比前代 文 人更 多 的转 移 就 和 释放外 界 压力 和 内心 苦 闷 的方法 。 他们 在热 衷 政
治 和享 受生 活 的双 重追 求 中轻 松行 世 . 现 出恪 守 体
封建 政教 、 重修身 养性 与放纵情 欲本 能 、 受 日常 注 享
生活 的雅俗 矛盾二 重性 。 整个社 会遂形 成 了重 实 际 、 重致用 以及世 俗娱乐 化 的思 想倾 向
的差 异 , 宋代 文化 中雅俗 观 念 的 直接 体 现 , 是 又在 一 定程 度 上 引导 了雅 俗 两种 文化 的 交融 。 种 现 象说 明 . 这 时代
文 化 影 响 甚 至制 约 着 文 学的 发 展 , 时 文学 自身 规律 的发 展 。 同 又促 使 社 会 意 识 形 态及 审 美 情趣 等发 生 改 变 . 并
Vo. . 1 No4 9 Ap . 01 r2 0
宋 代 诗 词 雅 俗 走 向 的 文 化 成 因
李 冬 红
( 曲阜 师 范 大 学 文学 院 , 山 东 曲阜 2 36 ) 7 15

要: 宋代 诗 词 在 文化 转 型 过 程 中, 因文体 特 点 、 作 心 态及 发 展 阶段 的 不 同 , 雅 俗 走 向 上 产 生 了很 大 创 在

婚俗的演变与文化思考

婚俗的演变与文化思考

婚俗得演变与文化思考今年六月八日,在古朴厚重得‘关中民俗博物院南山福苑’为朋友得令郎做了一场仿唐婚礼。

在近一个月得婚礼策划过程中,通过与多位民俗专家、学者、行家得交流与学习,使我对中华民族得传统礼俗又有了一些新得认知。

忽然有一种茅塞顿开得感觉,思索良久、受益匪浅。

我自己断断续续从事婚庆司仪近三十年,虽然对新中国成立前得婚俗状态了解不多,就近三十年我得亲身经历而言,我感到现代婚礼与传统礼仪相比,尽管表现形式已经有了非常大得变化,但其核心内容及文化内涵仍然有着深远得历史关联。

追根朔源,让我惊叹中国传统婚俗文化对国人得影响竟如此根深缔固。

婚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诞生到现在约有三千多年历史,它得每次重大变革与当时得社会变革都有着密不可分得关系,它像一个窗口,直接或间接得让我们窥视到一个时代得政治、经济,文化风貌。

纵观历史,婚俗礼仪大致经历了五个变革时期,由‘周’至‘汉’为成长期,由‘汉’至‘唐’为兴盛期,由‘宋’至‘清’为繁育期。

由‘清末’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为禁锢期。

之后为复苏期。

尽管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新得变化,但主要就是形式,手法与表述角度上得变化,不管怎么变,敬重传统文化,敬重民俗民风,敬重风土人情得宗旨却始终没有变,这让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加心生敬畏,惊叹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根据笔者多年得感悟与实践发现,婚俗得发展与传承具有极大得效仿性,具有明显得时代特征,基本相同得文化内涵从表现形式上却有着明显得差异与地域特色。

不同得政治形态与社会形态,对婚礼得表现形式也会产生明显得影响。

长安就是个出司仪得地方,这大概与这里曾就是十三个封建王朝得建都之地有关,这里就是周礼得孕育地,也就是汉唐礼仪得发源地,研究礼仪、传播礼仪,世代传承在这里就是自然而然得事。

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婚俗礼仪在长安地区有着极为深厚而广泛得群众基础与认可度。

尽管传统得婚俗礼仪不可能完整得集中表现在某一地区,但有一个特征;即越就是经济相对落后得地区,对传统婚俗得尊重度越高,保留得礼仪相对较多,越就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对传统礼俗得演变尺度越大,这一点与‘宋代’得状况有些相似,这也充分说明经济就是文化发展得动力与基础,‘存在决定意识’经济推动着文化得发展,文化又带动着经济得繁荣,从总体上瞧长安地区婚俗礼仪还就是较为完整得承袭了传统婚俗礼仪之精华,呈现出自身独有得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宋代文化的俗与雅到现代文化的俗与雅晚唐以降,尤其是入宋以后,江南文化领域有两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一是原本高高在上的士人文化逐渐摆脱“唯我独尊”的精英观念,开始走向普通大众,呈现出由“雅”到“俗”的转变,其突出表现是话本小说、戏文、通俗诗词等文学式样的日趋流行。

二是原本局限于下层社会的民间文化逐渐突破等级观念的限制,开始跻身主流文化行列,呈现出由“俗”到“雅”的转变,其突出表现是说唱、歌舞、戏剧之类艺术的空前活跃。

推动这两种文化转变的便是日益壮大的市民阶层和不断成长的市民意识,市民文化也由此兴起。

因此,市民文化既源于士人雅文化和民间俗文化,又超越了传统文化雅、俗对立的二元结构,属于雅、俗共体的新型文化形态。

宋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它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即处在中国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时期。

所谓“雅”,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中上层的文人文学,指诗、文、词;所谓“俗”,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下层的小说、戏曲。

传统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戏曲”的说法,指明了各个朝代文学样式发达繁荣的侧重点。

我们应该充分评价元明清诗文词的成就,但其未能超宋越唐,则可断言。

如果说,宋代诗文词(特别是文和词)是元明清作家们不断追怀、仰慕的昨天,那么,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大发展就是宋代刚刚发展起来的白话小说和戏曲的灿烂明天了。

宋代继唐代以后出现了又一个诗歌高潮。

虽然至今还没有一部《全宋诗》,但其总量超出《全唐诗》好几倍则是无疑的。

宋代诗人大都一生勤奋写作,作品众多,如现存苏轼诗二千七百多首,杨万里四千多首,陆游近万首,远比唐代李、杜为多(李诗近千首,杜诗一千四百多首),充分说明宋诗繁荣的盛况。

巨大的数量往往体现为一定的质量。

作为一代诗歌,宋诗在继承唐诗的基础上,发生了显著的新变,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从思想内容看,宋诗在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和反映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方面都有所扩展,但又缺乏唐诗、特别是盛唐诗歌中追求远大理想的积极昂扬的精神;而在抒发民族斗争中的爱国忧国的情绪上,又比唐诗炽热和深切。

这是由时代的条件决定的。

宋朝比之以往的几个统一王朝来,是中央集权最为集中的朝代。

这一方面对巩固宋朝统一、安定社会秩序、发展经济和抵御少数民族统治者的侵扰,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军权集中带来了宋朝军队训练不良,战斗力削弱,政权集中带来了官僚机构庞大臃肿,腐败无能,财权集中又刺激了统治阶级穷奢极欲,挥霍享乐。

所以开国不过三十多年,宋太宗时就爆发了王小波、李顺的农民起义,人数达数十万。

正是在积贫积弱局势逐渐形成、社会危机急剧发展的情况下,地主阶级中的有些改革家就出来倡导“变法”,改革弊政,形成了变法运动。

王安石就是杰出的代表。

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诗歌中反映民生疾苦、社会黑暗和统治阶级政治斗争的现实主义倾向,都和这种社会政治情况有关,跟变法运动在精神上是一致的。

如梅尧臣《汝坟贫女》、《田家语》;欧阳修《食糟民》、《边户》;王安石《兼并》、《省兵》;苏轼《荔支叹》等一批作品。

但是如同变法运动只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缺乏远大的政治前途一样,在宋诗中也缺乏唐诗中积极昂扬的政治进取精神,往往悲慨多于壮歌。

这是一。

其次,宋朝从开国之初直到灭亡,一直处于少数民族统治者的不断侵扰和威胁之中,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朝代中最缺乏抵御力量的软弱王朝。

宋王朝对他们一再割地求和、输币纳绢、称臣称侄。

但是,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爱国将领和官员,尤其是广大汉族人民群众,是不能忍受这种受侮辱、被奴役的处境的,他们表现了可歌可泣的斗争精神,因此宋代诗歌中(包括词)所反映的爱国思想也就越来越显得突出。

宋初路振《伐棘篇》对国耻国难的慨叹,苏舜钦《庆州败》对败于西夏的“羞辱中国堪伤悲”,苏轼《祭常山回小猎》、《和子由苦寒见寄》等所表达的“与虏试周旋”的决心,都是例证。

而在北宋灭亡以后,更成为南宋诗歌的基调。

伟大诗人陆游正是在南郑戎马生活中找到了创作的生命,为苦难的祖国歌唱了一生;在南宋灭亡前后,文天祥、谢翱、林景熙、郑思肖、汪元量等人的爱国诗篇,为宋代诗坛增添了最后的光彩。

这是唐诗中所没有的。

中国宋朝延续300多年,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

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互相影响、吸收、渗透,构成宋代绘画丰富多采的面貌。

绘画的繁荣北宋统一消除了封建割据造成的分裂和隔阂,在一段时期内社会保持着相对安定局面,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和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未有的繁荣。

南宋虽然偏安江南,由于物产丰盛的江、浙、湖、广地区都在其境内,大量南迁的北方人和南方人一起共同开发江南,经济、文化都得到继续发展并超过北方。

北宋的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南宋的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等城市商业繁盛,除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阶层,城市文化生活空前活跃,绘画的需求量明显增长,绘画的服务对象也有所扩大,为绘画发展和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宋代绘画进入手工业商业行列,与更多的群众建立较为密切的联系。

一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将作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汴京及临安都有纸画行业。

汴京大相国寺每月开放5次庙会,百货云集,其中就有售卖书籍和图画的摊店;南宋临安夜市也有细画扇面、梅竹扇面出售;汴京、临安等地的酒楼也以悬挂字画美化店堂,作为吸引顾客的手段。

市民遇有喜庆宴会,所需要的屏风、画帐、书画陈设等都可以租赁。

适应年节的需要,岁末时又有门神、钟馗等节令画售卖,为市甚盛。

北宋时,汴京善画“照盆孩儿”的画家刘宗道,每创新稿必画出几百幅在市场一次售出,以防别人仿制;专画楼阁建筑的赵楼台;画婴儿的杜孩儿,也在汴京享有盛名。

吴兴籍军人燕文贵常到汴京州桥一带卖画。

山西绛州杨威,善画村田乐,每有汴京贩画商人买画,他即嘱其如到画院门前去卖,可得高价。

社会对绘画的需求和民间职业画家创作的活跃,是推动宋代绘画发展的重要因素。

宋代由于手工业的发达,促成了雕版印刷的发展与普及,出现了汴京、临安、平阳、成都、建阳等雕版中心,不少书籍及佛经都附有版画插图,现存宋金雕印的弥勒像、陀罗尼经咒、《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赵城藏》等,可见其绘刻之精美程度。

在五代南唐、西蜀建立画院的基础上,宋代继续设立翰林图画院,以培养宫廷需要的绘画人才。

北宋徽宗时还曾一度设立画学。

宋代多数帝王如仁宗、神宗、徽宗、高宗、光宗、宁宗等人都对绘画有不同程度的兴趣,出于装点宫廷、图绘寺观等需要,都很重视画院建设。

特别是徽宗赵佶,本人在绘画上具有较高修养和技巧,注意网罗画家,扩充和完善宫廷画院,并不断搜访名画充实内府收藏,导致了宫廷绘画的兴盛。

画院画家与社会保持一定联系,但又受皇帝的制约,宫廷绘画带有明显的贵族美术的特色,既精密不苟,又在某些作品中有萎靡柔媚的趣味。

画院集中了社会上的优秀画家,体现了当时较高的水平,创作出如郭熙的《早春图》、《关山春雪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西湖争标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李唐的《采薇图》、《万壑松风图》,马远的《踏歌图》、《水图》等一大批成功的作品。

唐代出现的文人画,从北宋中后期以后形成巨大的艺术潮流。

当时对绘画的收藏、品评和延纳画家作画已在上层文人士大夫中蔚然成风。

更有不少文人亲身参加绘画实践,像诗词一样用以寄兴抒怀,在题材选择、形象处理及审美情趣上,都有自己的独特要求。

他们在画幅上题字咏诗渐次增多,开辟了书画题跋的新天地,并能自觉地将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引入绘画中,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段。

两宋时期文人士大夫中涌现了仲仁、扬无咎的墨梅,文同的竹,苏轼的古木怪石,米芾、米友仁父子的云山,赵孟坚的水仙等,成为后世文人画家追随学习的典范。

此外较为著名者还有燕肃、晁补之、宋道、宋迪、蔡肇、张舜民等人。

文人士大夫在绘画理论上也颇有建树,欧阳修提出表现萧条淡泊的情怀,陈与义主张“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苏轼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等一系列见解都具有代表性。

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绘画影响到辽金地区,成为元明文人画发展的前导。

在绘画高度繁荣的基础上,绘画理论著述也大量问世。

画史、画论、绘画赏鉴及收藏著录等著作大量流传,如《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画史》、《林泉高致》等,成为今日研究古代绘画的重要文献依据。

绘画的发展阶段大致有4个阶段:①宋初100余年间,大体遵循五代绘画传统。

北宋开国后,汴京一带成为绘画艺术中心,宫廷画院先后集中了来自西蜀的黄居□、黄惟亮、夏侯延□、赵元长、高文进等,南唐的董羽、厉昭庆、蔡润、徐崇嗣等及中原一带的王霭、赵光辅、高益等画家。

院体花鸟画以黄家富贵体为规范,道释画中以吴家样影响最大,山水画以院外画家成就最高。

此外,李成善画寒林平远,范宽善画崇山峻岭,许道宁善画平远、野水、林木,他们3人皆先后在不同方面,发展和丰富了荆浩、关仝的北方画派。

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画派在此时期则影响不大。

当时画院内外以山水画知名的还有燕文贵、翟院深、高克明、李宗成、屈鼎等,擅长宗教壁画的有王□、高文进、武宗元等,花鸟画则有赵昌、易元吉、王友等。

这些画家的创作实践,酝酿着北宋绘画风貌的新变化。

②熙宁和元丰之际,出现了以李公麟为代表的鞍马人物画,以郭熙为代表的山水画,以崔白为代表的花鸟画。

他们在内容及艺术上都展示出崭新的风貌,都具有精湛的技巧和深厚的修养。

李公麟以单纯朴素的白描形式,精确地表现了不同阶层、民族、地域人物的特征,特别是在刻画士大夫生活形象和情趣上,获得极大成功。

崔白和郭熙都可以不经起稿而放手作画。

崔白描绘季节气候变化中禽鸟的情态,善于表现败荷凫雁的荒情野趣,突破了宋初以来画院内黄氏体制的规范,取得了更为自然生动的效果。

郭熙通过景色季节及气候的描绘,表现了山水林泉的幽情美趣,把李成以来的北方山水画派推向更高水平。

以苏轼、文同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绘画潮流,也于此时形成。

驸马都尉王诜筑宝绘堂收藏法书名画,并于府第西园中聚集诗人画家赋诗作画,皇族赵令穰善作清丽富有诗意的小景山水,以及米芾这一时期已开展的书画活动,都显示出这一阶层艺术活动的活跃。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郭熙父子《林泉高致》及苏轼等人的论画诗文显示了此一时期绘画理论的新成就。

③徽宗赵佶、高宗赵构统治时期,是宋代宫廷画院最为繁荣的时期。

徽宗时画院制度已相当完备,社会上民间画家艺术水平的提高,为画院输送了不少优秀画家。

此时画院高手云集,善画百马、百雁的马贲,开南宋山水画新风的李唐,善画风俗界画的张择端,富有才华的青年山水画家王希孟,善画花鸟翎毛的韩若拙、孟应之、薛志,以画婴儿货郎著称的苏汉臣,为徽宗代笔供御画的刘益、富燮等人,都以画艺精湛、笔墨不凡而著称。

徽宗时内府书画收藏极富,公卿士大夫收藏家也甚多,《宣和画谱》反映了当时宫廷收藏的盛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