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中的雅与俗

合集下载

简述文学中的雅、俗,以及雅俗之间的关系

简述文学中的雅、俗,以及雅俗之间的关系

简述文学中的雅、俗,以及雅俗之间的关系(1)文学中的雅与俗①文学中的雅:高雅文学是一种典雅、正统、经典、纯粹的具有较高思想艺术价值的文学类型。

高雅文学有时又称“纯文学”“美文学”“严肃文学”或“精英文学”。

大众文学,是与“高雅文学”相对而言的一种浅近、通俗、平易、流行的文学类型。

②文学中的俗:在商业社会,大众文学又称“消费文学”,往往具有明显的赢利性和较高的商业价值。

简言之,雅文学是偏向于文雅、具有浓厚文学气息和较高文化艺术价值的文学;俗文学则是具有浅近、通俗、大众化的特点,是比较贴近生活、能为一般平民百姓所接受的文学形态。

(2)雅俗文学之间的关系①雅俗文学再现现实世界的经验方式不同雅文学更多地趋向于整体经验,俗文学则更多地趋向于单维经验。

这里的“整体经验”包含两层意思:a.指立体地、全方位地且生动地、有机地再现社会生活图景;b.指对具象世界的一般性抽象,也即以充满张力的形象语言发现新的实在,发现普遍真理。

雅文学再现生活,或许夸大、或许变形,但它是完整的,也是真实的,在假定性基础上保持着一种逻辑一贯性,甚至在细节上也是如此。

如在《红楼梦》里,贾府连接着皇宫、王府、官府、街市、寺庙、农村等,它们相互依赖、休戚相关,并每天制造出无穷的原因和结果,从而构成了独立于读者之外的有生命的世界。

而俗文学往往描述一个个孤立的、个别的事实。

俗文学也并不指向任何超出本身作品之外的微言大义,它的全部内容仅仅等于其作品自身。

如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黄蓉、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之类人物,其关系无论如何复杂,随着故事的发展,最终会水落石出的;其情节无论如何变幻莫测,离奇古怪,但无非是好人打败坏人,正义战胜邪恶——这与其说是显现一种真理,倒不如说在表达一种愿望。

②雅俗文学在思想深度上大相径庭雅文学在努力寻求做出对社会生活的诗意表现时,总是以日常意识、现实意识或正统意识的挑战者自居。

雅文学作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成为“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辞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的传世之作,因此,他们必须澄怀观道,将心灵沉潜到生活本体最深沉最内在的冲动之中,从而突破传统的束缚,颠覆世人的常识感,对主流话语持强烈的批判立场。

雅文化与俗文化

雅文化与俗文化

雅文化与俗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中国文化, 一直存在两个层面: 雅文化与俗文化。

达官贵人, 徘徊于亭台楼榭, 高山流水之间, 谈玄说道, 品琴赋诗, 泼墨挥毫, 把玩古物, 是为雅文化。

贩夫走卒, 趋走于市井黄尘, 烧香拜佛, 俚曲小调, 泥人面狗, 杂耍把式, 是为俗文化。

佛教, 在士人为哲学, 为生命智慧之泉, 为心灵清静之所; 在平民为迷信, 为苦难中救赎之手。

绘画, 在士人为抒写性灵, 抒发情感, 寄托抱负的载体, 产生了文人画, 重笔墨情趣, 重风雅; 在平民为画像,画佛,画观音,画门神,画五子登科的手艺。

音乐, 在士人为高山流水, 阳春白雪, 古曲雅韵; 在平民为山歌野调, 下里巴人。

自古以来, 雅俗文化各行其是, 互不相扰;所谓君子乐其志, 小人乐其利。

达官贵人在享受优裕的高雅生活时, 很少想过自己的一粥一饭, 一丝一缕, 一茶一酒, 一纸一墨, 以及这高雅生活是从哪里来的。

市井小民, 山野村夫在为生计存亡奔走之时, 又哪里敢想象大人们的优游自在, 乐山乐水。

这是一个世界的两极, 并行于世, 一个供给, 一个索取, 但绝无往来。

一个市井小人是绝不会有机会和荣国府的贾氏父子往来的, 除非做小厮、丫头, 或主人一时冲动要了, 生米成熟饭, 做个姨娘。

但人既生在尘世, 尘世本来就是一个世俗世界, 大染缸, 绝对的雅是不可能保持的。

达官贵人不必像平民一样为柴米油盐衣食住行操劳奔忙, 似乎过着一种脱俗的生活;其实不然, 他们只是奔忙的层次比平民高, 欲望比平民多而已。

他们为锦衣玉食, 为荣华富贵, 为地位权势, 为名为利为虚荣而奔走。

优们优雅生活背后的趋名趋利性, 和平民百姓没有本质区别, 其心理大概比单纯挣个活口的平民百姓更势利, 更庸俗, 更卑下。

正是看到这点, 一些高人逸士便以脱离甚至唾弃官场来标榜自己的不同凡俗, 清高雅绝, 于是产生了数不清的隐士。

隐, 成了士人摆脱世俗的方式, 标榜的人多了, 隐士又鱼龙混杂起来, 什么鸟都有。

雅与俗的理解

雅与俗的理解

雅与俗的理解雅和俗是中文语言中经常被使用的两个词语,其含义和使用场景很广泛。

在中文中,雅和俗分别表示高雅和通俗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或言谈方式。

雅和俗虽然有着明显的对立关系,但是它们又是互相补充、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

雅,指的是精致、高贵、华丽或者优雅的风格或品质。

雅与汉字上的“牙”有关,指的是漆黑而发亮的象牙,象征高贵精致的品格,古时候只有贵族才有较多的象牙制品。

在文学、艺术、音乐、建筑等领域中,雅的美通常是指优美高雅、典雅大气、精致细腻、风格独特、优美动人的艺术表现形式。

比如,有些诗歌的语言清新脱俗、意境高远,有些画家的画作境界高远、手法精湛,有些音乐的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明快。

这些都被称为雅。

俗,通俗或说俗气,指的是一种通俗易懂、大众化的文化、品味或风俗,与大众生活相关。

俗有直接、贴近人心的艺术表现、情感表达,但也有过于平凡、庸俗、低俗的意味。

通俗的作品一般更注重大众娱乐,讲究性格化、暴力化和情节化等特点。

比如,流行音乐、言情小说、夜市美食都可以看作是典型的俗气。

雅与俗是两种对立却又相对独立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雅与俗之间的分界线并不是非常清晰,而且还会根据时间和地域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雅和俗是互相补充的,如果只有雅没有俗,很难获得大众的认可;如果只有俗没有雅,则缺乏审美立足点,容易流于凡俗。

因此,雅和俗在一些艺术活动中常常是交相辉映的。

雅与俗在不同的评价标准下会有不同的结果。

在形式方面,雅意味着高质量、高品质的仪态和表现,俗则相对较为随意、自然和朴素。

在品味方面,雅强调有趣、细致和深度,俗则强调趣味、有力和活泼。

在精神和文化方面,雅较为渴望工艺、精神和深度的发展,以追求真理和智慧为核心,而俗则更加注重现实生活、传统文化和民间思想,以资源再利用、真实性为侧重点。

在实际生活中,雅和俗也经常被用到个人的着装、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

通常情况下,雅是指文雅、高雅、典雅、高贵、优美、华丽、精炼、韵味等性质,代表的是较高的水平和品味;而俗则是指庸俗、卑俗、陋俗、乡俗、俗气、俗套等性质,代表的是普通的水平和品味。

浅论古代文学的雅与俗

浅论古代文学的雅与俗

2019第3期下(总第295期)一、前言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直以来都存在着“雅文学”与“俗文学”,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

从目前来看,虽然文坛的主导地位是由雅文学来把持,但也存在着较大的弊端。

“雅文学”与“俗文学”在审美情趣上的差异,实质上也体现出多样化文化层次上的不同追求。

尤其是在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各种思潮不断冲击着中国人的文学观念,文学作品中的文言文逐渐被白话文所取代,有相当数量的学者还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了深入地反思,正式提出了“俗文学”概念,并且还为“俗文学”所遭遇到的不平等地位而位鸣不平。

《中国俗文学史》(郑振铎著)中明确提出俗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中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若能够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那么无疑是极为成功的。

本文就古代文学的雅与俗进行探讨。

一、雅文学的得失若要基于文学作品的通俗程度来区分出“雅文学”与“俗文学”,那么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古代文学史上都会出现“雅文学”与“俗文学”相互更替主从关系的情况,但实质上“雅文学”与“俗文学”一直以来都是并行的,且相互促进、相济相成。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大师级”的作品都是由文人墨客所写,与普通老百姓没有关系,雅文学长期以来都是把持着中国古代文坛的主导地位;即便是宋元明清时代,虽然戏曲、小说、话本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内心深处仍然将诗文归属于文章正宗地位。

但实质而言,古代文学的雅与俗往往难以彻底地区分开来,“雅文学”作品中的每一个部分并非都是那么的雅正,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所大加指责的“俗”实质上属于“雅文学”的末流作品行列;而“俗文学”的许多作品,包括中国四大名著都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和创作风格,实质上早已纳入到雅的范畴。

基于文学内容来看,“雅文学”在题材拓展方面有较大的提升,包括咏史怀古、品题风物等,在思想深度上也有所提升,包括在文学作品中有同情底层人民的语句,尤其是每逢国破家亡的时期,古代文人中的佼佼者还会从个人的狭隘圈子跳出来,站在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角度来开展深入思考,“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样的“雅文学”就是最好的佐证之一。

谈文化大发展中“俗”与“雅”的关系

谈文化大发展中“俗”与“雅”的关系

172文化广场作家 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各民族、各地域文化创造的历史,当一个时代一旦成为历史,它留给子孙的就只有文化。

当今,我们正处在一个文化无处不在、无处不说且无处不火的时代,“泛文化”的热浪似乎代替了认真严谨的文化创造。

我们首先要肯定文化发展的丰富性和差异性,但是怎样摆正俗文化与雅文化的位置,如何正确看待文化大发展中“俗”文化与“雅”文化的辩证关系,是我们应该认真关注的问题。

一、什么是“俗”文化与“雅”文化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一、风俗。

如移风易俗、入境随俗。

二、大众的、普遍流行的。

通俗的、不正式的名称被称为俗名;不合规范的汉字被称为俗体字;通俗并广泛流行的简练而形象的定性的语句(大多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的)被称为俗语。

三、庸俗。

粗俗、庸俗被称为俗气;习俗上常见的使人感到无聊的礼节和陈旧的格调被称为俗套。

四、没有出家的人称为俗家。

相对于俗的文化差异而言,雅实际上是一种合乎规范的、文化整合的意思,如雅正。

既然“以雅为正”,文化的认同和传习就有了明确的价值追求——高尚的、不粗俗的。

装束、举动文雅被称为雅观,美观而不落俗套被称为雅致,宽宏的气度被称为雅量,还有雅俗共赏皆取高尚、不粗俗之意。

由此,雅俗之间就有了高低之别,庄谐之别,文野之别。

在历代的文化传承中,俗文化与雅文化都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文化的重要构成。

一般来说,俗文化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域大众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满足着人民大众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一般的娱乐需求。

而雅文化则代表着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最高艺术成就。

文化的“以文化人”,主导倾向就是“化人为雅”,是使人的品位、境界、格调、情操都高尚文雅起来。

二、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大小,不是财富,也不是武力,而是精神文化创造的成果。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不曾间断的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今,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依靠全体中华儿女一起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努力奋斗。

浅谈雅与俗

浅谈雅与俗

浅谈雅与俗浅谈雅与俗说到“雅”与“俗”,人们很容易就会联想到“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其实真要是那么容易界说的话,历来对雅俗的说法就不会莫衷一是了。

雅与俗是一组对立的美学概念,当每个人面对需要做出审美价值判断的对象时,其结果也不尽相同,这对概念也是有着时代性、地域性和主观性的。

这对概念似乎还有介乎二者之间的中间概念,那就是“雅俗共赏”(笔者不认同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当然,有些审美对象不存在雅俗的问题。

雅与俗是人类根据自己的经验赋予某件事物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模糊的概念,是相互依存并可以互相转化的一对矛盾。

雅,其本义是鸟名,乌鸦的一种。

《说文》:“楚乌也。

”从隹,牙声。

在中国文学的修辞中是明显具有褒义的,譬如:一、正确;合乎规范:雅者,正也。

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毛诗序》)文章尔雅。

(《史记。

三王世家》)。

索隐:皆训正也。

雅之为言正也。

(《风俗通·声音》)雅者,古正也。

(《白虎通·礼乐》)。

按:说文疋下古文,以为诗大雅字。

疋字隶体似正,故傅会训正,其实古文借疋为谞,后又借雅为谞也。

风,讽也。

雅,谞也,颂,诵也。

此四始之本字。

辞令就得谓之雅。

君子安雅。

(《荀子·荣辱》)。

注:“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

”察纳雅言。

(诸葛亮《出师表》)又如:雅道(正道,大道);雅音(正音);雅算(正确的决策);雅学(正道之学。

指儒家经典之学)二、高尚美好:张耳雅游。

(《史记·张耳陈馀传》)忽忘雅素。

(《汉书·张禹传》)雅步擢纤腰。

(《陆云诗》)。

注:“闲雅谓妖丽也。

”都督阎公之雅望。

(王勃《滕王阁序》)又如:雅操(称弹奏乐曲高雅精妙);雅望(美好的愿望);雅篇(优美的篇章);雅像(雅相);雅量高致(气度不凡,情趣高尚);雅驯(温文不俗);雅坐(文静地坐着,雅人深致(风雅的人有深远的意趣);雅俗(雅士与俗人);雅客(高雅的客人)三、敬辞:尊敬他人的敬辞,如:雅饬(对别人告诫的敬称);雅诲(尊称别人的教诲);雅命(尊称对方嘱咐或建议之事)而以上列举的不管是具有正确、合乎规范、还是高尚美好或者用于敬辞,都有明显的褒义的美学价值倾向。

谈谈雅与俗作文

谈谈雅与俗作文

谈谈雅与俗作文
雅俗两字,一直是文坛中备受争议的话题。

究竟什么才算得上"雅文",什么又被归于"俗文"之列,的确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作为一个职业写手,我时常在创作时遇到这个困扰。

毕竟,过于雅文会给读者一种距离感,让人难以入手;但若全然俗文,又会流於庸俗,丧失文字的内涵。

所以说,雅俗之间,我们需要把握一个度。

我个人的看法是,一篇优秀的文章,无论是散文、小说还是其他体裁,必须做到文从字顺、信手拈来,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被吸引,产生认同感。

就像一碗上好的老火汤,淡而不俗,浓而不腻,满怀人情味。

通俗易懂固然很好,但太过俗气就容易流於媚俗,缺乏格调。

反之,如果刻意摆谱做作,追求所谓的"高雅",又会生硬做作,反而适得其反。

所以说,雅俗之间,我们要游刃有余,驾轻就熟。

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要写出自己的语气和个性。

就像一位艺术家,笔下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应该蕴含着自己独特的气质与底蕴。

只有真正做到了自然流露,才能打动读者的内心,让文字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俗不可耻,雅不高攀。

一味追求所谓的"高雅",不啻于自我包装,阉割了文字的灵魂。

相反,若全然俗气,又会被世人看扁,缺乏底蕴。

我们要在雅与俗之间寻找平衡,用最质朴的文字表达最纯粹的情感,让读者在字里行间体会到真挚的人性之美。

那才是文字的最高境界。

浅谈文化中的雅与俗

浅谈文化中的雅与俗

浅谈文化中的雅与俗雅与俗是文化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反映了社会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不同方向。

雅与俗的存在使文化多元化,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和选择。

雅与俗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后来也扩展到了其他文化中。

在古代中国,雅与俗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审美定位。

雅指的是高尚、纯洁、精致、上乘的文化品味和表现形式;俗指的是普通、平凡、通俗、大众的文化趣味和品质。

雅与俗在古代社会中常常被用来区分贵族阶层和底层百姓之间的审美差异。

贵族追求高雅的生活方式,执着于雅致的文化形式,而底层百姓则注重俗世中的实用、生活与传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雅与俗的概念也逐渐演变和扩展。

在当代社会中,雅与俗的界限不再那么清晰,人们对雅与俗的定义和审美标准也多样化。

雅与俗不再代表着高贵与低俗,而是更多地体现了个体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偏好。

每个人对于雅与俗的理解和认同都会因为个人经历、教育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因此,雅与俗更多地就是一种文化多元共存和相互交融的状态。

雅与俗的存在使文化得以丰富和多样化。

雅与俗的不同表现形式使人们在文化体验和欣赏上有更多的选择。

无论是古典文学、音乐、舞蹈,还是大众文化、流行音乐、网络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精彩之处。

雅与俗之间的互动和辩证关系,使文化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展现出更加多元和包容的魅力。

雅与俗的辩证关系也体现了文化自由、平等和多元的重要价值。

在现代社会,人们有着广泛的文化需求和选择,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钟爱的文化形式和表达方式。

无论是高雅的文化作品还是大众的流行文化,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人们不应再以高低贵贱来评判雅与俗的价值,而应尊重每个人的审美观和文化选择。

文化的多元与包容,是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的重要保证。

综上所述,雅与俗是文化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代表了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偏好。

雅与俗的存在使文化多元化,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和选择。

雅与俗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体现了文化自由、平等和多元的重要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化中的雅与俗雅文化是通过时间、历史的沉淀而日益形成的,是文化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是精神活动的深层境界,它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文明程度。

俗文化是随着改革开放而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文化产业。

而雅俗之间又是可以相互转化,并能做到雅俗共赏的。

“文化”一词,是当今社会中着重强调的,也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水平和审美水平息息相关的一个现代化词语。

文化,既可以用博大精深来形容,也可以用时尚前卫来感叹;既可以有雅俗之分,也可以有大众精英之别。

总之,“文化”是一个可以不断更新,包容性很强的词语。

在“文化”意义的多元发展中,雅文化与俗文化不再作为互相对立的两种概念而出现,相反,“雅与俗”越来越以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呈现在我们的思想中。

雅文化,即高雅、优雅的文化。

它意在强调一种韵味和内在,是通过时间、历史的沉淀而日益形成的。

雅文化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文明程度,是文化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是精神活动的深层境界,是艺术家创造精神和创造激情的高度凝炼和结晶。

雅文化又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有其不同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

在古代,“雅”即“正”的意思,《诗经》中分为大雅和小雅;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朱熹在《诗集传》中写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

”古人视“雅”为正统地位,认为一切音乐文学的其他要素都要以雅为中心,随雅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雅文化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即指那些具有实验性、示范性、民族代表性的文化精品,包括表现重大题材具有较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文艺创作以及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影片、著作等。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雅文化都以其独特的魅力与内涵带领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进步,它是社会中文化发展的风向标,是文化进步的领头军,是文化更迭的新鲜血液。

在现代社会中“雅文化”却有一种“缩水”的趋势。

首先,雅文化要求欣赏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并且只有通过反复品味才可理解其深刻内涵。

这一特点使它的欣赏者的数量难以与俗文化相匹敌。

同时,雅文化也往往难于产生并且难于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所以,它在市场上常常处于不利的地位,也常常被人们所忽略。

其次,雅文化是以一种“世外桃源”的形式存在于文化当中。

它不肯出世,把自己的精髓高举过头顶,不与时下的流行文化一争高下,因而,它的才华势必会被淡忘,留在人们心中的也就是与世无争的泰然处世之道。

文化经典中孔子的《论语》,是历史长河中的雅文化的代表者,而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它并没有与俗文化一争高下,相反,它是以一种轻松的姿态让现代人去主动学习古代的优秀文化成果。

最后,雅文化是在时间与历史的沉淀中凝聚而成的,在同一个时期,雅文化所指代和包含的应该具有相对稳定性,这种相对稳定性使得人们思想中的雅文化停滞不前,也就忽略了它的创造与积累,因而会给人们带来一种“落后”的错觉。

大多数人都认为: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诗文都可以被称为雅文化,然而现代社会中产生的就不能被称为雅文化,有人会认为《小二黑结婚》就算不上传统意义上的雅文化,其实不然,雅文化的内涵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改变。

俗文化又称通俗文化、大众文化,与雅文化相对,是随着改革开放而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文化产业。

在古代也有俗文化的最初形态,如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民间文学、市民文学、大众文学、乡土文学以及具有通俗形式的戏曲、小说、诗歌、音乐、舞蹈等。

它们植根于中国的土壤,带有中国传统的人文色彩,经过长期的历史因袭,形成了独有的文化传统,具有适应广大群众对文化需求的大众化特点。

而在古代,俗文化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不允许出现在正式的场合中。

改革开放以来,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通俗小说、通俗音乐、通俗舞蹈、大众电视电影戏剧等汇为一体,很快成为全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现在的俗文化,包括通俗读物、流行音乐(歌曲)、通俗影视作品、大众戏剧等等。

俗文化越来越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俗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迅速发展,与雅文化形成了相对立的两个文化圈,也在另一个层面上证明了俗文化正在以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打开人们的审美视角。

首先,俗文化意在发掘文艺的其他功能。

过去人们比较强调的是文艺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对其娱乐、消遣功能则不够重视。

俗文化的广泛传播,满足了广大群众的娱乐、消遣的需要。

可见,通俗文化的兴起,与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力和文化要求也是相适应的。

其次,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追求紧张工作之外的轻松成为人们的一种普遍心态。

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有效工具,在当今社会成为了人们消遣娱乐的主要形式,尤其是在对通俗文艺的接受上。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生活节奏的进一步加快,文化消费的这种消遣性和娱乐性的倾向还将越来越明显。

最后,俗文化的发展与雅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有关系的。

不可否认,在雅文化中,或长期停滞不前缺乏革新,或形式呆板内容陈旧。

即使是那些在国际上流行的经典艺术中,有的也因疏于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而失去了相当一部分观众。

于是,贴近生活的俗文艺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喜爱。

雅文化与俗文化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之所以有雅俗之分,是由人们对它的定义来决定的,随着时间的沉淀,雅俗之间的界限也就越来越明显了。

在古代,我们认为诗是处于正统地位的文化,是雅文化的代表者。

而词,虽然也有着和诗一样的成就,但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粗俗的民间艺术,不登大雅之堂,以至于宋朝的晏殊在当上宰相之后,对于他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自己写的。

在当时地位相差悬殊的两种不同的文化载体,在现代看来基本已经趋同了。

雅文化与俗文化之间要做到雅俗共赏。

在“文化”这个意识形态的概念中,“一元”的发展是不被看好的,我们追求的是其多元化的发展,因此,我们不可能只注重发展雅文化或俗文化中的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我们应注重二者的共同融合,让二者达到一种和谐的发展状态,这也是当今社会所强调的发展模式。

当然,雅俗共赏并不是简单的把高雅与通俗的混合,而是深刻的思想、高尚的艺术追求与时代精神和群众的审美需求的辩证统一。

我们既要做到在内容上深入浅出,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手法来表现较为深刻的内容,又要在形式上做到大雅若俗,能把高雅的文化艺术表现的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争取能让不同文化层次的群众都能喜爱。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文化似乎也以一种跑步的姿态在前进,而其本身却失去了辨别真伪的能力。

我们不能一味的发展俗文化,任其在文化领域里为所欲为;也不能只宠爱雅文化,让它永远都以一种高姿态出现在大众面前,我们在文化领域里也应当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让文化在雅与俗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让人们在欣赏文化、愉悦身心的同时找到一种平衡;让文化自身在未来的发展中也能找到一种平衡。

这样,我们的精神食粮才能永远新鲜,对我们的身心才更加有益,我们才更有信心去建设未来的文化高层。

有两类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有两类文化人:雅文化人与俗文化人。

或者说:真文化人与假文化人。

真正的文化人不图名利,其文化行为与活动是一种自我实现,或是真性情的展示。

他们传承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超然物外,一身傲骨,绝不媚俗以取容。

假文化人则不然,文化对于他们,仅仅是一种谋取名利的手段,而骨子里和商人一样,是为了赚钱的。

甚至浑身铜臭,趣味低俗,诲淫诲盗。

他们并不在乎所传承的是什么文化,哪怕是垃圾;他们并不在乎趣味的雅俗,只要“新潮”。

用一句某“文化人”的话说:“对我来说孔子没有颜色,只有温度”。

颜色者,价值取向而已;温度者,则是赶时髦之趋热。

一语道破天机:假文化之名而牟利的目的与心态。

一旦雅文化也变成了俗文化,俗文化便大行其道,雅文化则无人问津了。

流行歌曲是典型的俗文化的代表。

只要一曲走红,歌手就会被一群盲目的生命所崇拜、所追捧,甚至连歌星、明星们刷牙漱口、打喷嚏,也成为群愚们模仿炒作的材料,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影视圈里,为什么像赵本山之类靠小品而“混个脸熟”的明星们轻易就能成名?他们身上能有多少文化底蕴?这种“人才”,并不稀罕。

在农村三里五村之内就可以找到一两个,连百里之才也算不上,怎么就成了“名人”了?中国人,这是怎么了?“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真正的有深层文化底蕴的人,反而被俗众所冷落。

这就是目前中国人的趣味?无怪海外有人写出《丑陋的中国人》。

中国人,真的不争气啊。

而在这个群体里面,恐怕也不乏知识分子甚至大学教授吧?这使我想起了中国民众的认同心理:为什么骗子会大行其道,而老实人寸步难行?骗子只要能说会道,就会有不少人相信和认同,而你诚实不欺、诚恳待人反到被认为是无用的废物。

中国人,认假不认真。

那些以“集资、筹款”等名义骗走了巨款的骗子,正是抓住了中国人的弱点。

而中国人的这一弱点,也正是俗文化流行、雅文化无人问津的深层心理根源!现在的中国,无论文化圈还是娱乐圈,所流行的大多是低俗无聊“文化”,而它所反映的,则是当今时代中国人的精神空虚和人们的心灵扭曲!本来,俗文化的本意,也是民间的一种自发文化形态。

虽然在未经真正的文化人雕琢之前,俗文化难登大雅之堂。

但俗文化却是璞玉,它以质朴无华的形态,反映了民间的生活情趣和社会现实,本来是有生机活力的。

但是今天,中国的社会生活已经变态,民众的生活已经失去了原则,价值观念和生存理念,已经被操控了话语霸权的现代传媒和“精英”们所支配,被有钱人所操纵,人们的生存状态,盲目的就像一架架生存机器。

挣钱就是目的,哪里还顾得上什么雅俗?可悲啊。

文化人不需要媚俗。

与媚俗相邻的是哗众取宠。

但是文化卖淫好像还不只是哗众取宠,而是出卖灵魂,投靠邪恶势力,这是无耻文人毫无道德操守的表现。

这种人,有文化不如没文化,而有钱人如果没素质,则不如没钱。

这两种人,前者没钱,不会危害社会;后者没文化,不会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不会制造精神污染。

君不见,有一种“文化人”,是专门诲淫诲盗,以败坏和“解构”健康价值为能事的?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的道德沦落、社会犯罪率的急剧上升,不能和专门诲淫诲盗的文化卖淫无关吧?雅文化与俗文化,与其创造者的身份无关。

这个社会,人的文化内涵或真实水平,无关乎他的社会角色和身份。

而这种情况,似乎古今皆然。

庄子是雅文化的代表,但他不是“教授”不是“院士”,也不是明星和大腕,而只是一个小小的漆园吏。

这正如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虽有真本事,却只能在玉皇大帝那里混个“弼马温”。

而这,不也是今日中国的真实写照吗?坚持雅文化是需要一些勇气和傲骨的。

它需要“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它需要“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它需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即使不被权贵和世俗所赏识,也绝不妥协,绝不放弃,决不改变自己的追求,这才是真丈夫,真豪杰,真英雄,真文化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