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与俗的关系
简述文学中的雅、俗,以及雅俗之间的关系

简述文学中的雅、俗,以及雅俗之间的关系(1)文学中的雅与俗①文学中的雅:高雅文学是一种典雅、正统、经典、纯粹的具有较高思想艺术价值的文学类型。
高雅文学有时又称“纯文学”“美文学”“严肃文学”或“精英文学”。
大众文学,是与“高雅文学”相对而言的一种浅近、通俗、平易、流行的文学类型。
②文学中的俗:在商业社会,大众文学又称“消费文学”,往往具有明显的赢利性和较高的商业价值。
简言之,雅文学是偏向于文雅、具有浓厚文学气息和较高文化艺术价值的文学;俗文学则是具有浅近、通俗、大众化的特点,是比较贴近生活、能为一般平民百姓所接受的文学形态。
(2)雅俗文学之间的关系①雅俗文学再现现实世界的经验方式不同雅文学更多地趋向于整体经验,俗文学则更多地趋向于单维经验。
这里的“整体经验”包含两层意思:a.指立体地、全方位地且生动地、有机地再现社会生活图景;b.指对具象世界的一般性抽象,也即以充满张力的形象语言发现新的实在,发现普遍真理。
雅文学再现生活,或许夸大、或许变形,但它是完整的,也是真实的,在假定性基础上保持着一种逻辑一贯性,甚至在细节上也是如此。
如在《红楼梦》里,贾府连接着皇宫、王府、官府、街市、寺庙、农村等,它们相互依赖、休戚相关,并每天制造出无穷的原因和结果,从而构成了独立于读者之外的有生命的世界。
而俗文学往往描述一个个孤立的、个别的事实。
俗文学也并不指向任何超出本身作品之外的微言大义,它的全部内容仅仅等于其作品自身。
如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黄蓉、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之类人物,其关系无论如何复杂,随着故事的发展,最终会水落石出的;其情节无论如何变幻莫测,离奇古怪,但无非是好人打败坏人,正义战胜邪恶——这与其说是显现一种真理,倒不如说在表达一种愿望。
②雅俗文学在思想深度上大相径庭雅文学在努力寻求做出对社会生活的诗意表现时,总是以日常意识、现实意识或正统意识的挑战者自居。
雅文学作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成为“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辞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的传世之作,因此,他们必须澄怀观道,将心灵沉潜到生活本体最深沉最内在的冲动之中,从而突破传统的束缚,颠覆世人的常识感,对主流话语持强烈的批判立场。
雅与俗的理解

雅与俗的理解雅和俗是中文语言中经常被使用的两个词语,其含义和使用场景很广泛。
在中文中,雅和俗分别表示高雅和通俗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或言谈方式。
雅和俗虽然有着明显的对立关系,但是它们又是互相补充、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
雅,指的是精致、高贵、华丽或者优雅的风格或品质。
雅与汉字上的“牙”有关,指的是漆黑而发亮的象牙,象征高贵精致的品格,古时候只有贵族才有较多的象牙制品。
在文学、艺术、音乐、建筑等领域中,雅的美通常是指优美高雅、典雅大气、精致细腻、风格独特、优美动人的艺术表现形式。
比如,有些诗歌的语言清新脱俗、意境高远,有些画家的画作境界高远、手法精湛,有些音乐的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明快。
这些都被称为雅。
俗,通俗或说俗气,指的是一种通俗易懂、大众化的文化、品味或风俗,与大众生活相关。
俗有直接、贴近人心的艺术表现、情感表达,但也有过于平凡、庸俗、低俗的意味。
通俗的作品一般更注重大众娱乐,讲究性格化、暴力化和情节化等特点。
比如,流行音乐、言情小说、夜市美食都可以看作是典型的俗气。
雅与俗是两种对立却又相对独立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雅与俗之间的分界线并不是非常清晰,而且还会根据时间和地域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雅和俗是互相补充的,如果只有雅没有俗,很难获得大众的认可;如果只有俗没有雅,则缺乏审美立足点,容易流于凡俗。
因此,雅和俗在一些艺术活动中常常是交相辉映的。
雅与俗在不同的评价标准下会有不同的结果。
在形式方面,雅意味着高质量、高品质的仪态和表现,俗则相对较为随意、自然和朴素。
在品味方面,雅强调有趣、细致和深度,俗则强调趣味、有力和活泼。
在精神和文化方面,雅较为渴望工艺、精神和深度的发展,以追求真理和智慧为核心,而俗则更加注重现实生活、传统文化和民间思想,以资源再利用、真实性为侧重点。
在实际生活中,雅和俗也经常被用到个人的着装、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
通常情况下,雅是指文雅、高雅、典雅、高贵、优美、华丽、精炼、韵味等性质,代表的是较高的水平和品味;而俗则是指庸俗、卑俗、陋俗、乡俗、俗气、俗套等性质,代表的是普通的水平和品味。
谈文化大发展中“俗”与“雅”的关系

172文化广场作家 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各民族、各地域文化创造的历史,当一个时代一旦成为历史,它留给子孙的就只有文化。
当今,我们正处在一个文化无处不在、无处不说且无处不火的时代,“泛文化”的热浪似乎代替了认真严谨的文化创造。
我们首先要肯定文化发展的丰富性和差异性,但是怎样摆正俗文化与雅文化的位置,如何正确看待文化大发展中“俗”文化与“雅”文化的辩证关系,是我们应该认真关注的问题。
一、什么是“俗”文化与“雅”文化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一、风俗。
如移风易俗、入境随俗。
二、大众的、普遍流行的。
通俗的、不正式的名称被称为俗名;不合规范的汉字被称为俗体字;通俗并广泛流行的简练而形象的定性的语句(大多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的)被称为俗语。
三、庸俗。
粗俗、庸俗被称为俗气;习俗上常见的使人感到无聊的礼节和陈旧的格调被称为俗套。
四、没有出家的人称为俗家。
相对于俗的文化差异而言,雅实际上是一种合乎规范的、文化整合的意思,如雅正。
既然“以雅为正”,文化的认同和传习就有了明确的价值追求——高尚的、不粗俗的。
装束、举动文雅被称为雅观,美观而不落俗套被称为雅致,宽宏的气度被称为雅量,还有雅俗共赏皆取高尚、不粗俗之意。
由此,雅俗之间就有了高低之别,庄谐之别,文野之别。
在历代的文化传承中,俗文化与雅文化都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文化的重要构成。
一般来说,俗文化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域大众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满足着人民大众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一般的娱乐需求。
而雅文化则代表着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最高艺术成就。
文化的“以文化人”,主导倾向就是“化人为雅”,是使人的品位、境界、格调、情操都高尚文雅起来。
二、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大小,不是财富,也不是武力,而是精神文化创造的成果。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不曾间断的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今,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依靠全体中华儿女一起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努力奋斗。
浅谈雅与俗

浅谈雅与俗浅谈雅与俗说到“雅”与“俗”,人们很容易就会联想到“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其实真要是那么容易界说的话,历来对雅俗的说法就不会莫衷一是了。
雅与俗是一组对立的美学概念,当每个人面对需要做出审美价值判断的对象时,其结果也不尽相同,这对概念也是有着时代性、地域性和主观性的。
这对概念似乎还有介乎二者之间的中间概念,那就是“雅俗共赏”(笔者不认同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当然,有些审美对象不存在雅俗的问题。
雅与俗是人类根据自己的经验赋予某件事物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模糊的概念,是相互依存并可以互相转化的一对矛盾。
雅,其本义是鸟名,乌鸦的一种。
《说文》:“楚乌也。
”从隹,牙声。
在中国文学的修辞中是明显具有褒义的,譬如:一、正确;合乎规范:雅者,正也。
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毛诗序》)文章尔雅。
(《史记。
三王世家》)。
索隐:皆训正也。
雅之为言正也。
(《风俗通·声音》)雅者,古正也。
(《白虎通·礼乐》)。
按:说文疋下古文,以为诗大雅字。
疋字隶体似正,故傅会训正,其实古文借疋为谞,后又借雅为谞也。
风,讽也。
雅,谞也,颂,诵也。
此四始之本字。
辞令就得谓之雅。
君子安雅。
(《荀子·荣辱》)。
注:“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
”察纳雅言。
(诸葛亮《出师表》)又如:雅道(正道,大道);雅音(正音);雅算(正确的决策);雅学(正道之学。
指儒家经典之学)二、高尚美好:张耳雅游。
(《史记·张耳陈馀传》)忽忘雅素。
(《汉书·张禹传》)雅步擢纤腰。
(《陆云诗》)。
注:“闲雅谓妖丽也。
”都督阎公之雅望。
(王勃《滕王阁序》)又如:雅操(称弹奏乐曲高雅精妙);雅望(美好的愿望);雅篇(优美的篇章);雅像(雅相);雅量高致(气度不凡,情趣高尚);雅驯(温文不俗);雅坐(文静地坐着,雅人深致(风雅的人有深远的意趣);雅俗(雅士与俗人);雅客(高雅的客人)三、敬辞:尊敬他人的敬辞,如:雅饬(对别人告诫的敬称);雅诲(尊称别人的教诲);雅命(尊称对方嘱咐或建议之事)而以上列举的不管是具有正确、合乎规范、还是高尚美好或者用于敬辞,都有明显的褒义的美学价值倾向。
俗与雅

俗与雅我一直都在追求一种高雅的情怀。
我也一直在思考,究竟什么是真正的雅,雅究竟和俗有什么区别。
后来,我才发现,自己根本就是在庸人自扰,因为其实雅和俗既不对立,也不互补,而是一个水乳交融的整体。
在真正的雅士眼中,谁都是雅士。
在真正的俗人眼中,谁都是俗人。
我刚开始觉得所谓的雅就是俗的对立面。
所以,是互不相容的。
雅士是不会和俗人相交,所以都是像林浦那样做一个梅妻鹤子的隐士,或者像竹林七贤那样遍访名山大川,逍遥自在地尽情享受人生。
总之,就是将名利视作粪土,将浮华视作虚无。
我承认,这绝对是一种高级的典雅。
但是,当雅站在了俗的对立面时,其实雅也是有着一种深深的无奈的。
,仔细想想,如果不是因为曹马之争的乱世,竹林七贤会产生吗?那些曾经有着治国平天下理想的才子,如果不是因为不惯官场,不懂得运筹帷幄之术,也不懂得现实的人情世故。
又怎么会远离世俗,寄情山水呢?难道在《归去来兮辞》中没有一丝悲凉吗?现在想想,那位拄着盲杖奔波于乡间田园的陶渊明,那个喝着小酒的陶渊明,除了吟诗,下棋之外,做的事情又有多少是大家眼中的雅呢?再来说说那位大家都很熟悉的纳兰性德吧。
他的梦想不在官场,不在于富贵,也不在于建功立业。
他的心中只想当一个潇洒自如的文人雅士,和一个可以造福苍生的善良之人。
但是,现实的无奈就像是一把利剑,斩断了他的梦想。
他成了皇帝的一个跟班。
成了一个人任人操控的傀儡。
所以,他吟咏出了“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的千古名句。
但是,大家想想,要是纳兰性德不是相国公子,只是一个整天生活才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人,他会有这样的情怀吗?乌衣门第绝对算不上雅,但正是这样的世俗之地,让一个遗世独立的旷世奇才拥有了雅致的情怀。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富贵,所以可以不愁生计,一个不用为生计奔波的人当然也就有时间思考自己究竟想要的是怎么样的生活。
那些在社会的夹缝中求得一丝生存的人谁还会有心思去想自己究竟想要怎么样的生活,能活着就不错了。
后来,我又觉得雅和俗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浅谈文化中的雅与俗

浅谈文化中的雅与俗雅与俗是文化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反映了社会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不同方向。
雅与俗的存在使文化多元化,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和选择。
雅与俗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后来也扩展到了其他文化中。
在古代中国,雅与俗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审美定位。
雅指的是高尚、纯洁、精致、上乘的文化品味和表现形式;俗指的是普通、平凡、通俗、大众的文化趣味和品质。
雅与俗在古代社会中常常被用来区分贵族阶层和底层百姓之间的审美差异。
贵族追求高雅的生活方式,执着于雅致的文化形式,而底层百姓则注重俗世中的实用、生活与传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雅与俗的概念也逐渐演变和扩展。
在当代社会中,雅与俗的界限不再那么清晰,人们对雅与俗的定义和审美标准也多样化。
雅与俗不再代表着高贵与低俗,而是更多地体现了个体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偏好。
每个人对于雅与俗的理解和认同都会因为个人经历、教育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因此,雅与俗更多地就是一种文化多元共存和相互交融的状态。
雅与俗的存在使文化得以丰富和多样化。
雅与俗的不同表现形式使人们在文化体验和欣赏上有更多的选择。
无论是古典文学、音乐、舞蹈,还是大众文化、流行音乐、网络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精彩之处。
雅与俗之间的互动和辩证关系,使文化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展现出更加多元和包容的魅力。
雅与俗的辩证关系也体现了文化自由、平等和多元的重要价值。
在现代社会,人们有着广泛的文化需求和选择,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钟爱的文化形式和表达方式。
无论是高雅的文化作品还是大众的流行文化,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人们不应再以高低贵贱来评判雅与俗的价值,而应尊重每个人的审美观和文化选择。
文化的多元与包容,是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的重要保证。
综上所述,雅与俗是文化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代表了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偏好。
雅与俗的存在使文化多元化,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和选择。
雅与俗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体现了文化自由、平等和多元的重要价值。
雅与俗的关系

雅与俗的关系雅与俗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体现不同的价值取向,但又是共存于民族文化中的两个对立统一体。
无俗即无所谓雅,无雅也就无所谓俗,二者互相依存,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对方转化。
随着文化语境的变化,雅与俗的内涵和表现形态都会发生变化。
1、雅与俗是相互依存的。
我们常说的“雅”,即高雅,它代表着文学艺术发展的纯正方向。
其理想的模式是:思想内涵的博大、崇高、深刻与先进,想象的丰富与美丽,境界的高洁与灵动,技巧的独特与高超,语言的优美与纯洁,等等。
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追求和达到高雅的境界,不但是一个时代文学艺术成就的标志,而且是文化人主体人格通过艺术话语的最好呈现。
它是创作主体对文学艺术价值中精神向度自觉和深入把握的结果。
相对而言,“俗”,或曰通俗,则主要代表着文学艺术价值的世俗化取向。
一般地说,它不追求什么深邃的思想内涵,不热衷于精神开掘和“灵魂拷问”,总是以浅近的、为多数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力求满足、同时也塑造着大众普泛的艺术口味。
它虽难免粗鄙芜杂,却常常洋溢着普通人情感的浪花,展示出文学艺术迷人的娱乐色彩。
因为老百姓喜爱和需要它们,所以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
大众文化的本质是商业文化,是娱乐消遣的工具,“俗”是它的特点和本色。
随着大众文化的越来越商品化,商业化操作中那种赤裸裸的功利性目的,必然诱使某些文化商人和媒体合谋,竭力去迎合、刺激人们感情中某些低俗的东西,无限度地强化大众文化消费中的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功能和娱乐功能,以满足人们“及时行乐”、“游戏人生”、“潇洒走一回”的欲望和需求。
其结果,必然导致大众文化的越来越平面化(即在精神内涵上的空虚、苍白、直露和肤浅)与庸俗化(即单纯追求感官刺激,追求以金钱物欲、色欲、权欲等世俗功利为目标的价值取向),使非道德意识和非社会主导价值观越来越成为其主导意识。
这就是大众文化中越来越显眼和令人忧虑的“媚俗”倾向。
与大众文化相比,经典文化、主流文化对一个民族来说,其作用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雅与俗辩证析

雅与俗辩证析
雅与俗辩证析
人们在思维认识上总有对雅与俗的不同理解,潜意识的想追求雅而避其俗。
何谓雅又何谓俗,雅与俗相辅相成,共生共存,无雅何谈俗,无俗有何来雅,雅俗乃两个对立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因此雅俗之间并无是非对错之分,亦无褒贬扬抑之别。
今列举一二,欢迎点评,忌恶辱骂。
赏京剧者雅,看二人转的俗
在音乐堂里听交响乐着雅,在歌厅里唱卡拉OK者俗
跳芭蕾舞者雅,玩街舞、扭大秧歌者俗。
美术馆名家作品雅,墙上、桥头涂鸦者俗。
热衷于看书学习者雅,沉迷于跳舞、搓麻者俗。
朱时茂表演以雅表现,陈佩斯以俗的角色陪衬。
谈国家大事儿者雅,唠家长里短者俗。
说标准普通话者雅,讲地方土语者俗。
知识渊博者雅,无文化知识者俗。
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者雅,舞台上的演艺人俗。
(包括那些所谓的明星大腕,断不了在老百姓眼里的俗气)
美声声乐唱法雅,通俗民族唱法俗。
琴、棋、书、画、吟诗、赋词者雅,啥也不会的俗。
住在大城市的人自觉自己雅(心理优越感),蜗居在小小的二道河子里的人,他们就笑话你俗。
辉宏的大超市雅,街头杂货小店俗。
品味茗茶者雅,吃大蒜、臭豆腐俗,
无不良嗜好着雅,吸烟酗酒者着俗。
着西装革履着雅,袒胸露背的,在夏日里当膀爷者俗。
着装简朴者雅,奇装异服者俗。
女孩裸背露腹,用肚脐眼看世界的自觉着雅,而穿着不时尚在她
看来就俗。
轻妆淡抹者雅,打扮妖艳者俗。
君子风度者雅,行为猥琐者俗。
能平和息事着雅,搬弄是非者俗。
阳春白雪者雅,下里巴人着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雅与俗的关系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雅与俗的关系
雅与俗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体现不同的价值取向,但又是共存于民族文化中的两个对立统一体。
无俗即无所谓雅,无雅也就无所谓俗,二者互相依存,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对方转化。
随着文化语境的变化,雅与俗的内涵和表现形态都会发生变化。
1、雅与俗是相互依存的。
我们常说的“雅”,即高雅,它代表着文学艺术发展的纯正方向。
其理想的模式是:思想内涵的博大、崇高、深刻与先进,想象的丰富与美丽,境界的高洁与灵动,技巧的独特与高超,语言的优美与纯洁,等等。
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追求和达到高雅的境界,不但是一个时代文学艺术成就的标志,而且是文化人主体人格通过艺术话语的最好呈现。
它是创作主体对文学艺术价值中精神向度自觉和深入把握的结果。
相对而言,“俗”,或曰通俗,则主要代表着文学艺术价值的世俗化取向。
一般地说,它不追求什么深邃的思想内涵,不热衷于精神开掘和“灵魂拷问”,总是以浅近的、为多数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力求满足、同时也塑造着大众普泛的艺术口味。
它虽难免粗鄙芜杂,却常常洋溢着普通人情感的浪花,展示出文学艺术迷人的娱乐色彩。
因为老百姓喜爱和需要它们,所以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
大众文化的本质是商业文化,是娱乐消遣的工具,“俗”是它的特点和本色。
随着大众文化的越来越商品化,商业化操作中那种赤裸裸的功利性目的,必然诱使某些文化商人和媒体合谋,竭力去迎合、刺激人们感情中某些低俗的东西,无限度地强化大众文化消费中的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功能和娱乐功能,
以满足人们“及时行乐”、“游戏人生”、“潇洒走一回”的欲望和需求。
其结果,必然导致大众文化的越来越平面化(即在精神内涵上的空虚、苍白、直露和肤浅)与庸俗化(即单纯追求感官刺激,追求以金钱物欲、色欲、权欲等世俗功利为目标的价值取向),使非道德意识和非社会主导价值观越来越成为其主导意识。
这就是大众文化中越来越显眼和令人忧虑的“媚俗”倾向。
与大众文化相比,经典文化、主流文化对一个民族来说,其作用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英国人崇拜莎士比亚,法国人景仰雨果,普希金是俄罗斯人的骄傲,德国则以诞生了贝多芬为荣,经典文化、主流文化对人的灵魂的塑造和道德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经典文化和主流文化来说,大众文化既是其“从”,又是其“补”,但不可或缺,少了它,便没有文化的多样化。
2、雅与俗的相互影响。
在健康的文化环境中,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是互相冲突存在着的,这种冲突的建设意义在于:一方面通俗文化能促进高雅文化的创新,使高雅艺术更具生活性和现实感;另一方面,高雅文化的张力也能制约、规范通俗文化,避免它把其保守、颓废、低俗、消极的一面张扬到极致。
相应的,两种文化内部的下滑也会相互造成不良影响。
3、雅与俗在一定条件下向对方转化
雅俗文学在矛盾对立中可以实现互渗互补,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实现相互转化。
《诗经》中的国风本属于民歌,自然通俗易懂,楚辞也来自对楚民歌的加工和创造,也应不难理解,可千年之后,它们早已上升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本在民间传播,而今都属于文学名着。
在古代,我们认为诗是处于正统地位的文化,是雅文化的代表
者。
而词,虽然也有着和诗一样的成就,但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粗俗的民间艺术,不登大雅之堂,以至于宋朝的晏殊在当上宰相之后,对于他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自己写的。
在当时地位相差悬殊的两种不同的文化载体,在现代看来基本已经趋同了。
词,已经作为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化形式在文化长廊中熠熠发光。
又如:《红楼梦》、“三言二拍”、《金瓶梅》等,在当时被列为禁书,认为是淫秽读物,不符合当时社会精神发展的需要,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发现了其历史和审美意义,随着不断的推敲和研究,它们终成为雅文化中“由俗变雅”的典例。
4提倡雅俗共赏.
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之间存在矛盾,但绝不是一般理解的水火不容,我们在雅俗之争中,要以文化本位来看问题,也就是立足于传统着眼于未来。
雅俗共赏是一种文化理念,它是一种充满了张力、冲突的动态过程,它不是“雅”、“俗”的拼贴相加,也不是相互之间的改头换面,只有在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生活、社会与自我的深层碰撞中,才会产生“雅俗共赏”的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