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简述孔子的仁学

孔子的仁学思想
一、仁学的概念
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孔子的理论体系中,“仁”是人类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和根本原则,是一种爱人、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道德情感和行为态度。
孔子把仁视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的必备品质,认为只有具备仁爱之心,才能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二、仁学的内涵
1. 仁爱
仁学的核心是仁爱,仁爱是一种无私的、无条件的、普遍的爱,它不仅仅是亲情、友情、爱情等方面的情感,更是一种对所有人的关爱和尊重。
在孔子看来,仁爱是人类本性所具有的情感,只需要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的途径,将其发掘和发扬出来即可。
2. 义利之辨
孔子认为,仁爱是人类最高的道德原则,而利益则是其次要的。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仁爱的原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仅仅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
因此,孔子提出了“义利之辨”,强调了道德行为应该以仁爱为出发点,而不是为了获得个人利益。
3. 礼治
孔子认为,仁爱和礼治是相辅相成的。
礼治是一种社会规范和秩序,可以维护社会稳定和人类和谐。
在孔子看来,礼治不仅是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仁爱的必要条件。
因此,孔子强调了礼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礼、乐、仁、义、智、信”等六艺,作为实现礼治的具体手段。
三、仁学的实践意义
孔子的仁学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人格完善,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
因此,孔子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名言,强调了实践和修养的重要性。
总结起来,孔子的仁学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哪三个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哪三个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1、关于仁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
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
什么是仁?孔子在《论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涵义甚广,但其基本涵义有二:一是爱人。
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
《说文》有个解释:"仁,亲也,从二人",甚合孔子思想。
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
爱有差等。
按孟子的说法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是先爱自己的亲,然后普及到民,再推广到物;是先已后人,先内后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
这是一种从人"自然本性"出发的"仁爱差别"。
2、关于礼仁的第二个涵义是克己复礼。
在答复弟子颜渊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
"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
"复礼"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
这里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人们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守礼的境界,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视听言动都合于礼,这也就是仁的境界。
"礼"也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周公就制定周礼。
不过,孔子则是从多方面进行论述的第一人。
什么是礼?礼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
《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
"这是说,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
孔子又说礼是"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是进行统治的根本法规,治国之纲。
因此,"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礼记·礼运))。
孔子仁的内容包括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
仁是一种道德原则,代表着关注他人的福祉和善待他人的态度。
以下是孔子关于仁的一些具体内容:
1. 仁爱:孔子认为仁爱是一种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
他认为人应该具有仁心,关心他人的幸福和利益。
2. 仁政:孔子提倡君王应该以仁为本,实行仁政,即以仁爱的精神来治国。
他认为君王应该关心人民的福祉,以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
3. 仁礼: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的。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礼仪和规范的互动,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4. 性善: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他相信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发展为仁德之人的潜力。
5. 君子: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仁的品德,并追求道德完善。
他提倡君子应该学习并践行仁义道德,以成为典范和榜样。
总而言之,孔子的仁包括了对他人的关怀和善待、追求道德完善、实行仁政、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等方面的内容。
孔子思想总结

孔子思想总结孔子思想总结1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体系包括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理念,对于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对孔子思想的一个简要总结和评析。
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方面。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仁”的实践,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从而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这个思想对后来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儒家思想的基本价值观之一。
2、孔子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和重视,而不是被轻视和忽略。
他主张“克己奉公”,即个人应该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个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反映,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伦理之一。
3、孔子提倡“礼”。
“礼”是孔子思想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礼”的实践,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他主张“克己奉公”,即个人应该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个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反映,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伦理之一。
4、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提高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途径。
他主张“有教无类”,即教育应该不分贵贱贫富,不分地域、种族、性别,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
他提倡“因材施教”,即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这个思想对于当时的教育体系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
综上所述,孔子思想是一个非常丰富和深刻的思想体系,包括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理念,对于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思想和理念,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反映,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伦理之一。
同时,这些思想和理念也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孔子思想总结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孔子思想的核心——仁2012年1月14日下午,“新华国学公益大讲堂”由秦皇岛国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张秀廷老师继续讲孔子,他讲的主题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仁”作为人的最高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仁”的本义查《说文解字》,对仁解释为:亲也,从人从二。
儒家的观点认为,一个人是自然人,二人以上就成为社会人。
仁在《论语》中出现109次(君子出现107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汉字。
“仁”的基本含义有三种:一是仁德:如同仁堂,里仁为美,辅仁大学。
二是仁者:如仁人志士。
三是等同于人:如井有仁焉,但少见。
孔子仁德思想的要义是“爱人”。
《论语·颜渊》篇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这里的爱是爱惜、爱护之意,为广义之爱,即大爱。
仁的原则——忠恕。
《里仁》篇里,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子出。
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成现在的话是:孔子说:曾参啊!我讲的道,拿一个道理把它贯穿起来。
曾子说:我明白了,孔子就出去了。
曾子的师兄弟来问:这是什意思呢?曾子就告诉他们,我们的老师所讲的道,讲忠恕之道而已。
“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
“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是“仁”的具体运用,是仁的实践原则,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
这其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
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完整版)儒家思想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儒家思想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
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2、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
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3、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5、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6、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7、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8、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
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
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9、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人。
怎么理解孔子的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深远。
那么,怎样理解孔子的思想呢?
孔子的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
他认为,仁是一种道德、一种品德,是人类最高贵的品德。
仁是指有爱心、有同情心、有责任心、有宽容心、有智慧的品质。
孔子认为,仁者爱人,能够关心他人的感受,帮助他人解决困难,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孔子的“仁爱之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孔子的思想强调“礼”和“义”的重要性。
他认为,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础,是人类行为的规范;义是人们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是人类的责任和义务。
孔子强调,只有遵守礼和义,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三,孔子的思想注重“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是培养人才和提高社会素质的重要手段。
孔子提出“教育不分贵贱,只要有才就要培养”,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世界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孔子的思想是以“仁”为核心,注重“礼”和“义”,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政治、社会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孔子的思想,为实现人类和谐发展、建设美好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
孔子对仁的总结

孔子对仁的总结公元前551年出生的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影响深远,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他关于个人修养、社会表征、政治治理和人际关系的道德理念。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仁的基本含义是仁爱、慈悲。
孔子认为,人的天性本善,而通过修养可以达到仁爱的境界。
孔子提出了“以仁视民”的理念,认为一个良好的统治者应该以仁爱之心看待人民,以仁治理国家。
只有具备仁心的统治者,才能够谋求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一种道德操守,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他认为,只有通过仁爱之心来对待他人,才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孔子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用仁心来滋养人情,以和谐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他认为,只有具备仁德的人才配得上受到他人的尊敬和爱戴。
孔子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这个原则是他对待他人的道德准则,他认为,我们不应该做自己不希望别人对待我们的事情。
这个原则体现了互相尊重和关爱的精神,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在家庭伦理方面,孔子强调要尊重家长,孝顺父母,维护家庭的和谐。
他认为,只有具备仁爱之心的人才能够成为合格的子女和操持家务的父母。
孔子还认为,一个人要成为仁人,还需要有修养和教育的过程。
他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他主张通过学习经典、规范行为来培养仁德,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修炼,才能够成为真正的仁者。
除了个人修养之外,孔子还强调了社会伦理和政治治理中的仁。
他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社会和谐,需要建立仁政。
仁政就是以仁德为根本原则来治理国家,以仁爱之心为出发点来制定政策和法律,以谋求国家的长治久安。
孔子也关注了贫富差距问题,提出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理念。
他认为,一个社会的进步必须关心弱势群体的权益,提倡公平正义。
只有当社会上的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公平和正义,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2012年1月14日下午,“新华国学公益大讲堂”由秦皇岛国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张秀廷老师继续讲孔子,他讲的主题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仁”作为人的最高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仁”的本义
查《说文解字》,对仁解释为:亲也,从人从二。
儒家的观点认为,一个人是自然人,二人以上就成为社会人。
仁在《论语》中出现109次(君子出现107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汉字。
“仁”的基本含义有三种:
一是仁德:如同仁堂,里仁为美,辅仁大学。
二是仁者:如仁人志士。
三是等同于人:如井有仁焉,但少见。
孔子仁德思想的要义是“爱人”。
《论语·颜渊》篇里“樊迟
问仁:子曰:爱人。
”这里的爱是爱惜、爱护之意,为广义之爱,即大爱。
仁的原则——忠恕。
《里仁》篇里,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子出。
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成现在的话是:孔子说:曾参啊!我讲的道,拿一个道理把它贯穿起来。
曾子说:我明白了,孔子就出去了。
曾子的师兄弟来问:这是什意思呢?曾子就告诉他们,我们的老师所讲的道,讲忠恕之道而已。
“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
“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是“仁”的具体运用,是仁的实践原则,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
这其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
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总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己,推己及人。
自己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想这样;自己不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不想这样。
春秋之时,天下是国家,国家是诸侯小国,家指诸侯大夫。
今人杨树达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就不强加于别人。
《于丹心得》中解释:你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 源自《公冶长》篇。
子贡说:“我不想别人凌驾于我之上,我也不想凌驾于别人之上。
”孔子说:“子贡啊!这不是你所能做得到的。
”子贡的这番话,正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补充。
孔子的孙子子思在《中庸》第13章说:忠恕之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是说我所不情愿别人强加给自己的,也不强加给别人,中心意思,反对强加,既反对别人强加给自己,自己也绝不强加给别人,并且从自己做起,反对“强加”。
如打扰、轻视、歧视、欺辱、压制、侵略等。
它的理念是倡导“自主”和“尊重他人的自主”。
忠恕是推己及人,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亦然,如说话,加塞,打牌,都反映了一个人的人缘、人品
“仁”的人格特征
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
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解释:子张向孔子问仁。
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
就是仁人了。
”子张说:“请问哪五种。
”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
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孔子说:“如果真正立志于
‘仁’,就不会有不良的思想言行了。
”
“仁”(忠恕)是做人的原则,在此原则指导下,形成高尚的人格。
知易行难,古今能做到这五者的,只有诸葛亮和周恩来了。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即喜爱(好)人,压恶(坏)人,爱憎分明。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论语.卫灵公》)有志的仁义之士,没有为求生而伤害仁德的,只有牺牲自身来成就仁义的。
孔子“仁”的思想影响和造就了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继。
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如岳飞:精忠报国。
如谭嗣同,戊戌六君子之一,1898年英勇就义。
如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
还有无数为祖国解放而牺牲的革命先烈。
“仁”的文化学意义
《论语》中孔子论君子之人格皆以“仁”为纲。
如何评价孔子的“仁”和,“仁”的文化学意义呢?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人格文化的完整形态。
完整的人格文化的创设必须具备两种形态:主动创设和被动创设。
“仁”的思想作为人格文化符合规范。
其中: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动(积极、倡导)创设;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被动(消极、限制)创设。
“仁”的历史意义
“仁”的思想填补了当时社会文化思想的空白。
当时的社会背景,如老子所言:“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孔子认为是“礼崩乐坏”。
在春秋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领域出现了与周礼要求不相融的局面,具体表现在势力强大的诸侯开始变王田为私田,变分封制为郡县制,政权不断下移,并纷纷制定自己的法律。
这些都反映了奴隶社会正走向解体。
在大道不行上德不再礼制崩溃乐制破坏的情况下,孔子提出并推广仁——忠恕的文化,具有开创性意义。
在17世纪末,第一批法国基督教传教士抵达中国。
他
们将有关中国的通信、报导及中国经典的译文寄回欧洲出版。
由于内容新颖,形式活泼,这些有关中国的资料吸引了许多读者,其中包括许多著名的思想家。
在许多法国思想家看来,中国实行的是德治,这是中国有别于欧洲国家的一大特点。
更多的法国思想家则认为,中国人的道德核心是孔子关于“仁”的论述。
孔子及其学说被传教士介绍到法国之后,使许多人大为震动,很快获得了普遍的崇敬和仰慕。
更有趣的是,法国1793年宪法所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以及法国1795年宪法所附《人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宣言》都写入了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分别定义为自由的道德界限和公民义务的原则。
把外国先哲的格言写入宪法,这可算第一例。
中国文明当时在法国受到推崇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参考《世界历史》双月刊第5期作者许明)
1万多字492章的《论语》,贯穿着“尊仁德之体,循忠恕之路”的思想,历史上仁人志士以奉行忠恕为己任。
曾国藩作为儒家最后一位集大成者,将传统儒学思想贯穿于治家之中,严以律己,待人忠恕,躬身力行,受到后人钦仰,其中包括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两个人——蒋介石和毛泽东。
“仁”的当代意义
在当代,仁的思想作为人格文化与制度文化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和谐文化。
当代盛行制度文化,是人类无奈之举。
孙中山先生曾说,即使有再好的制度,最终也需要人来维护制度,执行制度。
法律和制度再细致,也无法取代人。
社会是人之社会,唯有人好,社会才好,人好乃社会好之必要条件。
仁德之人,自我和谐,仁德之人,与人和谐,人人和谐,社会和谐。
小结
孔子仁的思想具备人类人格文化的完整形态,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
在当代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仍有积极意义,孔子仁的思想具有超时空性。
据说在联合国总部的大厅内,就悬挂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条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