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合集下载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及对策(很好资料)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及对策(很好资料)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及对策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扑面而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个实验区全面展开,我们省17个市33个省级实验区的实验工作也于2002年秋季正式启动。

新课程已经走进学校、走进千万师生。

那么,为什么要开展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从哪里来?新课程新在什么地方?如何理解新课程?等等问题,都是教育管理者、新课程实验者、广大教师所关心、关注的问题。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至少进行了7次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

第一次,是1950年,我们国家开始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次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

这次改革出台了小学各学科课程暂行标准和中学暂行教学计划,形成了第一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第二次,是1952年,在第一次立新的基础上,出台了进一步修订的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并依据新大纲完成了全国第二套新教材的编写工作。

第三次,是1956年,这次改革主要对1952年的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在此基础上重新组织编写了第三套中小学通用教材。

第四次,是1963年,在各地实验和进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同年,在全国使用第四套教材。

第五次,是1978年,“文革”结束,百废待兴,课程改革也不例外。

国家组织力量对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并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新教材的编写工作也紧锣密鼓,同年,第五套通用教材开始在全国使用。

第六次,是1981年开始的,原国家教委颁发了《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1984年,又颁布了《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草案)》;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布并于同年7月1日开始实施,国家教委制订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阶段教学计划(草案),组织编写了第六套通用教材在全国使用。

第一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第一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①1950年,②1952年,③1956年,④1963 年,⑤1978年,⑥1986年,⑦1992年;
⑧本次课改 1999年(课改工作组成立) 2001年秋(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实验、 涉及27个省) 2002年秋(各省市全面实验) 2005年秋(全面推广)


(四)世界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影响

美国 《2000年教育战略》在 课程方面提出: “美国学生在4、8、12年级毕 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 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能应 付挑战”。最近特别强调“不让一 个孩子掉队”。
英国
英国1988年颁布《教育改革法》, 首次提出推行国家课程,制定课程标准。 1999年英国颁布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强 调:
需要同时回答的问题
• • • • • • 社会如何发展? 我们如何应对? 真正的竞争是明天的竞争—— 我们的教育应当是什么样子? 我们的课堂应当是什么样子? 我们的课程应当是什么样子?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1.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 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 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 反差。 2.传统的应试教育实力强大,素质教育 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18世纪中:西班牙、葡萄牙 19世纪中:英国 20世纪中:美国 21世纪中:中国
本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目标之一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 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 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转变课程的功能
情感
态度
传 授 知 识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分科与综合课程,供选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目标与特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目标与特色

1957年,苏联制造的第一颗卫星上天了,对当时的美 国产生了强烈的震撼,美国的报纸称“一颗红色的月亮使美 国黯然失色”。美国人因此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把苏联的 卫星上天看作是第二次珍珠港事件,视为美国的一项国耻。 因为苏联的卫星上天意味着体现美国核心竞争力的科技水平 和科技人才已经开始落后于苏联,而科技水平和科学人才不 如苏联的根源是教育。因此,1958年,美国颁布了“国防教 育法”,在美国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
从1901年到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有131人,化 学奖获得者有109人,共240人,其中美国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得者有55人,化学奖获得者有33人。
人才与教育、课程的关系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教育 活动的组织要以课程为依据,因为课程是培养人才的蓝图。
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历来十分重视课程在为美国培 养优秀人才、增强美国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
布鲁纳是20世纪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1915年出生 于美国,比提出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教育家布卢姆小两岁。布 卢姆是1913年出生,1943年在芝加哥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 而布鲁纳是在1941年在哈佛大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布鲁纳 首次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对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布鲁 纳还提出了一个很有影响的理论,他认为,任何学科的基本 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学任何年龄的任何学生,例如高等 数学知识也可以用直观的方式教给小学生低年级学生。
GDP总量 13698亿元 10488亿元 21486亿元 35696亿元 11330亿元 18407亿元 3176亿元 3340亿元
常住人口 1888万 1695万 5126万 9544万 5711万 9918万 2628万 3793万
人均GDP 72553元 63029元 42214元 37588元 19839元 19593元 12110元 8806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与任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与任务
docin/sundae_meng
新的课程设置:
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分科和综合课程,由地方和
学校自主选择
docin/sundae_meng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3年级起 开设,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 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 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 数与代数 – 图形与空间 – 统计与概率 – 应用与综合实践
docin/sundae_meng
加强的内容
重视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重视发展空间观念 重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 加强实践与综合应用 鼓励使用计算器(机)
docin/sundae_meng
削弱的内容
控制计算的难度和速度 取消对人为编制的应用题 删除繁杂的内容(如根式、无理方程) 降低公式计算、术语表述 降低对证明技巧的要求
docin/sundae_meng
核心特点:过程性评价,主要体现在:
1、评价主体互动化,强调评价进行中主体 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关注评价结果 的效益化,即更为关注如何使评价对象最大 程度地接受而不是结果本身;
2、评价方式动态化,给予多次评价机会, 重在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鼓励将评 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使评价实 施日常化、通俗化;
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 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docin/sundae_meng
课程标准案例
通过统计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 数量,学生经历收集、处理数据的 过程,体会塑料垃圾对人类生活可 能产生的危害。(数学标准)
docin/sundae_meng
生物标准案例:
docin/sundae_meng

第一专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目标与理念

第一专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目标与理念

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 标
总体目标 具体要求
基础教育对学生的具体要求:
1.学生素质发展的核心在于“品德” 2.注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 3.科学与人文素养并重 4.注重环境意识的培养 5.形成终身学习的基础 6.养成和谐的个性
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1.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 实践
4.使口耳相传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得到 彻底改变。这就要求学校职能由传授知 识逐渐转向组织学习、指导学习、服务 学习,并努力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个性 和针对性。
5.使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 济得以出现。这就要求教育加大改革力 度,加快改革步伐。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发 展的必然要求
新教育思潮: 全民教育 终身教育
三、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特征
1.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 2.关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 3.重视价值观、态度和道德修养
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如果以目标的概括程度为准则,可以 依次分为四种不同的目标: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四者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上一层次
(2)体验
体验是通过参观、考察、访问等 亲历亲为的活动来获得的。
(3)设计
要求学生在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科 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问题解决 的实际操作。
(4)社会实践
要求学生参与到一般的社会实践 活动领域之中,成为某一社会活动中 的一员进行实际的社会活动。学生通 过一般性社会实践,获得对他人、对 社会的价值实现感。
新教育思潮影响下的新教育理念
(1)教育更关注生活 (2)教育更注重个性 (3)教育更强调民主

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稳步推进,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本文将从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和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有三个主要原因。

首先,我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其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使得单一学科的知识已不再能够满足工作和生活的需求。

最后,国际化的教育趋势要求我国的教育系统具备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基于这些背景,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人才。

这意味着课程改革应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变。

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要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潜能和兴趣所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课程结构上进行了重构。

传统的学科划分逐渐被打破,不同学科之间进行了整合,形成了跨学科的课程体系。

这样的改变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应用知识。

其次,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更新。

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上,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同时,课程内容也更贴合时代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

此外,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也在改革过程中得到了重视,鼓励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

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教师和学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引导者和合作伙伴。

教师需要具备更强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

其次,学校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知识灌输机构转向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机会和资源的场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背景和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背景和目标

31
例3
初二《语文》第三册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 雄纪念碑》练习:精读6-10段,回答问题 下面是碑身的横截面图,画出每面浮雕位置, 标出浮雕序号,并用标出说明起点,用箭 头标出说明顺序。

32
例6
初中《生物》第二册(上)
讲述神经系统时,出现了:脊神经 节、肋间神经、坐骨神经、交感干、马 尾、视交叉、脑桥、胼胝体、间脑、丘 脑、丘脑下部、中脑、延髓、颈神经、 胸神经、腰神经、骶神经、尾神经等人 体解剖学的专有名词。
帝名 即位年代 即位年龄
和帝
觞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恒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89年
106年 107年 126年 145年 146年 147年 168年 189年 190年
10岁
100多天 13岁 11岁 2岁 8岁 15岁 12岁 17岁 9岁
36
例5
中考《政治》试题
一、填空 1. 1999年5月1日,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 博览会正式开园,这次博览会有 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
46



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二: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 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 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 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 识和技能。
课程标准的特点之二:
突破学科中心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 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内容繁、 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 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 科技发展的联系。
16
2.课程内容

内容偏多:


——课程门类多 —— 学习内容多 —— 作业多 —— 考试多
17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系列讲座】:第一讲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论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

其原因如下。

第一,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工业经济时代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传授知识,因而,系统的知识几乎成为“课程”的代名词。

知识之所以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人们赋予了知识一些“神圣”的特征。

知识不仅是绝对的,而且也是客观的,因而,知识成为了外在于人的、与人毫无关系的、类似于地下的矿物那样的客观存在物。

对于知识而言,人们唯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发现”。

对于学校里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任务乃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

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学校教育必然会出现书本中心、,教师中心、死记硬背的现象。

“课程即教学的科目”或“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等是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这里的“教学科目”或“教学内容”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传授分门别类的知识。

这种课程观最大的弊端是: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这与以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毫不匹配,教育、课程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

在实践中,与知识、技能的传授无直接关系的校内外活动,往往被看做是额外的负担而遭到排斥。

这种知识本位的课程显然是不符合时代需要的。

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更像动词(即知识乃是一种“探究的活动”),而不是名词(即知识是绝对的、不变的“结论”)。

换言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需要同时回答的问题
• • • • • • 社会如何发展? 我们如何应对? 真正的竞争是明天的竞争—— 我们的教育应当是什么样子? 我们的课堂应当是什么样子? 我们的课程应当是什么样子?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1.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 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 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 反差。 2.传统的应试教育实力强大,素质教育 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40
目标之三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
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
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

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什么是课程?

通常指学生在学校 学习的内容和进程
课程是知识 (精英) 课程是既定、先验、静态的,学习 者即接受者;课程体系按照学科的 体系组织 (制度课程)
新课程的教材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 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 从儿童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儿童学习积极性
•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认识
• 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
• 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 有利于师生互动 • 体现范例性课题原则 • 鼓励学生想象和思考
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 发表的2000年“国际竞争力报告”显 示:中国的国民素质、科学技术和国 际竞争力的世界排名在逐年下滑—— 国民素质由1998年的第24位滑至第 28位;科学技术由第13位滑至第28 位;国际竞争力由第24位滑至第31位。
——《中国青年报》2001年5月17日

建国后,我国的课改回顾
18世纪中:西班牙、葡萄牙 19世纪中:英国 20世纪中:美国 21世纪中:中国
本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目标之一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 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 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转变课程的功能
情感
态度
传 授 知 识
推荐学习网站
中国课程研究网: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新世纪之初,全国顺利推进我国建国以来 的第八次课程改革,这次改革,步伐之大, 速度之快,都是前七次改革所不可比拟的。 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 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 变。
目标之四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
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
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
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程实施的现状
课程实施重“教书”和“背书”(制度课 程,教学传递) 熟(死)能生巧(活)? 苦学:头悬梁、锥刺股… 巧学(策略) 乐学(动机)
案例:
• • •
• • • •
通过统计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学生经历数据收集、 处理、呈现的过程,体会塑料垃圾对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 危害(数学标准); 知道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 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科学标准); 了解人体各系统生理保健知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模式,提 高戒除不良嗜好(吸烟、酗酒)和远离毒品的自觉性(科 学标准); 通过唱一只歌、做一件礼物,在唱歌、绘画、制作的过程 中体会怎样表达对祖国、对亲人的爱,共同分享创作的乐 趣和喜悦(艺术标准)。
美国 《2000年教育战略》在 课程方面提出: “美国学生在4、8、12年级毕 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 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能应 付挑战”。最近特别强调“不让一 个孩子掉队”。
英国
英国1988年颁布《教育改革法》, 首次提出推行国家课程,制定课程标准。 1999年英国颁布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强 调: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分科与综合课程,供选择;
所有学段都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计划表
1
品德 与 生活
2
3
年 4
5
级 6
7
8
思想品德
9
品德与社会
历史与社会 (历史、地理) 科 学 (生物、物理、化学) 外 语
课 程 门 类

外 体 育


综合实践活动 体育与健康 语文
四项发展目标:
精神方面的发展, 社会方面的发展, 道德方面的发展, 文化方面的发展。
六项基本技能:
交往、数的处理、信息技术、 共同操作、改进学习、解决问题。
改 什 么?
课程改革的目标
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全面贯彻 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提高 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实现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一讲 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主讲教师 郭启华教授 E-mail:qihuag@ 2012年1月
参考资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01年6月8日 教育部印发)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 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朱慕菊主编)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2年版 钟启泉、崔允漷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 新——师范生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版 (教材)。 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 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雪地里的小画家》 小鸡-竹叶 小狗-梅花 小鸭-枫叶 小马-月牙 问:“青蛙为什么没出来参加?” 答:“因为青蛙没有毛衣服,怕冷。” 再问:“谁能告诉大家正确答案?” 后现代知识观
(三)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1、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 心内容。课程改革涉及到教育培养目标、 人才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 育价值观。 2、课程改革是适应时代发展和全面推 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3、课程改革是适应国际教育改革发展 的战略措施。
价值观
新 课 程
知识与 技能 过程与 方法

自然地 生活
健康 地生 活
负责任 地生活 有尊严地 生活
有创意地 生活
生活
文明地生 活
快乐地生 活
有爱心地 生活
标准与大纲的框架结构比较
课 程 标 准 教 学 大 纲 课程性质
前言
课程基本理念
标准设计思路
知识与技能 课程目标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内容标准 学习领域、目标及行为目标 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目的

①1950年,②1952年,③1956年,④1963 年,⑤1978年,⑥1986年,⑦1992年;
⑧本次课改 1999年(课改工作组成立) 2001年秋(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实验、 涉及27个省) 2002年秋(各省市全面实验) 2005年秋(全面推广)


(四)世界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影响


数学
艺术(音乐、美术) 地方与学校课程
国际上设置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英、澳、日、 法、挪等国以及我国台湾省都开设了综合 实践课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探究或课题研究 ① 自然现象和问题的研究 ② 社会研究
39
国际上设置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2.社会实践学习
① 社会服务活动 ② 社会考察活动 ③ 社会公益活动 3.生活学习 ①生活技能的训练活动 ②生活科技与创造活动

1、课程观念 [1]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如英国1999年 9月开始实施“国家基础学力战略”(读 写战略、计算战略)。 [2]信息素养的养成:美国、日本都将 “信息技术”列为必修课,日本1999年 实现小学两人一台,中学一人一台教育 计算机,2003年所有小学联上互联网。



[3]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美国新 泽西州要求所有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 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4]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英国在 1999年9月9日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明 确提出,学校教育应该反映有利于达成 促进机会均等、形成健康和公正民主等 方面的永恒价值,肯定了对真理、正义、 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的信念。 [5]重视学生生活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韩国
韩国1997年开始的课程改革,强 调实验、学习、讨论、自由活动、社会 服务等亲身体验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以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 的 能 力。同时,引 入“区别性课程”,从 1 年级到 10 年 级, 数学、英语、朝鲜语、科学和社会等五 科设置分层课程;11年级到12年级,大 量引入选修课程。
美国
• 教科书编写留有较大地余地
目标之二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
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
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
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

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Biblioteka 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结构 1. 课程设置
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


2、课程目标 [1]基础知识的掌握 [2]基本能力的培养 [3]价值观、态度与道德修养 [4]体能和健康教育、公民教育 另外在课程设置上、课程实施上、课程 管理上、教科书和课程评价上都有相应 的改革。
世纪之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日本
日本每十年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 2002年即将实施的新课程,力求精选教学内容, 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教育指导思想 突出四个方面: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为学生掌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发 展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 鼓励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